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的企业精神是什么(精选8篇)

美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篇1

31、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

32、市场如水,企业如舟,质量象舵,人是舵手。

33、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34、以实干的精神创造高效的企业业绩。

35、质量—恒古不变的致胜之道。

36、5s管理:整顿,整理,清扫,清洁,素养。

37、群策群力,相融共生。

38、让高质量的产品乘着环宇风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39、以艰苦的作风打拼坚实的企业基础。

40、效益靠质量,质量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教育。

41、老兄!品管不是空想,乃是起而行的工作。

42、跨过ISO9000的门廊,进入21世纪的殿堂。

43、宁做事前检查,不可事后返工。

44、时代精神演绎民族灵魂,优质精神构筑时代精神。

4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46、自检互检,确保品质零缺点。

47、树立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造。

48、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一个合格的员工。

49、质量为先,信誉为重,管理为本,服务为诚。

50、我们依靠企业生存企业依靠我们发展。

51、效益来源于服务社会的回报。

5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失意时你会需要他们。

53、正视危机、增强信心、艰苦奋斗、再创辉煌。

54、努力推行QCC,工作不会苦兮兮。

美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篇2

2009年,我和一些朋友们响应一个国际环保NGO野生救援(WildAid)的号召,一起发起拒吃鱼翅的倡议,当时就有位被我们拉过来签字的企业家说:这个我不能签,比如我跟部长吃饭,部长要吃鱼翅,我能说我不吃吗?我的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这位企业家朋友最后没有签字,但我们都签了。三年过去,没听说哪位签字的老板因为不吃鱼翅而生意做不成了。姚明还给野生救援拍了广告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现在几乎妇孺皆知。我看到网上还有人拿来恶搞。似乎姚明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丝毫不受影响。

一个认为自己的饮食偏好(不吃鱼翅,不喝酒)都会导致官员生气的企业家,首先就把自己定位得矮化了。更何况,这个心理假设的前提是,政府官员们心理上都是些长不大、被惯坏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迁怒。

想要获得承认与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应该获得

中国企业家论坛有一个持续的话题,就是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问题。我讲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很多时候,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与企业家对自己的心理期许有关。想要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应该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

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十九世纪中叶。这不仅包括人们日常所关注的器物和制度层面。也包括夹在这两层之间的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与商业文明,也开始于这一时期。第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们,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出色的管理大师。但在面对公众时却面目模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晋商”或者“徽商”,那么社会也就认为他们仅仅是商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荣德生、张謇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度。他们都不仅仅是企业家,从创业之初就自认是社会的砥柱:除了投资实业以外,他们造桥铺路,建立公园,兴办教育、参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甚至是社会保障规划的制定。他们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到处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张謇当选“最受敬仰之人物”。如果张謇和荣德生们还是和他的前辈胡雪岩、雷履泰一样,仅仅以创办一家成功的商号为目标,我无法想象他们能获得社会如此的承认与尊重的。

在中文中的“企业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因为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义要比中文中的“企业家”广泛的多。就好像“奋进号航天飞机”的“enterprise”,在中文中如果被翻译成“企业号”,就与NASA的本意有偏差。

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人的天性保守:当人们已经熟悉了某种程序或方法,而这种程序和方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要鼓励人们采用新的,未经实践证明的方式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抵制。有时候,客观上采取新的方式可能并不存在困难,人们也会觉得难以接受——无论是说服人们跟随一次创业冒险,一次管理变革,还是不喝酒、不吃鱼翅、不行贿这些改变社交文化的努力。

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说服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知识越来越完备。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发明家在自家阁楼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已经很难震撼世界了。

现代科学研究早就已经过了一个教授带着两三个助手就能完成发明和发现的时代。任何一个运转良好的实验室,对内需要大规模的合作与沟通、对外则要面对各利益相关方。科学研究的前途甚至比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前途还要不确定。发现某个研究方向的价值,说服整个团队往这个方向前进,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还要游说政府、企业等资金方提供持续支持。

社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一个慈善项目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公关、管理、游说,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短短30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零开始,以40%的社会资源,完成了60%的GDP,承担着80%的就业。企业家们已经是这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砝码。建国头30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现代化的进程都被打断了。而后30年,城市化与现代化则被大大压缩。上一轮现代化中两代企业家完成的蜕变,现在几乎被压缩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领导这个社会的准备了吗?

我一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真正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从产品到技术到管理,都走在中国企业的最前沿。但在拒吃鱼翅这事儿上,他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企业家才华。

企业家们最重要能力是说服。说服人们相信你所画下的美好蓝图,说服人们自愿跟随你前进。企业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更需要以企业家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价值。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们更以实际行动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理念,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家做公益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

企业家精神是当下所稀缺的: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这不仅需要领导人发现体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他们能在目前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团结起足够多的共识,甚至在体制内调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以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他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

而这都是企业家们最擅长的领域: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以国情而言,如果不把我们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所以,企业家对社会发挥影响力,真还不能向学者、向明星学习。仅仅是发言就算了。一个集团军司令没必要跟武林高手比武。企业家向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恐怕就是现代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沟通技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投身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以推动他们认为有价值却不太可能挣钱的事业。在这些事业中,企业家们能做的就是发挥我们在组织、动员、说服上的经验,为“社会资本”存款。

企业家做公益项目,在管理上就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企业家们自己相互组织,更要走出乡党的小圈子,从农业社会的地缘亲缘所维系的熟人关系,转变成以共同职业、理念和使命为纽带的组织——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以理念和使命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而企业家组织本身,更应该明确这个组织绝不能仅仅是“搞关系”“盘资源”的平台。

这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家论坛这个组织的期待之一:从一个熟人网络走向共同理念的人的平台。比如,除了邀请经济学界的专家之外,我们是不是能邀请其他学术界,甚至政界的朋友?无论是带领实验室,还是带领改革,这些在其他领域工作的精英们,所展现的都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门前,有一个阿特拉斯的雕像。这座雕像落成于1937年,当时,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在西方也是刚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纽约的企业家们的自我期许——我们就是承载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巨人。从安·兰德开始,美国社会建构起一套有关企业家的英雄叙事,这套思想的源头来自于熊彼得: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破坏才是创新的来源。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这种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才使得美国的企业家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并赢得社会尊重。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篇3

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19世纪中叶,这不仅包括人们日常所关注的器物和制度层面。也包括夹在这两层之间的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与商业文明,也开始于这一时期。第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们,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出色的管理大师。但在面对公众时却面目模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晋商”或者“徽商”,那么社会也就认为他们仅仅是商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荣德生、张謇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度。他们不仅仅是企业家,而是从创业之初就自认是社会的砥柱:除了投资实业以外,他们造桥铺路、建立公园、兴办教育、参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甚至是社会保障规划的制定。他们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到处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张謇当选“最受敬仰之人物”。如果张謇和荣德生们还是和他的前辈胡雪岩、雷履泰一样,仅仅以创办一家成功的商号为目标,我无法想象他们能获得社会如此的承认与尊重。

在中文中的“企业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因为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义要比中文中的“企业家”广泛的多。就好像“奋进号航天飞机”的“enterprise”,在中文中如果被翻译成“企业号”,就与NASA的本意有偏差。

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人的天性保守:当人们已经熟悉了某种程序或方法,而这种程序和方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要鼓励人们采用新的,未经实践证明的方式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抵制。有时候,客观上采取新的方式可能并不存在困难,人们也会觉得难以接受——无论是说服人们跟随一次创业冒险,一次管理变革,还是不喝酒、不吃鱼翅、不行贿这些改变社交文化的努力。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知识越来越完备。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发明家在自家阁楼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已经很难震撼世界了。

现代科学研究早就已经过了一个教授带着两三个助手就能完成发明和发现的时代。任何一个运转良好的实验室,对内需要大规模的合作与沟通、对外则要面对各利益相关方。科学研究的前途甚至比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前途还要不确定。发现某个研究方向的价值,说服整个团队往这个方向前进,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还要游说政府、企业等资金方提供持续支持。

社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一个慈善项目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公关、管理、游说哪个环节,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短短30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零开始,以40%的社会资源,完成了60%的GDP,承担着80%的就业。企业家们已经是这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砝码。建国头30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现代化的进程都被打断了。而后30年,城市化与现代化则被大大压缩。上一轮现代化中两代企业家完成的蜕变,现在几乎被压缩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领导这个社会的准备了吗?

企业家们最重要的能力是说服。说服人们相信你所画下的美好蓝图,说服人们自愿跟随你前进。企业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更需要以企业家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价值。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更以实际行动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理念,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家精神是当下所稀缺的: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这不仅需要领导人发现体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他们能在目前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团结起足够多的共识,甚至在体制内调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以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他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

而这都是企业家们最擅长的领域: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以国情而言,如果不把我们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所以,企业家对社会发挥影响力,真还不能向学者,向明星学习。仅仅是发言就算了。一个集团军司令没必要跟武林高手比武。企业家向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恐怕就是现代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沟通技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投身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以推动他们认为有价值却不太可能挣钱的事业。在这些事业中,企业家们能做的就是发挥我们在组织、动员、说服上的经验,为“社会资本”存款。

企业家做公益项目,在管理上就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企业家们自己相互组织,更要走出乡党的小圈子,从农业社会的地缘亲缘所维系的熟人关系,转变成以共同职业、理念和使命为纽带的组织——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以理念和使命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而企业家组织本身,更应该明确这个组织绝不能仅仅是“搞关系”、“盘资源”的平台。

这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家论坛这个组织的期待之一:从一个熟人网络走向共同理念的人的平台。比如,除了邀请经济学界的专家之外,我们是不是能邀请其他学术界,甚至政界的朋友?无论是带领实验室,还是带领改革,这些在其他领域工作的精英们,所展现的都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门前,有一个阿特拉斯的雕像。这座雕像落成于1937年,当时,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在西方也是刚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纽约的企业家们的自我期许——我们就是承载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巨人。从安·兰德开始,美国社会建构起一套有关企业家的英雄叙事,这套思想的源头来自于熊彼得: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破坏才是创新的来源。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这种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才使得美国的企业家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并赢得社会尊重。

美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篇4

什么是“右玉精神”,“右玉精神”学什么

什么是“右玉精神”,“右玉精神”学什么正文:什么是“右玉精神”,“右玉精神”学什么――我对“右玉精神”的一点心得体会山西省委作出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决定。省委张宝顺书记要求,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在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上增添新内涵,在增强宗旨意识、服务人民上开拓新境界,在建设善于推动“三个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上要有新作为,在激励埋头苦干、营造创业氛围上焕发新气象。市委张茂才书记指出,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符合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大兴四种风气的要求和当前工作实际,全市上下要掀起学习热潮,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真学真用、真抓实干,为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美好晋城作贡献。为什么要学右玉?右玉县属朔州市,位于我省西北,毗邻毛乌素沙漠,自古为北方要塞,早在三国时由于连年混战,就成了荒无人烟之地。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不到0.3%,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4%,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在党的领导下,右玉干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如今的右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成为镶嵌在塞北高原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右玉在塞外沙漠高寒地带创造出让国际专家赞叹的人工生态林“世界奇观”,18任县委书记60年“绿色接力”的事迹,一经中央媒体报道,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右玉人民的“坚持”,改天换地;右玉干部的“坚持”,创造了历史。在总结反思60年历程和发展经验的历史节点,在积极应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右玉无疑是最具说服力、最能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典型案例。右玉精神是什么?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产生、创造过许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被称之为“精神”的东西,是我们最鲜活、最重要的文化记忆,曾经决定过历史的走向,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激励了人民前进的意志。右玉历任班子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特色农业独领风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铸造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右玉精神”。这种精神是党60年来执政为民、践行宗旨的一个缩影,是党的科学发展理念的质朴诠释和成功实践,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和深化,是领导干部政绩导向的生动诠释,是我省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上的一个宝贵典型,是新世纪新阶段激励全省各级党组织中国大学网()

什么是“五四”精神 篇5

“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虽然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88年,但是,今天看来,这一精神仍然是我们必须提倡和发扬的。

爱国与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虽然“五四”青年打出爱国、进步的旗号,有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而进步对于一名青年来说,意味着不断进取、永远向上。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步子很快。但是,爱国和进步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懂得爱国的意义、进步的作用。切不可国家强大了,社会进步了,就忘记爱国,忘记不断进步了。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五四”青年提出的这一口号,既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呐喊,也是对未来信心的一种呼唤,更是向全体青年发出的号令。民主,是一个国家和谐、有序、融洽必备的条件,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民主的气息,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科学,则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学不发展,科学氛围不浓,科学创新不多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民主与科学,贯穿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兴旺之路、振兴之路。

“五四”精神,不仅是“五四”青年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更是中国青年理想和目标的体现。今天,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五四”精神仍然是广大青年必须牢记和发扬的精神动力,所不同的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时,必须注入时代的特点,注入新的内涵。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出力加油。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青年是国家的生力军,青年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年不仅要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献计献策,建言纳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甘于奉献。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是“五四”青年的精神所在,也是当代青年必须牢记的精神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因素很多,各种影响思想的因素也很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奉献精神,对每位青年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经得起各种磨砺。

雷锋精神是什么 篇6

雷锋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为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我们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为帮助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做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用我们的双手营造社会和谐美好的大家园。

雷锋精神是“坚定的信念”。

雷锋同志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一以贯之,从不含糊。

他说,“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最重要的是,他坚守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当今时代学雷锋,我们应该像他那样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全部心智和心血。

雷锋精神是“传统美德的延续”。

新时代,雷锋精神是既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

我们要把雷锋大旗高高举起,把雷锋精神提到日常上来,把雷锋精神寓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之中,并让其常态化。

所以今天我们发扬雷锋精神既要发扬时代精神,更要弘扬继承传统文化,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时代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

任何一个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思想境界、追求和闪光点,都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被烙上时代的印记。

新时期,应该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遵纪守法,诚实经营就是发扬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跨越赶超就是雷锋精神;我们应该把雷锋精神与积极向前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发扬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博大的,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只要每个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尊重他人为你付出的劳动,感激他人对你的奉献,社会就会充满真情,人间就会充满真爱。

顾客决定着企业是什么 篇7

在我们深入理解德鲁克的“事业理论”之前, 先来看看关于管理的原则。德鲁克列出了七条关于管理的原则, 其中他特别强调:“对所有企业来讲, 我们都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商业经营的目标是让顾客满意;医院的目标是治愈病人;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一些在10年后参与的工作中能使用的知识。”

之所以要先理解这一点, 是因为如果我们不理解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之“道”, 而一头扎到管理的“术”中, 就可能“一叶障目”, 忽视企业的方向。

顾客决定企业性质

“在相当长时期里, 一直没有产生过像今天这样多新的重要管理技术。然而, 除了利用外部资源和重组外, 这些工具的作用主要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做已经在做的事情。它们都是“如何做”的工具。而“做什么”今天已越来越成为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这段话是德鲁克在《事业理论》一文中的开场白。

同时, 他还指出:“一个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并不是由其名称、企业规章制度所决定的。决定企业机构的, 应该是顾客——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德鲁克的“事业理论”就不难理解了。

IBM是德鲁克列举的一个例子。从计算机开始出现, IBM就坚信, 计算机一定会飞速发展。IBM也因此成为世界计算机主导厂商和计算机工业标准制订者。但是, 帮助IBM在1950年取得优势的同样假设在30年后却被证明是无效的。在70年代, IBM假设计算机是同样的东西, 就像50年代它所作的假设一样。然而个人电脑的出现使这一假设失效了。所幸的是, IBM很快接受了个人电脑的现实。几乎是一夜之间, 它把那些业已证明并经过时间考验的政策、规则和规定都放在一边, 立即设立了两个互相竞争的开发小组, 从事设计个人电脑业务。两年后, IB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 并由它来制订工业标准。

但几年后IBM却在大型机和个人电脑两方面都陷入苦苦挣扎的状态。突然间它又不能前进了, 无法采取决定性的行动, 无法做出改变了。直到2004年, IBM重新做出了决策, 出售它的个人电脑事业部, 回到大型机和服务器上来。

IBM在50年代和80年代做出了两次重大调整。这是因为, IBM所处的环境已经与它对环境的设想完全不符了, 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 公司也必须做出调整。原来公司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些假设已经完全变化了, 公司的“事业理论”也必须随之改变。

非客户是最大利润来源

“事业理论”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 对中小企业同样适用, 对其他的机构和组织, 比如非营利组织, 也同样适用。

一个有效的“事业理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假设, 同时也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才能成立。在“事业理论”的三个假设中, 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假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客户、市场又是这个假设中的关键。对客户和客户的认知价值, 德鲁克有一组有名的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乍看起来非常简单, 但是回答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企业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必须非常了解客户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市场学发展到今天, 几乎每一本市场营销的书籍都在谈论“客户”, 都在研究“客户”。企业也都已经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但是, 没有一本市场学的书研究了, 也很少有企业在研究他们的“非客户”——一个德鲁克独创的名字。

德鲁克说, 即使一个成功的企业拥有了30%的市场份额, 还有70%不是它的客户。企业就必须研究为什么这70%的客户不买它的产品或服务。为什么这些客户不来买?他们想买什么?什么是他们的“价值”?

实际上, 这还是德鲁克问的问题: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的认知价值是什么?

“客户”仅仅是关于环境的假设中的一个环节。在对环境的假设中, 除了客户, 还有关于销售渠道、市场、技术、竞争、社会和社会结构、人口因素的考虑等其他诸多环节。

生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篇8

有一种现象能帮助我们认识精神世界对人的作用:有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应有尽有,可是并不幸福;相反,有的人物质生活清贫得多,却活得很快乐。是什么决定他们的幸福与否呢?可知不取决于物质世界。仅有物质世界的富裕,除了手段和程度的差别,人与动物没有根本不同,也不足以使人生活得美好。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是否满足。当然,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条件,如果衣食温饱与生存安全尚受威胁,很少有人能把精神世界放在首位。然而当基本的温饱与安全得到满足,评价人生的感受就将主要来自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生命没有客观载体,因而精神世界的组成和满足都没有客观性与实在的对象。它只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无中发展,并非仅仅是客观的“镜像”,必须重新组织,有自身的条理,建立一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结构,并产生出超越肉体、完全属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最终使精神世界成为独立的主体。那么精神世界依据什么进行组织,遵循哪些条理,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约束和管理肉体生命的因素……这一切的根本依托与核心,在我来看,就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也就是索尔仁尼琴所称的“生命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凝聚,在“空无”中飘忽不定的精神只能是发散的(通常描述心态的“空虚”二字形象地传达了那种感觉),因而就无法产生和维系一个精神世界,人类便只能停留在(或退回到)只有物质世界的动物状态。所以,自打精神之光开始照亮人类心智,绵延至今,人类在精神世界里锲而不舍地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对意义与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上一篇:怎么正确的评价三国里的诸葛亮下一篇: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