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精选7篇)
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论语八则》
【教材分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文节选的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一课中所蕴含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思想,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很生动的一堂教育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每条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 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对应课时
七、板书设计
论语
孔子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
八、教学反思
篇二:3.【名师教案】《论语八则》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八则》
二.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不厌
c.思而不学则殆
3.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
朋(友)
(喜)悦
(快)乐 思(考)学(习)
(聪)敏
敏(捷)
(教)诲
厌(倦)(疲)倦
(选)择
知(道)
(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
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b.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用于学习方法)
c.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 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一般都认为“温故”和“知新”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允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 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再按时去复习它,不是愉快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者启发,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3)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5)孔子说:“我见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6)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
(7)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要热情,这些哪一样我能有呢?”
(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 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四、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五、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2.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法设计:
1、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2、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3、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战国]荀子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第二课《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
三、闻一知
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今天我们详细学习论语中有关的内容:《诲人不倦》
二、字词处理
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音yǔ,角落。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三、课文讲解
(一)疏通课文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二)文章评析
四、拓展延伸
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疏通课文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ǔ,角落。【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二)文章评析
三、畅所欲言
假如你是一名教师,谈谈你对因材施教的看法和打算如何对本班同学因材施教。
四、拓展延伸
读下列短文,说说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渠”,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行:离开、离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遗憾。向来:自从、向来。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奖劝:奖掖、勉励。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一、教学设想:让学生在理解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课文内容分析:十二则论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乐趣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字词:
2、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了解孔子其人以及《论语》
四、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生词注音:提问抽查并纠正错误读音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五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二)熟读课文:,先一两位同学范读,再找集体朗读全文。
二、简单介绍孔子以及《论语》
在读完了课文之后,我们一起进入学习探讨,这篇课文选择《论语》,那么《论语》都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孔子以及《论语》这本书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孔子及《论语》
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许多的教育学说,比如:有教无类等。从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儒家学派一直被视为正统的学派,主张“有教无类”,他同时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常”,孔子也被称为“圣人”。同时,在我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办私人学堂,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出了七十二个深通六艺的人。孔子的影响极大,就如现在有很多孔子庙,都是孔子对后世影响的体现。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各章之间不一定有联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成为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题的回答;一种是叙事体,多少有一点情节,但是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只要资料,也是孔圣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拓展:
《论语》是“四书”之一,我们经常说四书五经,那么四书五经都有哪些呢?给大家拓展一下知识:
四书:《孔子》、《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那么孔子所说的六艺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六艺:礼: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乐:不仅仅指美育,乐是大家彼此相亲,使大家彼此相同 射:射箭,御:驾车
书:指的是各种历史文化知识 数:数学
三、1—8则《论语》字词详解并翻译文章: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的积累,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究这篇文章里面的实词和虚词,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讲解时,我们一起来根据字词的解释试着翻译文章。(详解)
需着重讲解的文言词汇:
学 而 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 饭疏食饮水 三军可多帅也 博学而笃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讲解词汇时,带领同学们顺译文章,让同学们体会文言文翻译方法。
四、熟读并试译1—8则《论语》:本文要求背诵,因此,在理解以及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留三分钟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文章,然后找同学分章节翻译前八组,检查教学效果。
五、板书内容:
1、孔子的基本知识介绍
2、《论语》的基本知识
3、重点字词用法及意义的罗列
六、作业布置:
1、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1—8则《论语》
2、将讲过的重点字词整理出来,根据重点字词翻译1—8则《论语》
七、结语: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后面的课文,希望大家下去好好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注音:提问抽查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五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2、重点字词解释:提问抽查
学 而 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五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对作者及《论语》的简单提问:全体回答
①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什么家?(思想家、教育家)② 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③ 《论语》记录了什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④ 《论语》中归类为哪几种体裁?(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4、1—8则《论语》翻译检查:提问抽查
二、用第一课时疏通大意的方法,根据重点字词疏通9—12则《论语》翻译。
三、讲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说明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用直译,什么情况下用意译。(格言一般都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精炼、准确风格)直译:译文仍采用原文的表现手法
意译:译文中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现手法,四、论语十二则归类,并体会其中多蕴含的道理。
第一则: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学习态度 第二则:道德修养 第三则:道德修养 第四则:学习方法 第五则:学习方法 第六则:赞扬颜回 第七则: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则:“安贫乐道” 第九则:学习态度 第十则:时光的感叹
第十一则:志气、品格 第十二则:学习方法上讲“仁”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学习本文后的体会:请同学们讲一讲学习本文后的体会,在学习上有什么帮助?或讲一讲自己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发散性思维,体现教学效果。
六、讲解课后习题
(一)第一题: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观点,并联系自身,深入探讨
(二)第二题: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常用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更好的把握格言的内容
(三)第三题:帮助学生认识孤岛寒雨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翻译格言一般要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精炼、准确的文风。
(四)第四题:让学生重点理解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并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1、2、6、8、9、11、12)
七、板书内容:
1、重点字词用法及意义的罗列
2、直译和意译的用法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写本课的《课堂练习册》
3、预习下一节课的生字词,熟悉课文。
九、总结:那么《论语》十二章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大家在这一课可以有所收获,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或者是为人处世。也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学会文言文的阅读以及学习的方法,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
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3.让留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及孔子的思想,从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在理解《论语》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畅所欲言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古代社会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那么你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是谁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孔子。那么有人听说过《论语》吗? 学生:不了解
老师:有人说,如果不知道孔子,就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如果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今天呢,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了解孔子及论语
《论语》是战国初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论的记录,是儒家早期重要经典代表作,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作,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教师解答:《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故而称之为论语。三.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同学们先看一下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朗读一下,看看有没有不会读的字,标注下来。2.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课文,以熏陶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3.教师领读。教师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4.点两名名学生分别模仿教师读课文的方式,朗读课文。四.文本理解,合作学习
1.分组学习。三四个人为一小组,每个人分别尝试翻译并讨论出小组认为正确的翻译,在不确定的字或句子下面画线。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说出大家讨论之后的翻译。
3.老师开始讲解:先讲解关键字的意思,在讲解整句话的意思,之后让学生翻译整句的意思 4.教师将论语译文翻译成英语,对比不同版本论语翻译的异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直呼孔子为Confucius是符合西方传统的,西方对作者一般直呼其名,而不加表示职称、身份等的词语。王译、赖译、丁译用Confucius 显然是为了点明“子”指的是谁。而威译、潘译为了传达中文的含义,用了 The Master 一词,表示“先师”之意,这就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特征,这样做虽然会使西方读者感到不习惯,但有利于他们了解原文的的内容、风格及原作者的意图。
(2)“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旧注曰:“同门曰朋。”这里“朋”当指“弟子”解,王福林解作“志同道合的人”。多数译者译作friends, 王译为like-minded people, 比friends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比较贴近原文。“自远方来”有不同的译法: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come to one from afar;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3)“吾日三省吾身”,“三”:再三,古汉语中,“三”和“九”常表示虚数,意即“多次”。丁往道理解为“三次”three times;理雅各和威利理解为“三个方面”three points;而王福林、赖波、潘富恩三人则理解为“再三”,“多次”several times;once and again。笔者认为,后三位中国译者的理解比较确切。
(4)“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出谋策划give counsels to others,有人译为transact business;act on behalf of;help;work;do things等,在对“谋”字的理解程度上深浅不等。
(5)“三十而立”,对于“立”,有两种理解,王福林认为孔子的本意是“立于礼”,即“一切按礼办事”故译成acted on the proprieties。而其他中外译者都理解为“在社会上立身出世站稳了脚跟”,故有译文stood firm;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等。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对“而立之年”的理解都与后者相同。
(6)“五十而知天命”,王福林认为“天命”是客观必然性,是指道德修养中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把“知天命”译为I came to know the existence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s。赖波认为,“知天命”就是“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I have known my heaven-sent duty。其他的译者则把“天命”译作the decree of Heaven;the will of Heaven等。
(7)“三人行”:三人同行;三人在一起走路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three are walking together。也有人理解为“几个人在一起走路”walking in the company of other men。(8)“必有我师焉”,“师”:老师teacher。“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意即“在那里”,即“他们”。全句理解为“其中一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有人译为there must be one I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有人译为there must be one I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5.教师选出小组里翻译的与正确答案最接近的一组,给予奖励 五.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小组合作,解读孔子的言论,挑出《论语》中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学生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生B:三省吾身
学生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教师分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给学生创造出不同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其深刻含义。如: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师:假如现在我们身处在2008年8月8日的鸟巢。在北京奥运会上,美轮美奂的画卷展开,中华文明的沉稳与底蕴尽显世人,精致典雅的文字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无法比及,雍容华贵的“地球村”升起了,中华文明的唯美与力量照亮世界,当动感的缶声响彻天空时,当炫丽的烟花闪耀人群时,当激动的呐喊声震惊会场时,运动场中央3000多名儒士打扮的舞者手持竹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高亢之声便传遍了神州大地,整个世界。这句话向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不管你的国籍是什么,不管你的种族是什么,只要来到中国,都会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我们为每一个运动员加油。
学生:我们现在在异国他乡求学,中国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陌生的节日。我们会觉得孤独,也会觉得有些不安。当我们求学结束,回到自己的国家,约上以前的好友,也许在咖啡馆里,也许在朋友家中,与往日的好朋友把酒言欢,说说各自的生活近况,不知不觉聊到天黑。这种感觉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没错,这位同学说的很对 b 吾日三省吾身
教师: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用在自我总结自我感悟的时候,比如你白天上班时,和同事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口角或者你的上司对你发火,你可能觉得自己很委屈,可是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你有一些事情处理的不得当,而引起了同事对你的误会或者你没有按照上司的要求完成任务,所以上司对你不满意。
学生:比如我和一个老师在聊天时,老师好像不太喜欢我,我后来反省了一下我自己,原来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敬语“您”,而是用的“你”,这在中国是不尊重长辈的称呼,后来我就对长辈和尊敬的人用敬语。4.造句
让同学们尝试用“君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惑”“从心所欲”“天命”“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造句 君子:1.他的恃强凌弱的行为表明他不是一个君子。
2.君子坦荡荡。
有朋自远方来:1.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要如此对待每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才能结交到很多兄弟姐妹。
2.周六,已转外地学校三年的好朋友来我家找我,高兴之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年终岁尾,正是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不惑:1.在我们18岁时50岁看起来老了,但当我们在自己年逾不惑时却对80岁有着相同 的看法。
2.《黑暗骑士崛起》正好接近布鲁斯.韦恩年近不惑的当口。现在贝尔(37岁)的年龄正好适合这个角色。
从心所欲:年轻人应当意识到,有时你可以从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天命:生老病死。这是天命注定的,我们无法改变。
逾矩: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逾矩,这样才是一个有礼貌,优雅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时刻牢记孔老先生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则其善者而从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多听别人的建议,择善而从,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5.演练对话
学生A:我们来到中国学习,这里的人都很热情,还有一些同学主动来当我们的学伴,中国人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学生B:对啊,我现在已经交到很多中国朋友了,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发现他们的英语说得也很好,还懂得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看来我得多像他们学习了。
学生C:我也是,不过我们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他们身上的谦虚,勤奋的有点,改正自己骄傲,不自律的不足。
学生D:通过和他们聊天,我也能发现我身上的一些小缺点,不过和中国学生相处,有时候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他们好像都很要面子,有时我直接说出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时,他们总会生气。
学生E:虽然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觉得我们也得三省吾身才行,因为两国的文化不同,有一些中国礼仪我们不懂,而咱们国家的文化,他们也不知道,所以才会发生矛盾。学生A:也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后在遇到这种事,要主动道歉,就不会出现打架的情况了。六.拓展延伸,感悟联想
1.让学生从治国理念,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教育的角度等多种方面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2.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学这四则论语的内涵
(1)做人要谦虚,要虚心请教。不论你的学问有多大,职位有多高,你总有不知道的事情,虚心请教可以让自身更加完善。
(2)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审视自己,想想自己的为人处事方面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若有,应当及时改正,换一种更能令人接收的方式。这样不论在职场上还是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都能获得同事或朋友的赞誉。
(3)要学会宽容,这样对别人最自己都好。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
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
(4)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
(5)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在不同阶段给自己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加丰富。七.课堂总结
教师:好了同学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之所以选择给大家上《论语》课是因为《论语》这本书里有很多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比方说,学而时习之、孝顺父母、遵守社会次序、注意自身的修养等等,直至今时今日,我们依然提倡这些行为准则。可以看到的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的都存有几千年孔孟思想的痕迹。也许有人还要质疑,古人的观点怎能与今人的观点相提并论呢?其实不然,细想一下,我们今人不也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逐步积淀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吗?那些独特创新的观点,不也是吸取古人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吗?我们绝不能因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自以为是,忽略甚至否定曾经的沧海桑田、曾经的历史意义;我们更不能因为国门的打开而全盘西化,忘记自己根之所在、心之所系。
一直以来,西方社会就在致力于《圣经》的普及,宣扬一种基督文化,《圣经》的重要性随处可见,无论是人们日常教堂的礼拜、学校的音乐课、美术雕像、甚至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电影——《达·芬奇密码》无不向世人展示和强调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历史意义。这与现今我们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凡是一国之精髓,也必定是一国之财富。八.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今天学过的论语,根据你们选择的论语的内容,编一个情景剧或是小品,要体现出论语的内涵,下节课表演。
【《论语》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06-09
论语十二章的教案10-04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11-05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园丁奖教案07-03
《论语》导读06-07
论语工作启示07-16
老子论语诵读07-22
《论语》与易学09-11
读论语有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