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精选8篇)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1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受研发能力弱、管理粗放、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很快席卷全球,国际经济的衰退给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鉴于此,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铁、工、机”三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逐步回升。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和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2000 年中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为11662 美元/ 人,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是它的10.2 倍,日本是它的6.7 倍。到2006 年,美国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还是中国的7.3 倍。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 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 美元),只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1993-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2

1 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创新能力不强。根据相关统计, 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 (GII) 及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 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的位置。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1—2012) 》, 2010年我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近年来, 我国的研发投入 (R&D) 大幅增加, 2013年已占GDP的2.0%。但是, 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均大于2.5%———2011年, 美国和德国的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分别为2.85%和2.88%。根据2011年统计,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5%, 而工业发达国家都大于35%。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之比, 和世界著名企业相比差距更大。

对策:完善创新体制。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先后设立了众多的科技研发机构, 如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但是, 技术创新体制仍有待完善, 特别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的共性技术研发缺位问题远未解决。因而, 也造成了技术创新链上的错位, 许多中小企业也建立了以集体或个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还要加强对创新体制的完善, 促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国制造出了产品, 但是利润的大部分给外资拿去, 我们只是做些加工贸易的装配工作。比如: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的全部发动机均靠进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的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高温合金定向及单晶工作叶片仍依赖进口, 还有我国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 都要仰仗外资提供, 一旦外资不提供这些东西给我们, 我们就要停产。

对策:我国要想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 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 积极学习吸收, 抓紧研发创新, 争取早日摆脱外资的束缚。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与准备, 把一味满足于制造升级为乐于创造。

(3) 制造业没有可以预期的前途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国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不注重技术研发, 不敢于创新, 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往往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刚刚投产不久, 就已经落后于他人, 产品的盛行期十分短暂。

对策:立足当下, 放眼长远, 勤于学习, 自主创新!要鼓励技术研发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 尽快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使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更有希望;要给勇于创新的企业支持和鼓励, 比如在一些重点工程和国有企业采购项目中对国内创新技术予以优先采用或减免税待遇等;要把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 使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侵害。

(4) 制造业技术粗放, 典型的特征是:高耗能、低附加值。2010年, 我国的GDP约占全世界的7.5%, 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 但是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2010年, 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 成为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策: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逼迫自己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企业要壮大, 就必须改良企业经营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 放开民间信贷, 树立经营者光荣的是非导向, 使企业在人文环境、资金筹措和人才加入三个方面得到满足。

(5) 我国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混乱, 导致内需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 企业各自为战, 恶性竞争, 制约发展壮大。对策:政府将国内的众多产品和行业统一标准, 就将形成无数巨大而统一的市场, 就将造就无数大企业和新兴行业。比如, 国内的防撬门市场, 在盼盼出现之前, 我们的防撬门是靠街头的焊铁作坊来分别定做的, 而这个作坊数十年也无法做大做强, 更无法想象把产品远销外地。但是, 一旦统一了规格型号, 统一了质量标准, 手工制作的零星产品立即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完成的标准产品, 全国的市场就是企业的市场, 于是, “盼盼”横空出世了, 随后, “美心”、“王力”、“步扬”等企业纷纷诞生并壮大, 一个全新的行业、一个空前巨大的市场造就了无数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企业。

2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及思路

2.1 中国制造业必须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实施“中国制造2025”,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2 创新驱动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兴起, 我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事实证明, 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要实现创新驱动,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 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 整合资源, 协同创新, 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 共享创新资源, 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2.3 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 已经具备相当的产业基础与实力。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 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 着眼于高起点, 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一是在生产手段上, 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 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 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 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 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二是在发展模式上,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 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2.4 人才培养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人才”, 加强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积极引导员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提出, 中国制造业应该依靠创新形成独特的智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 智能制造人才必不可少。他建议, 应该注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 可在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 给技术技能人才一份荣誉感。治国经邦, 人才为急。实现“中国制造2025”,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全国两会上, 由于产业升级而带来的人才需求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摘要:中国的制造业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 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政府和企业有责任予以关注并纠正。本文通过对制造业目前状况的浅显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外包

Chinese 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a literature review

- based on value chain under discussion

ZhangQiuPing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in Harbin China 150028

Abstract:

Outsourcing industry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one, at the same time manufacturing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ims to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cholars,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 research situation, analysis the value of various research results, for bet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what kind of pattern will be us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the outsourcing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s: global value cha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utsourcing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分工格局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分工,而今又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这也就意味着在全球以生产工序为依托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业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观察,在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各个生产工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承担着某种产品生产链条上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以及销售等。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全球价值链的加长,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外包的出现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的文献进行综述,能够为更好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外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能够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不断的加长的基础上,更好的承接国际外包业务。

一、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 Chain, GVC)。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等人的理论没有摆脱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并没有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面的重要性。直到2001年,格里芬和该领域研究者在《IDS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这份特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之中或尚未嵌入的企业通过嵌入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这样描述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机制:“全球价值链扩散功能和工艺流程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改善各种能力的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企业集群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其融入更广泛的系统中去。这就要求有步骤地采取行动,使企业治理达到世界水准。另外,还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创新和学习获得必要的技术能力。鉴于未来获得市场进入和先进技术的前景,上述努力是值得的。”实际上,无论是采购者还是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必须获得初始技术能力。当地企业一旦进入全球价值链,由供应联系所引发的学习效应就会出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以改善其技术能力,为价值链升级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关于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的研究

随着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心的是服务外包,所以对制造业外包的界定还不存在,但是与其相关的概念学者们还是给予了描述。张为付(2005)从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的基础和机理,指出国际产业资本将向具有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集聚。吴解生(2005)积极评价了大规模的产业吸纳对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作用,认为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积极吸纳将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他同时指出“中国多年来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强劲吸纳主要得益于以劳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面临挑战,并非“不可动摇”。赵张耀和汪斌(2005)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生产组织体系的影响,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雁阵”发展模式的“龙型”发展模式,换句话说,“当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同时发生于多个不同层次的国家间,表现为各个不同层次国家在同一产业不同工序上的联动式发展”。

nlc202309020432

Freestra和Hanson(2003)建立了一个国际外包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加工贸易,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产权与控制权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资在中国进行的加工贸易倾向于这样一种管理制度安排外方拥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权,而中方负责投入品的采购。刘志彪(2005)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国际代工’方式是中国企业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隆国强(2003)通过调研认为“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江霈和王述英(2005)认为“对生产、销售环节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分离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是诱导厂商选择外包生产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到中国加工制造业,他们认为“外包生产模式当中的上下游厂商都是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选择最适宜自己的产业位置,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本身不具备资本、技术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从事专业代工生产是符合实际的理性选择;对于那些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应着力于代工生产本身层次的提升。刘志彪 (2005)也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国际代工’方式是中国企业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谢伟(2005)认为“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有助于我国突破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天花板’现象”,而加工贸易是技术学习的机制之一。隆国强(2003)通过调研认为 “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结

通过文献探析,发现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在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分工的不断加强而在不断的增加,但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对于价值加长的原因以及企业在价值链中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没有针对如何利用价值链已经加长这一结果去进一步分析企业分工的特定模式—外包。同时,当前大部分学者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外包主要基于对外包的现状以及发展进行的探讨,但却没有分析何种外包模式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基于本文章的分析论述,能够为后来学者对于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统生,陈瑾,薛志韵.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11(7):15-20

[2] 刘海云,唐玲. 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及行业差异[J].中国工业经济.2009(8):78-80

[3] 鲍晓华,张莉. 中国制造业外包的水平的测度[J]. 统计研究.2011(4):25-31

[4] 徐毅,张二震. 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2008(1):103-113

[5] 詹宇波,张卉. 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 东岳论丛.2010(2):50-55

作者简介:张秋平,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在读,主要研究:中国外向型产业、FDI。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篇4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我国部分行业如化工、钢铁等等面临严峻的竞争

形势和经历着深远变化的生存发展要求转变与趋势相符的现代管理思路建立现代管理理

念引进现代管理决策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最迫切的要求和机遇所在。观察

世界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清晰的得出企业行为势必从单项、局部的改善向着综合、集成的优化转变尤其是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的整体优化更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获

得竞争优势的难点和重点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主要用来解

决整体优化中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的脱节问题——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内部信息集成和企业之间供应链优化的瓶颈。

一、MES的产生及发展

1MES的产生背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开

始由大批量的刚性生产转向多品种少批量的柔性生产以计算机网络和大型数据库等IT技

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依托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开始从局部的、事后处理方式转向全

局指向的、实时处理方式。在制造管理领域出现了JIT、LP、TOC等新的理念和方法并依此

将基于定单的生产扶正、进行更科学的预测和制定更翔实可行的计划在企业级层面上管

理系统软件领域MRPII以及OPT系统迅速普及直到今天各类企业ERP系统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过程控制领域PLC、DCS得到大量应用也是取得高效的车间级流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可以

说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工厂以及企业范围信息集成的实践过程

中仍然难以解决这一瓶颈带来的各种问题在计划过程中无法准确及时地把握生产实际状

况另一方面则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得到切实可行的作业计划做指导工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

员难以在生产过程中跟踪产品的状态数据、不能有效地控制在制品库存而用户在交货之前

无法了解定单的执行状况。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生产管理业务系统与生产过程

控制系统的相互分离计划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界限模糊、缺乏紧密的联系。针对这

种状况1990年11月美国的调查咨询公司AMR首次提出MES的概念为解决企业信息集

成问题提供了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制造执行系统。

2MES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流程工业控制中出现了

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同时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与

自动控制技术的结合使过程控制开始突破自动化孤岛模式出现了集控制、优化、调度、管

理和经营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自动

化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1995年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已有100多家炼油、化工企业在实

施CIMS计划推动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上

下游、产供销一体化或集成化方向发展意大利AGIP石油公司提出了以数据模型为核心的工厂信息集成系统方案信息采集从底层到上层从供应链的源头到尽头而计算结果和指

令则从上层一直传递到底层。它以面向数据而非面向应用的模型为核心系统连接实时

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对生产过程进行过程监视、控制和诊断、环境监测、单元整合、模拟

和优化。并在管理决策层进行物料平衡、生产计划、调度、排产、企业资源计划、离线在线

模拟与优化等。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特别是经过实际应用的考

验已逐步形成合理的体系结构其结构框架已由下图所示的五层Purdue模型演变为

ERP/MES/PCS三层结构。目前这已成为西方先进工业国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理论和

产品的主流框架。

在Purdue模型中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自下而上从功能上分为过程控制、过程优

化、生产调度、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五个层次将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明显分开。虽然这种

体系框架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研究与开发的深入它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实践中遇到了较大问题。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生产

经营活动中除了底层的过程控制与顶层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外在中间层次是很难将生

产行为与管理行为截然分开的。因此在牵涉到大量既有生产性质又有管理性质的信息时

根据五层结构模型就很难明确划分应该属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哪一层次这就造成了流程工

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概念的混乱和标准的难以统一。

ERP/MES/PCS三层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一结构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划

分为考虑生产过程问题的过程控制系统PCS考虑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企业资源计划ERP

以及考虑生产与管理结合问题的中间层生产执行系统MES。这样就使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

系统中原来难以处理的具有生产与管理双重性质的信息问题得到了解决。

3MES的定义

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AssociationMESA对

MES的定义是“MES提供为优化从订单投入到产品完成的生产活动所需的信息。MES运用及

时、准确的信息指导、启动、响应并记录工厂活动从而能够对条件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响

应、减少非增值活动、提高工厂运作过程的效率。MES不但可以改善设备投资回报率而且

有助于及时交货、加快库存周转、提高收益和现金流的绩效。MES在企业和供应链间以双

向交互的形式提供生产活动的基础信息。”

如此定义道出了MES的设计、开发、实施都是围绕企业生产----这一为企业直接带来

效益的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而针对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常对生产环节的重视不够的情况我们研究所开发的目前国内唯一针对大型流程企业的专业MES系统以其精心的设

计、完善的实施以及良好的维护等为MES的兴起迎来了良好的开端。

美国的权威机构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提出的

MES是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为操

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人员、设备、物料、客户需求等的当前状况。AMR于1992年提出了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将企业分为三个层次计划层

MRPII/ERP执行层MES控制层Control。计划层强调企业的计划它以客户

定单和市场需求为计划源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降低库存提高企业效益执行

层强调计划的执行通过MES把MRPII/ERP与企业的现场控制有机地集成起来控制层强调

设备的控制如PLC、数据采集器、条形码、各种计量及检测仪器、机械手等的控制。

4.MES的作用

制造企业关心三个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回答的是前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5

探索中国飞机制造装备技术的发展道路(二)

3现代飞机制造装备技术的发展特点 世界上现代飞机制造技术融合了许多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理念,与传统的飞机制造技术相比,数字量传递的元素越来越多,模拟量传递的元素越来越少;自动化的`成分越来越多,手工工作成分越来越少;柔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刚性的东西越来越少;…….综合起来,现代飞机制造装备技术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作 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33 刊 名: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VIATIO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46(2) 分类号: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6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走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 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智能制造装备是在融合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 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将有效提升海洋工程、高铁、大飞机、卫 星等其它高端装备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其它制造行业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水平。

近十年来,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额已突破4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批重点产品,如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 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其中高端立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采用了国产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长期的垄断;百万千 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 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也采用了国产数字控制系统(DCS);大型轴流式压缩机组、离心式压缩机组、施工机械等陆续实现了远程监控和维护 诊断,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2012年7月颁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明确定义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装备将是国家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任务,而离散型工业以及各种装备制造中的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将成为未来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重点。2012年5月,国家工信部下发《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2012年实施指南》,其中,九大类发展专项都是围绕目前工业领域中重点行业制造过程优化及结构升 级。国家将继续围绕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研发、示范 应用及产业化,提高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带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的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近年来,辽宁与陕西的发展令人瞩目。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东、江 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产业在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篇7

一、相关文献综述

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曾是人们选择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依据,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需要提升制造业发展模式并探讨中国制造业提升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改革思路。美国学者在其《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及对策夺回生产优势》报告中的精辟概括:一个国家要想生活好,必须生产好、失去制造就失去未来。英特尔发言人查克·穆劳尔(Chuck Mulloy)、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傅强恩(John Frisbie)、半导体行业专家埃德·保萨(Ed Pausa)认为,价值链由下游向上游移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此外,日本学者唐津一写了一本《忘记了“制造”的国家将会灭亡》,提出了加强制造业、振兴制造基础技术以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观点。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宁一(2006)、董从文(2007)、杨树臣(2009)等认为,受美国金融危机所影响,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严峻的寒冬,部分地区制造业经历了衰退之后逐步呈现出企稳回升趋势。关于制造业企业的衰退致因,徐充(2005)、席丹(2006)、年志远(2007)、孙林岩(2009)等认为,应对危机的能力、技术研发的能力均较为薄弱,一是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二是市场机制的马太效应;三是体制转换成本的制约;四是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策,许春燕(2006)、韩长富(2007)等多从制定实施“振兴制造业专项计划”、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腾笼换鸟”战略(1)等提出相关建议。另外,马瑞光(2009)提出了制造业由“商标商品连锁”向“商业模式连锁”转型的路径。李美娟(2010)提出改变企业心智模式,构建市场势力,培育国内需求市场,创造“需求引致创新”是中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路径选择[3]。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短期来分析制造业企业发展问题,缺乏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我们要认识到制造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最早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生产制造,目前在整个国际产业链条中仍旧相对低端,这样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他人的。为此,笔者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拟进一步加深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研究,建构制造业企业新的合作模式,提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整合型制造业,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后危机时代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带来的思考

(一)金融危机为制造业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带来契机

现代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虚拟经济的产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虚拟经济一方面可以带动资本性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这是现代经济进步的显著表现;另一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过度“虚拟”可能会误导政府对宏观调控工具的正确运用,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致使虚拟经济虚假繁荣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总之,两者既可表现为良性互动关系,又可表现为恶性反馈关系,因此,两者必须在运行方式、发展规模等方面相互兼顾。当前,中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应放在支持支柱产业的风险投资上,大力提升实体经济部门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规范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来规避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使制造业经济保持良好回升态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3月开始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已经连续12月高于临界值50%,表明中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体现出经济持续复苏的强劲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2010年2月PMI指数为52%,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3月PMI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该指数已持续13个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经济扩张势头稳步推进,但也有曲折(如图1所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制造业企业只有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才能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进入后危机时代,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和解决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等是中国必须解决好的几大难题。调整经济结构,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和乘法。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问题得到充分暴露,面临土地、电力等资源紧缺和人力成本上涨的“瓶颈”压力,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增长明显下滑、不合理产业结构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珠三角制造业已经遭遇“天花板”,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并出现“双转移”现象,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当前,“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中国制造业企业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升级。中国要实现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制造业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三)后危机时代孕育着制造业企业新的合作模式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不能因为次贷危机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而全面否定创新的必要性。全球化作为一种时代浪潮,即指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人们交往的日趋便捷,世界各国形成的多层次、宽领域、相互联系的一体化趋势和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虚拟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所谓虚拟经济组织,是一种基于市场机遇,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利用高科技实现的仿实物技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实体之间组建的动态合作经济组织。它依托并超越了广义的实体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是一个有核心实体且外围庞大的交互式开放平台,在这里可以完成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项目发起、实体单列、承接外包等。从总体上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虚拟经济组织的发展表现出规模较小、运作模式保守、对有限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还不突出、高科技专业人才缺乏、文化软实力较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适应新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要求等问题。

(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个综合性问题

制造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以及优化中国资源、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实体经济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其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梯度转移,涉及到“转”与“接”两个方面,是转移产业在转出区和承接区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两者相互联接、相互促进,同时也是一个环境竞争、产业竞争、政策竞争、市场竞争及生产要素竞争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后发地区通过借壳孵蛋的方式,实现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资本的累积与增值,发挥企业群体间的协同发展与联动效应,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出口产品并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而是一种“世界制造”,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是哪个国家的危机,而是全球化经济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坚持在改进“软环境”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投资的“硬环境”。政府应该减少对国有企业传统部门的资助,只资助其环保、废厂房利用等项目,促进循环型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把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生产新产品,要实行多元发展战略。扶持当地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例如扶植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由于资源的衰竭而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工人的再就业等社会问题。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三、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化解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局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这是争夺产业制高点,破解低碳陷阱的需要。过去20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突出体现在美国的负债消费和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这场危机迫使美国负债消费模式一定要进行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看似是有效需求过度所致,其本质是在信用透支消费模式掩盖下,由于虚拟资本为追求增值而过度投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也必然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回暖,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很大潜力。现在,美国、日本、英国都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动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技术,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产业老路。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70%左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在这方面,既要做减法,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又要做加法,就是大力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的投入,使之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合点和重要方向。当然,制造业企业更重要的是在调整优化结构中做乘法,这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发先进技术,抢占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4],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服务与制造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和新型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5]。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整合型制造业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制造业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已转向三轮驱动模式,正日益形成一个依赖外资、外贸和外需以及制造业比重过大的不合理结构。净出口贡献率近年来的急剧上升,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波及和影响要大于上一次危机,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必须实现从外向型向开放自主型转变。当前,受国内宏观调控的叠加影响,结构性“用工荒”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出现工人“用脚投票”现象,依托资源、资本、劳动力的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一部分制造业企业遭遇成本上涨的困扰,亟待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1)改变单一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思路,加大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力度;(2)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适当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6];实现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转型,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来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3)要注重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各产业内部层次,在主导产业带动下,通过发展整合型制造业,发挥企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树立系统生产经营观念,生产制造的时候应该考虑经营、研发设计等环节,也应该考虑到顾客。无论是传统的块状经济还是现代的产业集群,都会产生一种“磁场效应”,使区域外的资源向本区域集聚,促进区域制造业快速发展。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与处于同一产业的众多企业在区域内聚集,会逐步形成区域品牌,如沈阳市的机床生产、长春市的汽车制造等。这样,区域经济的“板块识别效应”能促进企业向高端市场拓展。

(三)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式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涉及到“转”与“接”两个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制造业企业也正经历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周期性调整。全球经济正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经历着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博弈。从国际上看,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都被动地陷入下滑、调整阶段。同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内部,存在生产力梯度差异,产业分布呈现阶梯型。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并获取国际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若能成功利用好这次机会,将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奠定必要的资源基础。中国制造业企业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组生产基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能力,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禁止承接不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防止落入拉美化道路的后发技术优势陷阱。通过积极稳妥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开拓优势和扩张优势,加强产业集聚和企业兼并整合,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渐进式地改善技术、资源等约束条件,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培育和扶植本国品牌,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四)合理使用人才,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元素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主要体现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型。这意味着维护低成本劳动力时代已成为过去,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为着力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制造业企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设高效规范现代化的人才市场,才能满足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应准确评估何种类型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考虑何种类型的人才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替代或者培养。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在福利待遇、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人性化管理,制定员工发展规划,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7]。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合理使用人才,对员工的考核由计量向技能、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评转变,充分发挥员工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作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相结合的多层次企业人才培训制度,实现人才升级、培训升级、就业升级,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元素。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向价值微笑曲线(3)的两端拓展,以保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因素,立足于后危机时代中国制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背景,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缓解企业困难,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令锋.两次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格局的比较分析与政策启示[J].当代财经,2009,(12).

[2]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J].理论学习,2009,(8).

[3]李美娟.中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0,(1).

[4]林兆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格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7-13.

[5]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10.

[6]张志元,郑吉友.国外资源型城市振兴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7,(8).

中国制造业发展空间广阔等9则 篇8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越来越来多的“中国制造”产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工厂”之说已成为人们普遍谈论的话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究竟占有何等地位?中国制造业如何继续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呢?

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80年至1998年,我国GDP增长率为9.94%,同期中国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12.86%,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

需要实现质的飞跃。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界定“世界工厂”的涵义有如下三个标准:一是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口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有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三是这些企业和产品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显然还不是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距;一是没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摇荡在产业链的低端。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即劳动密集型占大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三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国制造业需要实现质的飞跃。

优势独特,空间广阔。第一是中国制造业成本低是最为突出的优势,其中最让各国艳羡不已的是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第二是广阔的市场规模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第二大优势。我国GDP仅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3%,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第三是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趋于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中国制造业的又一明显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主导作用突出

我国国有工业总体运行效率和效益高于非国有工业,主要表现为:

数量仅占二成,地位举足轻重。截止2003年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37193户,比上年同期减少5739户,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4.8%降为20%,从业人员2279.4万人,减少260.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4.2%降为41.2%,实现工业增加值9259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0.4%,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加快了4.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26898亿元,占全国工业的43.1%,利润总额186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1.1%;资产总额90184.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9.2%,净资产3650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9.4%。由此说明,国有工业仍占有半壁江山,居于主导地位。

效益持续好转,税收重要支撑。上半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利润4229.8亿元,增长36.6%,实现利润总额1680.2亿元,增长77.4%,比上年同期增加811亿元。国有工业企业收入、资产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利润总额比重却比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

资产比重较高,还需加快调整。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在全部39个工业行业内,国有工业资产占估行业的比重超过50%以上的有20个行业,国有工业在工业经济中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力。根据这一情况,国有工业的控制力可作以下几种分类: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的能源、公益类行业内,拥有绝对的控制力。第二在重要原材料采选及加工、重要设备及制品制造行业内,拥有相对控制力。第三在市场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内,国有经济保持适当比重。第四在非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充分的行业内,国有经济基本退出。

影响我国近中期发展的十大因素

(1)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台湾问题、周边关系的发展都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3)金融体系蕴藏风险;(4)国有企业改革问题;(5)“三农”问题成为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6)要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安全网;(7)要加大教育投入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8)要加强和改进对民间组织的管理;(9)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侵蚀以及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发展;(10)地区差别拉大的风险。

结构错位成为当前社会隐患

国家用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近报告,当前经济运行中三大结构矛盾进一步突出,主要表现为:

需求结构错位———加剧供大于求矛盾。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10.3%、13.0%和16.1%,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分别为9.7%、10.1%和8.8%,增长差距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行业仍在扩大投资,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全社会供求矛盾。

经济结构错位———影响社会就业增加。首先是第二产业增长与第三产业增长不协调,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幅度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增长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其次是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就业增长。

价格结构错位———下游企业困难加剧。主要表现为:上游产品价格变化与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下协调,今年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6.5%,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6%、零售物价还下降0.4%,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些地区部分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和利润明显减少,打乱了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造成上述三种结构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而要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高素质领导干部应具备五种能力

把握根基,提高“把方向”的能力。把握根基就是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认准方向,理清思路,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党的有关规定,引导广大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掌握全局,提高“理大事”的能力。大事就是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要学会“弹钢琴”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理大事”的能力。

理顺关系,提高“搞协调”的能力。领导干部既要做“润滑剂”,又要当“催化剂”,还要作“粘合剂”在处理好内部各种关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管理本行,提高“抓落实”的能力。要明确目标,措施有力,责任清楚,赏罚分明,真正做到“抓落实”。

树立形象,提高“做示范”的能力。做示范要在:学习上做示范,团结上做示范,求实上做示范,廉洁上做示范。真正做到注重言教的同时,更注重身教。

长江三角洲人才实行自由流动

浙沪苏三省人事部门近日签署合作协议,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从8月份起全面解冻,允许自由流动。合作协议包括:高层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博士后工作合作、公务员互派、异地人才服务等。它的实施,意味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上海全面启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上海最近制定有关知识产权法规,明确凡是经过认定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三年内将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贴;对于知识产权带来的效益,发明人可在收益纳税后提取不低于30%的报酬;在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发明专利技术转让,发明人可在收益纳税后提取不低于50%的报酬,也可以技术入股,参与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投资。

个人投资经营贷款有新举措

最近,中国银行推出新型个人投资经营贷款业务,根据客户中长期的大额投资资金需要,为个人投资创业提供最长贷款期限达5年、最高贷款金额达1000万元的贷式,还可根据客户需要量身定做差异化的还款方式,如按月或按季偿还本息等。

·数据·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了2003年半年劳动就业和收入情况,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仍较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235元,增长13.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高于全国水平的有9个地区,其中前5位的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和天津。

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到二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1084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6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039万人,同比和486万人,集体单位就业人员1082万人,同比减少177万人,其他单位就业人员2720万人,同比减少497万人。

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了截止7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其资产为1126亿美元,外汇储备额在全球排行仍居第五位,仅次于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韩国。

我国十大轿车厂上半年市场占有情况:上海大众:202578辆,占22.6%;一汽大众:147001辆,占16.4%;天津夏利:84328辆,占9.4%;上海通用:65639辆,占7.3%;神龙汽车:55108辆,占6.2%;长安汽车:52459辆,占5.9%;广州本田:48424辆,占5.4%;上汽奇瑞:31588辆,占3.5%;风神汽车:29187辆,占3.3%;北京现代:22501辆,占2.5%。

专家预测,中国上半年GDP初步测算完成50053亿元,增长8.2%%,第三季度可能增长7.5%,第四季度增长8%,全年增长在百分之八左右,可能略高于8%。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1年增长8%。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前7个月增长26%,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245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9.30%;合同外资金额59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3.9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6.63%。截至2003年7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6441个,合同外资金额887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13.20亿美元。

2002年中国竞争力上升了6位,即从第39位升至第33位,中国台湾地区上升了4位,即由第7位升至第3位,印度上升了9位,即由第57位上升至第48位,排名前2位的分别是美国、芬兰。2001年,排名前3位的是芬兰、美国、加拿大。

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今年第二季生产力显著加速成长,增长率达5.7%,较第一手的2.1%增加一倍多。美联储6月下旬曾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降至1%,为45年来的最低水下。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状况良好,增长率达到7.2%,为去年同期3.6%增幅的两倍,创下了3年来的最高纪录。除农业、轻工业和电力行业外,几乎其他所有行业均出现较好的复苏势头,整个工业生产增长了6.8%,机器制造业增长达到20%,燃料部门为20%,而去年同期燃料部门的贡献率高达45%到50%。俄经济发展出现的另一个积极变化是居民收入增长与劳动牛产率的增长基本相符,居民收入的合理增长将刺激消费,开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法国上半年申请破产企业激增,今年上半年已有24810家企业提出了破产申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比去年下半年更大增了24.5%。在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1亿欧元的有7家,年营业额超过1500万欧元的有82家,总营业额超过了41亿欧元,大约危及1.63万个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法国申请破产的企业几乎涉及所有经济领域。

(本刊资料室供稿)

上一篇:硕士论文评议书范文下一篇:抹不掉的记忆学游泳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