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完整答案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教育学完整答案(通用4篇)

现代教育学完整答案 篇1

1、2012-11-15习近平

2、辽宁舰

3、农民

4、莫言

5、三年进中游,五年争先进

6、保障和改善民生

7、重塑古冶印象,文明从我做起

多选:

1、ABC2、ABCD3、ABC4、ABCDE5、ABCD6、AC7、ABCD8、AB9、ACDE10、ABC

判断题:√╳√√√╳╳√√√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完整答案 篇2

1.《摩诃婆罗多》

印度两大英雄史诗之一,是印度教圣典。作者毗耶娑是传说中的人物。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约有10万颂。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史诗的基调是:颂扬以坚站为代表的正义的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

2.包着羊皮的石头

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故事,乌拉洛斯之子克拉诺斯当上了神王后,娶自己的妹妹瑞亚为妻,但是恶待子女,将瑞亚所生的孩子一个个吞进肚里,因为听说自己的一个小儿子会把自己推下王位,最小的儿子宙斯出生之后,瑞亚用羊皮包着石头将宙斯换出藏起来,宙斯长大后,有勇有谋,设法让父亲吐出所有的子女,推翻父亲的统治。这样的神话是人类蒙昧时期产生的,带有原始社会血亲杂交的痕迹,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3.古典主义

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勒内·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和典雅,表现较多的宫廷趣味。人物的塑造类型化。代表作家作品是:弗朗索瓦·德·马莱布《劝慰杜佩里埃先生》;皮埃尔·高乃《熙德》;让·拉辛《安德洛玛克》、《爱丝苔尔》

4.《摩罗衍那》

印度两大英雄史诗之一,是印度教圣典。作者蚁垤。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约有2.4万颂。书名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共分7篇,全诗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的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的斗争。这部史诗的故事情节比较紧凑,主要人物性格丰满,注重风景描写,而且做到情景交融,史诗中描写的罗摩与魔王罗波那之间的斗争,代表着新兴的封建主和落后的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5.俄狄浦斯情节

源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得到神谕,他的儿子会犯下弑父娶母的罪孽,俄狄浦斯出生后背弃,被邻国国王收为皇子,长大后阴差阳错杀父娶母,得之真相后自毁双目,请求放逐,以示惩罚。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术语使用的。后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6.骑士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内容是描写

其实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代表作品作家是:“破晓歌”、克雷蒂安·德·特洛亚《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伊凡,或狮骑士》

7.诺亚方舟

源自希伯来文学《旧约》中的洪水灭世的神话,上帝创造了人,地上的人越来越多,罪行越来越猖獗,上帝对此非常失望,决定用洪水灭掉人类。但上帝爱怜义人诺亚,让他赶快造一只方舟,保护自己的家人,带上所有的植物,以及动物一公一母逃避灾难。果然洪水来了,其他一切生灵皆死。40多天后,诺亚先后放鸽子,第二次鸽子衔着暂新的橄榄枝,证明洪水退去。诺亚方舟成为比喻灾患普降时生命的保护物,或者摆脱厄运的凭借的永恒普遍性的象征。

8.《列那狐传奇》

是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列》是法国的长篇抒情诗,是在民间创作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2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故事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的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阶级矛盾和斗争。狐狸列那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他极为“机智”和充满对生活的乐观的精神。整个作品主题是对人的机智和乐观精神的张扬。

9.浪漫主义“湖畔派”

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潮流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有点消极避世逃避现实。采用新题材、新韶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遽的风格。代表作家作品: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骚塞《书斋咏怀》

10.《失乐园》

17世纪欧洲英国清教徒文学,取材于《圣经》,是弥尔顿最重要的作品。作品借亚当夏娃失去乐园和魔鬼撒旦反叛上帝的故事,表现了作家对英国革命的反思。被认为是西方史诗的典范。这部史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无韵诗体,气势磅礴,富有艺术魅力,作为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价值在于赞美了撒旦的反抗。亚当、夏娃的经历则象征着人类渐进历史的真正状貌,诗人借此歌颂了人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

11.不和的金苹果

又称“帕里斯裁判金苹果”。源自古希腊神话,金苹果最重要的一次出现是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婚礼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苹果来,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结果挑起战争。这是早期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结晶,寓意颇丰,发人深思。成为虚名诱惑的象征。用来比喻争夺某种巨大利益而造成的不幸与争端,荣誉的腐败古已有之。

12.文艺复兴

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沉重打击了教会的思想统治。在这段时期,资产阶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以人为中心。代表:佛朗奇斯科·比特拉克《歌集》;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13.大卫式的宽容

出自《圣经·旧约》,大卫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在以色列热和非利士人的战争中,他英勇作战,使以色列人反败为胜,大卫成功地赢得了民心,却招来索罗王扫罗的嫉恨,他不但当面行刺,而且阴险的借刀杀人,利用非利士人来杀大卫,面对这样凶残阴险的国民,大卫没有冤怨相投,而是一再忍让,以德报怨,最终使国王感动地流泪。“大卫式的宽容”是一种对人心的磨练,一种在处事中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

14.阿基琉斯之踵

“阿基琉斯的脚踵(Achilles heel)”,比喻要害,致命的弱点,是在广泛流行的国际性成语。它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记载了阿基琉斯参加特洛伊的战争的共计,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据说他出生后,其母为了使其刀枪不入,便把它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致命的弱点。阿基琉斯大败特洛伊,杀死特洛伊主将郝克托尔。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踝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阿基琉斯之踵”指某人或某事物最大的或者唯一弱点,即命门关键所在。后来,解剖学上将人体脚踝位置的肌腱(即传说中阿基琉斯被射中的位置)命名为阿基琉斯腱。

15.浮世草籽

是日本古典大众小说的一种,又称“浮世本”。江户时代的元禄前后流行于京都、大阪一带,创始人是17世纪日本小说家井原西鹤。从《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起,之后接连产生的一群作品,到了现代被区分为跟之前称为假名草子断然不同的文学类别,一般称为浮世草子(当时称为草双纸,假名草子与浮世草子是后来才作的区别)。在元禄期该文类以大坂为中心流行,写出了以广泛的民众生活为主题的许多作品(浮世这个词有两个意思,首先是现世之意,其次是情事、好色之意)。突破了过去描写贵族、武士生活为中心的文学传统,而是以反映城市中下层市民生活为主,逐渐形成颇受欢迎的庶民文学。18世纪末叶日益衰落。代表作品:《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

16、斯芬克斯之谜

源自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曾经使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着迷,更是永恒地吸引并考验、锻造着无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者的智慧,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阐释构成了一道人类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亮丽风景。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

17.《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成书过程长达八九个世纪。是古代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汇集了古代近东、中亚和其他地区诸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诡谲怪异、变幻莫测、优美动人,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透过故事可以窥见古代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种种场景,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寄托的美好思想感情、愿望和追求。

18.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是莎土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到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恩格斯指出封建社会解体时期贵族与贵族斗争的后面,存在着农民和市民的活动,以及由这个活动构成的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背景一一他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并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

19.吠陀

古印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约至公元前5世纪。吠陀意为智慧、知识和学问。吠陀文学主要是指《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中具有文学性的颂神诗、神话传说、咒语等。由古典梵语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其中最古老和富于文学价值的部分是《梨俱吠陀》。

20.徳廉美修道院

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修道院的院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院内没有约束人的清规戒律,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享受生活。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类要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愿望。

21.黄金国

这是伏尔泰在《老实人》中描绘的“理想王国”。这里遍地黄金,但人们却并不认识黄金的价值,也不受黄金的奴役。这里上有贤明的国君,下有幸福的人民,人们各各过着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普遍幸福的理想社会里,有国王却不需要法院和监狱,有上帝却废除了宗教仪式,有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科技,却不变价值规律的支配。这里有诸多的矛盾,只能是一幅幻想图。对比于现实社会,“黄金国”遥不可及,影射出“种咱们的田地要紧”的人生哲言,人只有经营好自己所属的地方才能获得心中所需的幸福。

简答

1、荷马史诗为什么说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① 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中的人物。刚强、威武和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荷马时代的风尚。《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巨著,它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阿基琉斯的第一次发怒是因为希腊军主帅阿伽门农夺走了他的一名女俘,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他的第二次发怒是因为其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杀,阿基琉斯重返战场,扭转了战局。他的两次发怒决定了战争的进程,也构成了史诗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伊利亚特》一开头就交代说:“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全篇围绕着他的发怒和息怒这一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选取精彩的战争部分来描写,有利于突出史诗所要歌颂的英雄主义思想,也有利于塑造英雄人物。

2、简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①从体裁上看,它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具有庞大的艺术结构,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想结合的创作方法,不但利用了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而且运用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不同诗体。以更好地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如自由韵体,民歌、古希腊悲剧诗体等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特色。深刻的象征都带有朦胧性质,作品的含义变得十分丰富。如浮士德既是歌德的化身,又象征着人类的积极精神、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形象等

③《浮士德》包含着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行文兼具抒情、写景、叙事、论理,许多语言已成为警句。这部作品以其涵盖的巨大历史内涵和艺术形式上的多姿多彩而傲立世界文学之林,成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④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来安排场面,配置人物,不但时常使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劣、和谐与混乱等对立现象交替出现,而且以浮士德为中心,使其他人物都与之形成对比。

3、简析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基本主题

①《恰尔德·哈洛尔德》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反暴政、反侵略、追求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

②长诗共4章,每到一处,诗人便触景生情,缅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歌颂为民族独立而战的英雄,抨击现实的丑恶。全诗以歌颂象征着自由的大海为结束,表明自由必胜、暴政必败。

③ 哈洛尔德是作者虚构出的人物。其悲观失望的情绪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社会现状但又找不到出路的思想特征。诗中主人公热情奔放,富有反抗精神,反对暴政和民族压迫,热情讴歌欧洲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4、《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①人物塑造细致入微、层次分明、寓意深长。赋予主人翁堂吉诃德以多层含义,使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巧妙的运用了一对对矛盾,如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幻,诚实与虚伪等,这些相互对立的矛盾紧密交织在一起,是小说的层次更加分明,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时也使小说的哲理更加含蓄深刻 ③在这部拟骑士小说而写成的现实主义巨著,有意识的把主人翁的活动与骑士小说的有关情节联系在一起,达到的效果是在发疯胡闹中,用夸张的手法无情嘲笑了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体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显示了强烈的批判倾向

④小说的语言鲜明、生动、幽默,富有情趣。书中人物的语言合乎本人的身份和教养。作者大量运用了民间俗语和谚语,如“闪闪发光的,不都是黄金”

5、莎士比亚喜剧的中心主题

①莎士比亚喜剧的中心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亚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②对女性的歌颂。刻画了优美绝伦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的女性风貌。例如聪明机智的鲍西娅。

③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爱,融会成时代赋予的莎士比亚喜剧崇高的主旋律。

④提倡人性,呼吁人文精神。揭露和嘲讽生活中的阴暗面,但这种嘲讽带有温和性,而且在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

6、简述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成就

①现实主义小说史18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它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通常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种种矛盾。其情节趋于集中,时间、地点的安排也较为严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画、环境的描写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②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是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小说是幻想传奇式的故事。但却运用写实手法,对一系列细节的描写真实具体,虽是无中生有,但却曲尽其妙;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等

7、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中心主题

①10部历史剧系统反映了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三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纷争到中央集权的整个历史进程,表现了英国历史通过曲折道路走向民族统一、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王权的政治理想

②表现封建时代的宫廷阴谋,野心家的谋权篡位,谴责僭主昏君。如《理查三世》 ③塑造理想君主形象,描写鲜明君主的成长过程,表彰明主贤君,向往开明君主制。以《亨利四世》中的亨利王子(后来的亨利五世)为代表 ④爱国主义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亨利五世》

8、简析达尔丢夫的形象

达尔丢夫是莫里哀讽刺喜剧代表作《伪君子》的主人公。《伪君子》围绕宗教骗子达尔丢夫与奥尔贡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①达尔丢夫是一个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的宗教骗子。剧情就是围绕他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

②这个形象的最大特点是表里不一,伪装虔诚。作者在剧本中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本质与假象之间的严重失调和冲突,使丑的东西原形毕露:他表面不喜爱吃,但实际是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盗女娼,甚至连恩人的妻子都要调戏。

③除了伪善之外,他还有阴险狡猾、歹毒凶狠的一面,为霸占奥尔恭的财产,他不惜向宫廷告密,并串通法院,欲置友人于死地。达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而此剧的社会意义在于,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9、概述《浮士德》的主题

《浮士德》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追求与诱惑、富裕与贫穷的关系。诗剧的主旨,是探讨人性的善恶。其主题可以概括为:

①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歌德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实践作用,坚信人能从各种矛盾和迷误中走向正道,激励人们为崇高的理想而顽强奋斗。②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追求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它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各种陈旧僵死的学问、封建朝政的腐朽黑暗、封建伦理道德的残忍冷酷、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③反映了当时德国及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10、简析坚战形象

坚战出自《摩柯婆罗多》中般度族的代表人物,是死神之子,具有神力,常被称为是“仁慈的化身”,他最突出的性格就是容忍,被迫参加战争。他总是坚定的宣告“容忍就是最高的美德”,坚战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愤怒,能忍耐和宽容别人对自己的轻慢和侮辱。例如容忍和宽恕难敌的暗害和谋杀。坚战也是一个为了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英雄。当坚战的父亲对他考验的时候,他回答说“善行的结果就是幸福,放弃了欲望就成为富有”,并且让异母的儿子先复活。他是一个言行一致、不追随邪恶、不和朋友吵架、不贪图别人的钱财、不受贪欲支配、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是古老氏族道德遗风的反映。

11、《神曲》的主题

①反映了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的现实,批判祸害国家和人民的统治者及罗马教会中的腐败。

②在《神曲》中将自己政教平等的观点概括为“两个太阳说”,表达出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

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的憎恨。

③诗中但丁还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并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

④《神曲》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⑤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

12、简析《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①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情节单纯集中:都是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 小时之内;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

②全剧结构严整紧凑。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场,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暗示了他的作为、欺骗、影响和权威。达尔丢夫第一次被达米斯揭露未被赶出反败为荣, 第二次桃丽娜采用桌下计, 又未能走他。一波三折, 最后在大家抱头痛哭时出人意料的被抓走。(体现古典主义戏剧歌颂王权.)

③喜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计。风俗喜剧:奥尔贡的专横,达米斯的反抗和被赶出家门。悲剧:几乎家败人亡。这些使作品即有滑稽戏谑的情趣又扣人心弦。

④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达尔丢夫:语言矫揉造作,长篇大论的玩弄教义,符合他伪善的性格。桃丽娜:犀利,明快,生动的语言显示她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

⑤“重复”手段的采用,词句重复、行为重复、局面重复、假面具多次脱下,至此,出现了悲剧的因素,但莫里哀能化悲为喜,或以喜剧手法处理这些场面。

13、简析印度沙宗达罗的形象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剧中的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古印度妇女的正面理想人物。①沙恭达罗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她从小生活在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整天与小鸟为伍。纯朴的大自 然生成了她的天真, 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更能体现沙恭达罗的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 美好的爱情的追求。

②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但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

14、概述《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 ①在人物塑造上,《哈》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在戏剧冲突的建构上,着重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的冲突,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②《哈》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 8

效的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to be or not to be”的著名独白,富有艺术感染力。③《哈》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哈》形象众多,除了正反人物的对比,同一类人物之间,对比色彩也很浓 ④在情节结构上,《哈》突出的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哈》除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还有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交错发展又主次分明,起到了互相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⑤在创作方法上,《哈》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15、简述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1)思想特点

①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雨果说,“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 ②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以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

③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并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④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2)艺术特点

①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深入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②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③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④忧郁伤感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16、简述欧美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②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和主题

③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和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使得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首先,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其次,中世纪宗教文学中以寓意和象征为特点的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人文主义文学所采取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写实主义的。再者,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如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此外,他们摒弃了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采用普通老百姓所通晓的俗语、俚语或口语进行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17、简述欧美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①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启蒙作家往往是启蒙主义者,文学是他们表达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主义的工具;他们还特别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②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做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成功塑造了如鲁滨逊、费加罗、维特等艺术典型

③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这种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④在文体形式方面,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上的散文时代。

⑤与内容的丰富性和文体的多样化相适应,启蒙文学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虚构出具有“自然理性”的“外方人”,让他们置身于欧洲社会或特定文化氛围内,从他们的视角评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传统。

18、什么是拜伦式的英雄?

出自拜伦的《东方叙事诗》,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19、概述古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古老性:古代东方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②多源性:古代东方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 ③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在东方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神话积淀了远古东方人悠久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始思维。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又与宗教不可分,神话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宗教同样为神话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因此,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④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流传和整合;另外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口头文学中汲取营养

20、《十日谈》的主要思想内容

①薄伽丘通过《十日谈》中的一百个故事,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及禁欲主义道德观。②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新兴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③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赞美其中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爱情可以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薄伽丘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

④《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不少故事叙述了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⑤肯定了现世生活,但是小说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却又宣扬了一些享乐主义

21、何谓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狂飙突进运动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标志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反对封建割据,反抗封建压迫和虚伪的道德风尚,批评死气沉沉的封建文艺,要求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

运动参加者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他们重视学习中世纪留传下来的民歌和民谣;接受卢梭“返归自然”的口号,把现实社会的文明视为假文明,要建立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歌颂大自然、儿童和淳朴的普通人民;受英国伤感主义和卢梭的影响,虽不反对理性,但更强调感情,有时歌颂放纵本能的狂热的人。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由于德国社会落后,该运动未能发展为政治革命。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青年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 论述

1、论述《蔷薇园》的思想内容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三大诗人之一的萨迪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思想倾向有以下几点:

①《蔷薇园》处处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再三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明确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作者还怒斥那些视权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他认为圣徒对暴君的“最好祝愿”是“取走他的生命” ,表达了人民痛恨,推翻暴君的心声。

②作品里充满了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系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萨迪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蔷薇园》中认为“为民造福就是敬主之道”。他往往引用宗教经典和教义来宣扬人道主义思想。③《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兴起过程。提倡用钱财去经商,赞扬那些富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的商人,嘲笑死抱钱不放的守财奴。④《蔷薇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作者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认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

局限性: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萨迪根本出发点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他有时还宣扬宿命论的思想,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2、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既是个喜剧人物又有悲剧色彩

①喜剧因素: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把维护主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 11

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等)而得到相反的结果。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喜剧性的角色。

②悲剧因素: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堂吉诃德不单是个喜剧性角色,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承受种种艰难困苦。主观上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

③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脑子里装这人文主义的理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即丰富又复杂。

3、论述《蔷薇园》的艺术成就

①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采用诗文相间的形式,把讲故事和道理训诫结合起来,生动易懂。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散文夹诗本是波斯和阿拉伯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萨迪利用了这一形式使之趋于完善,成为独立的体裁。萨迪的每则故事都包括散文和诗歌两部分,在散文的故事的中间或末尾插入短诗,这些短诗在散文故事的基础上引出其应得的教训,进一步发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②《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文笔自如、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对话风趣、比喻贴切,或庄或谐,妙趣横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溢。如他强调学问要和实践结合,并把有知识而不用的人比作拖着经卷的牲口。这个比喻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

③《蔷薇园》语言优美、简洁、质朴、自然,其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的警句和格言,让人在聆听教诲的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如:锋牙利齿的老虎宽仁就是对善良的羊群凶狠。

4、论述浮士德精神

歌德在《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从对知识的追求到对爱、对政治、对于事业的追求悲剧。贯穿其中的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①从哲学层面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他追求的是美的事物,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向更高的境界飞升。

②道德和伦理层面上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浮士德“我是神性的写真。”但浮士德所代表的善与天帝所代表的善又是有制约的。更具体地说,浮士德是至善的体现物,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圣至神。”这是典型的人骚主意的“泛神论”的自然观。③从社会学层面上说,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采取行动。他从一生经历得到的教训中,否定现实中一切丑恶的东西,批判中世纪的僵死教条和精神束缚,批判市民社会的保守丑陋,揭露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等,都是现实中某些进步人物行为的反映。

上述诸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浮士德作为人类积极精神象征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浮士德精神代表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实质;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突出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浮士德精神乃是资产阶级的启蒙精神,绝不是无限的宇宙精神。

5、论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①歌颂美好纯真的爱情、婚姻,是《一千零一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中的爱情故事有三种类型:人与人的爱,有神魔介入的人与人的爱,人与神的爱。神奇物的出现、神魔的介入,一方面反映出纯真的爱必然战胜邪恶险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爱情的实现必须经历重重艰苦和磨难,故事具有了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艺术魅力。如《巴士拉银匠哈桑》写哈桑和羽衣姑娘相爱成婚,经过一系列的抗争终于在一起。

②形形色色的冒险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包括航海旅行的冒险、为获取某种宝藏的冒险、为爱情所经历的冒险。《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最具代表性。故事表现了商人们在早期聚敛财富过程中蓬勃向上、奋进勇为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

③《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歌颂了真善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阿拉丁神灯》中阿拉丁出身贫困,借助神灯与公主结为夫妻,阿拉丁最终战胜了宰相和魔法师的嫉妒,谱写了一曲善战胜恶的颂歌

④在《一千零一夜》中,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恣睢暴戾得到暴露,人民大众的怨愤之声和反抗意识也有所表现。《真假哈里发》和《睡着的人和醒着的人》这两篇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贵君轻,君王人人皆可为之的思想。

⑤《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惩恶扬善、充满道德伦理教诲的故事,其中以女奴为主人公的故事,无不特别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令人久久难忘。

全书多数故事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如宗教色彩随处可见,鼓吹安于命运,相信因果报应,有的故事有消极避世的思想等等。在这部著作中,新旧相交,鱼龙混杂,积极因素和固有传统并存

6、论述哈姆莱特性格的发展阶段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幻灭、装疯、复仇、毁灭。①幻灭阶段:

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他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让他的精神受到打击,让他难以承受。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是理想的幻灭。②装疯阶段: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对手的强大、世态炎凉,他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感慨“这样一个颠倒混沌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这个阶段反映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不能胜任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含义,是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形而上的问题。③复仇阶段:

民间剧团的演出,迫使他进行冷静的思考,有了“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他的复仇阶段是波折的、犹豫的。他劝说王后疏远国王,由于一时激愤把幕后偷听的大臣当成国王杀死。在去英国途中他总结失败教训。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被 13

揭穿后,被逼上绝路他必定实施复仇计划。复仇愿望强烈,但他思想的包袱是沉重的,行动的步履是艰难的。

④毁灭阶段:

国王利用雷欧提斯比剑为名,设法用毒箭刺死哈姆莱特,雷欧提斯临死前向哈姆莱特道出了国王的奸计,同样中剑的哈姆莱特刺死国王,同归于尽。哈姆莱特的家仇总算是报了,可是他那“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思想并没有因为一个暴君的覆灭而实现,因为这现实依然是“冷酷的人间。”

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有时代的限制,也是哈姆莱特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客观来说当时封建势力强大,主观来说是哈姆莱特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性格上内向,过于审慎。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的悲剧。

7、论述《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

①朴素的现实主义和奇幻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它的神奇故事,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又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如神灯、飞毯等。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

②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结构。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往往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如《驼背的故事》引出 4 个小故事,再由 第 4 个小故事引出 6 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③诗文并茂、散韵结合、语言大众化。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其中还有不少谚语俚语,生活气息浓郁。

④还有一些艺术手法运用的颇为成功,如细节描写、突发性场面的运用、强烈的对比、成功的心理刻画,生动的长篇独白,颇有近代小说风格,即使单独成篇也堪称佳作。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假恶丑相对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的哥哥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⑤在艺术上也存在某些缺陷。如在描写和叙述上有时显得单调刻板;同类故事多有重复等

8、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1)阶级特征:

①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歌颂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力量,确信人性的高贵。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②主张人与人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③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2)性格特征:哈姆莱特是犹豫和延宕的。

①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

②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上来说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3)哈姆莱特对人的认识有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痛苦的声音也就在他内心深处奏响了。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心态笼罩在整个复仇的过程中,也才有了行动上的犹豫,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9、分析日本《源氏物语》中源氏形象

中古日本作家紫式部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塑造的光源氏这一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在渔色生活方面: 具有古代天子的姿色和才能。光源氏追奇猎艳不分对象,上自高贵的贵妃下至低贱的贫民女子,这也是当时贵族生活放纵,淫荡的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又希望他风流倜傥,有始有终,能够关心妇女的命运。先后与葵上、藤壶女御、紫上结合,后因与胧月夜暗中有染,被政敌打击去隐居并与明石结合,最后营建了名叫六条院的大宅,将与他有过恋爱关系的女人都招到一起,共享锦衣玉食的生活。

②在政治生活方面: 秉性仁慈,对待政敌“以德抱怨”。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光源氏不重名位与权势,自动贬谪穷乡僻壤,表现出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的态度。弘徽殿女御打击政敌源氏,源氏便离开京城去隐居。重得势时,光源氏又不计前嫌,并违背真正心愿,娶三宫女为妻。三宫女却与柏木私通生下熏君,源氏出于无奈,不得不佯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

③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即表现了自身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荣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溃的历史过程。

光源氏诞生的时代在11世纪初,即日本平安王朝中期,是藤原氏掌政的贵族社会的全盛时期。

光源氏的形象,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他符合了作者紫氏部一切的审美观念与理想。光源氏是桐壶帝天皇与一个地位低下的更衣所生的小皇子。他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因此被称作“光华公子”,书中写道,“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是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小皇子的容貌之秀美,于此可初见端倪。

紫氏部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就赋予了源氏绝世的才华与生性浪漫的情愫。“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响彻云霄”。而且他的“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更是从小就令人惊叹不已。在第七回《红叶贺》中,光源氏独舞《青海波》的那一段描写,更是将他的美艳发挥到了极致,使人在看完整部作品之后,还依然能回想起他在高高的红叶荫下翩翩起舞的身姿和风度。

笼罩在光源氏头上的神秘色彩是相当浓重的。在他七岁的时候,一个高明的相士就给他算命,说他是帝王之相,可登至尊之位,但由于其容貌过于漂亮,如果为帝的话会使国乱祸存,而如果当朝廷柱石,辅佐天下政治,又与其相貌不合。因着这个谶语,注定了光源氏君不君,臣不臣的命运。他是桐壶帝之子,又是冷

泉帝之父,地位十分尴尬,好在两个皇帝都对他十分眷顾,他才能够屡次逢凶化吉。当他流放须磨时,本来没有任何回到京都的可能,却因了桐壶帝在天之灵的庇佑,屡次托梦给当时的天皇朱雀帝,且梦境中的谶语与现实的天灾人祸相合,光源氏这才终于有机会得以回到京都重摄高位并把握朝纲。这些对谶言与谶梦的描写,使光源氏的形象带有了浓酽的宿命色彩。

10、论述《神曲》的艺术价值

①《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对地狱、炼狱、和天堂进行多层次、多色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赋予这些境界以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

②《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如维吉尔和蔼慈祥的导师形象,又如地狱王、人面妖鸟、复仇女神等妖魔鬼怪的形象。③在艺术手法上,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

④结构匀称、严谨。《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是建立于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⑤其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格律三韵句,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⑥摒弃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⑦历史价值。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因此它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

11、论述《摩诃婆罗多》的艺术成就

①中心故事至多占全诗篇幅一半,围绕着这个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古代国王和武士的英雄传说,它们与史诗的基本精神最一致,与主线故事关系最紧密。《那罗传》《莎维德丽传》教导人们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在困难时期也要有信心,勇往直前。

②史诗中大量关于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言论。

《和平篇》中国王在正常及危险时期职责达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脱的方法。《训诫篇》颂扬婆罗门,最配受馈赠,生命财产不可侵犯。

③语言通俗易懂,诗律绝大多数采用一种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体。④修辞方式多样。包括谐音、比喻、夸张、对偶、双关等。

⑤叙事方式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结构,主体故事情节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每个阶段都不乏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场面描写。

⑥人物性格塑造鲜明。坚战:公正、仁慈、谦恭。难敌:贪婪、傲慢,残忍。

12、论述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

希腊神话的显著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

(1)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希腊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形象。

①希腊神话中的神祗都具有人的形貌。神一方面永生不死,可随意变形。另一方面又具有人的外形。神拥有女人或男人的形态,但又是人的完美体现,神的形象体现着人的智慧和美质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宙斯是鬓发飘然的威严长者,阿波罗是头带桂冠、手持七弦琴的美男子。希腊神话每位神祗都有自己的造型,他们的形象完全是古希腊人。

②神祗具有和人一样的秉性。神一方面法力无边,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另一方方面又具有人的欲望。希腊神话中的神都具有法力,各司其职。希腊神话中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们同样爱慕虚荣,虚荣心极重,他们也为一些事情争吵不休。十二主神中几乎每位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如赫拉的嫉妒等。除去诸神身上的神性,他们和人并无二致。(2)其人化还表现在奥林匹斯众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社会力量的表现。星辰日月、天地湖海、春夏秋冬、飞禽走兽等等精神和感情领域的种种现象,被神话化了,身成为自然力的化身,是自然力的支配者。神祗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神祗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老辈神普的故事,表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中母权制的许多特征,以宙斯为首的12主神。则反映了父权制的许多特征。希腊神话思想内容丰富健康、艺术形象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3、分析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形象

他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是孤独、忧郁、悲观的。哈洛尔德是一个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具有许多新特点的形象。

①哈洛尔德是贵族社会的叛逆者。他原是一个锦衣玉食的贵族青年,后来厌倦了这种空虚的生活,鄙视上流社会的庸俗。他不想对上层统治者阿谀逢迎。②他不愿与人民群众来往,孤独地傲立于人群之外。③他热爱祖国,但并没有想到改变周围丑恶的现实,只是为“经历、目睹和耳闻”的一切而感到痛苦。他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

④哈洛尔德也是诗人自身精神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更通过形象的对比抒发感情。在作品中,诗人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炽烈、反对暴政形象则又展现了诗人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与哈洛尔德形象的对比,抒发作者热烈歌颂西班牙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想、感情、见解和评判。

⑤这个形象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哈洛尔德的形象概括了当时英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他们的孤独、苦闷、彷徨和“时代忧郁症”,而清高、冷漠、脱离人群也是他们的通病,是他们自身的局限。哈洛尔德的许多特点在俄国文学中背叛贵族社会、追求自由理想的“多余人”形象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具有典型意义。

14、论述《罗摩衍那》的艺术成就

(1)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杂。

(2)人物形象丰满,具有典型性,在矛盾的发展中不断深化。以罗摩形象为例。罗摩是史诗的主人公,作者在情节的发展中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①在与自然界和恶魔斗争中,他是一位勇士,是战胜强暴的象征。②在父子关系上,他虽然对王位抱着自己的见解,但他从不是违抗父命,可算作”孝“的典范。

③在夫妻关系上,他对妻子念念不忘,可视为“爱”的体现。

④在政治上,他以民为先,主张睦邻友好,民族平等,是英明君主的化身。此外其他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几位主要人物中间的关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代表着新兴封建主和落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王著教帝学书(完整阅读答案) 篇3

太宗朝,,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2分)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又以问著,对如初。

12、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9、C10、更加;精益求精。

11、(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12、要求严格,循循善教。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的翻译

现代教育学完整答案 篇4

1.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1)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学生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学生,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身心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内因? 答:答: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其中先天的遗传素质 属于内因 3.“在一次解剖实验课上,老师先让大家观看电教片,接着让大家对标本自学,随后利用标本给大家一一讲授,讲授过程中会举出一些临床多发病例以及护理专业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解剖知识;在课堂结束时对这个节课内容进行一下简要回顾,并对大家指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请说出该教师在本节课中,贯穿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

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教学原理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对教学规律的说明或阐述.教学研究工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来对教学规律作出表述和反映,教学原则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不同于教学原理.这种反映不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深刻程度,从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表现出了一种“众说纷纭”的现象: 第一,在同样的教学规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原则.第二,由于对同一客观的教学规律认识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学原则也不相同.第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彼此之间不一定是单义的联系.三,教学原则的意义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4.简述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根据临床教学的特点,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常的方法有:经验教学法;带教制;实习前后讨论会;临床查房;病房专题报告急研讨会。

5.请介绍“演示法”的特点以及为保证教学效果护理专业教师需考虑的问题。

答:①演示法的定义:演示是对事实、概念或过程的直接解释,是护理专业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方式。

②演示法的特点:能使学生获得

丰富的感性资料,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易于巩固已学的知识。要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演示。演示过横必须配合给教师的说明、①演示法的定义:演示是对事实、概念或过程的直接解释,是护理专业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方式。

上一篇:伙伴范文下一篇:电商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