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精选8篇)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教育技术;设计

多媒体机或基于Internet的教学环境是近几年各类学校大力的趋势,信息化校园已成为一所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受技术水平、开发人员素质、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的脱节等因素的制约,许多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仍停留在重普及轻运用的低水平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指导信息教育技术的设计是急需解决的重要之一,也是信息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1、网络教室设计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目前,多媒体网络教室正迅速地在学校普及,先进的设备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全新的感觉,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知识量增大,教师方便,学生喜欢。但是,教师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还是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对象。先进的媒体则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新与手段,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而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但是,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方案设计中,还存在一个盲区,看不到适合以“学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设计理念这类字眼,“以学为中心”被“以教为中心”所取代,似乎是只要教室化了,教师授课生动了,学生听课积极了就行了。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主次颠倒起来。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在营造以学为中心的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有所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能方便地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方便师生互动,而不只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个高级家庭影院。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始终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设计和建设中,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习的环境,整个网络教室不论是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辅导都方便和实用。总之,网络教室中的一切设计思想和建设实施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为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服务。

2、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全力支持合作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其他儿童比成人更能促使儿童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学生之间彼此交流看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和培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以及所学知识的内在,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要支持“意义建构”这个合作学习特点,充分挖掘网络计算机教室设计在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调查,有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想象,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工具。促进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但是,现在往往是以一种固化思维在进行学校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多数还沿袭着几十年一贯制的设计方案,考虑的重点只是人机对话和教师控制的方便程度,很少从支持合作学习这一重心上去设计。我们强调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应在支持合作学习上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既注重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又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同时协同学校有意识地提供一个合作学习公共数据库,支持学生用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响应他人的观点,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

在现今,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建构主义认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的设计和建设中,同样应遵循“意义建构”这一中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在网络计算机教室里,当学生搜集完信息,可以方便地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对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辅导都方便和实用。

3、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设计不能只针对教师而忽略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学校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教学资源库就成为了学校必需的软件建设部分。但是,从目前各大小软件商在学校推销的资源库来看,多数是针对教师备课的,也就是说,这些软件商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思维还是停留在“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给“电灌”增加功率。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而资源库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的指导,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机技术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软件建设中,我们应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即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按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资源库当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断的检索和各种资料的需求,并能方便地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使学习者能够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例如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再有就是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达到交流,教师能够选择资源实现重组。

我们充分的看到,校园网的设计和建设应主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不仅教师好用,而且学生能用。让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和交流的实际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责任。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优越条件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协作学习氛围,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信息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余波汤向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导网络课程设计[J],军事学院,天津,《上海高校技术网》-5-26

[2]何立新,素质教育、建构主义与网络教学[J],北大附小,《北大附中网站教师论文》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所,《教育技术通讯》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 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 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 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 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 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 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 服务区域经济,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 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 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 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 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 常见的问题如下:

(1) 教学内容重复, 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 (如:管理信息系统) 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 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 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 可操作性差,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 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 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 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 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 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 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 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 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 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 (EDI) 、射频技术 (RFID)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智能运输系统 (ITS) 等技术的应用性, 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 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 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 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 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 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 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内在化”, 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 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 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 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 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 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 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 文章分析了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期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2]王道平, 王煦.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3

一、构建有效的课堂活动与成绩管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之所以喜欢打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打游戏的过程中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如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打游戏的乐趣。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将学生的课堂活动和平时成绩纳入管理体系,全程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打游戏”的感觉。

因此,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将所有课堂活动合理量化,综合为学生平时成绩,类似于游戏中的积分,项目包括小组长职务加分、课堂提问得分、在线抢答得分、作业(作品)评价得分、分组对抗赛得分、课堂演示得分、考试得分(不包括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另立一项)、卫生值日得分、缺勤扣分等。所有课堂活动均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在课堂上实施。开学前告知学生,期末总评结果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各占一定比例。学生可以在学生端随时查询到自己和本班的平时成绩明细,期末考试完毕后可及时查询到自己的期末总评,成绩完全靠自己争取,由管理系统自动产生。

项目设置如下:

1小组长职务加分:为了便于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加10分。

2课堂提问得分:将课堂提问得分加到系统的本人成绩中去。活动分为随机抽查和指定答题。

3在线抢答得分:利用学生端的“在线抢答”功能进行抢答。可由教师机控制端控制。分无风险抢答和风险抢答两种,无风险抢答答错不扣分,答对加分;风险抢答答错扣分,答对加分。得分加到本人平时成绩里面。

4作业(作品)评价得分:作业(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互评,得分加到本人平时成绩里面。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块,一个班几十份作业(作品),如果全部由老师来评价,得出量化结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没有参与感,效果不佳。本系统设计了“小组互评”功能,由老师给出量化的评价标准,小组间交叉互评。老师只需打开实时监控模块监控评价过程,抽查评价结果,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复查。这样全班几十份作业f作品)即可在课堂上完成,每个同学也能体验到参与感和成就感。

5分组对抗赛得分:以竞赛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系统设计了“分组对抗赛”模块。各小组的竞赛成绩分别加到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中。

6课堂演示得分:和课堂提问一样,将上台演示的成绩加到该同学的平时成绩中。自愿上台演示的同学不管演示效果怎样,先加自愿分5分,以示鼓励,再加演示分。

7考试得分(不包括期末考试):利用系统提供的在线考试功能进行在线考试,交卷时即得出考试成绩。教师机端的考试监控模块实时监控学生登陆情况、交卷情况(分数显示)、提取试卷、提取分数、动态排名、强制交卷、考试情况统计等。

8卫生值日得分:分派到打扫卫生的同学,记录在系统里面。完成的加10分,未完成的扣10分。通过此项操作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

9考勤缺勤扣分:缺勤则从平时成绩中扣分。

以上各项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在课堂上完成。

二、建立简单有效的考勤系统,加强课堂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后,考勤变得轻松简单。教师机端启动“教学管理系统”,进入“考勤”模块,大屏幕即时显示学生登录情况,学生登录到学生端,即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登录情况:未登录为绿色,正常登录为橘红色,如果不在老师指定的位置登录为红色,教师及时提醒该同学返回自己的座位登录。未登录的即为缺课的学生,可将未到的学生考勤记为“迟到,扣2分”“旷课,扣10分”“早退,扣2分”“请假,不扣分”,同时发短信到该同学的短信箱“你在XXX时间迟到,扣2分,有问题请找老师”,通过简单有效的考勤系统,达到了加强课堂管理,增加约束力的目的。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后,学生乱坐位置的情况也得到及时纠正。课堂秩序得到有效控制,课堂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实施。不过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有个别学生作弊现象,如委托同座同学用自己的ID和密码登录学生端,逃避考勤。此时一定要对照考勤显示和实际座位,看看有没有空缺的,一旦发现,两人都要扣分,起到警示作用。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上课时间学生才来,下课即刻离开,老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很少,缺乏有效沟通。短信平台是“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模块。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该平台,本班学生可以互发短信,也可以给老师发短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学实施。该平台受教师端控制,可以根据情况关闭和开放,可以暂停任意学生的短信权限。

四、“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实施课堂教学管理后,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平时成绩拉出档次。排名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打游戏”的乐趣,激发了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成长,在乐趣中学习。通过查看学生短信。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为上次作业完成不好、评价不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遗憾。有些同学还因为上节课因病请假未能参加课堂活动少了10分而要求老师安排补做,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网上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4

广西梧州市振兴小学

龙玲 摘要: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推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模式上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的管理,搞好资源库的建设,构建现代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从而实现教师管理的现代化,教研现代化,学生管理现代化,校财务管理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平安校园,使信息技术装备能积极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学校管理

教学整合 现代化

管理效能

管理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也将改变学校的管理形式。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推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模式上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学校的管理,使信息技术装备能积极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

一、完善管理制度,保障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正常使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育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校管理,学校要根据《广西基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要求,建立了学校现代化教学技术设施设备的账册,做到登记规范,账务相符。学校还要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整体布局合理,相关设备存放得当。有完善的借还登记、赔偿制度,保障了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正常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规范管理,构建现代化管理平台

在学校现代化信息技术硬件逐渐到位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大对设备的管理力度,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成立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将学校所有的教仪教具、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教育技术软件、硬件进行分类,规范登记,并全部聚到学校的管理网络中,形成学校的图书教仪管理平台,教师电子备课平台,FTP资源共享平台,家校联系平台,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块,里面包括校务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

三、实现教师管理的现代化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教师管理的现代化。因此,在教师的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建立网上电子化的教师业务和人事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师的个人档案的管理,教务的管理,教学的管理。如绩效工资的考核,出勤情况的考核,代课情况的统计,教学进度,班级学生的教学成绩等,动态地掌握教师的工作情况。

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现代化

为了更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种教研研讨活动。学校开辟教师博客群组,让每个教师开通博客,把自己的教育心得体会、感悟、叙事反思都写在上面;学校创建BBS论坛,开设网络教研版块,进行教研活动,有效地解决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地交流;还可以通过教师QQ结对子,实现本校教师和农村(外地)教师进行信息交流,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势。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活动,成为教师培训和教研的信息平台,资源平台,促进教师向专业化道路发展。

五、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

在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素养后,我们引导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让以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为一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形成一种崭新的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与教师、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上。根据教师们的学习,理解,通过教师们的实际操作,来实现推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学生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发展,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学校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以教育管理软件为基础,不但要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各类考试信息、考试分数的管理系统,还要以校园局域网,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电子阅览室等现代教育设施为平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辟“学生天地”、“校园论坛”、“个性空间”、“作文天地”、“校园新闻”、“在线交流”、“网上心理咨询室”、“班级主页”、“学生个人主页”等栏目,让学生参与各栏目的学习、交流活动,并组织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和其他同学协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帮助学生慢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格。

七、学校财务管理现代化

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学校要利用财务软件,对账本、报表、凭证、工资、资产等进行管理,并进行财务分析,实现财务管理电子化。校长、教师都能通过校园网及时了解情况,为校长决策提供快捷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查阅自己的工资状况,提高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真正做到校务公开。

八、搞好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相关的教育资源放在网上,逐步完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设计脚本、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优秀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库和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从而构建优质高效、有序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或资源中心,使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在教学全过程实行备课、讲课、考评电子化,各类资源共享和交流。同时,还要建立适合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的、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让学生学习,让教师使用,让家长查阅,将学生、学校、家长整合到一个大的教育社区中去,实现虚拟校园,扩充学校基本功能,真正使学校教育走上社会,走入家庭。

九、构建现代化平安校园

积极构建现代化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周界侵入报警系统,大力推广和完善以教育主管部门指挥中心为枢纽,实现视频信号的远程传输,以学校为主体的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为师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保障服务,确保平安校园的落实,为学校的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5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管理,适应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依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广西各级电教机构、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或个人(以下称为课题申请人)申报立项的以下课题:

(一)由我馆组织参加的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广西教育学会立项的各类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

(二)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

第二章 组织

第三条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区,突出重点,公平公开,择优立项,保证质量。

第四条 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通过电教系统采取网络管理或业务职能管理的形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第五条 广西电化教育馆根据需要组成专家团队,领导和组织实施全国、全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做好我区相关研究课题的指南制订、立项审批、成果鉴定、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协助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广西教育学会做好相关课题的申报组织、实施指导和成果初审等工作。

第六条 广西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与培训部是课题组织、管理与指导的日常办事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和实施我区课题研究规划、负责课题日常管理;组织学术交流、成果鉴定、推广科研成果;与各级课题研究机构沟通、提供申报课题和鉴定等方面的服务支持。

第七条 各市、县(市、区)电教站(中心)协助广西电化教育馆组织、管理和指导所在地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与结题;指导所属地全国、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农远示范校和其他中小学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在所属地推广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成果。

第八条 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市、县(区),全国、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农远示范校须积极参与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方面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第三章 课题的申报、立项与审批

第九条 申报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须严格遵照相应的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办法。

第十条 课题申报采取自愿原则,课题研究经费由研究单位或个人自筹解决。

第十一条 课题的申请人资格需符合以下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学高级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课题,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小学高级(或相当于小学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不具备上述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三)原则上同时只能申报并承担一个课题。承担的课题必须按照规定结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结题者,需书面说明延期结题的原因,否则2年内不能申报新的课题。

申请人为单位的,课题申报内容需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申请人是个人的,由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第十条进行相应的条件审核,并提供研究的保障条件。

第十二条 申请人需根据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办法、申报通知,以及课题申报(实施)指南,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并提交到课题管理平台;或报至各市电教站(中心),由各市电教站(中心)汇总后保送到我馆以备审核。

第十三条 由我馆组织参加的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广西教育学会立项的各类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由我馆统一收缴。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免收课题评审咨询服务费。

第十四条 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评审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采用通讯或会议的形式组织实施。立项结果获批后,由我馆统一发布。

第四章 课题管理 第十五条 课题申请人接到立项通知后,应尽快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需根据各级各类课题管理办法,提交到课题管理平台,或报至各市电教站(中心),以备我馆组织专家审查。

第十六条 各市电教站(中心)和各课题组需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课题中期报告和重要阶段成果应根据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交到课题管理平台,或报至各市电教站(中心),以备我馆组织专家审查。

第十七条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我馆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不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或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获得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原则上必须参加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培训班。

第十八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后,报我馆审批。

(一)变更课题负责人;

(二)改变课题名称;

(三)改变成果形式;

(四)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五)课题完成时间延期半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六)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七)因故中止或撤消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第十九条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我馆将对该课题做撤项处理:

(一)研究成果有严重的政治问题;

(二)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三)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四)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五)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第五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条 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均须鉴定,方能验收结题。结题验收分为通讯和会议两种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课题组提出申请,我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提供鉴定材料包括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总结)、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等。

第二十一条 我馆组织参加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鉴定须遵照相应的课题管理办法执行。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成果需达到以下要求:

(一)至少在省级正式出版刊物、或具有网络出版资质的省级电子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的论文;

(二)至少在县级以上电教部门或相应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学设计、课例、课件和教学软件评比活动中获得1项奖励。

第二十二条 我馆组织参加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须由我馆组织审核推荐,方可参加结题验收。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由各市电教站(中心)初审,合格方可报至我馆进行结题验收。

第二十三条 结题验收的组织与评审结果的发布公平、公正、公开。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成果鉴定合格后均可获得《课题结题证书》。

第二十四条 鉴定所需经费由立项课题承担单位或个人承担。第二十五条 首次未通过专家鉴定的课题,在一年内有一次重新申请鉴定的机会。仍不能通过的,按撤项处理。

第六章 成果推广

第二十六条 我馆所有的课题信息通过广西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网(www.gxer.net)发布。

第二十七条 通过鉴定的广西电化教育馆立项研究课题成果,由我馆正式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我馆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及时报送相关教育决策部门,或充分发挥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向社会特别是教育界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十八条 验收合格的课题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及课题批准号等信息。我馆有权对立项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课题负责人拥有其研究成果的署名权。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篇6

上传: 付聪福

更新时间:2012-5-17 20:29:05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教学研究,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等多方面。但是,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管理往往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除了具有全体课程课堂管理的属性之外,由于环境、设备和技术等主客观原因,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认识和把握好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采取科学高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教育调查机构曾随机对1011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上信息技术课你最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浏览网站或聊天,只有9.98%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这个课题,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在课堂管理的尝试,认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

(1)脱离原有的班级教室,从空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授课地点必须从教室转移到电脑室,这样一种不固定地点的特点,造成了有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逃离学海、放松纪律的客观现实。另外,大部分学校受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教室到电脑室需要一段相对较远的路程,课间休息10分钟基本花在路上,学生匆匆来到电脑室,几乎已经到了开始上课的时间。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无暇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课堂管理的要求,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也就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无法形成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

(2)学生数多,课时数少,从时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如果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课时数,每位学生每周充其量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只占1/35,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比较比重非常小。师生之间不能经常见面交流,很难做到相互了解认识,教师更谈不上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难以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再加上每位教师平均带10个班级的课,平均一个星期要给近600名学生授课,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给教师认识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能将学生与其姓名对上号的不到20%。在课堂上即使看到某位学生违反纪律,由于不能马上叫出姓名,没能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约束力,从而错过给学生一个及时警示的机会。

(3)电脑教室的环境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护屏障和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电脑室仍按传统教室的格局进行布置,教师授课时虽然面对的是学生的面孔,但同时也被一台台显示器阻隔,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显示器这一“天然屏障”后面小声说话、做作业、玩游戏、睡觉等教师也发现不了。他们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脱离课堂教学,弥补在其他课堂中被压抑的情感。

2.主观方面导致的问题

(1)各方面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是不被列入高考科目的,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被学生重视的程度非常有限,强烈地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价值认可。从学生、家长到学校,乃至社会都是这么认为,悲哀的是有时连信息技术教师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减压的课程,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约束力就会放任自己,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不重视,导致课堂纪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课堂管理就无从谈起。

(2)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使学生抵触课堂管理。在电脑教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放式的空间令学生经不起诱惑,全副身心徜徉在网海之中。在与学生、班主任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向往无比,与其说他们喜欢这门课,倒不如说是他们对网络的向往,期待去接触新鲜、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假如学生来到电脑教室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上网聊天、购物、看网络视频、玩游戏、到农场偷菜„„不仅影响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对课堂管理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3)传统的课堂管理办法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管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比较重视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管、卡、压的方式。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承了这个观念,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影响到教学,学生对于这种强制管理越来越反感,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抵触情绪,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从课堂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要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采取包括支持、引导、限制、矫正等多维管理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保证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就要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并且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甚至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制定规范有序的信息技术课堂规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课堂规则应该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因此建议在每一批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在学生进入电脑室之前,就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管理的公约,明确哪些是允许的行为、哪些是禁止的行为,采取对应奖惩办法。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在课堂中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影响教学的行为。“有法可依”之后应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使规则成为摆设。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注重规则反省和修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从细节入手,把握课堂管理的关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较放松纪律,除了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这门学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科任教师根本不认识他,从而行为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的时候,准确地叫出名字,情况则大为改观。如果让学生按照班级的编号入座,固定下来,这样不管原教室的座位怎样变化,都不影响电脑室的座位。通过查找名单,或者编排好直观醒目的座位表,甚至在教学平台上导入每个班的座位表,一目了然,方便教师认识学生,增强了沟通,课堂管理起来就得心应手。

3.精心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教学的本质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得到提高,那么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心力交瘁„„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可见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朝教师预设的目标前进,课堂管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大胆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宗旨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都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来做适当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愉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没有采取任何课堂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4.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课堂管理

加强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记》里面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行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学习,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发展动态,能把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课堂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教师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维持课堂纪律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就显得多余了。

三、在课堂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在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中,会碰到不少突发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也有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收获了一些心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把“死规定”变成“活道理”

学生非常喜欢带零食来电脑室吃,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吃,吃完之后的包装袋、果皮果核经常不收拾,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教师检查,把这些垃圾塞到键盘底下、桌椅底下和机箱机柜缝隙里,给电脑室日常的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就这个问题在每个班级三令五申,也搞过好几次突击检查,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笔者放弃了这种严厉的死规定,在上课前与学生探讨一个问题:电脑最脏的部位是哪里?学生们毫不费劲地说是键盘和鼠标。为什么?回答是因为这两个设备直接与人的双手接触,而且公用的电脑情况更糟。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一边用电脑,一边吃东西,吃下去的除了食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们这才了解到教师的用意,想到吃下去那么多细菌和病毒,不禁不寒而栗。通过宣讲这样的活道理之后,在电脑教室吃零食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由此举一反三,在课堂管理方面善用活道理,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与死规定比起来,可谓是事半功倍。

2.改良策略以应对课堂管理中的新问题

固定座位的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不太情愿地接受着这个规定,毕竟让教师熟识自己之后,在课堂上就不如从前自由了。于是聪明的学生千方百计找借口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坐,最合适的理由就是该电脑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这样一来,几名趣味相投的学生又开始扎堆,久而久之课堂管理的难度又回来了。应对这种局面,除了日常维护加强之外,也有更好办法:电脑教室的电脑台数本来就是有冗余以备故障,把最靠近讲台的四台电脑作为备用机器,平时不给学生使用,当出现故障时才机动处理。借口电脑有故障的学生,不得不挪动到教师的眼皮底下,结果适得其反。管理策略变通之后,发现电脑“故障”的机率大为减少。

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一切课堂管理的策略都应该服从这个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应当摒弃那些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明确,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和恒心。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信息技术学科以其很强的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许多其他学科没有的矛盾, 特别是课堂管理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薄弱环节, 甚至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 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高质量教学, 笔者认为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一、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管理现状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受: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难在哪? 让我们看一些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的真实情况。

片段一:

师:怎么看待信息技术课?

生:信息课是副课, 不需要参加中考, 可以放松放松, 玩玩游戏……

片段二:

讲理论时, 学生常常一问三不知或干脆埋头睡觉;讲操作时, 他们又自认为会了, 对老师的讲解不屑一顾。微机教室中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谈话声不绝于耳, 一会儿有人喊机子坏了, 一会儿有人偷玩游戏与聊天。为了不违背学校要求或完成教学任务, 有些老师每节课都布置大量上机任务, 要求学生独自操作, 自己则坐在讲台处遥控。这样虽然课堂纪律保证了, 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调动不起来。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 相信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所处的尴尬境地, 无怪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抱怨对课堂管理无奈及力不从心。

归纳之,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重 知 识 传 授 , 轻 师 生 间 、学 生间 的 交 互 。

很多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指定学生回答与操作, 缺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结果是虽有大量人机交互, 但往往形同虚设, 从而使实际教学交互质量大大降低。

2.重 教学 内容 讲 解 , 轻 课 堂环境 的 营造 。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往往以学科内容为中心, 忽视学生主体的认知需求。在这种理念下, 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完全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带给课堂学习环境的鲜活与生动。

3.重 操 作 程 序 的 引 导 , 轻 “因 材 施 教 ”。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容易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操作程序的引导, 以技术为中心, 忽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以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 更重要的是看到课堂管理问题的急待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加强课堂管理, 促进有效教学

1.转 变 学 生 的学 习 观和教师的教学观 。

在目前信息技术“不列入高考”的情况下, 许多学生存在“信息技术课 = 轻松课”、“ 信息技术课 = 玩”的错误观念 , 同时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 大部分情况下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 有了计算机就出现新矛盾, 如“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比对知识的兴趣要浓”, 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难题。对于课堂管理, 很多老师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甚至得过且过, 认为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等, 不需要参加高考, 所以更疏于管理,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愈来愈差。如果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存在这种观念, 那么怎能让学生重视这一科目呢? 所以我认为改善课堂管理的关键就是让教师和学生都端正态度。

教师要创新自己的观念, 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 精心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基础上自觉投入学习, 以此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 教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 对学生的进步表示欢喜, 对学生的失败表示鼓励, 相信学生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有效的转变。同时随着新课程在全省各级学校逐步深入的展开, 相信不久将会有一个大的、良好的环境帮助我们转变学生的观念。

2.加 强师 生间 、学 生间 的 交 互 。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场所, 更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 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看做被动的受体, 缺少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教学行为千篇一律, 教学策略僵化, 学生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 完全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应带给课堂学习环境的鲜活与生动。

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 (1) 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和能启发深化讨论的后续问题; (2)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 而是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 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地获取知识, 才能学会学习, 才能掌握学习的本领, 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 (3) 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形,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把握, 即时做出判断, 采取得当的措施, 将学生的行为、思维引入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管理已成为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逐步走向规范、高效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总结, 那么在课堂管理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未来的信息技术课堂必将迎来一番新的景象, 必将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君芬, 余胜泉.关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 2011 (9) .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质量不仅仅受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还受学校教学配备的制约。但是一些学校没有考虑这一点,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教学配备,就如一副对联说的那样“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对于以前来说,粉笔、讲台、教鞭再加上教师的滴滴汗水确实能培育桃李满天下,但是在这个高科技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没有立足之处。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管理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1.备课的网络化趋势

备课环节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的质量也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其不可忽视懈怠,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都是将平行班的教师安排到一个办公室进行备课,这样做只会是弊大于利,容易使教师产生惰性。同时,备课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而将许多教师安排到一个办公室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备课质量。

面对综上的种种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指日可待了。实际上,备课是可以借助一个集体的备课平台来实现的。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将集体备课、研讨过程网络化,这样可以对备课教师起到监督的作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备课趋向于网络化是有具体的操作流程的。要求各年级组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对教材进行分析,然后在对备课进行分工安排。要求每一位主备教师按学校统一的备课模板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备课。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教学进度将相关课件、备课教案的初稿以及作业设计发布到集体备课平台。

备课趋于网络化是有一定优势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以致避免传统备课的拖沓现状,同时还使得教师的备课成果得到了共享。不仅如此,其他教师还能对发布到集体备课平台的信息进行研读,并能将自己的意见及好的建议及时反映给主备教师,这是一个学习、交流的过程,教师完全可以博采众长,长此以往,自己的备课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2.备课管理趋向于动态化

传统的教案比较封闭,容纳不进新的元素,使得教师平时收集的教学资料,很难被及时收藏到原有的教案当中。但电子备课系统具有动态化的特点,可以随时将一些新的有关教学的资料放到电脑之中,以备后用。这样一来,就使得电子备课系统更趋于完善,方便了语文教师的自行管理。除此之外,电子备课系统也能为学校行政的管理提供便捷。回首往昔,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因为时间不够用,而不能及时地备课,同时由于没有人督促,其备课的质量也不容乐观。而电子备课系统恰恰能改变这种现状。备课平台的设置,使得教师的教案要及时上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案趋向透明化及全员化管理。再者,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还要不断地对电子备课资源进行优化。在校园网上,学校还可以建立语文电子备课平台,这样做是有一定实用意义的。学校可以将最前沿的科研信息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最优分享。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研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研中的应用可以针对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是课堂教学实录方面。课堂主题活动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来说必不可少,那么如何将活动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并应用于研讨时回放呢?这就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用录像的方式将活动的整个过程录下来,以此作为研讨、分析、点评的依据。同时,所录下的教学实录还可以回放、随机暂停,这种功能也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是可以博采名师之长。教育领域不乏教学璀璨之星,所以作为教师要博众家之所长,补自身之所缺。而网络提供了这种便捷优势,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名师名讲,在不断学习中进步,由此来看,网络是教师学习的另一途径,它将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变为了可能。

第三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课堂的生动性、立体性、丰富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它完全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为学生设置一个立体式、动态性的课堂情景。同时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所以自然会被这“声色巨餐”所吸引,使得其沉浸在教师所设的情境中,欢欣畅游。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内涵的基础性学科,是值得教师及学生深入挖掘其内在底蕴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个关键性时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模式,优化小课堂教学管理,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畅饮知识的琼浆。

参考文献:

[1]陈静.劝学诗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J].新语文学习(小学低年级版),2003(22).

[2]冯春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

[3]黄瑞英.王振江.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2003(20).

上一篇:寻找奶奶作文下一篇: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