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通用9篇)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1

襄樊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襄樊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于1966年4月成立,是国有公益性企业。在市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总公司党委的带领下,公司认真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在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公交企业等方面下功夫,为树立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公司荣获 “2009湖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9 湖北省劳动保障诚信单位”、“省一类工会企业”、“2009襄樊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落实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高度重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公司始终坚持“统筹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用工理念,以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快乐、从企业发展中享受实惠“为企业愿景,高度重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总经理水波同志任组长,工会主席秦淑芬、总经济师李晓芬、总会计师熊萍英等同志任副组长的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委员会,协商代表还有来自营运生产、后勤保障、人力资源、计划财务、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员工代表,全方位关注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各种因素,坚持统一的指导思想,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员工的工资收入随企业的效益同步增长,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企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二是依法依规订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为了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公司实行的是全员劳动合同制。与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为100%。按照《工会法》第二十条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并将集体合同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合同依照国家法律、规范就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

1基础上签订,并且按照合同的条款,每月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从未发生过无故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得到了员工的信赖和相关部门的肯定。为了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签订了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

三是依法保障职工的休息休假制度。按照《劳动法》规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岗位的不同,实现标准工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并报市劳动部门进行审批。标准工时工作制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每周不超过四十小时;公司保证职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严格控制加班加点,特殊情况下,确实需要加班时,按照《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发放加班工资,法定休息日安排加班的,按300%的支付工资报酬。并对病假、事假、探亲假、婚假、孕假等休假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四是依法为员工缴纳五项社会保险。每月10日之前公司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五项社会保险费积极缴纳到位。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五是建立劳资矛盾处理有效机制。为妥善处理职工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坚持职代会制度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一是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体现,为切实保障职工代表在职代会上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总公司工会严格按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职代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2010年2月6日,召开了七届四次职代会,审议通过了行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并制定了新一年的工作目标,总公司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责任状。会前、会中共收集合理化建议20条,其中营运生产类4条,后勤保障类9条,企业管理类7条。为使好的建议得到落实,会后,职代会工作人员将提案交由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签署意见,并进行落实。提案落实情况在公交信息和各基层单位企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在职代会中,全票通过了总公司制定的《员工奖励处罚规定》、《安全管理规定》、《营运服务管理规定》,“三项制度”与2010年2月20日正式出台实施。2010年8月21日,公司召开了七届五次职代会,大会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审议通过了《2010年员工调资方案》。职代会的召开,充分发挥了职工大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通过职代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职代会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作用。

二是落实企务公开制度。企务公开是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行企务公开工作,强化了企业民主管理,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情、请职工监督的民主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保障了总公司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就公司的重大决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范围进行公布。公布的内容涉及到总公司全年、半年的营运、生产情况、招待费使用、医药费支出、公积金、养老金交纳情况、水电费收缴情况、领导干部的工资奖金分配、安全事故费支出情况,以及对七届四次职代会中职工代表提出的提案在公交信息和各基层单位企务公开栏中进行了公布,增加了公司决策的透明度,保障了职工的知情权,使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抓好安全生产做好职工劳动保护

总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努力为职工创造案发前的工作环境,提供安全工作条件,并要求各下属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和部门的安全工作负责。建立了总公司、各单位和部门、线路路队或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

为了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公司实行劳动保护监督机制,要求各下属单位和部门必须制定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职责,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切实履行安全职责,落实督促检查制度。安全岗位职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必须上墙,悬挂必须整齐醒目,要建立劳动安全保护制度,并负责对本单位和部门劳动安全保护制度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协助本单位和部门领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劳动安全保护制度,处理本单位安全生产日常事务和安全生产检查监督工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

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员工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总公司安委会按照本规定和“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追究和处理。

四、创新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先进的文化作支撑。公司创建了“讲感情、讲规矩、讲实干”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使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士气普遍高涨,企业凝聚力大大增强,为建设和谐公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激励职工争先创优。公司每年都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十大岗位标兵”和“劳动模范”,对当选的劳动模范、岗位标兵、总公司召开表彰大会对他们进行了隆重表彰,在《襄樊日报》和各大公交站点上进行了大力宣传,组织劳模、标兵等外出旅游。通过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鼓励各类先进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弘扬了正气,鼓舞了士气,调动了广大职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通过几年来公司“讲感情、讲规矩、讲实干”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关心职工、职工心系企业,营造了浓厚的和谐工作氛围。公司“27路党员文明示范线”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和谐氛围中产生的。“27路党员文明示范线”目前是全省公交战线上树立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市窗口行业的典范,并荣获“移动杯”“2010感动襄樊十大道德模范”的称号。

五、切实为职工做好事增强企业凝聚力

长期以来,公司着眼于小事、实事,春风化雨,以情感人,让职工充分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坚持做到“两个必须”,即;职工有生活困难必须帮;对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春节期间必须访。职工李礁因肾衰竭住院,需换肾,两个月的住院治疗,花掉了李礁家所有的积蓄。李礁的父母是下岗工人,巨额的治疗费用对他家庭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能让李礁继续接受治疗,挽救其年轻的生命,总公司号召全体职工伸出援助之手,为李礁同志捐款,公司班子成员到家里和医院看望李礁,把党委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

职工心中。

在了解到不少基层驾驶员从事公交工作几十年,子女就业困难,总公司召开班子会议,规定企业职工子女可优先进入公司工作,目前,父子同开一辆车、夫妻同跑一条线已成为公交公司的一大特点;当得知部分职工家庭条件困难,子女入学难的情况后,积极协调学校的关系,最终为职工子女办好了入学手续。人们常说:越是节假日,公交职工越是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考虑到公交工作的特殊性,暑假期间组织职工子女在读初、高中生到武汉几所名牌大学参观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职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才能使企业健康的发展。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励,不断加强劳动关系调整,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而努力奋斗。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2

一、劳动关系是企业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约束双方行为的最基本关系,它是企业内部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工资分配关系、不同岗位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员工劳动与休息、员工安全保障与劳动保护、员工培训与教育、员工职业生涯、员工福利等,这一切都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因劳动关系派生出来的,劳动关系是这些关系的基础,没有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企业中的其他经济关系将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草。

在企业中,劳动关系是规范劳资双方权利与义务,约束双方行为的最基本关系,是构成企业其他关系的基础,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企业一切经济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要建设和谐企业,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决定企业发展诸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没有了人,一切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进步都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操作,再尖端的产品也无法生产,再优质的服务也无从体现。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员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表明,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保障好人民的健康权利、安全权利、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等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员工权益,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就是要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性状态。比如说,构成劳动关系的双方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为目标;各自的利益诉求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中得到有效实现;在出现利益冲突时,能够通过民主协商的途径,依法协调彼此的利益矛盾,最终达到互惠互利、共荣共赢。企业建立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就构建了和谐企业的基础。

三、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具体实践应用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着重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对企业而言,发展同样要依靠员工。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企业研发需要员工,产品生产需要员工,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同样需要员工,没有员工,企业的任何经营行为都无法实施。因此,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思想,在企业经营重要统筹兼顾员工权益和企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真诚合作,谋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兼顾企业长远利益和劳动者个人权益的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和谐社会一定是广大劳动者正当利益真正得到实现的社会,也一定是劳动关系双方都能够共赢共荣的社会。没有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保持健康、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同样至关重要。

《劳动合同法》是规定企业与员工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是约束企业与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准绳,也是判断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准则,它在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兼顾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基础。因此,一个企业要构建和谐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就应该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以《劳动合同法》为基础,和员工签订兼顾企业长远利益和劳动者个人权益的劳动合同,从源头上把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纳入更严格规范的法律架构之中,从根本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保持健康、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以工会、人力资源、员工代表等方面人员广泛参与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中,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利于及时调解劳资纠纷,处理劳动争议,化解劳资矛盾,缓解劳资关系,是劳资矛盾的疏通协调者。

工会组织依据《劳动合同法》履职维权,能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求得双赢。企业工会是现代劳资矛盾的产物,是企业工人队伍自己的组织,起着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协调作用,在协调劳动关系矛盾、调解劳资纠纷等方面可起到行政起不了的作用。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企业、工会、员工代表广泛参与的劳动仲裁组织,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能妥善处理劳动争议,避免劳资矛盾激化,缓和劳动关系,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4、加强对员工教育,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构建和谐企业还应加强员工教育,要教育员工树立利益共同体观念,强化责任感,培养归属感,与企业共荣辱。要努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同时还要教育员工学法懂法、依法维权,在出现劳动争议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过激的维权行为引起矛盾激化。

构建企业生态建设和谐企业 篇3

员工的发展与传化事业发展如何形成相互促进、共赢共荣的局面, 以及如何培养企业爱护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文化, 我们有三点体会:

第一, 思想意识上我们始终强调“ 三个统一”, 促进“ 四个转变”,努力打破传统的“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为员工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

(1) 我们强调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三者相统一;(2) 我们强调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3) 我们强调国家、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相统一。

与此同时, 我们提出了“ 事业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 致力于构建和发展新型劳动关系, 通过实现“ 四个转变” 来达到“ 以人为本” 的劳动关系管理的新境界。(1) 从落后的雇佣与被雇佣观念转变为企业员工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的观念。(2) 从以利益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转变为以感情为劳动关系的连接点。(3) 从以管理约束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以企业愿景激励为手段维系的劳动关系。(4) 从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为主。

我们把“ 三个统一” 与“ 四个转变”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营造开放、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大家庭氛围, 从根源上为培育健康型员工, 打造健康型企业夯实了基础。

第二, 从传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 以“ 五支队伍” 建设为目标,不断完善员工的薪酬激励与福利保障体系。

1. 一直以来, 我们非常重视员工队伍建设, 早在1992 年, 传化就提出了“唯贤不避亲”的用人理念与“打破家族化, 实现用人社会化” 的管理主张, 冲破了私营企业最大的机制瓶颈, 抓住机遇实施“ 引人促发展”工程。把人才要“ 引得进, 留得住,用得好” 作为创建良好管理机制所追求的目标。2006 年我们任命了包括总裁在内的一大批干部, 传化已经从“ 用人社会化” 进入到用社会化人才来管理企业的更高阶段, 事业与人共同发展, 组织与人协调发展, 在我们传化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2. 随着集团的发展, 我们又提出了“ 事业以人为本, 发展以人为先”的人才理念, 重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出了管理队伍、营销队伍、研发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产业工人队伍等“ 五支队伍” 建设工程, 我们创新地提出并建立了“ 五天工作、一天学习、一天休息” 的工作学习机制, 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年来,我们共建立了覆盖生产、市场、研发等各个系统的14 个培训体系, 实施了1415 项培训, 受训人员达到了24824人次, 人均课时64 小时以上。抓五支队伍建设以抓经理人队伍建设来带动,我们对全体管理者进行了胜任力评价,提出了管理发展意见书, 帮助干部一同成长, 我们开办了新经理人学习班,骨干学习班,2006 年一年就选派了50多名经理人赴港学习或出国学习考察,组织32 名经理人进行了交叉兼职, 我们对每一位经理人有管理输出培训课时的要求, 加强“ 主管指导人计划”实施工作, 促使他们在带队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3. 为了更好地引人、育人、留人和用人, 我们推进了七大激励体系建设, 即“ 文化理念激励人、薪酬分配激励人、企业形象激励人、工作氛围激励人、作为机会激励人、福利保障激励人、发展前景激励人”。

4. 在薪酬体系建设上, 我们理性思考员工持股问题, 现阶段, 根据员工的现实意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慎重考虑,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工种的人建立了不同的分配激励体系。2006 年我们在科技、市场、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建立或完善了十多个基于行业与企业特点、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分配激励体系, 使激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管理人员为例, 他们的分配体系包括七个方面:(1) 基本工资;(2) 岗位工资;(3) 长期激励;(4) 保底分红;(5)超利润奖;(6) 及时奖励;(7) 单项特别贡献奖。通过完善分配体系, 一方面让员工感到, 企业发展好了, 自己的收入也就多了; 另一方面, 通过与绩效管理体系的配套, 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与热情。

5. 不断完善员工的福利保障体系。(1)06 年我们构建了完备的“ 七金” 福利保障体系, 传化员工福利走在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前列。目前, 集团所有在册员工实现了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全覆盖, 加上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构筑起了强大的“ 七金” 保障体系, 在民营企业中首开先河。此外, 我们还努力发挥“ 传化集团困难职工帮扶基金” 的保障作用,让真正需要组织帮助的员工得到关怀。2006 年, 我们还大力度地对员工餐厅进行了管理变革, 丰富了菜肴品种,提高了服务质量, 员工的满意度大大增强。(2) 员工实行一周的年休假, 异地员工春节回家还给予探亲假、旅程假和旅途车费报销补贴;(3) 传化员工基本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福利政策,早在1996 年, 我们推行了内部储蓄式养老保险,2000 年, 我们作为浙江私营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单位, 解决了职工储蓄式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接轨, 并实现了全覆盖, 在民营企业中, 传化的员工最早享受到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

第三, 大力支持党群组织的建设与活动, 通过党群组织搭建关心员工的又一平台, 让员工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组织关怀。1995 年4 月, 经宁围镇党委批准, 传化成立了党支部,1998年, 传化成立了党委, 胡锦涛同志曾给传化的党建做过重要批示。我们从“ 三个保证” 上支持、配合党群组织

的工作:

一是资金保证, 在每年的财务预算时, 党委活动经费要做专项预算,以在经费给予充分的保证。二是场所保证, 我们加大投入, 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等一系列党员活动场所, 保证有专用的场所开展党组织工作。三是时间保证, 开展活动需要时间, 为保证党组织的时间安排, 我们在会议安排上优先考虑党组织的活动时间。

在经营组织的支持下, 传化党委积极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在培育员工上下功夫,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 为员工排忧解难, 使广大员工感受到集团大家庭的温暖。同时, 在引导员工思想健康、行为健康上, 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多年的配合中, 经营组织同党组织形成了“ 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的工作格局, 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 企业树立了正气, 员工积极向上。形成了员工家庭对传化放心、社会对传化放心的良好局面,作为企业经营者, 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员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为了组织和发动好员工, 在我的提议下,1994 年传化成立了工会。工会在推动员工管理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 我的体会是, 企业重视员工的意见和想法, 员工就重视企业、关心企业, 经过推行职工代表大会、经营联席会议等一系列制度, 员工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 企业与员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传化员工的平均年龄33 岁多,35岁以下青年有近2400 人, 而且60% 都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他们富有朝气与活力, 是企业的生力军。同时也面临从“ 学校人” 向“ 社会人” 的转变, 他们需要适应, 但更需要关心。作为企业, 有责任把这些青年人引导好、发展好。

为此, 我们尤为重视共青团的工作, 通过支持共青团组织的建设, 来关注青年员工的发展需要、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在传化集团, 青年的工作已经成为一把手亲自关心的重要工作, 大批青年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的还成长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 篇4

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作一论述。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 凝聚力 和谐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寻找出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和途径,建设好企业文化是构建好和谐企业的前提。

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是关系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如何更快地统一职工思想和行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建设企业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已成为铁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辨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这方面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员工的第一利益放在首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职工的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很多困难和问题都能得以解决,这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体现。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那么,怎样建设好企业文化? 一是深化认识,形成共识。要缩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沟通融合实现统一,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凝聚力。当企业中两个或多个单位进行整合后,企业文化也必须要整合,职工价值理念也需要融合。长期以来,原来的单位已形成了各自独有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又培育了不同的职工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对形成一个整体的企业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因而需要一个磨合期,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地进行理念文化的更新。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并以此共同的价值追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使干部职工情操得到升华。从不断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以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宗旨,开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1)开展送温暖活动。关心职工疑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积极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要进行分析解决,并进行答复,使每个人感到集体的温暖,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以上这些具体措施,要形成工作制度。(2)要建立职工贴心人服务队、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定期服务职工家属、子女。(3)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以“学、演、展、赛、讲”等多种形式,结合重大节假日举办茶话会、演唱会、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邀请家属参加,把欢歌笑语送给职工家属。(4)工会、团委要共同建设“三好书架、书屋”工作,把精神食粮送到生产一线,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5

——顺庆区灯台乡“平安两节”创建活动纪实

在顺庆区平安‚两节‛创建暨创平安‚三会‛活动中,区乡两级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有序实施,为创建活动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月16日,是该区灯台乡的逢场天,一大早,乡政府分管政法和安全的副乡长就率领乡综治办、安办工作人员及灯台派出所民警在场上拉起了‚知法守法,创建和谐灯台‛、‚安全责任非口号,留住幸福无烦恼‛等宣传横幅,在悦耳的进行曲中向赶集的群众宣传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及‚远离毒品‛、‚青少年犯罪预防‛等法制知识。‚给我一份!‛‚也给我一份!‛不一会儿,宣传点就围满了群众,大家争相领取、传阅着资料,不到两个小时,1000余份宣传资料就全部发完。据悉,这是该乡继元旦节之后,龙年春节前第二次在场镇集中进行法制和安全宣传。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思想和重要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把自己建设成和谐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和社会责任。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应是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制度和企业的整体和谐。如何高效和科学的构建和谐企业?其渠道和方法可有多种多样,但据我对储运公司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物质文化,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

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吸引和凝聚员工、促进人与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汽运企业而言,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硬件条件、司容、司貌、企业的劳动环境和员工娱乐环境、员工的文化设施等。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储运公司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硬件投入。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购进各种高、中豪华车辆,满足了市场货物运输不同层次的要求;厂运车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坚持快捷严谨、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发扬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用立足本岗、兢兢业业的工作,将巾帼建功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应有的贡献。几年间,飞彩班先 1

后获得了集团公司级、包头市级、内蒙古自治区级“巾帼文明岗”称号。2008年4月,飞彩班获得了由中华妇女联合会、29届奥林匹克组委会、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命名的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称号。二是在厂内运输车辆统一喷绘了集团公司标识、“巾帼文明岗” 标识,司乘人员统一了着装,规范了文明服务用语。这种统一,形成了厂运车间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储运公司文明创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和娱乐环境。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公司在改制中,保证了员工在单位和原岗位继续工作,并通过开展各项会议,有效保证了员工工作和应得报酬的权利,创造了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是创办好基层单位的员工之家,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娱乐场所。以创建“巾帼文明岗”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岗员身心健康活动,丰富岗员的文化生活、全年开展了“八荣八耻”座谈会,岗位练兵理论与实际的竞赛;“巾帼杯”羽毛球比赛。“迎新春”各种棋类比赛。这些措施促进了企业发展,树立了企业形象,员工以作厂运车间员工而自豪,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互动、互促、互赢,有效促进了人与企业的和谐。

二、抓好行为文化,提高对员工的感召力,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处于浅层的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抓好行为文化,能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提高对员工的感召力。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家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志趣、情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对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程度,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司努力塑造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通过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使之明白“船上装有集体的货,大家都来关心潮起潮落。”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助人为乐、融洽相处的氛围,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进取、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确立了一种新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促进了企业内人与人的和谐。再次是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更是企业形象的象征。在企业内部,先进人物的行为常常无形的为企业员工设定了一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几年来,通过认真的培养和推荐,车间先后树立了张建华、王万焕、孙英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张建华同志是厂运车间货运班班长,他积极引导青年人立足岗位,增强敬业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技能知识,刻苦钻研技术,熟练掌握技能,争当岗位能手。在班组建设中,他自发组织

了班组技能比武,提升了班组员工的效能和工作效率。凭着自己多年的驾驶、维修经验,不仅造就了一支勤勉敬业、务实高效的员工队伍,创造了健康、文明、和谐、共进的环境氛围,而且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班组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了班组各项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完善制度文化,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处于中层的制度文化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称。是规范和约束员工的重要举措,厂运车间坚持完善制度,提倡道德,用制度管理人,用道德约束人,促进了人与制度的和谐。

企业改制后,车间针对原有规章制度,组织专门的班子和人员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和分类,并在认真听取各基层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重新制定了运输生产、安全、党务和机关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做到了要求规范、权责明确、奖罚分明、有规可依。

针对企业生产服务于社会的性质,车间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总体规范下,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制定和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要求,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宣传、教育、讨论、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

和规范服务的技能。在厂内车辆运输中,始终恪守“安全、舒适、便捷、直达、正点”的五项承诺,创建了运输的诚信品牌,成了集团公司货物运输的首选。

四、提炼精神文化,扩展对员工的指导力,实现企业的整体和谐处于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价值观念和企业目标等。是指导和吸引员工的一面旗帜,更是构建企业整体和谐的关键所在。厂运车间就有较深的企业文化根基,“尊重规范、忠诚执行、客观真实、客户第一”是企业的价值观,在这种精神支柱鼓舞下,几代“厂运人”恪守“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司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近几年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又为精神文化的形成创新了许多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根本,以安全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以精主兴副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客户第一”的企业价值观;“团结、求实、开拓、奉献、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指导力,车间加大了专项教育力度,推动精神文化入脑入心,自觉见诸于行动。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

“激励、调节、导向、控制、凝聚”的五大功能,灌输精神文化,着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使全体员工团结凝聚在企业文化的旗帜之下,努力奉献于企业。二是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利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车间长期实行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充分利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集体、文明班组、文明个人、文明家庭等活动载体,渗透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三是与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相结合。提倡和鼓励党员,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要认真践行企业的精神文化,做努力工作、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共建和谐的模范,使党员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精神文化的提炼、宣传、教育和落实,使全体员工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的指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促进了企业内外的整体和谐。

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不同层次文化的建设,使厂运车间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正是这种文化的渗透和熏陶,有效地增强了对员工的凝聚力、感召力、约束力和指导力,促进了企业内人与企业、人与人、人与制度和企业的整体和谐。目前企业内班子硬、人心齐、风气正、氛围好,形成了齐心协力创和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步入了和谐、快速、科学的发展轨道。通过对厂运车间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和剖析,使我们不难看到:企业文化是企业人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7

诚信是为人之本, 是统治者当政之本,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兴业的根本, 是企业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和企业生活秩序的根本。诚信在构建企业注意和谐企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企业价值。

(一)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是为人之本, 是打造完美人格的必要前提, 是塑造企业和谐的基础。人只有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作为企业职工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合格的职工。缺乏诚信, 就会败坏企业风气, 影响社会生活。在经济领域,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 普通人恶意透支消费, 一些腐败官员贪污受贿道德败坏。在公共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难以真诚沟通, 学术腐败、足球黑哨充斥生活。这些失信现象严重地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动摇着人们对企业的信心。这种现象不根除, 必然会危害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交往原则, 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 影响企业的各方面,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诚信是企业领导当政之本。

诚信是企业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的根本。和谐企业必须是一个高诚信的企业。一个没有诚信的政府或低诚信度的政府, 对内它的政策得不到拥护, 措施得不到落实, 从而影响到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对外, 没有诚信的政府外交难以展开, 整个国家的政治形象就会受损, 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制约。政府是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和公权力的执行机构, 应当具有高度的公信力。政府必须首先讲信用, 守信用,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职工群众信任和拥戴的政府, 成为在国际企业受尊重的政府。政府如果缺乏诚信, 企业大众的诚信理念就会受到打击, 企业秩序就会受到挑战, 企业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 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兴业的根本。

发展企业生产力, 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是构建和谐企业对经济基石, 是一个为职工群众谋利益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任务。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分配方式, 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当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被认可, 并被看作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后, 有些人就背离诚信道德。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等诚信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还会导致企业的诚信危机。缺乏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首先,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一些企业不讲信用, 相互拖欠债务, “三角债”雪球般越滚越大, 一旦债务链断裂, 就使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这种现象必然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受到影响, 产生许多坏帐呆帐和不良资产。银行的资金贷出后不能正常回流, 信用链条断裂, 形成信贷道德风险, 银行的正常经营将面临困难, 易于引发支付危机, 从而造成金融风险, 危及企业的稳定。其次, 造成企业交易费用上升, 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诚信假设”原则促进了经济的有效运行, 提高了市场效率。而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 “虚假推定”导致企业交易费用上升, 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改革目标不易实现。一些地方因信用丧失出现经济窒息“综合症”, 经济发展之路越来越窄, 甚至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死胡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充分意识到诚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致力于打造“信用经济”。

二、和谐企业的建设有利于企业诚信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一) 和谐企业的内涵。

随着我国现代化企业的深入发展和企业的深刻变革, 企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和谐, 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和谐”作为企业状态, 是企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是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与人类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

“和谐企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把它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企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关系、企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全企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以及各单位各行业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三是人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人类要追求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和谐企业的建设有利于诚信建设。

和谐,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和谐、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 也是人们道德精神方面的和谐。整个企业领域道德精神的和谐, 对于整个企业的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个企业和谐的真正意义所在。和谐企业必然是一个充满诚信友爱的企业, 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关系和谐的企业。和谐企业的建设有利于诚信氛围的塑造。诚信建设离不开和谐的企业舆论环境。和谐的企业舆论环境是诚信建设的重要条件。企业舆论的和谐与诚信程度反映和影响着企业的诚信程度。在和谐企业的建设中, 正确引导企业舆论, 积极营造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诚信舆论氛围, 最大限度地增进全体干部职工的诚信共识, 对于诚信企业的建设至关重要。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 唱响诚信的主旋律, 在企业上形成诚实守信的主流舆论, 对诚信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44-02

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进入和谐状态是员工的热切呼唤和愿望。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以和谐作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融洽方方面面的关系,积聚正能量,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群策群力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贯彻以人为本,打造和谐企业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企业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能够进一步密切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干事业的良好局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治企之本、兴企之策。贯彻以人为本就是做到事事以职工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做到权为职工所用,利为职工所谋,把服务企业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引导职工高品位的价值追求,尽最大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精神文化诉求。一是心怀感恩之心,呵护善待职工。职工无论在级别、待遇、环境等方面都属于弱势群众。管理者真诚地热爱呵护职工,与职工心连心、心交心,就能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易如反掌,水到渠成。上下级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职工敬仰管理者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必然焕发出冲天的干事豪情,尽最大力量把工作做好做圆满。二是心怀感激之心维护职工。职工在一线,最辛苦,收入也最低。要真心感谢职工为企业发展的巨大付出,做到有付出有回报,大付出大回报。充分体现职工的认同,与职工共同创造和谐企业。三是心怀崇敬尊重职工。职工虽然地位低,但他们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的执行者、企业发展的推动着,离开了职工的辛勤付出,企业发展将成为空谈。作为企业管理者,对淳朴善良的职工应当给以充分尊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并且认真总结职工创造的新经验,与职工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职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成共识求发展。

2 夯实硬件基础,促进职工成长,打造和谐企业

一是舍得投入,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搭建好平台。文化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着文化建设的质量。企业要本着全而好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职工业余时间有地方玩。二是想方设法抓好软件建设。抓好内部宣传造势,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正气。对作出突出成绩的一线职工要加大宣传力度,给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可充分利用企业网站、报纸等大力宣传一线职工,形成和谐氛围。三是打好人才基础。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要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其次是科学理论的培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培养自己的人才。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就能把企业和谐文化向纵深发展。

3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打造和谐企业

职工工作的环境、内容、方式相对固定、单调,通过开展活动,能够改善环境调节心态,发掘自己潜在能量。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形成企业和谐精神。大力倡导学习先进文化的氛围。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得到职工认可的企业精神,并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帮助职工牢固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二要创造条件开展多样的职工文化活动,用文化平台展示职工的才艺,营造企业和谐氛围。积极开展书画摄影文学等形式多样的高雅文化娱乐活动,让职工耳濡目染,受到教育。让企业的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教育、启迪的功能,提升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三要抓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不放松,努力凝聚和谐正能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评先树优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表彰先进,用模范激励职工,在班组、车间,企业以职工家庭四大系列开展创建活动,突出和谐思想内涵,吸引职工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谐企业的强大力量。

4 加强理论实践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养,打造和谐企业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工身处一线,接受信息少,很容易被物质追求所累,对理想信念持无所谓态度。在当前信仰普遍缺失的情况,职工更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丧失追求。要请名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枯燥的理论,用先进理论来指导企业每个职工、党员、干部,用共同的指导思想和企业的管理理念来统一全体职工的人心,聚合力量。企业要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实际,深入广泛地开展理论探讨、实践活动,让职工充分感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感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感的巨大作用。二是抓好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体现了一个人的修为,也体现出企业的整体水平。思想道德是精神层面的,是虚功,因此抓出实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不能墨守成规,搞老一套的行政命令,强制性学习,必须结合实际,搞活花样,创新手段,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走进内心深处逐渐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公德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应当按照公民道德刚要要求,深入学习领会精神,使道德观念入心入脑,入耳入眼。三是与时俱进,学好本领,促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引导职工做具有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职工有思想、有见解、有担当、有能力。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技能练兵比武大赛,使职工做到一专多能,促进全面发展,为企业发展积聚丰富的人才资源。

夯实基础建设构建和谐企业 篇9

二、近几年来,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谈到和谐社会建设时也指出,在城市,和谐社会建设重在社区,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新社区。建设和谐社区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对新时期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新时期的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

金华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社区建设工作。200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金华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4-2010年)(试行)》,有力地指导了社区建设工作;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要求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工作;2006年,经过市委书记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反复研究,又对《金华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4-2010年)(试行)》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特别是对社区工作经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到2007年从原来的每百户4000元提高到5000元,到2008年达到每百户6000元,力争到2010年达到每百户8000元的标准,社区办公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正是在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各街道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社区工作坚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总目标,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强化功能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规范化建设为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建设合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党建,发挥作用,社区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关精神,着眼于促进资源整合和强化领导核心,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一是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党委、总支)”的目标,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提高了城市基层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的效能,完善了社区党建工作体系,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二是不断深化和完善“两项会议制度”。根据“两项会议制度”运行两年来各地新创造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两项会议制度”,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见》,在组织网络、职能定位、经费投入、配套机制建设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二是切实落实在职党员联动管理和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加强对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的监督管理,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市直机关部门和婺城、金东、开发区机关部门、街道、社区开展了专项督查,督查情况以文件的形式进行通报,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推进自治,强化功能,社区民主机制进一步完善。按照居民自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了社区组织网络。一是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共建委员会等五个组织,普遍推行了“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道——居民”四级组织管理网络的做法。二是社区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通过选派和公开招聘等办法,调整充实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明显下降,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3.2%。社区工作者待遇有所提高,基本达到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享受有关基本社会保障待遇。三是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地社区普遍制订了《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并且广为宣传,做到户均一册、人尽皆知;四是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社区重大事项召开居民听证会,实施情况定期向居民代表通报,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开;五是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社区普遍开展了居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工作,全市80%的社区都在醒目处设立了居务财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居务、财务,接受居民监督,定期邀请居民代表对居委会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并将民主评议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与年终考核挂钩。

(三)以人为本,拓宽服务,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的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范围日渐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基本建立了“县(市、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建有街道服务中心18个,社区服务站186个,社区服务网点1658个,志愿者队伍812支。二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试点工作,全市有5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登记、管理、服务、保障等制度。三是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实现了市区社区管理统一联网,加强了社区服务网站和“96345”便民呼叫中心建设,使社区居民享受到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96345”便民服务中心接入呼叫10100次,完成量7408件,完成率达73.4%。“96345”便民呼叫中心已真正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与各企业商品服务供给的无缝对接平台。四是双“二十”活动有效开展。全市各社区认真贯彻《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居民无无理上访”和“双二十”活动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想弱势群体之所想,急弱势群体之所急,解弱势群体之所困,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社区救助功能。据统计,全市建成区的108个社区共帮助2629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帮助3617户困难群众解决了生计难题。五是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在服务对象上,从传统的民政对象拓宽到全体居民;在服务内容上,从单项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以无偿服务为主。

(四)强化治安,促进稳定,社区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通过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社区治安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社区秩序稳定,社区治安良好,为平安金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居民之间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二是积极开展“居民无无理上访”社区创建活动。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社区对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个排查分析,全面掌握社区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落实专人负责;社区干部普遍和“信访代表”结成对子,经常上门做工作,畅通了居民诉求反映沟通的渠道。活动中,各社区还健全了信访处置工作体系,建立起一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档案、台帐,有力地保障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五)崇尚科学,繁荣文化,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市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各地社区从自身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按照健康有益、小型多样、寓教于乐的原则,普遍开展了社区文艺汇演、廉政文化进社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好邻居”、“乐大姐”等的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增进了居民共识,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弘扬了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二是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按照省委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小区等创建工作。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四级教育网络。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根据不同居民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连续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活动。近年来,我市以广大居民群众为主体,坚持一年一主题,年年开展“邻居节”活动。今年的“邻居节”活动,以“文明金华、和谐邻里”为主题,内容分为五大板块,时间持续半个多月。据统计,今年邻居节期间,市区各街道、社区共组织开展了大大小小150多场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其中不少活动都组织严密、寓教于乐、富有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广大居民群众欢迎。

(六)夯实基础,优化环境,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通过调整社区规模、整合社区资源、坚持共驻共建、完善物业管理、改善卫生环境、加快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我市社区规模更趋合理,资源使用更加有效,社区环境更加优美。一是社区规模日趋合理。针对居委会规模小、设置不合理、界线不清楚、社区资源分割等弊病,我们按照“管辖区域适当、区划界线清楚、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对居委会进行整合重组,重组后的社区规模趋向合理,为和谐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建设成效明显,思想汇报《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徐止平书记在全省和谐社区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市建成区的所有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基本达到350平方米。据统计,目前全市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总面积已经达到7万多平方米,有40%的社区(建成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达到了350平方米以上。三是社区共建工作卓有成效。全市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社区共建委员会,社区共建委利用自身优势,协助社区解决了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社区“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失,社区的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共建协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社区共建工作新局面已经形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市区各社区共建委共为社区筹集共建经费356万余元,帮助协调解决难题170多个,为社区办实事370多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社区的人居环境已明显改善。全市有49个社区被评为金华市级文明社区,15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有43个社区被评为金华市级绿色社区,25个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其中有2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社区;全市已有20个社区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三、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着力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和社会的对接口,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地位使建设和谐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市自2004年制定实施社区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十七大精神,根据工作的实践,根据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抓好落实。

(一)、牢牢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原则要求,促进社区建设理念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围绕和谐社会的这一总体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突出和谐主题,倡导和谐理念,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高,参与广泛。社区居民当好“主人翁”、共同参与,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是促进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力量源泉。二是驻社区成员单位共建积极性高。驻社区内的各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自觉融入社区,参加社区建设,积极主动为所在社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三是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有一个以上有一定规模、功能较全、设备较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有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人员、社区居民群众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爱民、护民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社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四是社区人际关系和睦,人文环境和谐。社区居民家庭和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尊老爱幼、和谐相处,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残有所助。五是社区管理有序,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解工作到位,一般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社区安全稳定。六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规章制度完善。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好,在居民和辖区单位中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经常开展活动。居民自治意识强,社区民主化程度高。

(二)、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和谐。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有让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充分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调动他们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落实社区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是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要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基层政府的指导,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义务,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通过努力,实现政府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权力性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政策、引导、自治型管理,使政府管理社区的模式达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理想目标。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社区自身的事务,敢于管理、敢于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听证、社区服务承诺等各项自治制度,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的权利和权益。三是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要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增加透明度,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对社区内的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凡是社区的大事尤其是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群众的意愿,真正做到由民做主。要完善居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及时丰富、拓展居务公开内容,推进居务事项从办理结果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要设立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要及时总结、推广民主评议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社区民主评议工作,规范社区工作者行为,改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作为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参与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的阵地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居民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建立健全群众呼声的收集机制,经常了解群众在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要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重点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家庭护理、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以及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要拓展社区服务方式。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要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等有效的服务方式,加快公共行政和社区服务社会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建立方便快捷的服务网点,力争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项目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以壮大自身的实力,逐步实现在管理中体现自治、在自治中实施服务、在服务中获取效益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是要拓展社区服务队伍。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及开放教育,建立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正常增资和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努力,逐渐建立起以街道为中心,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内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的系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社区环境。

(四)、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涵,促进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金华市社区建设纲要》要求,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特别是在提高居民素质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的措施,赋予新的内容,取得新的成效。一是要强治安,建设平安型社区。在这方面我们金华要特别引起重视,近几年,我市流动人口逐渐增加,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全市200余万的流动人口大部分生活在我们社区,社区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积极协助公安、司法等部门做好社区的安全保卫、民事调解、暂住人口管理、防火防盗等工作,健全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为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要守秩序,建法制型社区。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大背景下,社区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社区居民学好法、守好法、用好法,以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制度来约束、规范社区居民的言行,争创“居民无无理上访”社区和“民主法治社区”。三是要讲卫生,建健康型社区。社区要积极协助卫生、计生等部门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计生服务、残疾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好社区健康工程,让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卫生服务。四是要护环境,建生态型社区。社区要搞好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工作,大力整治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培养社区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创建干净、整洁、优美、温馨的文明社区。五是要懂礼貌,建礼仪型社区。社区要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工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倡导“人人是地方形象大使”,“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树社区文明新风,促文明城市建设。六是要重信用,建诚信型社区。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之本,讲究信用是人际交往、经济交往的必备条件。建诚信之城,首先要建诚信社区。社区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为民办事要重信用,开展社区服务要重信用,做诚信的表率,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在社区内营造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氛围。七是要爱科学,建学习型社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区要组织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小区创建和科普宣传活动。社区工作者不但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精神,大力倡导科学之风,在社区内营造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抵制和反对“黄、赌、毒”,不良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八是要献爱心,建友善型社区。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大家共居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要大力提倡团结、互动、关爱精神,引导社区居民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失业下岗人员

上一篇:秘书部常规工作要求下一篇:大学生个人工作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