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精选8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反思:
三年级数学活动课《过河》
【教学年级】六年制三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过河”问题的逐个解决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圆片16个、(印有小狗、小兔和白菜的)卡片三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喜欢听吗? 一天,(幻灯出示)吴老师带着15位学生去郊游,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想要到河对岸去,但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而且没有船夫,每次船上最多只能坐4人。吴老师笑着对大家说:看谁最聪明,最快算出小船要载多少次,才能把我们全部送到河对
二、探究研讨,激发思维
1、组织讨论,发散思维
师:小明、冬冬、贝贝和小雨是班里的数学尖子,又是好朋友。他们一听完吴老师的话就讨论开了,而且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现在你们能不能猜猜看小明他们说的可能是几次呢?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可能是4次。
生:我想可能是5次。
......师:到底谁的答案最合理呢?还是让你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吧!请每小组拿出16个小圆片代替16个人,4人合作摆一摆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2、学生讨论操作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反馈
学生1:因为小船每次只能坐4人,我们只要让他们每次过去4人就是4次了。
师:这位小朋友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话音未落,一位学生就把手举得很高,我就示意他发言)
学生2:他没有看清楚吴老师的话,吴老师说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而且没有船工。
师:那你认为应该是几次呢?请你上来演示一下。
生2:因为没有船工,先上船3人,到对岸后上岸1人,要有2人把船划回来,然后再上船3人,到对岸后再上岸1人,......共14次。生3:每次上船2人,到对岸上岸1人,1人回来,......共15次。
生4:先上船4人,到对岸后上岸2人,2人回来......,共7次。
生5:前4次每次上船4人,上岸3人,第五次2人上船到对岸1人上岸,1人回来,最后1次2人都上岸,共6次。
学生6:每次上船的4人中,到了对岸之后要有1人将小船送回,所以每送1次,实际上只能过去3人。最后1次不用把船送回,可以过去4人。所以,小船至少要载5次。
2、评价最佳方案。
师:你们想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佩服你们。但是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
生:载5次最好,这样不会让别人等太久。
师:对!如果我们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应该选择一种最快速、最方便、最安全的方法。而且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评:听故事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由故事引入并从故事中提出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去探究疑惑,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去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指着课件继续讲述故事:
师:你们和小明他们一样聪明,他们也受到了吴老师的表扬,心里美孜孜的。当他们用这个方法过了河以后,可高兴啦。他们一路蹦啊跳啊......突然,他们看见一位农民伯伯坐在河边直叹气,便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事发愁,农民伯伯告诉他们: 我要把一只狗,一只兔子和一棵青菜带过河去。这儿仅有一只很小的旧船,最多只能带其中的一样东西上船,否则就有沉船的危险。
师:你们看到小狗、兔子和白菜这三样东西你会想到什么?
生:狗会咬兔子,兔子会吃白菜。
(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通过看幻灯自己去发现矛盾后,更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师:对,农民伯伯就遇到了这个困难。
(多媒体出示动画)刚开始,我带了菜上船,回头一看,调皮的狗正在欺侮胆小的兔子。我连忙把菜放在岸上,带着狗上船,但贪嘴的兔子又要吃鲜嫩的青菜,我只好又回来。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评: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演示,牢牢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矛盾冲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4、小组讨论,揭示反馈
师:如果你们是小明,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请每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分别印有小狗、小兔和白菜的三张卡片)一起来研究研究怎样帮这位农民伯伯。你们想怎样解决就怎样解决。看哪一小组的方法最有新意,最合理。
5、学生在实物投影中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解决?
学生1: 农夫可以先带兔子到对岸,然后空手回来。第二步,带狗到对岸,但把兔子带回来。第三步,把兔子留下,带菜到对岸,空手回来。最后,带兔子到对岸。这样三件东西都带过河去了,一件也没有遭受损失。
学生2:他可以先带兔子过河,然后空手回来。第二步,带白菜到对岸,再把兔子带回来。第三步,把小狗带过河,然后空手回来把兔子带到对岸。
师: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 狗要咬兔子,兔子要吃青菜。所以,关键是要在渡河的任何一个步骤中,把兔子和狗,兔子和青菜分开,才能免受损失。
(评:组织讨论,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多角度思维及合作精神。使协作与竞争成为可能,及时反馈、自我调控成为可能,充分发挥集体学习效应。)
三、体验成功,深化提高
1、引导学生进入创造境界
师:因为帮农民伯伯运东西,所以小明他们就和吴老师走散了。你们想知道他们又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路上他们要经过一座独木桥,此桥一次最多只能走两人,他们只有一支手电筒,过桥是一定要用手电筒照着走的。这时意犹未尽的小明给同伴出了一个难题:“我过桥最快需要2分钟,冬冬最快需3分,贝贝最快需8分,小雨最快需10分钟。走的快的人要等走的慢的人,有几种不同的过桥方法?”
2、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组织讨论怎样走最合理。
3、讨论后请学生汇报结果。(学生说过桥的方法,全班学生一起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学生1:先让贝贝和小雨过去要10分钟,再让贝贝回来共18分,接着贝贝和小明过桥是8分,共26分,然后小明回来和冬冬过桥一共是31分钟。10+8+8+2+3=31(分)
学生2:先让小明和冬冬过桥要3分,然后让冬冬回来接贝贝过桥共14分,再让贝贝回来和小雨一起过桥一共是30分。3+3+8+8+10=32(分)
学生3:他们的方法都太麻烦,我的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小明和贝贝过桥是8分,再让小明回来和小雨过桥共20分,接着让小明回来和冬冬过桥一共25分钟。8+2+10+2+3=25(分)
学生4:这种方法虽然比第一种快一些,但是还不是最快的,而且小明也太辛苦了,我们组的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小明和冬冬过桥是3分,再让小明回来,贝贝和小雨过桥共15分,接着让冬冬回来和小明过去一共是21分。3+2+10+3+3=21(分)
师:你们认为哪一种是最好的方法?
生:第4种。
师:我也同意!虽然过桥的方法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因为是在晚上,为了安全,我们应让过桥的和等候的的时间最短。
(评:在多角度发散思维后,评价出最佳方案,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享受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小组小朋友的合作学习,使你们明白了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好多钟,但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钟最合理、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 〖教材分析〗:
“配菜”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课位于全书第三单元后的一节活动实践课。本节课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意在让学生通过借助摆学具、画“搭配路线图”、画表格等方式,逐步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还没有真正接触过类似的知识,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孩子每日三餐,可真正能注意到饮食搭配的寥寥无几。故孩子在接触到问题时虽不会陌生,但绝不熟悉。孩子在明确配菜其中的要示后,怎样能做到有序,不重复,是关键。活动课本身意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创造性改造教材,把原来教材向学生提供的星期
一、星期二和星期三的菜谱打乱顺序,增加孩子的学习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磁性黑板,卡片一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一顿不能少,那大家会吃饭吗?但这吃上可是有学问,不光要吃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你认为怎么吃才有营养呢?(荤素搭配)什么样的菜是荤菜,什么样的菜是素菜?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下面有点)
二、搭配菜谱 探索规律
活动1: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师:卖盒饭的张师傅想请我们帮帮忙,请看他星期一给出的菜单:(出示菜单:肉丸子、白菜、冬瓜单张图片吸到黑板上)
师:你认为他的菜谱怎么样?(有荤有素好)哪些菜是荤菜,哪些菜是素菜? 师:观察的真认真,现在张师傅想按照一荤一素的标准配菜(板书--要求:一荤一素),请你帮张师傅想一想有几种配菜的结果? 师:能不能把白菜和冬瓜搭配在一起呢?(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审题很认真,我们在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师:星期一的菜单上有一个荤菜二个素菜,按照一荤一素的要求共配出2种结果。(板书:一荤二素:2种)
活动2:给星期三的菜谱配菜(打乱顺序)
师:星期一菜谱很简单,星期三菜谱可没那么简单,请看星期三的菜谱:牛排 豆腐 鱼 油菜。配菜要求不变---一荤一素,又会有哪几种配菜的结果呢?(课件出示打乱顺序的星期三的菜谱,让生说一说,说的乱,一会重复,一会漏掉。)
师:把老师都听糊涂了,怎么做才能更有条理性,不重复,不遗漏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我们不同的想法记录下来呢?比如你可以连线、文字、数字、字母等来表示。(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和抒写)全班交流:(展示、对比、评价、总结)师:展示有代表性的作品,少写的,多写的,表示方法不同的,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搭配的学问-----按一定次序搭配,可以先确定荤到素,也可以先确定素再到荤
师:同学们刚才在配菜过程中一种是先拿荤菜的一个去配素菜中的每个菜,再拿荤菜中的另一个去配素菜中的每个菜,但在搭配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分清楚荤菜,素菜)
师:对把荤素菜分开,用荤菜中的每一个分别去和素菜每个菜配,这样就会不重复,不遗漏
活动3:给星期五的菜谱配菜
师:刚才的菜谱中包含了两荤两素,共有四种搭配的方法(师板书:二荤二素:四种)。张师傅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在星期五他设计了更多菜的花样,如果继续按一荤一素的搭配方法,你们还能把所有的搭配方式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打乱顺序的星期五的菜谱)
星期五菜谱 :豆腐、肉丸子、白菜、虾、冬瓜
师:在配菜之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分类)怎样才能配出所有的菜呢?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次序试着配菜,然后在本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你搭配的过程(强调按一定按次序)(师板书:二荤三素:六种)师:大家回过头看一看(板书)一荤二素有两种,二荤二素有四种,二荤三素有六种配菜结果,那想快速得出配菜的结果,有什么窍门吗?
活动4:自配菜谱
师:如果在星期五的菜里再加一道荤菜,你知道有几种搭配结果吗?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的有序搭配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会从中发现规律,找出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有几种搭配方法的问题,从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师: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搭配的结果除了和荤素菜的个数有直接关系外,还和什么有关?(要求---一荤一素)要求发生变化,搭配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举例星期一的菜谱(要求---随意搭配)出现三种结果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活动1:搭配路线
师:不光配菜中有学问,还有很多问题中有搭配的学问,请打开书第27页,第一题:淘气每天都要经过少年宫到学校。(出示课件)这就是由学校到淘气家的路线图。
师:没有路名,我们如何记录你的路线呢?(用字母)生回答。活动2;搭配衣服。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来学校,你们想过吗?就是这穿衣打扮里,也是有讲究的,请看第二题:怎样快速找出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准备如何记录你的搭配方法呢?(分类,给上衣、下衣编上号,再进行搭配。)
(1)请学生在一分钟内用最简洁的方式把所有的搭配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2)展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方法。(有意识地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数字表示、字母表示、连线等)交流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服装和路线的搭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搭配中的学问,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问题进行拓展延伸,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能力。]
四、全课总结。
1、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小结:饮食的合理搭配能让我们吃的营养全面,服装搭配会让我们穿的精神、漂亮。生活中还有很多搭配的数学问题,在语文学习中有词语搭配,美术学科中有颜色搭配等等,请大家在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搭配,明天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板书:(卡片)
星期一菜谱 星期三菜谱 星期五菜谱
肉丸子 白菜 牛排 豆腐 肉丸子 豆腐
冬瓜 鱼 油菜 虾 白菜、冬瓜
一荤两素:2种 二荤两素:4种 两荤三素:6种
摸牌和下棋(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进行摸牌和下棋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说明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摸牌和下棋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随着条件的变化,可能性也会随着变化。
3、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尝试通过改变事件的背景、条件来改变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各2张;小正方体(5面涂红,1面涂黑);棋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前几节课我们玩了好多游戏,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今天这节课老师还想和你们一起来玩游戏,你们玩过下棋打牌的游戏吗?下棋打牌主要是为了愉悦身心,锻炼智力,棋和牌有很多种玩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摸牌和下棋”(板书课题),有没有兴趣?希望在今天的活动中能给你带来快乐,增长知识。
二、开展活动
(一)活动一:摸牌游戏。
师:我们先来玩摸牌好吗?游戏有游戏的规则,不管是谁,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1、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花色张数的关系。
⑴出示3张红桃,闭上眼任意摸一张,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⑵插入一张黑桃,还是任意摸一张,结果会怎样?
⑶再插入一张梅花呢?
2、探索复杂背景条件下的可能性的大小与花色牌张数。
⑴出示题目要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⑵明确要求:拿出准备的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各2张,洗牌后混放在一起并叠整齐;每次任意摸一张,摸40次;看每种花色的牌可能会摸到多少次。
⑶合理猜测。
猜一猜,每种花色会摸到多少次?请每位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小组长记录每个小朋友估计的结果。
交流估计的理由。“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知道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那这个游戏怎么玩呢?
⑷开展小组合作,摸牌验证。
问:你认为摸牌时要注意什么?根据以往几次的合作经验,你认为摸牌应怎样分工?(学生交流活动方法)
教师归纳:每组推选一个记录员,负责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其余5人在组长带领下,轮流摸牌,每人摸8次。
摸一张,看看什么花色。然后把牌放回,并重新洗牌,再继续摸牌,记录。摸完40次后,分花色算出合计数,并在记录表下面的方格图里涂色,用直条表示摸牌结果。
⑸统计摸牌结果。
师:对照条形图,看看摸牌的结果和你的估计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结论:摸到的每种花色的可能性差不多,每种花色摸到的次数在十次左右。)
为什么摸到各种花色的牌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各种花色的牌的张数是同样多的。)
3、拓展延伸,探究可能性大小与四种花色牌张数的关系。
(1)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预测。
①再放4张红桃,同样任意摸一张,摸40次,结果会怎样?为什么这样预测?(红桃花色的最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最大。)
②再放进去的不是4张红桃,而是5张梅花呢?
(2)组织活动,交流体会。
各小组自主确定各种花色牌的张数,洗牌后任意摸一张,摸40次,做好统计工作。
交流摸牌结果。
根据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摸的花色牌的张数发生了变化,摸到各种花色牌的可能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⑺根据老师的要求选取扑克牌的花色和张数。
选4种花色的牌共8张:
①摸到黑桃牌的可能性最大,你准备怎样选牌?
②摸到梅花牌的可能性最小,你又会怎样选牌呢?
(二)活动二:下棋游戏。
师:摸牌会遇到可能性大小的情况,下棋也会这样吗?我们也来玩一玩。
1、介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和棋纸。
2、明确游戏方法:同桌一人拿红棋,一人拿黑棋,都从“0”开始走起。谁走棋用抛小正方体的办法确定。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红色朝上,红棋就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就走两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为胜。两人轮流交换棋子下几盘,哪种颜色的棋胜了就在书上第97页的方格图上涂一格。
(教师利用课件示范行棋的过程。)
3、同桌合作,轮流选择棋开展活动。
4、交流。
各小组统计全组红棋和黑棋获胜的盘数,并分析原因。
各组汇报红、黑两种棋获胜的盘数。
讨论:为什么红颜色的棋胜的盘数多?
5、拓展。
要使黑棋胜的可能性大,你觉得应该怎样修改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修改?
提问:如果要使比赛公平,可以怎么办?为什么?
(策略一:调整黑棋每次走动的格数(一次走5格)
策略二:调整小正方体上的红色、黑色的面数,并确定各自所走的格数)
三、总结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玩了摸牌和下棋的两个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有些地方也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预测。比如:超市发了1000张奖券,其中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50名。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摸奖,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像今天这样的活动,生活中还有没有呢?课后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搞个小调查,把你们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好吗?
人教版:《数学活动课——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正确的用钱观念和正确、合理的用钱方式,培养学生珍惜每一分钱的真实情感。
2、能够进行收集、处理数据和整理、统计工作。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正确的用钱观念。
?活动难点:正确合理的用钱方式,珍惜每一分钱。
活动准备:
1、购物情况登记卡、现金记帐卡。
2、设置商场的情景,摆设好货物样品,安排好售货员若干名。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1、课件演示:一个小男孩(庄晓东)手里拿着一张20元人民币向超市商场跑去。
师:同学们,从屏幕上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亲给你的零用钱,你平时怎样使用的?
2、分组(前后桌)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钱。
各小组积极讨论,气氛活跃。
3、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师:同学们都知道,钱是父母亲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是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二、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师:新学期开始了,父母亲都给你们零用钱,大家想购买什么东西呢?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超市,好吗?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a)、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制。
b)、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以便交流。
4、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
5、小组汇报交流。
1)、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2)、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3)、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
6、评选最佳消费者。
师:听了每一组同学的精彩汇报,我很高兴,同学们都能合理利用“零用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学生。刚才,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听了每个人的购物情况了,请每一组同学评出你们本组中两名同学是最佳消费者,也就是把“零用钱”用的最合理的同学。
2、老师颁奖小红花给予鼓励,同学们掌声热烈响起。
三、活动总结。
同学们,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亲平时给你们的“零用钱”也相对的增加。如何最适当最合理地花费自己的“零用钱”?这对你们今后办事、做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四、拓宽引深。
师:今后,同学可以学着按计划消费自己的“零用钱”,做一个有主见、巧理财的小能手。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帮一帮小明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食物好吗?
1、课件出示:小明妈妈要去开会,给小明10元钱,让他从网上买一天所需要的食物。只要打开电脑点击喜欢的食物,服务员就会把食物送上门,再付钱。
2、想一想,你是怎样帮助小明安排的呢?下节课再请同学来说一说。
课后反思:
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教材分析
花样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其花样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较高、方便易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带一跳”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本课是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第5次课,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巩固学过的单人和双人花样跳绳动作,学习“一带一跳”动作。
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好进出跳绳的时机,配合同伴连续跳绳的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的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
本课虽然趣味性强,但跳绳毕竟是一项对协调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所以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跳会—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的过程,才可能掌握一定的跳绳技术和锻炼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体会到跳绳带来的成功喜悦,并积极地参与跳绳运动,去锻炼身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好花样跳绳充满信心。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学生喜欢学习运动技巧,表现欲望比较强,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跳绳练习,让学生人人享受跳绳,人人都有进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练,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通过榜样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动作,从而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让学生互相配合,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掌握更多的有关跳绳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以永登县非常熟悉的兰州拉面开头,顺势自然地用跳绳做起“兰州拉面”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在课的准备部分,播放《大家一起来跳绳》歌曲,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主课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分别进行了1min并脚跳绳、单人及双人自由跳、“一带一跳”、闯关游戏、鸭子步行走游戏等,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过渡,通过教、学、巩固等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突破教学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先分解后整体、榜样引领、鼓励教育、兴趣引导等方法。在结束部分,采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练习的歌曲,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放松目的。
点评:
从技术动作教学走向运动能力教学
本课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有创造性、有特色,导入设置合理;能根椐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
采用“启发式”、游戏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准备部分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拉面”为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性,为迅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单人速度→单人花样→双人花样的练习为本课主教材“一带一”双人跳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闯关游戏”有利于巩固提高“一带一”双人跳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从技术动作掌握到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游戏“鸭子步行走”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符合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要求。
结束部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学生跳起舞蹈,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
值得商榷的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欠缺发展体能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灵敏性等。
2.基本部分的1min跳绳和单人花样跳绳(并脚跳、单脚跳),二者动作的完成有相同之处,选其中一个内容就可以,建议选后者,同时放到准备部分练习,在作为常规跳绳练习的同时,又达到热身的作用,还为本课主教材增加了练习时间。
3.关于双人花样跳绳的概念:双人花样跳绳包括单绳和双绳。本课教材双人花样跳绳——“一带一跳”不清楚、不明确。应该是“双人单绳一带一花样跳”。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87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改革的过程中,就有学者就提出了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弥补双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要注重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要注重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利用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方面的内容,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表面积计算公式,现在哪个同学能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1: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c,那么長方体的表面积就是2ab+2ac+2bc。
师: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其长3米,宽1.5米,高0.8米,要在水池的内壁和底部抹上一层水泥,请问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生2:可以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但是地面面积只需要计算一次,因为游泳池没有盖。
师:说得不错,你们在学习时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变换,这样才能够对知识实现全面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应用的时候要注重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注重旧知与新知相连接
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方向,避免没有逻辑的思考造成时间的浪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方程”的教学为例。
师: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你们买过水果吗?现在有一道买水果的题目:在一家水果商店里面,苹果比梨的重量少45千克,现在有苹果12箱,每箱15千克,而梨有15箱,那么请问每箱梨的重量是多少?试着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
师:如何建立关系式呢?
生1:这道题的关系是“梨的总重-苹果的总重=45”。
生2:可以将每箱梨的重量设成x,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得15x-12×15=45。
师:同学们已经将方程的思想贯穿到解题过程中,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也要利用方程的思想,这样才能够迅速解决问题。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购买货物引入,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就能够充分调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这样学生既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提升了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要注重人文与情感相融合
小学数学课程还需要注重人文性、情感性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找规律”的教学为例。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比如四季的轮回、白天黑夜的更替、太阳东升西落等,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寻找数学世界中的规律。先看一组数,1、4、7、10、13、16、( )。在16的后面应该填上什么数呢?
生1:在这几个数字中,后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多3,那么在16后面填入的数字应该是19。
师:真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观察出来了。再看一道题目:3、4、6、9、13。这几个数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
生2:这几个数字中,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多1,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多2,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多3,第五个数比第四个数多4。
师:生2也非常聪明。看来这些规律都难不倒你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找规律内容。
教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数列之间的规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学生就会从找规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会更积极地思考教师接下来提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自然就会丰富起来。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方法,会用乘法、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熟练正确地口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学生阅读教材41页至59页,回顾本单元学的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本单元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并归纳,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笔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题。
(1)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并选几题说说口算方法,最后师小结。
三、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2题解决问题。
读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讨论再回答。
如何列式?计算结果呢?
独立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第4、5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4.练习十三第6题。
(1)指导学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课 时:7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练习二第二题(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毫米呢?1
2、填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流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
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课 时: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日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流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4、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98+25=123 98 +25 —— 12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
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473()1 8 3 1 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4、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1 4 7 7 8 0 4 6 4
2 3 1 2 9 7 3 9 2 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200-183=17(元)
0 02 8 25 7 8 + 5 7 1 5 5 2 8 3 0 8 4 5 3 1 8 2 9 1 8 0 0()()()()()()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 696+241= 70+260= 991837330 1081937230 10911037267
4、教科书第30页,6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5、教科书第31页,8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6、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7、作业:
①第29页,3、4 第30页,5、7 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第32页、33页。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教学流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a: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b: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c: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d: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e: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第二题:啄木鸟诊所
2 3 5 0 0 5 0 1 3 0 1 + 3 4 98 4
6 2 1 5 7 8 8 0 2 2 7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板书: 1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3 8 9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 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什么图叫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
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 时:5课时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小学水平二 (三年级) 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注重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 对新鲜事物好奇, 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 且处于发展的敏感期, 在体育活动中存在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等现象。结合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各种姿势的滚动, 具备完成前滚翻基本技术的能力, 学生可通过已有的小组合作经验及自身活动的能力水平, 按照运动要求, 指导自身活动, 从而掌握后滚翻成跪撑技能的知识与技术方法,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使滚翻运动技能得以有效提高。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策略。通过后滚翻成跪撑的动作图解, 使学生直观了解所学动作的步骤、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 起到精讲的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 自由选择适合自已的练习内容, 可采用斜坡滚动下的辅助性练习, 也可采用平地的完整动作练习, 使不同领域的学生都得以提高。运用圆形物体与方形物体的滚动演示, 提出问题, 突破滚翻团身像个球的重难点。将动作分步骤讲解与练习, 最后过渡到完整动作练习, 使学习内容层层深入、逐步掌握。
2.教学组织策略。通过分组练习, 互相观察,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通过教师示范,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同时通过学生展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空间, 并通过评价, 学习他人, 包容他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受益。
3.教学管理策略。教师确定小组长,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 同时采用帮教的方法, 让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运动能力弱的学生, 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下图。
四、教学评价设计
点评:
李定琛老师的《后滚翻成跪撑》一课, 在教材选择上能根据3年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征进行选择, 并有效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和现在状态进行教学设计, 有的放矢, 对学生体能、技能及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学生加强灵敏协调、果敢自信、友爱互助等身心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在教学目标上, 制订的准确、合理, 通过后滚翻成跪撑的完整动作, 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和协调性, 从而提高滚翻的运动技能。
在教学策略上, 李老师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法、分解法、示范法、分层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本课的教学难点逐个简化, 分层剖析,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现的动作问题。本课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由浅入深, 通过使用合作、评价, 通过展示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 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信任, 提高思考表达能力, 体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学习历程, 培养学生自信、互爱、果敢等综合素质有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也是本节课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抓住教材重点团身紧, 通过标志物夹于腹部反复进行滚动练习, 较好地改正了团身不紧的问题。另外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教学后的对评、共评、自评等方法, 让学生客观有效地认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比自身表现, 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也很生动有效, 如果能在课上课下将所有学生的评价都记录下来, 将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各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相互保护、互为教师的方法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 在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中, 学生不仅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得快, 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途径, 克服困难、自信心等有很大帮助, 提高了学习效果, 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地方能够做得更好, 如, 教师运用观察法使学生了解动作要领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动作的展示更加直观, 将图解、小黑板换成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 运用微课展示远比传统的教具更加直观, 再结合手机、DV的录像回放功能, 可以让一些典型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寻找正确动作的练习方法。在教案中的动作示意图中没有跪撑的环节, 虽然在单个照片中有一个跪撑的动作, 但与前面的动作照片没有任何连贯感, 建议运用正确图解或照片组合将完整的动作过程准确地表现出来。第三就是对本课的运动量预计:平均心率在145~160次/分, 我认为预计的不够准确, 因为在后滚翻教学时, 很难让学生的心率达到160次/分, 而且这个心率最高点应该出现在后面的身体素质练习“搭建平衡木”、“脚高手低”挑战赛当中, 即35分钟左右, “搭建平衡木”仅仅练习10秒, “脚高手低”也是只比一次, 所以运动负荷与心率最高点出现时间应该再严谨一些。
建议:学生各个练习的时间在表格教案中标出, 这样练习密度的数据来源就清晰了。
以上分析评价谨代表个人意见, 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谢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三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9-24
三年级数学教案01-02
三年级数学教案反思09-1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2-03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2-06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12-10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01-19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07-0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07-18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