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2025-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精选6篇)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1

间: 11月18日 主 备 人:杨水英

参加人员:谢满意

戴玲

刘建新

胡素群

刘辉

六年级语文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人间真情”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篇篇充满着人间真情和爱意。

《穷人》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唯的一听众》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3、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反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单元教学准备】

1、找有关查资料。

2、有关教学课件。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3、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单元教学时间】

《穷人》2课时

《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

《唯一的听众》 2课时

《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

口语交际与习作 2课时

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篇2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主备人 王世平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二次备课

创境激疑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合作探究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得出结论后,教师总结体积单位并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 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拓展应用 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 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 33页8、9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个数=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3

主备人: 姜湾小学 钟艳珊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脏”,正确读写“火焰、驱赶、领袖、驱寒取暖、气急败坏”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指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教学准备:投影片、课文插图。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以往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学生齐读课题。

3.师生交流资料。昔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对这个神,你们了解吗?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神,他还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

二、初读导思

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l.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2.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神? 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 3.试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交流导悟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脏”是多音字。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用查字典、讨论的方式明确词语的意思。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指导“罚” “狠” “膝”的书写

2.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什么神?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天神,课文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到的残酷惩罚)3.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叙述这个故事的?(板:取火、受罚、得救)(2)指名读每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抓主去次”,说得简要一些。

第一部分(1—2):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第二部分(3—8):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普罗米修斯。第三部分(9):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

(3)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5)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按板书复述故事的要领。学生按板书复述故事。

四.设疑总结

1.经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你是否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或教育? 2.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设计

31、普罗米修斯

起因 取火 经过 受罚 结果 得救

第二课时

—、复述故事,迁移过渡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请同学们轻声齐读课题。

2.回顾全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回想一下,这篇神话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自读导思

品读课文,评价众神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故事中塑造了哪几个神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说一说这几个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学生交流,初步评价众神。

三、品读导悟

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我们来交流交流: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个英雄? 我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情?

2.学生按要求提示深入认识文中众神的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3.集体交流自学收获,教师引导、评价。(1)普罗米修斯:

①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火种。

出示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引导学生谈感受: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②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出示第5自然段普罗米修斯说的话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普罗米修斯说的话,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③昔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出示第6—8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④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善良的神,当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时,他很同情人类,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

⑤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敬佩。(2)宙斯;

(课文第3、7自然段。)从“气急败坏、最严厉、立即执行、狠心”等词语,看出他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儿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昔罗米修斯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十分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有人违抗他的命令,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3)火神:

他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对昔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想救普罗米修斯。但是,他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指导读第4自然段)(4)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愤愤不平、用石头砸碎了锁链”等词句看出他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4.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我想,昔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因为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5.归纳文意,充实内容

(1)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主要内容:为了能更准确地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归纳的主要内容,你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

(2)学生尝试添加,并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作引导。添加后的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宙斯发现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普罗米修斯,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四,课外拓展,补充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赫拉克勒斯”:在我们的课文中,除了昔罗米修斯,还有一位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 2.学生结合资料交流。

3.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小结:我们不能忘记,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几个人物,他们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过故事,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个初步的评价。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4.作业:阅读神话故事《赫拉克勒斯》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起因:勇取火种 经过:忍受折磨 结果:重获自由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课题 1 观潮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罩 屹 鼎沸 贯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展示学习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罩 屹 鼎 沸 贯 崩 恢,会写八个生字:潮 称 盐 笼罩 蒙

薄雾。

2、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观潮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3、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4、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流利地朗读课文。实施导学诊断

1.看拼音写词语

lǒngzhào

báowù

()

()

méngméng

qí guān

héngwò()

()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堤岸(dī

tÍ)恢复(huī

fēi)风号浪吼(hào háo)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钱塘江大潮奇观在我国的省,每年的农历

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杭州湾特殊地形有关,杭州湾,呈

。小组互查互教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2-5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师生引导释疑

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会认会写生字以和本课多音字(号 蒙薄)以及易读错的字(堤

恢)细读一、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诗句(苏东坡赞钱塘江秋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理解“奇观”,联系生活理解“笼罩”。

联系全文,从“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观潮人什么心情?这个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当堂检测

1.文章中“人山人海”说明了,“昂首东望”一词体现人们观潮时的心情。这个侧面描写衬托出钱塘江大潮。

2.用“笼罩”写一句话。

。教师导练

1.易错的字:昂(左下不多点),蒙(中间不少横)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难解的词:“人山人海”体现观潮人多,“昂首东望”体现观潮时急迫心情。这两个词侧面描写了大潮之奇。

3.初解“奇观”:声音之奇

形态之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1 观潮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2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恢,理解“横贯江面、并齐头进、沸腾”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时、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展示学习目标

1、会写五个生字:昂

沸 贯 旧恢,理解“横贯江面、并齐头进、沸腾”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想象大潮来前、来时、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2、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实施导学诊断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水天相()横()江面

齐头()进

山崩地()风()浪吼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潮来前,只听见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

潮来时那声音如同

,好像

。当大潮过去后,江面上依旧。

(2)潮来前,在远处的江面上只是出现,随着大潮越来越近,那“白线”,当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大潮,犹如

当大潮过去后,江面上的余波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

。小组互查互教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师生引导释疑 1.默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联系课文幅插图,想想钱塘江大潮来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第一幅插图)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想想大潮来时声音和江面景色有什么变化?(第二幅插图)画出有关的比喻句;想想钱塘江大潮过去后,江面的又是怎样的呢?画出有关词句。2.同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想想要怎么读出大潮气势和变化。然后把第三、四自然段背下来。

3.联系课文和插图,理解“横贯江面、并齐头进、沸腾”等词

学生当堂检测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钱塘江大潮“奇”在 2.选择背诵课文3、4自然段其中的一段。

3.根据课文和你想象的画面,创造性复述大潮来前、来时、过后江面上的不同画面。4.模仿课文3—5自然段,写一场大雨,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教师导练

“奇观”:声音之奇——隆隆、闷雷、山崩地裂;形态之奇——白线、变粗、两丈水墙。体会大潮声音、形态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和课文的形象比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穆、玛、涓、滔、脉、卉、罕”7个生字。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所采用的说明方法。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穆、玛、涓、滔、脉、卉、罕”7个生字。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所采用的说明方法。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实施导学诊断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秘鲁(mì bì)

咫尺(zhsuǐ

chǐ)

青藏(cánɡ

zànɡ)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咫尺为()

不容()疑

云()雾()

神秘()()

()()苍苍

人迹罕()()来之笔

千姿()()小组互查互教

1、文中有哪些词语被你发现并记住了,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2、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吗?

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师生引导释疑

1.阅读课文,自主识记“穆、玛、涓、滔、脉、卉、罕”7个生字和多音字(秘、藏)。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来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事实,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

3.细读第三、四自然段,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了解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吗?

学生当堂检测

1.下面句子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1)雅鲁藏布江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2)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

(3)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4)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2.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大峡谷?

教师导练 易错的音:“秘鲁”读bì l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4日220日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茫

耀

抛”等8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7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重点难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

展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茫

耀

抛”等8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7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出示自学要求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实施导学诊断

1.下列词语中,带点词读音错误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

①榕树(róng)

②船桨(jiāng)

③抛出(pāo)

④应接不暇(xiá)2.看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fèng xì

guīlǜ

()

()

()

jìng jì

zhào yào()

()小组互查互教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师生引导释疑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认真观察方格里的生字,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笔顺、结构。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4.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

学生当堂检测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缝隙(féng fèng)应接不暇(yīng yìng)

不可计数(shǔ

shù)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作者巴金_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了____________,第二次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导练

想一想,下面的长句子该怎样读?注意读通顺。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4日220日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支、株、缝、隙、耀、梢、寂”等7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边读边想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

展示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支、株、缝、隙、耀、梢、寂”等7个会写的字,正确读写、理解“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白茫茫”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2.找出描写南国风光的重点句段,边读边想象,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找出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3、文中几次提到了“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而有的地方又加了引号呢?

实施导学诊断

1.联系课文内容太,写出下面词语的尽、反义词。

静寂

近义词()

反义词()

2读了课文第七自然段,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互查互教

1、合作完成: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2、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3、说一说: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师生引导释疑

1找出描写榕树和小鸟的段落反复朗读,画出关键句子,重点词语,思考 “榕树”和“鸟儿”各有什么特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2一边读,一边想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列举文中三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____________了,到处都是_______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的,花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 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导练

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树木,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4*火烧云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4日220日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檀、盈、凶、庙、惚”5个生字。

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重点难点

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展示学习目标

1.识“檀、盈、凶、庙、惚”5个生字。

2.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勾画文中优美词句,多读几遍,并积累好词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火烧云。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火烧云的成因。实施导学诊断

1.多音字组词。

zhuǎn()

mó()转

zhuàn()

mú()2.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火烧云现状多,变化快:先是出现的马,忽然又来了

的狗,接着又来了的狮子。

课文表现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极快的词语有不少,如:一会儿,。

小组互查互教

1、能描述火烧云的美丽景象。

2、给大家介绍火烧云的成因等课前所了解的知识。

3、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紫檀()

笑盈()盈

一模()一样

恍()恍惚()惚

庙()门

凶猛()

4、读一读喜欢的语句。师生引导释疑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模糊

一转眼

一模一样 紫檀色

红彤彤

笑盈盈

二、读课文,什么叫“火烧云”?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的特点?

三、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划出片断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四、默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作者描写了火烧云几种形状?你还能说几种没写出来的形状?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形状变化很多。

学生当堂检测

1.色彩世界多丰富啊!找样子写一写。

黄(澄澄)

绿()

金()

白()(茄子)紫

()黄

()灰

()红 2.形容颜色多的词有:五彩缤纷、()、()、()形容形状变化多的词:变化多端、()、()

教师导练

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xx 备课时间

20xx年下期日2日日 第1-3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重点难点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

板书设计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5

课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刺猬跟妈妈去捡果子,小刺猬捡了3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出3个苹果),刺猬妈妈捡了5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出示5个苹果)

二、新课教学

1、例题教学。

教师在3个苹果与5个苹果下面板书大括号。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学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

(教师板书:?个)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就代表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研究后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学生完成后交流:3+5=8。

2.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的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看这幅图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寻找出: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个,求一共有几个。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10个,?个在篮子里。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那大家能为第二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10个苹果,外面有3个,篮子里有多少个?

(3)教师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4)交流算式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学生根据两幅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及所求问题。

(2)学生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弄清两幅图要求的问题。

(2)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说说图中的信息。新课标第一网

汽车上原来有9人,下车了3人。

(2)根据问题列式解答。

(3)交流想法。

4.“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看图列式解答。

1、2、

3、4、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月30日

课题:求未知数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含义;理解并初步掌握填未知加数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地填()里的未知加数。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1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口答,最后选2道加法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口答数的组成。

出示,让学生口答。

3、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和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里的数,(板书课题)说明()叫做“括号”,领读:括号。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苹果盒子图,提问:

(1)盒子里有几个格子?(板书:10)

(2)盒子里放了多少个苹果?(在10左边板书:8)

(3)再放几个苹果就满10个了?

老师说明:盒子里已经放了8个苹果,再放几个就满10个,也就是8个和几个合成10个,用加法算式表示就是8+()=10

(板书:8+()=l0)

(4)8+()=10表示8加几等于10,领读:8加几等于10。

2.8+()=10这道算式与原来学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里有括号,要算8加几等于10,就要在()里填上一个要加上的数。)

3.要填8加几等于10,怎样想括号里要填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8和几组成10,所以()里填2)

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想?

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想8个加上2个是10个,()里要填2;也可以从减法想,10个减8个是2个,()里填2;还可以直接数图中的空格。)

4.小结:填加法算式中()里的数,只要看着算式想,一个数和几组成得几,()里就填几,也可以按照加法或减法的计算来想()里填几。

二、想想傲傲

1.“想想做做”1。

(1)理解题意。

(2)指导完成第1小题。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2。

小鸽子应把信送到哪里?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括号里所填的数是怎么想到的。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想想做做”4。

学生看图把算式填写完整。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在○里填上“>”、“<”或“=”。

6○53○48-5○4

2+4○57-4○46+2○8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8()+9=104+()=10

()+3=77+()=9()+2=8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年10月30日

课题:练习八⑴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熟练地口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熟练地掌握根据一幅图写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0~10的数字卡片(两张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练习课,重点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3+6=9-8=1+9=5-4=

8+2=10-8=5+5=10-2=

9-3=3+7=9-7=4+5=

口算完后,选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出示2+6=86+4=10,要求口算出得数,口答每道题相应的3道算式。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八1。

(1)出示练习八1的图,看图,说一说图意。

(2)看着这样的一幅图可以写出几道加法和几道减法算式?

(3)学生完成书中的填空。集体校对后分小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练习八2。

(1)学生算一算,连一连。

(2)集体交流。

3.练习八3。

看谁都能算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看图写算式。

二、根据3、7、10和2、5、7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练习八⑵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能结合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根据图画所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练习八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练习八5。

(1)引导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解答。

(3)结合图再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3.练习八6。

(1)出示小白兔采蘑菇图,数一数地上一共有多少个蘑菇?想像10个蘑菇采了1个剩几个?采了3个剩几个?采了5个、7个、9个呢?

(2)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想成共10个蘑菇,地上还有1个,采了几个?地上还有3个、5个、7个、9个,采了几个?

(3)学生在课本上填上得数,集体校对。

4.练习八7。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订正。

二、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看图列式计算。

二、连一连。

三、小动物回家。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连加、连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口算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9-5=10-4=2+6=7-1=

8+2=7+2=6-3=5+5=

2.摆一摆,算一算。

(1)左边摆6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算?

(2)先摆10个△,去掉2个,求还剩几个怎样算?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二、新授

1.教学连加。

(1)出示例题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原来有4个南瓜,又运来2个,还剩1个没运。

引导学生看图:原来有4个南瓜,又运来2个,一共有几个?怎样算:

(板书:4+2)一共几个?

4个加2个后,还要运来1个,要算一共有几个,算式里要怎样写?

(接着板书:+1)

请小朋友看图想一想,黑板上4+2+1表示把哪几部分的南瓜个数合起来?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

(2)连加算式的读法。

连加怎样读呢?(读作4加2再加1)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3)连加的计算方法:,

4+2+1等于几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原来有4个南瓜,运来了几个?还要运几个?4个加2个是几个?再加1个呢?

老师板书:4+2+1=7

6

4+2+1等于几,先算4加2得6,6再加1等于7。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再同桌互说一下计算过程。

(4)小结;计算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算出结果。

2.教学连减。

(1)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弄清图意:原来有8根丝瓜,先摘了3根放在篮子里,接着又摘了1根。

(2)提问:原来一共有多少根丝瓜?先摘下几根放在篮子里?算还剩几根?怎样列式?

(板书:8-3)还剩几根?

又摘下1根,要算还剩几根,要用什么方法算?8已经减了3,还要再减几?

(接着板书:-1)

请小朋友看图说一说,黑板上8-3-1是什么意思?

老师;8-3-1表示从8根里面先去掉3根,再去掉1根,像这样从8里面连续减两次的算式叫连减。(板书:连减)

(3)连减算式的读法。

连减怎样读?(读作:8减3再减1)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4)指导连减的计算方法。

想一想,8根丝瓜,先摘了几根,剩几根?5根中再摘掉1根,最后还剩几根?

8-3-1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8-3-1=4

5

(5)小结:计算三个数连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得数去减第三个数,最后把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先出示小棒图。

图上画了什么?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算?

算式应该是3加几,再加几呢?请小朋友先填算式,再填得数,集体订正。

(2)出示正方形图。

老师说明虚线框表示去掉。

数数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先去掉几个?又去掉几个?怎样求算剩下的?

算式应该是10-4,再减几呢?请小朋友先填算式,再填得数,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2。

(1)先出示小鸟图,指名说一说图意,树上原来有4只小鸟,先飞来3只,又飞来3只。

(2)求一共飞来多少只?怎样列式计算?

(3)学生填书,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3。

(1)先出示小鸭图,指名说一说图意,池塘里原来有9只小鸭子,先游走2只,又游走4只。(也可以先上岸2只,又上岸3只。)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求剩下的只数。

(3)学生填书,集体校对。

(一)9-2-4=3(二)9-2-3=4

4.“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时选一道连加和连减题说说运算顺序。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请学生列式,学生有可能列出连加或连减算式,但无论哪种都要求学生结合图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如9-3-2、3+2+4等。

6.“想想做做”6。

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算一算。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填一填。

二、算一算。

1+2+5=9-3-4=6+0+2=

4+2+4=9-4-2=10-0-6=

1+5+3=10-2-5=9-1-5=

三、看图列式。

1、

2、

四、填上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得10。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加减混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6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口算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5=10-5-3=5+1+1=

8-3-5=8-4-2=8-0-6=

最后一排的题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看图列式。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说图意。

图上画了些什么?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2.数一数车上原有多少人?下车几人?怎样列式?又上来3人怎么办?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7-2+3)

3.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教师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

4.哪位小朋友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5.看一看图上的意思,想一想“7-2+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7-2+3=8

5

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说。

6.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出示第1题的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弄清图意,原来有6棵树苗,又拿来2棵,栽了3棵,还有多少棵?列出6+2-3=,最后说出计算过程,填写得数。

2.“想想做做”2。

出示第2题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弄清图意,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走了2个,又来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列出5-2+3=,最后说出计算过程,填写得数。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选一两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想想做做”4。

通过计算,用线连一连,学生自己连一连,集体校对。

5.“想想做做”5。

(1)出示“想想做做”5的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图上画了些什么?

(2)要求学生根据此图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只要学生所列算式符合图意都可以。

(3)汇报所写的算式,并结合图说一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如:(2+2+2=6,8-3-1=4,3+1+4=8,4+3+2=9,9-4-3=2等等。)

6.“想想做做”6。

独立在田字格写一写、算一算。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填一填。

二、算一算。

3+2+5=7+3+0=9-5-3=8-3-2=

4+3-2=5+3-6=5-3+7=10-7+4=

三、看图列算式。

1、

2、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xkb1.com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练习九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7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1.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口算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采取开火车或抢答形式进行口算。

5+32+68+20+98-5

二、练习

1.练习九1。

(1)同桌比赛,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快。

(2)同桌交流,相互找出错误,独立订正。

(3)集体反馈:最快,最棒的青蛙是谁。

2.练习九2。

6道混合计算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运算顺序。

3.练习九3。

(1)学生独立比较大小,教师巡堂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反馈、订正。

4.练习九4。

(1)读懂题目:横行,竖行上的数分别相加。

(2)学生独立尝试加一加。

(3)集体交流,要把每次的算式说一说。

5.练习九5。

(1)学生独立写一写,算一算。

(2)展示学生的作品,强调书写习惯。

三、全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能养成认真计算、工整书写的好习惯。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10-7=4+8=

13-3=5+9=10-9=

2+9=3+8=4+7=

4+9=3+4=5+8=

二、在○填上“>”“<”或“=”。

5+9○149○18-107+8○16

10-8○712○3+89+6○15

三、算一算。

3+4+1=7+2+1=2+2+4=

6+4-0=4+3+2=5-0+3=

10-4-4=7-6+5=

教后记:新课标第一网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复习⑴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8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

2.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高口算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加法表和减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

二、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出示图,学生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可以列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2.出示金鱼图,说一说图意。

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原来有2条金鱼,又游来3条,求一共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加法算?

学生填书后口答。

3.出示鸽子图,说一说图意。

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求还剩多少只?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

学生填书后口答。

4.比较一下这两题,为什么一个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

5.老师小结:在做图画应用题时,先要看清图意,然后再想用什么方法算,如果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算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算;如果要从一共里去掉几个,算还剩多少,就用减法算。

三、复习10以内的加法

1.出示加法表。

(1)竖着看,第一行得数是几?第二行得数是几?第三行呢?……

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一竖行里每道题的得数都相同。)

(2)横着看,第一行1、2、3、4……都加上几?第二行1、2、3、4……

都加上几?第三行呢……

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行都是1、2、3、4……加上相同的数。)

(3)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利用加法表练习。

(1)让学生竖着、横着、斜着按顺序各读一遍算式和得数。

(2)要求学生说出5道加3和加4的算式及得数。

(3)要求学生说出所有得数是7和10的加法算式。

四、复习10以内的减法

1.出示减法表。

(1)竖着看,第一行从几里减17第二行都从几里都减几?第三行呢?……

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每一行里都是从相同的数里减几。)

(2)横着看,第一行2、3、4……都减几?第二行减去的都是几?第三行呢?……

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一行里减去的数相同。)

(3)斜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2.利用减法表练习。

(1)让学生横着、竖着、斜着按顺序各读一遍算式和得数。

(2)要求学生说出减3,减6的算式和得数。

(3)要求学生说出7减几,10减几的算式和得数。

(4)随便指一道算式,要求很快说出得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在做题时,要看清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在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小朋友要能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先算得数,再按得数把算式搬到屋里去。

2+5=9+0=5+3=5+4=

7-2=1+5=3+5=8+1=

10-2=10-5=1+7=0+9=

二、看图列式。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复习⑵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9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提高口算的速度和能力。

2.进一步熟练地掌握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3.进一步掌握填未知加数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地填()里的未知数。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

(板书课题)

二、复习口算

出示第72页第6题。

学生口算比赛,同桌相互交流。

三、复习填未知加数

1.出示5+()=10

括号里填几?你是怎么想的?(方法合理就行)

2.完成第73页第7题,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时重点放在最后一题()+()=10,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只要和为10都可以,对有序地说出和是10的所有加法算式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复习计算

1.完成第73页第8题,订正时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老师小结:在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要先算第一步的结果,再算出第二步。

2.出示第7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复习应用题

1.完成第73页第10题。

(1)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

2.完成73页第1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所画的。

(2)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3)选择自己的问题列式解答。

(4)集体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一、看图列式。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74+()=9

5+()=9()+()=8

三、当小象、小马是什么数时等号才能成立。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周兆发赵培陈增英郭如贤魏玉珍徐攀芳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0月30日

课题:丰收的果园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0课时,本课第10课时 个人复备栏

郭如贤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来到果园里参加劳动,(出示“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的图并板书。)

二、新授

1、观察图。

“丰收的果园”里有些什么?

2.认方位。

(1)从中间看,梨树在哪边?

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

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2)在运水果的队伍中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3.数一数,算一算。

(1)运苹果的车有多少辆?是哪几辆?

运梨的车有多少辆?是哪几辆?

(2)苹果树有多少棵?梨树有多少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怎样求?

(3)苹果有多少筐?梨一共有多少筐?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感知到既可以1筐1筐地数,也可以2筐2筐、3筐3筐地数。)

(4)树上有几只小鸟,又飞来几只,一共有多少只?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只的?

4、分小组活动。

除此之外,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活动,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所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在班级里交流。)

三、全课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设计:

1.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有()个男孩,()个女孩,一共有()人。

2.在小鸡队伍中第()个,第()个,和第()个是小男孩。

3.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教后记:

小学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篇6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凌加宝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课前准备:

例题插图、10个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8÷4、12÷3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

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  )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练习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二(    )得八    一(    )得四   四(    )二十

(    )四十二    (    )五二十   三(    )得九

(    )六三十    一(    )得一   二(    )十二

2、6×(    )=12   (    )×2=10   5×(    )=10

(    )×5=15    6×(    )=6    (    )×2=8

3×(    )=3     (    )×2=6    2×(    )=4

3、3×4=(    )       4、5×1=(    )

12÷3=(    )         5÷1=(    )

12÷4=(    )         5÷5=(    )

口诀:(             ) 口诀:(               )

5、2×6=(    )       6、5×2=(    )

12÷2=(    )         10÷2=(    )

12÷6=(    )         10÷5=(    )

口诀:(             ) 口诀:(               )

二、口算。

8÷4=      12÷3=       12÷4=       4÷2=

9÷3=      10÷5=       5÷1=        6÷2=

12÷2=     3÷3=        12÷6=       5÷5=

三、列式计算。

1、把8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橘子?

(    )○(    )=(    )(个)

2、把10本本子每2本分给一个小朋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    )○(    )=(    )(个)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陈志海  朱殿祥  闵燕妮  凌加宝 徐文兰  吴兆和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9月27日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凌加宝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课前准备:

“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

(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9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练习设计:

一、口算下面各题。

16÷4=      2×5=     12÷4=      3÷3=

1×4=       6÷3=     2×4=       12÷3=

5×5=       15÷5=    24÷6=      30÷6=

5×6=       30÷5=    15÷3=      9÷3=

二、列式计算。

1、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2、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多少?

3、30里面有几个5?

4、除数是3,被除数是18,商是多少?

5、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陈志海  朱殿祥  闵燕妮  凌加宝 徐文兰  吴兆和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年9月27日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凌加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二、求商训练

1、练习五第1题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要求说说用哪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些乘除法式题。

4、练习五第4题

学生计算后,分别说说计算每组要想哪些口诀。

5、练习五第6题  比大小

完成P46第6题,同学自己评定。

6、练习五第7题

你能填出几道算式?

还有不同的填法?

三、作业

第46页 第5题

练习设计:

一、看谁算得对又快。

25÷5=    30÷6=     18÷6=     15÷5=

12÷6=    20÷5=     6×4=      25÷1=

12÷4=    12÷2=     24÷4=     24÷6=

20÷4=    6×6=      36÷6=     5×6=

二、填表。

被除数 15 20 18 12 24 9 18 16

除  数 3 4 3 6 6 3 6 4

三、列式算一算。

1、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多少?

3、30里面有几个5?

4、除数是4,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

5、6个3相加,和是多少?

6、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陈志海  朱殿祥  闵燕妮  凌加宝 徐文兰  吴兆和

开发区小学 二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9月27日

课题:口诀求商(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凌加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出示P46第8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刚才的完整的说一说。

(出示题)大家齐读。

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大家齐读。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四、全课总结。

练习设计:

一、填空。

1、 △△ △△ △△

⑴有(    )堆△,每堆(    )个,一共有(    )个。

算式:(                                 )

⑵把(    )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算式: (                                 )

⑶把(   )个△,每(   )个分成一份,分成了(   )份。

算式:(                                 )

2、根据“三五十五”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                     )

3、填一填。

(    )×5=20      (    )×2=12     6×(    )=30

4×(    )=12      (    )×4=16     3×(    )=18

6×(    )=24      5×(    )=25     (    )×3=15

二、列式计算。

1、5个6是多少?

2、把36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被除数是10,除数是5,商是多少?

4、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多少?

三、把合适的条件和问题连一连,再解答。

1、

2、

3、

教后记:

上一篇:13、我们都是好朋友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