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精选13篇)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1

我院在卫生局的领导下,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我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落实到位以更好地加强我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我院的暴发流行,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成立了传染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健全了传染病防治制度。使全院传染病预防控制走向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一年来,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疫情网络直报制度。加强了疫情网络设备的管理,完善了工作制度,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基本做到专室专人专机专用,为及时上传疫情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传染病发现与登记,提高报告意识

1.门诊各科室的医生遵守 “首诊负责制”,对所有就诊的传染病人均能在第一时间作出科学诊断、处理,及时填卡上报,疫情管理员按时完成网报告。2.定时去相关科室查看门诊日志,查:门诊日志登记是否齐全、规范,有无漏登。对传染病者是否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每月底(1)开展传染病漏报自查,发现有漏报及时补报,并作出相应处罚。(2)分析疫情动态,做好防范措施。以防传染病在我院暴发和流行

四、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1.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全年设立预检分诊和肠道病门诊、发烧门诊,主要是开展以禽流感、手足口病、霍乱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发烧门诊、肠道传染病的专用登记

3.结核病。放射科门诊登记项目齐全、完整,发现可疑病人时认真填写结核病人转诊单,并及时上报。除了结核病日下社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平时各门诊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取得极好的宣传效果。

五、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

2015年我院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本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文件精神执行,做好日常宣传和咨询活动,警钟长鸣。并于12月份进行了一氧化碳中毒应急演练,由医务科 组织,办公室、防保科、急诊科、检验科、功检科等多科室参加,提高医务人员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六、对辖区各服务站的督导情况

按照年初的计划,每季度对辖区内三个站进行传染病防治进行工作上的督导和技术上的指导,并有督导记录。各站的传染病管理组织及报告制度齐全,未查出传染病和死亡病例;门诊登记项目齐全,有个别漏等现象,已督导其加强责任心,门诊登记与处方一致。

七、宣传培训工作

1.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特点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发放健康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类卫生日如3.24世界结核病日、4、26全国疟疾日、9.28世界狂犬病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下街道宣传,提高百姓各类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2.根据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批对全院职工进行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尤其针对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疟疾等重点传染病的诊断、症状以及及时上报的重要性、如何填报传染病卡进行了培训培训后均进行了测试,成绩合格。提高了职工对各类传染病的正确认识,增强了日常工作中的应急处理能力。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2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某基层医院就诊的传染病193例病患资料 (包括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病例) , 病例均按照有关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诊治医生登记报告。

(二) 研究方法

将病例就诊时间、确诊时间及就诊科室等资料用EXCEL表格分类汇总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各类传染病患者混杂与各科室就诊患者中间, 尤其是血源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几乎涵盖了所有科室。

(2) 所有就诊的传染病患者中当天确诊的仅72例, 占37.5%, 3天内确诊的有97例, 占50%, 4至7天确诊的17例, 占9%, 超过7天才确诊的有7例, 占3.5%。

三、讨论

(一) 基层医院内的医患人员有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

从患者就诊到确诊的时间, 可以看出传染病在得病早期的症状一般不大明显, 患者不能自己确认区分, 一般会到综…合医院就诊, 而医院确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 一些在潜伏期已具有传染性传染病患者, 到医院就诊时可能是因为其他疾病, 本次调查中乙肝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其他疾病就诊而被发现, 60%艾滋病携带者是因外伤手术需要进行相关检验才发现的。因此, 大多数患者是在不清的情况下去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在确诊之前对病情也不知情, 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医院感染隐患。

(二) 对应策略

鉴于基层医院存在一定的传染病医院感染隐患, 为减少甚至杜绝院内感染, 医院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医务工作人员是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一线人员, 感染传染病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他们的宣传教育, 加强医务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可能性的认识, 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做好医患双方的防护工作, 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另外, 要通过健康宣传知识张贴、传染病防治知识小册的派发、临床教育等方式, 让到医院就诊的人员及时了解传染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和消毒隔离常识, 增加患者对医生诊治的自觉性, 也有利于医院对医院感染隐患开展各类预防工作。

(2) 建立预警监测系统, 提高预警能力:建立以感染科为主导部门的, 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的监测系统。专人收集基本数据, 对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 监测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因素和院内的传染病, 对病原体进行追踪, 评价其相应的环境卫生、消毒、防护工作效果, 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信息, 应用流行病学等对医院内的疫情分析, 进…而提高医院的对传染病的预警能力。

(3) 加强消毒隔离的落实:作为医院降低传染病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毒隔离工作的开展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因此, 医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执行操作规程, 将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及分泌物作为危险物质隔离预防, 降低微生物传播的可能性。这一措施这对所有的医患人员, 无论是否被诊…断为传染病。当然, 针对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已确认患者, 还要按照各自传播的途径, 采取相对应的隔离、预防措施。

(4) 发挥多部门联合和社会力量。传染病的宣传仅仅靠卫生防疫部门的努力也是远远达不到防治传染病所需效果, 需要发动共青团、工商联、劳动部门等采取面对面的宣传形式, 才能提高宣传效果。而当前绝大多数的传染病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必须联合各相关部门和群体, 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

总之,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基层医院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当前基层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模式是一项艰巨的、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广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积极持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翟清华, 景琳, 郑小华.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传染病防控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02)

[2]李莹, 任东, 郭培飘, 金军, 李守纪, 周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作用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2) .

[3]凌静.关于提高社区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几点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06) .

[4]刘开钳, 芮新明, 李奕才, 何林.富士康科技集团职工传染病防控模式的创建与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0 (01) .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3

我院按照上级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在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

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为重点,加

强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并在全镇防病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

现将2012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如下:

(1)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开展流调工作。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从今年

元月至6月30日,共发现手足口病共95例,流调30例,流调完成率为31.58%;

共发现肝炎报告病例13例,流调13例,未流调0例,流调完成率为100%。在流调工作中存在流调缓调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2)按市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疫情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完善了工

作制度,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基本做到专室专人专机专用,为及时上传

疫情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

(3)开展以霍乱防治为主的肠道病管理和监测工作,元—6月份全镇在肠

道门诊共登记报告腹泻病6例。其中其他感染性腹泻5例,细菌性痢疾1例,非

感染性腹泻15例,同时对肠道传染病还开展了外环境的监测,防治工作进一步

加强。

(4)加强了对呼吸道、虫媒传染病的防治,主要以镇内中小学校和幼儿园

为重点开展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对

散在发生的相关病例进行有效的个案调查与处理,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重点传染病

在集中人群中的传播。

(5)加强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管理,今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院多次召开会议,并加强了培训工作,研究落实工作措施或方案;组建防治技术

小组和疫情控制机动队,配备消毒药品和消毒、防护设备。

(6)尽管在今年的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自查中仍发现有一些簿弱环节如传染病防治工作措施仍不

够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xxx医院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4

2013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感染监控工作,院感工作遍及每一个人及角落,认真对照二甲标准,以二甲评审标准为核心,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感染管理规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我院院感工作有了新的起步,现将本人2013年5月15日到院感染科后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职责

按照医院管理的办法,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科室院感监控小组,建立三级管理体系,科主任、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二、加强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1、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对照二甲标准及规范,为供应室、手术室及检验科安装了洗眼装置,为重点部门及环节安装了非手触式水龙头及洗手设施,为供应室添加超声清洗机及干燥柜、配制光源放大镜,提高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全院消毒物品:如湿化瓶、压脉带等由原来临床科室自备自消毒管理,改为由供应室统筹统消统一发放、回收管理,这样既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从而减少安全隐患、防院感发生,对手术室及供应室无菌间分别安装了空调设施及无菌物品存放柜,保障无菌物品在安全条件下贮藏,从而保障无菌包放心使用。减少感染机会,为各科室配备防护用品,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2、每周深入科室,对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使用,消毒隔离技术,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手卫生等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3、加强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胃镜等管理。

三、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监测,认真督促各科室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1、今年我院上半年环境卫生学监测仍由县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监测,下半年自8月份检验科微生物安装完毕后,院感科与检验科微生物室对环境卫生等进行监测,由于检验科微生物室不能正常为院感科向临床一线作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因此无法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只作2次环境卫生学监测,这是困扰院感工作的一大阻碍。

2、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各科室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先化学监测后使用,院感科不定时抽查,改变了以往不规范使用消毒液浓度习惯,供应室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行每锅、每包、每周,今年5月开展了生物监测,以及对骨科植入物第5类爬行卡监测,减少骨科手术感染率。

3、认真督促科室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上报,开展综合监测,每季度汇总分析,对重点部位开展目标监测,我院现开展的目标监测有妇产科剖宫产切口目标监测,全院留置导尿管目标监测及手术部位切口危险指数监测,自5月15日以后(5月15日以前均未上报感染病例)上报感染病例(32人34例次)结合妇产科统计,共有感染病例46人48次,共出院10810人次,感染率为 0.4 %,感染例次率为0.44%,其中切口感染32例,全年共手术3083人,切口感染率为1%,I类切口手术感染5例,感染率为0.16%,上呼吸道10例,感染率为0.09%下呼吸道4例,感染率为0.03%,泌尿系2例,感染率为0.01%,全年剖宫产手术共223例,感染21例,感染率9.7%。

4、目标监测:根据综合监测,自今年6月11日开始对妇产科剖宫产切口进行目标监测,截止12月18日,共监测剖宫产切口145例,感染9例,感染率为6.2%,下科室通过观察医生换药、采集病历,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查看病人等方式,对感染病例存在的问题,与科室共同查找原因,对感染病倒原因进行查找,改变切口放置皮下引流管(每次引流有20ml左右),更换换药室房间,更换科室抗生素使用由头孢唑啉改为氨苄西林钠,控制了切口的感染发病率。

5、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为临床科室及重点部门配备,防护用品,如: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防水围裙等,以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共发生职业暴露2人,2例均为乙肝、1例为血液喷溅眼内,1例为针头刺伤,追踪调查未发生感染。

四、手卫生依从性管理

各科室取消了传统肥皂洗手。全部使用洗手液及手消毒液,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将手卫生每月科室的消耗使用量,以及对手卫生依从性列入科室的考核管理,每月上交手卫生使用量,规范洗手流程,为各科室标识洗手步骤,让每个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掌握洗手指征,对手卫生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及考试,不定期到科室抽查,特别是手术室。

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无医疗废物流失、买卖等出现,对医疗废物实行三联单管理

为各科室重新印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登记本,做好医疗废物三交接,并将科室护士长为医疗废物督查第一责任人,防医疗废物流失,各科室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为全院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作了相关培训及考核,检验科增加压力高压锅,对所有医疗废物先灭菌后再统一销毁。

六、认真执行《2012版消毒技术规范》,规范清洗消毒流程,作好消毒隔离管理

按照消毒供应室、口腔诊疗规范、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进行管理,取消临床科室传统的碘酒酒精杯,改为安尔碘酒精消毒,塑医院管理形象及规范化,院感科不定期抽查,对不合理使用加以整改。规范各种无菌物品的使用及无菌技术操作流程,规范各科室湿化瓶用水,将原来湿化瓶用自来水或饮水机水,改为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七、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药械索证管理 自5月15日以来,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及消毒药械、证件进行审核登记,保障医疗安全,对新到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查证把关,并保留备查。

八、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6月16日对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6月25日—26日在县教育局礼堂对全院职工进行感染管理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医疗废物、职业防护及手卫生、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知识培训,7月19日为新上岗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标准预防与职业安全培训并考试,9月26日对全院护士培训院内感染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11月31日组织各科护士长及监控护士由检验科覃斐为临床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等监测培训。12月24—25日组织全院医护药技人员进行院感知识闭卷考试,为临床科室印制院感及传染病知识手册200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手册100份。

七、为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开展了现患率调查,以了解感染病例现患率 于6月5日8点组织临床科室监控医生共10人进行了感染现患率调查,调查前组织培训,调查方法及调查个案登记填写,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知识培训,应查住院患者303人,实查261人,实查率86.1%,医院感染5人,感染率1.15%,漏报1例,漏报率为33%。

传染病管理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防止传染病漏报、迟报现象的发生,每天及时收集报告卡片,各科传染病登记无误,全年共上报传染病358例,其中肺结核259例,甲肝2例,乙肝29例,梅毒20,丙肝1,结核性胸腔炎5例,尖锐湿羞2,戊肝4例,AFP1例,水痘20例,流腮8例,痢疾2例,伤寒1例,感染性腹泻3例,淋病1例,全年无传染病漏报迟报、谎报、瞒报现象,每月对门诊日志处方抽查,对漏登现象按照医院考核处罚,内二出院登记本登记有不及时现象。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请领、储存、注射、统计、核实、上报等工作准确无误,保证了疫苗不外借,不挪用,全年分娩新生儿990人,注射乙肝疫苗963份,未接种27人,接种率97.2%。

存在的问题

1、全院医护人员对院感及传染病知识掌握不够,意识观念淡薄,需加大培训力度。

2、我院微生物于7月底已安装完毕,由于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室总是由于某种原因为由,不能按照院感科计划如期落实,微生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耐药菌监测一直得不到开展,无法对感染病例作病原学检查,甚至连环境卫生学及一次性医疗用及消毒灭菌效果,如供应室湿化瓶监测、腹腔镜及胃镜消毒灭菌监测,也得不到落实,这给院感工作带来了阻碍,甚至拖了后腿,而这些恰是等级医院评审中院感检查的重点,也是医院搬迁后随着新生儿科、ICU、层流手术室等建立,这些是院感最容易发生的地方。

3、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甚至连科主任、护士长对此认识不够,自5月15日到院感科后,为科室购进手消毒液,虽然较前有了好转,但还需有待加强,加大力度督查,提高认识。

4、外科系统对感染病例上报有了明显改善,内科系统对感染病例上报意识观念不够,需加大力度督查。

5、由于受环境影响,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未完全落实。

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全员院感知识及传染病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院感知识进行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院感知考试,传染病每半年考试。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每年召开二次院感工作会议,每月月初召开各科护士长院感反馈会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反馈。

3、临床科室及重点科室制定院感管理手册,科室每月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科内院感培训及考试一次,并列入考核。

4、每周至少到科室督查2次,每月对门诊日志抽查处方漏登情况,每周到科室抽查住院登记本情况,查传染病漏登情况,传染病具体仍由周晓莉负责完成,按时到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每月对存在的问题作整改措施、信息反馈。

5、在现存的条件下,将手术室的洗手流程加以改进,选用抗菌洗手液和外科手消毒液,取消肥皂、碘伏洗手,加强手术室洗手的督查,加强手卫生管理,实行院科两级管理。

6、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手、物表、空气)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感染高风险科室每月一次,但必须是检验科微生物能够配合、支持,根据临床现行需要,能够开展培养及药敏试验,多重耐药监测,势在必行,也需要检验科支持,否则无法进行,这是以后等级评审重要的一项内容。希望能在2014年将这一问题解决。

7、继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作好各项交接记录,不定时到科室督查,防医疗废物流失。

8、开展目标监测,根据2013年感染病例情况,继续对手术部位和留置导尿管进行目标监测,监测周期为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对全院进行综合监测,每天到科室收集资料,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反馈,每季度发布院感简报,对监测进行小结、反馈。

9、拟定于2014年9月份对全院所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由院感科主持,抽调临床科室院感监控医生参加,共同参与、统一时间,制定统一表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现患率调查,了解在同一个时间点全院各科现患率,部位感染率从而掌握全院及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基本善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对高发科室和高发部位查找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调查结束后,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反馈。

10、加强质控检查,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每日按照考核管理办法,对医院的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督查,对存在的的问题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11、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管理

①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按照2009年卫生部颁布的消毒供应中心三项强制性标准要求,在搬新院院址,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监督规范,医院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工作,按照标准开展各项监测工作,保证各种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②在搬新院址,随着Icu、新生科、层流手术室、产房、口腔科等重点科室的建立,强化环节监控,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

12、规范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索证管理

由于这一项工作院感科以前未认真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查证验收,所以定于2014年每季度对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使用及证件进行检查,加强外来器械管理

13、配合、药剂科、医务科做好抗菌药物管理。

14、搬新院后,为提高等级医院的管理质量、建议为院感安装实时院感监测系统,以利于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

15、搬新院后,落实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16、随着新医院搬迁,重点科室的成立,能够更好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条件成熟下,希望能到上级医院进修2-3个月。

院感科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5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政策支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医学临床中, 主要是指长期性的、不能够通过身体功能的发展而痊愈的疾病, 通常主要是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 是我国医学临床中较为常见和普遍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患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展开了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

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较多, 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是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逐渐转变, 高脂肪食物的过多食用将会使老年人的血液逐渐出现黏稠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老年人并发糖尿病等疾病[1]。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 饮食情况以及锻炼体系的不合理, 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1.2 肥胖的普遍和血脂情况的异常

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因素不仅包括为饮食以及锻炼体系不够合理, 同事也包括为肥胖的普遍和血脂情况的异常。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 我国逐渐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进展, 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 肥胖患者易增加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风险, 极大程度上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2.1 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

就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而言, 其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因素, 首先体现在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使该项疾病防治工作能够在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下, 得到全面的研究和防治。就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对疾病防治的支持态度而言, 目前政府部门缺乏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的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无法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 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从而限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2]。

2.2 疾病防治的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

在疾病防治管理过程中, 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是尤为重要的, 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就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而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 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经济投入,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经费仍然存在相对紧缺的现象[3]。现阶段我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逐渐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比较重点的内容, 兵器采用按照服务项目收费的方式, 对相关的防治项目进行收费治疗, 疾病防治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疾病管理工作的推进。

2.3 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是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人员在疾病防治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就当前疾病治疗的发展形势而言, 发现部分疾病治疗人员并非是专业化的疾病专业人员, 对于相关的疾病知识不甚了解, 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治疗等流程相对不熟。另外, 疾病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也相对欠缺, 无法满足实际的疾病治疗需要, 因此限制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发展[4]。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对策探讨中,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政策支持, 是疾病防治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台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 诸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机制和条例》等, 以此促进有利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5]。另外, 要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列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能之一, 制定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防治规范体系, 从而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发展。

3.2 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

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 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渠道, 加强对疾病防治资金的管理以及收集, 能够有效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在现代化社会中,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资金投入较大、效果不明显的工作, 当前我国慢性疾病在防治资金筹集过程中, 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大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中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比例, 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另一方面,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 可以与商业医疗保险等挂钩, 形成在市场功能经济条件下, 有效的多种筹资渠道, 由此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资金不足的问题。

3.3 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关键对策之一。在加强对疾病治疗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一方面, 医院部门在聘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工作人员时, 要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 通过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相对丰富的工作人员, 从根本上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要对在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通过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提升疾病防治人员的疾病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从而促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4 结语

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 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 由此容易使老年人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首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从政府缺乏对疾病防治的政策支持、疾病防治的资金存在不足现象等方面, 展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的现状问题分析, 并从政府要加强对疾病防治的支持力度、提高疾病防治资金的筹资能力等方面, 展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提高医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丽娜, 胡镜清, 刘保延, 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现状和中医药的应用优势[J].天津中医药, 2013, 4 (2) :90-93.

[2]曾文娟, 曾金生, 王伟民, 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效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 2013, 2 (4) :69-71.

[3]李文燕, 林曙光, 钟文玲, 等.福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 2016, 5 (1) :72-80.

[4]郭红梅, 孙晓云.卫生服务模式在二甲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3 (17) :17-19.

塞北管理区医院鼠疫防治工作方案 篇6

为了做好鼠疫防治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塞北管理区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一)医院成立鼠疫防治领导小组

组长:高众迎

副组长:谭景宝

成员:徐世印、周玉江、宋红梅、苏美萍、石艳丽、张志敏、刘强

职责:领导小组主要是根据鼠疫病的流行、发展趋势,全面安排、部署各项防治工作,并做好信息上报和处理工作。

(二)医院成立抢救会诊小组

组长:谭景宝

成员:徐世印、周玉江、宋红梅、苏美萍、石艳丽、张志敏、刘强

职责:

1.制订本管理区鼠疫防治技术方案和应急医疗救治措施。

2.负责管理区及支援一线医疗机构的救治工作,按照医院的指令,到封锁隔离区内支援一线医疗机构病人的抢救、会诊、诊治工作。

3.对全管理区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

二、物资储备

感染科要做好物资的储备:床位20张、储备病床20张、氧气2瓶、内科急救箱、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齐全、防护服、口罩、帽子、薄手套、过氧乙酸、高筒胶鞋、防护眼镜。

三、疫情监测报告

(一)门诊应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对急性淋巴结炎等症状的病人做好重点监测,及时分诊到传染病门诊处理,门诊、急诊、儿科、传染病门诊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重点病人和疑似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严格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凡确诊或疑似鼠疫病例及时向医院鼠疫防治领导小组报告。保证做到无漏报现象发生。

四、抢救治疗工作

感染科做好鼠疫病人收治、抢救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鼠疫病的诊治标准》,科学、合理的做好各项救治工作,严格履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消毒隔离技术,认真做好对病人的宣教和管理工作,严禁传染期病人外出。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对疑难、急危重病人及时请专家抢救会诊小组进行会诊处理。在就治过程中要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五、消毒、隔离及防护工作

(一)全院各科室病区要全面加强消毒隔离及病人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做好病区清洁消毒及通风换气,限制探视和陪留人员,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同时认真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二)认真做好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工作。严格落实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制度,加强卫生工作。加强自身免疫,按照有关要求接种鼠疫疫苗,防治鼠疫在医院医护人员中流行。

六、宣传、培训工作

医院要加强对鼠疫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做关于鼠疫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做好医院医护人员的鼠疫病防治知识培训,举办全院医护人员鼠疫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全面提高医院医护人员鼠疫防治知识水平。

塞北管理区医院

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 篇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相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防治与管理工作,结合诊所实际,特制定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

(一)诊所所有人员均为防治工作小组成员,所长负总责,临床

医生为直接责任人。

(二)内科医师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接受区疾控中心的指导和监督。落实传染病登记和疫情报告制度。

二、疫情报告制度

(一)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报告制度,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

(二)发现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必须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便于传染性疫情的发现、收集和报告,凡确诊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要在门诊工作日志上登记患者的病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做好相应处理,及时将疫情报告区疾控中心。

(四)若发现疑似甲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应在2小时内送上级医院确诊。对其他有条件确诊的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区疾控中心,对疑似病人应及时送上级医院确诊。

社会监督制度

1.设立社会监督电话或意见箱,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做好登记。2.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3.实施以下公开制度:(1)上岗人员必须佩带附有本人照片、姓名或编号、职称或职务等内容的胸卡。

(2)(3)(4)公开张贴卫生部制订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公布主要检查、治疗及常用药品价格。患者诊疗完毕后,应出具其费用结算凭证。

药剂师岗位职责

1.在所长领导下工作。

2.进行药品调配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谨差错事故。

3.负责药品检验鉴定工作,保证药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

4.检查毒、麻、限制、贵重药品和其他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处理并向上级报告。5.完成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处方书写制度

1.处方记载的患者一般项目应清晰、完整并与病例记载相一致。2.每张处方只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4.处方一律用钢笔、碳素笔、黑色墨水书写。

5.处方一律用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6.年龄必须写实际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要分别开具处方。

7.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须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可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9.特别情况需超剂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字。10.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8

1 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 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为管理监测的传染病。 (1) 甲类2种; (2) 乙类25种; (3) 丙类11种。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要实行紧急报告。

2 报告时限

2.1 甲类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城市应于6h内, 农村应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同时报出疫情报告卡。

2.2 乙类

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报告时限与方式和甲类相同。

2.3

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 城镇应于12h内, 农村应于24h内报告, 及时报传染病报卡, 如果出现暴发流行时, 应于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疫情。

2.4 丙类

应在24h内报告。

2.5

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职业性炭疽1人以上时, 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或其他法定报告人得知上述事件发生后, 应在12h内报告当地卫生监督监测机构, 医院则报告预防保健科。

3 报告责任与程序

3.1 责任报告人

医疗保健人员, 卫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在医院也就是中西医医务人员在接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必须按照规定病种时限方式报告疫情, 强调是首诊报告制。

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 应及时依法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并同时做好疫情登记备查。医师上门诊则应做门诊日志登记。

3.2 疫情报告的基本要求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 最初接诊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依法认真填写疫情报告卡, 要求填写项目正确, 住址具体确切, 字迹端正清楚, 签名要端正易认, 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应作两例报告。除填报告卡外, 还应同时填写门诊日志, 传染病登记本和化验登记, 以防漏报。

摘要: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问题, 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卡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信息, 也是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研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

传染病防治工作防治方案 篇9

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商州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陕西省卫生城市检查标准》和《商洛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创卫”工作及传染病防治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创卫”实施方案为指针,以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水平、保障群众健康为目的,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严格工作标准,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到2010年底各单位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达到省级卫生城市标准。

二、工作任务及指标要求

(一)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积极与区卫生监督所联系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设立履行职能的管理科室,组建数量充足、技术过硬的专职监督员队伍,制定目标明确、内容齐全、措施具体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中长期规划、计划及阶段安排,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有资料、有总结,各类机构监督覆盖率100%,违法案件查处率100%。

(二)健全和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要从各自的职责职能出发,制定传染病防治实施方案和卫生应急工作预案,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健全疫情监测、报告、处臵、管理的相关制度,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培训演练,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考核,规范操作行为,完善档案资料,确保无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人群较集中场所无法定传染-1-

病暴发流行,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三)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各级机构要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立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控制科,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设立规范化的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落实医疗废弃物管理专兼职人员,建立健全疫情登记、报告、救治和处理等工作制度,加大医护人员岗前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坚持岗位传染病报告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医护人员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技能水平。建立120绿色急救通道,快速有效处臵及转运传染病患者。规范使用标准化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检测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册,规范做好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报告和传染病患者隔离救治,做好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及时接种。认真贯彻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全面落实疫源地消毒和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理,严格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坚持首诊医生负责制,积极推行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院内传染病报告自查,确保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率100%,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率达98%以上,报告准确率和正确率达95%以上。

(四)巩固和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全面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规范》,严格预防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资质准入,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点,加强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加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规范接种前查询告知、接种时“三查七对”、接种后及时观察登记报告等预防接种工作程序,坚持定期督导检查,积极开展强化免疫、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预防接种率水平,0-7岁儿童(含流动儿童)建证建卡率达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5%以上,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率达100%。

(五)重点传染病监测与防治。鼠疫、霍乱、艾滋病、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结核病、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重大传染病按期完成国家或省市规划防治要求,实施(监测)方案(计划)齐全,疫情监测处理记录规范,宣传培训、检查、督导等资料符合规定要求。到2010年底,实现消除麻风病目标;麻疹发病率控制在3/100万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结核病报告率、转诊率和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追踪到位率和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及行为干预率达100%,全民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城市达85%以上,农村达75%以上,高危人群达90%以上,HIV感染者管理率和艾滋病病人规范化治疗率达100%。

三、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调查分析阶段。2009年11月-12月,各单位层层动员,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知识技能,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权范围,深入认真调查分析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现状,研究拟定工作措施和实施意见。

(二)周密部署,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月-6月,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执法检查和督导评估。逐项落实防治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工作质量,促使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查漏补缺,完善总结阶段。2010年7月-10月,依据工作标准,逐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及时补救工作缺陷,完善相关资料,建立健全稳固、持续的长效工作机制,并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申请创卫办初验考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落

实专兼职办公人员,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实施计划,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将传染病防治的目标责任逐条逐项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人。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专栏、板报、标语、传单、健康教育处方和咨询宣讲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现状、政策要求和知识技能,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防治传染病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措施,促进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为创建卫生城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传染病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抓好落实。一是重点抓好传染病监测、管理及防治等相关方案、预案及其制度措施的健全,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二是重点强化医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三是着重传染病发现、登记、报告、处臵的程序和要求,切实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率和准确率,杜绝漏报、迟报和瞒报;四是因地制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积极做感染控制及管理;五是认真做好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传染病医院实习生管理培养论文 篇10

一、岗位工作要求教育

学生进岗后,要求他们首先了解所在专业组开展什么项目,有什么仪器设备,项目的临床意义是什么,采用何种方法学检测等问题。工作中强调要尊重老师和爱护仪器设备,在征得老师的同意方能操作仪器设备,对手工操作的项目必须亲自动手,务必熟练掌握,提倡多提问,让他们知道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上机和操作前先阅览各个项目和仪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再进行操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要求学生不能擅自签发报告,签发报告必须征得老师同意并有老师盖章签字;要求学生做好日记和读书笔记,以便自己懂得哪些是学了与未学、掌握与未掌握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与医护、患者的关系,如何避免医疗纠纷,沟通和服务的技巧等等,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艾滋病、结核病实验室诊断能力的培养

1.全面掌握HIV抗体的工作流程

HIV抗体初筛试验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尽可能把所有受到HIV病毒感染的患者检测出来,这要求实验室对该筛查试验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以防发生一些不确定或假阳性的实验结果。根据卫生部出台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颁布了新的HIV抗体筛查工作流程[8-10]。规范要求首先用一种试剂对标本进行抗体筛查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报告阴性;检测结果为阳性者,重新采集一份新鲜标本使用之前的试剂和另外一种试剂进行复检,若复检结果均为阴性,则报告阴性;若结果均呈阳性或“一阴一阳”者则进一步做确证实验,确证实验主要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是终裁实验。

2.正确判读HIV抗体初筛试验结果

一般来说,HIV病毒感染人体后,HIV抗原的相关特异性抗体将会在1~3个月内产生,而HIV病毒抗体产生之前的则称为感染窗口期。值得说明的是,部分AIDS晚期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极度缺陷导致HIV抗体浓度极低或缺失[11],可能出现HIV抗体检测发生阴性反应。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异常结果需慎重报告。必须结合患者病史、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功能、HIV病毒载量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解释阴性结果。对为可疑窗口期而HIV抗体筛查阴性结果的患者,建议在最后一次可能发生的暴露时间之后,3、6个月分别筛查1次,如6个月以后HIV抗体筛查结果仍为阴性的,HIV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对于HIV感染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血中检测到的HIV抗体阳性并不能证明新生儿已受到HIV病毒感染,因为新生儿的IgG抗体是被动通过胎盘或乳汁获得,新生儿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只有到出生18个月后从自身免疫系统中产生[12-13]。

3.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仪检测标本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2mL规格内含ED-TA2K或EDTA3K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mL,采血后立即握住试管两端,垂直颠倒混匀数次,防止血液凝固。采血管上注明样本编号、采集日期等信息。保存温度要求在18~25℃,采集后48h内检测。溶血、凝血或结冰的样品应视为不合格样品,超过检测时限的样品不可检测;病毒载量检测采用10mL规格内含EDTA-2K或EDTA-3K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10mL,采血后的处理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标本一样,但要求采血后6h之内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因为HIV在全血中快速降解,6h之内降解速率为9%(0.04log),最大的降解速率是在采血后的6~8h,采血30h后可能减少0.5log(约3倍)。分离好的血浆置于-70℃保存。如果无-70℃冰箱,可短时间保存于-20℃以下冰箱,保存期勿超过30d。

4.流式细胞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临床意义

流式细胞术是目前常用来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方法,利用荧光染色技术对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计数,测定各种T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从而用于评价集体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CD4、CD8绝对数的和与CD3计数绝对值的水平相当,当CD4与CD8绝对数比值发生异常时,机体免疫力发生较大的.变化,而CD4T淋巴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通常情况下,HIV病毒主要以体内CD4细胞作为感染的靶细胞。HIV病毒感染人体后,CD4细胞的数量逐渐受到破坏,其免疫功能的逐步下降,各种病毒、病原菌侵袭机体,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发生免疫缺陷综合症。由此可知,CD4细胞的计数在疾病诊断、治疗用药、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等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HIV感染者疾病发生发展、疗效观察、转归判断较为良好的检测指标。

5.结核分枝杆菌

了解MTB的生物学特性,全面掌握结核菌的抗酸染色技术和原理、显微镜下观察抗酸杆菌的形态学特性及常规结核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熟悉MTB核酸及耐药基因检测的工作流程及判断标准。MTB抗酸染色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把握好染色的技巧对染色质量以致鉴别起很大作用,好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

6.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意义及检测结果的正确判读

掌握结核病的诊断金标准即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出MTB[14],结核病常规的固体培养大多需要8周才能得到培养出完整的菌落,而快速培养法即液体培养最早只需5d就能提示有MTB生长,在液体培养中生长的结核菌需转种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鉴定。而痰液、肺泡灌洗液的核酸及耐药基因检测却能准确快速鉴定MTB,前后仅需6h,但不能区分是否为活菌。

三、基础理论和新知识教育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医院或科室组织的各种专题讲座、业务学习和三基培训,同时按教学医院要求,科室还专门安排业务骨干给实习生进行授课,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很好地践行了从理论到实践,又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过程。

四、总结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11

1 传染病疫情管理中常见问题

1.1 临床医师重临床重科研,对传染病报卡相对重视不够

虽然医院从上到下举办各级《传染病防治法》培训班,但临床医师很少参加,所以宣传的覆盖面小,导致部分科主任、专家、医生对该法律的主要内容了解不深,在带教中不讲遇到传染病应如何传报,使进修医生、新入院的毕业生进入临床,有科内漏报传染病现象。

1.2 临床医师报告传染病有消极心理,随意性大

专家上门诊时间紧,患者就诊量大,遇到诊断传染病时,填写传染病卡信息量大,费时间,加之门诊日志地址不详,患者有顾虑不肯提供其真实地址等诸多因素,而将传染病改写为非传染病或慢性传染病。

1.3 患者姓名、地址等信息不实

报告艾滋病,需要三级筛选、现场流行病调查。由于患者不愿提供地址或提供假姓名、假地址导致不能报告。另外,梅毒、淋病等性病,患者多用假姓名假地址就诊,存在一人多个姓名就诊,使传染病报告数量有一定的伸缩性。

1.4 报告方法滞后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沿用传统的模式,逐级传报方式,信息由门诊、病区、实验室的医务人员手工书写传染病报告卡,工作量大,效率低,中间环节多,信息失真多,使传递时限较法定时限滞后。

1.5 疫情管理方式存在不足[1]

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主要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措施的具体落实,而往往忽视这些措施给被管理者带来的困难和不可操作性。如:艾滋病初筛阳性结果后患者常顾虑疾病对本人、家庭、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愿提供身份证件,给确认实验和传染病报告带来困难。再如:梅毒抗体阳性,但是临床没有任何症状,疾病控制机构要求按梅毒病人进行报告,医师又不能只凭实验室检查结果做诊断,增加了管理者与医患之间的矛盾。

1.6 监督人员执法随意性

卫生执法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2],监督人员执法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标准,给医院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 对策

2.1 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强化法制观念

加强培训和管理是大部分医院减少漏报的方法[3]。加强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方法》的学习,提高他们传染病报告的自觉性,增强法律意识,杜绝法定传染病的漏报。要加强岗前培训。我院对新分配的医生、研究生、进修生及实习生等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培训,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及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并定期到临床检查考核。

2.2 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制度

2.2.1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各科接诊医师,一旦发现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2小时内,其它乙类传染病及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做出传染病登记,填写疫情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由预防保健科进行网络报告疾病控制中心。门诊医师和病房主治医师发现传染病例后必须认真逐项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字迹清楚,注明诊断依据。检验科、放射科等医技科室,发现阳性结果时,应及时送病房医师或传染病门诊医师,实行报告签收制。预防保健科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注明报告时间。

2.2.2 传染病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全院的传染病管理,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预防保健科具体实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34条规定,设定传染病管理检查员,负责传染病的监督、监测、登记、上报以及漏报调查等工作。同时还规定了严格的奖惩考核规定,与当月奖金挂钩。

2.3 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2.3.1 门诊。

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制度,坚持做到每日查对,以感染科为中心,负责传染病诊治、登记、报卡工作。医师要详细填写门诊日志,及时填写传染病卡,并注明初诊、复诊病人,可以防止同一病人在复诊或2次入院时发生重复报卡或漏报。

2.3.2 检验科。

门诊病人检查单统一发放,对检验结果阳性者,检验科在病人取检验报告时应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住院病人由主管医师负责,院内转科治疗病人由首诊医师负责疫情报告。

2.3.3 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是综合性医院疫情报告管理的职能科室,应全面系统地负责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每日坚持查对门诊日志,报告卡随到、随审、随时网报,并在科室送卡簿上严格核对签收。

2.4 注重抓好医院职能科室的管理

2.4.1 认真抓好职能科室的考核。

预防保健科每日对传染科报卡登记簿与检验科阳性登记簿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每旬以病案管理科出院病人编码为依据,进行核对,每月对全院出入院病人、门急诊就诊病人进行网上核对,统计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及时上报医院质量管理科。

2.4.2 认真抓好奖惩兑现。

发现漏登、漏报、迟报的,根据医院制定的有关奖罚条例,坚持惩处兑现。对玩忽职守,违章办事,造成传染病蔓延、流行的科室或个人,则依法追究其责任。对按管理要求认真做好疫情报告的科室和个人,根据医院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将其作为评选先进科室和个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2.4.3 抓好特殊情况处理。

非传染病区偶有入院时诊断不明的“隐性传染病人”,一旦确立第一诊断为传染病后,应立即转传染科治疗并登记、报卡。对少数第二诊断为传染病,并受主病种牵连不宜转传染科的患者,则由该科在做好病室、病种隔离的同时,进行登记、报卡,并请传染科医生会诊,协同做好治疗工作。

2.5 探索新型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

2.5.1网络化管理技术已渗透到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的各个领域,尽早实现在医院信息化系统内建立《上报疾病诊断字典》和报告卡,医生主动搜索诊断,使需报告疾病一旦诊断便自动识别、提取、报告。建立HIS与LIS、PACS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序,使疾病漏报检查自动化[4]。徐卫等报道了医院在门诊医生工作站上实行网上传染病报告。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和各种报表自动生成,使医生从手工操作转为信息自动化,预防保健科审核确认报告,缩短疫情报告时间,从技术上消灭了疾病报告的迟报、漏报或错报现象[5]。

2.5.2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是国家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准确性、及时性是疫情报告质量的重要内容,呼吁全社会看病就诊用身份证登记真实姓名,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患者的社会保障系统,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使疫情报告更趋真实、准确、及时,提高国家对疾病发生、流行的应对能力,最终使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得到根本的改善。

2.5.3加强对卫生监督人员的教育,提高卫生执法队伍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形成上下统一,垂直管理的卫生综合新体系,使传染病疫情报告,形成规范、科学、实用、系统、易操作的管理模式。

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是评价综合性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疫情报告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传染病管理的质量。为了加强综合性医院的疫情报告管理,除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和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外,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医院感染科为中心,各临床科室首诊发现传染病后及时转感染科治疗,这是抓好综合性医院疫情报告的可行办法,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力措施,医院各部门之间实行实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管理,建立HIS与LIS、P ACS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序,使医生从手工操作转为信息自动化,从技术上消灭疾病报告的迟报、漏报或错报现象,将疾病漏报检查自动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考核、奖惩措施是抓好疫情报告管理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传染病防治法》,防止传染病的迟报、漏报。方法:分析现有传统的传染病填卡报告方法存在的问题。结果:填卡报告方法存在着中间环节多,信息失真、滞后。结论:提高医务人员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自觉性,加强医院传染病质控人员的管理力度,实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管理,建立HIS与LIS、PACS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序,使医生从手工操作转为信息自动化,准确、及时报告疫情,从技术上消灭疾病报告的迟报、漏报或错报现象,将疾病漏报检查自动化。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报告,迟报,漏报,信息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汪永良.疫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4(19):317-318.

[2]刘世明,温安龙.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2(19):105-106.

[3]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4]黄素丹,张德仁.基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医院防保信息一体化管理[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8(23):444-447.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12

半年里我院按照上级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在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为重点,加强传染病报告与管理,并在全县防病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传染病发病与疫情报告情况:一年来,全乡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共报告乙类传染病0种,计0例。

(2)按县级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疫情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完善了工作制度,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基本做到专室专人专机专用,为及时上传疫情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

(3)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其它传染病和内科疾病在学校等集中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时进行了疫点处理,疫情处理率达100%,控制了疫情蔓延。

(4)加强了对呼吸道、虫媒传染病的防治,主要以各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为重点开展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时注意加强对散在发生的相关病例进行有效的个案调查与处理,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重点传染病在集中人群中的传播。

(5)、加强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管理,今年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工作措施或方案;组建防治

技术小组和疫情控制机动队,配备消毒药品和消毒、防护设备。同时,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我院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对可能发生的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或重大传染病疫情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6)、尽管在今年的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自查中仍发现有一些簿弱环节如传染病防治工作措施在少数单位仍不够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4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 篇13

单位名称:

联系人及电话: 单位地址:

检查时间:

一、医院感染管理

1.是否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提供文件),否 2.是否有医院感染管理科(300张床以上):是 否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人,否 3.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否取得上岗证:是 否 4.是否进行全员院感知识培训 5.是否按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6.是否按要求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二、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

1.是否有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制度:是 否 2.就诊情况登记本:有 无 3.传染病登记本:有 无

4.传染病防治及疫情报告专人管理:是 否 5.疫情报告方式:

6.是否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是 否

是否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设立传染病分诊点()7.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标识(是 否)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8.疾控机构对辖区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审核确认,并开展疫情分析、调查与核实情况 是 否

9.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是 否

检查人员:

记录人:

陪同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传染病监督检查表2(医疗废物管理)

1.是否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是 否 2.是否有专(兼)职人员:是 否

3.是否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是 否

4.是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是 否,登记资料是否保存:是 否

5.是否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是 否

6.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是 否; 是否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是 否

7.是否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是 否 8.污物暂存处是否为露天:是 否 9.污物暂存处是否有警示标识:有 无

10.污物暂存处所处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是 否

11.是否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是 否 12.是否使用符合标准的运送工具运送医疗废物:是 否 13.是否在医疗卫生机构内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是 否 是否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是 否 是否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是 否 14.盛放锐器的容器是否密闭、防刺:是 否 15.是否有废物泄漏处理方案:是 否

16.用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何处理: 消毒毁形

焚烧 深埋 回收 丢弃

其它

17.医疗废物交付处理的单位:

废物处理单位是否取得经营许可证:是 否

18.有无污水处理设施(或站):有 无、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运转正常:是 否 19.污水处理的消毒效果监测是否有记录:有 无

检查人员:

记录人:

陪同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传染病监督检查表3(内镜室)

一、基本情况

1.人员:医生

名,高级

名;护士

名,高级

2.设施设备:内镜

个,活检钳

个,高频电刀

个,其它

个,每日平均接诊病人数

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

个、超声清洗器

个;内镜清洗消毒器械名称:,卫生许可证号

许可批件号

清洗消毒剂名称: 卫生许可证号

许可批件号 名称: 卫生许可证号

许可批件号 3.是否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是 否 ;

4.是否建立消毒管理责任制:是 否,消毒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是 否

二、消毒原则及要点

1.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是否分开: 是 否 2.灭菌内镜的诊疗区域是否达到手术标准:是 否 3.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是否灭菌: 是 否

4.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是否进行高水平消毒:是 否 5.内镜清洗消毒是否进行登记:是 否 ;登记内容是否有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人员姓名()

三、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是否对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是 否 2.消毒剂浓度是否每日监测并记录:是 否;消毒剂是否在使用期限内:是 否 3.消毒后的内镜是否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是 否 ; 灭菌后的内镜是否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 是 否

四、人员培训及防护

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是否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是 否(查看培训记录或有关证明)

2.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是否穿戴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检查人员:

记录人:

陪同人:

检查时间:

****年**月**日

传染病监督检查表4(口腔科)

一、基本情况

1.人员:医生 名,高级 名;护士 名,高级 名 2.牙椅数

牙科手机数

消毒灭菌设备:名称:,许可批件号 消毒剂:名称: 卫生许可证号

许可批件号 3.是否制定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 否

4.是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是 否 ;消毒工作是否专人负责: 是 否 5.口腔诊疗区域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 是 否 ;

二、消毒原则及要点

1.进入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是否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是 否 2.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使用前是否灭菌:是 否 ;灭菌的器械、方法为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诊疗器械、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使用前是否消毒: 是 否 ;消毒的器械、方法为

4.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是否消毒:是 否 ;消毒的方法为

5.是否根据消毒灭菌的不同方式包装器械,并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是 否 在有效期内使用: 是 否

三、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

1.是否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是 否 2.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是否定期进行浓度监测:是

否 3.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是否定期进行微生物污染监测:是

四、个人防护

1.对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工作人员,是否做个人防护:是 否 2.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是否戴口罩、帽子:是 否 3.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是否戴护目镜: 是 否

检查人员:

记录人:

陪同人: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 传染病监督检查表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1.是否具有有效的《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登记书》:是 否

2.是否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备案 是 否 3.是否有发生病原微生物泄露的应急方案

4.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是 否 5.是否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 是 否 6.实验区设有门禁系统并有警示语提示 是 否

7.实验区出口出有在黑暗中可辨认的照明或发光标志 是 否 8.实验室按功能分区,个功能区标识清楚 是 否

9.医学实验室将采血区、样本接受区和检测去明确分开 是 否

10.实验室有适当、有效的消毒设备,合理安装紫外线灯并定期维护 是 否 11.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 是 否 自然通风的实验室窗户能打开,并具有防鼠防蝇措施 是 否

12.重点位置有必要的急救物品,具有洗眼设施 是 否

13.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配备有Ⅱ级或Ⅲ级生物安全柜,并定期检查 是 否 14.实验室配与风险水平相应的洁净个体防护设备及其他安全设备 是 否 15.菌(毒)种及样本必须有唯一性标识,并指定专人管理 是 否 16.菌(毒)种及样本有详细资料和档案记录,出入库和存储有相关记录 17.有菌(毒)种的开启、复苏、鉴定、保存的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设备 18.本单位领取和使用菌(毒)种活样本是要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有相关 的使用和流向等记录 是 否

检察人员 记录人 陪同人

上一篇:我喜欢的小动物小班教案下一篇: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