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wenshuyi.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精选10篇)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精选10篇)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 篇1

总复习

复习提要,

1.语言基础知识

2.阅读

3..写作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复习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汉语拼音、汉字、词汇、句子、修辞。

标点符号及常见的文学常识等。

2)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

3)朗读背诵古诗文,归纳整理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

课文的内容。

4)话题作文的.写作。

2,难点

1)语基的开放性.试题。

2)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阅读方法。

3)文言文的翻译。

4)话题作文的.写作。

3.关键

1)熟悉教材。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段都要默写一遍,以免考试时

出现错别字。

2)熟练掌握生字生词的音、义、形,不写错别字。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分析。

4)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5)掌握好话题作文的写法。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语文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阅读

第三课时:.写作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课文基础知识

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L做到会读、会写。

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理解复句

的结构,不用错关联词语。会模仿句式造句。

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要点

1.复习汉语拼音,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详见第一册

P220)巩固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

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3500字)(详见第一册P224)扩大识

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初中六册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

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

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同学们经常不注意用同音字代替要写

的字,叫做别字。如“我们必须刻服困难”。“刻”应改为“克”。这是因

同音字而误用。对于常用的同音字,必须辨别它们的字形和字义,它们

经常与什么字组词,避免误用别字。

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

划构成的,一个字一个样子,有些字,形体相近,差别很细微。如“折”

“拆”“析”“拆”形体十分相似,不注意辨别,很容易出错。

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通过形声字的声旁来辨认字形。如

“琴”的声旁是“今”,不要写成“令”。还可以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辨认

字形。如“干燥”易着火,所以用“火”做形旁;“急躁”用脚跺地,所以用

“足”做形旁。

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如将“戊”“戍”“戌”“戎”四个字加

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运用时,不乱替代。

5)通过字义分辨字形。如“必须”和“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

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这么做。“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

3.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选用恰

当的词语。能熟练掌握六册课文中生现的生词,积累和运用常见的成

语。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

4.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一般

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产生语感。学会辨别和

改正常见的病句。

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如“在他跑过来

时,抱着一个球。”缺主语,应删去“在”“时”。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

搭配不当,如“这个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质量”“提

高”搭配正确,但“数量”与“提高”不能搭配。应改为“数量”“增加”。

3)分类不当。如“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

“萝卜’属于蔬菜,不属于水果类,应删去。

4)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

成绩的条件之一/’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如“难道能否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

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整问题/’“调查问题”

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这

类语病是由于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8)用词不当。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对”弄错

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9)句式杂揉。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

福州市人。”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关联词误用。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

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才改正/’“只

要”应对“就”。所以应把“才”改为“就”。

11)不合事理。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如“深蓝的夜

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

应是“明朗星稀”。

5.要学会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要牢固准确地记住并理解有关

标点符号的形状、位置、作用的知识;二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在反复

使用中巩固;三要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6.学会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会运用、理解修辞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摹

仿常见的修辞方法造句。如“仿照例句:仍以‘天上的明星’为本体造一

个比喻句”。

7.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记住名作家名作品。

二、小结

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应淡化名词术语的识记辨别,重在积累和运用。

要进行各种单项训练,提高学生对各类题型熟悉的程度。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各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蓝 难 南 男B.唯 违 围 维

C.寻 巡 旋 循D.亲 青 卿 钦

二、从每组中找出错别字,并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相提并论 俗不可奈 张冠李戴()

2.信口雌黄 袖手旁观 契而不舍()

3.适逢其会 残绝人宽 砥柱中流()

4.慷慨无私 旁逸邪出 义愤填膺()

三、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的这一段

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预备答复他们,

()还要轻视这样的无知和见解。

A或者 如果 而且B.如果 因为 所以

C.既然 或者 也D.假使 不但 而且

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我和小田走进教室时,看到李刚的滑稽相,都忍不住笑了。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D.最近,他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提高。

五、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

“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阅读

复习目的

1.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2.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要点

1.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传

记、回忆录、速写、日记、故事、童话、寓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

等。

阅读记叙文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寓于文章中感情。要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理解记叙的)IM序,理解文章的材料的详略处理,理

出记叙的线索,理解记叙的人称。要通过记叙的线索,理解文章的思

路.正确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事情发展

过程、或按作者感情的发展,或按场面,或按文章特有的标志(空行或小

标题)分层次。理解层次大意可按“两突出”“三排除”的方法进行概括。

两突出:一突出主要人物,二突出主要情节;三排除:一排除次要人物,

二排除次要情节,三排除各种描写。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要从整

体上了解文章或语段的大致内容,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

析各结构层次的内容,再将各部分内容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概括、提

炼。阅读记叙文,要能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可

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一般只分析它突出的几点。如何理解文章的写

第六册基础巩固检测 篇2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眩晕 舷梯 炫耀武力 改弦更张

B.羡慕 募捐 幕天席地 蓦然回首

C.剽悍 漂泊 虚无缥缈 飘忽不定

D.舟楫 逻辑 开门揖盗 缉拿归案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分迭加 宏伟 祈雨 天网恢恢

B.老态龙钟 奥密 踌躇 覆水难收

C.疏而不漏 雕饰 琢磨 惨淡经营

D.恪守不渝 恸哭 砥砺 骄枉过正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微风的吹拂下,烛光在一瞬间行将熄灭之时,忽而亮了一下,可能这就是回光返照吧?

B.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你问我答,彼起此伏,配合默契,使得课堂沸沸扬扬。

C.在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八》中,有一句话写得十分有意思:船儿只管乘风破浪一直的走,走向那素不相识的他乡。

D.开始两天硬闯经常被拦回,后来终于总结出一套“闯关”秘籍,算是摸着门、上了道,并且屡试不爽。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B.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

C.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能量或“封闭的”能量。

D.杜甫的诗《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7题。

为什么中国不具备发生海啸条件

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地震海啸?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的中科院院士陈顒说,地震海啸是指沿海地区或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导致的巨大灾难性波浪。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地震海啸,它的产生一般受三个条件控制:一是海水深度,即在1000至2000米,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二是海底发生大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三是有利地形,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一般地说,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运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

中国会发生海啸吗?因为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深仅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只有南海水深超过1000米,再具备7级以上大地震和有利地形的区域才有可能发生海啸。但南海至今未发生过8级地震。此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一带,浪高仅为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因此,要从根本上防范,首先应向公众普及地震海啸知识,建立防范救护预案等措施。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点,若发生地震,国内5分钟、全球10分钟即可获得信息。虽然海啸波速每小时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但只要有防范救护预案,在获得地震信息后,就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损失减到最小。发生海啸后,最简单的防范措施就是远离海岸,人往高处走,船往海中行。

(摘自《科技日报》2005年1月 有删节)

5.下列对发生“地震海啸”条件的述说不正确一项是()

A.海水深度在1000-2000米的深水区比浅水区容易发生。

B.海底地震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

C.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引起海啸。

D.海底地形垂直差异运动、相对错运速度和面积越大,海啸级就越大。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中国渤海和东海的海水深度只有40米到数百米,不具备发生灾难性海啸的条件。

B.中国南海海水深度超过1000米,至今没有发生8级地震,也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

C.地震海啸发生时都非常“隐蔽”,因此,地震海啸无法预测。

D.地震海啸发生时,人们应该向高处走,船只应该向海里行驶。

7.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啸波速可达1000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人类是无法避免海啸的。

B.这次印度洋海啸传到中国南海时浪高只有8厘米,没有形成灾害,我国不必担心地震海啸的发生。

C.目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能在接到地震信息时,采取预防措施。

D.我国有数千个地震监测站,若发生地震,国内很快就能获得信息,因此,我国能够预防地震海啸。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8.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多阴德。阴德:阴间的德行,即缺德

B.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辟:征召

C.赵郡农民德之。德:名词活用为动词,感激

D.士谦罄竭家资。罄:尽,全部

9.全都表现文段中所说李士谦“阴德”内容的一项是()

①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②家富于财,躬身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③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④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⑤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⑥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士谦对待母亲非常有孝心,他的伯父李瑒称赞他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以后,李士谦就不轻易喝酒了,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做客,他才陪着客人只喝一点点酒。

C.李士谦平时极为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亲们粟数千石。

D.李士谦为乡亲们做好事,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3)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7题

小巷深处

林莉

我是从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当时的我只是被一条破蓝布袄草草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像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好心人跑到巷口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棍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依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生意,颇有节奏地用竹棍扣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弱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整个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青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

于是,我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厚重的、结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折价过期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大的冰棒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的那根光润的竹棍。小巷里人们就不曾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扣击声。人们常年见到的就是我——一个好丑的小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眼娘从小巷深处缓缓行至巷口。

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我们这个微寒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一尊凝固的雕像般执著地守候在几个大大的冰棒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通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尖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认不出色彩和式样来。但令人不解的是她的生意总比别人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有十多元收入,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

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时,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后凝集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

到了冬天——冰棒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像模像样——饭桌上经常能点缀荤菜,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以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要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生读你的书去,妈妈是什么样?你是什么样子?也能做这种事儿。”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读一些母亲也不甚懂的书。

而母亲却是极以我为骄傲的。上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大概我写得还比较通顺,而且某些不会写的生字我用拼音的缘故,反正老师把我大加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给看不见的母亲看,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一番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就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了不得,老师说她有出息,从小就聪明,长大了怕是要出国留洋呢!”甚至卖冰棒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冰棒吧,吃了便煞是聪明,跟我家阿莉一样。”说得多了,弄得那段时间我很是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也不敢说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油黑潮湿的板壁、熏黑的碳炉、烂糊糊的菜饭构成的生活,我总是极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着的身影,还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棍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同,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无不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与众不同,格外贫寒的家。

我开始变得沉默,我开始回避一切同学,甚至我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棒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外,我几乎整天地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能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在这期间,别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她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都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而最让我高兴的是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

临行前,当我穿上母亲用本已微薄的生活费购置来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母亲眼光更是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锃亮的竹棍,扣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太寡油。”我清晰地听到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我却什么都没有说。

高中新鲜的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过去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棒、瞎眼母亲带来的烦忧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他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而宽裕的家。

漫长一段时间,母亲果然守诺,除了每月由一位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家里的土产品、营养品及生活费外,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似乎真的开始淡忘了——那剥落了油漆的大门,那斑斑驳驳的锈锁,那圆润光洁的石凳,甚至包括那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召唤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也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我迟疑了,“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一刻,我惊异自己说的假话如同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衷心地对她说:“谢谢您这3 年来为我操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哟!……”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微微拂动在苍老的脸颊。

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枝般的手,还有那根光滑锃亮的竹棍。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3年我哪这么有空个把月回一次乡,都是你妈央人把她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再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条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棍,竹棍后蹒跚着,长长的,长长的一个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青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那条深深的小巷。

(摘自2005年5月《读者俱乐部》)

14.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6分)

答:

15.“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6.文章对小巷和竹棍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17.写出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是一位名人的话,他打比方教导一位颇有成就的年轻人,让他打好基础,尽快出成果,请你把该名人的话补充完整。(4分)

装在口袋里的杏核,永远只是一只杏核,只有_______,才能_________。

19.在下面一段话中找出四处语句及标点使用上的毛病,将原句序号及修改意见(或方案)写在横线上。(6分)

①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主题为“青春颂”的大型演讲会。 ②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 ③校长也荣幸地参加了这个大会。 ④会上,校长精彩的即兴演说,博得了一片哗然。 ⑤接着同学们踊跃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⑥会后同学们都感到十分兴奋,但更多的是责任重大。

答:

20.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蛇尾的特点、功能。(不超过35个字)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是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的,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是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以把光聚焦到神经束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答:

七、(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在太庙里设宴招待它,奏《九韶》乐曲给它听,摆上牛、羊、猪等丰盛食品给它吃。海鸟头晕目眩,十分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是说鲁侯只根据自己的爱好养鸟,而不根据鸟的爱好来喂食,结果事与愿违,把鸟养死了。这种情况我们今天仍到处可见。那么,我们办事,是只凭自己的主观爱好,还是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呢?请以“主观爱好与客观规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C都读piāo;A“眩”“炫”都读xuàn,“弦”“舷”都读xián;B“蓦”读mò,其它都读mù; D“揖”读yī,其它都读jí)

2.C (A“迭”应为“叠”;B“密”应为“秘”;D“骄”应为“矫”)

3.C (C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A回光返照: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用在这里写烛光的忽明忽暗不恰当;B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与语境默契有序不符;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语境不符)

4.D (下引号外的逗号改为句号,内移至引号里面)

5.C (仅是可能性)

6.D (A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条件,而不是“灾难性”海啸;B已经具备条件, 但是还没有发生过;C说法过于绝对)

7.C (A得到地震信息后可以预防;B“不必担心”说法不当;D我国无法预测地震海啸,只是能预测地震)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为事奉母亲孝顺而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瑒任魏朝岐州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自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有关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面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秋二季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跟在后面的人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这是古人所遵从的,那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坐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退下来后都认为:“看见了君子以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士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的,家里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财钱。……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辰歉收,借债人没有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了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于是士谦让他们都回去了。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摸着自己子孙的头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你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像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所做的,我和先生您全部都知道,哪里有什么阴德呢!”

8.A (阴德:美德)

9.B (②③④⑤都符合要求;①为严于律己,恪守教条;⑥为孝敬母亲)

10.A (B“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做客”才喝一点酒。其实这时他也不喝酒。C项“无偿送给”不对,他先是借给乡里人,正碰上年成不好,他才烧掉借据,不让乡里人还。D项“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不合文意,文中无此意思)

11. ①伯父李瑒任魏朝岐州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②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

12.(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2)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13.(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3)千载琵琶作胡语。

14.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她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候已从角落拿出来并已磨得锃亮的竹棍。”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15.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我”的虚荣而无知母亲的爱。

16.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棍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

17.“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和式样来。”“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光滑锃亮的竹棍。”“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18.只有植根于合适的土壤,才能长出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19.①“五四”具有特殊含义,应加引号。③“荣幸地”应删掉。(“荣幸”是谦辞,不能说别人。)④“哗然”应改为“掌声”或“喝彩之声”等。(“哗然”是贬义词,是形容词,不能作宾语。)⑥“但”句改为:但更感到责任重大。

20.海蛇尾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了一只巨大的复眼,利于躲避天敌。(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的压缩题,陈述对象是海蛇尾,其基本特征是该动物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一个个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复眼,其作用是躲避天敌)

小学语文第六册复习指导(人教) 篇3

蔡小白张惠平

第五部分阅读

(一)复习目标

1、复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复习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逗号和感叹号,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重点把握自然段的内容结构,了解自然段中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

5、掌握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

6、复习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二)复习题示例

文段一

小水珠和大浪

从山崖上滴下来的小珠,正好滴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它决心把石头滴穿。这件事让河中的大浪知道了,大浪便哈哈大笑,对小水珠说:“嘿,凭你那点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小水珠说:“不信,我俩比比看,你把河边的石头打个洞,我滴穿这块石头。九百九十九天以后,看看是怎样的结果?”“容易,容易!”大浪哈哈大笑,觉得小水珠小得可怜,九百九十九天肯定不会滴穿石头,而自己的力气大着哩,别说能把石头打个洞,就是把石头摧毁也容易!大浪立即答应和小水珠赛一赛。

从此以后,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勤地工作着。而大浪却不同,高兴时“哗——”地冲一下,不高兴时就懒洋洋„„

九百九十九天过去,小水珠便来找大浪:“你快来看吧,我已经把这块石头滴穿了,银色的小圆洞还透着光呢!”

大浪听了,着急了,赶快使出全身的力气,“哗——哗——哗——”连续几声,可是河边的石头仍然一动不动。

1、用“——”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句子。

2、读了《小水珠和大浪》这篇短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时光老人让流浪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用学过的一句名言来劝告这个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咀沮)丧的孩子

已是(纽钮)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子。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大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诀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经告(诫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l、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汉字。

2、“丧”字是()结构,音序是()。

3、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 请用“~~~~~~~~~~~”划出来。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 篇4

鲜艳暗淡 增添削减 活泼(灵活)呆板

停止(结束)开始 好梦恶梦 朴素华丽

饱满干瘪 喜欢厌恶 快乐忧伤

练习:

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雪白()丑陋()厌恶()

沉重()快乐()干瘪()

鲜艳()削减()活泼()

开始()恶梦()朴素()

近义词

聚拢聚集、汇拢 轻快轻松 增添增加

掠过擦过、拂过 活泼生动 偶尔间或

姿势姿态 衣裳衣服 好梦美梦

朴素简朴 饱满丰满 缘故原因

晶亮晶莹 绽开裂开 干涸干枯

交错交叉 泼洒泼撒

练习:

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近义词:

1、大家都聚拢过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2、这些福字增添了过年的气氛。()

3、小鸟从我耳边轻轻地掠过,我感到丝丝的凉意。()

4、她低着头忙着,偶尔抬起头擦擦汗。()

5、他跳跃的姿势真优美。()

6、这个花骨朵饱胀得快要裂开了。()

7、晶亮的水珠在叶子上滚来滚去。()

8、什么原因使你缺席了?()

9、因为大家破坏植被,小河干枯了。()

练习4[第六册] 篇5

9.按笔顺规则,把“搜”、“塞”、“藏”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10.注意韵母的写法。

11.使学生知道词语间的对仗关系,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12.读句子,注意表示声音的词并范写两句。

13.熟记成语。

14.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的口语交际训练。

15.学会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教学第一题。

5.审题。

(3)指名读题目。

(4)讲清题目的要求。

6.指导。

(6)出示卡片,齐读“搜”、“塞”、“藏”。

(7)从笔顺规则来看,他们的规则是什么?

(8)这三个字在书写时应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

(9)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册复习资料汇总 篇6

【关键词】《屈原列传》;分段;逻辑

在《屈原列传》一课中,作者将“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放在了课文第八段的开头,这是不妥的。理由有二:

第一,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楚国的百姓在怀王客死他乡之后对当初劝怀王入秦的子兰很有意见。这一层意思本应放在第七段的最后。因为课本的第七段“时秦昭王与楚婚,……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所表述的内容是怀王入秦前后的情况,而课文第八段第一句“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正是顺着第七段最后一句“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来介绍楚国人在怀王“竟死于秦而归葬”后对当了令尹的子兰的态度。因此,“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应放在第七段末尾而不应放在第八段开头。

第二,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划入第八段或许是编者认为此句中的“既咎”一词应与下一句“屈平既嫉之”的“既嫉”形成呼应,将前一句看作是交待楚人对子兰的看法。因此,文中不但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放在第八段段首,而且在其后还加了分号以表明与后句“屈平既嫉之”形成并列关系。而实际上“屈平既嫉之”中“既嫉”的对象“之”并不是指代子兰,而是指代楚怀王。如果这个“之”真是代子兰,“屈平既嫉之”也是在写屈原怨恨子兰,那么下一句“虽放流”指的是屈原的第几次流放呢?显然不应是第二次,如果是第一次,那怀王还在世,也就谈不上屈原与楚人同时恨子兰了。另外,这一段还有“心系怀王”、“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等句都可以表明“屈平既嫉之”与“楚人既咎子兰”不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

其实第八段从“屈平既嫉之”开始到全段结束,是在用插叙的手法呼应课文第三段开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句。以屈原第一次流放创作“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离骚》为依据为屈原鸣不平,同时也呼应第七段中所交待的怀王的结局,强调怀王“不及”是其“不悟”忠臣之志所致。

也许有人认为课文第十段前两句“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中的“闻之”正是指子兰听说屈原恨他这件事,以此证明第八段“屈平既嫉之”是说屈原恨子兰,而事实上“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完全可以理解为子兰听说楚国人在抱怨他后,变得恼羞成怒,于是就迁怒他历来的眼中钉同时是当初跟他持不同意见劝阻怀王入秦的屈原,最终勾结屈原的政敌上官大夫靳尚使屈原遭到第二次流放。

第六册《练习7》 之一 篇7

佚名

教学要求:

按笔顺书写、形近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修改病句、熟记成语、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胀”、“贼”、“舅”3个字。

(2)学生自己观察每个字的笔顺,指名说说关键偏旁“长、戎、臼”并练习。

(3)练习按笔顺书写。

(4)反馈写字情况,表扬写得正确的同学,帮助写得错误的同学。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着一题应这样练习。

2、指导。

(1)指导分别读一读这三组形近字,注意读正确。

(2)分组引导边读边比较音、形、义的异同。

3、练习

(1)学生分组练习口头组词,根据组词,进一步引导区别三组字的异同,特别是“形、型”的区别。

(2)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组的`词语。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两句话所在的课文,背一背有关的句段。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同座位再交流填写的情况。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图景,领悟所填词的意思。

(4)让学生谈一谈读句子时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

(5)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作业

1、用三组形近字分别组词。

2、抄写填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第六册养鱼记 篇8

聋校语文第六册 篇9

固原市特教中心:崔 哲

教材分析:

1、本文写了丁丁看彩虹和造彩虹的时,课文有五个自然段,共是一个句子。课文按“雷雨后出现彩虹,丁丁看见了,叫爸爸看彩虹,爸爸给丁丁造彩虹,丁丁学习造彩虹”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丁丁和爸爸造彩虹的事。

2.课文告诉了学生形成彩虹的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想端正。由于听觉障碍,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较难,从而影响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还没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较差。小组学习力有提升,一帮一学习效果较好。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的词语说、写句子。(2)正确观察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与句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初步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观察力。(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懂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造彩虹环节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现在 等 已经 消失 喝 含 喷 雾 试 橙

二、揭题引入

大家看过彩虹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彩虹的图片。(欣赏图片)说说彩虹的样子。

过渡:彩虹很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会不会创造彩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相信学完课文,你们一定会创造出一条美丽的彩虹。

三、新课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彩虹在什么时候可以看见?(1)什么时候出现了彩虹?回忆雷雨后天气怎样?(雷雨过后。天气有阳光、很潮湿、空气清新)

过渡:彩虹是美丽的,它会一直挂在天空吗?(不会)它会消失的。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提问:丁丁看见了彩虹说什么?重点分析“啊!”什么语气(兴奋、高兴、激动)指导朗读,有表情。

(2)爸爸看见彩虹了吗?从哪儿看出?(彩虹已经消失了)理解“消失”:没有了,不见了。

过渡:这么美丽的彩虹,爸爸却没有看见,真可惜,真遗憾啊!让我们读丁丁说的话。(3)丁丁心情由先前的高兴变为现在的失望、遗憾,让我们再读第二段,让老师从你的语气和表情的变化中体会到丁丁心情的变化。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爸爸没看见彩虹,丁丁很失望,爸爸是怎么做的呢?(1)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爸爸怎么做的?找出句子。

“爸爸„„喷去。”

(2)齐读句子,找出写爸爸动作的词语(喝、含、背、喷、拿)板书:背向太阳、喷水)

(3)面对太阳行不行?在不同地方贴太阳图片理解“背向”的意思。(4)表演读,一人读,一人表演。

(5)总结造彩虹的条件:我们背对太阳喷水,喷出的细雾中就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6)为什么爸爸会造彩虹呢?(课件出示知识窗)

过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让我们来造彩虹,先看丁丁是怎样学爸爸做的。

4、学习第四段。

(1)看图:丁丁在做什么?细雾中出现了什么?

丁丁一手拿着杯子,嘴里含着水,背向太阳喷水,细雾中出现了一道彩虹。谁来读读第四段?

过渡:看,丁丁造的彩虹多美呀!真是太神奇了,太令人惊喜了,带着这种惊喜齐读最后一段。

(2)“啊!”心情怎样?(惊喜、高兴)(3)彩虹有什么颜色?彩虹有五颜六色的真美丽。

四、总结:

大自然很神奇,能造出美丽的彩虹,但是,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肯动脑,收集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也能造出像丁丁爸爸一样造出彩虹。孩子们我们喷出的是水,为什么会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虹?希望大家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课外书籍,一定会从中找出答案。

板书设计: 彩虹

背向太阳

出现 看 造

第六册正切和余切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能正确使用锐角的正切、余切的符号语言。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通过探索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学习形式的变换,孕育学生的品质。

4、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二、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得愉快、扎实、灵活,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三、            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一个锐角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是一个确定的值。

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            教学准备:

U盘,电脑,一副三角板,一块三角形模型,网格纸

五、            教学环节的流程简图:

创设问题情境 ――→ 问题的研究  ――→ 讲授新课 ――→ 归纳小结及布置作业

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引领练习:

①    在Rt△ABC中,∠C=90°,当∠A=45°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②    在Rt△ABC中,∠C=90°,当∠A=30°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

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二)            问题的研究: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2、运用定理证明:

得出结论: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不变。

三)            讲授新课:

课题: 29.1  正切和余切

1、基本概念:

①    在Rt△ABC中,∠C=90°,

正切:tgA=

=

(tangent) (tanA)

(tg∠BAC)

余切:ctgA= =

(cotA)

②    tgA=

③     若∠A+∠B=90°,则tgA=ctgB  ,ctgA=tgB

2、例题讲解:

例1:在Rt△ABC中,∠C=90°,AC=12,BC=7,

①求tgA的值.

②求tgB的值.

③过C点作CD⊥AB于D,求tg∠DCA的值.

3、巩固练习:

①    选择题:

1.在Rt△ABC中, ∠C=90°,若各边的长都扩大3倍,则∠B的正切值(    )

A.扩大3倍    B.缩小为原来的     C.没有变化     D.扩大9倍

2.在Rt△ABC中, ∠C=90°, ∠A和∠B的对边是a,b,则与 的值相等的是(     )

A.tgA    B.tgB     C.ctgA     D.ctgB

②    解答题:

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C=90°,D、E在BC上,AC=4,

BD=5,DE=2,EC=3,∠ABC=α,

∠ADC=β,∠AEC=γ,

求: ①tgα。

②ctgβ。

③tgγ。

4、探索题:能否在网格纸中画一个Rt△,使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为

四)            小结:(略)

五)            思考题:已知:在Rt△ABC中, ∠C=90°,tgA、tgB是方程 的两根,求m.。

六)            布置作业:

七、            板书设计:(略)

上一篇:电子银行承兑汇票题库下一篇:安全的使用天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