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管理论文(精选8篇)
浅析公路灾害预警管理体系构建与内外部预警
良好的公路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公路建设的发展给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灾害,其已经威胁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防范.本文介绍了公路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思想,探讨了公路外部环境及公路内部管理的预警.
作 者:寇广大 作者单位:五常市交通局,黑龙江,五常,1502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16) 分类号:U4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 灾害预警管理 外部环境一、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企业要想求得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要想稳定的扎根于该领域, 必然要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安不忘危, 盛必虑衰。企业发展的源泉就是危机意识。对于危机意识的具体含义归于一句话:危机意识是一种对企业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
全员品牌危机意识的形成是预防品牌危机发生的根本前提。首先, 企业上下员工都要有一种为消费者服务的真诚心态, 只有真正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 才能在任何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都非常谨慎而又热情洋溢。其次, 设置适度的拟态危机环境来加强反应训练, 让企业高层到普通员工都参与进来, 切身感受品牌危机的冲击。
二、检测危机信息
(1) 收集危机的相关信息
收集品牌危机信息包括:品牌危机的内部经营信息的收集和品牌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的收集。收集过程应依据品牌发展的类型和自身的结构特点, 最大限度地收集跟品牌经营、品牌发展有关的信息, 科学的对那些影响品牌发展的表象因素和潜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型, 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企业自身进行优化改进, 为品牌的稳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营造良好的品牌生长环境。
(2) 危机信息的分析和评估
对检测信息进行分析是为了识别出该品牌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 也就是不安全因素和有可能要变性的安全因素。对品牌的不安全因素 (不稳定因素) 进行识别的过程其关键之处在于“适宜”性识别指标的指定。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识别指标的指定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品牌的安全状态;二是指识别指标判定的科学性, 即判定结果是否准确合理, 指标值是否能够准确的定性信息的危机度。
三、制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要制定缜密、科学的危机处理预案体系就要从品牌危机的构成要素考量, 从中显露出品牌危机的具体特性和形成元素。对其进行严格的监察和高度重视。所制定的危机应对策略应具体、系统、科学并且有针对性, 但要有灵活性。把危机应对策略形成直观的书面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形成系统化、具体化、规范化的危机处理具体实施细节, 以确保品牌危机处理策略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品牌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立
(1) 抓住品牌危机的主要矛盾
任何相联系存在的事物都有一个主要矛盾, 品牌危机的存在同样也有这样的一个危乎整体的主要矛盾, 从中找出、抓住品牌危机的主要矛盾, 进而采取一定是措施针对其进行化解, 这是对于解决品牌危机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品牌危机的关键一点。针对不可抗力因素类企业危机而言, 就要遏制住软肋部位和重点环节, 把握住危机的源头;相对社会政治类的企业危机而言, 就必须竭尽全力把控住核心首领人物。
(2) 对品牌危机解决过程进行指挥
在解决品牌危机进展过程中, 强制性干预是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必要实行的措施。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在危机面前必须拥有发号布令的权利, 同时能够定制和实施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所以, 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必然需要一个能够实行强制性干预的权威领导, 这也有利于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辐射范围和上升速度。
(3) 总体统筹协调作战
企业进行危机处理这一举措中, 针对危机的“综合”这一特性, 就要求在系统作战策略中必须遵循“合力”二字。危机管理指挥中心在面临危机发生时, 必须统一指挥领导, 统一调度协调, 各个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上层领导的指挥协调密歇配合。这样企业面对危机发生时才能从上到下, 由小到大齐心合力, 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危机应对处置决策, 最大幅度的发挥企业的综合力量和整体功效, 以保企业免受危机带来的损失。
(4) 深入剖析
控制住危机扩大的发展态势只是危机处理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应做的工作是危机管理中心集中核心力量对危机的相关性、针对性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时间背景、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相关人员、相关部门以及相关损失的具体划分和量化分析, 结合相关领导和公众对事件发生的反应制定进一步的措施。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和收集公众的意见, 集思广益, 通过严谨的调查和剖析找出事件的因果关系, 把握主要矛盾并切合实际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 有利于进行危机定性工作。
摘要:现阶段我国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品牌所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企业要想稳定的立足于某一领域就必须在获得机遇的同时敏锐的考量随之而来的挑战和危机。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对品牌危机的预警管理, 提出了自身对该课题的思考与见解, 其目的是为企业在避免品牌危机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品牌危机,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俞宏飞, 倪亦.怎样化解品牌危机[J].经营与管理, 2011 (1)
[关键词] 营销费用 财务预算 绩效评估
现代企业的营销战略理念已由销量导向型转变为利润导向型,营销费用成为直接影响利润型营销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企业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使企业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是企业营销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营销费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营销费用剧增。由于行业内产品定位的相似性,同类产品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营销手段花样翻新速度不断加快,市场活动追求新奇特,企业或者选择主动挑起价格战、零售终端争夺战等争端,或者选择被迫应战。零售终端向企业索要的费用也种类越来越繁多,数额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城市明文规定可以合法收取进场费,大多数企业处于销售价格下降和营销费用上升的矛盾之中。
2.预算管理只重投入总量而轻结构性分配。一些企业在制定营销费用预算时,通常只是根据下一年度销售目标按一定比例,通过与销售部门讨价还价后得出总体预算,而营销费用的具体预算结构的确定主要是由销售部门根据各个区域分公司或办事处的要求进行大致平衡后得出,缺乏从公司角度对营销费用的结构比例、营销费用在产品结构上的分配和投入时间的前后衔接等方面的平衡。忽视对预算结构的考虑往往会导致局部营销费用不足或由于投入过高而造成浪费。
3.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机制缺失。企业往往没有建立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适时发出警报,不能随时捕捉企业营销活动中资金的堵塞、浪费、过度滞留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管理漏洞、重大风险和隐患等讯息与信号,营销投入是否成功也不能进行衡量。这使得企业无法及时对营销投入的实际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分析,监控工作很难顺利实施。同时,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投入和是否追加投入时,缺乏决策依据。
二、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对一个企业营销费用投入绝对额的多少很难做出评价,因此,营销费用的财务预警管理应重点放在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和营销费用的绩效评估上。
1.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
第一,营销费用预算的制订。企业在制订营销费用预算时,可将营销投入分为战略投入、战术投入和基本投入三部分。战略性投入是指通过对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品牌的营销投入来建立起品牌的市场地位与形象,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久竞争力。战术性投入是通过营销的投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达到提高销售业绩,增加企业投资回报的目的。获得投入回报是对战术性投入进行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基本投入是指维持企业的营销活动所必须的投入,包括卖场建设、售点展示、产品宣传单、现场导购人员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第二,建立营销费用使用政策和审核流程。营销费用预算制订后,为帮助各部门、各级业务人员正确使用预算,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费用使用政策和审核流程。费用使用政策包括各项费用预算的目的、用途、使用的原则、申请和报销政策、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单据表格等。审核流程包括各项费用具体在申请和报销时审核步骤、参考标准和标准处理时间等。如审核流程中应说明费用报销时报销发票应开具的抬头、发票日期、内容项目要求、金额限制条件等。
第三,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营销费用预算管理中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费用预算节约率。费用预算节约率指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的差额对预算费用的比率。运用该指标时应按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分别计算。其中固定费用预算节约率根据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的差额直接计算,不需要考虑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费用预算节约率则应在考虑业务量变动的基础上计算。该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应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表明费用控制的业绩越好。
但在具体评估时,要对影响成本费用变动的各因素的可控性进行评价,以排除不可控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对预算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加以确认,以排除计划或预算本身的缺陷对营销评价的影响。营销费用预算并非绝对不能突破,对于预算超支部分应结合相关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营销策略的调整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营销费用的绩效评估
第一,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在买方市场下,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能提高销售业绩,但营销手段和策略的实施必然发生营销费用支出。假设市场总的销售容量为T,当营销费用为0时,企业的销售为S0,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营销费用E的不断增加,销售S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幅递减,即使E无穷大,销售S也只是接近T。因此,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可用促销效果系数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销售收入相对营销费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可根据本行业实际情况确定N值,N可按月、季、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与营销费用增长率的比值能够反映营销费用增长对促进销售收入增长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此指标数值大于或接近100%说明营销费用的支出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以不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90%,说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属于低度预警,应重新审核营销费用支出,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如果此指标数值明显低于70%,属于中度预警,说明产生了较大背离,需要对营销费用的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去除或缩减明显不合理的部分;如果销售收入不升反降,指标为负值,说明营销费用与销售收入产生了严重的背离,营销费用支出严重不合理,是一个高度预警信号,必须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上,压缩营销费用支出总额,同时对影响销售收入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改善。
第二,营销费用对利润的贡献。在利润导向型的营销策略下,除了对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进行预警管理以外,还必须加强对营销费用的利润贡献指标进行诊断和评估,实行预警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切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最基本动因。判断一个企业营销绩效好坏,除了考察营销费用的促销效果外,另外一个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因子就是营销费用对利润的贡献,即营销费用的财务效率。虽然营销策略和手段一般都能促使销售收入的增长,但营业利润不一定随之递增,而且还有可能随着营销费用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可用营销费用毛利率作为考察营销费用对利润贡献的基本指标。
营销费用毛利率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毛利与营销费用的比率。其比率值越高,反映企业营销资源配置力越强,能够为顾客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否则反之。
另外,为了关注营销费用支出结构的变化,以配合营销费用促销效果系数指标和营销费用毛利率指标对营销费用管理的预警,还需设置营销费用结构指标,以控制营销活动与总体策划的协同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利用此预警指标重点关注那些可控的和比重较大的营销费用项目,如营销人员工资、促销费用、广告费、运输费等,分析其所占比例的合理性及变动的趋势,为确定营销费用管理的警情程度提供依据。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甚至同一产品在不同的销售区域和不同的产品寿命阶段,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相应指标值反映的预警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企业必须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建立相应财务预警机制,并进行财务预警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中军:企业营销费用失衡的现状分析与控制对策[J].江苏商论,2003,(10):152-153
[2]张利庠:营销费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措施.吉林畜牧兽医[J].2004,(2):25-26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1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 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 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2 通过后由风险合规部报贷款审查委员会;
(二)按照批复(审批)意见实施方案;
(三)对于集团客户,作为协办行应当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负责汇总,其职责适用前两条。
第八条 风险合规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职责包括:
(一)负责完成综合业务部报送的方案审查,提出客观、合理的审查意见;
(二)负责综合业务部方案的实施;
(三)负责指导和监督各支行审查工作。
第九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向全辖发布行业、地区、政策、企业等风险提示。
第三章 风险预警信号
第十条
信贷风险预警信号是正常类借款人向关注类借款人或其他类借款人(次级、可疑、损失)转变过程中较普遍出现的早期特征,预警信号包括客户品质信号、客户及主要股东信号、客户银行账户变化信号、客户管理层及关键技术人员变化信号、运营环境变化信号、财务状况变化信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第十一条 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一)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 3 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二)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三)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四)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五)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六)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七)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八)客户频繁更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九)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十)客户有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第十二条 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信息
(一)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
(三)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四)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五)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第十三条
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一)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二)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三)缺乏财务计划,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四)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五)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六)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第十四条 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一)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二)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三)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四)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五)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六)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七)不遵守授信承诺;
(八)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九)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第十五条
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
(一)存货异常变化;
(二)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三)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四)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五)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六)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第十六条 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一)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二)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三)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或保证;
(四)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五)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
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
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
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六)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七)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八)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九)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十)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十一)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十二)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十三)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十四)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十五)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十六)客户关联交易增多。第十七条 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一)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二)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三)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四)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五)客户弄虚作假;
(六)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
第十八条 对借款人监控时,不应仅限于上述列举的预警信号,凡是可能对借款人的经营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危机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都应纳入监控范围。
第四章 风险预警信号处理
第十九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 7 作,存量贷款应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二)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三)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四)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五)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六)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七)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八)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伪劣假冒产品;
(九)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被查封、冻结财产;
(十)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十一)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二)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三)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 8 银行债权实现。
第二十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制定控制与化解风险措施,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资产分类结果,是否需要调整授信方案或减持;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调整资产分类结果,采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资产保全措施;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作,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二)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三)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四)销售额增长但利润减少;
(五)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六)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七)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八)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九)坏账损失增加;
(十)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十一)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十二)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十三)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十四)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过自身承受能力;
(十五)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十六)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十七)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十八)以各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十九)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二十)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二十一)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二十二)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二十三)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利于同类抵(质)押物变现或其他影响情况;
(二十四)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第二十一条 预警信号处理程序
(一)综合业务部通过对借款人进行实地和间接检查,通过媒体或第三方获取有关信息,通过全面贷后检查,通过风险 10 合规部发布的风险提示等定期或不定期监控借款人是否出现预警信号。
当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发展趋势等,按照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制定相应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经分管行长签署意见后,报送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
《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股东情况、营业范围、高级管理层情况等)、与本行的授信关系(包括授信额度、授信产品、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在本行的结算量、存款等)、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包括保证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抵(质)押物价值变化等)、防范措施(包括出现预警后,我方采取的措施;授信调整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制定控制和化解风险措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和结论。
(二)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方案,审批后并将审批意见交送综合业务部。
(三)对于集团客户,协办行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汇总后,制定集团整体的方案,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
(四)综合业务部按照批复意见,实施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信贷人员承担主要工作。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后,通过有效控制和化解,预警信号消失或显著减弱,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已基本或完全消失,信贷人员撰写《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经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解除预警信号。
《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与本行的授信关系、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风险预警信号解除理由和结论。
第二十三条 集团各成员借款人解除风险预警信号时,协办行还应定期报备。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监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是否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二)是否按本办法的要求及时报告信贷风险预警;
(三)是否按批复意见的要求认真、有效执行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
(四)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对及时发现预警信号而避免本行信贷资产损失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于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致使贷款风险未及时防范、使风险蔓延,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违规处理;对因玩忽职守,没有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或虽发现了预警信号但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方案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导致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为次级(含)以下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1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成因
任何工程都存在风险,对于建筑安全事故来说,进行成因分析十分必要。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成因的复杂性,也要对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对于成因的多样性,要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对原因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然后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管理和避免。事故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基本操作者、基础资料、基本工程环境、基本管理模式以及基本安全项目投入。针对操作者来说,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由于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不高,产生的影响是常见的,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容易导致事故。工程监管人员缺乏对于基本材料和设备的维护意识。由于材料和设备存在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事故的产生。要对基本工程环境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且对背景条件进行整理[1]。人的基础管理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管理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缺失、责任划分和奖惩制度不明确、法律监管疏松、基本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技术操作不明等问题,对于基本项目的检查不及时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管理问题。要对项目的基本安全问题进行人力和物力投入,如果疏于对建筑安全的重视,在安全项目投入中大幅度缩水,就会形成恶性事故[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科技革命在加快,供应链管理(SCM)作为一种最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管理界关注的焦点。SCM是从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1]
SCM能够建立跨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整合和优化利用各方的社会资源,并且分享和占有更多的市场机会,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效率增值提高10%以上。[2]
企业之间组建供应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实施供应链管理成功的概率却非常地小。早在1991年,Bleeke和Brist调查了9个供应链联盟,发现约有一半联盟中至少有一个成员认为联盟是失败的。Mich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强于传统的买卖关系。[3]研究供应链失败的案例可以发现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环节的薄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供应链如同其它的市场组织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风险的侵袭,并且由于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网络性和复杂性,一旦某一成员企业发生风险,风险往往会顺着供应链条传染给其他企业,进而影响整个网络。因此相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来讲,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难度更大。为了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风险,对风险进行预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事前有效的风险预警,可以提醒管理人员对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减少风险危害,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1 供应链风险及特征
供应链中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发生。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链上的企业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着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相对于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说,供应链联盟的风险有了如下的一些新的特征。
(1)风险再分配性。在供应链中,虽然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在节点企业中得到了重新分配。
(2)风险放大性。供应链的合作过程涉及多个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稳定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会引起“风险共振”行为,导致风险加大。
(3)风险博弈性。链中各成员企业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也存在着信息差,因此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博弈,争夺系统资源。
(4)风险动态性。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供应链整合优化的过程。实现供应链目标的过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成员企业和业务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其中有些因素,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调整,可能会转化为供应链风险因素。因此,供应链风险因素将与供应链的运作相伴存在,具有动态性特征。
(5)风险复杂性。供应链网络复杂化、成员企业布局分散化和文化差异化的特点,导致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如,供应链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供应链之间的不同步、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供应链风险的产生。
(6)风险层次性。供应链的结构呈现层次化及网络化,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成员如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协作层企业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供应链风险研究中,对处于供应链结构中不同层次企业的关注程度也不同。
(7)风险多元性。供应链运作决策多元化、成员多元化,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需要针对供应链各个成员所处的位置以及其拥有的资源、能力状况来分析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风险。
(8)风险关联性。在供应链中,存在着复杂的风险因素,并且这些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供应链中的风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存在着错综的相互关联。
(9)风险传递性。由于供应链中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多个企业参与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的风险会随着网链结构的传递作用部分转移给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也会通过合作机制作用于每一个成员企业。风险的传递性要求供应链中的所有的成员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能够防范自身风险外,还要能够有效抵制通过供应链传递过来的风险。
2 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内容
供应链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了其风险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文化风险、能力风险、“牛鞭效应”等风险。如果对这些风险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会导致供应链的失败,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整条供应链的解体。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按照1:10:100的理论,在如果在第一个阶段控制风险的成本是1,那么如果到了第二个阶段才采取措施,它的成本就会是10,到了第三个阶段时的成本就将是100。因此,要强调对整个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事前有效的识别和预警。
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超前或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及时采取校正行动并发出预警信号,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发生。通过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预报风险,有助于决策者选择好适宜的应急对策,并使应急系统处于戒备状态;当风险发生时可以最佳应急方案和最快速度对风险进行控制,从而能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切断风险源,减小受害范围,使风险危害最小化。
供应链风险预警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四大步骤组成,每个步骤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图1所示。供应链的风险因素众多,但并不是在某段时间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会同时发生,因此有效地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要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对风险做量化处理,从而为风险预警提供支持。对评估后显示有危险的风险要进行风险预警,提醒风险管理人员的注意,以便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来有效地控制风险。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风险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对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的过程。风险识别要求全面、完整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并且分析风险发生的潜在原因。通过风险识别,了解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目的是为了便于评估风险的大小,从而有利于采取最佳的风险控制方案。
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流程图分析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情景分析法等。每一种风险识别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揭示出供应链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2.2 风险评估
当识别出供应链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之后,风险管理者就要开始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已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其基本内容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测量其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的大小,对风险按危害大小进行优先排序和评价,从而为有效的风险预警打好基础。
2.3 风险预警
通过对风险识别、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再与事先设定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风险等级,从而决定发出何种等级的风险警报。及时可靠的预警信号,可以高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减少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
2.4 风险控制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风险控制就是对供应链所存在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的危险性。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避免、损失控制、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
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供应链风险预警中的运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它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判;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判。其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容易掌握,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供应链风险存在典型的层次性和多因素性,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也很难将其评估出来,因此,本文建立了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通过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4]对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综合评判。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供应链的风险表现在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合作风险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由若干评价指标所决定。相应地,评价指标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总目标因素集U=(U1,U2,U3),第二层,子目标因素集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3=(u31,u32,u33,u34,u3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含义如图2所示。
3.2 评价集的确定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预警模型的评语共分为四个等级的模糊集合,分别为:A1(高度警报),A2(中度警报),A3(低度警报),A4(较低警报),构成评价集v=(v1,v2,v3,v4)=(高度,中度,低度,较低),并赋予评价集中个元素量值为v=(0.7,0.5,0.3,0.1)。
3.3 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权重有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权重选择得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成败。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专家估计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适当选择。总目标因素的权重集A=(A1,A2,A3),子因素的权重集为Ak=(Ak1,Ak2,…,Akn),k取1,2,…,n根据各风险包含的因素个数取值。
3.4 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
选取由各成员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m为评价指标集ui中元素的个数,n为评价集v中元素的个数。
式中,rim1为im第个子目标因素风险等级为高度的比例;rim2为第im个子目标因素风险等级为中度的比例;rim3为第im个子目标因素风险等级为低度的比例;rim4为第im个子目标因素风险等级为较低的比例。
3.5 综合评价
由得到的单因素模糊评价判断矩阵,进行综合评判,其中,一级综合评判模型为:
二级综合评判模型为:
3.6 评定结果的判定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风险等级,如果有为最终测评的结果,即风险的警报等级。
4 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是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的一个共同的课题,因此,每个成员企业都应该在本企业内部成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小组对日常和重大的风险进行管理。所有成员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派出专人合并组成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整条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如图3所示。成员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应服从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的指导,并且在行动和政策上要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大局出发,为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运作做出贡献。
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中的人员应当选择熟知企业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他们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沟通、严谨细致等素质,以便在危急的时候统揽全局,能够迅速作出决策,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总的职责是:全面、清晰地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测,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监督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向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发布警报,并且对风险进行全面控制。
供应链风险管理小组要制定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要从供应链日常运作中发现隐藏的风险,并引起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计划应当具体、明确、有针对性,要能够符合成员企业实际情况,便于成员企业执行。
5 小结
供应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合作模式,是企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供应链中的风险问题开始凸现,已经成为供应链发挥优势的障碍。本文介绍了供应链风险的特征,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提出了建立风险事前预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分析,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到了风险的预警等级。由于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很复杂,风险预警的工作还很艰巨,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供应链风险的特征,分析了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提出了建立风险事前预警的必要性。根据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到了风险的预警等级。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兵兵:《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刘卫国:《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R];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3)。
[关键词] 应收账款 管理 预警机制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就是其中之一。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很强的竞争力,二是从管理上来说,企业为了保持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持续增长,采用所谓“灵活的”付款方式,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清收。应收账款积累过多,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正常经营,单纯的事后催收和控制远不能解决问题,同时催收和控制本身也给企业带来诸如增加费用、丧失市场、内部失衡等新的麻烦,因此应收账款管理更应强调事前控制。
一、应收账款事前管理
事前控制突出的是预防,集中体现在健全机制和制度约束两个方面。
1.加强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也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的调查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定期对客户进行经营能力与绩效考评,并依此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信用政策。(1)对资信差的客户一律现款交易。(2)对资信一般或资信较好但尚未进一步证实的客户,在现款交易不被接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承兑汇票结算方式。(3)对资信好、实力强、有前景的客户可以采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的方式,但在付款期限和累计金额上应有明确规定,并应坚持清旧款、发新货的原则。(4)无论何种客户,当其提前付款或现金交易时,可考虑给予信用优惠如现金折扣等,以鼓励客户及时付款。
2.加强合同管理。从应收账款事前控制的角度看,合同管理应该强调以下几项重要内容。(1)公司除现金收入之外的供货业务都应签订合同。(2)公司主要的供货业务应使用统一的合同范本。(3)公司对外签订的销售合同的要素必须齐全且符合法律规定,特别是付款形式、账期和延期付款的具体违约责任等应清楚、准确地记载于合同条款。(4)公司对外签订的销售合同的传递、保管必须有明确的程序要求,确保快捷和安全。(5)公司对外签订的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和检查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以防止帐期延长和客户赊销突破额度。
3.搞好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1)计划的严谨、科学。计划的严谨是指在计划指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论证、分解。以应收帐款年末计划余额为例,这一指标必须层层分解到各经营单位,必要时应分解到业务大类乃至品种。作为时点性指标,还应该辅以阶段性指标计划,否则,秋后算帐可能无济于事。(2)计划的权威、严肃。计划的严肃主要表现在计划的考核上。没有明确和量化的考核办法,计划的执行就缺乏激励因素,其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3)责任,不变的主题。销售人员是应收帐款的直接责任人,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的最终焦点是收现指标,把销售人员的收入与货款回收直接挂钩。
4.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及销售回款责任制。企业在制定营销政策时,要将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结合起来,把销售回款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其工资、奖金、旅差费挂钩,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奖罚条例,使应收账款处在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凡因自身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人为造成的呆死账,要有明确的赔偿制度,损失重大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企业对各种不同逾期账款的催收方式,即收账政策是不同的。对逾期较短的顾客,不过多地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一市场;对逾期较长的顾客,频繁地信件催款并电话催询;对逾期很长的顾客,可在催款时措辞严厉,必要时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请诉讼等,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大追索债务的力度。催收账款要发生费用,某些催款发生的费用还会很高(如诉讼费)。一般来说,收账的花费越大,收账措施越有力,可收回的账款应越大,坏账损失也就越小。因此制定收账政策,要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二、建立预警机制
1.最高赊销额。对主要客户分别设定最高赊销金额,超过这一额度不能发货,对事实上高于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客户坚持每月的收款大于供货,逐步压缩到最高赊销额以内。
2.最长赊销期。在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同时,设定最长的欠款期限,由业务人员在到期前跟单催收,如到期未收回欠款,则立即停止供货,组织追款。作为系统的方法,对预警机制尚需进行以下的完善工作:根据公司业务和销售特点,规定每半年或一年对各客户的应收账款预警指标进行修订,通常以适量减少赊销额的缩短赊销期为主。(1)增设应收账款总量预警指标。总量预警指标即对公司应收账款总额设定一个最高限额,不得突破。(2)确立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包括常规报告和紧急报告。常规报告按季度进行,当某一客户突破或面临突破预警指标时,应紧急报告以采取措施;当总量预警指标突破或面临突破时,也要紧急报告。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应明确规定报告责任人和报告程序等要素。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行贷款质量情况,建立风险迁徙信息快速上报通道,提升风险处置的决策速度,确保风险贷款能及时、准确地识别与化解,不断优化贷款质量,促进全行信贷业务稳健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风险预警范围
第二条 公司客户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是指通过对公司客户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发现贷款的早期风险征兆,并对预警贷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工作制度。贷款风险预警包括业务风险预警和管理风险预警,其中业务风险预警含表内及表外贷款业务风险预警。
第三条 业务风险预警具体包括贷款到期前30天预计不能按时归还预警、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拟划分为后三类不良贷款预警、贷款欠息预警、贷款企业发生重大事项预警、涉及关联企业或担保企业预警、贷款企业财务指标异常变化影响贷款安全预警等。
第四条 管理风险预警具体包括越权或变相越权发放贷款预警、违规发放贷款预警、贷款发放未落实有关前提条件和管理要求预警等。
第三章 风险预警信息
第五条 贷款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通过现场检查获得信息:客户经理按间隔期要求实地进行贷后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预警信息;贷款检查人员对客户经理提交的贷后检查报告,经分析或对贷款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后,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上级行检查中发现问题提出预警信息等。
(二)通过非现场检查获得信息:以贷款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进行监测分析,揭示贷款的潜在风险;根据总行或分行下发的预警、检查、整改通知,查实贷款风险。
(三)通过其他方面获得信息:通过相关媒体报道、审计报告以及其他渠道获得信息。
第四章 风险预警级别
第六条 风险预警根据风险程度,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具体划分为:轻度风险预警(黄色预警)、中度风险预警(橙色预警)和高度风险预警(红色预警)。
第七条 轻度风险预警(黄色预警)是指存在危及贷款安全各类因素,有可能出现风险贷款。
第八条 中度风险预警(橙色预警)是指存在危及贷款安全各类因素较为严重,可能出现风险贷款。
第九条 高度风险预警(红色预警)是指存在危及贷款安全各类因素严重,极可能出现风险贷款。
第五章 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及流程
第十条 风险预警机制包括支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分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和总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
第十一条 支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与流程。包括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风险预警信息的报告方式、风险预警信息的处臵。
(一)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
1、贷款到期前30天预计不能按时归还的业务风险预警信息:客户经理对30天后到期的贷款进行还款能力检查,认为不能收回的或不能确定按时收回,风险预警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支行应至少在贷款到期前25天将信息按预警级别上报分行。风险预警贷款金额超过100万元(含),支行应在贷款到期前30天或发现风险2日内按预警级别上报分行。风险预警贷款金额超过500万元(含),支行应在贷款到期前30天或发现风险24小时内按预警级别上报分行。
2、贷款按五级分类口径拟划分为后三类不良贷款业务风险预警信息:支行要对关注类贷款,尤其是关注三级贷款(特别关注)做到实时监控,充分观察其迁徙变化。支行与分行每月末要逐户对下月的分类结果进行预测,预计下月将有贷款列入后三类的,支行要在月内将信息按预警级别上报分行。
3、贷款欠息业务风险预警信息:贷款发生欠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出现明显问题,支付能力不足,危及贷款安全,支行应在发生欠息后2日内将信息按预警级别上报分行。
4、重大事项预警:贷款客户一旦发生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一律视红色预警,在24小时内上报分行。重大事项包括:
(1)外部政策不利于贷款客户的变动;
(2)客户组织结构、股权或主要领导人发生变动;
(3)客户的担保超过所设定的担保警戒线;(4)客户财务收支能力发生重大变化;(5)客户涉及重大诉讼;
(6)客户在其他银行交叉违约的历史记录;(7)其他危及贷款安全因素。
5、集团关联企业风险预警信息:集团关联企业中有一户企业发生风险预警的,其在我行有贷款关系的关联企业,均按预警级别列入业务风险预警信息上报范围。上报时间为发现问题后的2日内。
6、企业财务指标异常变化影响贷款安全的业务风险预警信息:经间隔期检查和报表分析后,发现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发生重大、异常变化的,按预警级别列入企业风险预警信息上报范围。上报时间为发现问题后的2日内。(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非财务风险预警信号见附件)
(二)风险预警信息的报告方式 上述业务风险预警和管理风险预警所涉及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须书面上报分行。
1、支行要根据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预警信息,立即组成“预警风险化解小组”,由支行行长或分管贷款的行长牵头,相关人员参与组成,积极采取措施,化解贷款风险。
2、对每一笔风险贷款所做的工作均要形成书面记录,按月书面上报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二条 分行级预警工作机制与流程。包括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风险预警信息的报告方式、风险预警信息的处臵。
(一)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
1、业务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 接到支行上报的风险预警信息后,风险预警贷款金额超过100万元(含),分行应在支行上报预警2日内按预警级别上报总行。风险预警贷款金额超过500万元(含),分行应在支行上报预警24小时内按预警级别上报总行。
2、管理风险预警信息的上报范围
(1)越权、变相越权、违规放贷预警上报:贷后检查中发现有越权、变相越权及违规放贷的,要及时将信息上报总行。此类预警上报时间为发现问题后24小时内上报总行。
(2)贷款发放后未落实有关前提条件预警上报:贷后检查发现经总行或分行审批通过的贷款业务,其贷款发放时未全部落实贷款条件或管理要求的,应作为管理风险预警信息上报总行。上报时间为发现问题后的2日内。
(二)风险预警信息的报告方式 对发生100万元(含)以上贷款客户风险预警信息,要书面上报总行。
(三)风险预警信息的处置
1、分行要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风险化解方案汇报会,并由支行行长向分行汇报,研究化解贷款风险的措施和处臵办法。红色预警分行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
2、按照确定的措施与目标,对每一笔风险贷款进行跟踪,直至收回或化解风险。
3、对支行风险化解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协助化解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总行级预警工作机制与流程。包括风险预警信息的提示与管理。
(一)总行通过各种渠道发现风险预警信息的,按预警级别下发预警信息通知书。
(二)总行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分、支行进行现场检查,对有问题的贷款按预警级别下发预警信息通知书。
(三)开展非现场检查工作,根据总行有关贷款业务制度进行核实,排查所有疑问的贷款,对有问题的贷款按预警级别下发预警信息通知书。
(四)及时将系统风险、集团关联风险、行业风险等信息下发有关行。
(五)对各行开展预警信息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第六章 风险预警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 预警工作职责包括支行级预警工作职责、分行级预警工作职责和总行级预警工作职责。
(一)支行级预警工作职责 对于发生的预警贷款要及时采取处臵措施,由支行行长具体负责,分管副行长、客户经理负责落实相关工作。
(二)分行级预警工作职责
1、落实专人负责监测、预警。各分行对信息的分析和报送要落实专人。
2、做好预警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将获得的有关风险预警信息及时报告总行。对贷款风险预警工作要建立档案。
3、与支行共同协商化解风险贷款的办法和措施,及早收回贷款。
4、对发生的管理类风险预警,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
(三)总行级预警工作职责
1、做好预警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将获得的风险预警信息及时报告行领导及授信评审部门。
2、与分行共同协商化解风险贷款的办法和措施,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及早收回风险贷款。
3、对发生的管理类风险预警,应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措施的落实。
第七章 风险预警报告方式及内容
第十五条 报告方式 企业发生贷款风险预警情况后,各分行要按规定期限,以正式文件或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总行。如遇紧急事件,可先通过电话报告初步掌握的情况,再补报书面材料。
第十六条 报告内容 预警信息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授信状况,关联企业在我行贷款业务情况,贷款尽职调查、尽职审查、审批及贷款发放后的资金流向等情况,贷款发生风险的原因,拟采取的措施,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第八章 附则
第十七条 表外信贷业务风险预警比照上述贷款风险预警执行。
第十八条 贷款风险预警工作列入分行贷后管理工作考评范围。对因隐瞒不报、延时缓报而贻误处臵时机,造成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总行将从严处罚。
【预警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预警防控07-13
预警通报平台10-22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07-12
红色预警的散文09-21
防震预警演习方案10-29
关爱生命 安全预警05-27
电力安全风险预警体系10-31
小学校园安全预警机制11-24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文献06-19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