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推荐8篇)
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在于学生对本科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等逐一分类,培养尖子生当好“小老师——并规定每个尖子生必须带好一个后进生“徒弟”,安排他们成为“互助组”,便于尖子生辅导后进生。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充分发挥尖子生的才智,还可消除后进生不敢问老师的自卑心理,使班上形成一股互帮、互助、互促、互追、互赶的良好学风,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建立组长责任制。根据各个班级人数,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挑选一个威信高、有责任且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督促学生的预习、练习,解决本组同学学习中的疑难和当好上课时“群学”的领头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对做得好的组长和组员都给予考核分的奖励,建立集体奖、进步奖、鼓励奖,特别注重后进生的“补差提优”,对后进生的一点点进步都不失时机加以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的决心。这样即可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异步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是为了学,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就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反映出来。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动手动脑去探索, 去发现所学课题的最关健的概念、观点和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抄, 这种包办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教学方法, 即“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 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些可以不经思考的嚼碎了的知识,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在课堂上光看、光听而不动脑筋、动手是学不好知识的。如果认为还有课后的复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那将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势必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新课改强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能面向全体学生, 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是主动的, 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发现这节课所讲主题存在的必要性, 根据积累的感性材料去猜想存在的规律性, 进一步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理论上给予证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不同的意见、观点、方法积极展开讨论, 发表自已的见解, 并为自己的论点寻找充分的理论根据;学生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排除非概念和变式的干扰, 加强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还应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 使之吸收到本人的认知系统中。所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定向引导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正确处理讲和练的关系
正确的教与学关系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讲与练应是正确的教与学关系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种是讲学式的,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不加考虑, 讲得多, 讲得细, “满堂灌”。结果学生没有动口、动手、动脑筋的机会, 得不到应有的思维训练。这种教学还加重了课外负担, 影响了各科学习的均衡发展。另一种是少讲多练式的。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压缩讲课时间, 对教材里的概念、定理、法则的来由及推导一带而过, 把精力放在结论的记忆和应用上, 企图通过学生反复练习来提高质量。结果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会了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 但对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理解, 遗忘率也高。针对上面的情况,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讲的内容应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抓住关健, 讲深讲透, 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对上面两种形式无疑是一种冲击。然而, “满堂灌”“少讲多练”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典型。“精讲多练”仍属注入式教学的范畴, 一方面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方法是现成的、结论性的, 训练是模仿性的。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 学生没有探索, 就谈不上通过传授知识去培养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从讲与练的关系上去寻找突破口, 正确的课堂教学的讲与练的关系是:“讲”是指教师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层次地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以达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尤其是培养探索、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讲”是为了“导”。教材的内容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 当然更不能追求所谓“讲深讲透”。教师的“讲”应受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双基、能力的实际所制约, 通过“讲”去组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把注意和思维集中到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上。知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是现成的, 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不应把知识的全部奥秘一下和盘托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必受到机械的时间限制, 但应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把“讲”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练”是为了“知”。教师应布置怎样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去完成呢?在新课程教改中, 教师应布置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练习。这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归纳出数学规律的练习;从旧知识中引伸或获得新知识的练习;排除变式干扰和非概念干扰, 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练习;在反复学习中用事物的本质属性去解决更多的同类事物的练习:对概念、定理、习题的存在条件进行讨论的练习, 对数学知识的可逆性联想、甚至是多向性联想的练习等。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消化的练习, 使学生能把知识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成为知识间纵横联系的一环。在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思考、探索、讨论、答问、实验、演算、小结、归纳等。另外,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也是“练”的组成部分。对这部分练习, 应做到: (1) 要有适当的量的要求, 更要注意质的要求, 使学生在解每一道题时都受到某种独立思考方面的训练; (2) 要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 更要注意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探索的训练; (3) 要注意到解题对知识巩固性和复习性的目的, 更要注意到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某些具有创造性特点活动的目的。
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把不恰当的教学要求降下来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 基本训练要严格, 但教学要求要恰当。当前, 在新课程教学中, 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度要求过高, 出现学生成绩大面积不合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师要应付各级盲目拔高的统一命题考试,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明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要求, 把不恰当的要求降下来, 大面积的质量才能提上来。那么什么是一个及格的初中生呢?即:及格的初中生应是在继续学习中不感到困难或者说在继续学习中跟得上。比如在初中代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书中, 对大多数学生要求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解法, 它们的理论依据以及三种解法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学生掌握这三种解法的初步应用——即能独立地或半独立地完成练习的全部和习题中的一部分题目, 就算达到要求了, 至于在习题中的一些题目, 如: (X+1) (X+2) (X+3) (X+4) +1=0等, 可以让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做。因为这些运算较复杂或技巧性太强的题目, 对大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 教师不能用能否做出这些题目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章节过关与否, 更不能把这些题目作为测验、考试题目来非难学生。当前有不少教师甚至拿初中知识的综合性较强的题作为对学生讲授新课的例题。与教材配套的《基础训练》中的个别题还超出了教材范围, 例如:已知a2b2+a2+b2+1=4ab, 求实数a、b的值等之类的题目, 是不能要求初中生来完成的。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沉重的“偏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几何第二册四边形章,各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很难掌握、区分,于是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复习题目,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教师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形式搞一次竞赛,教师列出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樣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同学们勇于抽签抢答。教师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同学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教师给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再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教师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类”、“法则类”、“运算类”,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讲座的方式,找出了每个“关口”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中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词逐句地范读,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确定最佳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再从难点、易错处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平时,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采取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然后在学生交来的作业中寻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普遍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再讲新课,这样授课就有针对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新课后,教师可以出部分选择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出综合性较强的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规定时间内看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出来,或让每一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出一份试卷,看谁的试卷质量高。
(2)课本的同一性与发展需要的层次性的关系。现在学生都学同一数学课本(相对一定范围而言),但今后运用数学的层次又不同,这就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数学要求。因此,有专家指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如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发展其数学特长。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和过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就不能保证,培养合格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校就谈不上发展,路子会越走越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校及一些相对较为薄弱的学校,在谈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时,总是信心不够,借口百出,教育教学工作举步不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探索出一条如何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下降
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使得农村薄弱学校辖区内的学龄儿童数量大幅下降,学校生源锐减,同时生源质量也大幅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进城务工。同时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转入城市就读,趋向优势教育资源,剩下的在校学生又由于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均不尽人意。我校就曾有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现在还留在我们学校上学的学生就只有两类了,一是‘笨人’,二是穷人”。针对这些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教师水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差和农村原有优秀教师的外流,使得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缺乏。我省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师资队伍现状堪忧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不浓,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慢,教师们不求进取、固步自封。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教法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习模式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 流失严重。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城区学校好于乡镇所在地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不愿意来,出现队伍断层,青黄不接,老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大多实行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所以,很多教师动用各种关系,有的往城里调,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外流严重,最终导到导致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失衡。
由于年龄结构老龄化,再加上生源的减少,在本校内平行班数量减少或者一年级就只有一个班,工作效率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虽然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合格,教案基本完整,工作积极性高,敬业精神强,但是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尖,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3、办学硬件陈旧
在我县的城镇一些学校已装备多个多媒体教室,部分学校已在装备“白板”时,而像我们这类农村薄弱学校在“校校通”工程实施前,连网络都一直没通,现在通了,而在90年代购置的计算机早已成了摆设,校校通所配置的几台电脑基本满足了学校办公用,老师们想在网上下载一些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校舍基本是危房,学校每年在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维修,但终是治标不治本。
4、农村薄弱学校的优势
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农村有一些更宝贵的、城镇所不及的有利因素,需要我们好好挖掘、好好研究。首先,农村学校与自然更贴近。农村孩子可以与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这种体验是城市孩子无法体会到的。上学路上鸟儿唧唧喳喳,田野里麦子一片金黄,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村边的小溪蜿蜒曲折,泥土气息弥漫校园。这些都是农村课程改革得天独厚的资源,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利用。其次,农村学校教育融入农村生产与生活当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之余,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在这里,“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得到了一定的还原。农村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从而得到鲜活而生动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天然方法。再者,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城市师生间的陌生相比,农村是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教师和家长、学生同处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微型社会中,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之间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信任,是课程改革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措施
1、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既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涵盖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校纪等。良好的育人环境,会使广大师生时刻体验到校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时刻享受到置身其中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对工作、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因此,作为薄弱校,要充分调动、鼓励学校广大师生,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积极投入到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建设当中,自己动手,优化教学,培养广大师生爱校、爱教育的良好风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针对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找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倡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自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保护和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切忌高高在上,三尺讲台,惟我独尊。要经常性地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解疑、交朋友,从而活跃教育教学氛围,确保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进行。
三、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整合课程资源,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湟中经验初步解决了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时间问题、教与学的方式问题、课堂管理问题。对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课程意识,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课程内涵,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以创新、发展的观点正确把握生成性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成功实践湟中经验的基本做法,确保校本教研机制和谐、有效整合,提高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投入校本教研活动,准备充分,积极参与;强化自主学习,将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立足于自我理解和内化。教师之间要分工协作、同伴互助,发挥个性特长和发扬团队精神并重,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融合学校教研工作重心、学科特点以及本组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制定好活动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探索从问题确立到问题解决中的行动策略,做好资料积累;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与组内教师通力合作,营造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成长。教导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学校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确定学年、学期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要重视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善于发现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可转化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校本教研的常规制度;要尝试建立跨学科的教研组或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使各科教师加强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方式方法的迁移融合;要探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结合,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师研训体系;要研究年级组办公形式中的教研模式,切实提高教研质量。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教学研究工作作为学校极其重要的工作,把握学校教研工作的方向与思路;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多层次、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形成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要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教学现场,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教改,认真发挥领导和指导作用。(作者:李亚岭)依托校本教研,促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三、转变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因素,走素质教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产生厌弃行为的现状。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倡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富有趣味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学,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教师评,自己评,集体评”的激励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爱学”、“乐学”、“勤学”、“会学”,直到“学会”、“学好”。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四、积极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许多教师、家长都很头痛。我认为,这方面,学校要花大力气鼓励教师多一份爱心,一些耐心,一点理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育人意识。
学校要多鼓励教师深入到班级、家庭、学生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多亲近,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以循循善诱、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他们谈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的心灵。另外,提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使学困生也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使他们切实尝到学习进步的愉悦,并以一次次成功的欢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经常抓,反复抓,抓经常,抓反复,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五、优化教育科研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学校要发展,教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不断优化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优化过程。薄弱校要改变教育教学质量长期滞后的现状,就得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树立“教研兴校”意识,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鼓励全校教师提高认识,共同参与,大兴学习之风、教研之风,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全校教师要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活动,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教学理念,并积极展开讨论,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与角色的转化。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开展“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等专题研讨,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撰写小论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给自己洗脑、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时时“三省吾法”,反思自己的学法、教法和导法。
六、密切与家长配合,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台
薄弱校要把做好家长的工作作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教育的政策性宣传,增强学校收费透明度,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透明度,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从而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各班相应地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共同商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利用家长会,对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大力进行表扬、鼓励,并给以物质奖励。另外,要求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要耐心、细心,讲究艺术,注重方式,把工作做在家长的心坎上,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生的责任心,树立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信心。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我们薄弱学校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之路。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策略
依靠法制和全社会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法必依,依法治教。
局部突破,以点带面,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转变。如同当年由教育自然发展转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换。顺利完成这种转换必须借助外延普及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科学制定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规划。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状态难以扭转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解决教师队伍问题的步骤可以尝试如下措施:第一,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和机制;第二,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第三,落实城乡教师轮岗互换制度;第四,通过免费师范生制度,补充高质量教师;第五,加大教师培养基地建设的力度;第六,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和高职称比例方面都不低于城市,专业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方面接近城市,农村教师就会变成比较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教师职业魅力的增加会吸引很多人来竞争农村教师职业,农村学校就有了挑选教师的余地,就可以挑选到优秀的人才做教师。
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当农村学校有选择教师的余地后,制定严格的农村教师队伍准入标准,不仅要考察新教师的身体状况、相关知识和普通话是否达到作为一名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还要对教师性格、信念、心理是否达到高素质教师标准进行考察。
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农村学校有一部分优秀教师,他们起点高,培训后素质提升快,很快可以脱颖而出。这些优秀农村教师往往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群体,但城市学校和县城学校如果有机会就把这些优秀教师“挖”走,从而使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人才辈出、人才缺乏”的窘境,城乡教师交流名存实亡。因此,应重点培养一批农村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农村教育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教师的人事分配权归县级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在新教师分配时,相关部门要考虑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素质均衡,不能把优秀教师都留在县城和重点学校。
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政府的职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必须用行政手段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专项经费,并要保证经费的专项使用,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有计划地加快中小学“三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和操场等的建设。
努力营造农村教师宽松的科研氛围,积极鼓励农村教师创造性工作。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离开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办学中必须以教师为本,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教学反馈、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把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实行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教学。对学生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考试制度,对教师要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对学校要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校长、教师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
可持续推广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每一所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一旦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获得大幅度提升,甚至可能会走到同类学校的前列。但这样的质量快速提升,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学校管理者就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起来,那么摔跟头日子就不会远了。欲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真诚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加强到得大幅提升以后,有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椐我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其主要表现是:责任心加强了,时间花得多了,汗水流得多了,学生作业多了。然而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单凭一腔热血的硬拼是不行的,甚至还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继续提高。苦干还需巧干,这个“巧干”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破解这些问题,这个“巧干”也就是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破冰之钥匙,就是依托校本教研。下文就如何做好校本教研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校本教研是实效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个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探讨和筛选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
搞好校本教研重在一个“实”字。切不可浮躁,否则费力不讨好,使教师产生厌倦情绪。
做实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发现的“问题”不真实,那么,我们的校本教研就会变成摆设,劳民伤财。
“问题”的真实性很重要,关系校本教研的成功与否,在此就发现问题的策略谈谈自己的拙见。
1、比较法,任何事物只要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地找到差距。俗语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优与劣,好与坏,成功与失败······都是比较后的产物。就拿我校来说,我们农村小学,外语教学落后,2007年我们把学校的学生外语学习现状与一二完小等先进学校比较差距很大呀!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哑巴英语。不会读,不肯读。其后我们采取了相对应的策略。2008年六年级毕业会考英语获第10名这个成绩我们是较满意的。
2、听课法,听课是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听课制度,对因开会出差耽误的听课任务,都一节不少地补上。他认为只有经常听课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听课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听某教师的课或听某年级某学科的课,要连续听4-5节,这样才能听到真实的课,如果我们听课象蜻蜓点水,那样收效是很有限的。我曾经听三年级作文课,听第一节课没发现问题,连听五节课,我发现问题了,一是对学生缺乏观察引导,二是要求太高,吓倒学生了。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干脆抄袭来应付。
3、访谈法。访谈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访谈可以了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困惑,分享教师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了解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把多个教师的访谈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访谈学生,童言无忌呀!我们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真实的学情,这样我们的分析才能周全,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
只要我们真正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切入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过发扬集体智慧,并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灵活运用。我想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步入了快车道。
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最终归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否则,竹篮打水——
一场空。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地投入到这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去。切实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因为我们发现的问题不可能是单个出现的。往往同时发现很多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分清主次,做到有计划地一个一个地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老师无所适从。这样坚持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障碍就会一个一个地被清除。学校教育教学将充满生机,艳阳明媚。
我认为目前英语科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教学质量问题。只有教学质量完全上去了,我们才能彻底摘掉落后的帽子。如果我连任英语科组长,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科组环境,严肃而又活泼的教研氛围,引领科组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深入教师课堂,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同时,用心挖掘老师们课堂教学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
三、倡导一课一测,一周一测,一单元一测。
四、对新教师及以前没有教过这个年级的教师(如王灏涓老师没教过六年级)加以指导,帮助她们分析教材,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等。
五、检查落实各年级各班的单元测试情况,批改情况,了解测试成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跟进。
六、狠抓单词过关,期末考试之前
一、两周进行单词比赛。
七、狠抓课文过关,第十四、五周举行背书比赛。
八、隔周对中下生进行一次抽测,努力缩小落后面,争取消灭低分。
九、重点抓六年级,计划下学期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救。及时发现差距,及时迎头追赶。
十、引导科组教师做好以下八大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动力的契机,只有对所学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调动起来。
1、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教学时,师生的心理距离要尽可能近些,者溶于学生生活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
2、重视“自我表露”,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尤其是由于这种表露的成功而受到教师的夸奖,甭提有多高兴了。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表露,既能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成学生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在课堂上,给各种学生充分的机 1
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语音好的同学让他朗读、领读;文娱好的让他们扮演角色,表演对话;书写工整的让他们在黑板上作练习,集体纠正;画画好的让他们在黑板画简笔画;普通话说得好的让他们当小翻译……即使是差一些的学生也尽量让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自我表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在他们的认知表露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帮助,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强化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的需要支配。”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和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让机械、呆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嗳,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4、开展愉快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愉快教学体现了小学生的特点,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了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愉快教学能使学生在温馨和谐的语言教学气氛中,学得轻松、愉快、活泼,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把做游戏、扮演角色、表演对话、唱歌、猜谜、绕口令、小竞赛等这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运用到教学中。
(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说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级,都不因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而是倾注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和激励他们上进,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格要求。
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外,•还应具备全面的良好的知识素质。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职责,而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应精通所任学科知识。注意知识积累,多看些英文杂志、报刊、书籍等。只有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才易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教育影响作用,•才
能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积极性。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实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素质是前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四)、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有了准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教师才能“导”在关键处,学生才能“学”在点子上。教学目标不宜多,教师必须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
(五)、课堂教学中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集中精力,突出教学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训练是多方面的,既有听、说训练,又有读、写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找出每一课的新语言点,并紧紧围绕这些语言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六)、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妙在开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灵活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易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多用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脱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不再认为讲英语是高不可攀,从而使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创造性活动。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排除小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干扰,在教学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英语化,要尽可能使用简易的英语,使学生听得懂,模仿
得出。从而把教师的口语变成学生的语言。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传授,通过眼神、动作、手势、表情让学生心领神会,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第三,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十分强调情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完成了模仿、重复、对照、变换等语言项目的训练后,可进行适量的英语交际活动,如表演、猜谜、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创造出一种听、说、读、写、演、唱、画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结构,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随机更换教学方法,做到“教有法而无定法”。
(七)、要有扎实的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英语课体现训练过程的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逐步到位的教学过程。要精讲多练,留给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训练的时间,并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感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反复训练,细心揣摩,仔细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熟读成诵,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达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八)、加强背诵,也是提高小学生英语质量的有效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英语专家陈玉森教授曾经说过:“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要背,成人更加要背。”可见,不管我们学习何种语言,背诵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背诵有助于学习,这是很明确的。它不仅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保证极微小的词语刺激都是有效的刺激,还可以被视为要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的手段,增加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系统理解,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可以同时奏效的。在任何情况下,背诵都是一种对学习者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行动。”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内由表层脑到深层脑的记忆回路,记忆的素质因而得以改善。学好英语,决定性的因素是必
须有大量英语感性材料的积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听、说、读、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这种英语感性材料积累的途径,最重要的就是背诵。
大量的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因为背诵的过程实际上是口、眼、耳、脑综合运用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各种感官一齐用力,记忆自然更加深刻,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经过画蛇添足的分析,无需微言大义的阐释,就能做到“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那么背什么?怎么背?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背单词。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对于以英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都应掌握一定的英语单词。
(二)、背句型。
英语里有很多句型,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What do you do? Can I help you?等。诸如此类的句型要背得滚瓜烂熟,能脱口而出。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在组织句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按语意来组织句子,而英语则按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比如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熟悉的一个句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误译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就是因为不懂英汉句子组织方式的差异而犯的错误。正确的译文应该是:“If you study hard,you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 day.”为了避免在实际生活或英语书面表达中使用中国式英语,学生在平时应多读、多背、多积累英语语言素材,尤其在日常阅读或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文章和句子时,也应熟读并背诵。这样读得多了、见得多了,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乃至英语思维.(三)、背课文
背诵课文非常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背诵一篇英语课文的过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特别重要的是,一旦熟悉了课文,学生实际上就在课文所形成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了。由于课文给词汇提供了语境,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准确意义和用法,还有助于发现词汇在形式上的一些特证。不可否认,在英语学习中,背诵,特别是课文的背诵,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实际上,背诵
课文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传统方法,它不但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定型语式句式,语套模式和行文模式,所以将背诵用于英语学习尤为见效。因为一种语言的具体句子和语篇是无限的,其结构模式则是有限的。掌握一个结构模式或行文模式就意味着具有生成无数语句和语篇的能力。语言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数学公式,非常重要。而经典的语言模式则存在于课文之中。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掌握其模式,丰富英语语感。许多英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要学好英语,第一重要的就是“下苦功夫”。依据这种理念,英语学习的“速成论”是不可取的。要不断提醒学生,开始学习时千万不要畏惧苦背,因为万事开头难。背时要用心,要不断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制定自己的背诵方案,探索自己的背诵规律。等到苦变甜了,背的劲头就更足、更加自信,小学阶段是背诵的最佳年龄。小学生要利用好这段黄金年华,熟读、多读、巧记一些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让数篇经典名篇烂熟于心,记得牢,用得活,让背诵成为英语学习的有力工具。
九、让每个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上课的习惯。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由科代表发音让学生唱英文歌或表演韵句,造成学习英语的气氛。中高年级利用课前5分钟来听默写单词或背诵课文。
(二)、严守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为此,教师要使学生个个处于紧张的思维当中;让学生个个有事做,不给予调皮的机会。
(三)、主动积极,大胆开口,正确朗读的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求卷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再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五)、每天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的习惯。学习也是要靠积累的,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才能逐步提高到快速反应。
摘 要:当前,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军队院校的办学规模、教学管理体制、教育方向和培训层次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提高军校特别是士官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士官 课堂教学 质量
课堂教学过程将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结合在一起,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员的世界观、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军政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士官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氛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长期以来,军校教学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一种过于陈旧的僵化的教育模式。教员很少走下讲台与学员共同交流、商讨、揣摩,以拉近教员与学员的心理距离;学员训练、操作、讨论、回答等学习活动均按部就班。这样的情境不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甚至泯灭了不断创新的热情。
(二)学员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由于只注重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没有注重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得本来应该是双向的教学变成了单向的,这样将“教”和“学”割裂开来的结果是学员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学员学习时间不足,所学知识不能及时消化
军校学员训练、教育、公差太多,一定程度上暂用了本该属于学习的时间,从而导致学员预习新课、复习旧课的时间太少,进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太差,影响了教学质量。
学员半夜站岗,课堂上打瞌睡;作业太多,自习课少,正课着急补作业;部分学员承担纠察任务,却要牺牲二十分钟听课时间,等等类似情况均影响了士官学员的教学质量。
二、士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军校重视学员军人素质的培养,过分突出“军队特色”,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内务卫生、作风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占用的时间过长,学员学习时间不足,影响学习成绩。许多军校开展了教学督导组和学员评教活动后,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却没有组织足够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没有提高对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与部队需要有所脱节
当前,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部队装备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新任职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受教学经费的限制,院校的教学装备大多是部队淘汰的老式装备,装备教学的针对性较差。此外,军校课程选用的教材老旧,没有与国家最新教材同步,导致学员接触不到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军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社会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及时开设切近时代、部队需要、对学员能力发展所必需的课程,针对任职需要调整专业课设置,更新专业课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军校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院校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军院校拥有了一支年龄结构年轻化、知识结构现代化、成份来源多元化的教员队伍。然而新教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没有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懂得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士官教学是一种任职教育,更需要教员根据士官学员自身的特点,发掘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如果只是照搬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四)士官学员素质总体不高
士官学员普遍学历比较低,文化基础差,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存在很大困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比如在讲授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发现他们数学知识非常欠缺,讲授过程中就遇到障碍,学员学习显然比较吃力。
三、提高士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把教学工作真正当成学院第一工作
对院校、对学员而言,学习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任何事情都应该为学员的学习让路,但是很多时候学院的做法着实让教员头疼。正课时间有学员出公差、打扫卫生、做纠察等等,学员文化基础本身就差,学习时间有限,如果这些琐事再占用他们的上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
(二)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作为教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定期组织教员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体会。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应该形成定期集体备课、统一命题考试制度。在教学改革中,优秀主讲教员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教学方式上,逐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即针对本门学科的特点,根据本门课的理论,寻找相应的实例进行讨论,以此加强师生互动,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课程设置,实现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接轨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装备大量装备部队,这些新装备技术含量高,对操作维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士官作为明天的部队操作骨干,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基于这种思想,士官院校必须根据部队的需求,在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部队的需求出发,开设一些部队急需的专业和课程,力求做到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满足社会和部队对人才的需要。在这方面应该发挥院校和部队、科研厂所的协同作用。目前很多院校在相关部队和科研厂所建立了实习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学员通过下部队、到工厂实践锻炼,能够尽早了解部队的情况和需求,了解装备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四)加强教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军校教员队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员是教学的主体,教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我认为应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思想上重视,一个优秀的教员,首先应该是在教学上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员,而不是不重视教学,只重视科研的教员。二是要制定、落实一系列措施,鼓励优秀教员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三是要加强新教员的岗前培训,提高新教员的教学基本功。对新教员的培养和使用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员队伍建设中重要且基础性的环节。因此,要提高对新教员岗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新教员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建立新教员上岗合格标准,使新教员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由学员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组成。学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员最有发言权。目前一些军校提高学员评教的地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应该防止教员为了迎合学员而提前“打招呼”的情况发生。
一、要摆正态度,积极乐观地对待后进生
对待后进生,首先要抱正确的态度,要正确地看待和估量后进生。要尽一切可能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调整心理状态,使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得到发扬光大。我班有一位女学生叫徐某,平时学习不够努力,经常不交作业,原因是学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她学习无上进心。据于这种状况我极力寻找机会,决定从她的其它方面入手去激发她上进不错过每一次机会,发现她值日尽心尽职,发现她帮助同学,发现她拾金不昧,不管事情是小是大,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同学面前对她进行表扬。用委婉的语气借这些闪光点指出她的学习方面的不足,渐渐地她从及时上交作业到认真完成作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让我看到了她的希望,让她找回了自信。
二、要不吝啬自己的爱来温暖后进生
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班主任在观念上要进行转变,把学生真正当活生生的人看待,就应该用善良就像母亲般爱抚着自己孩子一样的情怀来呵护后进生。比如,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枉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揭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班主任在关心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要不计较后进生的任性与缺点,友善地处理问题
俗话说,作用是相互的。可是每当面对几十个学生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不领情,其实有时感觉我们已经花了很多精力但他们还是毫无反应,此时,我们就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甚至有时想放弃。但转念一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就要有一颗宽容心来对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如一次,两位学生在教室打架,还损坏了教室的课桌。我得知情况后,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们。二是把他们叫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当时他们还气在心头,我让他们站着沉默十分钟。10分钟过去了,他们的气也消了一大截,我这才了解他们打架的原因,其实他们当时只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各自为维护自己的面子形成对立情绪而逐步升级,最后导致打架。这时,他们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正低下头等待老师的处理。我想,这是他们一时冲动所犯下的错误,不能把他们当坏孩子处理。于是我做出这样的处理:犯了错误要改正,认真写一份检讨书,还要修理好损坏的课桌。他们感觉老师的处理很客观,很合理,并没有批评讨厌他们的意思。自从这件事发生之后,这两位后进生对不良行为有了很大改进,学习和纪律都有了明显进步。
四、要拥有一颗明亮的眼睛能够发现后进生的优点
每个后进生都有差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一对孪生姐妹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位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都有刺。”
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这就要求教师们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从哲学角度讲,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要以辩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不辞辛苦地像淘金工人那样,锲而不舍地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再抓住其心理特点实施转化。“玉不琢不成器”,孩子的优点也是需要教师去发掘的。每个孩子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统一体,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所在,加以鼓励和培养,成就其一生。
五、要有耐心等待后进生的进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个觉醒的过程”,因此,我们班主任要学会等待,特别是要等待那些弱势群体的觉醒。有一位后进生,学习怠慢,经常不交作业,有时就算完成作业,也是老师多次催促,她才慢吞吞地做出来的。但学习成绩还可以,结果经过盘问,她的父母都不在家,从小就由奶奶抚养。我想是受奶奶的影响,生活习惯,处事方式都很慢已经养成这种习惯了,一时改不了。我就开展一些简单易学的活动,进行比赛。为此,我作了一个具体的计划:一个星期内训练她的身体的反应速度,具体活动有听口令做动作、起跑反应、跳绳节奏等;一个星期内训练她的口算速度;一个星期内训练她的朗读速度;一个星期内训练她的交作业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发现她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业本能及时上交了,虽然改变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她在行动方面有了不小的提高。这时,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她的进步。
六、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互相尊重
关注学生的变化、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多交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制胜法宝之一。
1.班主任要不断加强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同时,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如有校领导参加的“前途理想主题班会”,有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参加的“联席会”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班主任一定要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理解和信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的思想、作风、学习、生活全面关心。
4.注意工作方法,切忌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以“导”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既要关注个体的进步,又要注重班级的整体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弃“后进”,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机引导,以真挚的爱解读其灵魂,用艺术的教育手段重塑其生命,就会获得转化的最佳效果。
摘要:后进生在每个班集体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作为班主任,有义务对本班学生进行管理,对后进生更应付出更多,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弃“后进”,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机引导,以真挚的爱解读其灵魂,用艺术的教育手段重塑其生命,就会获得转化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后进生,转化
参考文献
[1]贾春明.班主任应做好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0,(05).
[2]倪永刚.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浅谈对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3]覃华红.后进生情感教育转化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关键词: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思考
目前中职教育的规模已经走出困境,短短几年中职规模与普通高中齐平,但是中职教学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是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面临的紧迫任务。怎样才能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呢?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必须注意内涵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然而,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中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国家对中职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其质量目标核心内容是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指标,建立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建立中职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中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有:生源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定位、教学计划、教育管理和评价等,中职学校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
准。而从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来看,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基本的教育质量体系。
1.基础知识方面
学生较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中职毕业(结业)证书。
2.基本技能方面
学生较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获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
3.基本素养方面
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如礼仪、应聘、法律、安全、生活的常识;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如普通话、交际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道德规范方面
学生具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就业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5.就业与升学方面
学生根据自愿升学或就业,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校升学与就业率高。
二、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质量体系,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才能保证中职教育质量。
1.中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应该在国家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体制,分工合作对中职教育质量体系的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
2.对基础知识的监测和评价应该采用同普通中学一样的方
式,由各级教科所组织实施,定期按照中职教学大纲标准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保证中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毕业水准。
3.对基本技能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应该由具备检测专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对学生逐项考核检测,达到行业标准,方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在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方面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严格考
查、考核,使其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
三、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措施
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是国家、地方和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应当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做好工作。做好中职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监测。
1.加强中职教学过程的监测
正常的教学秩序、完美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应当根据目前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加强监测。
(1)现在有些学校随意缩短文化课教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还美其名曰:“加强实习。”其实是减少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时间,其后果是学生该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学到手,有些中职学生成了新“文盲”;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规定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加强检查,明确规定各个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及其课时数,明确实习的时间长短。
(2)有些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课堂上应付,不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教学,而是用吹牛谈天消磨宝贵时间。不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而是埋怨学生基础差、无法实施教学,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玩手机、打电话成了常态。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走进课堂,督促检查,对违纪师生批评教育。
(3)有些学校专业技能课无师资、无场地、无设备或虽有但不能满足教学必须。其后果是学生毕业不具备专业必需技能,难以适应工作。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当按照专业配备教师,建立规范场地、购置满足教学必须的设备,如若不达标,就不能招生,取消办学资格。
(4)有些学校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有些实习期达到一年以上,甚至有的入学缴费后几周就派出实习,实际上是为学校打工赚钱。也没有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其后果是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业水平完全不达标,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国家应该明确中职各专业的实习时间,禁止随意延长实习时间,中职院校应配足实习指导教师,并排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
2.加强对教学结果的监测
(1)有些学校的各种考试检测流于形式,课程结业、学业水平、技能测试不按教学目标、技能等级标准要求,降低标准,迎合学生,考场上作弊成为常态,其后果是想学、好学者没劲,有文凭没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应制定中职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地方的教学质量检测部门组织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
(2)有些学校滥发毕业文凭,由于中职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业水平没有国家的统一测试,都是学校自测,因而有些学校发文凭的标准是缴没缴清学杂费。其后果是学生有文凭,没有符合标准的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中职的文化基础课应该由国家制定标准,地方统一进行考试。专业技能也应如此,统一测试,学生的品德行为、职业道德经学校和实习单位考核,经过考试、检测,合格者才能发给毕业文凭。
(3)有些学校忽视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和发展状态,因而也不知道自己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3~5年的跟踪服务,解
决学生就业或创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上的表现情况,为学校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提供
经验。
(4)有些地方还没有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进行评估,也没有进行规范办学的检查,或者没有对不合格的、不规范的办学行为督促整改。其后果是使中职办学声誉严重受损,威胁到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各地应该进行严格的中职办学资质的审查,不合格者坚决取消办学资格,停止招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定期对中职学校办学行为进行评估,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限期整改,严重者限制招生,对规范办学优秀学校大力表彰奖励。
只有这样,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对中职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才能使中职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目标,才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才能保证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胥洪树,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初等教育学院科研处主任、高级讲师。
【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07-12
煤矿大面积停电解决方案09-10
港大面试心得06-20
《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数学的说课稿10-30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6-04
梯形的面积教学课件05-30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06-15
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10-17
圆的面积练习教学反思11-1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