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精选8篇)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1

一、说教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新课标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等原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本框共有两个目:第一目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出发,引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二目分析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的含义、地位及意义。本框题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方法论部分,是矛盾分析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也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PPT)

(1)准确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将它们区别开来。我概括为4个概念、2对关系、一个区别。(2)灵活运用 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我概括为3个原理。这样,这一框的知识可以用数字串联为1234,线条很明朗。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运用矛盾分析法,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和行动的盲目性。(2)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愿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从微观来说,要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成就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从宏观来说,用矛盾分析法来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增强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

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确定依据】之所以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这两个方法论要求是矛盾分析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作为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还是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学生实践生活中的指导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而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学生在运用这一知识点时经常将两者混淆,导致做题时出现很多失误。

二、说学情

1、学生特点:高二学生,有一定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但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具体的材料。

2、知识障碍:矛盾分析法本身很抽象,难度很大,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理论性强的问题生活化。

3、动机兴趣: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应进行充分的调动。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计划用“情景-探究-建构”教学法,具体来讲:(1)情景教学法:精心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具体感知情景,在感知中分析问题,从而领悟教材内容,有效运用教材知识,达到情理通达的教学育人目的。

(2)比较分析法:在学生的探究后,教师要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3)数字归纳法: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数字化的高度概括,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的总结能力和高效的记忆能力。

四、说过程 课堂结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主动建构,(一)新课导入(PPT):我采用王菲所演绎的一首歌(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作为导入。首先《水调歌头》这首歌大家非常熟悉,歌美词更美,而且在这首歌中蕴含着上节课刚刚讲过的哲学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由此可以很自然的导入到本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并且让学生在一种文学美和艺术美中来感悟哲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约3分钟)

(二)情境-探究-建构: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与挖掘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主次矛盾原理与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及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就从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人一生的成长”分别来说这三个部分的教学。

1、主次矛盾原理及方法论:(用时大约12分钟)(1)情景设置——成功之门(PPT):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在成功之门的背后充满了复杂的诸多因素:认识自我、设定目标、学习知识、付诸行动、树立信念、把握机遇(2)抛出问题——辨清主次(PPT):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来完成本环节。

问题依次呈现分为:①在人走向成功的路上所需要的诸多元素“认识自我、设定目标、学习知识、付诸行动、树立信念、把握机遇”等,你们觉得哪一个更重要呢还是他们发挥的作用均等呢?②你们认为主次矛盾间是孤立的还是存在着密切关系呢?③面对走向成功的诸多元素你们会如何处理呢?(3)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建构(4)师生合作,建构理论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巧妙地进行问题的层层设置,易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让学生对主次矛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2、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及方法论:(用时大约12分钟)

“在成功的道路上付诸行动的确重要,可我们也不能忽视认识自我”由此在充分利用第一环节的素材基础上过渡到第二个探究环节。然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1)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2)你对自己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

(3)合作探究:矛盾双方的转化对事物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影响?(4)师生互动,共同建构,深化理论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自我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矛盾的主次方面,做到能够正确的评价事物,尤其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了更好的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在此我以小组赛的形式设计了【我用我学正确识别】这一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用时大约6分钟)。通过对难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深入学习,师生共同找出其共同之处:均是两点与重点,从而讲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共同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约8分钟)

由于第二目知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容上比较简单,因此在过渡后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我围绕“成功”制作两个幻灯片作简单讲解与归纳。小组活动:,搜集俗语谚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做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发挥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并且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在生活与学习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新课小结:用数字1234高度概括本框主要内容,让学生知识清晰化,同时用生动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来对本课进行小结,让学生知道政治课堂并死水一样枯燥,政治课堂同样充满着美。

(四)新课巩固:针对本框的重难点,精心选择一个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巩固拓展加深。

五、说板书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即对立统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通过本框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属方法论的要求, 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主要内容及解析

要明确教学内容, 对立统一的实质就是矛盾分析法。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就是指要识记相关含义, 能够区分相似概念。理解并会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就是指通过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 提高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2.教学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难以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及其方法论的运用,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二者有相似的概念。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其中关键是选择适当的例题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要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以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即“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内容”。

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 (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情境导入:故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问:为什么老人的马丢了, 邻居觉得很倒霉, 老人却不以为然呢?为什么当丢失马带回了骏马, 老人不觉得高兴呢?为什么儿子摔断了腿, 老人不悲伤, 反而觉得有可能是一种福气呢?

答:老人第一次丢马, 却带回了另一匹骏马, 因而是福气。虽然拥有了新的骏马, 但是儿子却因此摔断了腿, 但正是因为摔断了腿, 因而躲避了征兵, 保全了性命, 因而是福气。

教师: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跟上面的故事其实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从哲学的角度讲讲其中的道理。

讲授新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1) 含义

(2) 地位

(3) 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解决以上3个问题。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3)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

3.统一的认识方法。板书:

(1) 两点论

(2) 重点论

(3)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巩固新课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突出重点、难点。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

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2012高考中关于该部分的真题解析

1.选择题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 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 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哲理及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材料表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歌颂爱情, 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部, 故①项正确;无论哪个民族的何种形式, 对爱情的歌颂都为世人所接受, 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所以②项正确;③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就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求同存异, 和谐相处, 所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承认文化的差异性, 故第4项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考点定位:必修3、4:文化的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等。

2.材料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底, 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 占网民总数的48.7%, 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 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1) 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答案: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2、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 看到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 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3、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 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还应该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解析:本题的最大特点是自选原理, 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中, 看似有较大的自由度, 但分析材料可知, 其实, 本题还是有很大的限定性。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网民对微博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 但忽视了微博的消极作用, 因而是片面的, 一点论的。材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哲理, 也可以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评价材料中的观点。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抓主流的同时, 不能忽视支流, 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节课的瑕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时间安排不是十分合理。在复习时用时过多, 同学回答问题时间较长, 因而在教授本节课的难点时时间比较仓促。在讲解和举例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高考真题的解析占用时间过长, 虽然学生达到了明白准确的理解, 却对后面的运用环节造成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解与运用的完美结合。今后应注意详略得当, 合理安排时间, 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3

一、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观点内容丰富,其中联系的客观性在学习中略有难度,特作分析说明。

①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② 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联系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并没有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相反,它是基于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07年6月25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任意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创造事物的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例如买手机“吉祥号”、买房忌讳4楼等,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 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联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惩罚。因此,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二、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用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在空间科学技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 学习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尽管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否则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或诡辩论。

2. 整体的功能都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第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第三,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属于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总之,变化的外延大于发展,变化包含发展。第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在开始时总是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5.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但是,并非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才会发生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另外,量变的总和不是质变;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综合能力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袁隆平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丈夫、科学家、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 联系的随意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的普遍性

2.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联系观的是 ()

① 围魏救赵;② 沧海桑田;③ 唇齿相依;④ 画饼充饥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句话主要的哲学依据是()

A.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 人们能够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4.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的一些新提法、新表述说明()

A. 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二、 综合探究题

5. 材料一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绕月探测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以下问题:

(1) 若让你办一期关于中国登月工程的黑板报,应该通过哪些渠道、搜集哪些资料?

(2)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1) 渠道:① 互联网。② 查阅相关报纸、新闻。③ 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料等。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4

本节课讲授的是第九课第二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上采取这样的流程: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2、思考讨论;3、解决问题,提炼升华。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发问题的产生;再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努力摆脱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过程的做法,这样的上课模式比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例如:情景设置: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以丰富本地的生物资源,但引入不当,就会造成生物入侵,产生严重的后果。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东北部,对环境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光,它的种子是靠风和鸟类传播。它最初是作为家庭花卉被引种于我国上海、南京一带,后来失控逸为野生,疯长于旷野路旁,并造成绿色灌木的成片死亡。“一枝黄花”已作为配花进入花卉市场,美称“黄莺”。对于能否销售“一枝黄花”,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争议颇多。

你是否同意在市场上销售“一枝黄花”?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分析出——利:可以作为配花观赏 弊:破坏生态环境因为弊大于利,所以不能在市场上销售“一枝黄花”。从而引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且较深,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无从下口”。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5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9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上一框学习了矛盾的观点之后自然而然展开的。本讲主要通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地位及关系的讲述,得出我们看具体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2、能力的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本框学习是学生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是学生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哲学上矛盾的概念以及延伸方法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6

2020届政治备课组

一、设计理念

《生活与哲学》具有自身特殊的课程使命,它不是一般的讲授哲学理论,而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基于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遵循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设计理念。

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引导学生用“主次矛盾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理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实中应用的典范。

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哲学来源于生活,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地一门艺术。在设计教学情景时,始终紧扣社会生活主题,立足时代发展。让学生在体验、观察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

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与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感悟、有话说。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中,把生活经验上升到社会认知,哲学高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自觉认同。

二、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通过对“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关系的探究,真正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2.能力目标: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信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及成就,感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教学内容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授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既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九课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两框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然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就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而且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简单来说,第一框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第二框题则是介绍了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本节课分为两目,第一目由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情形“矛盾的不平衡性”引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五、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初步具备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矛盾的相关知识储备,但是对理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到位,尤其是考虑到本节课内容的难度,学生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升华认识,激发情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七、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无数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打包成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一起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情景展示】老百姓的梦想

展示梦想:

设问:实现这些梦想在现实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诸多矛盾。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时,必须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方法论:集中力量解决重要矛盾。

正是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和显现出来。比如说环境问题,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情景展示】“十面霾伏”

活动设计:观点争锋,面对严峻的形势,有人认为,当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变得奢侈时,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生存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的中心任务已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当是环境保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提供的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到底谁是

当前的中心任务,关键看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经济。用经济发展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任其蔓延,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生存。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这说明主次矛盾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启示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这种既一分为二,又分清主次的方法在哲学上称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小结: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 2.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格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建设需要分清主次,日常生活同样如此。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中怎样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呢?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有什么问题。

大家谈到了许多问题,如学习问题、家庭问题、交际问题、网络问题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合作探究】互联网

设问:生活中,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又有哪些不利影响? 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有利也有弊,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利与弊看作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力量是不平衡 的。

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大家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个人如何对待。如果利弊我们理性对待,正确使用,便是利大于弊,利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则是弊大于利,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家看,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看双方的力量对比,我们把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知识小结:

(二)矛盾主次方面 1.含义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系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那么,从对整个社会影响来看呢?

我们不难判断,从整个社会来看,互联网有利影响是第一位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证明,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决策是正确的。也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之所以说国家的决策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利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说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复杂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由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其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运用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观点,对互联网做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

3.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知识提升】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刚才我们探究了矛盾不平衡,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着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但我们要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应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方法在哲学上称之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技巧点拨:(抓关键词法)识辨主要矛盾——在多个矛盾中,中心,重点,关键……

识辨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中,主流,方向,大局,实质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与矛盾的特殊性

刚才我们学习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次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情景展示】品味传统

引导学生回顾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关原理知识入手,来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意义?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获得一些灵感。可以请学生课前收集描写不同地方、不同季节景物特点的相关古诗词。体味和把握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分开。进而正确认识事物。

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认识事物的目的是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对个人生活非常重要,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曾说过,“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具体分析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知识小结:

(三)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

2.地位、意义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会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通过学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本身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中国道路。

八、课后作业

基于同构的观点看复数与矩阵 篇7

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中增加了“矩阵与变换”的内容,本文将证明复数系统与某类矩阵系统同构,从而可以从矩阵与变换的观点看复数,另外,把矩阵与变换的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复数问题, 再从复数的某些运算性质猜测相应的矩阵与行列式运算性质, 还可从复数的分类看该类矩阵结构中矩阵的分类,旨在提供矩阵方面与复数的一种视角,同时也能加强这两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1.同构意义下的复数与矩阵

1.1构造代数系统<C1,+,·>

其中集合C1={a+bi|a,b∈R},i2=-1,两种运算如下 :

+:a+bi,c+di∈C1,(a+bi)+(c+di)=(a+c)+(b+d)i

·:a+bi,c+di∈C1,(a+bi)·(c+di)=(ac-bd)+(ad+bc)i

则易知该集合关于运算是一个代数系统.记作:<C1,+,·>

1.2构 造代数系统<C2,+,·>

易知该集合关于运算其是一个代数系统,记为<C2,+,·>

1.3两代数系统同构

对任意的a+bi∈C1,

构造对应法则φ:

易证所定义的法则φ是一一对应映射,且保持运算(为节省篇幅,证明略),

所以<C1,+,·>与<C2,+,·>同构.

2.从矩阵与变换的观点看复数

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系列中矩阵与变换知识的出现,使相关知识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在复数的教学实践中,虚数单位的理解是个难点,因此,从矩阵也变换的观点看复数,既能加强这两部分知识的联系, 又能加深学生对虚数单位数学本质的理解.

例1:i2=-1的几何解释.

解析: 由对应法则 (Ⅰ),i对应于二阶矩阵1, 而1就是平面上逆时针旋转90°的变换对应的矩阵,所以i2相当于作两次逆时针旋转90°的变换,相对应的矩阵运算即

而对应于复数-1+0i=-1,故矩阵运算(Ⅱ)对应于复数运算i2=-1.

由此得到i2=-1的几何意义 :两次逆时针旋转90°的变换合成即逆时针旋转180°的变换.

3.应用复数运算解决几何变换问题

由于复数系统与矩阵的同构, 而复数的运算相比矩阵运算来得简易, 故一些用矩阵变换解决的几何变换问题我们也可以采用复数运算解决.

例2:已知变换T将平面绕原点O沿逆时针旋转45°,求在变换T的作用下下列图形对应的图形.

(1) 点A(1,1); (2) 线段OA; (3) 直线y=x; (4) 直线x+y=1;

(5)反比例函数y=1/x的图像.

解 : 变换T对应的矩阵为, 即

由对应法则(Ⅰ),该矩阵对应于复数,因此可得

(1)A(1,1) 对应的复数为1+i, 由对应法则 (Ⅰ ),1+i对应于二阶矩阵

所以在变换T作用下,相当于进行如下运算

因此,A(1,1)在所求变换T作用下变成点A′(0,21/2).

(2)因为 (1+i)·0=0,又由 (1)可知 ,线段OA变成线段OA′.

(3)分析 :设P(x,y)为所给图形上任一点 , 在所给变换下变换成P′(x′,y′)

由上述分析可得:

直线y=x在变换下变成:化简得x′=0.

即在变换T作用下直线y=x成为直线x=0.

(4)直线x+y=1在所给变换下可化为

即变换T将直线x+y=1变换成直线

(5)反比例函数y=1/x在变换T作用下可化为

即反比例函数图像在所给变换下变换成双曲线y2-x2=2.

4.共轭复数运算与矩阵行列式运算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矩阵与复数系统的同构, 使得它们具体相似的性质,因此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

例3:在复数中两个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的复数互为共轭复数.

关于共轭复数有如下性质:

推测形如b乘积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分析:由前文可知<C1,+,·>与<C2,+,·>同构.且由对应法则(Ⅰ)有,b对应于复数a+bi,b对应于复数a-bi,故我们可以猜测相应地会有|A·A′|=|A2|=|A′2|.

证明如下:

5.从复数分类看部分矩阵的分类

对任一a+bi∈C1,根据a、b的不同取值情况 ,可将复数分为四大类:1零(a=0,b=0);2非零实数(a≠0,b=0);3纯虚数(a=0,b≠0);4非实数且非纯虚数(a≠0,b≠0).由对应法则(Ⅰ) 有 , 上述四类复数分别对于矩阵,亦即我们也可将C2中矩阵细分为上述四大类, 而由矩阵知识我们可知四大类分别为零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第四类矩阵”(a≠0,b≠0)(指C2中除前三类外的).事实上,对任一方阵A,我们有A=B+C,其中B为对称矩阵,C为反对称矩阵,对应在C2中,即如下运算:b.应用对应法则 (Ⅰ)则可得 ,任一复数 (非实数的)复数可唯一地表示为一个实数与一个纯虚数的和.

以契约的观点看纳税筹划 篇8

关键词:契约;税收契约;纳税筹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于1971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优税制理论”,解决所谓最优所得税制等经济激励问题。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于1988年从帕累托效率角度研究最优税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此后,许多学者从最优税制角度研究税收契约,掀起了最优税制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收制度安排的研究热潮,直到今天还被作为热点问题受到政府乃至经济组织的广泛关注。

一、契约的内涵

1.1 契约及其与法的关系

西方契约概念总是与法练习在一起,并沿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条线索展开契约内涵及契约思想体系的构建。英美法系一般认为,契约是一种承诺,违反许诺将由法律给与救济,在某些情况下履行许诺是法律所确认的一项义务。而大陆法系认为,契约是一种协议,其是从债的角度来认识契约的,契约的本质即时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合意。大陆法系是契约概念较之英美法系的契约概念要准确的多,其所强调的“合意”要比后者“承诺”更能反映契约的本质.从根源上看,契约具有“自愿协作和自由合意”的本质。

二、税收筹划的概念和内容

2.1 税收筹划的概念

什么是税收筹划,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在学术界中关于税收筹划概念与筹划主体还存在着争论,其存在着以下五种称谓:税务筹划、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收策划、税收规划。其实,这些说法并无本质差别,尤其是前三个概念基本上是混用的。但国内对“tax planning”一次大多译为“税收筹划”,《中国税务报》开设的周刊也称为“税收筹划”周刊。但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盖地教授认为“税务筹划”与“税务会计”相对应,称为税务筹划对纳税人更为妥帖。

2.2 税收筹划微观层面及其三大微观目标

税收筹划就是一种融资战略规划、经营模式、商务结构及其管理方式于一体的,以纳税设计为核心内容的智慧型行为。其税收筹划的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税收筹划属于财税管理范畴。纳税人为达到降低税负负担和税务风险的目的而开展的税收筹划活动,属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和安排企业的投资、经营及交易等事项的过程之中。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往往面临着税负不同的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纳税人可以避重就轻,选择降低税负的纳税方案,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税负负担。实际上,许多经营模式、理财策略的应用,还会改变企业的财税结果,理财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税后利益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也不完全要求降低税负,更强调获取最优的财税结果。

2 税收筹划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税收筹划节税与降低成本有着同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纳税人来说,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其税款的支出是企业现金净流出,没有与之直接配比的收入项目。从这一角度分析,节约税收支付等于直接增加企业的净收益,与降低其他成本项目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税收筹划是对税法合理而有效的理解和运用。纳税人必须依照手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设置账薄,定期申报。即使缴纳税款,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这是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当然,纳税人在承担义务时,也享有相应的税收筹划的权利。

2.3 税收筹划的宏观层面

从宏观经济调节来看,税收是调企业市场行为的一种有效经济杠杆,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使之符合政策导向。

税收筹划的纳税契约特征分析

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不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与政府的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协商,试图改变现有对企业不适用的税收制度,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理财方法。政策性税收筹划作为一中动态的筹划方式,不仅企业的涉税风险小,而且对晚上税收制度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理论是博弈论中的讨价还价模型,可以利用该模型对政策性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一个二人讨价还价问题是由如下三个要素构成:(1)两个局中人,局中人1和局中人2。(2) 一个结果集合S,由可行的多个备选方案组成,谈判破裂d也是一个可行备选方案。(3)每个局中人i在结果集合S定义的效用函数为:SR,满足:谈判破裂结果给两个局中人带来的效用都是最低的,即对任意结果s,至少存在一个结果给两个局中人带来的效用大于谈判破裂的效用,即至少存在一个,使得

所以,按照二人讨价还价模型分析政策性税收筹划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政策性税收筹划存在两个局中人——纳税人与税务或财政部门。政策性税收筹划结果是一个集合S,由可行的多个备选方案构成,记作s,协商失败d也是一个可行备选方案。

(2)纳税人和政府作为局中人在结果集合S上定义的效用函数为,对于纳税人与政府的每一次协商结果s,都有纳税人与政府的一对效用值、。在筹划过程中,纳税人可以将筹划收益抵减筹划成本后的数额作为效用,政府在考虑筹划方案时,更多的考虑筹划方案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税制完善程度、税制的行业导向作用等宏观效应。

(3)效用函数满足:对于任意筹划方案,即纳税人与政府关于政策性筹划方案协商失败给双方带来的效用都是最低的,但政策性筹划方案集中至少存在一个方案给两个局中人带来的效用大于协商失败的效用,所以政策性筹划存在纳什解。

以上利用博弈论论证了政策性税收筹划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政策性税收筹划的过程是税收制度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税收制度的非均衡表明了潜在收益的存在,而这种潜在收益在现存制度中是无法获取的。只有改变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均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才能获得潜在收益。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轨迹就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技术路径,其如下图所示:

这以技术路径的主要思想史,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是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出发点,政府和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纳税人对税制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税收制度供给以满足税收制度需求,从而实现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

从契约角度来看税收,尤其是来看税收筹划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公共经济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理解工具。而本文只是窥其一斑,期望能够起到理清其中的繁复,并使自己得到一些启发,以后能够对于税收的契约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 [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4]张五常.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J].经济研究.1996.

[6]岳树明.“囚徒困境”、“囚徒梦想”与税制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4.

[7]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 [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生涯规划师考题下一篇:大学工训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