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推荐10篇)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一、设计思路
质点的概念虽然抽象, 但由于学生有知觉思维为基础, 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 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很难理解。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所以理解加速度a的过程, 就是要逐渐地去理解速度v, 速度的变化△v和速度的变化率△v/△t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提供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研究速度改变的快慢→然后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再巩固练习→以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这样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易为学生所接受, 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学生亲身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怎样理解和建立加速度的概念这一重点内容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展示了一段赛车和飞机起动时的视频资料,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运动物体有速度, 物体速度有变化, 速度变化有快慢。再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比较小车从倾角不同的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 给学生设置障碍, 然后在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为了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现场采集数据。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必须要设计一个精度高、速度快的实验。可以借助位移传感器利用计算机快速测出瞬时速度 (时间很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即为瞬时速度) , 同时测出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 供学生分组研究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
本节课的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突破呢?加速度方向的认识取决于对速度变化量△v的认识, 而速度的变化量对初学矢量的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第3节研究位置变化的过程, 用计算位移时位移的方向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反, 但是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类比出速度的变化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a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性, 当a为正时速度增加, 当a为负时速度减小。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教师的讲解下对加速度的方向性已经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再通过例题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教师的教法就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逐步建立起加速度概念, 再通过小组活动和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加速度的方向性及v、△v及△v/△t饾之l��间的联系。学生的学法是通过观察视频和直观实验, 小组间讨论、猜想、归纳。然后通过对�]��实]�爳巌�]i���验�爳巌�]爳�i数]��i�g���据��]�g�]�进�行``p0鄺�分�X搃搃惁i3�lg鄻]@鄻�g析�]�i��i]�梚���抜得鄻@鄻�`0�i!��]i出梚��抜�搃�]]]��鄻��加速度的表达式。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充分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最后通过习题作业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单位, 理解加速度的方向。会用公式a=△v/△t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和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v、△v及△v/△t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v/△t的比值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
2. 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中赛车和飞机运动的情况, 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更加细致、准确地领会到物体运动及变化描述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运动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 为逐步建立加速度概念做好准备。
2. 新课教学。
(1) 研究小车的速度变化快慢。
演示:教师将小车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 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次小车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说明物理研究仅靠观察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精确的数据来佐证。
实验: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现场采集数据, 并通过计算机测出小车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和相应的时刻, 投影供学生研究。
研究:相邻学生分成小组, 设计方案, 分工合作, 自主添加栏目, 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出倾角较大斜面上小车速度变化较快。
交流:师生、生生共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方法 (控制变量) , 强调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更有普遍意义, 可以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 建立加速度概念。
物理意义:在物理中用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定义:加速度运动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加速度用a来表示, 即
单位: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 研究加速度方向。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第3节得和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 类比知道a的方向总与△v的方向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实际上可以变换成我们熟悉的矢量加法, 即换成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中的方向。教师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例题:已知汽车甲在5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30m/s, 汽车乙在10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40m/s, 汽车丙在5s内由40m/s减小到10m/s, 求甲、乙、丙车的加速度各是多少?哪一辆汽车的加速度较大?
引导学生分析加速度有负值,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跟速度的方向相反, 即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变化与时间有关, 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4) 加速度的应用: (1)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加速度有时大些好, 有时小些好。 (2) 播放刘翔跨栏、火车进站、汽车刹车、火箭升空等视频。 (3) 学生阅读课本:27页一些物体的加速度, 并说明某数据的含义。
3.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4. 布置作业:课本29页1、2题;预习课本最后部分:从v-t图象看加速度。
五、教学反思
1. 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本节课用赛车和飞机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导学生去思考, 使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三个层次: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接着, 设计两辆小车在不同倾角斜面上运动的对比分析, 借助位移传感器并通过计算机现场采集数据供学生自主研究。虽然学生对其原理不太清楚, 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不够严谨, 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这两个认知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跨过了这个台阶, 说明了这种设计是正确的。由此可见,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建立加速度概念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 “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 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亲身经历了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同时也渗透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
3. 对于教学难点, 采用了先讨论、后探究、再交流、最后讲解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 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对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是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具体数据讨论分析来区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感。事实证明, 经过学生认同了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医生提醒患者,不要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擅自调整输液速度,否则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输液速度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轻重、输液总量、输液药物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宜超过20~40滴/分钟。若出现异常反应,要及时请医生来处理。
以下几种情况是一定要放慢输液速度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欠佳的患者,输液速度一定要慢,以免因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急性心脏功能衰竭、肺水肿或肾功能衰竭。当输液量少、药物浓度高时,也要放慢滴速;输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喹诺酮类药物,速度都不能快。输入高渗盐水、含钾药物时,速度要慢,因为补钾过程中给药速度如果过快,会致心跳骤停。输静滴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时,速度尤其要慢,每分钟10~20滴,而且输液前及输液期间还要监测血压。
一、选择题:
1、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现在加速度减小,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2、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D、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3、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变化相同 B、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C、相同时间内加速度变化相同 D、相同路程内速度变化相同
5、根据给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对下列运动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A、v0<0、a>0,物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B、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
C、v0>0、a<0,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后做加速运动 D、v0>0、a=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6、下述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是()A、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却不为零 C、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D、物体加速度不为零且始终不变,速度也始终不变
7、一质点自原点开始在x轴上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a>0,当a值不断减小直至为零时,质点的()A、速度不断减小,位移不断减小 B、速度不断减小,位移继续增大
C、速度不断增大,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位移不断增大 D、速度不断减小,a=0时,位移达到最大值
8、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t=1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 B、t=5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m/s C、第3s内物体的位移为1.5m D、物体在加速过程的速度变化率比减速过程的速度变化率大
9、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现在加速度减小,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10、如图所示是一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运动图象,根据此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在0~t1内做加速运动,在t1~t2内做减速运动 B、物体t1时刻前后的运动方向相反 C、物体的位移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在0~t1的平均加速度小于在t1~t2的平均加速度
11、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求0~1和1~2s速度变化量 B、0~1s内速度增加 C、物体的加速度不变 D、1~2s内速度减小
二、解答题:
1、如图甲,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速率—时间(v-t)图象.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斜面的长度为l、高度为h.(重力加速度2g取9.8m/s,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现给滑块A一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A的v-t图线如图乙所示.从图线可得滑块A
2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________(填“明显,不可忽略”或“不明显,可忽略”).2、2000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我国空军研究人员在飞机零高度、零速度的救生脱险方面的研究取得成功.报道称:由于飞机发生故障大多数是在起飞、降落阶段,而此时的高度几乎为零高度.另外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突然停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脱险非常困难,为了脱离危险,飞行员必须在0.1s的时间内向上弹离飞机,若脱离飞机的速度为20m/s,试判断一下弹离过程中的加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3、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图所示是一同学某次蹦床跳起后的v-t图象,已知t2=2t1,结合你的体会和经历,分析下列问题.(1)他所做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2)他跳起时速度多大?(3)哪段时间是上升的,哪段时间是下降的?(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速度方向为正方向?(5)他在t2时刻回到蹦床上吗?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因此只有选项C正确.
2、C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及物理意义进行判断.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v可知加速度的t大小是由速度的变化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同确定的.速度变化越大,所用时间不确定,加速度不一定越大,故选项A错误;速度变化所用时间越短,但速度的变化量大小未确定,也不能确定加速度一定越大,故选项B错误;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故选项C正确;速度为零,并不是速度的变化量为零,故加速度不一定为零,D选项错误.
3、B 解析:“速度变化得越多”是指△v越大,但若所用时间t也很大,则△v/t就不一定大,故A错.“速度变化得越快”是指速度的变化率△v/t越大,即加速度a越大,B正确.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当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v=0以后就可能反向运动,故C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尽管加速度在变小,但物体仍在加速,直到加速度a=0时,速度达到最大,故D错.
4、B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选项C错误;由加速度的定义知△v=a△t,即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B正确;若相同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则
x不变,即速度不t变,这属于匀速直线运动,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A、D错误.
5、BCD 解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方向的规定是任意的,但是当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当时间足够长,且加速度始终存在时,物体先减速至零后反向加速:当v0>0,a=0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v0=0,a=0时,物体静止.
6、ABC 解析:加速度和速度均为矢量,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时,速度是增大的;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是小的,与加速度的变大或变小没有关系;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了加速度,物体的速度一定要发生变化.
7、C 解析:由于初速度v0>0,加速度a>0,即速度和加速度同向,不管加速度大小如何变化,速度都是在增加的,当加速度减小时,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变小.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此后以该最大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继续增大.
8、BD 解析:由图象知物体在前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3.0m/s1.5m/s2,A错;2s第3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位移x=3.0×1m=3m,C错;在后4s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3.0m/s0.75m/s2,B对;由于a1>a2,故加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率比4s减速过程的大,D对.
9、BD 解析: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速度越来越大,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仍在增大,只是增加得慢了,故A错,B对;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不再增加,此时速度最大.故C错.D对.
10、A、D 解析:由图象知0~t1时间内,物体加速,t1~t2时间内减速,故选项A正确.速度都为正,说明速度方向未变,故选项B错误.速度方向未变.物体运动方向未变,物体位移一直增大.故选项C错误.从图象可知在0~t1与t1~t2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的数值相同,而前段时间大于后段时间,由a=正确.
11、ABD 解析:根据av可知:0~t1内的平均加速度小于t1~t2内的平均加速度,故选项Dtv可得vat,而0~1s、1~2s内加速度已知,故可求0~1s、1~2st内速度变化量,因此A正确.0~1s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故B正确.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变化,故加速度改变,因此C错误.1~2s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速度减小,故D正确.
二、解答题:
1、6 不明显,可忽略
解析:下滑时滑块速度越来越大,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则a1v3.0m/s26m/s2. t0.980.48 由题图可知,滑块沿导轨上滑与下滑的加速度大小基本相等.这说明摩擦力对滑块运动的影响不明显,可忽略. 2、200m/s方向竖直向上
解析:飞行员在弹离过程中时间△t=0.1s,飞行员弹离飞机前竖直方向速度为零,即v0=0,脱离时速度vt=20m/s,△v=vt-v0=20m/s,由av20有am/s2200m/s2,方向竖直向上. t0.13、答案见解析
郭俊华 物理学2班 20042301037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掌握加速度的矢量性,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3.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熟悉公式a=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加速度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究规律,培养师生间相互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加速度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
1、对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拟用“类比法”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
自制课件,斜面及电池试验装备
六、教学内容:
(一)、新课引入
探索性实验:
1、研究物体沿斜面滚落的运动规律的探究;
不同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2)讨论交流物体速度改变相同得情况下,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3)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 a =(vt-v0)/t
2、加速度单位 : “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2(或m · s-2)。还有 cm/s2 等
3、加速度是矢量。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加速度a 的方向 vtvot。可用正负号来表示.
如果加速度为正值,速度增大. 如果加速度为负值,速度减小。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学生回答: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教师提问: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教材17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2、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定义式:v=x/t.
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 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 3 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极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4、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不可以,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典型例题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分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x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x=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t1=20s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t2=30s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vx2.4m/s t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vv1v2=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2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例3 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则 [ ]
A.任意2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1s内位移的2倍
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
C.若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则它们的速率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若两物体的速率相同,则它们的速度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等
分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的大小、方向恒定不变,由公式x=vt知,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又由于速度v方向不变,其轨迹是一条单向的直线,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当v1=v2时,表示两者的大小、方向都相同,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必相等.但当速率|v1|=|v2|时,两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不同,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可以不等.答 A、B、C.例4 一列火车沿平直轨道运行,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5min,随即改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最后在5min内又前进1000m而停止.则该火车在前25min及整个30min内的平均速度各为多大?它通过最后2000m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算出所求时间内的位移或通过所求位移需要的时间,即可由平均速度公式算出平均速度.解答:火车在开始的15min和接着的10min内的位移分别为:
x1=v1t1=10×15×60m=9×103m
x2=v2t2=15×10×60m=9×103m
所以火车在前25min和整个30min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因火车通过最后2000m的前一半位移以v2=15m/s匀速运动,经历时间为:
所以最后2000m内的平均速度为: 说明:由计算可知,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都不相等.小结:
述──速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 ?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都匀十一小:罗家祥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六课,是继“面包发霉了”一课后对食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办法来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变质的食物。第二部分是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了解食物变质的原因,以储存一条鱼为例,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能对储存食物的方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并能设计出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食物单元中对食物变化的探究。通过前一课对发霉面包的观察,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发霉变质?有什么办法能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事实上,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储存食物的方法,本课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学生们通过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科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储存食物的方法及依据。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运用了比较观察的方法,对新鲜小鱼和变质小鱼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观察比较的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鲜鱼、变质小鱼、鱼干、真空包装食品、食物罐头、卫生手套、镊子、一次性碗等。
教学活动过程: 本课分五个环节来展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刚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鱼,可是现在有点事要出门几天才回来,这鱼就这样放在塑料袋里,行吗?(学生回答)。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好吗?多数学生会想到放冰箱里,接着问:放冰箱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可能会说能保鲜,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对食物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利用科学。)
二、观察变质的食物:
这一环节我是通过鉴定两条小鱼是否变质的对比观察活动展开的,分两个层面,一是讨论鉴定方法,二是开展观察鉴定活动。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条小鱼,分装在1号袋和2号袋里。首先让小组讨论汇报观察方法,师生交流,出示观察活动中的安全事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鉴定活动,汇报交流鉴定结果。比较两条小鱼的异同,从而判断出哪条小鱼是变质的,哪条小鱼没有变质。
(设计意图:从两条鱼的观察活动中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找出变质的小鱼,为下一步探究小鱼变质原因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师生交流,探究小鱼变质的原因。
这一环节我分成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是预测,预测小鱼变质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部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是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面包发霉了,从中获取有关霉菌及霉菌生存条件等有关信息,把这些信息与小鱼的变质联系起来思考、归纳、总结出小鱼变质可能是由某些细菌引起的,由此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学习55页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小鱼变质是由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的,为下一步研究食物的保存方法提供思考方向。)
四、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这一环节我是以微生物生存的三个条件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
首先,我拿出一包鱼干,问:鱼干为什么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质呢?学生可能会说,鱼干没有水分,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学生可能会说,它控制了水分。我接着再出示一个真空包装食品,问:它控制了哪个条件?学生可能会说控制了空气。我接着又问:有控制温度的方法来保存食物吗?让学生举例,最后小结:只要控制(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就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后,就比较容易理解生活中保存食物方法的理由了。接下来我出示一条鱼,问:你能用几种方法保存这条鱼,并说出你的理由,然后由小组展开讨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出生活中食物的各种保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减慢食物变质,就必需破坏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和刚刚获取的知识。理解各种储存食物方法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的激情。)
五、拓展,课堂小结:
生活中除了采用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办法来保存食物外,还有别的办法吗?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说出杀死细菌的方法和使用防腐剂等也能保存食物。并强调使用防腐剂有害健康,须谨慎使用。最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行动,收集各种包装袋,思考这种包装的科学道理,并采集各种包装上的信息,为下一课“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作好充分的准备。
水东小学
陶晋蓉
我说课的课题是:《词语输入速度快》。我将从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阐述。
本课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计算机小作家》中的第3课,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用词语输入比单字输入快,了解词语输入的三种方法有简拼、混拼、全拼,并能根据词语的实质,选择不同的词语输入方法。文字的输入是今后学习工作中必备的一项技能。
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多种输入法,并能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单字。对词语输入的方式较为陌生,想成为打字小高手是每个学生的梦想,有学习的欲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操作、经验交流、教师引导,了解词语输入速度快及词语输入的三种方法。通过“看拼音写词语”,掌握简拼输入方法。通过“看图填合适的词语”掌握混拼和全拼输入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词语接龙”游戏,灵活运用词语输入方式,体验词语输入与单字输入的优势。本课的重难点是:在输入文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是词语就用词语输入习惯;并能根据词的字数,选择合适的输入方法。为了使词语输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通过输入四个成语输入后的经验交流,总结得出词语输入速度快;通过两关的词语输入练习,比较三种词语输入方法,在练习、交流、再练习、再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提醒学生使用正确的指法。
围绕上述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通过打字前的准备,回顾了前两课的内容,并以 “试一试”输入四个词语后,由输入速度最快的三位同学进行交流,得出他们都是利用词语来输入而不是单字输入,加上教师引导归纳,引出本课重点词语输入速度快,为词语输入教学做好了准备。
接着,通过学生演示,得出三种不同的词语输入的方法。简拼是最简单的一种输入方法,刚学会用词语输入的学生最喜欢用这种方法,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的词语,所以通过 “看拼音写词语”这一关的练习,学生发现教师出示的词语是多字词,用简拼输入的方法比较快;通过 “看图填合适的词语”这一关练习,学生发现用简拼输入词语方法出现的词语太多,选择很麻烦,会影响输入的速度,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混拼和全拼的方法。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简拼适合多字词语的输入,混拼和全拼适合两字词语输入。在两关的最后都有一道拓展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为更好的巩固新知,进行了“词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词语输入的高速和便捷,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最后通过板书整理归纳了本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总结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词语输入的优势。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对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再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基于以上几方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体验和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谁跑的快?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运动的快慢》。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后,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我校运动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得出:观众和裁判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进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应动快。
在此基础上我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小聪和小明运动的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用路程除以时间,值越大,运动得越快。进一步明确同学们归纳的这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速度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展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对学生思维信息的捕捉,判断,调整,促进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变形公式有哪些?
3、速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什么?
4、速度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师生共同得出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的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速度的基本单位:米每秒,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千米每小时。速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巩固提升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1、小明家距学校600米,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200秒,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
2、张三跑100米用了15秒,李四用20秒跑了160米,问张三和李四谁跑得快?
通过两道例题,由简到难,激发学生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着重强调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基本单位、单位换算以及速度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1,2题。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1、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稿】推荐阅读:
加速度说课稿09-07
爱的速度作文06-13
盖茨思考的速度07-08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05-29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06-12
加快开机速度10-31
提升浏览网页速度的方法网络技巧07-08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09-27
速度轮滑训练方法10-24
词语输入速度快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