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精选6篇)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1

一、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更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具体联系人员;

按照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精神,依据本方案并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本年度落实方案。

二、加强诚信建设

各单位依据各自权责清单,梳理可开展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制定规范格式的信用承诺书,并依托部门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网站面向社会公开,推动在更多行政许可事项中应用信用承诺制度,将信用承诺纳入政务信用记录,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同时制定承诺书对外公布,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形成“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信用环境,积极参与国家、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相关工作,认真落实“城市增信专项行动方案”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信用队伍建设。

(二)建立联动机制。以“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群众监督”为联动机制,形成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营造“奖励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2

一、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1年至2015年)

——数量目标。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总量增加到28000人左右,实现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少于0.5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8000人左右。

——结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域、区域、层次、专业、功能结构逐步优化。其中,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人才比例基本达到1 ∶ 3 ∶ 6,基本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素质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增强,职业的社会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水准得到各界认可。

——环境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多渠道、开放式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集聚能力明显,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完善。

——投入目标。财政投入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人才投入结构逐步改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二)长期目标(2016年至2020年)

社会工作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和高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和服务的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85000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超过1.7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25000人左右,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真正成为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专业实务推进等分类需求,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善于把握行业规律、管理创新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人才;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懂经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主要措施:依托区内外高等院校、知名公益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社会工作各类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纳入党政领导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开发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畅通社会工作人才向党政机关选择晋升的渠道。遵循社会工作行业管理规律,创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流动机制。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理事会管理体制,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制度。

(二)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以培养开发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重点对各领域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支撑体系,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培训基地,一批服务基础较好、覆盖各领域的实训基地,一支敬业爱岗、技术高超、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一套适应广西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就业和服务基层。

(三)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批秉承教书育人、助人自助理念,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及时关注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研究前沿成果,能够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和政策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纳入自治区特聘专家、人才小高地建设、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支持范围,拓展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到我区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政策研究人才。支持区内有关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nlc202309031525

三、政策机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入研究我区社会工作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明确发展规模和结构要求。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发挥我区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入职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培训体系。发挥区内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工作实务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社会工作者督导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主体班次中开设社会工作课程;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及国外专家引进工作。

(二)创新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

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和考试实施办法,完善我区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人事部门颁发职业水平证书,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自愿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登记为社会工作者。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原则上应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机构和纪律措施。社会工作者应遵守社工守则并接受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管理,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由登记机关取消登记,并由发证机关收回职业水平证书。

(三)创新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以需求定数量、以对象设岗位,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综合考虑不同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岗位等级和数量,以及与相应人才配置比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根据这个配备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原则,重点在相关领域相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将这些单位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并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70%左右;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领域,社会工作岗位要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的3%左右。积极引导企业、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大量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形成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局面。

(四)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以体现社会工作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薪酬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获得相应职级公务员的薪酬;社会工作者受聘到事业单位,执行所聘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考虑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因素,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原则,保证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创造合理的晋职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完善相关公共人事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采取现代化手段,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聘(雇)任(用)组织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纳入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类型人才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根据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和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认真做好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分层次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前培训,平均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万人次以上,让他们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获得专业知识更新的机会,顺利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按要求进行登记,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积极鼓励和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过培训和参加考试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进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必须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立起我区包括继续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在内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招生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力争到2020年,全区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或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达到25000名、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达到150名、专业督导人才达到300名。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原则,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到2020年,重点扶持建成3家自治区级、14家市级、75家县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基础培训、短期进修、实习实践、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对每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nlc202309031525

着眼于引进和培养较高层次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在全区建立10家左右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自治区特聘专家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平台载体,引进若干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带动培育一批优秀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团队。到2020年,建立5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区内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鼓励优秀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人才参加社会工作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养各类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50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50名。

(四)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程

结合开展对口扶贫开发工程、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财政购买等形式,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服务队,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培育本地社会工作服务力量。到2020年,在全区30%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各建立1家县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派出服务指导站社会工作人才150名左右,带动培养1500名左右当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解决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欠佳、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社会问题,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

(五)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孵化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原则,着眼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模式,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大力培育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区逐步建立10家左右自治区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低保对象、受灾群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危重病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到2020年,力争培育和发展50家左右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六)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全区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70%以上的城乡社区各建成1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我区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3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示范设区市、5个示范县(市、区)、20个示范事业单位、20个示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5个示范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这些示范机构的引导,带动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加速发展。

(七)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适应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信息库,开发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平台,实现社会工作者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信息库,开发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课程,扩大远程教育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库,推动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信息库,强化服务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3

省发展改革委

2011年,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市场信誉度和营造良好社会信用氛围为着力点,力求在社会信用立法、信用信息共享两个基础支撑上取得大的突破,在政府管理信用引入、市场信用监管两个社会化应用上取得新的进展,争取在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失信行为惩戒两个工作抓手上见到明显效果,促进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迈出较大步伐。

一、加强信用立法和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工作

1加强沟通协调,争取《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尽快颁布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

2完成《陕西省“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启动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信用服务机构管理等配套制度的前期调研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

二、推进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

1加强省级部门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与各省级部门的互联互通,积极做好信用信息汇集、交换与共享的组织协调和督促工作,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整理和挖掘、提升,为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提供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联合征信中心负责)。

2逐步推进源于社会其他机构的企业信用信息汇集使用。积极探索建立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公用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更全面地归集企业在市场经营方面的信用信息,拓展企业信用信息来源,扩充信用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可用价值(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联合征信中心负责)。

3加快推进各设区市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工作。各设区市政府要尽快确定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按照全省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抓紧建设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全面归集、整合本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并及时向省级信用平台报送,逐步实现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争取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省联合征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4积极做好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全省个人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方案,在保护个人隐私、维护被征信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执业律师、注册评估师等人群为重点,确定个人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来源及相关标准,为建设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全面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做好准备(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联合征信中心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三、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和社会信用服务

1推进企业信用评估服务在公共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争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省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资金补贴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和重点工作中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信用状况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并逐步拓展企业信用评估信息的应用范围,不断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预防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省发展改

革委、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配合)。

2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应用。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在登记注册、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及各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充分利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交换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打击和制裁违法失信行为的合力,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

3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按照“依法共享、有序开放、维护金融安全”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其他金融系统信用信息的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产品和服务在信贷、担保、证券、保险、金融租赁等业务中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省金融办、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

4面向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用服务。积极推动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投资、合作及相关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和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用交易和风险管理水平。探索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模式,搭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桥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中小企业促进局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

5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信用服务。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企业失信投诉和信用信息披露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企业失信投诉服务,依法查处各类企业失信行为,及时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处理投诉)。

四、搞好社会诚信宣传和教育培训

1加强信用建设和社会诚信宣传。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参与信用建设和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及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和普及教育,有效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

2积极举办信用培训活动。结合全省信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实效,积极做好面向各设区市、各有关部门以及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培训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负责)。

五、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全省信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认真做好全省信用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2健全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各设区市政府要尽快明确信用管理机构,加快推进本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积极开展重点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3落实部门责任。省级各有关部门作为本行业、本系统及相关领域信用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管理制度,明确机构,落实责任,全面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加强行业信用监管,积极配合做好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4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监督机制。以省信用管理办公室为主,组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参与单位,研究制定数据保密、信息安全等相关制度规范,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使用的安全监管,切实维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安全、有序运行。5保障信用建设资金。强化资金保障,重点解决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及各部门信用系统建设方面的部分费用需求。积极探索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制,适时推进信用建设的市场化运行和服务。

财政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2020年社会体系建设工作考核细则》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体学习时对信用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以及国家和自治区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个改革性文件视频会议精神,以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推进政务诚信、个人诚信和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为核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不断提升经济社会主体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完善市财政系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政务诚信、个人诚信和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突出抓好信用信息数据归集与使用、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红黑名单”曝光、典型案例收集宣传等工作,加快构筑以信用为基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健全财政管理内控体系

1.加强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优化权力分配,根据新时期财政工作需要和财政管理要求,完善内部机构职能设置。明确权力事项,根据内设科室职能调整和法律法规更新,及时调整、更新财政行政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严格落实党政《重大决策议事规则》,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风险评估、社会公示制度,促进财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加强财政风险节点管理。重点排查局领导班子及成员在集体决策和议事规则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职能科室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资金流量大、业务频率高、项目密集和权力相对集中的重点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行政裁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重要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组织开展风险节点分析、评估,按照风险发生频率高低和危害程度大小进行风险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建立风险台账,实施分类管理。

3.加强财政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文件“立、改、废”机制,增强内控制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规范管理流程,围绕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针对潜在风险节点,逐一制定安全管控措施、明确办事操作流程,确保财政行政权力规范、安全、高效运行。落实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强化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

(二)健全社会诚信管理体系

1.健全政府采购诚信管理体系。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强化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违法失信行为的曝光和惩戒。将有关信息与中国政府采购网和省级信用平台实现共享,依法处理采购人及相关责任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实施政府采购供应商“失信”行为认定、处罚办法,实行政府采购市场退出机制,推行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省级信用平台做好衔接,将采购预算、中标结果及采购合同等全程信息在省级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公开。

2.健全财政资金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财政资金申请使用单位信用审查、信用承诺、信用奖惩制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结果运用,实施企业法人和社会自然人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推进信用产品在投资评审过程中的应用。严格落实《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增强绩效评价(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效用性。

3.健全预算执行诚信管理体系。完善综合协税治税机制,积极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税负环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强化财政中长期规划和收入预期管理,提高科学组织收入水平。加强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推进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监管机制。规范财政账户开立程序,推行账户开立信用承诺、信用审核制度。加强预算支出执行情况分析通报,促进预算支出执行及时、高效。

4.深化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继续开展诚信中小企业、诚信商(园)区、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推动政府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促进信用信息成果应用的转化落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市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成立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服务等具体工作。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5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老年医院、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鼓励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和护理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设立老年病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到2022年,所有市、县(市)均有1~2所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至少有1所安宁疗护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促进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发展适宜老年人的商业健康保险。(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河南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手续,积极培育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把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加入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结为医养联合体。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机制

1.建立完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机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层老龄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大学等,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持续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绩效评价的主体责任,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价。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加快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锻炼场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适合的健身活动场所,配备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健身器材;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质监测,为老年人提供符合实际的运动锻炼处方,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针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完善老年疾病诊治服务机制。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使用监测,加强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完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充分发挥老年医疗护理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各地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机制。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顾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畅通合理的转诊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自主确定。(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老年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教育。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学、药学、护理、康复、心理、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学历教育。推动老年医疗机构与相关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作用,着力解决老年医疗、老年护理、老年康复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适应老年医疗健康需求的问题。(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规范培训。建立完善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若干老年医学临床医疗、护理、康复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有计划的规范化培训,提高老年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服务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壮大人才队伍。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待遇。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工作待遇。完善老年健康相关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前景。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注重体现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安宁疗护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价值。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鼓励相关机构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防范应对执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

各地要积极出台实施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完善上门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及收费和支付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城乡、区域老年健康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推动形成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医保局、***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学科发展。

推进老年医学科发展,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学研究,通过各级财政科技计划支持老年健康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老年健康相关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篇6

内容摘要:今年“315”曝光了多个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和不法现象,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当商业服务、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时,诚实守信和信用体系建设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尖浪口。本文指出,必须强化失信惩戒机制,以惩罚遏止失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全民诚信的良好风气。

关键字: 诚信 失信惩戒 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尚未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

1、政务诚信:公布财产OR虚假充公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其中,涉及到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等诸多重要领域,归根结底,不诚信是因为有贪腐。杜绝贪腐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财产公开,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考取时公开、考核时公开、升迁时公开、离任时公开,经得起随时公开。公布财产不是泄露个人隐私,因为职业身份的特殊性,在进入公务系统的那一刻起,就应视为接受了财产公开的要求。公布财产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收支相符的作用,既杜绝了贪腐,也弘扬了节俭,一举两得。如遇造假,清查充公,既震慑贪腐,又富裕国库,一举两得。当然,这也对纪检、审计、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秉公办事,公布财产、虚假充公。

2、商务诚信

提高商务诚信水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各类商务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也是各类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其中,涉及到生产、金融、税务、工程、电子商务、广告等多个领域,不诚信就会有生产事故、金融诈骗、偷逃骗税、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损害人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

A生产诚信:质量体系OR市场退出

严格按照行业内部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体系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生产和加工环节的信用管理,建立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遇重大生产事故和质量问题,严肃处理直接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对人民生活造成恶劣后果的,直接给予市场清退,取消企业营业资格,相关责任人终身不得准入该行业发展。当然,这需要建立全国产品质量信用共享系统,企业信用记录在案,作为审查的重要依据,而这项工作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长期、系统、公平、公正地坚持下去。

B电子商务诚信:网店实名OR行业禁入

推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标识制度,完善网店实名制,同时加强对网店产品质量的检查,建立网店信用查询系统,严惩虚假评价和恶意评价,对失信主体实建立行业限期禁入制度,对严重失信者终身禁入网店销售行业,以儆效尤。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网络犯罪目前呈现日益上升趋势,司法部门应不断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发现不法行为必须严肃处理,适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所有责任人一一进行处罚,并如实记录在其个人信用系统,为其他社会行业提供信用参考,而不应只是一罚了之。

3、社会诚信

A医药卫生:职业操守OR吊销执照

当前,医患纠纷成为社会重要矛盾之一,医院、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偏离,患者抱怨看病难,医生哭诉压力大,要遏止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从根本上理清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医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医生是从事医疗救助的主体,医生不能因其主观错误造成医疗事故;相反,作为患者及其家属希望恢复健康,但因为医疗水平的局限而导致的伤残死亡后果,不应感性地归咎院方和医生。双方能够和谐共处体现的就是“诚信”。医生应当接受职业培训,要树立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坚持仁心仁术的职业操守;医院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等诚信医疗服务准则。对医院定期进行评审,对医生定期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开评定结果,接受大众监督评价。对于违背职业操守、收受贿赂、过度诊疗等违法和失信行为,建议吊销医生执业资格,降低医院信用等级等方式给予严厉的处罚,因为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

B社会保障:公开透明OR永不录用

社会保障,是与百姓最为密切的领域,尤其是退休老人、困难群众、伤残人士等弱势群体,更是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助和保护。但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的却是冒领救助金、冒名五保户、挪用捐助款等违法事件。救灾、救助、养老、慈善是如此责任重大的工作和多么美好的善举,竟然掺杂了渎职贪腐、造假骗捐等恶劣行径,这与我们的和谐社会十分不协调,必须坚决取締。社保机构、彩票中心、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机构和组织,应当制定严谨规范的审批流程和跟踪程序,对社保资金、慈善捐款、救灾转款的来源、去向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大众的监督和质疑。对失信和违规的个人纳入信用黑名单,直接影响其资金贷款、公司注册、报考公职、晋升深造等重要发展事件,以严罚震慑失信。而对于公职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应给予停职、取消相关执业资格直至开除,对于特别严重者,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国家也将永不录用。

结语

不论是失信惩戒,还是守信鼓励,都是为了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手段,加强诚信教育、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才是根本,通过诚信教育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使整个社会从思想上树立诚信理念,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导致结果。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诚信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观念引导和思想灌输,并借助失信惩戒、守信鼓励等有力手段来不断地稳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求职自荐信下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创新工作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