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官培训心得体会(共7篇)

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篇1

2011年7月10日-2011年7月20日,在这短短的10天日子里,我参加了2011年在广州举行的广东法官学院初任法官培训班。这次培训预示着我即将踏上法官职业生涯的开始。也预示着自己从今天开始有了一份责任。不知道是历史的选择,还是……

开学的第一天,王副院长就给我们做了对这次培训的初步课程计划及学院的教学安排,第一次见面的讲述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个我最宝贵的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知识和技能是能够学到的,然而人品是你一辈子都要做的修养。人与人之间成功与否的差距很大的关键不是取决于你跟别人之间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差距,更多时候是你为人的素养和人品”。在后来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的老师,他们也在不同的层面教我们业务操作技能的同时给我们做人、做事方面一些忠告和建议。

这次培训用四个词总结概括心得体会:素养、责任、价值、智慧

一、素养。

这次培训好几节课都围绕关于法官职业道德、司法核心价值观、司法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老师的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法官这一个职业所需要的操守。“在西方,如果一个人是法官,就根本不用考虑这个人的道德,法官和道德高尚的人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恐怕不能,所以我们具备更多的或许不是我们单纯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而是一个高出于常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宽容、仁厚、博爱、正直等等),这些也是其他技能的基石”。正所谓“正人用邪法,其法也正,邪人用正法,其法也邪”!法官需要有厚德载物的品质!

二、责任

法官需要承担的主持社会公平正义责任,每当我们说到西方正义女神的形象时候,我们都内心澎湃,但是有很多同事将来所拥有的就是生杀予夺的权利,为什么我们崇尚法治的同时,自己不敢去追求,不追求也就算了!但为啥还有那么的同事还要去亵渎法律的尊严和法官职业的威信呢?在这几节课中,同学们最不愿意上的课就是这些纯粹法学理念而不是实际操作的课程,然而,却让我感觉有些不解的是虽然这些同学都希望自己在行业里面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却经常在别人面前诋毁法官这一行业的公众形象,经过这次培训我也从中理解公众为什么对我们这一行业的偏见和不解,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说成这样的形象,能怪谁?“如果你自己都不维护你自己的尊严,没有人会帮你维护”。这些话从他们口中说法院这里没有了公平正义,有些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可怕,如果是从老百姓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还能理解,但这话从自己人口中说出来我却怎么都不敢憧憬法治的未来。

三、价值

法官需要有自己的一个价值判断,这个判断首先就需要的是法律,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体现在你对法律,还有对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整体判断。仅仅追求一个法律效果,那种机械的裁断案件的法官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具。是不懂法律艺术的法官。以前我也一直理解法律要独立,那天起我终于理解为啥法院的裁判不能脱离政治,脱离社会,脱离民众的法感。“法律本来就是政治的一个衍生物,怎么可能脱离政治呢?法律就是为执政者所服务的”。法律更多时候是需要维护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最后受害的也是芸芸众生。一个判决下去,会导致多少人为此付出代价,社会会因此产生怎样的价值导向。这是我们法官需要考虑的不单单是法律效果,更加要考虑的是政治效果。戴海老师说的没错:法官不仅仅是法学家,更应该是一个政治家。

四、智慧

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法律与理性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有法学家断言:“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1]由此表明,法律本身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其掌握了法律。法律之所以被认为既是约束人类兽性与暴力的“枷锁”,又是彰显人类尊严和文明的花环,正是因为“法律是一种理性的存在。”(1)如果说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必须以空气和阳光等为生存的条件,那么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则是以法律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人性中的恣意、贪婪、自私等缺陷无法通过道德说教予以规训乃至改造,只能通过法律等制度化的理性力量最大限度地予以刚性的遏制[2]。

法律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首先是人类实践理性的要求,因而其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法的这种实践理性血统决定了它是“行动而不是设计的产物”,由此也规定了法的第一重身份———实践理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现代法律制度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浸透人类的智慧,法律的成长史同时也是法律作为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传播史。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同时还具有第二重身份———知识理性(2)。正是这种理性的二元性,出现了法律人的分工———法学家和法律家。

法官是一个将普遍、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职业,是典型的法律家,其基本的工作内容是完成法律从知识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转化;把条文的法律转化为生活的法律,把抽象的法律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转化为诉讼技术和程序。这个职业本身要求法官既要掌握充分的法律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律的概念、原则和理论;又要有良好的实践智识,能够自如地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转化成为“法言法语”并做出裁判。在此意义上,法官成长的基础是法律的知识理性,但仅有知识理性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践理性。

“法律理性表现出求稳、求妥、求衡平的职业色彩,而类如法官这样的法律公民,一如法律本身,势必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和强烈的现实性等职业‘特征’。也正因为此,法律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导预备法律公民按照法律理性来进行思考的实践。”[3]考察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律实践与法学教育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一点:法官的培养从法学院开始,目标在于养成预备法律人的法律双重理性(3):在大陆法系中,法学家们直接为司法提供法律解释、法律论证与法律适用的工具、技术和方法,预备法律人通过学习,可以充分理解这种形式的法律理性,准确的适用由法学家用概念和逻辑家精心构筑的法典;在英美法系中,法学理论产生于长期积累的司法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错”而发展成的完善理性(4),许多法官就是法学家,他们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知识理性,预备法律人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来予以理解。可见,法律的知识理性与实践理性在法学教育中共存,不能截然分开,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也紧密相连,相互衔接。因为他们坚信:“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释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4]

由此反观我国的法学理论、法学教育、司法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法律知识理性与法律实践理性割裂、法学院教育与法官教育脱节、预备法律人学习与法律职业精神的养成无关。正如有学者分析提出:第一,我国的法官培训是指对在职法官的培训,这一点与美国等普通法传统的国家类似,但我国法学院的法律教育并不具有像美国法学院那样的职业指向或特色;第二,我国法学院的法律教育与德国等大陆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法律教育相似,同属职业指向不明确的普通法律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像德国等大陆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职前训练”,这种在大学中进行的普通法律教育却可能成为进入法官职业的“直通车”[5]。这表明,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存在实践理性教育的缺失,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并不具备职业法官所需要的完整素质。

进而言之,如果我们的法官均来自于法学院,都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背景,即使法学院没有法律实践理性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优秀分子在司法实践中也会较快感悟法律的实践理性并加以总结。经过一批又一批法官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司法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学院教育的不足,也可以为法学院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法学研究课题,促进法学家与法律家之间的沟通。但是,目前中国法官的来源,客观上加剧了中国法律实践理性形成的困难:法院既不能为预备法律人提供司法经验与技术资源,也不能为法学院提供立足于司法实践的理论研究资源。在这种情形下,法学院与法院、法学家与法律家“各唱各的调”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中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官队伍现状都迫切需要弥补法律实践理性教育的缺憾。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官培训体系(5),但由于缺乏对法律实践理性的充分认识,现有的法官培训体系在培训任务下达、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方式方法、培训教师队伍等方面基本沿袭的是法学院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培养法官实践理性的功能。

二、实践理性:法官培训的目标

学者们对法律的实践理性提出了各种观点。一般认为,实践理性是人们在共同交往的活动中形成的以共同经验、共同理论为基础的指导行为的相同的或类似的理解与共识;狭义的实践理性侧重于群体的实践经验,认为具有共同经验背景的群体,同时具有共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和理解结构[6]。也有人认为实践理性是一种方法或方法论[7]。事实上,实践理性是指人从事和选择正当行为的机能和能力,它表明人具有从事正当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同时还表明存在着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一种公共的或普遍的标准[8]。法官培训实际上是对这种评价标准的灌输或传授,以实现对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评价的共同性或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的实践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思维理性与行为理性[19]。这是法官职业的核心与基础。

(一)思维理性

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是人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的思维能力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而且形成了社会分工,造就了不同行业。不同行业的人在实践中又形成各具特色的行业传统和规范,不同的行业技能和行为方式。其中有一些行业经过长期的实践,不仅技术和技巧日臻完善,而且逐步形成了高度抽象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不仅是一种理性,更是一种公共的或普遍的评价标准———一般的思维规则,正是由于一般思维规则的存在,一些行业才成为了职业。在此意义上,思维理性是职业形成以及不同职业之间相互区别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标志。正如波斯纳所言:“职业是这样的一种工作,人们认为它不仅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一般的‘聪明能干’,而且还要有一套专门化的但相对(有时则是高度)抽象的科学知识或其他认为该领域内某种智识结构和体系的知识。”[10]

法律思维就是这样一种由法律人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于法律理性的视角和传统来观察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或习惯。法官是典型的法律人,我将其基于法官职业视角和传统的法律思维称之为法官思维。法官思维是法律思维中的一种,它是指法官在司法裁判活动中,针对具体讼争案件,按照司法认知规律,认定案件事实,寻找适用法律,运用法律方法和技术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过程[11]。

我们知道,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个体特征,不可避免地要体现作为思维主体的个人的主观个性,即思维者的自我意识,如个人的嗜好、习性、直觉、偏好(甚至偏见)等主观、非理性的东西,或多或少地体现思维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从事正当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这些不同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在存在个体思维差异的情况下,要形成社会秩序,首先需要具有差异的思维个体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商谈”,在反复的“沟通”与“商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思维理性———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公共或普遍的标准。因此,思维理性是一种群体性思维,是职业特性和职业传统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个体形成共同知识背景、共同职业语言和共同职业伦理的过程。

法官思维正是这样一种群体性思维,是法官形成共同知识背景、共同职业语言和共同职业伦理的过程。法官职业表明,法官的智慧不仅要体现于个案的裁判结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司法裁判的全过程中保持法律思维的活力和张力。因此,法官不仅是一个法律实务操作的技术高手,而且是一个善于解决疑难问题的智慧者。法官对社会和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是建立在独立判断基础之上的,思维理性保证了法官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草率了事,但却能做到“同样问题同样对待”,维护法律的确定性,能够通过个体化的思维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英明的裁判决策,保证法律实施的统一性。

司法认知活动表明,法官要想将抽象的法律规范正确地适用于具体个案,至少要同时完成两种逻辑思考:一是对法律事实的认知和判断;二是对法律规则的合理解释和价值追问,这是一个将“形而上”的思考与“形而下”思考结合的过程。只有在完成这两种思考的结合之后,法官才可能将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与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之间进行逻辑涵摄,然后依据司法推理规则,得出案件处理的结论。这是法官审判案件的基本思维过程。对于一些法律规范不明确或根本缺乏法律规范以及存在法律冲突的案件,法官的思维过程则更加复杂。待这些思维活动完成后,法官还要通过书面形式将其思维过程以裁判文书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最终的裁判结果。法官思维过程的曲折性和思维内容的复杂性与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官的审判活动必须形成共同的、科学的认知模式,并遵循法官思维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则,以避免法官思维因巨大的个体差异所导致“同样案件不同处理”的结果,损害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同时,也可以使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工作思路顺畅,思维结论正确,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和思维理性。正是在此意义上,思维理性是法官职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官培训最重要的任务。

(二)行为理性

“规则性、现实性、时代性、保守性和价值性,构成法律的实质理性的基本内涵,成为法律理性的伦理质量;相应地,法律从业者作为‘行走着的法律理性’,其职业实践、志业担当和天职践履,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而言,都应当是或已经是法律理性的落实与体现。因而,正像程序公正、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形式、法律语言等等是法律理性的逻辑外化,规则意识、现世主义、时代观点、守成态度与世俗信仰,作为法律从业者对于法律理性的内化,构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伦理与实践伦理。”(6)如果说法官的思维理性仅仅存在于法官头脑中,是一种内在的素质,那么,这种内在的东西则需要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法官的行为——让当事人和社会感知。行为作为人的有意识活动,体现着行为人的意志和理性程度,法官思维指引下的行为,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法律实践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行为理性。行为理性是思维理性的外化形式,也是法官具体的工作内容,没有行为理性,法律的实践理性是不完整的。

行为理性是指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对于法律方法和司法技术的运用。法律方法表现为法官思维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司法认知,而司法技术则表现为法官思维在实践论意义上的司法操作,它们指向的是同一问题。如法律解释,我们既可以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法律方法,也可以从实践论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司法技术。由此表明,当我们谈论某一法律方法时,实际上也是在谈论某一司法技术。审判活动不是赌博,可以凭抛硬币来决定法律的含义或案件的裁决。事实上,也绝对没有人认同法官采用这种方式或方法来裁判案件。人们凭什么相信法官?法官获得权威和尊重的前提在于他们具有法律理性,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掌握了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因此,法官是否掌握了法律方法和司法技术,决定了法官的裁判行为是否具备理性。对专门的法律方法和司法技术的运用,成为法官职业化的外在标志——专职从事司法活动,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或自治性。

行为理性对于法官的工作至关重要。“法官基于职业的原因,使他比立法者和学者更能具体地、直接地了解现行法律中的问题,只有法官才能在程序内,通过技术化的方法平息纠纷,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使社会平稳发展。”(7)法官也只有采用共同的法律方法和法律技术,才能够实现司法公正。就司法实践而言,法官的行为理性体现为程序的遵守、司法技能和法律方法的运用[12]。“法治的理想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层面。没有具体的制度和技术的保障,任何伟大的理想都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可能出现重大的失误。”[13]法律方法对于法官而言,犹如手工业者的技艺,是立身、取胜之本。因此,法官能够在司法裁判过程中自觉地、熟练地运用法律方法和司法技术来处理案件,既是法官行为理性的表现,也是案件得以公正处理的重要保障。

张五常先生认为,中国之所以自晚清以来一直落后于西方,症结在司法这一环节的缺失[14]。与此相印证的是,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英国近代史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管理模式;英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率先走向市场经济,与法律尤其是司法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环境是分不开的[15]。而司法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则是法官的职业化。法律人从实践经验中发展了赋予法律普遍性的独特推理技术和发现法律的方法,把法律发展成为自治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使其成为必须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识化艺术与技巧,而这不仅为法律职业提供了合理性要求和基础,并且为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奠定了正当性基础[16]。

由此可以看到,法官职业化是司法制度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而法律实践理性是法官职业化的内在要求,是法官职业质量的基本内涵。将其作为法官培训的目标,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三、实践理性的养成:法学教育的改革任务

通过以上的初步理解,不难发现法律实践理性的养成与法官培养的关系:法官思维作为一种群体理性需要传授与灌输,法律方法与司法技能作为一种实践经验需要积累、传承与培训,换句话说,法律的实践理性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制度与法官培训制度的合理性:无论是法学院的高起点、长学制,还是学徒式教育、国家统一考试,都是因为法律预备人需要法律双重理性的学习与训练。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体制、制度与方式的紧密结合,才能构成法律人培养的完整体系,妥善的解决法官的双重法律理性养成问题: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学院教育以知识理性为主兼顾实践理性基础,法官培训就选择了以培养拟任法官或在职法官的实践理性为主的模式,如日本、德国、法国;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教育以实践理性或者职业指向教育为主,法官培训模式则相应的以法官法律知识更新与实践理性的发展为基本内容。

但在我国,法律知识理性与法律实践理性、法学家与法官、法学院与法院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法学家将法律理论变成了握在手中把玩的藏品,醉心于纯而又纯的理论架构与宏大叙事的论述,远离现实的社会生活,不断创造着新的法律概念、法学理论,却不知道法官的工作状态和面临的法律问题。法学院教育仅仅是法律知识的灌输,基本上与司法实践无关,有的也仅仅是对司法实践隔靴瘙痒式的批评。这种法学教育模式加之法官来源大众化的背景,导致法庭上和教室里的各种理论阐释往往大相径庭亦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中国法官法律实践理性培养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法官职业化的诸多困难,法官们都是“自学成才”,缺乏共同的司法理念、共同的职业价值、共同的职业道德、共同的职业技能、共同的职业行为是必然的结果。

种种迹象表明:各方面都在高度关注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如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近年来兴起的法律方法研究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努力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没有对法律的双重理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明确定位,没有对法官素养构成的清醒认识,其效果将十分有限:如统一司法考试,考试的内容及方式基本上还局限在知识理性的范围内,对实践理性或者法官思维的内容很少涉及,换言之,现在的统一司法考试并没有按照称职的法官标准设计,导致实际上从统一司法考试合格到职业法官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法学家们高度关注司法领域的各种问题,但却经常用立法思维考虑司法问题,坐而论道多、批评多、指责多、照搬外国的经验多,能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少,对司法实践的帮助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至此,问题已经十分清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作为继承大陆法统的国家,法律理性的形成具有大陆法系的风格,法学院教育基本上也沿袭了大陆法系的模式,以法律知识理性的传授为主,法律的实践理性的培养主要不是由法学院完成,但是中国又没有建立大陆法系国家那样的法官培养模式,如何获得法律实践理性在我们现有的法学教育中找不到答案。如果我们承认,职业法官必须具备法律的双重理性,而这种理性又不可能先天获得,那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制度予以跟进:法学院为法律的实践理性奠定基础,法官培训着重进行法律实践理性培养。如果说中国有建立专门的法官培训体系的必要,那么以法律实践理性的养成作为法官培训的目标是支持它的最充分也是最直接的理由:在中国特有的法学理论研究传统、法学家与司法实践隔绝的情况下,学生在法学院学习中基本上得不到法律实践理性的信息,这使得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单一、机械、片面,只是概念、原则、制度、部门、体系的罗列,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毫无关联。本来是为弥补这一不足设计的实习课程,但因为短学制(8)而使实践课程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法律实习形同虚设,把学生十分可怜的一点接触司法实践的机会也挤占了。学生进入法院时对于法律的实践理性基本一无所知,需要靠自己的悟性,逐步摸索,积累经验,因人而异,因案而殊,“同样问题同样处理”几乎是一句空话。

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现状,就法律实践理性的养成而言,有一些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如何建立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相互衔接的法律实践理性培养机制;二是法官的实践理性培训采取何种教育方式,伸言之,法学院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否应与法官培训完全相同?如果不同,它应该是怎样的?三是需要由什么样的教师来完成法官实践理性的培训。说到底,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问题——大学、大师、大作。

就建立法律实践理性的培养机制而言,必须有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的紧密合作与协调。首先,必须对现在的法学院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增加法律方法、司法技术与法律实践的课程,使法律预备人在法律知识理性的养成过程中,不仅能够初步了解法律的实践理性,而且能够感悟法律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必须对现行的法官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彻底改变临时性、应急性、知识性培训的思路;对现行的法官培训内容进行改革,摒弃完成任务、追求数量、流于形式的培训计划,真正按照职业法官司法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与法学院教育相互衔接的教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设定培训课程、决定培训方法。为此,需要对统一司法考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论证,进一步提高司法考试对于法律实践人才选拔的合理性。我以为,要使司法考试真正成为选拔优秀预备法律人的“大考场”,必须充分考虑法律家职业所需要的双重法律理性。司法考试理应成为连接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的桥梁和纽带。

就教学方法而言,同样存在着法学院教育与法官培训的衔接与配合。有人会说,法律实践理性也需要灌输,需要以一定的方法让学习者接受,因此也少不了课堂讲授、论文习作等知识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预备法律人在接受法学院教育时已经熟悉的教学方法。这种说法并无大错,只是不够细致与深入。既然法律的实践理性可以区分为思维理性和行为理性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便不难发现两种理性的养成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说思维理性更多的应采取类似于法学院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行为理性则应有与法学院教学基本不同的方式,主要为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际操作式教学。或者可以这样描述:法学院与法官培训学院都设有模拟法庭,法学院设模拟法庭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让学生知道法庭的形式与基本程序,因此学院里的模拟法庭更像是在“演戏”;而法官培训学院设模拟法庭则是为了给学生以理性认知,让学生在这里学习实际的操作与应用,使他们进入法院后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处理案件,所以法官培训学院里的模拟法庭更多的是“实战演习”。

就教学内容而言,法律知识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对于法学院教育和法官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需要有对法律理性深刻认知的理论成果支撑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这对于法学家与法律家都提出了挑战,过去的隔绝与对立必须打破。法学家应从丰富的法律实践中获得知识理性的原始材料,更多的研究中国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方法与法律技术,为法律家提供可资实践的理论支持;法律家则应将法律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从法律的知识理性中获得创造的源泉与动力,并为法学家提供可以上升为理论的实践基础。如果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司法应用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没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一批能够胜任法律双重理性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完成法律双重理性培养的任务是渺无希望的。

初任法官培训体会 篇3

山翠空鸣鸟,杨柳绿砚池。

心静平如水,春风醉光阴。

——于将军山麓

感恩一段经历

感谢这段重回校园的时光,让我能从工作的琐碎、繁杂之中偷得浮生一月闲。

清晨, 清脆的鸟鸣唤醒崭新的一天。阳光从将军山顶洒入砚池,碧绿的湖水泛起粼粼波光。垂柳抽出了新芽,在风中摇曳。梅花开罢桃花开,朵朵黄花蒲公英,木莲樱花遥相衬,姹紫嫣红一片春。住宿的整洁与贴心,课程的系统与务实,学员的陪伴与奋斗,让每一天都充满新奇与快乐地经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拥有一份心灵的自由,认识新的朋友,被领入未知的领域,聆听几十年经验浓缩的精华,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此。回想起培训的点滴细节,首先想表达的是感谢,感谢组织方,服务方,也感谢同期的所有学员,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这段美好的春光里留下印迹与回响。

拥有一份情怀

非常喜欢刘建功老师的授课,干净利落,却掷地有声。

与很多初入法院就进入审判一线担任书记员的同学不同,我在法院工作的起点是在研究室。连同自己在内只有两个人的基层法院研究室,担负着全院宣传、信息、调研、综合文稿写作等多项工作,对接多个部门。

工作时间不到两年,每天都很忙碌,千头万绪,一直努力尝试通过经验的总结、模块的整合和重点的提炼,来提高效率。研究室的工作像墙角的一株小花,努力地盛开,因为我相信每一份经历都将与众不同。

改革之路是对固有体制的一种突破,打破的是熟知的舒适区域,需要勇气和胆识加以面对,当然更离不开担当。有一个词叫做“情怀”,何谓情怀?俞敏洪说:情怀是对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的理解能力,能够欣赏美好并且有的时候原谅丑恶。

赵雪雁老师在行政法课上说:要永远偏向鸡蛋的一方,怀有一颗同理之心。无论何时,都带着一颗包容、怜悯之心去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细节的点滴,认真而从容地工作与生活。

专注一份事业

近来,微信圈里流行一段视频:老头不慎坠楼,人生即将终止。匆匆一世从眼前幕幕闪过,却发现从不到三十岁开始,自己竟然过了几十年如一日行尸走肉的生活。想到这里竟然释然:生命似乎早已终止,几十年前就已死掉的我,只是今天才停止呼吸罢了。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需要七年的时间,在生命的周期中,我们有11次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总有机会让自己活得精彩。把工作当成工作,埋头办案到失去自我,便会烦躁焦虑心性全无;把工作当作事业,或许会有另一番全然不同的体验。

培训期间,古装剧《女医明妃传》热播。谭允贤,从一个养在深闺不知处的大家闺秀,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创女官制度,留下了流传于世的著作——《女医杂言》。发现允贤身上的两点很是突出:一是广博的胸襟;二是精湛的医术。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心中只有“病人”,而无高低卑贱。大灾大疫面前毫无畏惧,救得平民百姓于水火。素未相识的徐府搭救,邂逅了风华正茂的郕王,开启了一段美好而憧憬的初恋。吴太妃、也先,这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也因为她的妙手回春而重获健康。医者人心,功著杏林。

法官进修学院培训心得 篇4

感悟之二:课程设置全面,学员收获颇丰

此次培训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重点突出,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司法实际。从习总书记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理论、司法改革、反腐倡廉、司法礼仪等法官队伍建设素质提升,到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业务及司法文书制作等各方面司法业务工作都有所涉猎。教授老师们的讲解凝聚着思想的火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员们普遍感到“非常解渴”。如施新洲教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对法治中国建设理论进行阐述,既仰望星空又俯视大地,结合具体社会现象把深奥的理论讲得生动活泼,学员们深感受益良多,袁登明教授就《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改背景、立法指导思想、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详实生动的讲解,把一些复杂疑难比如行贿受贿犯罪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对取消部分死刑罪名,调整优化刑罚结构,打击考试作弊、网络犯罪等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传递了先进的立法、司法理念,更好地引导法官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依法办案奠定坚实基础。国家法官学院曹士兵教授、吴光荣教授围绕民法总则的立法、司法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解读,使大家对民法总则正确理解和适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规划处马渊杰副处长对司法改革政策进行解读尤其是对司法责任制进行深入阐述,引导学员从法治建设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和看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现实困难,从而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积极发挥良好作用。

感悟之三:培训方式新颖,教学活泼生动

此次培训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学员论坛,既有校内教学又有校外参观,一周多的学习安排使大家不感到枯燥疲倦。首先学员论坛互动显精神。在施新洲老师的组织策划和精心指导下,组织开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法官”学员论坛,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参训学员进行分组讨论,畅所欲言。学员们先分组讨论再推选代表集中发言。集中发言后台上台下互动提问解答,尤其是对“如何缓解大量案件的办案压力”、“如何_个别当事人的威胁纠缠”等司法实际问题的讨论将此次培训班推向高潮。二是见证法治文明开眼界。5月16日,在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全体学员赴位于中国法院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中国法院博物馆内设有三个基本陈列展厅、六个专题展厅、三个普法互动区、一个法制影视放映厅,展览内容丰富,陈列文物珍贵稀有,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中国法制的历史,全方位展示人民法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中的突出贡献。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依次参观了展厅内不同年代的裁判文书、中外古代法律典籍、法院发展沿革实物,大家无不被中国法院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一代代法官公正司法的宝贵精神所感染。三是文体活动丰富增友谊。课余学员们分队进行了篮球定点投篮比赛、篮球友谊赛及台球比赛。5月15日下午下课后,三门峡中院与贵州法院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双方篮球队队员精神饱满,赛场上高潮迭起,赢得了场外观众的阵阵掌声。

本次培训,正值“一带一路”峰会召开之际,北京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也让大家在紧张的办案之余稍作休整放松。国家法官学院施新洲教授、教学班主任老师全程跟班,为学员学习、讨论、参观、活动进行组织策划,让学员们对老师们的敬业负责肃然起敬。学院住宿单人单间、食堂饭菜丰富,活动室、图书室为学员提供服务,国家法官学院的教学环境及学习氛围也让大家难以忘怀。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立足本职,拼搏奉献,公正廉洁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红伟在学员论坛会上的总结发言道出全体学员的共同心声,也使我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即兴挥就小诗一首以抒怀:

一带一路沐春风,

艳阳高照赴燕京。

崤函法官觅饥渴,

学院课堂砺青锋。

众公高论扬大道,

诸君真言传美声。

不忘初心为人民,

初任法官培训个人小结 篇5

第一,要相信自己,感于表现。首先,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充分的信心,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别人能做到自己就一 定能做到,比如这次训练中的所有游戏,每个人都是要参与的,尤其是高空项目,虽然看起来很有难度,但是当你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其次,对自己的意见要敢于表达出来,这次训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启发每个人的思维,所以在大家都面临一个陌生的任务时,要在游戏规则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尽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当想到一个好办法时,一定要勇敢的说出来,比如在排雷的游戏中,也曾想到在地雷阵里做记号,在七巧板的游戏中也想到可以把做好的图形直接搬到下一组去,但是出于其他考虑而没有把这个意见说出来,但是事后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所以今后在工作中当想到一个好办法时一定要大胆的说出来,不要怕出错。

第二:要突破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平时很容易对某件事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说这事一直都是这样,所以现在不能改变,或者说这事肯定会怎么样或肯定不会怎么样,其实这些都是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记得在排雷游戏中,禁戒区里有没有雷游戏规则中就没有说,如果一开始就很武断的说禁戒区肯定有雷而不能过,真不知道如此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事实证明两个警戒区一个有雷一个无雷,所以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是要充分杜绝才是。

第三:信任他人,搞好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绝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大家的团结才能完成任务,而团结的基础就是相互信任,比如在背摔游戏当中,如何才能刻服自己的恐惧心理,那就要对自己的队友要有充分的信任,相信大家对你是负责任的,相信自己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勇敢的一摔,信任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我们平时在工作当中,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科室的团结,才能搞好单位内部的团结,虽然现在刚入单位不久,但是可以从自身做起,信任他人团结他人,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法官培训 自我鉴定(汇总) 篇6

篇一:法官培训自我鉴定

参加培训以来,本人在领导、老师的关心、帮助及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课业任务,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培训,深刻领会并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正确把握法律精神,了解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掌握民事审判领域相关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及理论水平,使自己具备履行高级法官岗位职责的职业技能。

一、政治表现

严格按照培训要求,遵守各项学习纪律,认真完成所有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培训,更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够在本单位模范地履行一个法官的职责和义务。

二、专业课学习方面

在专业课学习中注重自学能力、综合素养、法官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视频教学和在线答疑,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上课时,专心听讲,心无旁骛,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对问题深入思考,尽力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得到积极评价;通过四个多月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法官**裁量的空间与限度》等20多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主要是从理解接受型向研究探索型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对既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而是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注意从理论发展创新的角度、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从对已有理论的扩展和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尚有待提高。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

本人决心在各级领导、各位老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继续努力,不断进一步学习的自觉性和连续性,努力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和能力,为构成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加培训,本人在、老师的、帮助及下,课业任务,了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培训,领会并和“”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职业道德,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把握法律精神,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民事审判领域新知识。自身的综合素养及理论,使具备高级法官岗位职责的职业技能。

篇二:法官培训自我鉴定

参加培训以来,本人在领导、老师的关心、帮助及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课业任务,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法官培训自我鉴定。通过培训,深刻领会并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正确把握法律精神,了解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掌握民事审判领域相关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及理论水平,使自己具备履行高级法官岗位职责的职业技能。

一、政治表现方面

严格按照培训要求,遵守各项学习纪律,认真完成所有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培训,更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够在本单位模范地履行一个法官的职责和义务。

二、专业课学习方面

在专业课学习中注重自学能力、综合素养、法官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视频教学和在线答疑,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上课时,专心听讲,心无旁骛,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对问题深入思考,尽力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得到积极评价。通过四个多月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与限度》等20多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主要是从理解接受型向研究探索型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对既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而是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注意从理论发展创新的角度、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从对已有理论的扩展和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尚有待提高。“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

本人决心在各级领导、各位老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继续努力,不断进一步学习的自觉性和连续性,努力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和能力,为构成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篇三:法官培训自我鉴定

本人在、老师的、帮助及下,课业任务,了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培训,领会并和“”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职业道德,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把握法律精神,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民事审判领域新知识。自身的综合素养及理论,使具备高级法官岗位职责的职业技能。

一、政治

培训要求,遵守学习纪律,所有培训课程的学习。培训,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践行“”思想,能自觉与党;尊重,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够在本模范地法官的职责和义务。

二、专业课学习

在专业课学习中注重自学能力、综合素养、法官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本人能“工”学矛盾,能学规定,业余自学各门课程,参加视频教学和在线答疑,按时作业。上课时,专心听讲,心无旁骛,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对问题思考,尽力发表的独到见解,评价;四个多月的学习,现已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与限度》等20多门课程的学习,了所学知识。思维上的转变。主要是从理解型向型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对既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而是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注意从理论发展创新的角度、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从对已有理论的扩展和运用等角度分析。

的问题主要是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尚有待。工学矛盾好,学习成绩需。

本人决心在各级、各位老师的、和帮助下努力,学习的自觉性和连续性,努力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构成社会更大。

篇四:法官培训自我鉴定

一年的预备法官培训已经结束,现将在法官学院的面授及在法院的实习表现作个人总结和自我鉴定。

在法官学院面授培训期间,我认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教学环节学习课程、遵守学习纪律、维护教学秩序、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各项讨论、主动向老师请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学习法官职业道德、法律文书制作等内容,从整体上提高了自己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出自己法律思维能力,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经过培训,我对刑事、民商事、行政审判中法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适用法律、驾驭庭审、制作裁判文书等“三个能力”有了较好地掌握。

在法院实习期间里,我先后在立案二庭和民二庭实习,实习单位高度重视,安排业务骨干作为指导老师。

在立案二庭将近三个月的实习中,我的主要工作是接待来访群众,处理人民群众来信、协助法官办理涉诉信访案件等。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信访工作的具体流程,熟悉了信访工作的制度架构,学习了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实习中。我逐步提高了于来访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提升了信息处理和公文处理的能力,这位我在今后的对群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二庭将近七个月的实习中,我直接参与案件的审判的辅助事务,从庭前审查起诉材料、做好阅卷笔记、组织证据交换、制作庭审提纲,到开庭审理及相关工作应注意的事项。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制作的法律文书格式规范,表述妥当,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我特别注重学习调解的方法,增强调解意识,明确调解规范,培养调解能力,并实际参与案件调解工作。这使我牢固树立起和谐司法的理念,在今后案件处理

过程中以案结事了做为衡量自己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

总之,经过一年的预备法官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运用法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审判理论和审判实践及其程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为走上审判岗位积累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五:法官培训自我鉴定

参加培训以来,本人在领导、老师的关心、帮助及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课业任务,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法官自我鉴定。通过培训,深刻领会并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正确把握法律精神,了解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掌握民事审判领域相关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及理论水平,使自己具备履行高级法官岗位职责的职业技能。

一、政治表现

严格按照培训要求,遵守各项学习纪律,认真完成所有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培训,更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够在本单位模范地履行一个法官的职责和义务。

二、专业课学习方面

在专业课学习中注重自学能力、综合素养、法官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人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视频教学和在线答疑,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上课时,专心听讲,心无旁骛,大胆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对问题深入思考,尽力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得到积极评价;通过四个多月的学习,现已认真完成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与限度》等20多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所学知识,自我鉴定《法官自我鉴定》。实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主要是从理解接受型向研究探索型转变;不再仅仅关注对既有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而是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注意从理论发展创新的角度、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从对已有理论的扩展和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尚有待提高。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

法官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听了尤青老师的讲座,我有颇多收获,首先我知道了法院的组成,法官的构成以及等级,法官的产生方式以及案件的审判模式。

首先,法院的成员由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组成,我是一名学习法律的本科生,我当然希望自己当上一名法官,法官的主要职责是判断以及裁量,法官分为基层法官/中级法官/高级法官/大法官/首席大法官,尤青女士就是一名高级法官,而且我国首席大法官就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在司法改革之后,当法官中间又增加了一个步骤就是遴选委员会审查,遴选委员会有当地学者/知名律师等组成,当然在此之前,此人必须经过法院提名,之后这个人必须经过人大任命,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当法官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这四年,我会努力学习,多阅读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法律的认识以及理解,多多关注热点事件。

经过尤青高级法官向我们介绍司法改革之后,法官的任职年龄从最小岁23提高到最小28岁,虽然这可能影响了应届毕业生任职法官,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毕竟23岁实在有点小,对社会的认知并不多,如果22岁毕业,进入法院工作,当一名司法辅助人员,协助法官办案,我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毕业生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中容易发生的各种案件,熟悉各个阶段应该处理的事务,能保证不出现原则/或基本的错误,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尤法官给我们讲了一个她曾经办过的案件,这个案件中的两个人提供的供词不同,尤法官让我们提出问题,这之间有什么问题,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我们亲爱的黄老师,拿着话筒快步走向那位举手的同学,来节约大家的时间,实在令我感动。那几位同学起来说的答案我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从大学开始就接触曾经的案例,来让我们有一些法官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将来做准备。最后,老师让同学们自由提出一些关于法官的问题,第一位同学问到了法院的男女比例问题,尤法官告诉我们基层法院女法官数量多,而高级法院女法官则更少,她鼓励我们的女孩子别放弃,从基层做起,总会升上去的。第二位同学则对法院积压案卷的问题进行提问,尤法官告诉我们基层法院的年案件数数倍于高级法院,而基层法院缺少法官,且法官的等级较低,办案能力低。让我们对基层法院的状况有了清楚的了解。第三位同学就新时代法官由部分律师选举是否会有不妥之处进行提问,尤法官告诉我们,这些律师在选举人中只占少数一部分,而且被选来进行投票选举的律师在业界都是品行兼优的法律人才,不会出现不公之处。

上一篇:阅读教学方式下一篇:2024年幼儿园中班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