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一、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遥感技术改变地理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遥感图像可以生动、形象、直观、真实地表现地理现象、动态的地理过程和地理趋势。利用遥感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前通过教材、地图册、挂图等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地理教学需要通过图像设置情境,而遥感影像具有形象、真实的特点,可以实现对地理现象的真实记录,比普通的地图更具表现力。遥感技术还可以展现出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趋势。例如,遥感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可将逐月、逐年的遥感图像叠加分析或制作动画连续播放,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扩张、海岸侵蚀、湖泊消长等。
2.遥感技术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均设置了包含遥感技术的内容,这是对现有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新课程强调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的地理课程。遥感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一般我们都是平视观察地表事物,对于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很难全面地观察清楚。教师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覆盖地区范围广这一重要特点,让学生俯视观察一些地理要素的宏观分布和一些区域性的过程。例如,观察地域分异规律的大尺度特征,可通过影像看到教材中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不能表现的真实自然景观的递变,真实地感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存在,这样更易于学生形成对分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3.遥感技术改变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
国外的经验显示,在地理课堂中应用遥感信息教学,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遥感影像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习惯和能力。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遥感图像的获取、判读与学生所了解的航空知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开发智能
(1)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遥感图象应用于地理教学体现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认知过程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而不是只给学生结论。其中观察力是我们在感知图象阶段着重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之一。在观察图象前,教师首先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以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等判读标志作为观察地理事物的突破口,以教学内容和问题引导观察, 给学生留有仔细、充分观察图象的余地。这样,学生通过对遥感图象的观察判读,能够和地图阅读进行联系和对比,针对教学要求和目的从图象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2)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它是直觉思维的一种形式,而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特殊而重要的任务。遥感图象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注重用遥感图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体作用为a、图象立体感的建立与观察。遥感图象具有三维立体形象,比地图的二维图象更直观、形象,在遥感图象上建立立体感(航空像片比卫星图象立体感更容易建立、更明显)是我们应用图象观察和判读的前提;b、空间方向、方位感的建立。利用遥感图象定位、定向,在图象上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关系、空间距离,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思维能力;c、形象判别。根据色调、形状、大小、阴影、图案等判读标志及事物空间规律推理、判断遥感图象上的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d、建立遥感图象与地理概念的对应关系。如“中国的地形”教学中利用周口店幅彩红外航片建立遥感立体影像,与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高线概念及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6.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及基本地理技能
由于直观、立体感强的遥感图象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觉要比平面地图更加准确,知觉更加清晰完整,表象记忆深刻,因此遥感图象的恰当应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遥感图像与普通平面图相比的优势
1.直观、信息量大
运用遥感图像辅助教学,学生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区域的特征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通过遥感学生可以较直观地认识山脉与河流的走向、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及其地貌特征、湖泊的范围等。而且,遥感图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养成从多方面观察、认识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
2.更新快、周期短
利用遥感可以连续获取相同区域内的地表影像,可以观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并掌握地理过程。如通过多张连续获取的卫星云图,可以知道云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大气环流的变化,还可以追踪台风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三、遥感图像的应用实例
1.全球变化与环境生态问题
全球臭氧的分布可以通过RS的手段来感知,通过观察近几年的遥感影像,能够很直观地发现臭氧层空洞在变大,变化过程通过遥感技术能够直观反映出来。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展示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成因以及危害,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一定的帮助。
2.灾害过程、分布及评枯
在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自然灾害”的学习中,讲到台风这一气象灾害时,通过播放台风运动的遥感影像,能够宏观、逼真地展现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进行灾害影响分析。
3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在湘教版“必修3”的“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讲到了洞庭湖水系的变迁,教师可以用近几年的遥感影像对比,让学生观察洞庭湖的变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追寻变迁原因。
4.突发性自然灾害
遭遇突发灾害时,遥感图像能够方便及时地提供地理信息。在缺乏地图的地区,遥感图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在5.12汉川地震中,遥感图像在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12汉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滑坡,在震区形成了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被冲刷、侵蚀、溶解或自行崩塌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就会溢出,向下游流去,形成洪灾,极其危险。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出现,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有可能导致重大洪灾。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更为严重。
5.12汉川地震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学生也对其印象深刻,课堂上运用遥感图像来说明堰塞湖的形成以及其危害程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使其了解灾害的发生、事物的演变过程。
四、遥感在中学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1.教师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遥感图像。
目前,专门用于中学课堂教学的遥感图像不多,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适合教学的遥感图像产生,因为遥感图像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2.遥感图像与地图等其它材料的联系与区别
遥感图像并不是对地图的取缔,而是和地图互相配合,共同辅助课堂教学。应大力发挥遥感图像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3.教师引导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是关键
遥感测绘是一种比较新的测绘技术, 这个基本上是利用整个地球的定位系统进行测绘的, 还利用了电磁波的原来及其特性。这个技术在地质测绘的工作当中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个技术的优势就是远距离测绘, 能大大地减少人员的消耗。我们很好地结合遥感平台, 能利用空中这个优势进行测绘工作, 并且结合电磁辐射技术以及传感器等一系列的技术能将信息迅速地转换为原始的图像, 经过工作站系统的处理以后, 很好地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有用的测绘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个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 通过进行航空拍摄, 可以对地面信息进行立体的还原, 从而了解当地的地形特点。
2 遥感测绘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得以应用的一种新型测绘技术, 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借助各种技术及设备的支持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目前的航空领域以及土地测绘领域中, 这项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遥感技术所能够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 其在各领域工作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测绘工作中, 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测绘的精确度得到提升, 测绘工作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使得相关的测绘工作更加的可靠和稳定, 能够为测绘工程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遥感测绘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高空拍摄的方式, 能够有效的测绘出地质与环境的具体变化情况, 其所能够提供图像也较为清晰, 能够清楚的看见地质纹理和坡度。遥感测绘技术能够进行远程操作, 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减轻了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而且能够降低实际测绘工作的难度, 可以及时的获取到相关的测绘数据。遥感测绘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也需要各种技术设备以及硬件的支持才能够真正的开展工作, 其的工作原理融合了多个高端的项目原理, 因此, 其可以说是一个较为高端的测绘技术[1]。
3 在测绘领域的应用
3.1 测绘地形图
在测绘生产过程中,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应用立体摄影测量法,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遥感技术进而可以获取地面的一些三维信息。雷达卫星不受天气的影响, 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在立体摄影测量当中的运用, 这个应用开始变得非常广泛。然而, 随着雷达技术飞速地发展, 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地面上的三维信息,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大大地改进了获取数字高程模型的传统模式[2]。
3.2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
遥感影像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 利用这项技术对地球表面客体或者是事物进行扫描获得的影像资料。这项技术还运用了专业的地理信息遥感软件, 并且对原始的影像进行一系列的校正, 并且还消除了一系列的误差, 接着进行一系列的融合, 最后生成具有地理信息以及各种专题的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具有的影像非常精确。在城市虚拟景观的制作、考古学以及地形分析、环境评价、野生动植生态学、湿地制图、资源专题、农、林、牧、渔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制图、城市及区域规划等等一些方面也开始进行应用。
3.3 制作专题图
可以更好地识别空间当中不同规模的对象, 并且对于遥感图像空间的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在遥感制图当中, 因为平台不相同, 其传感器所得到的不同图像信息, 满足的成图精度的比例尺范围也不相同。所以, 在更新遥感专题制图以及普通地图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其宗旨、比例尺、精度以及用途等等一系列的要求, 进而选择一些不同平台的图像信息, 一定要进行分析, 并且要筛选出来比较适合的,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达到了经济实用的效果。其中,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非常大, 不但要详细地了解研究对象自己本身的变化周期, 还要知道有没有与其相对应的遥感信息源[3]。
3.4 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1) 对于卫星生成出来的图像进行一系列的纠正,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些真实的、准确的影像地籍图, 大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4]。 (2) 对监测精度进行评定, 结合统计学的一些知识, 对遥感数据进行详细地归纳, 并进行详细地分析, 可以更好地评价遥感技术的质量, 并且验证了测绘信息的精确度。 (3) 对变化信息进行提取,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当中非常重要, 并且对提取土地类型以及土地面积等一系列的资料发生变化时的信息量有很好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从这些变化趋势从当中总结出来一些变化规律, 更好地为土地管理部门的整体土地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4) 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合遥感技术得到的数据, 利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很好地把这些数据转化为供人们识别的信息, 为土地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5) 数据的选取, 利用卫星生成出来的影像, 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并生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这些非常有利于提高监测的精度。
3.5 地质测绘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得到的地质信息, 其信息非常准确, 并且时效性非常强, 宏观性非常强, 信息非常丰富, 在地质监测的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质测绘的过程当中, 这项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 能更好地反映出地质的真实情况, 并且确保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 因为获取大量的信息, 其准确程度非常高, 对地图的精确程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改进, 可以绘制出一个更加精准的地图。
4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说, 遥感测绘技术在我国的测绘工作中应用范围较广, 由于遥感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其能够有效的规避测绘工作中的弊端, 使得测绘工作的开展更加的可靠和规范, 在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较的过程中, 遥感测绘技术不会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使得所采集的信息更加的客观和真实, 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地质以及环境的变化情况。虽然在目前的多个领域中, 遥感测绘技术都得到了应用, 但是其应用的范围相对还是有限。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扩大遥感测绘技术应用范围, 就需要对遥感测绘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根据不同领域的不同需求, 来对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 从而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推动该领域测绘工作的开展。 (1)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以进一步开发遥感技术为核心, 以强国为目标从而不懈努力。 (2) 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起来, 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推动、深入研发与鼓励、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及普及[5]。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这项技术是我们国家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 并且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这项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可以很好地通过远程操作技术, 大大地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及其工作的强度。这项技术适用的范围非常广, 并且功能非常强大,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 工作人员一定优化这项技术的性能, 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在灾害预防以及地质勘测工作当中服务。
摘要:与传统技术相比, 遥感技术获取资料的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且效率提高了, 而且其受限制的范围在缩小, 方式也在不断增多, 信息量也有了提高。本文对测绘遥感在对测绘工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测绘,遥感,作用
参考文献
[1]康宏民.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7) :10~12.
[2]胡玉芹.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1) :66~68.
[3]崔荣蓉.测绘工作中测绘遥感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 2015 (1) :36~37.
[4]郭晓亮.测绘工作中测绘遥感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12) :42~45.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的缩影,它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而且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获得新的地理知识。虽然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地图,但对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还理解不深,认为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用具。通过我教地理这门学科,我认为它的作用可概括如下:
1.运用地图,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地理规律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范围很广,难以直接观察,在地理教學中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高低、分布以及区域特征,形成空间概念。
地理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阐明这些规律是十分困难的,而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指示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2.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本的技能,例如学生根据地图的经纬网可用来辨别方向,利用比例尺计算各地之间的距离、河流的长度,根据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势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别、高低深浅、起伏大小、山脉走向和坡度缓陡,根据等值线,在气候图上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根据资源、物产、工业、交通线的图例,查阅它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等。
3.运用地图,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能力。地图为发展智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地图的对照比较出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综合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性和规律性,推理出一些新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地图上根据各自然带的位置,分析、判断它们的气候类型和典型的植被、动物、土壤。根据它们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综合归纳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规律。同时也可以对比出各自然带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差异。
4.运用地图,进行思想教育,提供重要手段
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运用地图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渗透在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在地图上能看到我国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建国60年来的建设成就、地理事物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知,在地理教学中切不可缺少地图这类媒体,要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地图的种类及运用
我国出版的教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各级学校使用的地图册,它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如今中学所使用的地图册,大致分为地球知识图、地图知识图和中国地图三部分,那么怎样运用这些图册?
1.地球知识图
地球知识图册根据教材内容绘编了有关地球知识图、剖面图、示意图、图解图和景观图,结合教材边讲边指导学生看地图册,通过具体的形象图,学生更容易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构造,经度和时区的划分,夏至光照、冬至光照和地球五带的划分,仅以课本内容的文字叙述,不以地图册和影像图结合,学生学习必然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2.地图知识图
地图知识图册配合教材内容编绘有关地图知识,比例尺大小,景观图,地图符号和剖面图,在讲到比例尺大小时,要让学生看地图知识图册,从不同高度看教材内容引申到大比例尺的图片,进而用平面图引申到比例尺较小的图片,生动的表现出由比例尺变化引起地图内容的变化,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大比例尺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范围大,内容简单,这样大大加深学生对比例大小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再根据幻灯片的对照,把立体图和平面图加以比较,形象非常逼真,这样教师一边口述一边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册,无形中把课讲活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3.中国地图
中国地图册是按照先总图后分区图的顺序安排中国地图的,它与课本先通论后分论的编排相适应,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应尽量运用有关地图,如讲到地形时可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册中的地形图,每种地形的形态并配有立体图和平面图相对照。讲到气候时,首先要说清楚等降水量线是怎样画出来的,等温线是怎样画出来的,然后再让学生看地图册查出一月份等温线、七月份等温线、年降水量线。很多图中配置附图、附表、景观图和建设成就图等,图中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理事物往往反映在地图上,因此,识图分析就成了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这一环节,既是学科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地理教师不懈地努力。
关键词:朗读情感再认识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朗读的再认识
1、明确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2、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王丹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利用实验课程,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物理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将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验活动的意义,并结合当前中学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
一、实验活动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作用
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验能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要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提升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是结合课本知识点,使中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从而培养他们较高的学习和观察能力以及能继续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因此,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师学生不重视对中学物理实验的研究,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导致了他们从教后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不重视。(2)实验设备方面,虽说现在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对中学教育这一块投入很大,但还是满足不了中学教育的需求。(3)升学的压力使教师顾不上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所以实验在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在黑板上完成。因为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安排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无形中增加了老师很多的工作量,因为通常在中学都没有专职的实验老师。(4)学生方面,中学生作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素质也是影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理解不到位,认为实验课堂就是自由活动,在实验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出现了破坏实验器材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5)工作量方面,应试教育遗留下的问题仍然突出,教师们根本无法从高分竞争中解脱出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中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三、加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通过指导性实验提升学生应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而指导性实验越来越受到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欢迎,它可以根据中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实验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进行实验操作,在达到教学目标之外,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布置给学生实验作业:“现有50Ω的滑动变阻器R0未知电阻Rx各1个,除今天介绍的测量方法还可用哪些方法可以测出Rx的大小(其余器材自选)?”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测量方法。这样的实验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丰富实验教学器材提升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学生的物理知识丰富程度,更重要的就是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中考以及高考。纵观这几年的中考与高考题型,实验考题都是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要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来提升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在保证实验内核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实验方法或者实验工具来实现实验目的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考查中学生对于实验知识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创新实验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以摩擦实验为例,为了能够测出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可以设置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右图),实验器材如下:倾角固定的`斜面(倾角未知)、木块、秒表、米尺。提出问题:(1)实验过程中相应的物理量有哪些?(2)记录出相应的实验数据是;(3)计算动摩擦因数的公式μ=;(4)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可采用哪些测量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水杯倒置”实验,我们就可以先让同学们做通常情况下的实验———水杯盛满水,再让同学们做一做在水杯不盛满水的时候,看实验是否也能成功,然后让同学们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使同学们结合所用知识充分发挥其想象。再如,在进行“摩擦力研究”的实验时,可先请同学们自行设计验证“摩擦力及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在进行“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研究时,可让同学们想想:怎样操作误差更小,若此实验要进行课堂演示,应选什么样的实验装置讲解更方便、直观,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践行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尤其是实验教学课程更是如此,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多开展讨论和实验教学,努力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兴趣:合理应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J].赤子(下旬),2016,(12).
[2]李亚妮.如何提高职业中学物理教学效果[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08).
[3]金长善.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6,(15):184.
[4]罗淑亚.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风,2017,(13):58-59.
[5]王建辉.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12,(13):183.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张玉家
邮编730900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的阐述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巧妙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动作技术化难而易、使学生建立清晰、连贯的动作表象、组织互动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通过应用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课件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民族传统体育“少年拳”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我设计了一个authorware的“少年拳”课件,课件从单个动作的静态图片到手形步法的口决,从单个动作的慢动作到整套动作的连贯欣赏,通过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少年拳”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少年拳”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动作技术化难而易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教具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支撑跳跃中“跳上成蹲撑”动作教学中的“提蹲、提膝”动作,因为双脚踏跳高度不够、重心前移不到位及心理因素的问题,总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完成箱上的蹲撑动作。通过课件把成蹲撑动作以分解动作和慢动作及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进行比较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建立清晰、连贯的动作表象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的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flash课件,把腾空动作放慢,描绘出清晰的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连贯的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要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上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一些原理、如何健身等健康知识,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停留在教材前面的几篇健康知识上,教师传授的健康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从网上收录内容比较全面的运动健身方面的常识,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更加形象、生动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常识“气体交换站”内容中,肺泡、支气管、呼吸系统等专用名词对于学生非常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通过以活动的卡通画,配以适当的文字进行简单解释的形式,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了自己的呼吸系统,认识到了呼吸系统各器官在运动中的变化,使“体育与健康课”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不是简单的“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合并。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目的是煅练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所采用的方法是
1、提问: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2、解问:学生参与解决问题。
3、练习:学生自由组合群体进行练习。
4、总结:学生自已总结评价体育课的得失。
5、复习:课后加强练习,巩固与提高。在教韵律活动单元时,本身就对男教师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制作一些互动性的Flash教学课件,可以间接的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辅助,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学中,我在展示课件时,通过简单动作画面让学生分组把自由组合,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通过简单动作提示,让学生自由创编小舞蹈,发展学生创造精神;通过判断题、图片的比较让学生在头脑建立正确动作的概念;通过分解与慢速的动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之中去,通过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总而言之,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的应用是组织好体育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不断完善计算机软件设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率和效益,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毛振明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曲宗湖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 赖天德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作者:陈爱苾 钟祖荣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0年
5、《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毛振明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
张玉家 男 1972年12月出生,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历,1997年7月在白银市第二中学任教至今,教龄13年,研究方向是中学体育教学。
通讯地址: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扭转了过去片面强调双基的倾向,大力加强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更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普遍开展,又极大地改进了现行的传统模式。但仍有一些老师,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却放松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抽掉了自己的釜底之薪。因为,能力是不能凭空培养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技能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如果我们重视能力的培养,就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二、外语教学给我们的启发
外语教学,主要是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而在这其中,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背,能熟记更多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这其中还可以通过背诵掌握大量的语法现象,你想提高外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吗?口语交流实践固然很重要,但更为基础的是背下更多的单词和更多的课文,学外语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背的过程,也就是往头脑里储存的过程,等到你需要运用了,就可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俗话说,隔行不隔理。如果说,外语教学也能给我们语文教学以启示,那就是语言的熟能生巧,就是死背和活用的巧妙结合。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1. 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
我们的语言文字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来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2. 积累精品语言,
奠定语文基础。诵读教学所选录的诗文大多应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短制,是经历代淘洗后的精品。语言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语言更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更宜于诵读。积累下来,终身受益。
3. 积淀人文功底,
张扬个性品质。我们的诗文语言规范,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本身就是一个个最富于个性化的言语现象。诵读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活动过程,而且,可以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师在持久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4. 落实整体认读,
提高综合素养。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正音正字,整体识字,大量识字,有效识字;可以训练句读,体察语气,梳理层次,感悟语言,感悟艺术形象,领会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意境意蕴。诵读可以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感受领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更利于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诵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作用于说话上,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5. 传统与现代有效整合,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语言,是讲堂还是学堂,是教书还是育人,是因道废文还是因文生道,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将颠倒了的语文教学规律再倒过来,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上述证明,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我们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发掘;作用;营造;享受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中学语文“四环节”课堂教学的要求,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我以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心挖掘美的作用,营造美的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愉快主动地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首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的“文质兼备”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挖掘各类文章包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议论文不仅说理透彻,内涵丰富,而且环环紧扣,逻辑性强,体现了哲理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先生以犀利的论战艺术,欣赏先生在激烈的论战中游刃有余的恢宏气度。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融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为一体。如教学《苏州园林》,就可以尽情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品味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情趣。至于大量的诗歌、小说、童话等作品不仅讴歌美,它们自身就是美的结晶: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情节构思、和谐的节奏韵律、优美的词汇、深邃的意境等。这些作品更有利于教师用美的形式发掘美的潜力,营造美的氛围。教师除了用包含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外,更要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教具配合教学。这些教具能直观地展现美,让学生更容易发现美。如教学朱自清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背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低沉伤感的旋律中体会浓浓的父子亲情。而诗歌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行动的形象、和谐的音韵、或悲壮激昂或婉约忧伤的情感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通过学习课文,要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毛泽东同志说:“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其名曰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情感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它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与藤野先生交往和离别的情景,学生细读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离别的细节,领悟到写这些情景,一方面体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严谨治学等崇高品质,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这样,能唤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作者情感美的发现,产生心灵共鸣,点燃情感火花。
第三,挖掘作品主题美
美的主题是作者用美的情感和巧妙的方法感受提炼生活。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挖掘作品美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美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应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精选的典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第四,剖析人物内心美
内心描写,是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描写,能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中学语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文章中着力描写了香菱从不会写诗到学会写诗的心理变化过程,细腻而深刻,这就让学生从人物美的内心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欣赏作品的自然美
中学语文教材里反映美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和发现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探求作品的美,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风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豁达的胸襟和个性。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优美的散文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学可采用情景、美读法、简笔画法等方法结合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如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一文时,就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老师可先播放一着《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再现景物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春风徐徐,嫩柳摇曳,遍地青草,百花吐艳。春的气息立刻洋溢在教室中,洋溢在学生的脸上和心中,使他们陶醉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再让学生把通过美读与想像产生的景象用简笔画表现出来。学生不仅体会了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蕴美,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憧憬未来,奋发向上的喜悦和力量。学生由此所引起的审美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第六,要通过美与丑的比较,引导学生鉴赏美
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还要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审美情趣,逐步学会鉴赏美。有比较才有鉴别,要把课文表现的高尚美好的东西同卑劣丑恶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让学生能分清美丑。如人物形象的比较,就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反面人物:骄横愚蠢的皇帝、媚上欺下的“变色龙”、老奸巨滑的高利贷者夏洛克……把他们的“丑”与保尔、白求恩、武松等正面人物的人格美进行对照,组织学生开辩论会或专题讲座来讨论比较。通过比较,更能使学生对“丑”由衷地反感乃至嫉“丑”如仇,更主动地追求美。
在学生感受美,追求美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获得创造美的愉悦感。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指导学生练习造句(要求用多种修辞方法并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勉励自己的座右铭,然后引导学生写一两段精彩的文章并能当场有感情地朗诵,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或者即兴演讲,课后写读书札记等。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练习或者即兴演讲,课后写读书札记等。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创造美的愉悦感,更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摘 要:中学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能作用,可以向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是?W生们的第二课堂。通过其丰富的馆藏,学生可以长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不断的提升自我,为之后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教育职能
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踏入高中打牢基础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中学图书馆的建立,有效弥补了这部分需求,为中学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图书馆的问题现状,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教学辅助作用,为中学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存在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图书馆不够重视,服务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图书经费不足、藏书量少、藏书结构不合理、服务不系统规范、利用率低等方面的不足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学图书馆的教学辅助作用。
(一)缺乏关注和重视
一些中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不够重视。将图书馆当成了一项教育部门下发的硬指标,只考虑建成完成任务,不考虑深入发展。而中学图书馆建设属于学校的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看不到即时的成效,就集中精力在提高升学率上,将重心压在了学校教育,忽视了图书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二)图书经费不足,藏书利用率低
大多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领导的重视不足造成的,二是经费的缺乏,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新书品种和复本量的方式缩减经费开支,价格昂贵的资料图书,更是不予考虑。藏书量少,藏书的分类不合理,种类稀少,造成了藏书结构的不合理。稀少的藏书量和不合理的藏书结构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现有图书的利用率。
(三)服务意识淡薄,不系统规范
大多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管理和服务上都不系统规范,没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图书管理员对馆藏图书情况不甚了解,只负责收录登记学生借阅的图书记录,对于学生所需的书籍知识知之甚少。
二、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思想,提高重视
中学领导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于打造一个系统科学、服务规范、信息丰富、书刊齐全、资料全面的“第二课堂”。努力以培养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不止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这两项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
(二)加强图书馆管理职能
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职能,一是严格规范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和图书馆开放时间,优化开放服务时间,安排在学生的课余及节假日时期,尽量根据师生的空闲时间来满足其借阅需求,加强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采取计算机管理模式,重视数据图书和网络的建设,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开设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视听室,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建立校园局域网,教育系统关联,方便快捷服务,让师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三)丰富藏书量,优化藏书结构
合理分类图书,进行编号和电子目录的收录工作,做好图书采购工作,选择的图书应以弘扬正能量、科学性强、具有实用价值等因素为重点。
(四)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不局限于图书单一管理,不仅要做好图书的日常管理维护,还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服务应贴近学生,避免繁琐的过程,简化图书查借阅程序,合理摆放阅览桌椅,设置导读区,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书或一些热门的书放在显眼的地方,方便学生借阅,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的阅读空间。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是要提高学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业务素质,加强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新业务和新知识可以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动态需求。既要熟悉图书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为中学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二是提高师生的信息利用素养。加强学生的获取信息意识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师生对电子档案利用的技术培训,可以通过组织新入学的新生参观图书馆、参加图书馆利用培训,培养其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意识,举办相关讲座、培训,内容以介绍图书馆规章制度及藏书知识为主,鼓励同学们通过图书馆学习拓展新知识。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学图书馆在中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学图书馆要做的更好,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就必须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优质的服务方式、良好的阅读环境,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从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深入教育改革,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保持旺盛活力,保持中学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颖娟.浅析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152-153.[2]朱艳芳.如何发挥图书馆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2,(Z2):42-43.[3]李敏.论中学图书馆工作与图书管理员专业素质的提高[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5):29.作者简介
xxxx 摘 要:简述了物理教具制作与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论述了物理教具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并以电容器充放电演示仪与多用玻璃瓶的制作及演示为例证实之。关键词:教具;物理教学;电容器;充放电;玻璃瓶
Abstract:Description of the physical design of learning materials an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of physical teaching aids design and requirements, and to charge and discharge the capacitor Demonstrator and the use of multi-purpose glass bottles and presentation as an example and confirmation.Keywords:instrument ; physics teaching ;Capacitor ; service charge capacitors;glass bottles 0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各类仪器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仪器主要分为商品教具和师生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师生为适应教学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而自行设计的形象化教学器具,虽然它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商品教具,在规范性、功能、外观上也比不上商品教具,但它却凝聚、体现着第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发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自制教具”。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活动,它正日益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重视。设计和制作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具,能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自制教具的意义及作用以及如何设计和制作物理教具,并以自制电容器的充放电演示仪以及多用玻璃瓶演示仪为例展示。
1.自制教具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物理实验也就没有物理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师生对物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对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认识还不够到位,即便是认识到了,但囿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缺乏物理教学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故此在物理教学中只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或者是“只能在黑板上做实验”。这种现象在本省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极为普遍。这样下来,许多学生虽然在中学已经学习了几年的物理知识,但仍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低下。从客观上讲,我省大部分贫困地区,教育基础差,起点低,教育资金严重匮乏,而物理实验教学的支出相对又大,配备必要的物理实验仪器一时难以做到,许多农村中学根本就没有实验室,致使这些中学要普及物理实验教学的确是十分艰难的事情。虽然说.“中
学校长,物理教师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借鉴其它省份同类学校成功的经验,倡导、鼓励、发动师生自力更生、周陋就简、因地制宜地研制物理教具,强化物理实验,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物理教师既要有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意识,更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教具制作能力。
2.教具制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制作教具与使用教具对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形成,提高直观教学效果具有独特作用。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实验仪器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设备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教具,演示物理现象,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作用很大,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自制教具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演示。自制教具还能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有引导作用的实验。有这样一道题:“浮在盆中的小塑料盒内有一金属块,若把金属块从小盒中拿出来投入水中,问盆中的水面高度如何变化?”这个问题如果用数学方法演示给学生看,虽然学生也能勉强接受老师的解答,但对结论不是很信服,如果取一简单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来演示,问题很容易讲清楚,又如,有些学生对“同种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深度,而与容器的横截面大小无关”不易理解。我们用两个尽量相同的气球,都装了水,其中一个气球接粗玻璃管,另一个气球接一根细玻璃管,在玻璃管中灌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气球膨胀的大小与玻璃中水的高度有关,而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
2.2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物理学以其丰富多彩的实验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条件。例如,学生喜欢打陀螺,我们就让学生在陀螺上描上红、绿、蓝三中种颜色,使陀螺转动将三种颜色混合。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又如学生喜欢玩具电动机、可以让学生用硬纸片做多种不同颜色的纸片拼成原盘来实验。这样寓教于乐的例子是很多的。在讲“物体沉浮条件应用”后,我们发动学生去观察鱼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鱼和潜水艇相仿,能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那么鱼又是靠改变什么来达到上浮或下沉的目的的呢?为了搞清楚,我们又动员学生去观看杀鱼,看看鱼鳔里是不是有水,这样通过创造条件做实验,既解决了问题,学生又感兴趣。2.3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无疑是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通过教具的制作,可以检验自己设计的合理性和所学到知识的正确性。如果让广大师生都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仪器,能使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实验经验和实际知识来充实自己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比
较全面的知识,也是克服目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沉溺于“题海”的有效措施之一。2.4 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改善了实验的效果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重视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演示来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对自然现象的记忆。把自然现象、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例如,用二个卷纸筒,一个凸透镜,一块毛玻璃就可以制作一个照相机模型。学生通过实验都能熟练掌握相机的焦距原理。
自制教具还可以发挥一物多用的特点,例如:用注射器可以装配成水压机模型,可以做液体沸点与压强关系演示实验中的抽气机,还可以做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等。
自制教具还可以改进某些演示实验,达到简化操作手续,缩短实验时间,改善实验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主要的物理过程,例如在演示气体热膨胀时,将一个气球装在一根玻璃管上,玻璃管下端连接一个烧瓶,把烧瓶浸入到热水中时,气球就会膨胀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的可见度大大提高了。
3.如何制作教具
3.1物理教具设计的基本思想
物理教具的设计首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的教具应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够准确地、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或揭示其教学规律.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学习。其次,教具的设计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够提供多少物力和财力量力而行,最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最后,教具的设计还要考虑趣味性,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物理教学本身就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这些有趣的东西结合起来.就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2物理教具的设计要求
物理教具的设计要求,一般有以下几条:
(1)教具能正确地说明问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明显的、突出的。
(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物理实验用的教具,以结构简单为好,要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楚教具的各个部件,能直接看出教具所揭示的物理内容。
(3)自制的教具必须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实验成功率。如果教具在实验过程中很难操作,或者实验成功率低,这样的教具给学生演示,学生会愈看愈糊涂,他们会感到物理难学,产生学习物理的消极情绪和畏难情绪。
(4)记录数据要准确,利于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要有足够的可见度。好的演示仪器要有明显的效果,可观察性要强,演示时要尽量能让所有参与的同学都能看得清楚。
(6)尽量使一个教具具有多种功能。
(7)自制教具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8)设计教具应该注意使用安全和保管方便。
4.实例展示
4.1电容器充电、放电演示器 4.1.1原理
电容器是电气设备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在两个正对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介质,就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实际上,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像个很近的导体,就可以看着一个电容器。
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如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这个过程叫做放电。将电容器与电源相连,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说明电荷由电源转移到了电容器上,电荷的这一转移过程将使整个回路产生电流;同理,电容器的放电过程也将在回路中产生电流。电流是看不见的,如何将电荷的移动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这里笔者将两块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路中有电流流过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这样就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事例了。电容器的充放电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且充电与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为了体现电容器的这一特点,笔者将两支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后再串联入电路中,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过程中,相应的发光二极管闪亮一下,这可以体现出充放电时间的短暂,而充电与放电过程,对应着不同颜色的二极管发光,说明充电与放电过程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其两端的电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笔者在设计时将一块电压表并联在电容器两侧,这样就可以通过电压表指针的变化来判断出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器两端的电压变化规律了。4.1.2器材及制作:
(1)长50cm、宽35cm 的三层板固定在木板上。
(2)三层板正面画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背面布电线,各元件均装在相对应的符号旁边。
(3)单刀双掷开关有三个接线端,分别是B、A、C端(也可装小型的单刀双掷拨子开关)。
(4)A1表和A2表用的是永胜电表厂生产的99C1-A型微安表,此表可见度大(也可装其他演示电表),固定在板上,A1表和A2表演示时,用导线连接在板上的接线柱上。
(5)电压表V用的是普通直流电压表,量程为(0-6V),装在板上与电容器并联。(6)电源用天津耀华电子仪器厂生产的J120z一1型学生电源的稳压直流电压端.电
压为0-30伏。
(7)电容是1000uF.6.3V 的电解电容,装在板上电解电容图示的旁边。(8)发光二极管共4只,其中红的2只,绿的2只,装在板上。4.1.3用途: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4.1.4使用:演示前向学生介绍预备知识二则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电流只能从二极管元件符号上箭头所指的方向流过(2)若电流表指针由中间0处向右偏转.说明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若指针由中间0处向左偏转.说明电流从 “-”接线柱流 ,从 “+”接线柱流出。4.1.5演示电容器充电现象
方法:按照正面电路图在三合板背面接好线.闭合单刀双掷开关至B端,给电容器充电。现象:A1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至最大、A2表的指针向左偏转至最大,同时两只红色发光二极管都先闪亮一下(如图2),后两表指针都慢慢回到中间处,红色发光二极管变暗熄灭(如图3)。此过程中,电压表的指针慢慢向右偏转、至示数达到6.3V(与电源的电压相等)时停止。
分析:从A1表指针向右偏转和A2表的指针向左偏转以及红色发光二极管闪亮. 说明电容器充电时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容器的正极,从电容器的负极流向电源的负极。两表指针回到中间处,红色发光二极管暗熄灭,电解电容器正负极的电压为6.3伏,说明当电容器的正负两极极板所充的电荷而形成的电压与电源的电压相等时,充电停止,电路就没有电流。4.1.6演示电容器放电现象
方法:把开关与B端分开,闭
A1、合到C端.给电容器放电,现象:A2两块微安表的指针都向左偏转
至最大,后慢慢回到中间处. 同时两只绿色发光二极管都先闪亮一下(如图4),后变暗熄灭,电压表的的指针由6.3V处慢慢的回到零刻线处(如图5)。
分析:从A1、A2两块微安表的指针都向左偏转和两只绿色发光二极管闪亮一下,说明电容器放电电流与原充电时的电流方向相反. 从电容器正极出发,经过上边绿色发光二极管.叉从A2表的“-”端流入.从“+”端流出,再流过下边绿色发光二极管.从A1表的 “-”端流入,从“-”端流出.最后到达电容器的负极端。从绿色发光二极管熄灭,A1、A2两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指针指零,说明电容器放电过程中.随着电流流动.电容器两极极板之间的电压输出逐渐降低,直到两极极板的正负电荷完全中和。4.1.7演示效果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是电容器工作的最基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瞬态变化量,而且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该演示器能用电流表、发光二极管的亮暗显示充放电过程电流的变化规律;用电压表的示数显示电路中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的变化规律。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形象直观的过程。使用这套教具进行课堂教学,它的有效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认识,在讲授电容器的充放电原理时,老师引导学生对教具的直接观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提出问题,从而使抽象结构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不但使这部分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4.2玻璃瓶的妙用 4.2.1器材及制作
250ml玻璃瓶一个、毛细玻璃管一根、橡皮塞一块,如图6所示,将毛细玻璃管穿插在橡皮塞中,并将橡皮塞紧紧的套入玻璃瓶中。其设计优点在于简单、巧妙、可一物多用。4.2.2演示
(1)演示微小形变
盛装液体于玻璃瓶中,为便于观察,建议盛装有色液体,调节毛细管中液柱高度刚好置于管中部(如图7甲),然后用两
手掌握住玻璃瓶稍用力挤压,液柱上升可明显地将微小形变放大(如图7乙)。
(2)演示汽化吸热
用一块毛巾醮酒精包在玻璃瓶外壁上,片刻后管中液柱下降,说明酒精汽化吸热导致瓶中液体温度降低,然后冷缩。
(3)演示热胀冷缩 盛装液体于玻璃瓶中,同样,为便于观察,建议盛装有色液体,调节毛细管中液柱高度刚好置于管中部,然后将玻璃瓶置于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逐渐上升,说明玻璃瓶中的液体受热膨胀;再将玻璃瓶置于盛有冷水的水槽中,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此现象说明玻璃瓶中的液体遇冷体积缩小。
(4)演示颜色与吸热
用同规格的二玻璃瓶和同规格的毛细管、橡皮塞各做一如图6所示的演示器,二玻璃瓶中盛等量的有色液体。将其中一瓶外壁用碳素墨水涂黑,调节二毛细管中液面处于同样的高度,然后用300w的辐射加热灯同时照射加热,可见涂黑瓶的毛细管液面上升明显要快要高一些,若将二瓶涂成不同颜色或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所见现象相同,说明物体颜色不同、深浅不同对光热的吸收是不同的,颜色越深对光热的吸收能力越强。
(5)演示液体内部压强特性
在图6所示的演示器中放一15ml左右的小气球,用细线系住并穿入毛细管中,气球下系一小金属棒,向玻璃瓶中注入透明液体,在细管上方拉动细线使气球在玻璃瓶中上下移动,此时可观察到气球的体积随着其在玻璃瓶中的深度变化而变化,说明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变化而变化。4.2.3演示效果
热胀冷缩、汽化吸热、微小形变等物理现象,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一直被列为教学难点之列,其原因在于这些现象在生活中不易观察到,在学生的直观意识里,它们是模糊不清的。就算是在教室讲解后,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结论。而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装置来演示这些现象,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使学生们从根本上理解物理规律,突破教学的难点,还能激发学生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5.结束语
实践证明自制教具中呈现出的新奇物理现象和成功的制作,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就会继续探索,继续登攀,从而喜欢物理,热爱科学。自制教具是一项科学、高尚、勤劳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教学功能。它的意义不仅超出了仪器使用的范畴,也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它更凸显了时代特色,并在不断的创新中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自制教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鉴于我省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自制教具既可以培养师生的创造能力和开阔学生思维,也是解决当前仪器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具的研究与制作,养成设计和制作教具的习惯,对于教学工作是很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遥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06-24
遥感技术在农业的应用06-22
浅谈山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的作用06-02
遥感影像11-18
遥感的历史发展09-20
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0-18
情感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11-14
遥感实习心得体会06-08
刍议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