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塞下曲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鉴赏:塞下曲(共6篇)

古诗鉴赏:塞下曲 篇1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古诗《塞下曲》 篇2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读准4个生字的读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古诗大意体会李广将军的勇猛。重点: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体会李广将军的勇猛。难点:理解内容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引入课题。

1、出示:塞下曲 你懂得了什么?(学生交流)。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认识作者,板书:卢纶,学习“卢、纶”两字。

3、板书:塞下曲 齐读课题。

二、朗读古诗,理解词义。

1、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3、学习:“棱”,出示:石棱的图片。

4、正音:没(mó)。“没”是多音字,这里指“嵌入”的意思。

三、熟读古诗,领悟诗意。

1、试着做一做引弓的动作。

2、指导朗读古诗,老师在“引弓”字下加点。

过度:谁在引弓?他要干什么?请找出说明原因的诗句,用直线划下来。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学习生字:将)出示:李广将军射兽的图片。

3、试着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小组练说)

4、交流。

提示:为使句子说得更通顺,可以加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

5、李广将军射兽的结果怎样?与同桌再读古诗。平民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6、小组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7、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体会感情。

1、齐读古诗。

过度:小朋友们想想:当士兵们“平民寻白羽,”发现的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时候,他们会是怎么样的表情呢?

2、交流。

提示:当士兵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去寻找李广将军射的箭,看到箭已深深的嵌入石头中,大家很惊讶,人人都很佩服李广将军的箭术高超。

3、用“有的说…..有点说”的句式来夸夸李广将军。(交流)过度:同学们都能结合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大家。

五、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1、卢纶的《塞下曲》一共有六首,老师再介绍第三首给大家。出示:

《塞下曲》第三首

2、总结

古诗鉴赏:塞下曲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6、过渡:是呀!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闭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但是将士们的决心是那么地坚定。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

引弓

白羽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古诗鉴赏:塞下曲 篇4

古塞下曲七首

作者:贯休  朝代:唐 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地使人心恶,风吹旗焰荒。

搜山得探卒,放火猎黄羊。唯有南飞雁,声声断客肠。

归去是何年,山连逻C川。苍黄曾战地,空阔养雕天。

旗插蒸沙堡,枪担卓槊泉。萧条寒日落,号令彻穷边。

虏寇日相持,如龙马不肥。突围金甲破,趁贼铁枪飞。

汉月堂堂上,胡云惨惨微。黄河冰已合,犹未送征衣。

南北惟堪恨,东西实可嗟。常飞侵夏雪,何处有人家。

风刮阴山薄,河推大岸斜。只应寒夜梦,时见故园花。

不是将军勇,胡兵岂易当。雨曾淋火阵,箭又中金疮。

铁岭全无土,豺群亦有狼。因思无战日,天子是陶唐。

榆叶飘萧尽,关防烽寨重。寒来知马疾,战后觉人凶。

烧逐飞蓬死,沙生毒雾浓。谁能奏明主,功业已堪封。

万战千征地,苍茫古塞门。阴兵为客祟,恶酒发刀痕。

古诗鉴赏:塞下曲 篇5

塞下曲(六首其五)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赏析】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 战争的性质 。“塞虏 ”,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 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 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 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 ,故边境屡遭蹂躏 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 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 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 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 憎。

颔联两句 ,与首联“ 天兵 ”照应 。“虎竹”, 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 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将军分虎 竹 ”,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 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 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 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 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 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塞下曲扩写 篇6

夜晚的林中,一片黑暗,风吹着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使人心中平添几分恐惧。将军带人在这样的夜里出去狩猎,猛然发现草丛中有一个白色的庞然大物若隐若现,好象是一只吊睛白额虎(怎么像是武松咧。想也不想,将军就一箭射去。然后带着众人离开了。

第二天天明时分,大家出去,结果在一块大石头上发现了将军的箭。原来将军错把白石当作了老虎。那支箭早就深深没入了石头的缝隙中,费了好大劲才拔出来。大家不由称赞,将军的水平,实在是——高!

上一篇: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