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买卖的合同范本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轿车买卖的合同范本(通用11篇)

轿车买卖的合同范本 篇1

买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保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上列当事人就汽车买卖事宜订立合约如下:

第一条甲方就其约定,将其所有的汽车售予乙方,乙方买受,轿车买卖合同范本。

第二条后记汽车的买卖总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元整。乙方依下列方式支付款项予甲方:

(1)本日(订约日)先交付定金_________元整。

(2)余款_________元(中期款)于申请过户的同时支付。

(3)余款_________元,可分十次支付,自_________至_________止,每月_________日前支付_________元,乙方应于过户时,将相当于上述期满额的支票汇出交付,第三条甲方对乙方负责办理如下的过户与交付手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第(3)项的支票于过户的同一日支付。

第四条办理过户手续所需费用由乙方负担。

第五条乙方若无法履行第二条第(3)款中任何一期的付款,则必须将余款一次付清。

第六条甲方须保证后记汽车并无瑕疵。有关瑕疵的保证,及于交付日后三个月以内,往后即概不负责。

第七条后记汽车交付之前,若因不可抗力之事由,致使汽失毁损,其责任由甲方负担。

第八条丙方须对甲方保证,乙方确实履行本合同按期支付价金,并负连带清偿责任。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为凭。

出卖人(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买受人(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保证人(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

附汽车的标示:牌

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轿车买卖的合同范本 篇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民间借贷规定》”)第一条、第十一条、第十条确立了企业间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地位、有效效力,并赋予了法人之间诺成性民间借贷的可能。

企业间民间借贷常以买卖形式为民间借贷提供担保,其外观表现形式就是买卖合同。但作为担保形式的买卖合同和一般性买卖合同具有诸多本质差别。首先应明确:买卖形式担保并非传统和规范意义上的担保。规范担保方式包括也仅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买卖形式的民间借贷担保因无第三人介入,所以排除保证性质;不涉及担保合同、登记或交付,并非法律规范使然更不属于物权,所以排除抵押、质押或留置性质;有关联款项流动但其给付系借贷合同成立标志(实践性)或履行本体(诺成性)而非用于买卖等债权担保,且无法吻合标的额20%的上限规定,所以排除定金性质。这种担保属非规范的债权担保,即签订买卖合同并以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可能性后果作为震慑,压迫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借贷本息。常常因不愿或无法办理不动产他项权登记而无法设定抵押担保、不愿或无法交付动产或办理股权等登记而无法设定质押担保、不属于法定适用范围而无法适用留置担保而发生,又常常以约定超低买卖价格等方式发生担保震慑效果。其与一般性买卖合同差异迥然。

1. 目的不同。

担保是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保证债务履行的方法和手段[1],买卖形式担保目的是保证民间借贷债权的实现,而与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并不直接相关。买卖合同目的是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而与民间借贷等其他法律关系并无牵连。

2. 性质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具有所有担保共同的从属性,即附从于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包括发生上、变更上和消灭上的从属性,其命运决定于民间借贷关系的状态。买卖合同则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不附从于任何其他法律关系。

3. 内容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大多附有条件或期限,约定有回购权并对回购期间买受人的权能设有一定限制,回购适用购买价格原值(多在利息预扣或依约支付情况)或原值附加一定额度的溢价(多在利息未扣或未按约定支付情况而描述为违约金)。买卖合同则集中于标的物交付与价款交付、所有权转移及风险转移、标的物瑕疵与所有权瑕疵等方面。

4. 价格条款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的标的物价格一般远低于实际应然价格,动辄“腰斩”甚至议价更低,且大多由债务人提前声明放弃撤销权。买卖合同虽在价格方面也强调“自愿”原则,但毕竟受到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制约,且在“显失公平”情况下当事人大多享有《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撤销权。

5. 履行要求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大多不以标的物交付为履行要求,尤其在不动产或特殊动产场合更几乎不要求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买卖合同则以交付标的物、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为出卖人的基本义务[2]。

6. 变更和转让的限制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大多不允许出卖人即债务人对合同进行任何变更或债权债务转让。买卖合同则基本适用《合同法》对应的常规性规范。

7. 违约责任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大多仅约定出卖人即债务人违约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偏向性至为明显。买卖合同则出于平等和公平原则大多约定有彼此相对的违约责任,基本会达致接近平衡的效果。

8. 解除条件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的解除原因集中于外部的民间借贷关系消灭或内部的“买受人”行使回购权。买卖合同的解除原因则执行《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的一般性规定。

9. 文本份数不同。

买卖形式担保经常存在债权人同时持有民间借贷合同和担保买卖合同且文本份数较多,而债务人不持有相关文本。买卖合同文本份数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双对数量且大多各方所持份数相同。

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签约借款100万元六个月,月利2%;另外签订有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将价值280万元的一栋别墅作价100万元卖予乙公司,向乙公司出具《商品房买卖合同》及房款全额交款票据但无须实物交付,甲公司并在六个月内享有以112万元回购该房的权利,六个月内乙公司暂不进户或进户但不装修、不转让、不出租、不设定担保,如甲公司违约则需承担标的额24%的违约金。丙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将价值280万元的一栋别墅以260万元卖予丁公司,向丁公司出具《商品房买卖合同》及房款全额交款票据,承担房屋质量和所有权瑕疵担保义务,六个月内完成交付并配合进行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交付日起丁公司可自主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该房,如一方违约则需向对方支付标的额24%的违约金。甲乙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显然是买卖形式对民间借贷所为的担保;而丙丁公司签订的是独立的买卖合同。

二、实务中准确辨析的必要性

实务中对买卖形式担保和买卖合同准确辨析,对案件的具体裁判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法律实质公正价值的实现和司法活动引领作用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前例,甲公司逾期未清偿借款,乙公司依借款合同诉请甲公司还本付息,人民法院确定案由为民间借贷纠纷,则可依《合同法》、《民间借贷规定》判决甲公司偿还本金100万元,并依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直至清偿完毕之日止。甲公司逾期未清偿借款,乙公司依担保买卖合同诉请甲公司履行合同交房过户,人民法院经审查该合同系为借款合同提供担保,确认案由为民间借贷纠纷,并释明需变更诉请为还本付息,如乙公司拒绝变更则裁定驳回起诉;如乙公司相应变更诉请则可判决甲公司偿还本金100万元并依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直至清偿完毕之日止,甲公司不履行生效判决债务时乙公司可申请拍卖别墅以偿还债务(拍卖得款与债务间差额返还或补偿)。设定借款之日起十一个月后判决生效,则甲公司应偿还122万元及相关诉讼费用。若无能力还款将别墅转让变现272万元,将可剩余约150万元;若被强制执行将别墅拍卖变现222万元,将可剩余约100万元。

如人民法院对在后情形受理后确定案由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则可能判决甲公司交付别墅、配合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至乙公司名下,甚至还可能判令甲公司承担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如此,则甲公司不但没有了“剩余”财产,还要失去别墅,甚至另行承担违约责任。这种显失公平的结果在客观上造成实质公正缺失,同时也对“通谋的虚伪表示”、“隐匿行为”(在当事人之间应当确认为无效[3])进行了司法确认,也等于变相支持了类同于“绝押”条款效力而规避了规范性抵押担保物权的限制性规定(绝押合同的禁止是严格意义上的禁止[4]),形成消极的引领效应。

三、民间借贷买卖形式担保与买卖合同的辨析

不能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甲乙两公司同时建立有100万元民间借贷合同和100万元房屋买卖合同关系的可能,所以准确辨析从而客观认定就成为维护实质公正的必要课题。而进行辨析的一般性前提是被告提出买卖合同系民间借贷关系的担保抗辩,基础依据是当事人陈述的买卖合同形成过程及各方举证。

1. 辨析合同目的与文本。

如买卖合同文本直白写明为借款提供担保之立约目的,出现或涉及民间借贷、借款、本息、担保等正常买卖权利义务之外的措辞或内容,则应认定系担保形式买卖。

2. 辨析合同价格。

如标的物价格明显偏低(大多会达到或超过30%的可容忍价差幅度)而出卖人预先明确放弃撤销权,则有较大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

3. 辨析款项流动。

如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买卖价款,买受人付款“规律性”不足(差额常常可以折算出标的额为本金基数的利率,多为预扣利息所形成),或全额付款但同时或短时间内出现出卖人“规律性”回款(回款额常等同于借款期内利息或部分利息),或出卖人在收取价款后多次向买受人“规律性”付款(多为等额支付周期性利息),则因违背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作为收款方地位和无理由反向支付的生活常识而有较大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该种情形有时会表现为出卖人从买受人处收款,而向买受人之外的第三人(多为买受人指定)以各种名目回款或付款,如无充分的向第三人支付依据或基础法律关系,则不应影响认定结果。

4. 辨析费用负担。

众所周知,买卖合同尤其不动产买卖合同从惯例上由买受人承担变更所有权的过户费用。虽也可以特约由双方负担或出卖人承担,但毕竟极少发生且多纳入标的物价款中统一核算,故如约定由出卖人承担过户费用,则有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更有一些情况下会出现买受人再售标的物时由出卖人无偿协助更名换件(多为尚未登记的不动产)或由出卖人承担再售交易费用的条款,此时系担保形式买卖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5. 辨析权能限制。

如合同约定买受人在购买后一定期限内不进行实际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或对该等权能进行部分限制,则有较大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

6. 辨析回购条款。

如合同约定有一定期限内出卖人可以原价或“规律性”加价价格(加价额大多即利息额)回购的条款,则有较大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

7. 辨析违约责任。

如合同单纯约定出卖人违约责任或出卖人违约责任明显偏重,尤其违约责任承担条件与是否如期回购相关联,则有较大可能系担保形式买卖。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个体需求千差万别,各种可能性不一而足。最终辨析结论的形成往往需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客观认定,而不宜单一因素武断或先入为主。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第42条充分认知了民间借贷中时常伴生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借贷担保的客观情况,明确规定了案由确定、法院释明和拍卖代偿等规则,为相应纠纷处理设计了统一规范。但现实生活中,买卖合同独立于民间借贷之外另行存在,或者依附于民间借贷供用担保的可能性并存,通过合同各要素准确辨析从而进行正确的法律适用,对案件的准确裁判和民间融资市场的有序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民间借贷,买卖形式担保,买卖合同,辨析

参考文献

[1]孙鹏,肖厚国.担保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

[2]来奇.买卖合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57-59.

[3]蓝承烈.民法专题研究与应用[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61-64.

二手车买卖合同的现实困境 篇3

但是,这个似乎已经被遗忘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范本》,能否承担起规范二手车市场的大任呢?

《范本》是“历史性进步”

其实早在2007年9份,《范本》就已公布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上,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范本》明确规定,如果卖车人提供的车辆信息不真实,买车人有权要求卖方赔偿损失。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曾表示,《范本》的公布对于国内二手车流通领域来说,称得上是“历史性进步”,对于二手车市场也是个利好消息。

北京凯亚律师事务所蒋苏华也认为,合同内容维护双方利益。如果这一示范合同能顺利推广,对于今后消费者发生事故理赔时,能有个很好的依据。

车商不“自觉” 消费者不“主动”

然而,尽管《范本》早已公布,但工商部门表示,由于合同示范文本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大部分二手车商以各种理由拒绝《范本》,常常自己拟订协议来代替。

北京中联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企业策划部经理陈欣告诉记者,二手车商往往愿意自己拟订协议,这样可以对车价、牌照、发动机号等一些常规问题进行约定,规避容易引起纠纷的敏感问题。

“签了合同多麻烦,买主一旦追究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说的车况信息,控告我们这是有意欺骗行为,我们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所以一般如果买主没有强烈要求,我们是绝对不会主动要求签的。”一位车商对记者透露。

此外,大部分消费者对合同的认知度低,对自己评估能力的过于自信,也助长了车商不使用《范本》的侥幸心理。

在采访中,一些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范本》的存在,而另一些消费者就算知道,也是对其中的内容略懂一二。多数消费者似乎只相信自己的“眼力”或者熟人的“能力”,而对《范本》这种可靠的“法律武器”不予以重视。

合同亟待完善

在二手车市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考虑到成本费用问题,不少经纪公司的车商在收购车辆前没有给车辆作出技术评估,很多时候经纪公司自己都分辨不清哪些是“问题车”和“事故车”,对车况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能告诉消费者的车况信息也就少之又少。

苏晖指出,国内的车管部门应该将车辆的每次维修状况都记录在案。否则,隐瞒车况就很难杜绝,毕竟要将真实的车况告知给下一个买主,单纯指望卖车一方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是不够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说:“目前的《范本》很不完善,尤其在车况介绍一栏中,由于没有统一的《车况评估标准》的划分,具体车况的介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因此需要二手车评估标准鉴定的出台以及权威评估机构的认证做保证,买方才能真正放心。”

这些因素导致了《范本》长期以来难以执行。记者致电石家庄二手车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道,目前他们正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范本》进行修改,在得到车商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后,这份合同才会在市场上正式要求车商执行。

陶瓷茶具买卖的合同范本 篇4

一、买卖标的:仿古茶具精品、次品各组。

二、价金:精品每组人民币元整,次级品每组元整,合计元整。

三、送货地点:甲方公司所在地或其所指定的地点。

四、送货日期:乙方应于订约后一个月内按甲方指定的地点、组数如期送达。如有迟延,应依迟交部分的货款每日按计罚违约金,乙方不得有异议。

五、清偿费用:原则上运送费、包装费由乙方负担。唯甲方所指定送货地点不在市县两界内,按实际里程数每公里元酌收运送费用。

六、甲方或其指定受领之人世间于受领第一条的茶具后,应即时验收。茶具如有瑕疵,应于受领后七天内以书面通知乙方更换,逾期乙方不负瑕疵担保责任。

七、甲方应凭乙方所开出的统一发票及送货签收单将货款一次付给乙方。

八、本契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买方(甲方)(盖章):

公司地址:

代表人(签字):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年 月 日卖方(乙方)(盖章):

公司地址:

代表人(签字):

住址:

身份证统一号码:

营业执照号码:

二手车标准买卖的合同范本 篇5

(以下简称甲方):

买方:

(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商议达成以下协议:

一、本机动车基本信息:

品牌型号:,车牌号:,发动机号:

电话:

电话:

二、交易价格及付款方式:

此车交易价格为人民币大写:

协议签定时一次性付清全款。

三、甲方关于交易车辆的声明:

1、甲方保证此车符合国家《二手车流通管理法》及本市二手车上市交易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法规。

2、甲方保证此车手续真实有效,不是套牌及一证两车,发动机号和车架号必须与档案相符(无修改迹象)。

3、甲方保证此车无任何经济纠纷(产权、债务、抵债)、盗抢及交通纠纷,如 有不实甲方愿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乙方一切经济损失,本合同签订之前发生的一切费用由甲方承担。

4、售后约定条款:车辆交付后,出现任何故障、损坏与甲方无关,由乙方自己负责。

5、该车在 任。该车在 责任。

6、乙方对手续、车况、外观、内饰认可后双方签字,签字后此合同生效。

7、乙方需要过户时甲方配合,费用乙方自负。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卖方)签字:

身份证号:

乙方(买方)签字:

买卖房屋的合同 篇6

乙方:(以下称乙方)

甲乙双方经协商,就房屋买卖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位于__市__区__路(街)__号,建筑面积__平方米,使用面积__平方米的结构房屋一套出售给乙方;

二、房屋总价款为__万元人民币。

三、本协议签订后日内乙方一次性将房屋全部价款支付给甲方;

四、由于该房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因此,本协议签订后一年内甲方将房屋交付给乙方;

五、受到目前政策的限制,房屋五年之内不能办理过户手续。待房屋可办理手续之时,甲方应积极协助乙方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过户费用由乙方承担。

六、甲方要保证按期交房,否则每逾一日将按总房款的支付给乙方作为违约金;

七、因甲方原因导致房屋无法过户给乙方造成损失,全部由甲方承担。

八、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共同去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公证费用由方承担。

九、未尽事宜,双方应友好协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买卖合同被撤销后返还房屋的登记 篇7

主流观点认为,《合同法》第56条规定,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甲、乙虽然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共同申请完成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但该房屋买卖合同一旦被撤销,溯及到合同签订时,其效力就不存在,基于合同已经转移登记到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应当自动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的状态,即自动恢复为卖方甲所有。换言之,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虽然只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是,依《合同法》第56条的规定,该判决也同时确认卖方甲取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房屋所有权,故登记机构可应卖方甲的单方申请,凭生效的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判决书,先行撤销乙的房屋所有权登记,收回乙的房屋所有权证书或公告其作废,恢复原登记簿的记载,即恢复甲原来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并向甲补发房屋所有权证。笔者对此很赞同。

一、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的是基于房屋买卖合同建立的债权,不是记载在登记簿上的物权———房屋所有权

从理论上看,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了房屋买卖合同,是否及于因该合同取得的物权———房屋所有权,须通过公示与物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目前,公示与物权关系的体现主要有公示生效主义与公示对抗主义两种模式。公示生效主义,即不动产物权非经公示不发生效力,如《瑞士民法典》第972条第1款规定,物权在不动产登记簿里记载后,始得成立并依次列顺序日期。该主义以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为背景。公示对抗主义,即不动产物权未经公示也发生效力,但未经公示的物权不能对抗第三人,如《日本民法典》第177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除非依登记法规定进行登记,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该主义对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模糊,或者说,物权和债权并无实质区别。我国《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时发生效力。在我国,公示与物权的关系采公示生效主义。申言之,我国是严格区分物权和债权的。故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撤销了房屋买卖合同,只是撤销了基于该合同建立的债权,并不及于因该合同取得的物权——房屋所有权。

从法律规范上看,《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该条规定明确体现了《物权法》中债权和物权相区分的原则。《民法通则》第84条第1款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据此可知,债权即债权人享有的权利。本案中,买方乙基于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建立了债权,该债权是乙享有的请求卖方甲交付房屋并协助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权利,债权是请求权。《物权法》第2条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物权是支配权,具体到房屋所有权,权利人无须他人同意或配合,依自己的意思直接对房屋享有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因此,债权和物权是两种不同的财产性权利,债权是物权变动的原因,物权是债权实现的结果。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只是撤销了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债权,没有撤销债权实现结果的物权——房屋所有权,即只消灭了物权产生的原因,而没有消灭物权本身。

《物权法》第16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依据。记载在登记簿上的物权,没有被撤销或注销的,仍然依法有效。本案中,虽然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因法定原因撤销了甲、乙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没有撤销已经依法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故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仍然依法有效。

二、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后,“返还房屋”不是物权,是请求权

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虽然撤销了卖方甲与买方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但没有撤销已经转移登记到买方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更没有将该房屋所有权确认给卖方甲,笔者据此认为,卖方甲只是基于该判决取得了返还房屋的两种请求权。

一是基于买方乙的不当得利取得的债权请求权。《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取得利益并致他人利益受损的行为。不当得利成立后,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即不当得利之债。买方乙与卖方甲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被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撤销后,基于该合同转移登记到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失去法律上的支撑依据,乙取得的房屋所有权遂构成不当得利,甲则因失去房屋所有权而使利益受损,甲、乙间形成不当得利之债。甲因该不当得利之债取得请求权,可以直接请求乙或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履行返还房屋所有权的义务,而不能直接享有现时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

二是基于返还财产取得的物权请求权。《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申言之,卖方甲可以凭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判决书,直接请求乙或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将登记在其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复原登记到自己名下,即甲享有的是房屋所有权的复原登记请求权,不是直接的房屋所有权。复原登记请求权也属于物权请求权。

因此,本案中,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基于该买卖合同已经转移的房屋所有权不能自动恢复到卖方甲名下,甲须通过行使请求权才能恢复其原来的房屋所有权。

三、登记机构不能凭生效撤销房屋买卖合同的判决书注销或撤销登记在买方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应当适用转移登记办理返还的房屋登记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房屋登记办法》第41条规定,经登记的房屋所有权消灭后,原权利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屋登记机构可以依据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办理注销登记。人民法院生效的确认房屋所有权消灭的法律文书,才能作为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登记的依据。本案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仅仅是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没有确认已经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消灭,也没有将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确认给甲,即不能体现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消灭,故不能用作登记机构办理注销登记的依据。

《房屋登记办法》第81条规定,司法机关生效的文件证明当事人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登记机构可撤销原房屋登记。人民法院生效的确认当事人以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的法律文书,方可用作登记机构办理撤销房屋登记的依据。本案中,人民法院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了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不能证明甲、乙因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获取房屋登记,因此,登记机构不能凭该判决书撤销转移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

登记机构怎样才能将乙返还甲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到甲名下呢?

笔者认为,本案中,由卖方甲单方申请恢复其原来的房屋所有权登记是不当的。在房屋登记实务中,《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第(二)项规定,因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的房屋权利,属于权利人单方申请登记的情形,如前所述,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书只撤销了甲、乙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并没有将因该合同已经转移的房屋所有权确认给甲,即甲没有因该生效的判决书取得房屋所有权,故不能单方申请登记。

欲将登记在乙名下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到甲名下,系因房屋权利主体变动产生的登记,属于转移登记。如前所述,甲只能行使物权请求权或债权请求权,直接请求乙协助办理转移登记,将房屋转移登记到自己名下,如果乙配合,甲、乙共同持撤销合同的生效判决书等材料申请转移登记即可,无须另行提交房屋所有权须转移的材料。如果乙不配合,甲可以诉请人民法院判决乙返还房屋,或履行返还房屋义务。无论人民法院判决乙返还房屋,还是履行返还房屋义务,均不是直接确认房屋所有权属于甲,而是确认乙不向甲返还房屋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仍然需要乙协助,通过共同申请转移登记,才能将房屋登记到甲名下。该判决只是在乙再不返还房屋时,为甲奠定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基础,即若乙还不履行生效判决书确认的返还房屋义务的,甲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登记机构可凭人民法院的执行文书办理转移登记。

对买卖合同标的物风险归属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交付;风险归属;现有利益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118-02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灭失的风险归属是指在因不可规则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毁损时,其对待给付(价金的支付)是否仍然存续的问题。货物意外灭失,若货物的风险归属于出卖人,买受人无支付合同价金的义务;若货物的风险归属于买受人,买受人仍然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价金。

一、风险归属的主要立法例

对于风险的归属规则存在两种立法例。其一是将风险的归属与物所有权人联系起来,即物主承担风险原则,认为“天灾归所有人承担”。该观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罗马法,后被法国、日本及英美法国家采用,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在于权利义务对等。利益之所在,即危险之所在,所有权人为利益之享有者,那么为风险值承担者。其二是风险归属于货物实际占有人,即交付主义原则,该原则为《德国民法典》创立。德国、瑞典等国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此立法例,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在于,风险控制。“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史尚宽先生认为:“盖以交付主义,系基于互易思想,因交付,标的物处于买受人保护之下,而入其所支配之危险范围,同时出卖人因此已履行其主要义务。”[1]

我国《合同法》采用交付主义,《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条:“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我国立法机关认为:“风险移转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所有权的移转是抽象的,因而以所有权的移转来确定风险移转的做法不可取。”[2]所谓“抽象”,笔者认为其意为所有之表征相对不明显。

二、对 “物主承担风险原则”“交付主义原则”的评析

物主承担风险的基础在于利益之所在风险之所在。一般来说,所有权人往往是利益的最终享有者。但是所有权人与利益享有者也非绝对一致。如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此时,由买受人承担风险实际上违背所有权人承担风险的理论基础。但如果灭失风险不在买受人,“这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被广泛使用的交付方式就会变得毫无意义”[3]。有学者对此解释为,出卖人只是名义上的所有权人,其享受的来自所有权方面的利益是虚幻的。买受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人,其享受着所有权的绝大部分利益[4]。但如何理解“名义上的所有权人”与“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人”又成为一道难题。

控制说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实际占有人更容易控制风险。但这一理论自身存在逻辑冲突。风险是无法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不存在可控制之说。如果货物的损害是因买受人或出卖人的过错导致的,则过错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与风险的归属无关。我国立法机关以所有权表征不明显否定物主承担风险而交付移转风险理由亦不成立。所有权之表征虽不明显,但所有的物权的归属法律均有明确的界定。并且,占有亦可分为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在间接占有的情况下,占有的表征亦不明显。

三.回归风险归属之本源——“现有利益丧失原则”

风险与利益是一致的,谁享有利益谁承担风险是一项公认的市场交易的准则。民法在规定风险归属时,应基于风险与利益一致的市场交易准则。风险发生,当事人各自丧失现有利益,可简称现有利益丧失原则。法理根据是:当事人因标的物而发生之现有利益,是当事人自己之选择,如该利益因不可归责于他人之原因而丧失,只能由当事人承担后果[5]。在确定风险时,应依据利益的归属来定。在买卖合同中,若所有权人与占有人相一致,则利益的归属较易判断,风险由所有权人同时为实际占有的人承担风险。存在争议的是“所有权”与“占有”不相一致的情况。在买卖合同中所有权与占有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有所有权保留买卖和观念交付。现就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所有权保留买卖风险归属

所有权保留买卖是买卖双方约定,在一定的交易条件成熟以前,出卖人继续保留标的物的所有权的买卖。一般为,买卖达成后移转标的物占有,价款付清后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用“现有利益丧失原则”分析该风险的归属。

一是,在保留所有权买卖,标的物占有移转后,所有权移转前,出卖人享有标的物所有权,买受人享有标的物占有利益。此利益归属关系为当事人自己之选择。如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之原因而毁损灭失,出卖人丧失标的物所有权,买受人丧失标的物占有利益。

二是,在保留所有权买卖中,出卖人的义务包括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移转标的物占有;买受人的义务为支付相应的价款。对应的价款中,一部分为移转所有权之对价,一部分为占有之对价。出卖人移转占有,即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买受人须为相应的对价给付。若因风险导致标的物毁损灭失,出卖人承担自己所有权无法移转之损害,买受人承担自己无法继续享有占有之损害。因买卖中不会对价款进行明确约定,可认为出卖人移转占有,买受人按合同分期付款,双方均完成对价给付。出现风险导致标的物毁损灭失,则出卖人不得请求保留买主给付剩余价款,买受人不得请求保留卖主返还已给付价款。

(二)观念支付中风险归属

简易交付是买受人先行占有标的物,合同生效时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合同订立时,标的物所有权和占有利益均归买受人享有。风险由买受人承担。

占有改定为买卖发生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买受人,但出卖人可依据协议继续占有该物。占有改定的实质为买卖双方已从买卖关系转变为保管关系,一般为无偿保管关系。买受人成为委托人,出卖人为保管人。标的物因风险发生毁损灭失的,出卖人(保管人)丧失其依保管关系享有的占有利益,买受人(委托人)丧失其依买卖合同取得的所有权。因此,买受人(委托人)不得要求出卖人(保管人)赔偿损失。若依交付主义,标的物的占有未发生移转,由买受人承担风险,与保管合同中风险归属的规定相冲突。依利益归属来处理该类关系,能与保管合同风险归属相相契合,实现逻辑的一致性。

指示交付在我国《物权法》第二十六条有所规定,即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达成指示交付的合意,即具备“双方明示或默示以指示交付代替之”、“双方同意该物的所有权移转义务已被履行,无需再立为现实交付”。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据此,出卖人与买受人达成指示交付的协议后,返还原物请求权已移转,合同中交付义务已履行,所有权移转。向第三人为指示是为合同义务。在第三人向买受人为移转标的物占有之前,所有权利益归属于买受人,因此买受人承担标的物丧失之风险。有学者认为此种风险归属“未免有失所衡”,笔者认为指示交付的合意为出卖人与买受人自愿达成,当事人根据达成的合意而所享有的利益,是当事人自己之选择,如该利益因不可归责于他人之原因而丧失,只能由当事人承担后果。本人承担自己的利益风险并无不公平。

参考文献:

[1] 史尚宽.债法各论[M].台北: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60.

[2]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24.

[3] 罗伯特·霍恩等、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32.

[4] 王雪丹.对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的思考——兼论单一采用交付主义原则的不合理[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45.

[5] 李锡鹤.民商法原理论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83.

《厂房买卖合同范本》 篇9

卖方(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买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和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协商,就乙方向甲方购买标准厂房和使用配套场地达成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一、基本情况:

1、乙方购买甲方坐落在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区(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厂房建筑面积_____________平方米,并配套场地______________平方米,按房产证为准。

2、土地使用权限为_______年,自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到_______年_____月___日止,实际年限按产权证。国有土地证号__________ 土地类型为 <出让 划拨> 土地________亩约合__________平方米。

3、厂房区域东侧在_______米内、南侧到_________米内、西侧到_________米内、北侧到__________米内。

二、厂房价格及其它费用:

1、厂房价格每平方米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大写),总价(含人民币土地价格)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大写)。

2、土地使用税费按国家有关规定由_______方支付给有关部门。

3、乙方在甲方园区内的物业管理费每年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元(大写)物业交付给乙方使用后由乙方负责支付。之前由甲方负责支付

三、交易方式、付款方式、期限及交房日期:

1、交易方式按照《 》进行。A.产权过户 B.100%股权转让 C.企业股权收购

2、厂房总价分_____次付清,签约日乙方支付定金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万元(大写)。(1)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前甲方把厂房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交付乙方使用,同时乙方在收到甲方厂房后支付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万元(大写);(2)其余房款应在甲方办妥相关产权交易后(以产权交易中心核发产权证之日为准)6日内一次性付清,在办理中产生的契税和过户费由乙方负责。

3、以上付款以转帐或现金方式支付均可,逾期交款处以滞纳金按银行利息的二倍,如乙方逾期超过三个月不付款,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乙方赔偿违约金给甲方,违约金按厂房和土地总价的10%计;若甲方不能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中的任何一证,属甲方违约并无条件全额退还乙方所有的购房款,并按厂房和土地总价http:///hetong/10%支付给乙方作为违约金。未经乙方许可甲方不得将本物业和股权转让或抵押给任何第三方,乙方将具有法律追诉的权利。

四、其他规定:

1、甲方在办理好产权证后再给乙方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在办理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契税、工本费过户费等由乙方负责支付。

2、乙方所购产权房可以自由转让或出租给其他方办业,但必须通知管理方,受让或承租方企业可以以本厂房地址进行工商注册。

3、厂房内土地属批租,厂区内按现有的设施配套使用给乙方,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搭建简易棚及房屋,甲方须协助乙方办理搭建秘备的简易棚手续。

4、乙方所购房屋不得拆除,不得在其中举办高污染、高用电量的项目。

5、乙方在所购房屋内组织生产、经营或生活必须遵纪守法,恪守管理制度,照章纳税,按其交付各项规定费用。

6、乙方使用的用电和用水增容量由乙方提出申请,甲方予以协助办理,增容费用由乙方向有关部门按规定交纳。

7、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补充确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8、甲方在完成售房的全过程后,则乙方有权支配和使用该厂房,甲方无权干涉。

9、本厂房的质量保修期为交付后一年内有效。

10、见证方的服务费由甲乙双方按照委托书进行支付。如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由获得违约金的一方支付服务费。如甲乙双方和平协商解除合同则各自按照委托书支付给见证方。

11、补充协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合同主体及责任:

1、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

2、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甲、乙双方所系法定代表人,具有连带及担保责任)

六、本合同经双方代表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和执一份,房产管理局和公证处各执一份。甲方: 乙方: 见证方: 代表(签名盖章): 代表(签名盖章): 代表(签名盖章): 电话: 电话: 电话:

签约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签约日期:____年__月__日 签约日期:____年__月__日

买卖房屋未过户 合同是否有效 篇10

分歧:对于本案涉及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能否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原告林某购买房屋后未到有关部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原告诉请符合法律规定,应予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告林某已支付购房款,被告李某亦将其所有的房屋产权证明交给了原告,双方签订的合同已发生法律效力,且该房屋买卖协议并未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的规定,因此,合同合法有效。原告林某诉请于法无据,应予以驳回。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房屋买卖后,双方当事人不到有关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引发的纠纷比较常见,正确认定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在一審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由上述规定可知,房屋买卖合同只是进行房屋产权变更登记的证明文件,法律规定房屋买卖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所以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不以登记为有效要件。换言之,未办理房屋变更登记只是不能转移房屋所有权,并不能说明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与救济 篇11

一、违约与违约救济概述

(一) 违约及违约救济的概念

1.违约系指卖方或买方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其合同义务的一种行为, 当事人应当对违约行为承担责任。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 可以将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进行不同的归类。《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简称《公约》) 将违约行为划分为根本违反合同和非根本违反合同两大类。其第25条规定, 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 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 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即为根本违反合同, 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

可以看出, 《公约》是以违约所造成的另一方的损害程度作为划分标准。由于当事人的买卖标的千差万别, 违约行为的发生情况亦不相同, 所以公约无法对损害作出规定。一旦因违约发生争议, 有待法院或仲裁庭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法律之所以对违约进行不同的归类, 就在于不同性质的违约, 对当事人可采取的救济方法不同。比如《公约》规定某种行为只有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 受害方才有权宣告解除合同。

2.违约救济, 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义务的情况下, 另一方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 以保障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违约救济一词来源于英美法律。依合同法的一般原则, 合同一经依法成立, 当事人都必须遵守, 任何一方没有法定的事由不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解除, 任何一方违反合同都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此受损害一方对不适当履行有权进行补救。

违约救济的目的是保护受害方的权益, 为了使其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违约造成的损失。本质上, 违约救济是一种权利, 是受害方在对方违约时, 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享有的一种权利, 受害方既可以行使这项权利, 也可以放弃这项权利。

(二) 违约救济的方法

救济方法是违约救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救济制度进行划分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行使救济权的法律性质可将救济分为刑事救济和民事救济;根据救济权的来源可将救济分为司法救济和自助救济;根据救济的内容和目的可将救济分为实际救济、替代救济和终止合同的救济。

虽然各国法律对违约救济方法有诸多不同规定, 但都普遍认可损害赔偿、实际履行、宣告合同无效和中止履行这四种主要救济方法, 这四种救济方法是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买卖双方均可采用的救济方法。首先, 损害赔偿是最广泛的救济方式, 一般来说, 它可以在任何违约情况下单独或者与其他救济方式共同行使, 旨在使受害方回复到合同应该被履行时的状态;其次, 实际履行是很重要的救济方式之一。在《公约》中, 实际履行是最主要的救济方式, 以尊重“约定必须遵守”的原则和适应国际商事实践的特殊性为立法目的;再次, 宣告合同无效是违约最后的救济方式, 旨在使受害方回到合同没有履行之前的状态。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违约救济制度

如果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方违约, 法律规定另一方可采取补救措施, 以减少其损失或保证合同的履行。

(一) 买卖双方均可采取的补救措施

1.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的作用在于使受害者得到完全的赔偿。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都追求其商业利润, 而守约方的利润损失可以由违约方以现金赔偿方式弥补。损害赔偿的最主要特点, 一是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二是即使违约方履行了义务或采取了救济措施, 只要守约方还有损失, 仍可要求损害赔偿。《公约》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则, 主要规定在第45条、第61条和第74条至第77条中。

(1) 对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公约》第74条规定的是损害赔偿额的范围, 而不是对损失赔偿额的具体估价规则。该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的损害赔偿额, 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根据这一规定, 违约方应负的损害赔偿额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受损方因违约方违约遭受的实际损失;二是受损方因违约方违约丧失的预期利润。关于第一部分实际损失是指受损方因对方违约已经遭受的损失。这种损失应包括的项目, 由于各合同案件情况不同, 可能是一项, 也可能是多项。关于第二部分预期利润, 可以认为, 在一个具体案件中确定赔偿的利润额, 可能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对此, 除了应当考虑该《公约》第二章总则中规定的一般原则外, 最主要的是考虑第74条后半段所规定的利润损失的“可预见性”。

(2) 损害赔偿的原则。

《公约》74条的规定确立了十分重要的损害赔偿的原则, 即损害赔偿额与损失额相等, 对损失完全赔偿原则。

(3) 损害赔偿的责任限制。

《公约》第74条规定:“损害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 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 对违反合同预料到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这是对第74条前半段规定的进一步补充和限定, 即是否可列入实际损失或合理的预期利润, 还要根据可预见性的标准来判断。《公约》这一条规定采取了主客观相综合的双重标准来判定可预见性。“在订立合同时, 违约方‘已预料到’是以主观判断可预见的标准;‘理应知道’、‘理应预料到’则是从客观判断可预见的标准”。不论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都是由法官或仲裁员以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可以预见为标准来衡量确定。

(4) 守约方的义务。

《公约》第77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违约时, 守约方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减轻因对方违约而引起的损失;如果守约方未采取合理措施致使损失扩大, 该方当事人要对扩大损失部分承担责任。

2.实际履行

实际履行是指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时, 另一方当事人要求其履行或者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合同规定的特定义务, 而不允许以金钱或其他方式代替履行。请求实际履行是债权人享有的一项权利, 其基本内容是要求违约方继续依据合同的约定而履行自己的义务。通过保证合同得到切实执行以实现缔约目的, 对守约方的合同利益加以保护。该救济方法旨在维护契约神圣原则、维护交易规则和经济秩序。“对于实际履行作为违约救济措施, 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做法大相径庭;在大陆法系的德国, 实际履行是一种基本的救济措施, 法国也在相当程度上将实际履行作为违约救济方式;然而, 普通法系国家通常将其作为一种例外的救济方式”。

(1) 《公约》之规定。

《公约》关于实际履行的规定见其第25条, 从该条可分析得出, 《公约》试图调和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在此问题上的差异。该条规定, 如果按照本公约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 法院没有义务作出判决, 要求具体履行此义务, 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于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所以, 《公约》在原则上认为实际履行属于救济方式之一。然而即使如此, 当一方当事人要求法院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时, 法院并无义务作出此类判决, 除非本国的法律要求这样做。

(2) 《合同法》之规定。

《合同法》第109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 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第110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 对方可以要求履行。这些都是对实际履行的具体规定。

3.宣告合同无效 (解除合同)

解除合同是最为严厉的违约救济方式, 它将对合同双方当事人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它是一种积极防御性的救济方法, 采用此方法可避免或减少对方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在预期违约时尤其如此。通过解除合同可以摆脱合同义务的约束, 自此结束原有的合约关系, 而且尚未履行的义务不再履行。

《公约》规定无论是卖方或买方的违约行为达到公约所规定的根本违反合同的程度, 对方当事人均有权宣告解除合同, 终止合同的效力。《公约》第26条还规定, 宣告合同无效的声明, 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 才开始有效。此条款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当事人宣告解除合同的实质要件是对方当事人根本违反合同, 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当事人解除合同的形式要件是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 如果受害方当事人未适当地发生解除合同的通知, 即使对方当事人的违约已构成了根本违约, 合同亦不得解除。至于通知的方式, 公约并未严格规定, 既可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值得注意的是, 《公约》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救济方式, 只能与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同时使用。

4.中止履行

预期违反合同也称预期违约, 其构成要件并非是另一方当事人的实际违约, 而是其履行合同的能力或信用, 其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 表明其显然不能履行其重要义务。在预期违约的情况下, 《公约》赋予当事人临时救济方法——中止履行。其所以是临时的, 就在于一旦对方提供了履行合同的保证, 主张此项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就必须继续履行合同。《公约》第71条都作了含有上述内容的规定。

根据预期违约而中止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 肯定是按照合同规定应先履行义务的一方。确立这一制度的意图是, 在另一方明显缺乏履行能力的情况下, 避免应先履行一方做出履约行为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然而, 假如先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和信用有错误判断, 中止履行其本应先履行的义务, 就可能构成自己的实际违约, 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 卖方违约对买方的补救方法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卖方违约的情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情况:不交货;交付的货物与合同的规定不符, 包括不及时交付货运单据或交付的货运单据不符合合同的规定等情况;交付的货物违反卖方对货物权利的担保条件等等。除了上述第 (一) 点所列的违约救济方法外, 买方还可采取其他救济方法。

1.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

《公约》第46条第2款规定, 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并构成根本违约, 买方可以要求交付替代物, 此项要求应于提出货物与合同不符的通知同时提出, 或在发出通知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提出。可以认为, 交付替代物的本质仍然是实际履行。

2.要求减价

《公约》第50条规定, 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 无论买方是否已支付了货款, 买方都可以要求减价, 减价应按照实际交货时的货物价值与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但是, 买方在下列情况下不可要求减价:如果卖方对其交货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行为采取了实际履行合同的补救措施;买方拒绝卖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请求。

3.给予额外时间保证卖方履行义务

如果卖方不履行其合同以及《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买方可以给予卖方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 让卖方履行义务。当买方给予卖方宽限期后, 除非卖方通知买方称其将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 否则, 买方在此期限内不得对违约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但买方并不因此而丧失对卖方延迟履行义务而享受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义务。其实, 该项救济方法的本质仍应归纳为实际履行。

(三) 买方违约对卖方的救济方法

买方违约行为主要是不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 不按合同规定接受货物。在买方违约时, 卖方有权采取上文第 (一) 项列举的各种救济措施, 此处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陈笑影.国际贸易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2]张丽英.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刘想树.国际私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4]赵承壁.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与违约救济[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2.

[5]李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违约买方补救法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法学硕士论文, 2006.

[6]赵小壁.对损害赔偿规定的比较与理解[M]//沈四宝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 (第4卷) .法律出版社, 2001:312.

上一篇:高等数学下a下一篇:秋季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