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边城 文学赏析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沈从文 边城 文学赏析(精选8篇)

沈从文 边城 文学赏析 篇1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物美、人性美、人生理想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边城》是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的风俗画。正如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1]因此小说用前三章描绘了湘西的山水风景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在那里有能看清河底石子颜色的水流,有长满翠绿竹子的小山,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人们住在桃杏花掩盖的房屋内。在那里有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比赛,有络绎不绝的商人和水手,还有青年男女的对唱。不仅渲染出了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这些朴实、善良的人们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存背景。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理想的人物和古朴的湘西风情的有机结合和自然交融。所以有了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晒得黑黑的、因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澈如水晶的翠翠。她是个年幼的小女孩,因为她喜欢独自低着头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把野花戴在头上扮新娘子;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因为她总是力所能及的帮爷爷洗衣、做饭、渡船;她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因为她时不时望着天空想心事,执着的追求爱情,守着渡船,深情地等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浮起来的年轻人,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文中的外公虽年过古稀却被这自然地山水养育得依旧健壮,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渡船,他一直在默默的帮助别人,不收取任何回报,还帮路人准备茶水和烟叶,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当然这样一副好心肠也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沈从文将人物美和人情美表现到每一位边城的子民身上。作者在《边城·题记》中说“他们是真正的、诚美的,生活有些方面极为伟大,有些方面又极为平凡,性格有些方面极为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更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所以在小说中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船总顺顺,即使他认为翠翠与大儿子的死密切相关,但在她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仍愿意将她带到家中;有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取代了爷爷,承担起了他认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有豁达大度的哥哥天保,在明知自己的歌声不如弟弟的情况下也欣然“应战”,在了解到弟弟的心事后,选择成全弟弟,外出闯滩,却遇难;有为爱痴狂的“岳云”傩送,为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只要渡船,但却因哥哥的死悲痛不已,最终选择了离开;“甚至在那里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任。”沈从文一再将其中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理想化”处理,为了加强抒情性,沈从文还善于象征,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白塔的重修象征着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而从整体上看,翠翠爱情的波折和无望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想引起理性的读者们对中国社会的关心。

当时的社会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他发现那些本不该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已经入侵到质朴、勤俭的农村,他想通过这种“理想化”的表现重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为民族文化重新注入美德和活力,让我们的社会不再一天天堕落下去。

但是沈从文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存在于“理想”之中,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许多人只看到了人物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忽视了“不悖于人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内容具有理想的特点却并没有完全的理想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实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沈从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结尾,虽然是意料之外的变奏,但却符合现实中的悲剧,也体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这种现实不仅体现在结尾中,在文章里,因大哥天保的死,顺顺一家对翠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既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也体现了美好人物的阴暗面,以及长期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也最终导致顺顺一家介意二儿子傩送与翠翠在一起。尽管沈从文花大量笔墨展现理想中的人性美,尽管他也想让翠翠最后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在封建思想和金钱势力下爱情不能打败现实,人也无法打败现实,从而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也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却又无法避免的现实。

结束语

沈从文通过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于先生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边城》渗透了悲伤色彩,却并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作者也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抒发心中的种种压抑与感慨。而读罢全文,有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无形之中牵动了我感受社会风情的种种变迁。读者丛先生作品中接触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而乐意更深刻的理解人生。而《边城》无疑使其中给予读者丰富精神享受的优秀作品之一。

湘西的世界,心灵的家园。

[注释]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84:43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91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A]

[2]《阅读与欣赏》第3期[A]

[3]《沈从文资料研究》[C]

沈从文 边城 文学赏析 篇2

一、清幽的田园:自然的歌谣

《边城》独具地方特色, 自然风物感性而迷人, 在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风俗长卷中, 纤索悠悠的溪渡、依山凭水的小城、苍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 无不蕴蓄着蓊郁的乡土气息。

在这水边小城, “走长路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生活其中充满率真善良人性的人们, 沐浴着湿润, 环境赋予这片土地以清雅和灵动, 宛如本色天然的世外桃源。

“风滩、茨滩不为凶, 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 青浪滩浪如屋大。”汹涌的江水激发了边城人的豪情, 赛龙舟、对情歌、闯险滩, 民俗的风情与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 清丽的家园就像脍炙人口的歌谣, 幽远而流长。

二、清纯的人物:生活的歌者

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的翠翠, 滚滚江流中押船闯滩的天保, 龙舟竟渡生龙火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纯净自然、极富性情的人物形象, 通过一群湘西儿女特有的生活方式, 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 如翠竹般执着的农村少女, 她清秀温婉, 心地善良, “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 和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怒, 从不动气”。在日益成熟的生命中, 朦胧的情爱意识在心头萌芽, 母亲的故事使她倾心, 傩送的歌声让她神往, 但却因无以释怀而内心充满孤寂, 只能在情歌和梦境里感悟美好的爱情。李商隐说:“春心莫与华争发, 一寸乡思一寸灰。”鲍照说:“两相思, 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表达, 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 那片烟雨晨昏。

祖父是一位阅尽世事、饱经风霜的老人, 他“硬扎结实”, 坚韧通达, 因此在摆渡的职务上毫不儿戏, 他把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寄托在对翠翠的关爱上, 希冀排解孙女的凄凉迷茫, 却并不理解她的躁动情感, 他盼望翠翠找到爱的归宿, 又担心孙女重蹈她母亲的悲剧, “觅渡, 觅渡, 渡何处?”他心头充满矛盾, 并在无奈的孤独里顽强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最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走完了他一生的航程。

天保兄弟同时爱着翠翠, 天保以千百年来沿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方式求爱, 后来又以复杂的心情退出角逐, 显露出敦厚持重的秉性。傩送借唱歌的风俗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 因哥哥的死内疚地远走他乡, 有纤尘未染的爱恋之心, 也有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三、清越的情歌:人事的歌诀

《边城》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读来却感人肺腑。在牵连的人事中, 小说像一首清越的情歌, 反复吟唱的是人间至情的主旋律。

翠翠的父母在对歌中相爱, 她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 母亲性情乖巧, 性格强硬, 他们的爱情美好纯洁, 却为世俗不容, 因此含恨殉情。父亲“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 爱也可怜, 恨也缠绵。

走进沈从文的边城 篇3

各民族的文化遗产,随意俯身撷取一二,细品慢研,都是一朵朵绚烂至极的文明奇葩。湘西的凤凰古城即是这些文明奇葩中绚烂绽放的一朵。

多年前的五月,作者曾循着文明的足迹,来到了凤凰——这个承载着太多人文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之城。在这座小小边城里,走出了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人物 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这里的民居和古建筑也都蕴藏着古老的历史故事,谱写着浓郁的文化诗篇。

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看多了沈从文的小说,我这北方长大的女子,就有了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湘西梦,那份神秘,那份情怀、那份向往,撩起人无尽的思绪。

去年五月,在最好的季节,踏上了湘西之旅,也终于来到了边城凤凰。洗去风尘,独自一人,披着落日的余辉,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悠哉游哉出得城来。三毛说:“清风明月都是一个人的事,在心灵释放的一刻,别人不能分享。”

古老的小城,依山傍水,秀美别致,环抱它的四周群山,青翠得醉人,穿城而过的酉水,浓绿碧透,在落差处,又跌落起洁白的瀑布。沿河两岸,有高低错落的吊脚楼,窗口伸出的竹竿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衫,一个女人扯起悠长的乡音在唤着她顽皮的儿子回来吃饭,余音袅袅,炊烟的味儿飘来了……

我沉浸在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觉中,仿佛北国那冰天雪地中长大的我已不复存在,仿佛在“文革”中失去的母亲又在向我走来,牵着我柔软的小手,听我脆生生地背诵:“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才将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出来。”

听说作家王安忆到过湘西,到了凤凰。她曾沉思着说:“是的,这小城太抒情,出那么多名人是不奇怪的。”

可我至今不清楚,是沈从文描写了湘西,使之闻名于世界,还是湘西的水土养育了沈从文,给了他灵性,使他成为“伟大湘西抒隋作家”呢?

凤凰小街,古老而富有灵气,连铺面招牌的书写都那般古朴、受看。也许是文化积淀太深的缘故,在小街上,不光能听到温和悦耳的凤凰口音,也常常见到亲切自然的微笑。尤其在深巷小店中,哪怕只是五分钱生意,也会做得使你留下永远忘不掉的浓浓乡情。

在沈从文母校,一些耄耋之年的老校友,热情而认真地接待了我。因为他们听我说知道并敬慕沈从文,当听说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略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时,甚至希望我把论文交给他们收藏到从文母校的图书馆中,这使我惶恐而又感激了。且不说他们都是些诗书功底深厚,书法作品竟自交流海外的人,单是从年龄上讲,我也要向他们道个万福: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老人们带我来到院子里,指着一株楠木树说起一桩趣事:幼时的沈从文因为贪看“木脑壳戏”(湘西的木偶戏)逃学,被先生罚跪在这株树下,先生开导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向上长,你却喜欢在它下面变矮,是吗?”旁观的同学也讥笑着嚷:“高人不做做矮人,真奇怪。”沈从文觉得十分羞辱和气愤,于是先生就又开导他:“既然不能忍受别人的侮辱,那为什么不尊重自己呢?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从那以后,沈从文记住了师长“自侮必然自贱,自尊才能自贵”的教诲,开始奋发读书,最终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出色的“乡土文学家”,为世界人类学及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朵奇葩。

离开凤凰后的从文,怀着对故土和乡亲深沉的爱,在作品中极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湘西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和众多的湘西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湘西少女们,或聪慧沉静、天真无邪;或坦直粗野、率真炽烈,她们表里如一,形神和谐。于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和《边城》中的少女“翠翠”,甚至成了凤凰小城及湘西少女们的代名词,让无数的后人慕名而来,来到这个小城寻找他们心目中的“翠翠”。

离凤凰不远的黄丝桥古城堡,也是一个好去处,虽建于唐朝中叶,但城堡依然十分完整,在骄阳下,50里大老远赶了来,一登上城堡,便顿觉清风拂面,荫凉宜人。守城人又是位老者,依然是认真而热情,一串钥匙打开四个城堡楼中的木门,爬上爬下,又一一关好。他睡在其中—个城楼中,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几样简单的生活物品。不寂寞吗?老人倒是很爱说话,我们沿围城缓缓走了一圈。他告诉我,这城墙的石头是古人用石灰和糯米浆砌的,一千多年如此牢固;城墙通道用大青石板铺成,可底下却是空的,地面至今不沉。这也是奇迹!近年来,许多影视剧选择此处做外景,湘西人每每热情接纳,却不索报酬,我甚至有些不平了。走出城堡,连连回首,但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还会多留有这样一些能启迪心智、赐人以精神财富的古迹。

凤凰古城里的民居及建筑

据说,湘西的凤凰古城,是因其西南方有山风形而得名。自古这里就住着土家族和苗族的先民,这两个民族进入凤凰城域后,生息繁衍,开辟鸿蒙,将近有3D00年的历史。

凤凰古城坐落在沱江河畔,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翠绿的南华山倒映江心。江中渔舟游船数点,河畔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古城依山傍水,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始建石城,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城墙设有四门,东“升恒”、南“静澜”、西“阜城”、北“壁辉”,城楼均建于清朝年间。现锈迹斑斑的铁门,还能看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出北门是过去的码头,城门呈拱形,两扇系以铁皮包裹,用圆头大铁钉密钉。城门上的城楼依然完好,楼高11米,用青砖砌筑,歇山屋顶,飞檐翘角,造型雄伟。城楼对外一面还开有枪眼两层,每层4个。北城门外宽阔的街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走过都要侧身而行,据说这是当年出城的惟一通道。电影《边城》,也曾以此为外景地。

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高近6米,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坚固异常,现在依然保存完好的一段约有500多米。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

朝阳宫,位于古城北门西侧的西门坡,原名陈家祠堂,建筑有大门、正殴、戏台、左右包厢、厨房、厕所等14间房屋,构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人大门,从戏台下穿过,即为一宽敞的四合院天井,全用方形青石板铺成,整齐有序。正面正殿是三开间木结构,殿基用精雕细凿的红砂条石浆砌,高出天井坪1.2米。明间前铺设有9级紫红砂石扇彤石阶;内檐开圆形月拱大门,拱门四周镂冰纹花楼。两边次间正面均为花格通风木窗,前有木雕栅栏走廊,这是过去乡绅阔佬看戏之地。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离地2.1米。台上正中题曰“观古鉴

今”,台前两侧悬挂对联一副“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玄妙而义真切。台后正中彩绘福禄寿三星画,上面藻彩绘戏剧人物9幅,均是一幅一典。台顶为重檐青瓦屋向,飞檐翘角,古雅端庄。朝阳宫是湘西古建筑的精华,整座院落雅梁画栋,红柱碧瓦,特别是栅栏和花窗,工艺精细,造型别致。

大成殿位于古城登瀛街,县二中的校园内,走在文星街,便能见到大殿翼角反翘的屋檐。大成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原是文庙的正殿,建筑中规中矩,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基台以红砂石砌筑,大门为八合雕花门扇,两边次第有扇形花窗,大殿前4根檐柱上的金龙浮雕、狮身也还精美,抬头能见到藻井中的彩绘,殿内是孔圣先师的画像。

沈从文故居,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位于中营街10号,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为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建筑。有天井、正房、厢房、前室等10余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四合院占地约20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马头墙上装饰有鳌头,故居小巧别致,门窗镂花,古色古香,清静典雅。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沈从文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85年按原貌重加修葺,并辟为沈从文故居展览馆,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照片及墨宝等。

湖南湘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凤凰小城里,除了汉族,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多民族的聚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湘西凤凰民居。凤凰的民居多依沱江边而设,不强调南北走向,整体布局与单体形态都非常自由,表现出一种粗放、洒脱、浪漫的情调。但每一座住宅内部却有一定的空间组织关系:小型住宅以堂屋为中心,联系各个房间,而大型住宅则以一系列的厅堂为轴,联系各个空间。民居的建筑材料也较为丰富,多就地取材,如木条、卵石、页岩、砖、青瓦、树皮、茅草、竹子等。因过去湘西地区较为封闭,而又盛产木材,很多的民居除了屋面覆瓦之外,其他大都使用木材料,这倒与广西壮族干栏式民居很相似。凤凰民居的精华是吊脚楼,它也是湘西风土建筑的代表,吊脚楼大体上可以分为挑廊式和干栏式两种。

[1]组合形体优美的吊脚楼群

凤凰的吊脚楼,有二层的,也有三层的,也有三层和二层吊脚楼的组合,并且结合形式高低不一,参差错落,整个组合形体沿沱江沿岸排列,曲折优美。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形体参差多样的吊脚楼,景色美妙动人。

[2]曲折的街道与别致的景观

街巷是村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村镇的重要元素,根据人们走路的需要及地形特征,形成主次分明、交错纵横的流通空间。湘西村镇地形复杂,用地又紧凑,所以街巷都较窄小而曲折,有些地方还在街上空搭建门楼,成为街头标志或避风雨之处,使原来就多姿的街道更为别致。

[3]融于自然的临水民居

由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人们便都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了湘西民居建筑的多样化外观与丰富的质感变化。再加上材料均取之于大自然,所以不论是哪种材料搭建成的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景象非常和谐、融洽。

[4]民居房屋的开间

在湘西及凤凰的民居,一般有二开间、三开间、四开间、五开间之分,其中以三开间最为常见,开间的宽度,小的有3米,大的则有4米;房间的进深以“柱挂”的多少来定,每一步架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约在0.5米左右,所以“柱挂”多则进深大,一般来说,较小的为三柱六挂,较大的为五柱八挂。

[5]魅力无边的拱形桥洞

沈从文 边城 篇4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篇5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

湘西拥有那样美丽的风光:清莹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乱的碎石;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乳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薄暮的夜色里飘浮„„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似林泉深处悠然飘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说里始终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调。看多了高楼华厦,看惯了车水马龙,我的心憧憬着一片远方的土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胧勾勒出的天堂。

人说,人情如水;人说,世态炎凉。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多这样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伪善的面具,或违心或有意地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石头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遗忘不是罪过,但若任由它们成为回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人类的悲剧!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岁的少女不免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爷爷不便明说,只是远远地观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他是真心地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有的时候,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爱子女的,含辛茹苦,穷尽一生,只为孩子能避开一切灾祸,拥有灿烂的笑靥。他们的付出无私无怨,然而内心总还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长伴身侧。看到子女点滴的成长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个陪伴你终生的人会真的存在过。于是,当父母的爱逐渐成为子女闯荡世界的牵绊,当至亲之情终于缠绕住我们远行的脚步,我们变得如此懦弱与无助。长期处于父母荫蔽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该怎样独自去搏击风雨?而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真的,我们背负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说,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端午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二老傩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却怎知终于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我们的碌碌,我们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劳?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们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从文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先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要让傩送走马路。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已极。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面对自己的情敌会采取何种样的措施。是嫉恨?是诽谤?甚或杀人。我们凭什么去剥夺另一个人生存的权利?难道就因为他(她)在爱情上作出了与我相同的选择?爱情应当是纯洁的。为了获取爱情而不惜使自己的双手沾染鲜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爱情,因为他将爱情玷辱了。与天保和傩送相比,这一类人该怎样的自惭形秽!

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爷爷的死使翠翠成为完全的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著地守望„„

故事写得这样淡远,骨子里却尽是悲凉。原来离散可以这样迫近,原来一切曾经的拥有可以瞬间成空。时间的触角是那么的细而绵长,都以为我们是被时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远方的,却是不能回头的沧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总会有明天的曙光。任岁月流逝,细数度过的那些在回忆的凝眸里变得淡远而美丽的日子,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大仲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结:“请记住:等待和希望!”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书中这样描述了翠翠听到二老的歌声后的感受:“„„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这样的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就像大老,喜欢上了翠翠,于是直接去向祖父说明:“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能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大老终究还是太忙,于是他选择了走车路,就是请媒人去翠翠家提亲。提亲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因为翠翠不欢喜他。书中只用了一段话就阐明了这种情感:“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从容”二字不动声色地表露了翠翠内心的想法。因为对大老没有那种特殊的感觉,所以能够从容面对。

而二老就不同了。翠翠与他是有过巧遇的机缘的。就在端午节的晚上,翠翠久等祖父不来,却遇上了捉鸭子回来的二老。短短的几句对话,在翠翠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每每想起,都会让翠翠突然地沉默下来。这样的情感,就应该是爱了吧。

二老亦是勇敢的,当知道自己的亲哥哥也喜欢翠翠时,他仍然能够直截了当地去向哥哥表明自己的心迹。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比大老更了解翠翠的心意,因为他选择的是走马路,就是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二老是成功的,他的歌声让翠翠在睡梦中都能感觉到甜蜜。于是,一份同样的感情是明明白白地存在于两人的心底了。并且,一旦存在,就不可动摇了。

这份执着,正如翠翠的父母。

当初,翠翠的母亲爱上了一个军人,并且秘密地发生了暧昧的关系。因为世俗的不容,军人于是服了毒,意在死后与心爱的女子相聚。女的因为腹中的小孩,多在人世停留了一些时日,待到小孩生下,她也义无返顾地随爱人去了。要用生命来捍卫的感情应当是惊天动地的了吧,但书中仍然用笔不多,仍然是淡淡的几句,仿佛是不经意地讲述。但在平静的文字下,人们应该能体会出情感的波涛汹涌。

大老出事之后,二老的心中充满了对祖父的怨恨,但对翠翠的爱却又是不能割舍的,所以他仍然对别人说出自己想要渡船而非碾坊的念头。这种复杂的感情让他远远地避开了自己的家乡。而翠翠,在祖父去世后终于从旁人口中得知了二老的想法,亦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事情。于是,就心定气闲地一日日等待下去了。不曾有过承诺,也不知道归期,但翠翠不在乎,她只是等,等待那个“明天”就会回来的人。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篇6

[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湘西世界 ; 翠翠 ;老船夫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

《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边城》把沈从文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并作了一个完整的阐释,展示给我们的是湘西世界的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湘西世界里,没有邪恶,没有争执,也毫无功利企图,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只用一个“爱”字来描绘。1.超功利的情爱

《边城》里,爱与被爱都是极自然的事,没有外力的压制,没有金钱的铜臭,一切都那么优美自然。翠翠的爱情世界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她对傩送的感情自主自为、纯洁坚贞。而傩送,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丝毫不受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不受家长观念的制约,“不要碾坊要渡船”,毅然钟情于翠翠。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与淳厚人性。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他们之间自然的情爱和灵魂的高尚,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和谐的生命存在形态。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都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双方都表现出了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的品质。

2.纯真的亲情和暖暖的邻里之情

湘西世界里,每个人都从容平静地生活着。但他们单纯淡泊的生活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情与爱。首先是老船夫与翠翠之间,一位老人与一位十四五岁的姑娘,是边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的相处中充满着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其朴素纯真的亲情体现着湘西世界的和谐。小说也就在老船夫与翠翠这两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都市生活中正被消解的纯真与美好。一年端午,翠翠本已约好了爷爷守船,自己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临走时翠翠问:“我走了,谁陪你?”爷爷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眉毛皱拢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最后翠翠决定不去,对爷爷说:“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这些话虽然有些傻乎乎的,却能从中感受到翠翠与老船夫之间浓浓的亲情。翠翠可以隔着河向对岸的爷爷喊“爷爷,我要你”,翠翠可以独自一人放声痛哭而没有任何矫情,而得到的就是爷爷的呵护与关爱。这里虽非桃源,却似人间天堂。

其次是邻里之情,贵贱在湘西仿佛没有等级,船总顺顺与摆渡老汉物质生活简直在两个层面,然而他俩的感情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并没有因物质的差别而割开他们生活的和谐。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他们的倾心而谈,一投足,一举手,一壶酒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自然与和谐融洽。

作品以爱为核心,让我们在边城的宁静和谐中,体悟生命中的优美、健康与自然。翠翠在风雨中丧亲,但天性善良的湘西人没有让他感到孤独无助,船总顺顺忙前忙后,尽心照料,就连昔日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马兵,也不请自来照顾无依无靠的翠翠。他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平静质朴地生活,而这些纯真质朴的情与爱,使平凡人的每个平凡日子都温馨感人,显示着湘西世界的和谐。

3.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边城》里,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宁静、优美、质朴的自然风景画,在那里,自然与人永远都那么妥帖,那么和谐地相契在一起。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湘西世界里的人,对一条狗、一塘鱼、一棵树,以及房前屋后的每一样东西都怀着无限的温爱。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人诗意地栖居着,显得宁谧优美与自然。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甚至有时任人物消融在自然中。“人虽在这个背景上凸出,但终无与自然分离,有些篇章中,且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点,听其逐渐全部消失于自然中。”在沈从文笔下,自然不仅成为人活动的一个背景,而且成了人的一部分,成为纯洁、本真的象征,是超脱世俗功利,疗救人性异化的处所。人与自然同化,宁静和谐。

在阅读中也曾隐约地触及到沈从文坚韧之下所深藏的忧伤。沈从文是擅长节制他的滥情的,于是,小说中的湘西世界,含蓄而婉转,但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内心无法控制的感伤也会一泄千里,化作滂沱大雨。而雨过天晴之后,则依旧是淡淡的暖暖的微笑,在忧伤之中掺杂些许欣然的期待,在五色迷离的现世中,为人生的远景,凝眸。他所展现的爱让人神往,就让梦驰骋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让心真切地贴近这温暖而朴素的人生,在朦胧中想望人性和爱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边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出版。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追求 篇7

一、《边城》阐释了人生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 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独到的偏爱,他在给三姐张兆的信中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很晴和……我站在船后舱看了许多的水,我心中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山头夕阳极感动我, 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表明了他对故乡的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状态, 把自然与人文都融聚到了博大的人性之爱里。

边城茶峒青山环伺绿水缠绕,弓背的溪流弓弦的山路,河床是大片的石头,“静静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皆可计数。”

如此成美的自然境致,比之避乱桃花源更令人感动,更叫人心驰神往。桃花源之美更是“人事”引起,茶峒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合于生活的本色。

固然, 我们并不排斥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幻化了自然人格与精神人格,使作品更趋于理想化,但这种理想化并不损伤边城茶峒带给人的神往, 反而使边城的生活生态更和谐更融洽,这种“美”恰恰超越了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化,所以边城才具备了高于生活真实的美感。

二、《边城》诠释了人生之纯

沈从文《边城》里“纯”是从人情的角度发掘的。谈及人情,当然应该先了解风土与风俗。我们且不谈沈从文故乡的风俗,单从文本本身来看,小说展现的风俗极为健康、极为自然,完全能称得上人性纯粹的写真。如特殊的地理经济特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榈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这种特点导致的特殊风土人情中“女人身上的交易”最为独特,虽言交易,但用情之真令人瞠目,“痴到无可行容”;再如迎亲送亲的风俗,全都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即便是路过,也有人跟着送出好远;最“煊赫”的就是那端午时节的划船捉鸭的竞技,那竟成了茶峒乡俗中实证英雄诞生的方式,没有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惊涛骇浪,茶峒人一方面享受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另一方面寻找自己心中的勇士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自豪。

纯朴的风俗默化了醇厚的秉性。这儿的人诚实、勇敢,“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求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得到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虽也为利,但更有情趣的是冒险的快乐与英武的展示,观及之人也不是欣羡其获利,而是为其敏捷与勇武喝彩。甚至如顺顺这样的掌水码头, 如此身份的人也是如此,“凡帮助别人远离患难,偏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能把急人之难当做自己无可逃避的责任是茶峒最经典的民风。沈从文并非一味用自己的理想美化心中的“家乡人”,他也认为他们“爱利”,也承认他们讲究“人事”,但正是“爱利”才使得茶峒生活显得尤为自然健康,没有这些反而显得做作。在这里,沈从文把想象中健康自然的人生与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完美地糅为一体。

《边城》的“纯”还远不只是这些大义大勇之纯 ,微善小义的日常动随处能见:或行止所及,如爷爷弃世后翠翠得到的帮助,船总顺顺赠儿子的“战利品”和粽子给翠翠和爷爷;或情感所系,如爷爷在世时对翠翠的养育,爷爷的朋友端午节时替他看船;或秉性天然,如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等等,越是日常越能表明茶峒生活的纯的普遍性。

三、《边城》呈现了人生之憾

在湘西这一充满原始生命形态的乡村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恬美。就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生存状态下遗憾悄然而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耽于梦想,不敢大胆表露情愫, 使得她与傩送的爱会合无缘; 英俊能干的傩送的迟疑逃避,伤害了天保大老,导致他更不敢面对现实;淳厚质朴的祖父迂阔善良使翠翠陷入了孤寂的绝境; 个性豪爽的天保因成全弟弟而葬身茨滩; 洒脱慷慨的顺顺的专横迷信使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没有了宁静的栖息之地。

“20年来的内战 ,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 ,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句话透析出现代文明渗透到边远偏僻的湘西, 使得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受到动摇,难以维系,他内心感到极为孤独,他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

四、《边城》有着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

沈从文用理性的人文的反思挥舞人性化的大旗, 省示人们构建健康自然的人生生态,从中体验人生的优雅与美好,领悟人性的圣洁。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知里或梦里,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并深刻地揭露出与《边城》相对应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文明社会”。希望通过民族的改造重建理想王国 ,他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 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篇8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风俗美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特色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开《边城》,湘西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说:“沈从文是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的。”基于这种爱,他总是把风俗写得很美,从容叙来,韵味绵长而动人。他的作品表达出的深深的同情,就是通过对风俗的情感认同而获得的。

一、激情澎湃端午日

《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孕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作者肯定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借此传达一种希望,一种催人奋进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二、别具特色婚恋俗

《边城》里还写了不少婚俗,提亲、陪嫁等。如作品中写到婚恋有“车路”和“马路”两种,这两种婚俗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小说的爱情悲剧与这两种婚俗观念的矛盾有莫大的关系。前者与汉族婚姻一致,较名正言顺,婚姻的缔结较尊重长辈的意见,在这种婚姻观念的支配下,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胜过感情,婚姻和爱情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后者与苗族婚俗一致,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青年男女靠自己的歌声找到爱人,它可以飞越贫富不均筑成的高墙。天保走的是“车路”,他只知只有山歌才能打动翠翠,而不知道翠翠不爱他,却一味地埋怨老船夫。二老走的是“马路”,他和翠翠的性情和气质较相近,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在自然而然中产生的。随着天保的死去,最终造成了爱情悲剧。作者所展现的这一爱情悲剧,否定了汉族只要婚姻不要爱情的传统婚姻观,肯定了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真情流露吊角楼

吊角楼既是湘西水乡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又是作为一种居住民俗被作者写入小说文本的。作者借吊角楼表现了水手同妓女率性而为的情感。作品里的水手与妓女的爱情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他在作品中写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廉耻的都市人还更可信任。”作者把吊角楼作为展现男女真情真爱的舞台,表现他们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此学者赵园这样评价:“对于辰河上的水手与吊角楼女人,他压根不打算作伦理的度量,而只去写生命力的恣肆迸溅处。”吊角楼女人和她们的水手情人,其实代表着沈从文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即不以道德、伦理去衡量他们的对错,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示他们作为人应有的生活,表现男女自由的爱恋关系。

《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是美的,瑰丽而温馨,像一幅画,更像一首优美、浓郁而又忧伤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是基于对故乡诚挚的爱来描写湘西风俗的,他笔下的风俗具有优美、古朴、奇异的特征,这样作品就变得朦胧而神秘,具有奇丽的色调。从这些特异的风俗中挖掘出人们美好的情感和人性,展示出边城美好的“人生形式”,即便是对那些丑陋、落后的风俗,作者也是抱着宽容和原谅的态度的。

上一篇:对外投资信息平台下一篇:如何当好一名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