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精选6篇)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篇1

周新萌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15 摘要东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武汉市靓丽的城市名片。像全国很多城市湖泊一样,东湖也

面临着湖泊富营养化和水生态环境脆弱的严峻形势。本文通过分析武汉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有针

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东湖水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东湖水环境防治对策

东湖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个浅水型湖泊,水域面积为34.59平方千米,总湖容量

为8648万立方米,汇水区面积117平方千米。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有渔业养殖、调蓄、调节气候等多项水体功能。多年来,由于粗放型地开发和利用东湖水体资

源,导致东湖的水环境质量现状令人堪忧。本文针对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

施和建议。

一、东湖水环境质量状况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月对东湖实施水质监测,监测点位有5个,分别是郭郑湖2个点

位,汤菱湖1个点位,庙湖1个点位,鹰窝湖1个点位。从监测结果来看:东湖水环境质量有以

下特点:

1.东湖水体污染物以氮、磷等营养盐为主,湖泊呈现中度富营养状态。表明东湖水质主要

受城市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的影响比较大。2001年至2008年,除2006年东湖水质为V类外,其余年份东湖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现在东湖水质在V类和劣V类之间波动。采用综合营养状

态指数法对东湖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东湖的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2.东湖各湖区水质相差较大。2008年4月,我们对东湖十个子湖进行了一次调查性监测。

从监测的结果来看,东湖十个湖区中,水质为Ⅲ类、Ⅳ类和V类的湖区各有2个,另有4个湖区 的水质为劣V类。各湖区营养状态也不一致,有的湖区是中营养,而有的湖区是中度富营养。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湖区基本上由人工堤相互分隔,每个湖区纳污情况和水体自净能力的

差异导致各湖区水质相差较大。

2008年4月东湖调查监测各湖区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一览表

湖区郭郑湖汤菱湖后湖团湖庙湖小谭湖筲箕湖菱角湖喻家湖水果湖 水质类别 V ⅣⅢⅢ劣V Ⅳ劣V V劣V 劣V 营养状态指数 58 54 50 50 69 55 65 58 70 70 轻度轻度中度轻度中度轻度中度中度 营养状态中营养中营养

富营养富营养置冒乔富营养富营养置冒乔富营养富营养

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一)水质氮磷含量较高,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 长期以来,东湖周边的排污口向东湖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加上东湖周边地表径流

和渔业养殖投放饵料,这些都向东湖输入了大量氮磷等能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据测·27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算,东湖每年由外源污染输入的磷为99.6吨,其中,只有大约20.1吨输出湖外,其余蓄积在湖

内,主要是沉积在东湖的底泥中。高含量的氮磷使得东湖成为一个富营养化的湖泊。(二)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 从东湖多年来水生生物种群生长趋势看,浮游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使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

下降,而它们的数量却增加。在夏秋季,由于蓝绿藻的大量繁殖,在水果湖一带形成“水华”。

底栖动物也是种类减少,耐污种群数量增加。水生植物不但群丛结构趋于单一,许多种群已趋消

失,使其分布面积缩小,许多湖区已见不到水草。这些现象都说明东湖水环境质量已很差,水生

态环境十分脆弱。

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的措施

(一)封堵所有入湖排污口,实现完全截污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湖周边的排污口大多数已被截污,但仍有几个小排污口没有完全截污,有污

水排入东湖。要治理好东湖的水环境,首先应该实现东湖排污口的完全封堵和污水“零入湖”。

(二)控制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

雨季东湖周边汇水区地表径流会携带大量污染物排入湖中。有研究显示,东湖周边地表径流

污染负荷占整个人湖污染负荷的25%左右。因此,采取措施防治地表径流和农田灌溉回水对东

湖的污染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收集初期雨水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建

设人工湿地,使地表径流和农田回灌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排人东湖,尽量减少入湖污染物。

(三)合理疏浚底泥,控制内源污染 在排污口被截污后,富含氮磷等污染物的东湖底泥将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专家预

测,如不考虑底泥的影响,在控制外源污染的情况下,东湖水体在三年内可得以恢复。如果考虑

底泥的影响,底泥中的氮磷不断释放到湖水中,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需要约35年以上才 能得以恢复。因此,如何控制和削减底泥对东湖水质的影响应是东湖排污口截污后湖泊治理重点

考虑的问题。根据对东湖水质及底泥的调查结果,东湖重污染区,即现在的庙湖、水果湖等区域 的水质和底泥氮磷含量都比其它湖区高出很多。在考虑经济可行的情况下,重点选择这些湖区进

行底泥的疏浚。

(四)采用生物修复的方法进行水环境生态修复

合理放养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如鲢、鳙等,使水生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控制在较合理的水

平。在部分湖区适当种植能吸收水体和底泥中营养盐的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并定期收获,利用

这种方式加速输出水体中富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五)实施大东湖水网构建工程,提高东湖的自净能力

“大东湖”生态水网地处武汉市东部,覆盖武昌区、青山区和洪山区,位于长江南岸,珞珈

山以北,区域内涉及东湖、杨春湖、外沙湖、严东湖、严西湖、北湖等6个湖泊,水域总面积

62.5平方千米,总库容l亿余万立方米。“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主要是为了构建良性水网

生态系统、改善水网环境、提升水景观和弘扬水文化。大东湖水网工程实施后,将引入水质较好 的长江水到东湖,同时疏通东湖的出水口,从而加快湖水的流动,增加东湖的自净能力,将湖水

中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容量很大的长江,逐步减少东湖水污染物的总量。参考文献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篇2

1 武汉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

2002年至今年底, 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从24万辆防治增加到190万辆左右, 保有总量增加了7.9倍, 年均增长率超过17%, 其中汽车保有量约160万辆, 并以每年12~15万辆以上的速度增长。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近年来也急剧增加。从2002年至2014年, 武汉市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中, 氮氧化物从1.78×104t增加到5.14×104t, 占全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7%, 年均增幅约8%。据预测, 到2015年底, 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200万辆, 届时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减排压力将十分巨大。

2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不仅污染环境, 对人体也有巨大危害。这些污染物在人口密集区集中排放, 且排放高度在0.3m~2m之间, 与人体呼吸道基本持平, 尾气排出后较长时间地停留在人体呼吸带高度, 危害性高于其他污染源, 是造成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表明, 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 且呈上升趋势。因此随着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递增,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不容忽视。

3 对策及措施

机动车排放污染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的力度。为有效控制武汉市机动车污染排放,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提出以下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1.1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严格执行已实施的《武汉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及其他相关地方法规, 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1.2根据本市实际情况, 坚持“高标准”的原则, 尽快制定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和遥感检测标准, 有效筛查和控制高排放车辆。

3.1.3制定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防治工作路径, 进一步加大工作深度和力度。

3.2 切实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3.2.1坚持源头预防, 严格实行机动车环境准入。加强新注册和转入车辆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研究提前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严禁无标和黄标外地车辆进入本市。

3.2.2坚持在用车管理, 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制度。严格实行环保检验与安全技术检验同步, 环保检验不合格不能通过安检技术检验制度。

3.2.3坚持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 加速高排放黄标车更新淘汰进程。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经济激励政策, 引导黄标车提前淘汰;严格黄标车限行措施, 2014年限行范围扩大至三环线, 促进黄标车淘汰。

3.3 提升车用燃油品质

3.3.1积极协调石油生产和供应企业, 力争尽早供应国五车用柴油。严格落实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排放标准, 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 采取“以奖代补”政策, 确保全面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任务。

3.3.2强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1) 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进一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 设立快速公交车道; (2) 加快地铁建设步伐, 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克难攻坚, 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

3.3.3大力鼓励发展新能源机动车。鼓励使用混合动力、天然气等节能环保车型, 推进柴油车颗粒过滤器、氧化性催化转化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3.4 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3.4.1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环保监管的工作机制。加强机动车环境管理队伍建设, 鼓励各区设立专门的机动车环保监管机构。

3.4.2加快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ETC电子标签上加注机动车环保信息, 建立健全机动车环保信息数据库, 动态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变化情况, 为政府控制机动车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3.4.3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工作。积极推进遥感法检测汽车尾气, 建设机动车环保电子眼, 开展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试点。

3.5 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舆论宣传力度

3.5.1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介, 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宣传, 增强群众的大气污染防治意识, 积极参与有关管理和监督。

3.5.2积极鼓励市民选择绿色环保出行方式。加大新闻媒体对绿色出行的宣传力度, 加强非机动车道的管理与建设, 鼓励市民采用环保低碳方式出行, 让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摘要:文章分析了武汉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现状和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并有针对性地从完善机动车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提升油品质量等方面提出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机动车,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年报.

[2]苗娟.城市道路交通机动车尾气防治进展研究.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 (3) :76-78.

吉林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60-1

1 吉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途径

一是种植业自身的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药、化肥、地膜及化控激素等农用物资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二是畜牧业污染:全市有养殖场(包括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6033个,每年尿液产生量为557731吨,每年粪便产生量为738252吨。目前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场户无法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只进行简单处理,畜禽粪便中含有的重金属、氮、磷、兽药残留、盐分等有害成分随降水直接进入到土壤和水体中,经过长期积累和恶性循环,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影响。三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目前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或根本没有处理设备,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造成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也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抛弃在村镇周边,高温和降水加剧了其对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四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稻草和玉米秸秆,一些地方农村剩余秸秆无法处理便在田间随意焚烧,这种处理方法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和火灾,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1.2 吉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根据近5年吉林市农业环保监测站对全市耕地土壤和10多个蔬菜品种1000多个样品的检测发现,土壤中汞、镉、砷、锌、铅、铬等重金属超标率最高为25.5%,蔬菜中汞、铅、镉、铬等重金属超标率最高为10.3%,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平均为1.1%。

2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策

2.1 完善监管体系、落实配套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牵扯面大、涉及部门多、治理需要花费的资金多,因此需要政府牵头,协调财政、农业、发改、环保、质监、食品安全、工商等部门成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与防治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提出防治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防治任务指标。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监测、检测能力,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制订具有引导性的配套政策,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加大对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生产的奖励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农药管理条例,严格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违禁农药的行为。二是要交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因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而产生抗药性。三是要选用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减少农药的施入量。四是要指导农民严格按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准备掌握农药用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

2.3 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应避免撒施和表施,做到深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做到氮磷钾肥配比合理,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大力推广高效生物肥和缓释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三是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通过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2.4 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推广

在政策、立项和资金方面向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沼气池建设、秸秆造肥等方面倾斜,鼓励科研和推广部门积极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本地区的秸秆利用项目,加大对农民购置相关农机的补贴力度,以此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改善土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地膜的选用上要引导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建立补贴机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地膜,减少普通地膜使用量。

2.5 规范养殖业,减轻畜牧业污染

一是新、扩建畜禽养殖场时要严把审批关,实行总量控制,合理规划,科学划定禁建区、适度养殖区和禁养区。二是大力推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出台鼓励养殖企业保护环境的政策。四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保高效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不断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磷浓度,从源头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利用,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

2.6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二是要尽快根据我市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2.7 倡导精品农业理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优化和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围绕“三精、三品、三增”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应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

2.8 加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的控制

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管理,设立废品收购站,强化回收和利用。此外,考虑到农村居住比较分散以及资金的问题,可以几个行政村联合设立一个垃圾填埋场。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篇4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现状,推行了可行性强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相应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措施及管理方法.

作 者:杨梅 田尧 Yang Mei Tian Yao  作者单位:长丰县环境保护局,安徽长丰,2311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4(16) 分类号:X71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   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治理技术   污染防治对策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篇5

1.1 自然环境概况

秦州区位于天水市南部, 东北与麦积区相连, 西接甘谷、礼县, 南临徽县、西河县, 介于东经105°13′-106°01′, 北纬34°05′-34°41′之间;南北长73km, 东西宽65km, 总面积2442km2。

本区属大陆性温带半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气候湿润。平均气温10.72℃, 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本区地理位置独特, 区位优势明显。古往今来, 这里人流物聚, 商贾云集, 为陇右门户、战略要冲和商贸中心, 历来为天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陇东南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1.2 社会经济概况

秦州区是天水市政府所在地, 是天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16个乡镇、594个行政村。乡村人口42.04万人、劳动17.5万人, 人均耕地0.16hm2。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蔬菜以洋芋、胡萝卜、白菜为主, 油料有胡麻、油菜等, 人均纯收入为680元左右。农业用地1455.3km2。其中耕地面积827km2, 林业用地面积973.37km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39亿元, 同比增长15.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 秦州区生态环境现状

2.1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1) 野生生物资源。全区共有植物2700多种, 其中木本植物86科, 224属, 800余种, 灌木437种, 木质藤木85种, 野生动物有32目, 79科, 207属, 324种, 两栖类8种, 爬行类20种, 鸟类207种, 哺乳类59种, 属于国家保护的一级野生动物6种, 二级野生动物37种, 昆虫累计有31目, 32科, 1359种, 其中中国特有种683种。

2) 自然保护区。秦州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森林公园、文物古迹景点、水资源保护区等, 各种类型生态保护区40处。其中开发了森林公园三处, 是游览、度假和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重点风景名胜区。

2.2 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天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秦州区是天水的文化中心。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在此,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使秦州风景名胜和人文风景众多。全区有风景区8个, 景点38处, 市内的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纪信寺、李广墓等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也较为称著, 为秦州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2.3 矿产资源

矿区矿产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中, 非金矿有石灰石、白云岩、观赏石等, 零星分布有白云母、硅石、萤石等, 金属矿包括:金银、铜、铅、锌等。能源矿产主要为煤。

2.4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1) 地表水。地表水又称地表径流, 因其从地表及山泉汇集于河川, 利于开发, 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秦州区地表水资源主要由自产水资源和入境水资源两部分组成。自产水资源是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 入境水资源是汇入本区的河川径流量。

2) 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主要包括山丘地下水和河谷区地下水, 山丘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一部分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 供山区农村生活饮水, 一部分以地下潜流形式排入河道, 几乎无开采价值, 河谷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水入渗补给。全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见表1。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山区地下水可开采在源量与河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之和。据统计, 秦州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水资源量5766.79m3, 平水年 (p=50%) 为7238.81万m3, 偏枯年 (p=75%) 为5398.75万m3, 极枯年 (p=95%) 为3614.51万m3, 全区地下水储存量为7632.62万m3, 其中藉河流域为5740.32万m3, 嘉陵江流域为1892.10万m3。

3) 生活用水量。规划区2004年由城市人口29万人, 城市大生活用水量为926万m3, 居民生活用水量601.9万m3, 实际人均生活用水量87/人/d, 居民生活用水量57/人/d。见表2。

4) 农村生活用水量。2004年规划区内有农村人口33.66万人, 年生活用水总量为590.86万m3, 有大牲畜7.39头, 年用水量77.63万m3, 小家畜9.43万头, 年用水总量146.47万m3。农村生活用水总量444.36万m3, 见表3。

5) 农业用水量。2004年规划区有耕地6.36hm2, 有效灌溉面积0.7万hm2, 农业年用水总量3820万m3, 见表4。

2.5 工业污染现状

全区共有锅炉56台, 茶水炉205台, 窑炉76台, 炉灶410台, 全区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亿标立方米, 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48.2%,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604.47t, 烟尘年排放量1600t, 烟尘去除量628t, 工业粉尘年排放量1734.42t, 工业废水中COD年排放量771.4t, 悬浮物年排放量733.7t, 去除量173.9t,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77880t, 综合利用量19954t, 综合治理率53%,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量值11.59万元, 乡镇工业废气量34.96万t, 处理量1.27万t。噪声安静小区建成面积覆盖率达100%,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6%, 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8.3分贝, 总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

2.6 城市空气环境现状

SO2、NO2、硫酸盐化速率三项污染物浓度较有下降, 均未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较上年下降明显, 但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5倍, 自然降尘较上年也有所下降, 但未达标, 见表5。

2.7 城市噪声现状

影响秦州区城市噪声环境的声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2005年环境噪声污染仍以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为主, 生活噪声源占噪声源的65.7%, 交通噪声源占声源的30.4%, 施工噪声占3.9%, 见表6。

3 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1 水土流失较重

近年来, 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大量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和地表土层, 加之其倾倒废弃土石的强度大, 又相对集中, 导致其造成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居人为水土流失之首, 水土流失已从农业、农村向非农业、城市迅速发展。

3.2 植被覆盖率低

秦州区现有森林在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庇护农田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虽然经济林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大, 但天然林的面积没有增长,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4.5%, 经济果树面积1.15万hm2。森林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3.3 水资源缺乏

近年来, 由于干旱少雨, 渭河及其主要支流多次发生季节性断流, 地表水径流逐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逐渐成为制约天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水资源利用比例中,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水量的66.1%, 农业节水工作滞后, 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3.4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工艺落后, 能耗物耗高, 污染物排放大, “三废”治理进展缓慢, 同时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 不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混排生活垃圾,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3.5 矿山生态环境急待治理

近年来, 不规范的矿产开发活动和“三废”超标排放等问题造成了矿区附近环境污染加重, 采矿废石废渣占地, 地表原生植被被破坏, 开矿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大多数矿山企业急功近利, 只采矿不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3.6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 经济工作中重速度、轻效益, 忽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在工业领域, 重复建设严重, 技术进步缓慢, 生产工艺落后, 管理水平低。农业领域, 广种薄收, 超载过牧, 过度捕捞, 大水漫灌等粗放生产方式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

4 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4.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

加大禁烧执法力度,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继续在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干线、高压输电线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周边区推进禁烧区制度, 禁烧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 开发工业利用秸秆新途径。在全区内推行秸秆气化新技术, 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

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 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4.2 防止农作物污染, 确保农产品安全

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合理施用农药, 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品种。合理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 提倡使用有机肥, 推广可降解性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鼓励农民及时回收农用废膜, 并加以综合利用, 减少农田残留。禁止超标污水灌溉, 灌溉水质必须达到农灌标准。

4.3 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和小城镇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措施严防高消耗和重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 逐步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继续关停落后生产工业和设备, 严防已关停“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

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 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城镇, 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逐步开展创建环境优美小城镇活动。

4.4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建设一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以及村容村貌改造工程;根据全区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情况,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强养殖污染防治, 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 (户) 依法限期搬迁或关闭, 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 实施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化肥、农药等污染防治, 推广使用有机肥、缓解可控化肥和高效、低等生物农药, 控制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基地的建设。

4.5 实施“蓝天工程”, 改善城镇环境空气质量

巩固并扩大城区建设烟尘控制达标区, 逐步推广天然气管网的清洁能源工作;加强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工业除尘、道路保洁、清洁能源替代、建筑工地管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控制措施, 全面控制尘污染。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工艺, 推行新型生产工艺。开展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的污染整治, 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管理、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 有效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6 实施“宁静行动”,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各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等手段, 综合整治声环境, 降低噪声污染投诉率。加强固定噪声源的污染防治, 采用降噪措施, 实现工业固定噪声源达标, 再现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最佳人居环境的古秦州。

摘要:主要概述了天水市秦州区自然生态现状, 工业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防治与对策。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篇6

【摘要】农药在防治病虫害,铲除农田杂草,增加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诸多影响。本文综述了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影响,同时,对减少农药污染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

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和浓度还与施药对象对农药的吸附程度、农药剂型和性质等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的农药在大气中的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

2. 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2.1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上以高效、高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要,而我国仍然以高毒产品为主,而且品种老化、剂型单一、品质无保障。目前,我国的主要农药剂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50%左右为乳油。在剂型加工过程中,往往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助剂,致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环境。

2.2农药生产企业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环保投入低,“三废”治理效果差。农药生产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漠,偷排、偷放、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或擅自停运等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3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意识,施药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称量简单配置水平,施药过程中超量、超范围、超次数、甚至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施药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施药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区年用药次数多达30余次,用药量高达300kg/hm2 [7]。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没有出台国家级的农药管理法律,农药管理主要依据《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缺乏权威性。农药管理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业、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责权不清,缺乏沟通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合力。

3.治理对策

3.1建立有效农药环境污染监管体系

完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管理法”,从法律层面上给农药管理以有力支撑。改革农药污染监管机制,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污染监管机制,细化法律责任,建立农药污染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农药限管制度,明确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处罚标准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3.2加强农药生产的环境监管

农药厂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农药厂及周围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施要坚决予以治理或取缔。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毒、高污染生产线。推行农药厂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3.3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准入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鼓励销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农药。建立农药质量监管体系,对销售或使用高毒、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制定农药使用管理标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督性监测,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药废物回收制度,降低进入环境的农药数量。

3.4研究开发新型农药

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1):17-1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2).23-24.

[4]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1-52.

[5]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245-246.

[6]王末,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5):5-9.

[7]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2):12-16.

作者简介

张婕(1981.2.--),女,汉族,学历:博士研究生,籍贯:内蒙古自治区。

上一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2024寒假实践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