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传统文化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节与传统文化(精选13篇)

春节与传统文化 篇1

在除夕那天,大家买了许许多多的花炮,有“芭蕉扇”,“沙漠风暴”还有“二踢脚”……真是五花八门。除夕之夜,下午两三点钟再看电视的时候就听见了星星点点的炮声。到了傍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楼上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声响。到了十一二点的时候炮声更是震耳欲聋了。

我们更不能袖手旁观,爸爸带着我们整装待发。还没走出家门我的耳朵就快被一浪高过一浪的炮声聋了,可那高兴的劲儿还是少不了。走出家门,好像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天空中还弥漫这浓浓的火药味。

不说这么多了,还是放炮要紧。大家先拿出了一挂鞭,爸爸拿出一根烟,一点,一溜烟就跑到了我们跟前,这时老爸又把一个名叫“恭喜发财”的大礼花放到了那挂鞭的前面这时,只听噼里啪啦的鞭炮响了起来,紧接着又点着了“恭喜发财”这个大礼炮。我顿时变的眼花缭乱。空中的礼花竞相开放,红黄蓝绿青篮紫充满了天空。大家也都不错过这次好机会,有的人放“二踢脚”,有的人则放“金花满天”……大家放的都是五花八门好多名字都叫不上来,记忆犹新的则是放“窜天猴”。我从盒子里拿出了一个六条棱的小盒,然后从爸爸手里夺来了一根烟刚刚点着我就赶快跑回门口。“扑,扑”只听两声巨响,两条金线从炮筒中一跃而出,依着螺旋型向上窜到了空中就好像孙悟空爬山一样一跃而上。接着又发出了悦耳的声响。

春节与传统文化 篇2

(一) 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 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 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 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 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 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 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 然而, 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 同时, 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 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 出于安全考虑,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 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 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 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 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 但是在潜意识中, 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 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 是不可替代的。然而, 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 也有人担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 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 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 搭建文化桥梁, 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 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 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 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 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 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 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 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 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 调整相关政策, 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 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 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 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 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 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 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 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 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 开展文化教育, 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 也可通过各种媒体, 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 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 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 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 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 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摘要:春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但有许多人认为现在的春节传达的传统文化的味道淡了。作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应当重视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努力弘扬民族文化。通过此次调研, 了解当前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现状,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 解析民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和重视度, 为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中华文化, 继承与发展春节传统习俗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春节,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04) :105-114.[1]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1 (04) :105-114.

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篇3

澳門春節慶典頗具自身特色

澳門民間歡慶春節的習俗,既同內地大部份地區相似,又與許多地方不同,頗具自身特色。

從時間順序來看,澳門人歡度春節從臘月下旬即已拉開序幕。農曆臘月廿三是灶王爺生日,內地盛行送灶王爺上天的風俗,澳門人則稱之為“謝灶”。要用灶糖之類貢品“糊住”灶神之嘴,避免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臘月廿八堪稱澳門迎接新年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所以格外受到商家青睞。不少老闆會在當晚請員工宴聚,討萬事平安如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彩頭。

除夕之夜開始,春節慶典便掀起高潮。吃團年飯和守歲通常是百姓家的兩件大事。辛苦勞作一整年之後,準備一桌豐盛佳餚,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慶賀往昔健康平安,恭祝來年順時好運,實為盡享天倫的一大快事。團年飯之後的守歲也是傳統悠久的習俗。或飲茶,或聊天,還有不少人家圍坐一桌打麻將,興趣盎然,熱鬧非凡。直至子時來臨,新年鐘聲敲響,不少年輕人和孩童會前往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轟鳴、禮花綻放、人聲鼎沸的勝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老人則會趕往媽閣廟或普濟禪院燒頭香,表達對媽祖或觀音等神明的虔誠崇敬。典雅的媽祖殿或觀音堂內一時摩肩接踵,香煙繚繞,祭品堆積如山,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重點。人們互相走動,恭賀新年。澳門人在春節那天很講究派“利市”(亦作“利是”),其實“利市”就是紅包。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童)“利市”,老闆給員工“利市”,甚至已經結婚的兄姐也要給未婚的弟妹“利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給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獻“利市”了。

大年初二在澳門稱為“開年”,也有特定的內容。主要是吃“開年飯”。親朋好友團聚會餐,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和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開年之後皆大歡喜,連政府公務員都被特許在此三天内可以進入娛樂場與市民同樂。

年初三在澳門被稱為“赤口”。由於澳門法定的春節假日只有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時間,因此一般人年初三都會呆在家裡,一方面繼續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另一方面又得收心準備上班了。

從初四開始,政府部門和許多事業單位都會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探親訪友,逛街購物或者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澳門的元宵佳節也有兩大主題,一是觀燈,二是吃湯圓。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通常是觀花燈、逛夜市、猜燈謎、舞獅舞龍、看文藝表演、品嘗湯圓,更覺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後,春節慶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門節慶習俗傳承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澳門春節慶典中富含體現澳門特色的內容。

澳門從春節到元宵的慶祝活動,實際上是一場中華民俗的綜合性大展示。就以元宵節來說,澳門街頭的許多地方,包括各個廣場、前地和圓形地,不僅佈置各種燈彩,而且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期間,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媽閣廟前地,既組織多場舞獅表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風舞演出。在祐漢公園,数十個澳門社團聯合舉辦“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舞龍與舞獅並肩媲美,相得益彰。各区坊会组织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會主辦“醒獅賀新年”活動,向坊衆商號拜年,還向遊客派發利是;在康公廟前,十月初五街等三個坊衆互助會聯合舉辦“康公情懷嘉年華”,設置了花燈競投、猜燈謎、品嘗湯圓、文藝表演和抽獎等內容豐富的節目。這些互相輝映的活動不僅形式生動活潑,而且內容高雅,為澳門的春節慶典增添了文化的氣氛。

澳門的節慶活動雖然富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通常指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祖先創造、被中華各族兒女世代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穩定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中華各民族的創造性成果,又是數千年文明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多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所有華人智慧的結晶,所以兼容並蓄,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創新。這一特點同樣在澳門的節慶習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澳門是多元文化並存之地,節慶習俗亦然。在春節和其他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澳門民眾滿腔熱忱地接納來自祖國各地的習俗。近年來,特區民政總署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各地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一年一度舉辦“內地春節習俗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彩燈——“鯉魚燈”在澳門一亮相,就以其鮮紅的喜慶色彩、“龍女化鯉”的美好神話和“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含義而大受澳門民眾歡迎;2011年春節期間,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不僅請來安徽蚌埠的花鼓燈、鳳陽花鼓、泗州戲、五河民歌、黃梅戲等精彩民間文藝形式,而且在盧廉若公園舉辦名為“京畿神韻,魅力河北”的“河北春節習俗展”,展出了廊坊焦氏臉譜、武強木刻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許多特色展品;即將來臨的2012年春節,澳門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同樣會有精彩內容:浙江的嘉興灶頭畫、海寧硤石燈彩和桐鄉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巴里坤縣的“打春牛”、“城隍出府”等民俗活動,都將首次亮相,給澳門的春節活動增添更多的異地風采。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篇4

1.“扫尘”的风俗介绍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内战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3.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山欢水笑普天乐;龙去蛇来遍地春。山高水远人增志;蛇接龙年地满春。山蛇起舞云行雨;喜鹊争鸣雪点梅 喜气闹新年千家报喜

春风暖蛇岁万户迎春

春来千野绿;蛇舞四时新。春归蛇起舞;福到鸟争鸣。花放山河丽;蛇迎世纪春。花柳春风绿;蛇年瑞气盈。

4.关于年的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 篇5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1

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节日了。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当过年的时候“年”就会出来吃人,害命。所以,每当半夜的时候,人们就逃到山上,防着被“年”吃了。

有一年,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爬到山上,可是来了以为老头儿,显得一点儿也不害怕“年”会吃他。可是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对他说:“快跑吧!‘年’快要来啦!”那个老头儿还在笑。他说“你给我一晚上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年’赶走的”。于是老太太之间他把红纸贴在门窗上,把灯来开,等着“年”。一看,今年怎么和往年不一样呀,又听到了一阵大响。“年”怪物叫一声,跑了。

大年初一,人们从山上下来,发现村里平安无事,老头把他做的一切全都告诉了村里人。从此,人猛每家过年时都放炮,使灯不灭,吃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2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篇6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总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令人耳目一新。瞧:家家户户都挂上红色吉祥物、贴上崭新的对联,街上的行人都穿着新衣服,真是新年新气象。春节这天,小朋友们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掀开枕头找压岁钱。关于压岁钱,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上古时期,有个小妖叫“祟”,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去摸熟睡的小孩的头,如果被它摸了,小孩就会发烧变成傻子。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把孩子当作心肝宝贝。转眼到了除夕晚上,他们怕“祟”伤害孩子,就给孩子八枚铜钱玩,孩子玩累了就睡着了,他们俩就把铜钱随手放到了枕头下面。突然一阵风吹来,把灯给吹灭了,是“祟”来了!“祟”刚要伸手摸孩子的头时,枕头下面就射出了一道金光,“祟”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知道后,纷纷效仿。从此祟再也不祸害小孩了。压岁钱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春节与传统文化 篇7

日前, 各地区、各商家曝出的春节销售数据纷至沓来, 少了些往年的“大增大涨”, 更多的是一些对销售数据背后消费形势变化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线城市中出现了春节销售同比下降的现象, 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城镇郊区、县域市场中, 出现了比较强劲的消费增势。

销售同比现下滑

杭州, 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消费水平位列前茅。然而, 在今年的春节销售统计中, 杭州市7家商场在春节期间的销售额同比却下降了2.6%。

记者从杭州市贸易局的统计中了解到, 杭州大厦、百大、银泰百货、解百等7家商场春节期间的销售高峰在初四、初五两天, 同比去年分别出现21.6%、66%的增幅。但是这依然没有扭转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的整体颓势, 春节期间 (除夕至年初五) , 7家商场累计销售28220.7万元, 同比下降2.6%。

为刺激消费, 很多商场纷纷在春节期间推出促销活动, 但客流量并未出现预期高峰, “总体来说, 与去年春节相比, 业绩处于下滑状态, 但是由于情人节的助推, 珠宝的销售业绩上涨了10多个点。”杭州大厦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有情人节“加盟”的春节长假, 尽管是喜上加喜, 但对于商场而言就少了一个独立促销的节点, “但如果没有这情人节, 销售数据将更难看。”商场人士坦言, “以往春节期间, 珠宝销售的小高峰在年初一就会体现, 但今年销售集中在了初四、初五爆发, 特别是情人节当天, 销售额比前几天上涨40%至50%。”

广州的传统零售商在今年春节期间的销售也不容乐观, 9家百货店春节7天销售仅为5.4亿元, 部分门店销售也遭遇了5年来的首次春节期间下滑。

截至2月15日春节长假结束, 广州广百、友谊、天河城、摩登、新大新、王府井、东山、新光、中华9家百货的销售总额只比去年增加了2000万元, 同比增长约3.8%。其中, 多家百货单店销售出现下滑。

“广州友谊春节假期的销售预计超过1亿元, 同比持平;天河城百货春节7天销售预计8000万元, 同比去年基本持平;东山百货春节7天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比较估计基本持平, 达2800万元左右;广州王府井百货7天销售额约2000多万元, 与去年持平。”在这一片持平声中, 还有中华百货春节假期销售额2350万元, 同比略跌。

三四线、城郊增势强

相对于一线城市传统零售商的增长乏力, 三四线城市中的形势则有所不同。

在湖南株洲, 以家乐福、步步高等为代表的5大零售商春节期间均取得了不俗成绩。据该市商务局公布的监测信息显示, 2月9日至2月15日, 株百中心店、步步高国安店、家润多、家乐福、王府井五大商场吸金7527.21万元, 同比增长15.45%。

在河北石家庄市, 15家商业企业春节期间销售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2月8日至14日, 仅北人集团、银座东购、家乐福保龙仓、建华商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国大连锁、永辉超市、天客隆9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和饮食集团、渝乡辣婆婆、海星餐饮、保定会馆、世纪大酒店、国际大厦酒店等6家餐饮企业, 春节黄金周7天就实现销售收入共计5.686亿元, 同比增长了19.1%。

值得注意的是, 在同一城市中, 主城区与副城区、城郊市场销售的不同发展态势。根据杭州市贸易局对杭州8家农村连锁企业的监测, 节前10天直营店配送总额达18895.8万元, 同比增长31.1%。

主、副城区消费市场的两极变化, 已经非常明显, 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上海。根据媒体报道, 位于上海郊区的百联南桥购物中心春节销售同比增长84.2%, 大大超越了主城区百货不到10%的增幅。

2013增长将更难

“对于商超企业来讲, 春节期间前后近两个月的销售大概能占到一家企业年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所以这段时间的销售状况往往决定了一年的经营状况。”有业内人士表示, 从近年春节期间的销售来看, 2013年商超企业的增长将更加困难。

上述人士认为, 从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可以看出, 以黄金珠宝为代表的贵重物品消费在春节期间的销售占比在逐渐加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传统零售商应及时地把握需求, 调整门店的经营品类, 在关键品类上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 三四线城市、县域市场、城郊市场已经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区域, 如何把握住这一趋势, 已成为了传统零售商能否继续做大做强的关键。

在经过春节期间短暂的“冬眠期”后, 2013年电商的发展态势将会继续加速, 传统零售商涉足电商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 以移动电商为特点的新型消费也将迅速成长。而这些对于目前的区域中小零售商来讲, 都是很大的挑战。

“电商无疑将会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 但是中小传统零售商目前与独立运作电商的距离还很远, 找到区域市场的新增长点、抓住城镇化带来的新机遇、做好眼下的事情, 将区域市场夯实显得更为务实。”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春节:流动的传统 篇8

春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春节原名为元日,它作为岁首的时间位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确立,而将元日更名为春节却不到百年。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如史书所说:“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传统的春节,作为岁时节日体系中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虽然春节在民国初年一度遭遇禁止,但在民众的强大心理需求之下,春节依然是时间生活的浓墨重彩。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的场面屡次上演,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没有任何力量能比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重要,春节就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之一。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摆他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香甜而有意义。而且年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作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过年家庭团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虽然从起源与流传历史上看,春节与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适应当代社会。无论古今,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需要闲暇,需要有与自然、社会、自我心灵的对话。匆忙的工作,需要有放松的时机来调节。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他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耶稣基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盛大而神圣的节日,他们在圣诞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充满家庭伦理色彩,人们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经营得法,它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春节的变化正在发生。以家庭为依托的春节,也因为大家庭的减少与缩小,面临着节俗重心由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趋向。我们应该善于将春节期间的家庭民俗与社会民俗衔接协调,重视传统节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区的因素,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或创造性的转换。比如大年初一,在居民小区由居委会或业主联合会出面,筹集新年团拜会,让平常来往稀少的居民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体味到近邻的友善。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就是一个城市社区的节日,它强调居民的室外庆祝活动,观灯看人,是传统的民俗项目。对于今天的社区居民来说也是难得的交往机会,假面舞会,游逛街景都是不错的节日活动项目。当然,春节传统民俗的传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中具体的年节民俗事项,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

我们社会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用心建设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要简单的禁止与不许。值得反思的是近年来我们认识到了部分节日传统的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中将其变成不伦不类,比如春节庙会,春节逛庙会本来是城里人最兴奋的年俗之一,人们在庙会中可以品尝地道的风味小吃,买到质量不错,价格便宜的商品,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奇玩具,欣赏到各种令人目眩心跳的杂耍把戏。但现在的庙会在行政管理与商家的利益的过度关注下,庙会成为积压商品处理地,小吃也让人失去品尝的冲动,娱乐杂耍更是少之又少,项目无新无奇,而商家又缺乏诚信,失魂的庙会,自然失去吸引赶会人的魅力,很多人不愿意逛庙会了。如何将人民的庙会还给人民,让今天的鸡肋变成明天的香饽饽,真的值得城市管理者思考。

面对传统,作为当代的国民,最好多一份敬畏,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去感受、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同时也需要我们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它不仅是我们本土的文化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地方共享的文化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正在为世界传承文化。

如今是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同时也是咫尺千里的陌生化时代,我们常常发出“人远天涯近”的感叹。社会需要有这样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作为调适我们生活的重要时机。传统的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机会,不要让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年节变成庸常的日子,我们在“进步”的口号下,已经失去了太多生活的情趣。如果生活中没有非同寻常的节日,没有神圣与崇高,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失去绿色,就会枯干,生活就成为毫无意义的“活着”。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点色彩。

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光明而温暖。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篇9

依稀记得幼时,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次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大铁炉,用来制作过年需要的食品,我最企盼的就是炸肉丸了。

妈妈会在春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妈妈总是用一个小盆子灌满面粉,再添些许水,然后不停地搅拌,再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来和面。每当这时年幼的我总会屁颠屁颠地跑来,用我那双肉嘟嘟的手,握紧拳头,在那洁白的面上捶打,留下属于我的痕迹--一个乌黑的拳印。妈妈见到此幕,便假装要用她沾满面的手来揉搓我的头发,用胳膊挡住我的拳头,逼得我踉跄后退。

和好面后,还需要发酵几天,这空余的时间,妈妈便会制作肉丸的佐料。把生姜切成末,把鲜红的牛肉切成粒状,把牛肉粒与生姜末混合在一起。等到面团发酵完成后,妈妈就把佐料撒到面团上,再来回搅拌,肉丸的原料就制作完成了。

此时,爸爸便会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口大铁锅,通体黝黑,浑身冰凉。妈妈把它灌满金黄的油,然后把大面团揪出许多小面团,这就是肉丸的雏形,把它们丢入烧热的油锅中,炸至通体金黄,肉丸就形成了。

每当这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偷拿几个,却总是被烫的上蹿下跳,父母见了便会笑得合不拢嘴,一股温馨的氛围无形的弥漫开来。

春节文化传统作文 篇10

没有文化的节日不叫节日,没有故事的传统也不是传统。无论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优秀文化、优秀传统是根、是本,也是源头,牢记根与本,纵行千里不忘本,河有源头水才清。

就四川而言,文化丰富多彩,环境优美,物产富饶,享有“天府之国”美誉。在饮食、娱乐、语言和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派、独树一格,并且影响广泛,令人倾倒。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上川龙之分。

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元代的成都市双流县人费著在《岁华纪丽谱》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整个巴蜀文化而言,又具有很强的辐射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还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新形势下,应该如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与所有百姓切身相关。

春节与传统文化 篇11

只有回老家才像过年

于和伟在老家辽宁抚顺长到二十多岁,之后考上上海戏剧学院而离开家乡,经过多年的奋斗,他已经成为知名演员。但是家、家乡,对他依旧有巨大的吸引力,他表示,年只有在抚顺过,跟家人过,才像过年。记者问他,如果遇上跨春节的剧组,怎么办,他说:“我遇上这种情况,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过年一定要给我放假,至少一定要过年三十。”

年前,母亲要炸馓子、做包子

谈到老家过年的习俗,于和伟的话语中充满感情,“我在东北长大,我们家乡对过年很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算过年了,家里要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屋,我妈在世时,年前,我妈要准备很多东西,要炸一些馓子,做很多包子,贴年画,剪窗花,贴门神,一直忙活到除夕。”

在于和伟对于春节的回忆中,有着浓浓的对母亲的思念,“我3岁没有了父亲,小时候我对于春节的印象,很多是通过母亲的行为交代出来。”

过年有盼头。心气儿才高

春节还有一个月,于和伟的母亲已经开始为春节做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候还要先量衣服再做,我记得还有那种对襟的衣服。衣服做好了之后,有一次试穿,看台适不台适,试穿之后,新衣服妈妈就收好了,那时候我天天盼望快过年有新衣服穿了。过年那天,我穿上新衣服,新袜子,非常的高兴。”

新衣服,好吃的,都是于和伟小时候对于年的回忆,“那时候吃饺子是大事,元旦包饺子,小年包饺子,除夕夜里包饺子,想起来都觉得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顿饺子很容易了。我觉得那时候过年有盼头,盼新衣服,盼吃饺子,因为有盼头有期望,心气儿才高。”

“姑爷节”要吃小鸡炖蘑菇

母亲在时。过年回家陪母亲是于和伟最大的事。如今母亲去世了,于和伟这几年仍然年年回家,“全家只有我—个人在外,所以还是要赶回去的。”于和伟在家中排行老9,家中还有姐姐哥哥,“我们春节时仍然聚在一起。”

每年初二的时候,于和伟要在家里大摆宴席,迎接远道而来的姑爷们。他说:“我们家姐姐多,所以初二都是姐姐带着姑爷来我们家过。我喜欢热闹,希望亲朋好友都一起过来聚会。”

对于“姑爷节”这一传统节日,于和伟侃侃而谈:“‘姑爷节’盛行于北方。我听一些天津朋友谈起过,这一天街头里巷人流如织,饭馆酒店棚棚爆满,还有像烙糖画、抖空竹、沏茶汤之类的民俗活动,特别有气氛。在东北也是这样,这里有句俗话‘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说的是新姑爷进到丈母娘家,老丈母娘是一定要用小鸡炖蘑菇来招待的。所以新姑爷进了丈母娘家大门,小鸡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要被与蘑菇炖在一起,作为美味奉献给新姑爷了,很有意思。”

我很赞成春节放鞭炮

春节与传统文化 篇12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传统节日春节作文400字 春节 篇13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每当接近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上一副新的对联,贴在大门的两边。对联上都是一些好的词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说到对联,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倒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把福倒过来贴,一个人路过,看到福字被倒过来贴就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自此以后,人们常常把福字倒过来贴,代表福倒了。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喜欢做汤圆,一家人一起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

我最喜欢的春节风俗就是——收红包。红包也叫“压岁钱”。年初一早上我的枕头下都会有红包,是爸爸妈妈在除夕夜我睡着了以后放的。妈妈说这样会帮我压惊。还有互相拜年的时候大人总是要给小孩红包,表示大吉大利。

上一篇:温暖作文题目经典下一篇:安全隐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