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长的教师观(精选8篇)
——谈现代校长的教师观
徐 跃 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师资先行。在新的一轮课改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作为现代校长,要管理好学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管理好教师。因为教师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校长只有先管理好教师,才能通过教师管理好学生,管理好学校。校长要管理好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而教师观作为进行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校长的管理观和教育观,表明校长对理想教师形象的勾勒和追求,依靠什么样的教师,办什么样的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观。那么,校长该树立怎样的教师观呢?
一、知心朋友观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一定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儿”,而把教师当作是自己麾下的“士卒”。校长立足在校园的制高点,在工作决策中习惯于发号施令,对教师管理习惯于指手画脚。校长对教师持这种“士卒观”,必然使自己疏离教师,降低自己对教师的凝聚力和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应当确立“朋友观”,坚持“平等”的原则,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看待。这样,校长与教师之间便会无所顾忌,无所遮掩,直言不讳,直抒胸臆,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融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校长设计办学方案,思考工作策略,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再者,朋友间具有牢固的情感依赖,常常表现出不计得失,亲密无间,有困难会甘愿赴汤蹈火,甚至勇敢到两胁插刀。这种关系是以相互信赖、相互忠诚为基础,经过长期友好相处,甚至患难与共而建立。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是给“老大干”。只要你去走访,校长在处理很多棘手问题时,往往喊的就是他的朋友——信得过关系好的人。由此,如果我们的校长把每一个教师都当朋友,在教师有困难的时候,真心地帮助和关怀,那么,校长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认同、默契、感激的朋友关系,进而深化为相濡以沫的情感依托。试想,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能有推行不了的工作吗?这样,校长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二、合作伙伴观
校长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实现校长办学价值观的依靠力量。将教师纳入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使之成为管理的一员,不仅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们的管理效能。校长与教师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合作伙伴就是主人。校长要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工作中的自主意识,突出教师在教学关系中对学生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功能,放手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之光去辉映学生的心灵。即使是学校改革的大计方针,校长也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容纳教师的聪明智慧,使学校的决策能够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和意志。真诚地尊重教师,为教师施展自我才华,发挥自我能耐搭建平台。让教师感到与校长是伙伴,是合作者,学校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学校的成败就是我的成败。从而树立教师的主人意识,并以主人的脚色参与工作。只有如此,校长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合作伙伴需要民主监督。长期以来,“监督”一词成为许多校长的“心疾”,虽然校长口头上常常讲“欢迎民主监督”,但是在校长“说了算”的管理环境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好像“民主监督”是一道“防线”,一旦突破了,学校管理就会出乱子,而只有让校长“当家作主”,学校才能“大治”。学校教育是一项很特殊的人际交互影响、心智提升发展的活动,其中的规律性的内涵丰富而复杂,校长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如果不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力量,上下一心参与管理,校长的管理行为必定会陷入僵局。所以,校长一定要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建立和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制”,让广大教师也掌握学校管理的主动权,生发出协同力和向心力,从而让学校管理达成和谐的状态。
三、发展创新观
一些校长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成型模具”,需要发展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师“成型观”的左右下,校长忽略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最终使教师像“蜡烛”一般燃尽光,像“春蚕”一般吐尽丝,以致“囊中羞涩”。新教育理念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只有在科学的氛围里,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机智的激励和合理的组织,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以教师的良好发展为前提。因此,校长对教师要树立“培养观”,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建立和运行教师培养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性、终身性发展。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在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下,自觉地致力于教科研,探索规律,创新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培育绿色的环境。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上,要建立必要的投入机制,辟出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教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校长还要鼓励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课程改革的契机,破除因循守旧,不断开拓创新。要求教师追求成功,形成个人的教育魅力,在教育态度、教育艺术、教育成效方面,对学生产生心理吸引力,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校长则为他们创造条件,对教师大胆“放行”,尊重教师个人智力运作的特点和脑力劳动的规律,鼓励教师发扬探索精神,生成闪光的思想和观念,创新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只有让教师获得教学创新的自主权、自由权,才能使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灿烂局面。校长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为教师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四、快乐幸福观
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人生三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其实也就是追求做一个幸福教师,追求幸福教育过程的三种境界。一直以来,校长对教师过度地推崇其奉献精神,聚焦于他们的“吃苦”、“辛劳”等精神品质,而对教师物质和精神方面“幸福”、“享乐”的追求则不予认同。在校长的价值体系中,教师要像“春蚕”、“黄牛”、“蜡烛”,要为学生献出无私、无尽的“爱”,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追求自身的“幸福”,否则就是“违背师德”,“失去风范”。许多校长在敲定教师管理制度时,强制教师必须“付出”,压抑教师合理“索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很难体验到快乐,在职业生涯里很难享受到幸福。试想:连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幸福?因此,校长在培养和使用教师智力资源的同时,应该更新观念,让学校管理的制度、方法等不要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和生成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文的光彩。校长要把学校精心地营造为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居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皈依感。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幸福、精神幸福,而且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幸福、物质幸福。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与教师共同快乐,共同幸福!
曾有统计公布,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疾病、工作焦虑、职业倦怠等指数都居行业前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心。教育是唤醒灵魂、人格塑造的事业,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心残者”,是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就教师个体的生命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占据了核心部分,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不到人生的幸福,那么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又在何处?做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既是教育事业的必需,也是教师个体生命的必需。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其中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幸福!幸福应成为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校长观
作为校长, 定位要准确, 将心安放, 终身从教, 建真学校, 办真教育, 做真校长, 全心全意做校长, 让教育回归本真。坚守教育信仰和敬畏教育规律是校长的职业操守、职业使命、职业追求。就目前的办学形势看, 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在坚守与微创之间, 改革或许是改多一点, 革慎重一点。只有微创, 微小创建, 创新, 改变教育一点点, 让学校行走在破与立之间, 寻求动态中的平衡。我们在实践中既建立执行制度文化, 又实施个性化管理。就校长个人而言, 如校长要有“三不三要三做到”精神, 即不自以为是, 不偏听偏信, 不独断专行;要务实, 勿遥控指挥, 要多思, 防患于未然, 要进取, 须天天向上;三个做到即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 受得了挫折, 并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 要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 听其言, 观其行, 才能决其策, 收其效。
在工作中深感三点很重要。一是公生明, 廉生威。校长处理校务只有公正、公平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只有清廉才能使人不为权势左右, 使教师真正信服校长。阳光始终是防腐剂, 做到“一上一下”, 即把敏感和紧要的事物摆到桌面上, 放到阳光下。二是校长人格魅力的塑造。这或许是催化剂, 是给予校长岗位的增值部分, 自身的举手投足恰到好处, 自身的特长的发挥, 自身的良好形象的展示, 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幽默感, 都会使校长工作开展变得顺畅。三是校长要有办学的理想和追求。带领教师确定远期和近期的目标, 有了目标犹如大海中航行有了方向和舵手, 建立共同的愿景。
二、教师观
教师的本真是培养人, 促进人的发展, 让孩子具有理性的智慧, 人性的光辉。育分与育人要结合, 教师更要本色做人, 卓越做事。
我们的育人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特质生命气象的儿童, 教师要关注儿童, 尊重儿童, 跟随儿童, 悦纳儿童。教师要立足课堂, 坚守课堂, 赢在课堂, 幸福在课堂。说到人的幸福感,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 我们在职业领域里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很重要。
一个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 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入湖里, 再让弟子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痛苦的是盐, 它的咸淡取决于盛他的容器, 你愿意做一杯淡水还是一片湖水?幸福是一种感觉, 财富是一种拥有。就看你如何接纳和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了。
学生心中有两个老师, 一是现实的学科教师 (传道, 授业, 解惑) , 一个是影子教师 (学生心里的老师,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看不到, 听不到, 但她却能判断和体悟你在孩子中的位置) 。
三、学生观
学生, 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人, 就有自己思想和个性, 就不同于其他物种。其次, 学生是在变化的, 发展的, 成长的,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 成为好学生, 多一种评价方式和标准, 就会多一批成功的学生。从现实切入,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 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幸福成长和发展是育人的本源。要树立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观念。学生的才能如空气, 可以压缩于斗室, 亦可以放飞于天地间。让我们的孩子既能仰望星空, 又能脚踏实地。
反过来说, 教育,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 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 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 “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不少作业, 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 有时候还被老师“揍罚”两下。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 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而有格, 宽而有度, 宽严相济, 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 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你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 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学者了。只要有目标地去学, 学习中逐步感受成功与喜悦, 学习的快乐和收获或许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朋友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至于普通教师,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校长立足于学校管理的制高点,在工作决策中习惯于发号施令,对教师管理习惯于指手画脚。校长对教师持这种“士卒观”,必然使自己疏离教师,造成学校人情关系的“阴雨天气”。降低自己对教师的凝聚力和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当确立“朋友观”,坚持“平等”的原则,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直达心灵,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交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战友观在“官本位”的管理观念影响下。校长与教师之间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校长自认为高高在上,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决策或做法拥护和认可:而教师则往往从“教学本位”的角度去审视,认为校长整天忙于事务是“不务正业”,没有资格对教师说三道四、颐指气使。这种不相容的“对立观”,必然导致校长与教师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抵触”。其实,校长应当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把教师看成是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确立了“战友观”,校长就会主动与教师打成一片,与教师之间形成志同道合的默契,为实现共同的事业理想而生发出强劲的奋斗动力。
主人观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不少校长认为,学生是学校的“顾客”,是“上帝”,教师只是“仆人”或“服务员”而已。一味要求教师在态度上“顺从”甚至是“讨好”学生,在教学上要保证学生“考高分”,以赢得家长的欢心:要求教师一心一意“服务”于学生,而不能计较自己的利弊得失。在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上,校长习惯以“主人”自居,以“领导”自傲,把教师当作“群众”或“随从”看待,要求教师要听从“主人”指挥,服从“领导”意志,不能有“越轨”行为。这两种关系的定位,都是在“对立观”统摄下形成的,必然影响到双方的协同发展。因此,校长一定要更新“主人观”: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突出教师在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当家作主。这样学校的决策更能够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和意志,学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监督观长期以来,“监督”一词成为许多校长的“心病”,虽然校长口头上常常讲“欢迎民主监督”,但是在校长“说了算”的管理环境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对于“民主监督机制”,谁也不敢否定它,但谁也不敢真正推行它。好像这是一道“防线”,一旦突破了,学校管理就会出乱子,而只要让校长“当家作主”,学校便能“大治”。一些校长养尊处优,“权令智昏”,变得“独裁、霸道”,导致校园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教育是一项很特殊的人际交互影响、心智相互提升的活动,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校长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如果不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力量,上下一心参与管理,校长的管理行为必定会陷入僵局。因此,树立“监督观”,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建立和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让广大教师也掌握学校管理的主动权。“民主监督观”不是排斥“校长负责制”,而是要维护“校长负责制”的尊严,保障校长决策的科学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协同力和向心力,从而让学校管理达到和谐的状态。
发展观一些校长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成型模具”,需要发展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成型观”的左右下,校长忽略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只有在科学的氛围里,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机智的激励和合理的组织,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以教师的良好发展为前提。因此,校长对教师要树立“发展观”,只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建立和运行教师培养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在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下,自觉地致力于教育科研,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上,要建立必要的投入机制。为教师培养拨出专项经费,为教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独立观我们有不少校长片面理解新教育提倡的“合作”理念,对教师的独立发展心存疑虑。担心教师一旦独立运行教育教学策略,便会脱离集体约束,犯自由主义错误。他们一再强调要发扬教师的群体合作精神,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去扬起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帆,而对教师的独立性发展则不予关注,一些校长热衷以“现成的说法”规范教师的言行,以集体的行为模式取代教师的个体行为。主张通过规章制度形成“牢不可破”的藩篱,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甚至细节作出具体的限定,忽视教师的独立发展。校长要对教师大胆“放行”,尊重教师个人智力运作的特点和脑力劳动的规律,鼓励教师发扬探索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校长只有让教师获得教学创新的自主权、自由权,才能使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校长放给教师独立发展权,其实是对教师的人格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尊重。教师在获得了教学自主权以后,不但不会摆脱学校管理规范的正常约束,相反,他们会生发出强大的执行力,自觉地创新科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维护学校的正确要求,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幸福观有些校长对教师过度倡导奉献精神,聚焦于他们能“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而对教师“幸福、享乐”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则不予认同。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教师要像“春蚕”“黄牛”“蜡炬”一样,要为学生献出无私、无尽的“爱”,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不应该追求自身的“幸福”,否则就是“违背师德,失去风范”。许多校长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强调教师的“付出”,忽略甚至压制教师的合理“索取”。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很难体验到快乐。试想连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幸福?因此,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为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依感。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幸福、精神幸福,而且要关注教师的物质幸福、生活幸福。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与师生同乐。
观校长演讲有感作文
今天下午,王老师在教室里播放了一段视频,题目是河南某学校校长在晨会前的演讲,内容与日本有关。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9月18日,中国耻辱日。1931年的.9月18日,我国的东北三省被日本人侵略。从此,9.18事变就是中国的耻辱。这位校长告诉我们,韩国也曾被日本侵略过。可他们几乎所有人民都不购买日本货,而中国有99%的人去购买日本货。这不是爱国!我们不能去购买日本货,更不能去使用日本货!请你时时刻刻记住,你是中―国―人!说到这里,大家的脸上都很激动。我相信,大家会记住这句话,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中国!同学们,最近一定都看了新闻吧,日本现在还想占领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钓鱼岛永远是中国的,你们无权购买它,它永远属于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同学们,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请记住你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坚决不买,不用日本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者好也,知者乐于运动,若水之通流;仁者乐于安静,如山之定止。知者得其乐,仁者安其常也。”
孔子对山水之美有直观的感受,虽然没有很多词藻描绘,但用一个“乐”字表示了山水“静”与“动”引起的愉悦之情。这虽然是山水比德的滥觞,但毕竟是以美感为情感本体。山水之观是参天地之理、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孔子注重将自然的事物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教育学生欣赏自然美时,通过将审美对象道德化,培养君子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后凋之美,就在于它象征人在逆境中的不屈,象征那份在狂澜既倒前的坚持。孔子十分推崇先王的美德,将之比拟为天地山川之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奔波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扶杖唱起“泰山其颓乎”的歌谣,可见其对自然山水独特的感悟。
孔子也强调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培养哲学抽象思维,他的自然审美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孔子看来,智者的敏锐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样的自然山水观表明中国古代艺术思维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性。从旅游思想和旅游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孔子“游必有方”的思想内涵,对加强旅游学学科建设、创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经济,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上面论述可知,孔子所主张的远游很接近目前流行的修学之旅和教育旅行。尤其是教育旅行,实际上也应该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旅游事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提升旅游内涵,保持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是旅游学研究人员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不少旅游开发规划部门,并不关心“游必有方”,缺乏旅游思想内涵,将旅游文化恶俗化,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许多景点在进行大量资金投入、风风光光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湮没无闻,造成旅游资源不可逆损失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孔子这种以求学、开拓视野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思想,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秦汉之后,司马迁、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著名的文人或旅行家,并非出于职务上的变动而被动旅游,他们把远游当作丰富人生经验和开拓学术视野的主要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广结贤士,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明人董其昌在其《舟次城陵矶画并题》中写道:“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书万卷,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虽然说的是作画,但颇能道出千古文人之旅游心结。
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汉下小学王新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校长,把一所学校办好,管理好,让人民满意,让师生满意,我觉得这是无尚光荣的。当一名称职的现代校长,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和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去努力将学校办成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一、当好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首先应是一位“德高、业精、心诚、身正、守信、志恒”真正奉献给了学校师生的表率,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使我们为师者觉得任重而道远,我们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对社会、家庭等诸方面都有作为的人。“德高”即是品行高尚,因为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校长,良好的品性更是全校师生的楷模。“业精”是指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睿智的管理才能,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明确办学方向,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坚持反思,坚持教学第一线,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提高业务能力的主渠道,做一个师生从业务上佩服和欣赏的教师加校长。“心诚”即要做到坦诚待人,坦诚处事,与老师们交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绝不能“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身正”就是要做老师和学生的比照对象,无论是在遵章守制,还是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坚持自己是第一个接受监督的人,尊重每一位师生,做师生心中的楷模。“守信”必须是答应老师、学生的事情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地兑现。绝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志恒”即为人处事,工作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决不能半途而废。我坚信,作为一名现代学校校长,应该具备以上诸方面的良好素质,才能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
二、当好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一定要树立“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校风是灵魂,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先导,教师是关键”的办学思想,作为一名睿智的领头雁。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有方方面面的工作,作为学校工作掌舵人的校长,必须要有睿智的眼光,做管理上的有心人。首先,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俗语说的好“我是一条龙,能伏多大水”,工作是多方面的,干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作用,校长必须选拔一些懂业务、有能力、年富力强的人作为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要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用人不疑”,多听取大家的意见,用自己的价格魅力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精诚奉献。其次,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采用科学的手段来规范师生的工作、学习,使学校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活泼向上的校风。我深信,质量要提高,科研必先行,而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校长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想方设法给老师们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多方面的业务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并深入课堂,与老师们一道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确立科研专题,邀专家指导,带出一支“学者气”的教师队伍,进而体现出学校的“学术”气。有了强有力的班子,业务精干的教师群体,作为校长,掌好舵,用好人,再加上良好的,才能达到“基础扎实,特点明显,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当好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还要做一个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协调者。将学校建设成具有优美的物化、浓厚的文化,和谐的人际环境,使师生身心愉悦地在这个大家庭里工作、学习。
作为学校校长,应通过过节的庆典、校会、家长会、校长接待日、联谊活动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向家长宣传我们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向社会、家长展示我们的教育成果,让他们我们的学校教育,同时倾诉来自社会、家庭的声音,及时改进我们的管理与其他工作。想尽千方百计与村街、企业、联谊学校等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资金,吸引赞助,将学校的办学条件,文化环境以及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得以改善,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四、当好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还应该做到以“情”治校,做师生的知心朋友。
学校从事的是培养人、管理人的工作,人老师有“感情”的。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作为学校校长,应对教师的生活、工作多关心爱护,经常与教师交流谈心,发现教师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要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想办法解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献一份爱心,解开心结,使老师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作为校长,还要深入课堂,走到孩子们之间,与他们交朋友,做游戏,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及时捕捉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信息,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真正成为师生的知心朋友。
五、当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理应担负起学校的各项职责,带领全体教工为学校的发展作不懈的努力。一年半来本人不断借鉴兄弟学校的管理方式,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追求:无为而“管”,有为而“理”的校长管理境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管理
初到学校,面临中学支教教师刚接手小学课程,加上几位年龄偏大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意愿来统筹兼顾,安排任课。因此,我分别组织了支教教师和年老教师座谈会,了解和听取他们的内心想法及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根据
他们的建议我又组织校委会成员集体商讨才确定出学校工作计划和师资调整安排,真正做到了符合全体老师的意愿,体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严于律己,起到表率作用。校长的权威来自于自律,而不是来自于权力。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跑者的校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为人正派,具有高尚的品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创建民主、公正、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善解人意,弘扬正气。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师生数量也比较少,但不能因小而放松管理,特别是校长的自身管理更要严于教师和其它基层领导,工作中我始终牢记从教师中成长起来,牢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职责,坚持“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总是最早到校、最晚离校,与老师们一样担课而且担主课,凡是要求教师们做的我一侓做到做好。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带动广大师生实现教育目标,创出最佳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2.以诚待人。尊重别人是以诚待人的重要表现。我经常和班子成员及教师谈心,互相沟通,以诚恳的态度,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也推心置腹地实事求事的指出他们不足,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我敞开。在学校我和班子成员及老师们就像兄弟姐妹,无话不谈,天长地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实现了共勉,工作中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
3.以带好班子为起点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带动班子成员做到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重点抓好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他们要正直清廉克己奉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来引领教师。不能把学校当成是帮助学生将来升学的组织,凡是对能提高学生成绩的工作就去做,而对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事情就不去做。这样,我们的校长们必然就会放弃自己所本该承担的多样教育职责,成为‘素质教育’名下的‘应试教育’的支柱力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学校领导班子会上常讲的一句话。我要求中层干部要加强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家牢牢攥紧拳头,形成合力去开展工作。带动和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学风气的转变。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与赞扬。
4.关心教师生活,想他们所想。每个教师都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个人都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这种事业和责任感无论对个人和学校,对孩子及家庭,还是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好事。作为学校的校长就应该对他们有所了解,知道他们提供方便,心甘情愿地为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的生活分忧,为他们在学历提高、普级评优等提供条件。我校有两名年轻教师,通过自考完成了大专,本科的进修,提高了学历层次,增长了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但是
在课堂教学方面进步不大,因此,学校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方便,从组织教学研讨、参评优质课、外出学习等方面创设宽松的条件,并组织骨干老师帮扶,让他们感到领导的关心,学校的温暖,工作起来增加了热情和干劲,而且有一位顺利晋升了中级职称,解决啦她多年的烦恼,另一位的晋职条件也日趋成熟。另外学校哪位教师家中有事或有病人时,我们积极调课或去探望,解决老师们的后顾之忧,使老教师感到了温暖,感到了鼓舞,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我校还有一些年令偏大的老教师,工作了一辈子了,体弱多病。学校每到年节时,或遇到特殊情况,就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去访慰问,包括一些退休的教师也对他们关怀直至,真正体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点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1.师生共同出力,完成了教学区的月季、麦冬的移栽工作。学校绿化覆盖在50%以上。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活动区相互之间没有干扰。学校坚持每天的卫生检查和严格的通报制度,让美丽的校园保持洁净。并精选出《弟子规》《二十四孝》《少年中国说》等传统文化内容建起文化长廊,并对校内的各种花草树木挂牌告知,教室前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真正做到校园整洁漂亮,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四化合一,为育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了“让花草与我们一块成长”、主题班会、主题板报、社会调查、劳动实践、征集 “温馨的环保提示用语”等活动,并且在草坪及花坛中设置警示标语牌,用形象的语言,教育学生增强关注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现代意识。
(三)、以德育活动为触点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我们重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一是更新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成立国旗班,每星期都有不同的班轮流升旗,升旗手、护旗手都要向全体学生介绍自己性格、爱好、学习等。让学生看到榜样,并向他们学习。二是加强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性检查,抓住晨检、上课、课间操、放学路队进行纪律、卫生全面检查,实行流动红旗发放和校委会成员、教师执勤制度。三是重视中队建设,每个班级更新了室内学习园地、各种角区的布置,定期更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少先队定期对手抄报、班报进行评比。四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组织了爱国主义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给灾区小朋友写封信等活动,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好公民,我们从学生的仪表言行举止抓起,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戴耳钉,学生不准穿奇装异服。印发了《汉下小学学生一日常规》,《 学生文明用语》等材料,让全校学生对照学习,以规范促养成,以养成促品行,以品行成就人生。规范是一把红线,闪耀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学生人人以守规守纪为荣,以违纪违规为耻,良好的荣辱观,正确的利益观等都在学生的心灵里扎根,并逐步成长起来。我们学校经常召开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日常化,规范化、实用化指导,同时,我们学校完善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度,有专门的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对班主任工作日常量化,周公布,月累计,学期总评,实施优秀班主任奖励制度,每学年评选优秀班主任,以榜样示范人,用典型激励人,打造优质高效的班主任队伍,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
当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在工作中也会出现错误或失误,我会真诚地向老师们和学生检讨,吸取教训,用实际行动给师生一个说法„„
当一名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切实对工作负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完善的„„
作为校长,我觉得要不断对学校教育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各方利益都成接受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以此激励教师、学生等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的热情,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作为校长,我觉得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深刻地领会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的价值观内涵,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创建和谐校园,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树立学校新形象!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意蕴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根据我国学者汪霞分析, 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可以划分为如下脉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后结构主义课程、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 这些同属于后现代主义课程的阵营。这些课程观体现了一些基本的特征, 如寻求课程的理解、反对课程领域中的技术理性、关注自我意识以及弘扬整体观和联系观, 等等。[1]
在众多的后现代课程观研究中, 北美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多尔 (William E.Doll, Jr) 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提出的后现代课程观, 影响最为突出。多尔认为封闭性、简单性、累积性是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病理。他在批判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的“4R”标准, 即丰富性 (rich) 、回归性 (recursive) 、关联性 (relational) 和严密性 (rigorous) [2]。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 它为学生的转变和被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性;回归性是指后现代主义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之中, 它为经验的反思性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关联性力求超越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普遍性和秩序性, 不断寻求意义与观点之间的关联, 不断寻求对文化的回归;严密性认为, 丰富性和关联性并不代表随意性, 它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进行有目的、不断精致化的追求。我国学者靳玉乐教授和于泽元博士从后现代课程理论思想出发, 结合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精辟地总结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的特征: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和内在性[3]。
二、后现代课程观中的教师角色
1. 课程领导者
后现代课程观批判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的课程管理过程, 提出“革新的课程领导”, 强调教师是课程领导中的主要力量。他们认为在学校场景中, 是实际存在教师课程领导行为的, 只是有些教师只认为自己是课程实践者或执行者, 课程领导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的事情, 却没有意识到教师是不可缺失的课程领导者。那么, 在实践中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主要指教师参与策划学校不同课程类型的整体均衡协调、优先顺序安排、循序改进方案;参与决定哪些课程应该保持、改善、重开、停止;参与完善基于内在动机的课程教学评估机制。也包括教师在动态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中阐明个人对课程的理解, 共同建构学校课程的意义, 形成教师赋权承责、不断合作改进的组织文化[4]。教师的课程领导以平等、合作、分享的领导方式, 将课程视为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 通过相互讨论、探索与学习, 建立具有合作机制的事业团队, 共同发展课程目标与计划, 实施及评价课程。
2. 平等对话者
后现代课程观主张教师应由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的“对话者”, 强调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也就是教师在充分解读课程文本的基础上, 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和师生需求情况, 以所教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 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教师与课程设计者进行内在的对话, 通过对话教师了解课程编制者的编制意图, 根据学校当下的条件和学生的特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 以达到与课程编制者的视野融合, 形成自己的
3. 批判反思者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师要敢于批判反思课程, 换句话说, 教师敢于质疑、澄清、否定预设的文本对象, 打破旧有的思考和行动的框架, 敢于挑战“课程权威”, 揭露课程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在柯尔和凯米斯看来, “教师的批判性反思就是通过科学的探究, 洞察谁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课程是否适合班里所有学生, 或者是否在给予某些人权利的同时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等等[5]”。批判性反思就是透过课程现象看本质, 提出问题, 形成主题, 检查和判断价值。教师对课程进行批判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日常假定及其实践提出质疑, 去反思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想法、信念与作法, 以批判的角度去思考日常的课程发展与教学。
二、后现代课程观中教师的课程评价主体角色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其丰富的思想或明或暗地引导着课程评价观念的发展, 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教师在课程评价领域内的主体权威。
1.“赋权”: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的契机
在后现代主义课程境域下, 主体的流动性、生态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评价对象, 并没有不可跨越的人际界限, 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交换信息。要进行交流和对话, 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平等, 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权, 人说出的话语往往会被不平等的关系所扭曲。“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建立, 为人的自由创造敞开了空间, 因为在对话世界里, 任一主体得以更积极主动的介入, 更少地受到各种规则的局限。[3]”为了实现教师与其他评价主体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师赋权”是不可缺少的。贝尔斯 (Balse, J.) 和布雷慈 (Blase, J.) 认为“教师赋权”的概念包含广泛, 主要包括: (1)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2) 赋予教师目前未有的尊重, 并改善其工作环境; (3) 给予较高的工资以及新的专业架构; (4) 教师得以控制与专业有关的事务; (5) 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及专业性。[6]在课程评价领域内, 对教师进行赋权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与其他评价者拥有平等的评价权力, 在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有平等的发言权;二是教师即是课程评价者, 他们可以独立开展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师比评价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在评价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方面更有优势, 因为他们是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 他们直接参与课程实施, 因此他们最清楚理论在落实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与问题, 他们参与课程评价更能突出课程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 如果能够得到一些评价专家的帮助, 以更广阔的视野对自己所经历的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价, 他们将更有能力接近教育的真相, 使课程评价更真实、更有效。
2.“主体”:不可或缺的课程评价角色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评价过程根植于课程运动过程中, 显现出比以前更明显的形成性、共生性和探讨性, 更体现出人文性、对话性、开放性与建构性。小威廉姆·多尔认为, “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 而不应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 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7]”从他提倡的评价循环过程来看, 教师应该是最适合的评价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 通过自己的行动研究, 发现课程问题, 然后进行批判性反思, 从自己的视角提出有关课程的切实可行建议, 之后把自己的反思意见应用到现实中去, 再经过自己的行动研究, 发现新的问题, 于是新的循环又开始。我国学者靳玉乐教授和于泽元博士认为, “后现代主义课程评价的标准不再是由外在权威制定的、不可动摇的, 而是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所生成的指引自我行动的目标, 它包含的不仅是社会的、权威的价值, 更有个体的价值, 并且这种价值能指引个体更好地享有现实机遇, 获得个性的发展。[3]”教师参与课程评价, 不再是接受外界的监督和规范, 而是为自身发展做出积极的规划, 是专业发展的必要历程。
总之,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教师成为课程评价主体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分析, 也为教师如何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要求赋权于教师, 还给教师批判反思的权利, 有权参与各层次课程评价, 从深层意义上看, 这也是对教师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2.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靳玉乐,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黄显华, 朱嘉颖.课程领导:挑战、行动、反思与专业成长.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
[5]Carr, W.&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Lewes, Sussex:Falmer Press, 1986
[6]Balse, J.&Blasé, J.Empowering Teachers:What Successful Principals Do.Thousand Oak, California:Corwin press, 2001.
周诒春:改革机制 重教人格
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
因为不满足在“工字厅”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并被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此外,他还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倡导国语教学等等。有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奠基,使清华大学稳步发展。
周诒春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可以协助解决社会贫穷与治安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人的品行是不断发展的,应从幼年起努力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纪律和社会服务,教导学生明了纪律的意义并切实遵守。
梅贻琦:学术自由 兼容并蓄
梅贻琦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其一生都对清华忠心耿耿。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当天,他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只简明扼要地列出6条施政方针。这6条施政方针,对清华后来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被称为至理名言广为流传。此后,梅贻琦对这次演说的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完善”。在他的任期内,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这使得他和他的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为清华创造了一段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风雨的磨砺中渐趋大成。
梅贻琦办学,一贯主张学术自由,对不同思想兼容并蓄。他还反对教学上的灌输式,主张启发式。梅贻琦曾这样说:“自我智能之认识,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
蒋南翔:产研结合 行胜于言
清华人历来崇尚“行胜于言”。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说过:“清华的精神是实干。”这一点,在1952年出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1952年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他没有立即到校上任,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到鞍山、抚顺、大连等地考察。在这些建设中的国家重工业基地,蒋南翔初步了解了新中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人问过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现在要搞工业大学,行吗?”蒋南翔说:“我边干边学,学成一个工业大学的学生总该可以吧?”果然,此后的很多年里,学生们经常看到蒋校长提着一个黄布书包走进教室,坐在后面听课。
当校长期间,蒋南翔提出,清华学生不仅要有坚实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他所倡导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使大量的学生在第一线脱颖而出。从1958年开始,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部分毕业设计,就要求结合实际的生产或科研任务进行。那年水利系全体毕业生接受北京市委托,承担了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7座大坝和副坝、两条隧道、两条溢洪道及两座水电站,水利系师生在4个月内完成设计任务,顺利验收施工。时任水利系党总支书记的张思敬感慨道:“蒋校长这是把过去毕业设计的‘假刀假枪’变成了真刀真枪。”
【现代校长的教师观】推荐阅读:
校长研修如何当好一名现代校长06-23
现代化学校验收校长汇报材料07-09
关于教师的诗歌现代诗10-02
浅谈现代教师的文学修养07-09
在教师节上校长的致辞06-27
期末教师大会上的校长讲话09-26
校长在教师节上的发言10-26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06-25
中心校长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