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精选8篇)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1

第一,建立了船员注册制度;

第二,建立了船员任职资格制度;

第三,建立了船员培训许可制度;

第四,明确了船员上船应当完成相应的专业培训、特殊培训和适任培训。目前我国的船员工作者有多少人?

到2006年底,全国在运输船舶上从事船员工作的约155万人,其中从事海上运输的51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成为一名合格的船员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

在条例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年满18周岁,符合船员健康要求,经过船员基本安全培训,并经海事管理机构考试合格的,就可以申请领取船员服务簿,注册为船员。

经依法注册的船员,满足了在船上工作的最低要求,可以在船上担任二水、机工、厨师等职务。但是,符合船员注册要求的船员,还不能满足参加航行和轮机值班等船员职务的要求。因此,条例对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参加航行和轮机值班的船员,规定除必须取得船员注册外,还应当经过适任培训和特殊培训,具备相应的任职资历,有良好的任职表现和安全记录,并通过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船员任职考试,取得相应的船员适任证书。条例对船员在船服务期间的职责和要求作了六方面的详细说明:

第一,规定了船员应当携带有效的船员证书;

第二,规定了船员不得隐匿、篡改或者销毁有关船舶法定证书、文书;

第三,规定了船员应当遵守船舶的管理制度和值班规定;

第四,规定了船员应当参加船舶应急训练、演习,落实各项应急预防措施;

第五,规定了船员发现或者发生险情、事故或者保安事件以及影响航行安全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力救助遇险人员;

第六,规定了船员不得利用船舶私载旅客、货物,不得携带违禁物品。条例对保障船员合法权益作了七个方面的具体规定:

条例针对现实存在的我国船员合法权益保护不够的问题,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员保护有关公约的规定,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船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作了规定:

第一,明确了船员用人单位和船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险,并依法按时足额缴纳各项保险费用;

第二,明确了船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船舶检验规范中有关船员生活环境、作业安全和防护的要求;

第三,明确了船员服务机构向船员用人单位提供船舶配员服务时,应当督促船员用人单位与船员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第四,明确了船员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船员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等因素,向船员支付合理的工资,并按时足额发放给船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船员的工资;

第五,明确了船员用人单位应当向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的待派船员,支付不低于船员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

第六,明确了船员除享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外,还享有在船舶上每工作2个月不少于5日的年休假,船员用人单位应当向在年休假期的船员,支付不低于船员在船服务期间平均工资的报酬;

第七,明确了船员要求遣返和选择遣返地点的权利。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

为了保障条例的实施,条例规定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船员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重点加强对船员注册、任职资格、履行职责、安全记录,船员培训机构培训质量,船员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以及船员用人单位保护船员合法权益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以及相关的机构建立健全船员在船舶上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和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海事管理机构在监督检查时,对有违反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船员,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计记分,由海事管理机构对累计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船员,扣留船员适任证书,责令其参加水上交通安全、防治船舶污染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试;发现船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要求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禁止船舶离港或者限制船舶航行、停泊、作业。

此外,海事管理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已取得船员服务簿、船员适任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的船员以及取得从事船员培训业务许可、船员服务业务许可的机构,不再具备规定条件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撤销相应的行政许可决定。

从事船员培训业务的培训机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的条件呢?

船员培训是提高船员素质的关键环节。我国加入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要求缔约国主管机关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采取质量标准体系等手段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连续监控,并规定各缔约国每5年将“审核报告”递交给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由秘书长安排专家进行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国家将被列入各国海事当局严格监控的“黑名单”。

船员培训特别是高级船员的培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除理论培训外,实际操作培训也是船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因此,条例规定船员培训机构应当配备船舶航行导航、定位、动力推进、装卸、消防、救生、应急通信等必需的设备、设施。为了保证船员的培训质量,条例规定依法设立的培训机构从事船员培训时,应当有符合船员培训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有与船员培训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有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制度、安全防护制度,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条例对加强船员服务机构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发展,航运公司自己拥有船员并不允许船员自由流动的局面已被打破,船员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服务机构代理船员用人单位管理船员事务,提供船舶配员服务,代理船员办理培训、考试、申领证书(包括外国船员证书)等有关手续,对促进船员有序流动和扩大船员就业、方便航运企业管理船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船员服务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船员权益的保护,盘剥克扣船员工资,重复、高额收取费用或者只收钱不提供相应服务等现象,损害了船员的合法权益。

为此,条例规定从事船员服务业务的机构,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人资格、具有两名以上具有高级船员任职资历的管理人员、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服务管理制度、具有与所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服务能力等条件,并应取得海事管理机构的许可。条例对获准从事船员服务的机构的行为规范作了五点规定:

一是,船员服务机构应当建立船员档案,加强船舶配员管理,掌握船员的培训、任职资历、安全记录、健康状况等情况,并将上述情况定期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二是,船员服务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三是,船员服务机构为船员提供服务,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损害船员的合法权益。

四是,船员服务机构为船员用人单位提供船舶配员服务,应当督促船员用人单位与船员依法订立劳动合同。船员用人单位未与船员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船员服务机构应当终止向船员用人单位提供船员服务。

五是,船员服务机构为船员用人单位提供的船员失踪或者死亡的,船员服务机构应当配合船员用人单位做好善后工作。在保证船员有序流动方面,《船员条例》进行了四方面规定:

第一,建立了船员服务许可制度;

第二,明确了船员服务机构应当建立船员档案,加强船舶配员管理,掌握船员的培训、任职资历、安全记录、健康状况等情况;

第三,明确了船员服务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第四,明确了船员服务机构为船员提供服务,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损害船员的合法权益。

《船员条例》是一部专门对船员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全面贯彻、正确实施《船员条例》,是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船公司、船员培训机构、船员服务机构以及船员的重要职责。各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船员条例》,掌握《船员条例》的具体内容,领会《船员条例》的精神实质。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将以《船员条例》的实施为契机,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加大船员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以达到提高船员素质、维护船员合法权益、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实现水路运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随着《船员条例》的出台,交通管理的主要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十五”以来,交通立法在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制定了《港口法》、《道路运输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国际海运条例》,修订了《公路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加快了《航道法》、《公路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

其中,《港口法》系统规范了港口的规划、建设、经营、维护和管理活动,彻底改变了港口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道路运输条例》填补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法规的空白。新出台的《船员条例》对船员管理进行了系统规范,随着《船员条例》的出台,截至目前为止,现行有效的交通法律达4件,行政法规31件,规章316件,公路、水路交通法规体系中各个主要子系统基本都制定了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交通管理的主要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交通部海事局将从四个方面开展《船员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

一、制订配套规章,落实监管职责。

为配合《船员条例》的贯彻实施,解决目前有关船员的突出问题,我们正在起草《船员注册办法》、《船员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引航员注册和任职资格管理办法》。这三个《办法》都是今年交通部的一类立法计划。目前,三个《办法》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在近期出台。

二、调整船员考试政策和管理模式。

在船员考试政策上,交通部海事局将在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针对当前船员结构不甚合理、操作级船员紧缺的现状,适当延长操作级船员升任管理级船员的任职年限,使管理级、操作级和支持级船员结构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形。

二是正确处理学历与素质的关系,建立工作经验丰富、实操技能强、学历不高的普通船员升任高级船员的渠道,鼓励船员长期从事船员职业。

三是调整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要求,增设船舶驾驶员助理和轮机员助理职务,落实船上的见习和实习制度,提高船员素质。

四是强化对船员的职业技能培养,建立海事、船舶、船公司三方参与的船员适任考评机制,提高船员适任能力。

在船员考试管理模式上,交通部海事局将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取消现行适任考试和评估先后顺序以及参加补考次数的限制。

二是进一步推进无纸化考试工作,对于满足无纸化统考条件的船员培训机构和航海院校,允许开展无纸化考试。

三是继续推进船员考试信息化建设,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船员适任统考网上报名。通过改革船员考试政策和管理模式,改善船员结构,提高船员素质,方便学校教学,方便船员考试。

三、加强对外协调。

船员权益保护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国家多个部、委、局的事权。海事管理机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推出《船员用工合同(范本)》,明确各类劳动保险保障措施,规范包括海员劳务外派机构在内的船员服务机构管理。

四、加大对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罚力度。

下一步,海事管理机构将严格履行《船员条例》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船员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重点加强对船员用人单位保护船员合法权益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以及船员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船员在船舶上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和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是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和船员服务机构开展船员培训和提供船员服务业务的监督,对违反《船员条例》规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许可证。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2

答: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的含义十分广泛, 包含了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各种文件、数据、图表等各类信息。

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有哪些规定?

答:一是明确了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 (一)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二是确立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制度。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 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答复方式和时限要求, 《条例》也作了规定。三是明确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 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问:行政机关应采用哪些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答: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各级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查阅、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方便;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 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 并及时更新。

问:监督和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有哪些措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条例要点解读 篇3

一、科学准确定密把好保密工作起点

近年来,军队各级业务部门不断探索军事秘密确定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当前在军事秘密确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给保密工作带来了一系

列“后遗症”。为解决这一问题,此次修订《保密条例》作出了相应调整。

◎重新调整军事秘密范围。新修订《保密条例》根据“缩小范围、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确保重点”的划密指导思想,对原有军事秘密范围的规定作了调整,在第10条军事秘密事项中,放开了绝大多数军级单位的番号,增加了信息对抗和训练、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需要保密的事项,使军事秘密范围更加科学明确。

◎明确指定军事秘密定密责任人。新修订《保密条例》根据国家保密法有关要求,在第13条中明确“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其指定的人员为本单位的定密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军事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并且指出“军事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确定、变更以及军事秘密的解除,由相关事项的承办人员提出意见,定密责任人负责审定”。这既明确了定密责任人的主要职责,也为将来的责任追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具体规定军事秘密保密期限。新修订《保密条例》对如何确定保密期限作出了具体规定,第17条指出“军事秘密的保密期限,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防安全和军事利益的实际需要确定”,并指出“军事秘密能够确定具体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具体保密期限;不能确定具体保密期限的,应当确定解密的条件;既不能确定具体保密期限又不能确定解密条件的,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30年、机密级20年、秘密级确定”。规范军事秘密调整解除严格界定保密工作内容军事秘密的调整与解除,是及时规范保密工作内容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保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但近年来这项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军事秘密一定终身、只定不调、只定不解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军事秘密日益增多、长期堆积,影响和制约了保密工作效益。新修订《保密条例》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三项制度。

◎完善了军事秘密变更制度。军事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要根据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0条明确指出,“军事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变更,由原定密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同时指出“军事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变更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知悉范围内的单位或者人员”。

◎提出了军事秘密审核制度。军事秘密审核是保密期限变更或解密前的必要程序,审核的目的一是确定军事秘密是否需要提前解密,二是确定军事秘密是否可以届满自行解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1条明确“各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军事秘密”,并指出审核由原定密单位决定,也可由其上级机关决定。

◎细化了军事秘密解密制度。解密是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修订《保密条例》的一个重要思想。第21条指出“军事秘密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军事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危害国防安全和军事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并规定“军事秘密事项根据工作需要、经过规定程序确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坚持突出重点方针着力提升保密效益突出重点是保密工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保密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内容多,只有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事关全局和影响长远的重点问题,才能有效带动各项工作发展。新修订《保密条例》在内容要求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突出了核心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1条按照涉密程度将涉密人员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特别强调了核心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问题,指出任用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出国(境)必须严格控制,退出现役应实行脱密期管理等等,反映了更加严格、具体的管理理念。

◎突出了绝密级载体的保密管理。绝密级军事秘密密级最高,泄露后给国防安全和军事利益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重视,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4条详细规定了绝密级载体的保管、使用、阅办、传递等事项,指出“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单独登记、单独存放、专人保管。阅办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对阅办人员、时间应当作出文字记载”,明确取送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两人同行,绝密载体必须随身携带,等等。特别强调绝密级军事秘密中涉及核心事项的,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严密管控。

◎突出了重大军事活动的保密管理。近年来,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机关和部队组织实施的重要会议、重大演习、武器装备试验、处置突发事件等重大活动越来越多,这些重大活动与

现实任务联系紧密,涉密程度深、保密要求高,必须从严进行保密管控。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6条规定“组织单位应当周密部署和开展保密工作,根据需要设立临时保密工作机构,制定专项保密规定,开展专题保密教育,进行保密监督检查”。第37条进一步强调:“组织重要演习、武器装备试验、国防工程建设等,应当进行保密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采取相应对

策措施,消除泄密隐患”。

注重网络泄密防范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目前,网络空间成为各世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危和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防范网络窃密泄密任务日趋繁重。新修订《保密条例》专门增加了网络安全保密内容,明确提出了有关要求。

◎强调了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问题。当前,我军正在着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战训练、日常办公、教学全军保密工作大检查深入开展,发现并纠治各类隐患问题科研对网络依赖程度明显增强,安全保密对于网络功能发挥和作战能力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5条指出,安全保密建设与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验收、同步运行。第26条指出“新建或者改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制定安全保密建设方案并进行保密审查;涉密信息系统开通使用前,应当进行保密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第27条指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和安全风险,确定防护等级,采取相应的技术防护和管理措施。涉密信息系统必须与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第28条指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优先选用国内研制开发的设备和软件,使用前应当进行技术安全保密检查”。这些规定,使得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有了法规依据。

◎强调了国际联网行为保密管理问题。目前由互联网引发的泄密问题越来越严重,防范网络窃密泄密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9条对军队单位计算机连接国际互联网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经批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应当严格执行专机入网、专室放置、专盘存储、专人管理的规定,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数据上传、下载措施”。第30条对军队单位和人员使用互联网明确了十种禁止行为。这“十个严禁”是从近年来大量泄密案件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保密防范的必然要求。

◎强调了移动电话使用保密管理问题。移动电话是当前广大官兵应用最普遍的通信工具。移动通信信号处于开放空间中,通过相应设备可以截听通话内容、锁定目标位置、实施远程遥控,对军事行动安全和军事秘密安全都造成潜在威胁。为加强军队人员使用移动电话保密管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9条提出,因工作需要使用公网移动电话,必须经团以上单位首长批准,并严格遵守十条规定。

二、明确各级保密责任细化各项保密要求

明确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加强保密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修订《保密条例》对各级的保密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

◎明确了全体军人的保密义务。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保守军事秘密是对每一位军人最起码的要求。新修订《保密条例》第6条从遵守保密制度和保密守则、掌握保密知识和技能、严守知悉的军事秘密、及时报告泄密问题和隐患、制止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等方面,对军队所有人员保守军事秘密的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

◎明确了各级保密委员会职责。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保密委员会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以往有了很大拓展,需要对其职责做出新的调整和定位。新修订《保密条例》第7条从贯彻上级方针政策、拟制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划分军事秘密及其密级范围、指导保密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保密检查等方面,阐述了解放军保密委员会职责,为信息化条件下各级保密委员会组织指导保密工作和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明确了各单位主官和业务部门职责。单位主官和业务部门对开展好本单位、本部门或本系统的保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新修订《保密条例》第8条明确,“各单位主官是本单位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保密工作。副职领导协助主官做好本单位保密工作,并负责分管工作中的保密工作”。并指出,各级机关及其所属业务部门负责主管业务中的保密工作。严肃泄密案件查处维护保密法纪权威保密监督检查是发现隐患、消除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新修订《保密条例》中,单独增加了“监督管理”一章,对泄密认定、案件查处和密级鉴定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规范了泄密认定和泄密案件等级。泄密认定是泄密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的依据。新修订《保密条例》第52条明确,“军事秘密被规定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知悉,以及军事秘密失控且不能证明未被规定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知悉的,应当认定为泄变更或解密前的必要程序,审核的目的一是确定军事秘密是否需要提前解密,二是确定军事秘密是否可以届满自行解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1条明确“各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军事秘密”,并指出审核由原定密单位决定,也可由其上级机关决定。

◎细化了军事秘密解密制度。解密是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修订《保密条例》的一个重要思想。第21条指出“军事秘密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军事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危害国防安全和军事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并规定“军事秘密事项根据工作需要、经过规定程序确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坚持突出重点方针着力提升保密效益突出重点是保密工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保密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内容多,只有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事关全局和影响长远的重点问题,才能有效带动各项工作发展。新修订《保密条例》在内容要求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突出了核心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1条按照涉密程度将涉密人员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特别强调了核心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的保密管理问题,指出任用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出国(境)必须严格控制,退出现役应实行脱密期管理等等,反映了更加严格、具体的管理理念。

◎突出了绝密级载体的保密管理。绝密级军事秘密密级最高,泄露后给国防安全和军事利益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重视,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4条详细规定了绝密级载体的保管、使用、阅办、传递等事项,指出“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单独登记、单独存放、专人保管。阅办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对阅办人员、时间应当作出文字记载”,明确取送绝密级军事秘密载体应当两人同行,绝密载体必须随身携带,等等。特别强调绝密级军事秘密中涉及核心事项的,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严密管控。

◎突出了重大军事活动的保密管理。近年来,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机关和部队组织实施的重要会议、重大演习、武器装备试验、处置突发事件等重大活动越来越多,这些重大活动与现实任务联系紧密,涉密程度深、保密要求高,必须从严进行保密管控。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6条规定“组织单位应当周密部署和开展保密工作,根据需要设立临时保密工作机构,制定专项保密规定,开展专题保密教育,进行保密监督检查”。第37条进一步强调:“组织重要演习、武器装备试验、国防工程建设等,应当进行保密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消除泄密隐患”。

三、注重网络泄密防范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目前,网络空间成为各世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安危和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防范网络窃密泄密任务日趋繁重。新修订《保密条例》专门增加了网络安全保密内容,明确提出了有关要求。

◎强调了涉密信息系统保密管理问题。当前,我军正在着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战训练、日常办公、教学全军保密工作大检查深入开展,发现并纠治各类隐患问题科研对网络依赖程度明显增强,安全保密对于网络功能发挥和作战能力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5条指出,安全保密建设与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验收、同步运行。第26条指出“新建或者改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制定安全保密建设方案并进行保密审查;涉密信息系统开通使用前,应当进行保密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第27条指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和安全风险,确定防护等级,采取相应的技术防护和管理措施。涉密信息系统必须与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第28条指出“涉密信息系统应当优先选用国内研制开发的设备和软件,使用前应当进行技术安全保密检查”。这些规定,使得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有了法规依据。

◎强调了国际联网行为保密管理问题。目前由互联网引发的泄密问题越来越严重,防范网络窃密泄密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新修订《保密条例》第29条对军队单位计算机连接国际互联网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经批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应当严格执行专机入网、专室放置、专盘存储、专人管理的规定,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数据上传、下载措施”。第30条对军队单位和人员使用互联网明确了十种禁止行为。这“十个严禁”是从近年来大量泄密案件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保密防范的必然要求。

◎强调了移动电话使用保密管理问题。移动电话是当前广大官兵应用最普遍的通信工具。移动通信信号处于开放空间中,通过相应设备可以截听通话内容、锁定目标位置、实施远程遥控,对军事行动安全和军事秘密安全都造成潜在威胁。为加强军队人员使用移动电话保密管理,新修订《保密条例》第39条提出,因工作需要使用公网移动电话,必须经团以上单位首长批准,并严格遵守十条规定。明确各级保密责任细化各项保密要求明确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加强保密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修订《保密条例》对各级的保密责任作出了详细规定。

◎明确了全体军人的保密义务。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保守军事秘密是对每一位军人最起码的要求。新修订《保密条例》第6条从遵守保密制度和保密守则、掌握保密知识和技能、严守知悉的军事秘密、及时报告泄密问题和隐患、制止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等方面,对军队所有人员保守军事秘密的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

◎明确了各级保密委员会职责。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保密委员会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以往有了很大拓展,需要对其职责做出新的调整和定位。新修订《保密条例》第7条从贯彻上级方针政策、拟制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组织划分军事秘密及其密级范围、指导保密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保密检查等方面,阐述了解放军保密委员会职责,为信息化条件下各级保密委员会组织指导保密工作和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明确了各单位主官和业务部门职责。单位主官和业务部门对开展好本单位、本部门或本系统的保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新修订《保密条例》第8条明确,“各单位主官是本单位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保密工作。副职领导协助主官做好本单位保密工作,并负责分管工作中的保密工作”。并指出,各级机关及其所属业务部门负责主管业务中的保密工作。

四、严肃泄密案件查处维护保密法纪权威

保密监督检查是发现隐患、消除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新修订《保密条例》中,单独增加了“监督管理”一章,对泄密认定、案件查处和密级鉴定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规范了泄密认定和泄密案件等级。泄密认定是泄密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的依据。新修订《保密条例》第52条明确,“军事秘密被规定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知悉,以及军事秘密失控且不能证明未被规定的知悉范围以外的人知悉的,应当认定为泄门进行查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协助、配合。查处时,可以要求相关单位、人员作出说明,调阅有关文件资料,进行现场检查取证,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4

海船员[2002]333号

各直属海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港监局):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违法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自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交通部各直属海事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应按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所属表格和印章由各单位自行印制。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违法记分管理办法(试行)

二00二年七月十一日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记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增加船员遵章守法的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外籍船舶上服务的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内河船员职务适任证书的中国籍船员和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引航员(以下统称“船员”)。

第三条 中华人共和国海事机构对因违反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受到海事行政处罚的船员,船舶安全检查存在缺陷的当事船员或实际操作检查不合格的船员实施违法记分管理,对严重违法或屡次违法的船员实施强制培训和考试。

船员违法及分不影响行政处罚的决定和执行。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海事机构负责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违法记分分值

第五条 每一公历年为一个记分周期。一个周期期满后,分值累加未达到15分的,该周期内的分值不转入下一个记分周期。在一个记分周期内分满15分的船员,经培训、考试后,记分分值重新起算。

初次申请证书的船员,自签发证书之日起开始记分。第六条 船员受到警告处罚的,对应的违法记分分值为1分。第七条 船员受到处罚的,罚款数额每100元对应违法记分值为1分,100元及以下的对应违法记分值为1分,罚款数额超过1500元的对应违法分值一律为15分。

第八条 船员受到扣留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内河船员职务适任证书、引航员证书(以下统称“证书”)处罚的,对应的违法记分分值分别为:

(一)证书被扣留3个月的,记10分;

(二)证书被扣留3个月以上的,记15分。

第九条 海事机构进行船舶安全检查时,发现船舶存在缺陷,应对负有直接或间接负责任的船员记1分。

对船员实际操作检查不合格的船员,记1分。

第十条 船员受到罚款和扣留证书行政处罚一并执行的,违法记分在两者之中取高者。

第十一条 船员对行政处罚不服,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经依法裁决变更或撤销原处罚决定的,相应的记分分值也应予以变更或撤销。

第三章 船员违法记分、培训和销分

第十二条 船员违法记分由做出行政处罚或实施船舶安全检查、船员实际操作检查的海事机构予以记载。第十三条 海事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或实施船舶安全检查、船员实际操作检查后,由海事机构在海船船员所持有的《船员服务薄》“主管机关签注

(一)”栏或内河船员职务适任证书记分见附页(见附录四)上加盖“船员违法记分专用章”(格式见附录一),填写记分分值、执法人员执法证号码、记分时间。

当时不能进行违法记分纪录的,又做出行政处罚的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跟踪落实记录事宜。

第十四条 船员违法记分分值满15分的,最后记分的海事机构应将船员的证书滞留,并将《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格式见附录二),送船员本人签收。

《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滞留证书的海事机构、签发证书的海事机构、船员本人留存。签发证书的海事机构应将《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归入船员个人档案中保存。

《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不能作为船员持有适任证书的证明,船员不能凭《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继续在船任职。

滞留证书的海事机构应同时填写《船员违法记分登记表》(格式见附录三)作为内部工作纪录。

第十五条 海船船员和引航员必须在受到《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6个月内到证书的签发机关申请值培训、考试。

内河船员由滞留证书的海事机构制定强制培训、考试地点,在受到《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后6个月内到指定地点参加强制培训、考试。内河船员如在证书签发机关所在地参加强制培训、考试,滞留证书的海事机构应将被滞留船员证书寄送至证书签发机关,由证书签发机关负责强制培训、考试和发还证书。

第十六条 强制培训由海事机构制定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的时间不超过7天,培训的内容为水上安全管理法规、安全教育宣传和海事案例等。

考试在强制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由海事机构组织。第十七条 海船船员参加强制培训、考试合格后,海事机构应在《船员服务薄》“主管机关签注

(一)”栏填写“业经考试、培训合格”,加盖《船员服务薄》签证专用章,及时发还被滞留的证书,但同时受到扣留证书行政处罚限期未到的,应在扣留期满后发还被扣留证书。

内河船员参加强制培训、考试合格后,海事机构应在记分附页上填写相应内容,加盖海事机构公章,及时发还被滞留的证件,但同时受到扣留证书行政处罚限期未到的,应在扣留期满后发还被扣留证书。

第十八条 船员对行政处罚不服,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起行行政诉讼,在复议或诉讼期间船员申请强制培训的时限顺延。

第十九条 船员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参加强制培训、考试的,海事机构应将证书寄送至原签发机关,船员需按照证书载明的航区、登记、职务参加晋升考试,合格后,方可领回被扣留的证书。第二十条 船员遗失证书、证书记分附页或《船员服务簿》,海事机构可视为其违法记分已满15分,应在船员参加强制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按规定补发证书、证书记分附页或《船员服务薄》。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船员违法行为是指:

(一)违反有关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管理、船舶交通管理、航标管理秩序行为;

(二)其它违反有关水上安全监督管理秩序的行为。第二十二条 船员参加强制培训、考试,应缴纳有关费用。附录一:船员违法记分专用章的格式 附录二: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 附录三:(略)附录四:(略)附录一:

船员违法记分专用章的格式

船员违法记分管理专用章 记分分值: 记分单位: 执法证号: 记分时间: 备注:

“船员违法记分专用章”长度为60毫米,高度为20毫米,楷体字,红色印油。由各直属海事局和地方省级海事局刻制,并按实际需要发至下级单位。

海事机构对受到 违法记分的船员,将“船员违法记分专用章”直接盖在海船船员《船员服务薄》“主管机关签注

(一)栏”或内河船员适任证书记分附页上。记分分值、记分单位、记分时间、执法证号四项由执法人员手工填写。“记分分值”处填写实际分值,用汉字大写,不允许填写阿拉伯数字;“记分单位”处填写批准行政处罚的单位名称,或实施船舶安全检查、船员实际操作检查的单位名称;“记分时间”按“年、月、日”填写批准行政处罚的时间或实施船舶安全检查、船员实际操作检查的时间:“执法证号”填写执法人员的执法证号码。附录二:

滞留船员适任证书通知书

NO:XXXXXX 第一联(共三联)

XX轮XX船员,你的违法记分已累计到十五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违法记分管理办法》的规定,滞留你所持有的适任证书(证书号码:)。请你至接到本通知期6个月内,到XX海事局参加强制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到XX海事局领回被滞留的适任证书。

船员/引航员(签名及日期): 执法人员(签名): 执法人执法号码:

(海事机构印章)

年 月 日

备注: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5

海船船员健康证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海船船员健康证书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以及我国缔结或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海船船员健康证书(以下简称健康证书)的签发与管理。本办法所称健康证书是指海事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管理条例》和我国加入或者缔结的国际条约所签发的以表明海船船员身体状况能够有效履行其岗位职责的职业医学书面证明。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管全国海船船员健康证书的签发与管理工作。

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确定的职责范围具体负责健康证书的签发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 健康证书

第四条 海船船员在船工作期间应持有有效的健康证书。第五条 健康证书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一)持证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国籍、船上任职部门、持证人签名及照片;

(二)证书编号;

(三)有关国际公约的适用条款;

(四)主检医师声明;

(五)发证日期和有效期截止日期;

(六)授权机关名称;

(七)签发机构名称和主检医师签名;

(八)规定需要载明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 海船船员申请健康证书,应当到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具备船员职业健康状况鉴定能力的体检机构(以下简称体检机构)进行健康体检。

第七条 海船船员满足以下要求的,体检机构的主检医师应当及时签发健康证书:

(一)年满16周岁;

(二)持有有效的身份证件;

(三)符合海船船员健康检查要求的标准;

(四)符合海事管理机构要求的照片。

第八条 健康证书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申请健康证书的海船船员年龄小于18周岁,则健康证书有效期不超过1年;有效期截止日期不超过持证人65周岁生日。第九条 健康证书有效期满的,海船船员应重新申请健康证书。

健康证书在航行中有效期期满的,在到达下一个有缔约国认可的从业医生的停靠港之前该健康证书仍然有效,但为期不得超过3个月。

在紧急情况下,海事管理机构可允许持有近日过期的健康证书的海船船员工作至下一个具有缔约国认可从业医生的港口,但许可的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条 健康证书损坏或遗失时,持证人除应向原签发健康证书的体检机构提出补发申请外,还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健康证书损坏的,应缴回被损坏的证书原件;

(二)健康证书遗失的,应在发行范围覆盖全国的报纸上登载健康证书遗失公告;登载健康证书遗失公告的,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后方可申请;

(三)申请在水上交通事故中灭失的健康证书补发的,应向体检机构提交事故证明。补发的健康证书的有效期截止日期与原健康证书的有效期截止日期相同。第十一条 船员申请健康证书信息变更的,应按下列情况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一)申请健康证书所载船员身份信息纠错的,应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身份证签发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变更身份信息后,向原签发健康证书的体检机构申请健康证书信息变更;

(二)申请健康证书所载的除船员身份信息外的其他信息纠错的,应向原签发健康证书的体检机构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变更。

第十二条 海船船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重新申请健康体检,主检医师根据体检情况作出体检结论:

(一)丧失工作能力超过30天的;

(二)因医疗原因离船的;

(三)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影响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其他情况。第十三条 健康证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统一印制。

第三章 体检机构

第十四条 从事船员职业健康状况鉴定的体检机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具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或专业体检保健机构,并取得卫生主管部门核准的健康体检资质;

(三)开设附录1规定的诊疗科目;

(四)自有具备健康证书签发权的主检医师2名及以上;

(五)具有附录2规定的仪器、设备;

(六)配有STCW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海员健康检查指南》、《国际船舶医疗指南》等技术资料;

(七)建立完善的海船船员健康体检质量管理制度。第十五条 签发健康证书的主检医师,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具有2年及以上从事健康体检的临床经验;

(三)熟练掌握船员健康检查要求,熟悉《海员健康检查指南》、《国际船舶医疗指南》及海船船员职业特点。

第十六条 从事船员职业健康状况鉴定的体检机构应当向该机构所在地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报备以下材料:

(一)海船船员健康体检机构、主检医师报备申请表(附录3);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四)主检医师有效身份证件、符合海事管理机构要求的照片、任职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及从业经历相关证明材料;

(五)开展海船船员健康体检项目相应的仪器、设备及运行情况等资料(附录4);

(六)海船船员健康体检质量管理制度;

(七)海事管理机构要求报备的其他材料。

该机构所在地未设立直属海事管理机构的,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指定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报备。第十七条 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对体检机构报备材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核实,并将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体检机构及其所属主检医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具备船员职业健康状况鉴定能力的体检机构及其所属主检医师名单。第十八条 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公布的体检机构、主检医师签发的健康证书无效。

公布的体检机构的分院、子院从事船员健康证书签发的,应当满足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公布。

主检医师离开其备案的体检机构,其健康证书签发权自动终止。

第十九条 体检机构、主检医师备案的信息发生变化的,体检机构应当及时向备案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第二十条 体检机构依船员申请,对申请船员按要求进行体检;主检医师应当自船员健康体检结束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作出签发或者不予签发健康证书的决定。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签发健康证书;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签发《船员健康检查表》,并留存船员本人签名的《船员健康检查表》复印件。

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船员要及时通知其本人。特殊情况需要延迟发证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船员本人。

第二十一条 体检机构应将签发的健康证书信息或不合格结论和项目,自体检结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备。

第二十二条 体检机构应妥善保管空白证书,作废的空白证书应交回备案的海事管理机构。第二十三条 体检机构应将签发健康证书的相关资料保存至少3年。

第四章 权利与义务

第二十四条 海船船员对体检结果有异议时,有提出复查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海船船员若对不符合船员健康检查要求标准或存在相关职责限制的体检结果有异议,可以在得知体检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向原体检机构申请一次复查。

第二十六条 体检机构应根据船员复查申请对其不合格或受限项目进行复查。执行复查与执行初次健康检查的主检医师不能为同一人。

复查合格的,签发健康证书;复查后仍不合格的,应将复查结果告知船员本人。第二十七条 体检机构和主检医师具有下列权利与义务:

(一)享有独立的决定权;当体检机构或船员健康体检专业人员开展工作的独立决定权受到干扰时,可向备案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二)体检过程中发现疾病时,应当及时通知船员本人;

(三)客观真实地作出船员健康体检结论,并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备;

(四)接受船员对健康体检结果的询问或咨询,并如实地向体检者解释体检结果和提出的问题;

(五)保护船员的隐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船员健康体检信息被用于其他目的;

(六)每年对开展海船船员健康体检、签发健康证书业务情况总结分析,并以书面及电子方式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体检机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体检机构业务开展、诚实守信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海事管理机构应每年对体检机构进行至少一次现场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海事管理机构当建立体检机构管理档案,记载体检机构信息、资质和业务开展等情况。第三十条 海船船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健康证书签发机构应当注销其健康证书,并上报备案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

(一)船员申请注销的;

(二)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健康证书的;

(三)隐瞒相关职业禁忌病史的;

(四)船员健康状况等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健康证书签发条件的;

(五)签发健康证书的体检机构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一条 体检机构或主检医师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从公布的体检机构和主检医师名单中予以删除,且2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报备:

(一)未有效履行对体检者身份核实义务的;

(二)未如实作出体检结论的;

(三)未按程序及相关规定签发健康证书的;

(四)未按要求保存签发健康证书相关资料的;

(五)未按要求保管空白证书的;

(六)泄露船员个人隐私和体检信息的;

(七)体检机构或主检医师信息发生变化,未及时变更的;

(八)不再满足本办法规定的体检机构或主检医师条件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中国籍海船船员持有的缔约国认可的从业医师签发的健康证书予以承认。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船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 保障水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 , 保护环境 , 根据《 1978 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 年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以下简称《培训管理规则》的规定 ,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一)申请参加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船员、在船上工作的其他人员和接受航海教育的学生;(二)开展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培训机构。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是实施本办法的主管机关。经主管机关授权的港务监督负责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监督管理以及考试和发证工作。

第四条 从事熟悉培训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机构应符合《培训管理规则》的规定,并经主管机关批准,方可开展培训。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熟悉培训适用于所有在船上工作的人员,系指其在上船任职前接受的海上安全、救生、求生、应急、急救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第六条 基本安全专业培训适用于在船上列入编制并担任职务的船员,系指其在任职前接受的个人求生技能、防火和灭火、基本急救 “ 和个人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第七条 参加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受训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龄不小于 16 周岁;(二)身体健康 , 符合作为一名船员的基本条件。第八条 仅承担熟悉培训的机构应满足下列条件 :(一)其师资、培训设施和设备应满足附件一的要求;(二)培训内容和培训时数不得低于附件二的要求。第九条 承担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机构应满足下列条件 :(一)其师资、培训设施和设备应满足附件一、三的要求;(二)培训或训练内容及其学时数不得低于附件二、四的要求;(三)建立相应的训练规范、实操程序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三章 培 训

第十条 承担培训的机构 , 应在每期开训以前 , 将受训人员的名册(其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持适任证书的航区、等级和职务、所属工作单位等)以及具体培训计划报负责管理该项培训的港务监督 , 未经港务监督核准 , 不得开展培训。

第十一条 凡申请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向港务监督提交以下资料 :(一)填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申请表》一份;(二)〈海船船员体格检查表〉;(三)近期二寸免冠、正面、光纸证件相片 4 张。第十二条 培训机构开展熟悉培训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24 小时(其中实操时间不少于 9 小时);(二)每班培训人数不超过 30 人;(三)实操训练时每组不得超过 6 人 ;(四)每一实操小组必须配备一名助理教员。

第十三条 培训机构开展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培训时间应不少于 90 小时 , 其中 : 1.个人求生技能 , 理论授课 17 小时 , 实操课 7 小时 , 共 24 小时;2.防火和灭火 , 理论授课 19 小时 , 实操课 5 小时 , 共 24小时;3.基本急救 , 理论授课 9 小时 , 实操课 3 小时 , 共 12 小时;4.个人安全及社会责任 , 理论授课 24 小时 , 小组讨论 6 小时 , 共 30 小时。

(二)每班培训人数不得超过 30 人;(三)实操训练和小组讨论时每组不得超过 6 人;(四)每一实操小组必须配备一名助理教员;(五)至少有 4 名教员分别执行理论授课的全过程。第十四条 培训机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理管理规则》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并对培训的全过程实施连续的质量控制。

经授权的港务监督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质量管理规则》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并对培训的考试和发证工作全过程实施连续的质量控制。

第十五条 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受训人员组织性、纪律性的管理 , 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 确保受训者在实操训练中的人身安全。

第十六条 培训机构对在培训中所消耗的各种物品、设备和器材及时补充 , 不得影响培训的正常进行。各种培训用品的消耗和补充、培训设备或器材的变更 , 均应及时予以记载 , 并随时可查。

第四章 考试和发证

第十七条 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考试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在培训

结业时进行 , 技能考试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均应按培训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价。

第十八条 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均及格才视为培训合格 , 对考试不及格者 , 港务监督可允许其补考一次。仍不及格者 , 必须重新培训和考试。

第十九条 熟悉培训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包括 : 船舶的安全、初步个人救生技能、防火与灭火的基本知识和行动 , 以及船上急救的初步知识和行动。

基本安全专业培训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分为 :” 求生技能 “、” 防火和灭火 “、” 基本急救 “ 和 ” 个人安全和社会责任 “ 四项。

第二十条 完成并通过熟悉培训的人员 , 由主管机关授权的港务监督签发《船员熟悉培训合格证》。

第二十一条 完成并通过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者 , 由主管机关授权的港务监督签发〈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 , 并在《船员服务簿》中的 ” 专业训练记载栏 " 栏内予以记载。

第二十二条 在特殊情况下 , 经主管机关授权的港务监督批准 , 熟悉培训可以在中国籍船上由船长和合格的高级船员负责实施。船长负责按主管机关规定的培训纲要进行培训 , 将培训情况和结果记入《航海日志》 , 并将考试结果报相应的港务监督。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 凡申请参加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考试和发证者需按规定缴纳有关费用。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篇7

有关事项的通知

海船员〔2004〕430号

各直属海事局,中国海事服务中心: 为了实施交通部令 2004年第6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以下简称“04”规则),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有关第三条。GMDSS 操作员适任证书不作为申请沿海航区、近岸航区船舶船长、驾驶员适任证书的条件。但是沿海航区和近岸航区船舶应按照船舶配员要求配备无线电通信人员。

二、有关第四条。对值班水手和值班机工的年龄要求按本条规定执行。

三、有关第八条。取消“大型船”适任证书限制要求,但在悬挂 我国国旗的大型船舶上任职的船长、大副仍要求参加此项培训,并取得相应的特殊培训合格证。

四、有关第九条。在无限航区船舶上任职的船长和高级船员应持有无限航区3000总吨(或3000千瓦)及以上船舶适任证书。在沿海或近洋航区未满500总吨(或750千瓦)船舶上任职的船长、高级船员,应持有沿海或近洋航区500至3000总吨(或750至3000千瓦)船舶船长、高级船员适任证书。在近岸航区500总吨至3000总吨(或750至 3000千瓦)船舶上任职的船长、高级船员,应持有沿海航区500总吨至3000 总吨(或750至3000千瓦)船舶船长、高级船员适任证书。

五、有关第十一条、第十八条。对原持有按照“87规则”签发的A类、B类、C类和D类适任证书(含考试合格证)的海员,在2008年1月1目前按照“04 规则 ” 申请职务晋升、航区扩大、吨位/功率提高,可免除对申请人学历的要求。

申请近岸航区船舶的值班水手或值班机工适任证书者,应完成不少于主管机关规定的值班水手或值班机工适任培训时间或者 完成航海类技工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

六、有关第十四至十七条、第二十至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有关的海上服务资历是指距申考时最近五年内的相应资历。

初次申请值班水手和值班机工适任证书者,其6个月的相应航区、船舶等级的海上资历可以在考试、评估合格后取得。

七、有关第二十四条。对持有丙类、丁类船长和驾驶员适任证书者,申请 GMDSS 通用操作员、GMDSS 限用操作员适任证书时,免除相应学历要求。

八、有关第五十六条。甲类、乙类和丙类船长和轮机长的船上见习时间为3个月。船上培训和见习必须在相应等级的船舶上进行,除另有规定外,航区及船舶种类不作要求。

申请甲类、乙类和丙类大副、大管轮以及取消非运输船适任证书限制者免予船上见习。

现职船员通过二副、三副或二管轮、三管轮考试、评估者, 其值班水手或值班机工资历可以折算为不超过 6 个月的船上培训时间。但另外必须有 6 个月是在船长或高级船员的监督下履行了相应的甲板或机舱值班的职责,并完成海事管理机构核发的《船上培训记录簿》中所规定的船上培训项目和内容。

九、有关第六十三条。对安全记录不良者 , 按照 “04 规则” 第三十条处理后资历不足12 个月的,应当参加并通过规定的抽查科目和项目的考试和评估。

十、有关第四十一条。在2004年8月1日前已持有适任证书或适任证书考试、评估成绩合格,且已完成某种类液货船特殊培训,欲取消适任证书某种类液货船限制和申请证书再有效者,不受本条款学历的限制。

十一、有关“04规则” 中学历的要求为相关的专业学历要求。

十二、有关客船、滚装客船和液货船船员任职的要求按照“04规则”的第三十一条至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执行,同时废止在“04规则”以前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十三、按照“97规则”参加考试、评估有部分科目和项目不及格者,按照“04规则”属不作要求的科目和项目,免除该科目和项目的考试和评估。

十四、按照“97规则”、“04 规则”申考甲、乙类船员适任证书因部分科目或项目未通过而按照“04规则”参加丙类适任证书考试、评估者,其已考科目和项目的有效成绩可直接过渡到“04”规则对应的科目和项目。

十五、按照“97 规则”参加考试、评估成绩合格者,其船上培训和见习按照 “04 规则 ”的要求执行。

解读欧盟261条例 篇8

解读欧盟261条例

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于2004年2月11日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通过了261/2004条例,建立了关于航班拒载、取消或长时间延误时对旅客赔偿和提供帮助的新的共同规则,自2005年2月17日起生效,取代了此前的1991年295/91条例。新规则加强了在超售情况下对旅客的保护,为旅客在航班取消和延误时设立了新的权利。笔者曾将该规定翻译成中文并撰文予以评析,但在航空运输实践中对该规定的理解并不一致,并且在有些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因此,有必要对该条例做一全面的分析,以便利航空运输实践。

一.条例的适用对象及范围

从适用的对象来看,毫无疑问,是通过航空运输进行旅行的旅客。但这些旅客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条例适用于三类旅客,即因航班超售而被拒载的旅客、航班被取消的旅客以及航班延误的旅客。条例的第一条就是体现。

第二,这些旅客是从位于成员国境内的机场出发的旅客,或从一个位于第三国的机场出发前往成员国境内的机场的旅客,如果该航班的运营承运人是欧共体承运人。除非旅客在第三国获得了好处或得到了赔偿并给予了帮助。

第三,除航班取消的旅客外,拒载和延误的旅客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在有关的航班上确认了座位并开始办理登机手续,并且应该按承运人、旅行社或授权的旅行代理人的规定、事先指定的时间和书面形式(包括电子形式)办理登机手续,或者,如果没有指明时间,不迟于承运人公布的飞机离站时间之前45分钟;或被承运人、旅行社从他们原已确认座位的航班转到另一航班,而不管什么原因。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条例是从旅客的角度规定适用对象和范围。但在具体的规定上,条例并不考虑旅客的国籍,而只考虑旅客是从什么地方出发,或者到什么地方去。换句话说,在满足前述第一和第三个条件下,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条件,即旅客是否是从欧盟成员国境内的机场出发,或者是从一个第三国的机场出发,前往欧盟成员国境内的机场。

另外,从承运人的方面来看,除了从一个第三国的机场出发,前往欧盟成员国境内的机场的航班,要求该航班的运营承运人是欧共体承运人外,其他的航班,根本不考虑运营承运人的国籍,而只看从什么地方出发,或者到什么地方去。这样,只要经营从欧盟境内出发的航班的航空公司,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航空公司,美国的也好,澳大利亚的也好,在发生航班拒载、取消、延误的情况下,都要遵守该规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该条例的管辖范围不能说不宽。在美国有长臂管辖权之说,该条例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欧盟的臂膀也在逐渐伸长。

再从旅客的角度看,不管旅客的国籍,也就是说,不管旅客是哪国人,加拿大人也好,日本人也罢,只要是从位于欧盟成员国境内的机场出发,也不管去什么地方,或者从有关第三国出发,前往位于欧盟成员国境内的机场,并且运营承运人是欧共体承运人,在发生航班拒载、取消、延误的情况下,都可以得到该条例的保护。

总之,在条例的适用对象上,条例并不考虑旅客的国籍,也较少地考虑承运人的国籍(第二种情形例外),而完全是从出发地点或前往地点两方面考虑。这样,可以说是对所有的旅客一视同仁,提供同样的保护,并不因旅客的国籍不同而保护程度不同,此其一;其二,对不同国家的承运人的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遵守该规定,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条例的公平和公正。

还需要注意的是,条例第17条规定,欧洲委员会应在2007年1月1日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报告本条例的实施情况和结果,特别是有关扩大本条例适用范围的可能性,即将本条例扩大到从一个第三国的机场出发前往一个成员国境内的机场的旅客,其乘座的航班是由欧共体以外的承运人运营的。

同时,条例明确规定,条例不适用于免费运输或以优惠票价运输的旅客,而这种优惠,不管以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都是不能被公众所享受的。换句话说,能免费旅行或以优惠价格乘坐飞机的旅客,应是航空公司自己的员工或与航空公司有特殊关系的人,普通旅客是享受不到的。这与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有一点不同。《蒙特利尔公约》明确规定,公约适用于免费运输。但是,条例适用于持有由承运人或旅行社根据其常旅客计划或其他商业计划出具客票的旅客。

二、对“运营承运人”的分析

条例中出现了“运营承运人”的概念,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旅行社能否成为运营承运人而受本条例的约束?运营承运人是否必须拥有航空器?与《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的缔约承运人与实际承运人有什么区别?

条例在第2条分别给出了 “承运人”、“运营承运人”和“欧共体承运人”定义。为分析方便起见,不妨将其照录如下:“(a)”承运人“,是指持有有效的运营执照的航空运输企业;(b)”运营承运人“,是指根据与旅客的合同,或作为与旅客有合同关系的其他人(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执行或准备执行航班任务的航空承运人。”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运营承运人一定是持有有效的运营执照的航空运输企业,从而把旅行社排除在外。但是,条例同样适用于由旅行社与旅客签订合同、而由运营承运人运输的情形。根据与旅客是否存在合同关系,有两种情形:一是直接与旅客签订合同,然后履行该合同义务;二是不与旅客签订合同,而是作为与旅客有合同关系的其他人的代理,履行合同义务。因此,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运营承运人既是《蒙特利尔公约》所规定的缔约承运人,也是实际承运人。第二种情形,则完全是实际承运人。这在条例第3条第5款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条例适用于由任何运营承运人提供的、符合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条件的旅客运输。在一个与旅客没有合同关系的运营承运人履行本条例规定的义务的情形,将被认为是代表与旅客有合同关系的承运人而行事。”应该说,本款的规定与上述第2条的定义的规定是一致的。

在是否必须拥有航空器上,条例在所不问。在条例“鉴于”部分第7条规定:“为了确保本条例的有效实施,条例创设的义务依赖于运营承运人的执行,不管是用自有的航空器、干租或湿租的航空器,还是任何其他的条件。”

三、关于拒载的规定

(一)拒载的定义

条例给出了拒载的定义:“拒载是指在一个航班上承运人拒绝运送符合第3条第2款条件的旅客。”

拒载往往是发生在航班超售的情况下,这样,航班的座位数少于实际购买机票并定妥座位的旅客的数量,因此,拒载就不可避免了。条例分自愿拒载和非自愿拒载(被强行拒载)两种情形予以规定。条例规定,当运营承运人合理地预计到发生拒载时,应首先寻找自愿放弃其座位并根据其与运营承运人达成的条件以换取好处的旅客。这是第一步。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自愿者站出来,不能使已定座的其他旅客登机,运营承运人可以违背旅客的意愿拒载。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强行拒载。

(二)自愿拒载者(自愿放弃座位者)

对于自愿放弃座位者,根据其与运营承运人达成的条件,得到一定的好处或利益,但这是双方协商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第8条规定的帮助,即运营承运人应在7天内给旅客退票或者变更航程。

(三)被强行拒载的旅客

对于被强行拒载的旅客,运营承运人应承担三方面的义务:一是赔偿,二是退票或变更航程,三是免费的食宿、交通和通讯。

1.赔偿

(1)赔偿标准

赔偿标准方面,根据旅客是否变更航程以及变更航程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划分为两个档次。条例第7条第1款规定,旅客获得的赔偿额等于:“(a)航程在1500公里及1500公里以内的所有航班为250欧元;(b)航程超过1500公里的所有在欧盟境内的航班,以及航程在1500公里和3500公里之间的所有其他航班为400欧元;(c)除上述(a)和(b)之外的所有航班为600欧元。”这是没有变更航程的情况下运营承运人承担的赔偿额。此外,可以看出,在发生拒载后,确定赔偿的依据是航程,即根据航程的长短来确定赔偿额的多少。

如果旅客变更航程搭乘下一航班到达目的地,该到达时间不超过原预定航班到达的时间:“(a)两小时,就航程在1500公里或1500公里以内的航班;或(b)三小时,航程在1500公里以上的所有在欧共体境内的航班以及航程在1500公里和3500公里之间的所有其他航班;或(c)四小时,除上述(a)和(b)之外的所有航班。”在上述情况下,对于第7条第1款规定的赔偿数额,运营承运人可以减半支付。

(2)赔偿金的支付方式与时间

赔偿金可以以现金、银行电子转帐、银行汇票或银行支票的形式支付,也可以通过与旅客的协议,以旅行凭证和/或其他的方式支付。支付的时间是立即支付。可以看出,条例的规定相当具体,为在运输实践中执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退票或变更航程

条例规定,在被拒载后,旅客可以选择退票或变更航程。退票的时间是7天之内,退票的方式与上述赔偿金的支付方式相同。

3.免费的食宿、交通和通讯

运营承运人应给旅客免费提供餐食和饮料,并且要与等待的时间相适应。至于旅馆住宿的提供,则是有条件的,即旅客必须停留一到多个晚上,或相对于旅客原计划的停留时间,一个额外的停留成为必要时。从而,机场和住宿地(旅馆或其他地方)的运输的费用也需要运营承运人负担。另外,还应免费给旅客提供两次电话、电报或传真,或e-mail。

4.免于赔偿的情形

前已述及,拒载往往发生在超售的情况下,但在没有超售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拒载。如旅客健康原因,安全或安全保卫,以及旅客没有携带足够的旅行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拒载,运营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四、关于航班取消的规定

(一)航班取消的定义

“航班取消”是指先前计划执行飞行任务的航班停止飞行,并且该航班至少有一个座位被预定。

(二)航班取消后运营承运人的义务

航班取消后运营承运人的义务,与拒载以后运营承运人承担的义务基本相同,归纳起来还是三方面:一是退票或变更航程,二是免费的食宿、交通和通讯,三是赔偿。但与拒载的情形下承担的责任又有一点不同,现分别说明如下:

1.退票

虽然条例规定在拒载和取消的情形下都要根据第8条和第9条的规定提供帮助。但就第8条规定的帮助来看,在发生拒载和取消的情形下,运营承运人承担的义务并不完全一样。因为拒载发生在运输尚未开始之时,因此就退票这一项义务而言,应全额退还。但航班的取消不同。因为航班取消有始发地取消和经停地取消之别。在始发地取消,与拒载一样,应全额退还。在经停地取消,一般来说,应退还未使用部分航程的票款。但条例的规定不限于此,条例进一步规定,如果航班取消使旅客的最初旅行计划没有任何意义的话,还要退还已使用部分的票款,并且在必要时,要给旅客提供在最早的时间返回原出发地点的航班。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运营承运人的负担。

2.赔偿

在拒载的情况下,除自愿放弃座位的旅客外,运营承运人应无条件赔偿。在航班取消的情况下,运营承运人也应予以赔偿,但以下两种情形例外。

(1)提前通知或/和变更航程

如果在条例规定的时间内通知了旅客并给旅客变更了航程,则运营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如果尽早地通知旅客,可以使旅客有充足的时间对其旅行计划做出变更,而且不会对旅客带来不便,并且通过变更航程,使旅客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与预计的到达时间相差不是太大,运营承运人已经履行了运输合同,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形下还让运营承运人承担责任的话,明显对运营承运人不公平。

(2)特殊事件

是不是不管航班取消的原因,运营承运人都要承担赔偿的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条例第5条第3款规定,如果运营承运人证明航班取消是由于不可避免的特殊事件所引起,即使采取了所有可合理要求的措施也不可避免,则运营承运人不承担第7条规定的支付赔偿金的义务。这就是说,如果航班取消是由于运营承运人不可控制的事件所引起,即便发生航班取消,运营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什么是“特殊事件”?它可以包括哪些情形?条例在具体条款中没有规定。只是在条例的“鉴于”部分的第14条、15条有如下规定:

“14.根据《蒙特利尔公约》,在由特殊的情势导致的事件,即使是采取了所有可合理要求的措施都不可能避免该情势的发生,运营承运人的责任将被限制或免除。这种情势可能出现在或特别是在政治不稳定、与相关航班运营不协调的天气条件、安全风险、意想不到的飞行安全缺陷和影响运营承运人经营的罢工等情形下。

15.与特定日期的特定航空器相关的空中交通管制的决定所影响导致长时间的航班延误、整夜的延误,或由该航空器执行的一个或多个航班的取消,这种特殊的事件应被认为是存在的,即使是承运人为了避免航班的延误或取消采取了所有合理的措施。”

因此,“特殊事件”可以解释为:(1)政治不稳定;(2)与相关航班运营不协调的天气条件;(3)安全风险;(4)意想不到的飞行安全缺陷;(5)影响运营承运人经营的罢工;(6)空中交通管制。如果说上述(1)、(2)、(5)和(6)比较清楚的话,(3)和(4)则不容易把握和界定。因为什么是“意想不到的飞行安全缺陷”?什么是“安全风险”?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举证责任

航班取消运营承运人要通知旅客。因此,有关是否通知了旅客,以及是在什么时间通知旅客的,这个举证责任由运营承运人承担。具体规定见第5条第4款。这就要求运营承运人考虑采取什么方式通知旅客,并且要保留相关的证据,以应对日后发生的诉讼。

五、关于延误的规定

(一)延误的定义(什么是延误?)

就条例一体规定的三种情形来看,条例对航班拒载和航班取消都分别给出了定义,惟独没有对延误下一个定义,可见界定延误之难。但条例并没有因此而驻足不前,它采取了另外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就是将航程与时间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延误。这样,条例将延误分为三种情形:“(a)航程为1500公里或1500公里以下的航班,延误2小时或2小时以上;或(b)所有欧共体境内的航程在1500公里以上、延误时间为3小时或3小时以上的航班,以及航程在1500公里和3500公里之间的所有其他航班;或(c)除上述(a)和(b)之外的,比预定离站时间延误4小时或4小时以上的所有航班。”

条例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习惯于按时间来界定延误,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可取的。将航程与时间结合,这是一个创新,其合理性、可操作性不用多说。

(二)运营承运人的义务

与航班拒载、取消情形下运营承运人义务一样的是免费的食宿、交通和通讯,以及退票。但退票有一个限制条件,即至少是在延误了5小时的情况下。延误也存在两种情况:始发地延误和经停地延误。条例没有区分这两种情况,因此,对于退票,不管是在始发地还是经停地延误,延误的时间应是在5小时以上。从这一点来看,条例充分考虑到了航班延误的复杂性,不允许旅客随意解除合同。

就延误而言,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延误的免责条件;二是延误以后是否赔偿?

考察条例对延误的规定,它只规定运营承运人应提供上述帮助。但没有区分延误的原因,即是不是不管导致延误的原因,运营承运人都要给旅客提供上述帮助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对于由不可控制的特使事件导致的航班延误,让运营承运人负担相关费用,明显对运营承运人不公平。那么,那些特殊事件导致的延误运营承运人可以不提供帮助呢?条例没有明确规定,我想可以参考条例对于航班取消规定的特殊事件。

在航班拒载和取消的情形下,条例明确规定要给予旅客赔偿。但在延误的情形下,是否给予旅客赔偿,条例没有提及。难道是立法者疏忽了?不是。那么,究竟赔不赔呢?答案是不赔。因为如果赔偿旅客,条例会明确规定,就像对拒载和取消一样,但对于延误,通观条例,没有说对延误进行赔偿。我想,立法者这样做是明智的。如果条例规定对延误赔偿,可能会与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相冲突。如果旅客要索赔,可以根据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规定提出。条例的规定弥补了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的不足。因为公约对航班拒载、取消可以说是未做规定,对延误却有规定,而条例只规定在发生延误后运营承运人应对旅客提供帮助。二者正好相互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与条例对拒载、取消的规定相比,条例对延误的规定是简而又简,这就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从而其可操作性也是打了一定折扣,这可说是条例的不足之处。但这都是延误的复杂性使然。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航班取消和延误的界限在哪里?因为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航班取消后,运营承运人一般都会给旅客安排下一个航班,这又与延误有什么区别呢?因为在延误的情况下,当延误的原因消除后,有时旅客搭乘原航班继续飞行,有时也会被安排乘坐下一个航班。实际上,不论是拒载,还是取消,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延误。只不过各自的原因不同。拒载发生是由于承运人超售或旅客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拒载主要是承运人或旅客的主观原因,而航班取消和延误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个主观原因则完全是承运人方面的。

六、对特殊人群的关照

条例强调了对“行动不便的人”和有特殊需求的人的关照。“行动不便的人”是指由于任何肉体上的残疾(永久的或临时的)、智力上的损害、年龄或任何其他残疾的原因,需要特别关照的任何人。条例首先在“鉴于”部分第19条做了规定,即运营承运人应满足行动不便的人和陪伴他们的任何人的特殊需求。然后在条例第11条进一步规定,运营承运人应优先运送行动不便的人和任何陪伴他们的人,或已登记注册的陪伴他们的导盲犬,以及无人陪伴的儿童。在拒载、航班取消和长时间延误的情况下,行动不便的人和任何陪伴他们的人,以及无人陪伴的儿童,根据第9条的规定,有权利获得关照。

七、就旅客权利进行告知的义务

条例特别要求运营承运人就旅客的权利进行告知。运营承运人应保证在值机柜台展示包含如下内容的通知,该通知应是清晰易读的,并且以一种清晰显著的方式。通知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被拒载或你的航班被取消或延误至少两小时,请在值机柜台或登机口索要你的权利书,特别是与赔偿(补偿)金和帮助有关的内容。”运营承运人拒载或取消航班,应给受其影响的每位旅客提供一份包含本条例赔偿金和帮助内容的书面通知。运营承运人也应向延误至少两小时的旅客提供同样内容的通知。以书面的形式向旅客提供第16条规定的国家指定的机构的联系资料。

此外,对于盲人和视力受损的旅客,就本条的规定来说,以合理的备选方式来告知。至于怎样才算是“合理的备选方式”,条例没有规定,留给运营承运人自己去解决。条例仅作出了要求。

总之,261条例虽然条文简短,但其中许多规定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上一篇:冀教版四年级操作题下一篇:元旦游戏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