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

《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 篇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8题。

(一)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奋:愤激】,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陈王:陈涉】、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杠里:地名。夹壁:对垒】,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卤:同虏】,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轵道:秦时亭名,在今西安东北】。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安居,安定有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5.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

B.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 埋怨

C.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利诱

D.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丝绳

6.下面各组句子,都表现刘邦为宽大长者的一组是( )(3分)

①愿与沛公西入关 ②诸所过毋得掠卤

③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④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⑤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⑥沛公又让不受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是刘邦的行动动力。开始排斥项羽,独自西掠地入关;入关后安抚百姓和秦朝旧吏,告之自己当王关中,只待诸侯入关认定一下先前的约定罢了。

B.刘邦善于采纳下言。他采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来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8.将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3分)

翻译: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司马迁《鸿门宴》)

翻译: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3分)(张溥《五人墓碑记》)

翻译:

参考答案:

5.B(怨,恨) 6.C(①③不能体现) 7. A

8.①这时,秦军很强大,常常乘胜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得分点:北莫利)

②(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侵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得分点:所以他盗出入非常)

《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 篇2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鸿门宴》比较阅读附答案 篇3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比较《小石潭记》和《右溪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以其境过清()

(2)不可名状()..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二、比较《记承天寺夜游》和《记游松风亭》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7.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

(3分)

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三、《游恒山记》(选段)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乙文: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8.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无攀跻劳()(2)还过岳殿东()..9.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10.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11.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12.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比较《满井游记》与《虎丘记》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

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g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16.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_景,以______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因为(2)说出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2)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 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5.(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6.(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7.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8.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9.“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10.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11.“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成语阅读附答案 篇4

成语

成语在汉语家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人们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具有不竭的生命力。成语有威力,它能“一语破的”。如“千钧一发”——情况危急,“鸡毛蒜皮”——事情琐碎,“鹤立鸡群”——才貌出众。

成语有几个一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如“趁热打铁”、“家常便饭”、“提心吊胆”、“欢天喜地”等;二是来自古代寓言,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等;三是来自历史故事,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夜郎自大”、“纸上谈兵”等;四是出自古代诗文中的语句,如“唇亡齿寒”、“水落石出”、“乘风破浪”、“满城风雨”、“学而不厌”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恶作剧”、“耳边风”;五个字组成的成语,如“何乐而不为”;六个字组成的成语,如“敢怒而不敢言”;七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多个字组成的成语,如“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字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文中讲到了成语的哪几种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都有哪几种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所熟悉的八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释说明

2.一是群众口头流传下来的,二是来自古代寓言,三是来自历史故事,四是出自古代诗文。

3.四字、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多字。

4.天南地北、出生入死、舍己为人、东张西望、左思右想、同甘共苦、横七竖

《狠爱》阅读附答案 篇5

狠 爱(16分)徐立新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A)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走”进了学校„„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马蹄内翻足”,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B)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3期)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3分)小题2:根据上下文意补出文中(A)和(B)处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小题3:“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走进学校了,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3分)小题4:文中对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阐释。(3分)小题5:你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3分)参考答案:小题1:作者反复提及家离学校的距离之短,是为了反衬出“她”行走之艰难。因为500米对常人而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脚有残疾的“她”却如同上“蜀道”。也为展开下文“500米”路上的挣扎作作铺垫。(3分)小题1:(A)妈妈,我明明不能走路,您为什么要让我自己走过去,您为什么对我如此凶狠和无情?(2分)(B)女儿虽然残疾,但人生的大幕刚刚开启,难道要让她一辈子乞求别人的帮助?不,我一定要让她自己学会走路!(2分)小题1:这是激动的泪,欣慰的泪,心疼的泪,体现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3分)小题1: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举例阐释(略)(3分)小题1:示例:我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因为身体残疾,心志未残。如果一味依赖别人,那么一辈子休想直立行走,学习起立行走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走过艰难后,奇迹和幸福就会来临。这位母亲用“狠爱”教会女儿坚强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答不赞成,言之有理亦可)(3分)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本题可从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的发展来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的原因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要能体现人物形象,说法有理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围绕“残疾孩子”的具体情节来谈泪如雨下的原因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对母亲的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选择其中一种来谈即可。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文章内容来谈母亲的做法,但无论赞同还是不赞成,都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

《三峡》阅读附答案 篇6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峡》与《入蜀记》阅读答案:

1.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2.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马说》阅读附答案 篇7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 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0.(1)只是 (2)方法 (各1分,共计2分)

11.A(2分)

12.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 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2分) (共计4分)

高手阅读附答案 篇8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

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

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

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4.(本题5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B.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C.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一群人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5.(本题7分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 ?简要分析。

6.(本题7分)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本题7分)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4.AB

5.景物描写,①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当时恬静、悠闲的氛围,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人物描写:以人物悠然的神态衬托他为老钟点步时的从容自信;③也与他下棋输给中年汉子后的紧张、沮丧形成对照。

6.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孔老的点步而使中年汉子输了棋,因此向孔老发出挑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促进主人公性格进一步成熟,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中年汉子赢了主人公孔老,引发了他对观棋、下棋的深入的思考。

7.观点示例:①下棋不同于观棋,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②有的人只能在关键的几步上明白。而很难把握全局,处处清楚明白;③有的人指挥别人可以,自己去做却不一定行。8.(1)BC

(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3) 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4) 认同。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轻文阅读附答案 篇9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日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地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1.作者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略说说选文第⑤段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连用三个“没有一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从两方面强调了语文学科重要的基础性,这两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请你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说说“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受到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2.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比喻论证,使重理不要轻文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这是由三个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组成的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表达了所有的“家”们都“无一例外”地文理皆备的意思,有力地论证了“‘重理’就不该‘轻文’”这一中心论点。

4.语文基础不好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语文基础不好对工作会有很大影响。

5.“解方程”中的“解”作动词,指的是解题的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作名词,指的是解题的结果(或:“解方程”是动宾短语,“解”是一种动作行为;“方程的解”是偏正短语,“解”表结果,作名词)。

《论语》阅读附答案 篇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一篇:我选择放手高中作文下一篇:检修分公司电气队技术员工作标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