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成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1、从供给方面讲
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客观要求。而现实中,中国高校毕业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1)数量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各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大学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突出。
(2)结构矛盾。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第一、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去。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地域性结构失业十分突出。
第二、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他们的劳动力质量不合格,造成产品卖不出去。这要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上找原因,大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大学生劳动力的质量。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从需求方面讲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人力市场需求能随劳动力供给同幅度增长就不会发生失业率上升。
(1)经济增长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贡献不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远远高于我国。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持续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呈同比增加的。
(2)经济落后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贫困地区、中西部、中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没有特点,缺乏高新科技产业,同时财政又紧张,没有能力吸纳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地区经济差距也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就业,又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迟缓,形成恶性循环。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1、发展生产力,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效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从1999 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与此同时,需求则增长较少,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经济落差,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逐利”性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吸引力促使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质量劳动力产品向西部及农村地区流动,拓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 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 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并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 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 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底, 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
1、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用人单位岗位增加少, 远不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多。这是近年扩招以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目前大学生入学率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绝对不能持续下去, 所以这就要求就业观念要发生变化。”现在的就业生态是“僧多粥少”, 大学生择业要求必须降低, 才能保持一颗良好的择业与从业心态, 及时、顺利地找到第一份工作。但是, 就日前来看, 许多大学生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等精英化就业观念;在面对初次就业选择时, 他们对那些普通劳动者可干的工作不愿意去干, 甚至根本不屑去干。
2、就业单位选择上看重工资待遇, 追求稳定
一般来说, 大学生在就业时多会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正规单位, 而不愿意去非正规单位。事实上, 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干更多的工作。这对初次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能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个人能力培养, 这些岗位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 即便如此,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依然看重外企、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
3、应届生就业无优势
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且在当今社会跳槽率高, 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 不愿意花高额的培训费去培养优秀员工。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社会实践少。
4、择业时个人利益至上, 缺少社会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在带给人们物质上富足的同时, 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 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明显淡化, 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明显, 物质的需求日益强烈。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多从个人利益出发, 过分追求个人的就业环境、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 而较少地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较少地考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奉献。“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则表现为以个体的自我中心化为特征的个人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 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市场提供的月薪不及大学生薪酬期望值, 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基层就业意识淡薄, 就业首选大城市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 知识脱离实际, 不愿从基层做起,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人际沟通能力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取代旧的国家就业分配制度, 大学生就业观念也随之向市场转型, 具体表现在在面对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舒适程度和生活环境等。在自主择业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就业首选地放在发达城市而不再是基层。近几年, 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 虽然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支一扶”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服务的政策, 但整体上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依然淡薄。
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设计意识
帮助学生设计目标明确、科学缜密、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院校教学计划, 甚至细化到系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有阶段性达成总体职业设计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社会情况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顺应市场需求调整高校课程设置。顺应市场需求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新上相对滞后, 是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完成, 我国各高校无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模的选择, 都必须充分反映社会需求, 避免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口径过窄的现象。尤其是应用型学科, 更应该充分考虑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培养计划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再根据这种结构来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环节, 突出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 突出实践教学,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导向的实践意识
实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前提, 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社会工作与实践、高校社团活动当中去;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与其职业追求一致的实践活动中去, 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参加一些和自身不相符的活动。
3、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念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两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度自信或盲目从众, 非热门行业发达地区不去, 甚至宁愿不就业;另一种是过度自卑, 害怕找不到工作, 求职目标设定过低, 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 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技巧
目前,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
(1)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 保持良好的心态, 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促进顺利就业, 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2) 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 我国一贯重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主导作用。对高校而言, 就业信息的收集一方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 提高所收集就业信息的质量, 提高学生择业的成效。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 注意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3) 学会有效识别并避免求职陷阱。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全面信息, 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进行核对确认, 并多向教师和同学了解相关情况, 不要急于求成。容易遭遇的就业信息陷阱主要有骗财类陷阱、骗色类陷阱、知识产权类陷阱和合同类陷阱等。
5、毕业生个体需要自我完善
(1) 改变滞后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作为当代大学生, 既鼓励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满足, 同时还要强调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次, 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将客观的社会需要与主观的个体需要相结合。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但仍有相当的学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上, 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期望值不能一成不变, 应对不同时期、不同就业环境而自行调整, 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实际, 更加符合社会市场, 从而及时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所以,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择业、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 就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在校大学生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 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 在大学的高年级阶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实习, 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3) 掌握好择业技巧。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 能否被某一家企业顺利录用, 还需要毕业生在应聘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有计划的准备工作, 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择业技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不会积极“推销”自己的缺点。怎样在极短的面试中, 能被用人单位所了解和赏识, 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推销”自己。过分的谦虚容易使用人单位忽略自己, 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过分的夸大又容易使用人单位反感, 所以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分寸。总之,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 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 合理配置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和希望。搞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事关千家万户,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 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论证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完善教育指导内容, 创新就业指导方式,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入学开始[J].教育探索, 2004.[1]李桂英.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入学开始[J].教育探索, 2004.
[2]吴洪波.如何建立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就业与创业, 2011.[2]吴洪波.如何建立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就业与创业, 2011.
[3]韩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就业与创业, 2011.[3]韩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就业与创业, 2011.
[4]麦熙舜.略论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 2011.[4]麦熙舜.略论大学生就业心理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关键词:就业压力;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正确的自我认知,基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基于正确的就业选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就业和择业问题,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就业压力和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角色转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如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解决有限的岗位需求与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可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至今已经历时十七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当时的22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770万,但是国内的人力市场却无法在短时期内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就业期望的岗位,人才市场上鲜明的供过于求状态,必然隐藏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重压之下,大学生自己无法及时调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面对人才市场的饱和,面对家长的殷切期盼,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
(二)依赖心理
在严峻就业形势的重压下,许多大学生不敢直面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既想争取好的工作机会,又不想承受求职的压力和风险,不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依赖于家长利用各种关系替自己联系工作,诸如“学得好不如爸爸好”等不良观念的不断滋生。
(三)自卑心理
就业求职中的屡屡失败,使得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否定自己的能力、专业、成绩,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就业困难,从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一次次的应聘,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
(四)困惑心理
近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上街卖肉,高校毕业生竞聘掏粪工、环卫工、服务员等新闻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不免让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得来的文凭在就业时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价值,于是许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困惑,对自己的就业出路困惑。在困惑心理的笼罩下,很多人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关键要素。
(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心理压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成功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不断帮助大学生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个人职业定位,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相结合,自愿面向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二)将全体性教育与个别化咨询相结合。
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比重,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就业心理现象,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依赖、自卑、困惑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早开展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干预。
(三)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课专业教师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做好大学生就业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其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能够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和复杂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四)将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与解决就业实际问题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理论教育,解析心理问题,传授调适方法,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并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搜集大学生就业信息,宣传解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帮扶力度。
参考文献:
[1]郝影.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2]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课题来源: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课题(2015FKT30)阶段性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张冬青,1971年出生,女,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分党委书记,讲师。
关键词:国际形势 动荡 大学生 责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正文: 站在2011年的门槛上,回首望去,由中国望向世界。看到的是崛起的中国和烽烟四起的世界。下面就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浅谈一下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肩负有哪些责任。首先概括一下中国所面临的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政治局势。
1.国内政局整体稳定,局部动荡。2009年的西藏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新疆疆独分子打砸抢事件的浓雾还未散去,持续蔓延到了2010。东突势力在边境发展力量,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不安定状态。另外,台湾问题仍旧需要全力以赴。
2.国际政局更是云谲波诡,变化莫测。朝核问题始终僵持不下难以解决不说,朝韩关系自古不和如今又生新事端,今日军演明日开火你打我来我打你,还有他国背后倒腾添乱想要谋取利益。另外,日本政局动荡,民主党取代自由党执政,新首相面临新挑战。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骚乱。巴基斯坦重大恐怖袭击接二连三,印度安全部队遭反政府武装突袭伤亡惨重,泰国红军衫越闹越大,蒙古爆发反政府示威,美国加紧从伊拉克撤军,伊朗选举后遗症未消核为题待摊牌,我国周边国家政局尤为动荡,对我国政局必然产生影响。而美国总统奥巴马面临艰难考验,国会各党派之争激化。总而言之,国际政局极为复杂,各国未谋取利益展开争夺看得见与看不见得硝烟弥漫于整个世界。
第二个方面,经济局势。
经济危机的阴影仍旧笼罩,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经济重新洗牌,开始努力复苏,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冲击产生的损失巨大,很多国家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难以发展。而走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稳住了阵脚,保持了经济稳步发展的势头,并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局势,展现大国风范。但是仍要说的是中国的经济制度还是存在不足的,单纯的依靠廉价劳动力而非高科技生产力最终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句话说,世界经济局势不容乐观,中国仍需努力发展。第三个方面,文化领域的局势。
个别国家将侵略战场扩大到文化领域。文化侵略日益严重。就我国来说,日韩文化,欧美文化席卷中华大地。个别国家企图用文化的力量敲开侵略大门,从思想上征服民众。简言之,文化全球化下的文化侵略不可小觑。
针对我国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我认为当道大学生应当肩负以下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当代大学生应有深刻的先进的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志在唤起更多的中国人精神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从精神上开始。由此,大学生应该首先是精神觉醒的一代。大学生首先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拥有为祖国明天而奋斗的强大动力。能够积极关注国内外形式政策,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局面,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充实自己是自己能够明辨是非。另外大学生应当向中国共产党看齐,确保思想认识行动的先进性。最后,我们必须要有深刻的危机意识与民族责任感,不断地进步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青年人。
第二,当代大学生应当拥有强健的体魄。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力量的前提是拥有强健的体魄。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更长久的为国家奋斗。另一个角度说,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想象一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强健的体魄,每一个人都准备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那样的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我不绝不要在成为东亚病夫,我们是东方雄狮。
第三,具体的方面我们同样担负重任。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说,我们要关心国家政治,认真的行使我们的选举权、监督权、言论自由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和邪教组织。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兵役或参军入伍。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说,坚定的相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支持我国经济,支持国产,抵制日货。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多国觊觎中国经济市场,试图破坏我国经济,我们要做有识之士不被蛊惑,坚决支持我国经济政策,不随波逐流产生躁动。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传承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坚决的反对文化侵略。大力的发展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走进中国古老美好而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中去。这几年红红火火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去发展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让诸如:古琴,皮影戏,太极八卦,秦腔等等的传统文化 随时间尘封。我们完全可以且有能力去传承去关注这些文化。多一些关注,韩国就不会成功申请到端午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一些关注,去听听那高亢激昂的秦腔而不是《god is a girl》。我们大学生的数量是巨大的,力量也将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文化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从科技的方面来说。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科学的思想技术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明天的超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以上论述了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所担负的国家与名族责任。综上所述,中国的发展,时代需要大学生有所作为,未来属于我们。我们必须肩负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努力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势的调查
化学化工学院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学号姓名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有难度,但是国家的人才缺口也是非常大的。据统计,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50万,而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有大概900万,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难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于2011年4月份对我所在的徐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使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当前就业实际形势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调查目标:1.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和当前实际就业形势
2.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调查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为徐州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差别也很大,选择外资企业的占调查人数的28.2%,选择合资企业的占13.8%,选择事业单位的占13.7%,选择国有企业的占13.6%,选择党政机关的占6.3%;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0.25%、北京29.56%、深圳11.56%、广州7.85%、大连5.01%。
2.大学生就业态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不够端正,不能了解择业对其以后生活有何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找工作甘当啃老族。现在许多学生,以为自己拿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不愁没有好工作,但是事实证明,找不到工作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数不胜数。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优势和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情绪,但是社会竞争是残酷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全方面的,而且对于那些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们来说既没有实际工作经
验也没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往往不会垂青于他们愿意接纳他们的往往都是一些低薪低职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职务我们骄傲的名牌大学生们却常常不屑一顾的。反过来却不停的抱怨找不到好工作,怀才不遇。
3.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4.学校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有96.3%的学生看到或听到学校有安排就业指导方面地讲座,但只有40.5%的学生真正参加过此类讲座。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但从一个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国家方面: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另外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大学生自身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姓名:徐庆地学号:2011221247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个年度。报告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现状?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
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这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要教育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贫困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去。大学生要有到哪里去都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思想,不应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不应该一毕业就想着高薪,就想着找一份舒服的工作,要有到困难地区吃苦的勇气。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主动到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优先录用等。
第二、大学专业设置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必须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大学应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需要的人才,而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学以致用,学能成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来培养人才,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教育部门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督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要下决心取缔。
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很好办法,创业不仅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要鼓励大学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在大学里设立创业培训课,指导大学生毕业后,勇于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自主创业,在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必须要增设创业培训一课,通过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
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此外,要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理证照等各个方面扶持成功创业人士。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对没有技能有创业愿望而又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应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有意创业者,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帮助他们办理证照手续,创业资金不足的应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贴息,有带动就业的,根据他们解决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就业资金补助,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多层面的、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他们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受当前各国经济萧条的影响, 应届毕业生就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目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 按其性质划分, 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即普遍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 普遍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 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 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1.1 普遍性就业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在探索中的不断发展, 高校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接受高等教育,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快速增长。教师资源不足, 导致扩招后的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间接导致企业对新聘人员的毕业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某些领域及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那么高, 但是由于大量毕业生的出现, 供大于求, 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因而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 造成了大量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供小于需, 而高校每年输出的素质不均衡人员供大于需, 这样的供需不平衡, 导致了企业找不到人才, 大学生难就业这样的矛盾又尴尬的局面。
1.2 结构性就业问题
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匹配而形成的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素质水平不匹配也会引发就业问题。中国处于就业人口高峰期, 出现了某些领域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但是相应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具体来说, 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差异明显。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颇受各大企业青睐, 有的企业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 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需求较大, 而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乏人问津。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比较“抢手”, 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 专科生及技校高职毕业生则需求很少。三是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较大, 接收量也较大, 同时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但是同时, 人才竞争激烈, 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在西部地区, 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对人才的需求较小, 接收量也较小, 但是由于职位供给远大于需求, 反而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1.3 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出于对自身及职业未来发展的选择未能就业引发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供需不平衡表现在宏观区域及岗位上;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则表现在微观个人的职业选择上, 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首先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不符合实际而导致的失业问题。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多是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等传统概念上的“铁饭碗”的职业, 而在地区上则是选择京津沪、广州等东南部沿海发达城市;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高校里所学课程, 与用人单位的职位需求存在着差异, 而大量毕业生只满足于考试的追求, 往往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 缺乏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表达能力差, 而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再次, 对自身的错误定位, 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择业缺乏目的性, 成功率不高。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1.4 其他问题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成为主流, 然而某些地区政府及企业对于户籍、档案等的管理与限制仍然存在,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未就业先失业的一个因素。许多大学生都遭受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或者非本地区高校毕业生, 使得一些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综上所述,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目前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调动国家、企业、高校及毕业生的力量, 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2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 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 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因而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社会及生存能力的培养, 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沉着、冷静的应对所遇到的所有挑战,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在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实践, 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践, 他们可以真正的面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真实地感受到就业环境及形势的转变, 有利于他们重新定位与调整,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缩短真正走入社会后自己的适应期。
2.2 转变不正确及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就业能力
要依据职业生涯目标规划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 循序渐进, 为实现理想做积极的准备。同时, 要阶段性的进行自我分析和未来职业分析。科学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 从而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职业发展的区域, 从属行业的特性, 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同时也要充分的了解职业对于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及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应该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
2.4 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一, 目前高校学科知识结构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所以应当合理的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根据社会及市场的改变, 调整办学方式方法, 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筹码。合理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顺应市场变化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避免“热门变冷门”的尴尬局面。其二, 从入学开始就循序渐进的展开就业指导工作, 不要把就业指导变成仅仅针对毕业生的招聘指导, 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 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调整学校内部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形成一套新的符合当代时代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教育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市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5 加强及完善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 进行宏观调控,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辅助完善就业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改善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合理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发布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优化人才的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经济落后区域, 在那里安家落户。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就业, 锻炼成才。再次, 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建立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系统和培训机制。
大学生是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失业保障系统, 社会稳定得以维护, 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重新配置和优化, 体现了国家“和谐社会”的政策宗旨。同时, 对人才市场上的失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 加强就业与再就业指导, 最大可能的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及经济状况, 希望在校大学生通过高校及全社会的帮助,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规划, 未雨绸缪, 在能力和心理上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可以预见, 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巨大劳动力资源, 将成为一支有活力的生力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晖, 马良, 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2]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形势 原因 对策
自从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愈来愈多的高校学子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与深造的机遇,对大学生群体的培养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模式。但是,鉴于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引发了其后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的状况,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每一年,由我国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均显示高校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困境之中。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而且还是关系到各个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建设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为:一是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过快,每年都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进就业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大学生的就业,然而,就业市场却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今,中国人才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通道不够畅通等大量问题。二是目前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产业、技术与政策等的持续变化与调整,导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较为滞后,教育方式、专业配置、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对于就业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现代就业市场之需求。三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厚,因而极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毕业生在就业时只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行业,而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发生。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鉴于就业制度的不断改进,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也在逐步显现。因为受到以往长期封闭式办学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计划色彩太过浓郁,造成专业划分与设置过窄,一部分专业的设置脱离了现实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离开了社会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如今,大量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的状况。大学生们不仅会受到目前的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流动存在大量困难,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就业。同时,广大基层尽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为配套政策与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到基层就业的途径也不够畅通。
(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大学毕业生生于用人单位的选拔标准、岗位理解等和用人单位各项具体要求之间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单位的预期;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从知识层面来提升自我,以求拥有更大的競争实力,而企业则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整上;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于就业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上缺乏足够的沟通。
三、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与择业观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之中,让其充分认识、把握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趋向等进行的分析,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准确地估量自我、认识自我,从而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从大学生一入校起,高校就应明确要求其在发展综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业、后择业或创业的成才观与就业,进而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积极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
如今,一部分大学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来看待自身的就业,因而出现了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状况,在进行择业时过于看重自身的经济待遇,却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过于注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却忽视了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过于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却忽视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有鉴于此,大学生们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用人单位均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学均应积极为大学生们提供到用人单位实习的机会。通过安排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切实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并为供需双方提供彼此选择的好机会。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其在毕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就业机构应当提供经常性的招聘服务,通过举办高校校园现场招聘面试等各类活动,方便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和本校毕业生进行面谈,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引导其更加理性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不应一味将眼光紧盯经济发达城市和高薪单位,而是应当将眼光放得更远,在基层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树立起找好工作的强大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志霞,陶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赵北平.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J].教育与职业,2007(5).
[3]颜秉,尹延彦. 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0(9).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形式的认识11-26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10-02
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2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5-28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10-01
我对大学生就业的认识12-01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