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精选5篇)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篇1

中国历史纪念表

夏世系

1、禹――2、启 ―― 3、太康 ―― 4、仲康 ―― 5、相 ―― 6、少康 ―― 7、杼 ――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 12、扃(局、禺)―― 13、廑 ―― 14、孔甲 ――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桀( 履癸 )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世系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2、外丙 ――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 6、太庚 ―― 7、小甲―― 8、雍己 ―― 9、太戊 ―― 10、仲丁 ―― 11、外壬 ――12、河单甲 ―― 13、祖乙 ―― 14、祖辛 ―― 15、沃甲 ―― 16、祖丁―― 17、南庚 ―― 18、阳甲 ―― 19、盘庚 ―― 20、小辛 ――21、小乙 ―― 22、武丁 ―― 23、祖庚 ―― 24、祖甲 ―― 25、廪辛 ―― 26、康丁 ―― 27、武乙 ――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发)――2、成王(诵)―― 3、康王(钊)――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 ―― 7、懿王 ―― 8、孝王―― 9、夷王 ―― 10、厉王(胡)――[共和]( 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

[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公元前257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东周世系

1、平王(辛未前770年)―― 2、桓王(壬戌前7)――3、庄王(乙酉前6)―― 4、黧王(庚子前681年)――5、惠王(乙巳前676年)―― 6、襄王(庚午前651年)―― 7、顷王(癸卯前6)―― 8、匡王(己酉前6)――9、定王(乙卯前6)―― 10、简王(丙子前585年)――11、灵王(庚寅前571年)―― 12、景王(丁巳前544年)―― 13、悼王(辛巳前5)―― 14、敬王(壬午前519年)――15、元王(丙寅前475年)―― 16、贞定王(癸酉前468年)――17、哀王(庚子前441年)―― 18、思 王(庚子前441年)―― 19、考王(辛丑前440年)―― 20、威烈王(丙辰前425年)――21、安王(庚辰前4)―― 22、烈 王(丙午前375年)――23、显王(癸丑前368年)―― 24、慎靓王(辛丑前320年)―― 25、赧王(丁未前3)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时五百一十五年。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世袭

战国世系

秦世系

1、秦仲 ―― 2、庄公 ―― 3、襄公 ―― 4、文公 ―― 5、宁公 ――6、出公 ―― 7、武公 ―― 8、德公 ―― 9、宣公 ―― 10、成公――11、穆公 ―― 12、康公 ―― 13、共公 ―― 14、桓公 ―― 15、景公 ―― 16、哀公 ―― 17、惠公 ―― 18、悼公(《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19、厉公 ―― 20、躁公 ―― 21、怀公 ―― 22、灵公―― 23、简公 ―― 24、惠公 ―― 25、出子 ―― 26、献公 ―― 27、孝公 ―― 28、惠文王 ―― 29、武王 ―― 30、昭王(乙卯前306年) ―― 31、孝文王(辛亥前250年)―― 32、庄襄王(壬子前249)―― 33、秦始皇(乙卯前246年)――二世皇帝(壬辰前2)

秦朝纪年表

西汉

东汉

三国魏

三国蜀

三国吴

西晋

东晋

汉(前赵)世系

成汉世系

十六国

南朝宋世系

北朝北齐世系

北朝北周世系

隋朝年号表

唐代年号表

后唐

后周

南唐

南汉

前蜀

后蜀

北汉

辽年号表

金年号表

41

清朝年号表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篇2

一、清代宫廷礼乐制度对前代的传承与沿用

1. 清代礼乐制度的传承及音乐艺术的衰微。

清代确立全国的政权后, 如历代统治者一样, 开始着手建立本朝的礼乐制度, 其采取的方式就是在继承了前代礼乐制度基础上, 为满足本朝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增设与删减。由于清朝统治者是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 在政权稳定后便根据实际的需要将上一朝代的制度保留下来, 如明代的礼乐制度。然而, 由于明代的礼乐制度从其中后期已经残缺不全, 尽管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多次更正, 为了求乐复古, 下诏揽收通晓乐律的人才, 而由于改朝换代、连年的战争使得雅乐保存更是困难。清代对明代雅乐乐器不断翻修, 充分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雅乐的重视程度, 而其不断翻修的过程也说明了清代宫廷音乐发展的不完善, 只能靠修修补补。清代太常寺已经不再具有“审乐定音”的功能, 这就使得传统的雅乐在很长一段时期得不到更正, 并在祭祀等正规场合出现了难以原谅的错误。当时的传教士在出席其预演会上提到:“这些古怪的乐器一起鸣奏, 由于声音一点也不和谐, 其结果便是乱作一团。中国人也明白这一点, 他们的学者就曾说他们的祖先所通晓的音乐艺术已经失传了, 留下来的仅仅是乐器而已。”[1]45

2. 清代对教坊制度的沿用。

从唐朝开始就有了教坊之名, 清朝时期仍继续沿用, 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教坊是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并专用于训练音乐表演方面的人才。唐高祖时期便开始在宫中设有内教坊, 武则天时期又将其改名为云韶府。开元时期, 在蓬莱宫设有内教坊, 并在长安、洛阳根据目的的不同设有左右教坊, 这样就将雅乐、俗乐分开, 便于管理教坊的音乐事务。北宋时期沿袭了唐代音乐制度, 并继续在宫廷中设有教坊, 南宋时期又根据教坊乐工的不同技艺, 将其分为更细的“九色”。由于战乱频繁, 教坊被迫解散, 同时民间音乐蓬勃发展, 这样民间艺人在宫廷音乐演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重要的演出都是由民间艺人入宫表演的。元朝建立后, 元世祖将那些散落民间的教坊乐工汇聚于万寿山, 并在宫廷中设立教坊司, 掌管宫廷朝会乐舞。同时, 还专门设有“奉銮”九品官员, 以乐户充任。

清顺治年间, 仿效明代宫廷设置教坊司, 承担宫廷俗乐的演出任务, “凡宫悬大乐, 皆有教坊司管控”。至雍正七年, 教坊司改为“声署”, 其功能及性质并没有实质变化。在《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声署掌管乐章、进果、大宴等, 并用戏曲庆祝喜得功名者。”其实教坊改称为“声署”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历代职官表》中记载, 顺治皇帝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在宫廷中设有教坊, 随着教坊制度的衰微, 其职权范围也逐步缩小, 最后只承应戏曲表演等相关职能。虽然, 人们普遍接受教坊制度终止于清朝的观点, 实际上这只是其名称发生了变革, 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的教坊制度仍沿用数百年之久。

3. 清代宫廷音乐管理体制的沿革。

清军入关后, 顺治帝从民间挑选十八乐工组成随銮细乐, 并在皇帝巡幸或举行祭祀典礼时进行演奏。此后, 复明朝旧制, 设立教坊司, 管理宫廷音乐及演戏事务, 其表演者多为江南地方搜罗而来的乐工。与前代教坊司不同的是, 清宫廷燕乐由教坊司女乐承担, “清初承明制, 凡宫内行礼燕乐, 悉用领乐官教坊女乐, 序立奏乐”。顺治八年, 停用教坊女乐担任内廷奏乐, 改用太监, 同时内廷戏曲仍是教坊司女乐官之事。清代乐部设立之前, 宫廷祭祀典礼中的音乐管理仍由太常寺负责, 清宫廷太常寺下属机构神乐观的管理更为复杂, “设正六品汉提点, 并有左右八品知观, 九品汉司乐, 其后虽有所增减, 其架构未变”。所以, 清朝统治者虽然对宫廷音乐较为重视, 但受于条件限制, 且满族为北方少数民族, 在其入主中原后, 在音乐文化上还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所以清代的宫廷音乐基本沿袭前代, 符合社会及历史发展趋势。同时, 这也包括清统治者的一些创新, 体现一种浓厚的过渡性特征。雍正时期, 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乐籍制度被取消, 这对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 教坊乐这种自由的音乐形式迅速发展与提升, 顺应了教坊乐工的心理诉求, 进一步提升了国家专业音乐演员的社会地位。

二、清代宫廷音乐中的燕乐、雅乐及其文化作用

1. 雅乐、燕乐的区别与发展。

清代宫廷音乐虽然承袭了前代的音乐制度, 而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时还将自身及蒙古、藏族等民族音乐纳入清代宫廷音乐之中。这就使得清代宫廷音乐兼具汉族宫廷音乐、满族及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清代宫廷音乐有着服务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功能, 其中雅乐、燕乐为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的雅乐主要分为祭祀乐、朝会乐等, 从场合及乐章内容看, 主要是用于清朝宫廷祭祀及朝会大典, 其中的中和韶乐是清宫中最典型、最重要的雅乐。雅乐主要是王室祭祀祖先、神灵的音乐, 起源于周朝的礼乐制度, 追求平和、典雅的艺术效果, 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是其主要宗旨。雅乐被奉为正宗的音乐文化及儒家文化的典范。燕乐主要用于宫廷的宴飨, 相比雅乐更与俗乐接近。周朝以后历代王朝均设置燕乐并以民间俗乐为主要内容, 《乐府诗集》中就提到:“汉有黄门鼓吹, 天子宴请群臣, 雅乐之外又有私燕之乐耳。”隋唐以后, 燕乐的主要内容为俗乐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 更富有娱乐性的特征。燕乐的存在及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提倡有着很大关系。清代宫廷雅乐、燕乐早在关外时就已经存在及发展, 太祖统一各部落后就出现了将满族民间舞蹈用于飨宴的情况。《李朝宣祖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年, 努尔哈赤招待朝鲜使者宴会上, 有爬柳、吹箫、弹琵琶, 乐工环立, 拍手歌唱。”[2]57随着后金政权的建立, 在用乐上逐渐增多, 这在《清朝文献通考》、《清会典实例》、《清实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2. 清代宫廷雅乐、燕乐的文化作用及象征。

清统治者认为中和韶乐中的正雅、平和非常重要, 中正和平是儒家礼乐思想追求的境界, 并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 在清朝宫廷中有着和顺、昌明的文化内涵。清朝统治者, 面对历史悠久, 并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原文化, 要想巩固政权, 实行有效统治, 也只能接受及利用汉文化, 这里中和韶乐的乐器被视为雅乐乐器典范, 并从外形上体现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所以, 清朝宫廷音乐继承了前代雅乐的配置形式, 同时也是清统治者接受汉文化的结果, 有着儒家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用于宫廷祭祀的中和韶乐沿袭了明朝旧制, 体现为歌舞相融的乐队形式, 虽然其歌词已重新填写, 但仍保留其古老的诗词结构。在统治阶级看来, 这种古代诗歌的形式, 能够保留古代的歌词风貌, 并显示其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更能说明其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燕乐也与清朝宫廷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庆隆舞”被称作宴席乐舞之首, 是清代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乐舞之一。“庆隆舞”的前身为满族民间歌舞“蟒式舞”, 即在节日及宴会上人们选择这种舞蹈以表示欢庆与祝福。清朝保持了满洲民间的习俗, 即使在宫廷大典中也会出现庆隆舞。除“庆隆舞”外, 清宫燕乐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音乐, 这种燕乐结构是清朝宫廷继承历代王朝四夷之乐的传统文化的结果[3]71。所以, 清代宫廷音乐存世三个多世纪, 是清统治者通过承袭前代文化传统, 以展示其统治的正统性, 并维护满族文化的地位, 为民族融合及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清代宫廷音乐中的文化风格。

清代宫廷音乐风格大多为典雅端庄, 并有着徐缓延绵的音乐节奏, 常与歌词相结合, 有着严谨的齐奏形式, 要求各个乐器之间能相互配合, 以演奏出同样的旋律。同时, 清代宫廷音乐有着保守性的特征, 特别是宫廷中的雅乐更多承袭前朝音乐, 很少进行创新, 如《清实录》中记载:“清高宗定祭祀乐章, 推阐圣祖之协均者, 大抵为宫谱而无律吕之原, 其管音、弦度之分合, 一遵圣祖, 无所创制。”清宫廷音乐中这种沿袭前代音乐的方式, 使得宫廷音乐缺乏应有的美感及旋律, 与当时的民间音乐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历朝历代中, 宫廷音乐已经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及手段, 而不是抒情或放松的内容。这种音乐文化特征表现为以音乐的特点展现皇室、贵族的高贵、威严。例如, 在祭祀及朝会之时都会使用音乐进行伴奏, 《海青》本来是一种民间的流行曲调, 描绘了海青在天空中与天鹅的交锋, 并将天鹅击败的场景, 而清代宫廷音乐则利用这个曲调, 在元旦大会上进行演出, 并将其更名为《海清》, 以宣扬河清海晏, 由于清朝的统治, 使得人民安居乐业。这种封建传统的礼乐思想, 更加体现为清代宫廷音乐的功利性。

摘要:清代宫廷音乐风格大多为典雅端庄, 并有着徐缓延绵的节奏, 其发展经历了借鉴、补充及完善的过程。同时, 清代宫廷音乐有着保守性的特征, 特别是宫廷中的雅乐更多承袭前朝音乐, 很少进行创新。

关键词:清代,宫廷音乐,历史发展,文化

参考文献

[1]罗明辉.清代宫廷音乐的政治文化作用[J].音乐教育, 2008 (1) .

[2]曹丽芳.试析清代宫廷音乐[J].音乐文化研究, 2004 (10) .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篇3

关键字:驻藏大臣;设置原因;历史作用

西藏是清廷的领土,在清朝初期中央疏于管理,但是由于其地理的特殊性以及民族的复杂性导致外敌入侵以及地方势力的内讧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清廷派遣大臣長期驻藏西藏,这就是驻藏大臣的由来。

一、清代驻藏大臣的简述

驻藏大臣是清廷为了加强对西藏地统治而设立的一个制度,代表清中央政府处理西藏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个制度是一个王朝至高无上的尊严,体现了中央对西藏主权的意志。

二、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原因

(一)加强藏区施政

在我国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对西藏的统治,明王朝又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由于西藏地处边陲,中央的方针都是要通过地方的政权来实施,这就使得中央权威大打折扣,所以到了雍正时期,其认识到要想让西藏充分贯彻中央的决定,就必须派遣专门的人员常驻西藏,对西藏地方政府以及达赖喇嘛等实行有效监督和协助,保持西藏社会安稳,维护中央对西藏的统治。

(二)严防准噶尔的骚扰

明末清初的时候,女真族和明王朝忙于争夺政权,新疆伊利的准噶尔便开始伺机崛起,在其后的数十年里,不断地吞并周围其他部落扩大势力,对西藏虎视眈眈。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准噶尔挑起争端,清廷派六千人入藏平定却因不熟西藏地理,加之轻敌等因素全军溃败。康熙震怒,于五十八年再派一万多人,由十四皇子亲自出征,双方在达木交战,清军大败准噶尔,其残部退回伊利,清廷重新掌握西藏统治权,却未完全消除准噶尔对西藏的威胁,尤其是叛乱后的罗卜藏丹津残部也投奔准噶尔,又增强了准噶尔势力,一旦准噶尔生事,西藏岌岌可危。为保西藏安宁不受准噶尔威胁,清廷制定了几个政策,其中一个就是派遣驻藏大臣和军政要员等管理西藏日常事务,意在震慑准噶尔,防止其威胁西藏。

(三)平定内讧

元、明两个朝代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加强对西藏的治理,但是山高皇帝远,西藏的治理都是通过其地方势力来进行的,朝廷一没有官员长期驻扎在西藏,二没有设立直接治理西藏的中央结构,在统治管理西藏的问题上比较松散。加之,西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旦有什么事很难及时得到解决;其次,便是西藏地方势力的威胁。由于中央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其统治方针要靠地方落实,这就势必会导致各个地方势力因争夺权力而产生内讧。从派蔵的钦差大臣发回来的奏呈中可以清楚看到,达赖喇嘛、父索诺木达尔扎、康济鼐、阿尔布、隆布奈等地方势力代表之间勾心斗角,排挤他人。所以为了解决地方势力之间的结党营私,维护西藏地区地安稳,有效贯彻中央对西藏的政策,雍正派遣大臣常驻西藏。

三、清代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

(一)维护清朝领土完整

西藏处于清廷的边疆,在清朝统治时期多次受到外敌入侵,清王朝为了抵御

外侮维护领土完整,数次派兵远征。在这些战争中,驻藏大臣作为清廷特派西藏的专使,始终与清王朝保持一致,快速全面地传达中央的政策并与地方政府一起,为军队督办武器粮草等,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维护西藏安宁尽了很多力量。比如,在雍正年间准噶尔入侵西藏,清廷平定班师回朝之后,为了防止准噶尔再犯,驻藏大臣僧格、苗寿等派兵连续设定关卡并定期轮回巡视;在乾隆五十六年, 廓尔喀入侵后藏,驻藏大臣成德、鄂辉等协助清将康福安,亲自号召几个民族组成了一万多大军,经过长达一年的时间,把廓尔喀赶出西藏。诸如这样在外敌入侵时候积极防御抵抗的驻藏大臣还有很多,可见,驻藏大臣在维护清廷领土的完整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维护地方安全

清朝时期,西藏经历了多次内乱,地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勾心斗角、产生纠纷,给西藏内部的安定团结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比如,在第巴桑杰嘉措和如蒙古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派系间为了争权夺利引起的互相残杀;西藏噶隆阿尔布巴挑起内讧、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等等。在平息这一系列事件中,驻藏大臣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为他们大都能伸张正义,以大局为重,及时协商处理,消除纷争,严惩罪犯,并最终平息内讧,维护了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了西藏的地区进步。

(三)安抚藏区民众

由于外敌入侵和内乱纷争,尤其是清朝中后期,西藏地区战乱频繁,这就造成西藏地区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作为特派专使的驻藏大臣按照朝廷的旨意,赈恤灾黎,安抚了藏区民众,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例如,廓尔喀战乱事件又逢天花疠疾,百姓民不聊生,驻藏大臣和琳为那些被驱逐到旷野岩洞山崖下等死的人修房建寨, 捐廉购办药品食物等, 劝达赖、班禅捐粮救助痘疹患者等一系列善举,此外上旨请求免交苛捐杂税,勒令地方政府减租免役等,为西藏人民的生产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清代设立的驻藏大臣在抵御外地保护疆土、平定内乱维护地区安全以及安抚藏区体恤民众上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79-82.

[2]国庆.清代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8,02:56-58.

[3]祁美琴,赵阳.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藏学,2009,02:23-34.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篇4

王友文

(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加快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大战略意义;科学分析了用科学发展观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加快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核心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对策。

[关键词] 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 王友文,男,研究员,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社科院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第一所长,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亚研究所教授,伊犁州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涉外经济学、伊犁学研究。

伊犁州在西部大开发和大开放中,如何办出与全疆各地不同的特色旅游区,从不同角度来实现伊犁州“旅游名州”的战略目标,这是具有战略性的大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现提出伊犁州利用精伊霍铁路交通优势加快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思路对策,供各级领导和旅游部门参考。

一、加快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独特的地域特色及重要地位

在旅游界有一句名言就是: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霍城不知伊犁之史。独特就是竞争力,独特就是生命力。伊犁州能对全国乃至全球游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人文旅游景区,就是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中心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发挥伊犁州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特别是开发利用好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是伊犁州在发展旅游业中与全国各地不同的最大地域特色。开发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从总的历史进程 1 看,中央政府一直对新疆行使着管辖权。可是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总想把历史上的新疆说成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把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歪曲说成是汉族殖民主义者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清代以满族为主体民族的中央统治集团,于1762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至1911年(宣统二年),在新疆设置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150年,以满族官制的形式,主要派满、蒙族官员担任伊犁将军,掌管新疆的军政大权,总体上说是满族的统治集团代表中央政权统治新疆。清代伊犁将军管辖新疆的历史及其将军府古建筑文物,是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编造新疆独立历史、散布反汉排汉谬论进行彻底揭露的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国内外无论是政治上或学术上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的人,还是怀疑甚至反对这一观点的人,都想亲眼观看和深入了解清代伊犁将军这段历史的内幕及其伊犁将军府的原貌。这对国内外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及政界、学术界、社会各界人士,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是具有深层的神秘性。国内外游客和学术界对清代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有种种疑问,造成了伊犁将军府这个人文旅游景点的神秘性。比如,人们经常提出,清朝时期的新疆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民族宗教繁多,离中央政权所在地遥远,满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统一全中国的同时,用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方式,加强对新疆广大地区的收复和管理的?满族出身的伊犁将军及其他们的亲属和官兵在新疆是怎样生活的?信仰佛教的伊犁将军及其满蒙官员是怎样领导和管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清朝政府当时为什么把管理新疆广大地区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衙署设在了交通很不方便的边远小镇惠远城?曾在新疆担任伊犁将军一职的40余人,他们主政新疆时政绩如何,离任后归宿何方?是伊犁将军奕山在新疆禁烟在前还是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在前?林则徐当年被清朝皇帝发配到新疆,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领导下参与伊犁人民兴修了大小湟渠,可是后人为什么没有宣传当时领导全疆兴修水利的主帅伊犁将军布彦泰,而仅仅传颂了林则徐?伊犁将军府何时从惠远老城迁到惠远新城?等等。清代设置伊犁将军150年的历史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至今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未解之迷,一定能够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增添了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景点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必然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是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对清代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的系统研究,是研究新疆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在新疆历任伊犁将军主政天山南北广 2 大地区的军事行政民政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考证清朝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实际状况和中央政权管辖新疆广大地区的方略和规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主政新疆150年43位、63任人次伊犁将军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比其他人文景点深厚和丰富的多,其政治、学术地位和文化艺术品味也要高的多,一旦全面开发,对国内外关心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研究的各类社会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是具有广泛的观赏性。清朝时期的伊犁将军府和伊犁将军府所在地惠远古城,以及以惠远古城为中心形成的伊犁九城,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可以想到,当时具有满汉文化色彩的古建筑、将军府内具有清宫特色的古园林、伊犁将军及其夫人、官兵的清代服饰、办事公当及寝宫陈设的清代古家具、皇帝对伊犁将军的诏书、题字和手谕、清廷京官与伊犁将军的通信、伊犁将军的印鉴、佩剑、日记、字画手迹、画像、塑像等,如果按原貌复制陈列,都具有广泛的历史观赏性,对中外游客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五是具有历史的唯一性。清代伊犁将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全国人民都知道清朝时期新疆是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伊犁将军府就设在霍城县惠远城。清代伊犁将军府这个人文景观,与其他时代的古墓、古石碑、古寺庙等人文景观不同,它在新疆历史和古遗址中具有时空的唯一性,中国清朝时期在伊犁惠远城设置的执掌新疆军政大权的最高军政机构伊犁将军府,从建立到结束的150年,没有变动过地址。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清代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就是伊犁州人文旅游业的“仙”和“龙”。

(二)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在新疆旅游业中的地位

1、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将成为新疆的支柱旅游区。清代伊犁将军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深层的神秘性、很高的学术性、广泛的观赏性、历史的唯一性,这五个方面是创建以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核心和龙头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大战略意义,也是伊犁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同于全疆各地州各县市的独特之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使伊犁对国内国际广大游客产生巨大的、长远的吸引力。因此,在伊犁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中,把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好,使其与那拉提、赛里木湖等自然生态旅游区融合发展,就会保持伊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经久不衰,使其成为新疆丝绸之路北道旅游线路上的支柱旅游区。精伊霍铁路的开通,为全国全疆游客直接到霍城县观光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惠远古城建成清代伊犁 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独特人文景区,很值得各地游客专程来伊犁一游,将使慕名而来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

2、伊犁河谷将借助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开发享誉全球。伊犁过去没有打好清代伊犁将军这张历史文化牌,霍城县旅游区的独特性不突出,使霍城旅游业在州直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偏低。精伊霍铁路的开通,将在全国全疆游客中掀起新一轮伊犁观光旅游热潮,但是伊犁必须有一个值得各地游客专程来伊犁一游的独特景区,才能使来伊犁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因此,在伊犁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高水平、大手笔地打好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这张王牌,就成为伊犁州实现旅游名州战略目标,使伊犁河谷借助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发展享誉全中国、享誉全世界的关键一步。

3、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是新疆古丝绸之路旅游环线上的国家级综合型旅游景区。伊犁是中国清代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的军政机关首府所在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清代伊犁将军时期的将军府所在地伊犁州霍城县惠远古城新城的古城墙、将军府衙、将军亭、钟鼓楼等历史文物古迹基本完好。惠远古城老城遗址的古城墙、护城河历史文物古迹还保存了一部分,伊犁河水冲刷浸蚀北岸,惠远古城老城城墙的古迹遗址沧桑悲壮的景象沿河随处可见。建成的以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中心的新疆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将成为新疆古丝绸之路旅游环线上以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国家级乃至世界著名的综合型旅游景区,这一大型历史人文旅游景区将成为新疆北部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旅游圣地。在此基础上同时建成清代伊犁将军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代新疆影视城和满文化民俗风情园,其旅游线路辐射当年伊犁将军管辖范围的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点,将发展成为新疆旅游产业中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最重要的支柱旅游开发项目。它的创建和发展将形成南喀(喀什)、北伊(伊犁)、东吐(吐鲁番)重大人文旅游景区新格局,全面拉动北疆乃至全疆人文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战略选择

(一)更新伊犁州霍城县域以伊犁将军府为核心的总体旅游区名称 伊犁州霍城县以伊犁将军府为核心的旅游区总体上用什么名称更能体现伊犁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点呢?许多专家的意见是用清代伊犁将军命名伊犁州霍城县域的旅游区,更贴切、更科学、更准确、更大气、更有地域特点。应该使用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名称,而不宜使用林则徐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名称的原因有四点:一是伊犁将军在伊的历史长,林则徐在伊犁时间短。二是伊 犁将军在伊犁的故事多,林则徐在伊犁的故事少。三是伊犁将军主要功绩在新疆,林则徐的主要功绩在广东。四是以伊犁将军命名霍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名符其实,以林则徐命名霍城民俗风情旅游区名不符实。

(二)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布局设计的战略选择

一是理清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布局设计思路。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建设要按点面结合,拉长战线,合理布局,扩大影响,丰富内容,留住客人的思路和方针来设计和实施。二是确定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核心区位。以惠远古城墙内为范围的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整个霍城县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三是划定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布局范围。以霍城县全境和伊犁九城遗址范围为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旅游经济文化圈基本范围。四是划定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幅射范围布局。以伊犁河谷和塔城地区为霍城县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文化幅射范围。五是设计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景点布局。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景点为:察布查尔锡伯民俗风情园——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惠远古城新城区)——将军望河楼(在伊犁河边新建)——满族民俗风情园(惠远古城老城区)——图开沙漠——水定维吾尔回族民俗风情一条街——清代道教圣地大西沟——吐黑鲁铁木尔墓景点——伊车嘎善锡伯民俗风情园——百年口岸霍尔果斯景区——果子沟伊犁将军观景台——将军天山饮马湖赛里木湖。六是创意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水上旅游线路设计。为了把伊宁市旅游区与霍城县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连接起来,霍城县要与伊宁市联手开通伊犁河大桥与惠远古城老城的水上旅游线路,实行伊宁市伊犁河大桥与霍城县惠远古城伊犁河水上旅游线路通航,使游客在游船水上游览观赏伊犁河两岸风光。

(三)大力开发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为建设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服务 学术成果是文化繁荣的根,文化繁荣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伊犁州、霍城县党委、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一定要重视通过对清代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的学术研究,发展繁荣清代伊犁将军文化,大力推进以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核心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设计、开发、建设和发展,为伊犁州实现旅游名州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要认真做好合作开展清代伊犁将军与伊犁将军府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好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牌。要充分发挥伊犁将军经济文化发展公司在发展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中的作用。二是以霍城县为基地建立新疆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为创建和开发好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提供强有力的学术组织作保证。三是在霍城县尽快成立清代伊犁 将军研究所和满文化与清代伊犁将军研究基地,努力为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提供人文旅游产业发展的学术成果和文化产品基础。充分发挥清代伊犁将军研究所和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编辑出版《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研究》刊物,加快创作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作品,撰写出版《清代伊犁将军传略》、《清代伊犁大将军史话》、《清代伊犁将军府夕日的辉煌》、《惠远城古今》等旅游文化丛书,大力宣传伊犁将军府和惠远古城,在疆内外形成清代伊犁将军研究文化圈,使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行业人人皆知“不到伊犁不知清代新疆史”的理念。四是要加大对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研究的投入,依托全国清史专家争取国家科研项目。五是要认真做好伊犁将军历史文化创意,尽快开发伊犁将军影视作品。六是要认真做好合作开展清代伊犁将军与伊犁将军府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七是要创办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节,以“文化节”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依托精伊霍铁路贯通全国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要充分发挥精伊霍铁路优势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加快发展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过去因伊犁河谷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国内外游客乘飞机来伊犁太贵,乘汽车来伊犁太累,旅游业发展受到交通瓶颈的严重制约。精伊霍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后,国内各地游客乘火车可以直达伊犁,普通老百姓游客乘火车来伊犁将大大节省了路费。国内国际乘飞机来疆的游客到达乌鲁木齐后,只要坐一夜火车就可以到达伊犁,大大减少了游客的路途时间,减轻了游客的旅途劳累,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到伊犁观光旅游的交通便利条件。州、县旅游部门要尽快改变旅游促销方式,重新调整客源地,依托新疆和国内国际旅行社,加大促销宣传力度,使铁路通车后游客总量翻一番。

(五)提前做好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提前组织培养、培训一大批懂清代历史、懂伊犁将军、懂伊犁将军府和霍城旅游资源的旅游区(城)的旅游专业管理、导游、服务、设计人才。开业后,在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工作的所有解说员、导游员、管理人员、文员、服务员、保安员、商店营业员和城内农民一律穿着清朝服饰或当时的本民族服饰,以充分体现清代伊犁将军府当时满族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民俗和风格,给游客一个身临其境的逼真的感觉。

三、加快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核心区的对策

(一)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存在的问题。霍城惠 6 远古城的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是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加快开发建设惠远镇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工程,是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重中之重。由于过去对霍城惠远古城的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开发建设重视不够,使惠远古城与伊犁将军府景区旅游业发展滞后,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惠远镇旅游区的独特性不突出,旅游发展方向不明确,旅游资源开发滞后,造成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局面。2007年,惠远镇旅游总人数9万人次,只占霍城游客总人数的13.85%;惠远镇旅游总收入1350万元,只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10.38%。惠远镇占有伊犁将军与伊犁将军府等大量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可是在伊犁河谷旅游业中,所占份额很少,没有真正发挥旅游业主阵地作用和人文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二是惠远古城旅游规划工作滞后,影响了旅游城景区的长远发展建设。到目前为止,惠远镇没有一个含惠远古城老城、新城在内的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规划,影响了在惠远古城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三是古城保护与小城镇建设之间存在矛盾未能解决。四是古城保护和开发建设资金短缺,影响了旅游城景区的加快发展。五是惠远古城开放景点较少,造成了观光的游客在惠远古城停留时间过短,没有消费时间,限制了旅游联带产业的发展。六是惠远古城管理体制不顺,古城内各景点由部队、文体局、旅游局,惠远政府四个单位管理和经营,各单位之间由于利益之争存在很大分歧,没有一盘棋全局思想。七是惠远古城和伊犁将军府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发滞后,使古城旅游业发展缺乏文化产品的支撑。

(二)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主要思路

1、用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创景区开发观念。一是坚持复古式开发观。就是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来兴建伊犁将军府和惠远城的古建筑,而要坚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用清朝时期的原貌和满族风格来修复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只有逼真的古建筑,才能使游客有一种进入清朝当年伊犁将军府的真实感、神秘感、威严感和神圣感,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才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二是要坚持开放型开发观。要根据精伊霍铁路通车后,来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观光旅游的主要对象有较高文化修养和支付能力的特点,对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高规格、高水平、高投入、高回报的开发方针。开发资金的筹集要走市场运作为主的道路,客源地的选择要坚持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三是要坚持系统化的开发观。要坚持对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系统化的开发、系统化的展现,使大量游客能在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延长观赏、游览时间,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要坚持融合型的开发观。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要走出一条兵 地融合、军地融合、地方与中央企业融合、东西部融合、中资和外资融合的多元投资、多方联合的新路子。

2、对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的总思路。要按照州党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旅游名州的战略目标,伊犁河谷的人文旅游业要打好“清代伊犁将军与伊犁将军府”这张王牌,举全州之力在惠远古城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为下一步全面建设好霍城县“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奠定基础。对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总思路是:以伊犁将军府为中心,以惠远古城的新城和老城古城墙以内范围为内径,以原伊犁九城布局为总貌,用五到十年时间,建成一座包括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清宫园林、饮食服务等丰富内容的清代历史文化特点的大型国家级人文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这座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应包括三大功能:一是国家级的清代伊犁将军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三是清代新疆影视城。

3、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发展目标。主要应突出:“留住人、规模大、景点精、内容新、服务全”五个方面。一要留住人。留住游客才有消费,才能有收入。要使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从过去的惠远古城过路景点变成目的地景点。要留住客人在惠远古城观光游览一天,这是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最终目的;二要规模大。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要由原来仅重视建设惠远新城这一块,变为开发建设包括惠远古城新城景区、老城景区和原生态满文化民俗风情园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景区;三要景点精。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内的每个景点建造工艺都要精致,要围绕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的主题开发一大批精美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让游客来这里能看到精美的景点,能买到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产品;四要内容新。在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内要修建“伊犁九城”微缩景观、修建23个将军馆、建将军点将台、八旗营帐、绿营兵营帐、修复伊犁河边的望河楼、修建有浓厚满文化气息的满族文化馆。五要服务全。惠远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观赏服务项目要全、饮食服务项目要全、娱乐服务项目要全。要用招商方式在满族文化民俗风情园建成能够承办满汉全席的大酒店。在城内城外可以开办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和风味小吃,使游客能够品尝各民族丰富的饮食,领略多彩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要有留住客人的各少数民族歌舞节目、游客参与的娱乐节目、骑马射箭的军体节目、吟诗作赋的文人骚客节目等各类节目,使其留恋忘返,乐不思蜀。

4、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一是可观的门票收入。二是历史文化书刊收入。三是旅游纪念品收入。四是餐饮业收入大大增加。五是将每年增加霍城县财政税收。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建成后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能够发挥国 家、自治区、伊犁州和霍城县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二是能够发挥北疆人文旅游中心的辐射功能;三是能够推进霍城县和伊犁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四是能够为霍城县待业人员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门路;五是能够发挥清代新疆影视城和清代新疆史研究基地的功能,推进霍城县和伊犁州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六是有利于加强惠远古城文物古迹和伊犁将军府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七是有利于加快霍城县的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惠远镇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对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的对策

1、加快对惠远古城新城区进行综合保护和旅游开发。一是扩大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府景点。二是扩建一座规模较大的伊犁将军纪念馆。三是按原貌修复将军亭,修建配套古建筑。四是按原貌修复惠远钟鼓楼和钟鼓楼内乾隆皇帝诏书石碑铭文。五是按清代原貌修复与钟鼓楼四个大门相对应的四条大街。六是按清代原貌修复东南西北四个古城门、古城墙、护城河,并在古城门、古城墙、护城河可供游客游览处各修建一个大石碑,既是游客照相的景点,又是保护古迹古遗址的标志。七是在惠远古城新城东门和北门各修建一个大型旅游停车场。

2、重点加强对惠远古城老城区遗址进行综合保护和旅游开发

首先,要实施沿河发展战略,修复和开发建设惠远老城文物遗址保护区和 满族民俗风情园。充分用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提出的“支持新疆文化兴边战略的实施”的好政策,争取将惠远城老城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国家实施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计划。要坚持惠远古城老城抢救性文物保护与旅游规划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伊犁河沿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惠远古城老城东南边,沿伊犁河北岸开发建设惠远原生态满族民俗风情园,实施沿河发展战略。

其次,要以市场经济观念在惠远古城老城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以旅游业促 进古城遗址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一是要用新思路解决在惠远古城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规划建设难题。清代伊犁将军府设置在惠远古城老城130年,设置在新城只有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惠远古城老城遗址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意义要比新城重大的多,因此,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古城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重点应该放在惠远古城的老城区。二是在惠远古城老城内原钟鼓楼遗址附近修建大型伊犁将军园。对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并有较高名望的伊犁将军均在伊犁将军园区内为其设置专门的将军馆。三是在惠远古城老城内按原貌伊犁九城整体布局修建伊犁九城小模型城或微缩景观。四是在惠远古城老城内外分五处按清代原貌和不同民族风格修建满营、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额鲁特营和绿营等六个营旗领队大臣官衙和兵营,将新老城景区的景点连起来,方便游客参观游览。五是组织申报惠远古城老城遗址文物保护区建设工程项 9 目。

(四)大力发展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餐饮业和会展演艺业。一是建设 原生态满文化民俗风情园,丰富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餐饮业。在惠远古城老城外东南角伊犁河北岸河滩,建成沿河景观、观赏台、饮食文化、休闲馆所、沿河游船码头为一体的惠远古城原生态满文化民俗风情园。二是大力发展以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会展旅游业,以各种主题办会、办节,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来惠远古城参加会议和伊犁将军文化节。三是大力发展以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演艺业,丰富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旅游文化氛围。

(五)用新思路形成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建设资金的多元投资机制。清 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的开发创建耗资巨大,必须形成多元投资的良好机制,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一是要抓好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多投资。二是要抓好区外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国内外企业家参加投资开发建设。三是要抓好区内民间筹资活动,鼓励全州和全疆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四是积极争取江苏援建资金,加快清代伊犁将军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五是申请保护资金与新项目开发资金并举。在霍城县一城两区的框架之内每年的城镇建设资金应向惠远古城倾斜。

(六)加强对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建设的管理和政策配套工作。一是要建立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对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建设和发展齐抓共管机制,克服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在文物保护、旅游文化和旅游开发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成立专门的机构主管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协调各单位尽快开发开放各景点。二是要长期坚持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坚持“让人家发财,求自己发展”的招商开发理念。要尽快制定《霍城县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用新思路和优惠政策组织力量,组织资金,早日建成以清代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景区开发为龙头,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伊犁州和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历史性贡献。

定稿时间:2013年1月10日

作者联系方式:

王友文 电话:0999—8229846 0999—8167613(办)

通信地址:

新疆伊宁市斯大林街上海城碧溪湾6号楼1单元102号信箱 单

清代历史年表详细 篇5

关键词:清代,蒙古文历史文献,整理研究

历史上,蒙古族曾使用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和斯拉夫蒙古文,并用上述文字书写了很多文化典籍。其中回纥蒙古文的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所以回纥蒙古文典籍数量也最多。在清代,回纥蒙古文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实录》、《方略》、《表传》等大型官书均有蒙古文版本,而且刊印了很多私人著述。迄今,流传下来的清代回纥蒙古文文献有10余部,成书时间跨度为清初至晚清。这些蒙古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反映历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清朝统一蒙古各部及统治蒙古地区的历程,具有其他文献史料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清代主要蒙古文历史文献如下:

1.《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作者为鄂尔多斯蒙古贵族萨冈彻辰。

该书记述了从成吉思汗到林丹汗的蒙古史,其中元代以后至17世纪中叶的蒙古史部分尤为详细。《蒙古源流》与《蒙古秘史》、《黄金史》并列为“蒙古文三大史书”。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将《蒙古源流》进献乾隆皇帝,随后被译成满文,再译成汉文,并收入《四库全书》。《蒙古源流》版本众多,流传甚广。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文殿阁书庄出版该书影印本;1961年由蒙古国纳森巴勒珠尔将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校勘出版,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翻印出版;1928年德国海涅什从乌兰巴托带回影印本,1955年在柏林出版;1927年汪睿昌在他主办的北京蒙文书社出版乾隆时期汉译本;民国初年,内蒙古喀喇沁右翼旗官员汪国钧抄录并汉译原藏于该旗王府版本,1940年日本藤冈胜二将此书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比利时人田清波搜集三种抄本,1956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54年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发现一种写本,196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1933年海涅什将满文译本转写成拉丁文文本在莱比锡出版,1940年日本江实把这个满文泽本在东京影印出版;1933年沈曾植、张尔田注释整理文津阁汉译本,以《蒙古源流笺证》刊行;1981年道润梯步根据蒙古文殿本进行翻译校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乌兰博士《蒙古源流研究》一书,该书被学术界称赞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献学研究之作。

2.《黄金史》,罗藏丹津著,成书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

该书记载了自蒙古起源到17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尤其是抄录了《蒙古秘史》某一传抄本的大部分内容,因而它是人们如今唯一能看到的《蒙古秘史》蒙古文原文的史书。《黄金史》现成为孤本,珍藏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是1926年札姆扬公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发现的。1937年蒙古科学委员会将此抄本分上下两册在乌兰巴托出版。1952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教授写序由哈佛燕京学社影印重版了乌兰巴托版《黄金史》。1957年在乌兰巴托出版了新蒙文转写本。198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乔吉先生校注《黄金史》。1990年蒙古国影印出版了《黄金史》原抄本,终于使这一珍贵文献的原件形式得以公开。《黄金史》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研究成果相继问世。1973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黄金史》译成俄文并进行注释,在莫斯科出版。1979年旅居美国的蒙古族学者札奇斯钦出版《蒙古黄金史译注》,这是目前比较好的译注本之一。

3.《黄史》,1651—1662年之间成书,作者不详。

《黄史》集中反映了蒙古割据时代的历史,与其他蒙古编年史不同,侧重记载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埒森札后裔及其事迹,其中对格埒森札世系谱的记载尤为详细,为研究喀尔喀社会制度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黄史》在世上流传的版本有4种。1891年俄国科学院拉德洛夫从蒙古国获得一部《黄史》抄本,这是最早发现的《黄史》,现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此后,俄国波兹德涅耶夫发现2部《黄史》抄本,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另一部收藏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1957年苏联学者沙斯季娜将上述3种抄本进行校勘、俄译并作注释出版。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有一部藏式贝叶装抄本《黄史》,这是《黄史》几种抄本中最古老的抄本,1959年德国海西希将其作为《蒙古宗教与宗教历史文献》一书的附录刊布于世。1983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力吉图将上述4种抄本进行校勘后由民族出版社以蒙古文出版,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4.《阿萨拉克齐史》,成书于1677年,作者为喀尔喀贵族善巴,阿萨拉克齐是善巴的蒙文意译。

该书侧重记载了喀尔喀蒙古谱系及佛教传入喀尔喀地区的历史,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阿萨拉克齐史》至今仅发现一部抄本,原件珍藏于蒙古国国立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普尔赉胶印刊布于乌兰巴托。1983年德国汉斯·莱尼尔·肯培将普尔赉这部胶印本译成德文在威斯巴登出版。1984年北京的巴根对蒙古国科学院内部发行的油印本作注释,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年我国学者乌云毕力格出版《〈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对原文进行汉文译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该书的了解和使用。

5.《恒河之流》,成书于1725年,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衮布扎布。

该书记载了孛端察儿以后,尤其是成吉思汗以后蒙古汗统和成吉思汗后裔诸台吉系谱。作者反对蒙古汗统源于印藏说。《恒河之流》只有一部抄本流传至今,原件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是俄国扎姆察拉诺在1910年从内蒙古阿巴嘎旗发现的。1960年俄国普齐科夫斯基将这部史书在莫斯科影印出版。1980年内蒙古的乔吉据莫斯科影印本,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蒙古文版校注本。1761年佚名《恒河之流》的藏译本,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现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80年内蒙古乔吉出版了《恒河之流》蒙古文校勘本,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著述。

6.《金轮千辐》,成书于1739年,作者为内蒙古札鲁特旗高僧答哩麻固什。

此书主要特点和价值在于,它详细记载了蒙古诸部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诸如察哈尔万户八鄂托克、内喀尔喀五部、唐兀惕等部的变迁,是现存其他文献所不记载的。《金轮千辐》有3种不同抄本。1925年苏联蒙古学家B·番克拉托夫最早从内蒙古搜集到一部用毛笔书写的《金轮千辐》抄本,今收藏在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1940年丹麦蒙古地理考察队的噶伦别茨从内蒙古科左后旗发现《金轮千辐》的抄本,并把其全部拍照下来带到丹麦,现藏于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1958年该馆特请德国海西希整理馆藏《金轮千辐》抄本,以照相影印形式在哥本哈根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一部《金轮千辐》的抄本,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五年所抄。1987年内蒙古社科院乔吉先生将此抄本与哥本哈根抄本进行校勘注释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第一部校勘注释本《金轮千辐》。

7.《水晶珠》,成书年代为1775年,作者是内蒙古巴林人拉西彭楚克。

该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元朝历史,这在清代诸书中并不多见。该书还对蒙古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时间作了较多的考辨,因而被称为一部史学评论著作。《水晶珠》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1924年蒙古国经籍院在乌兰巴托首次出版《水晶珠》。1926年北京蒙文书社再版此书。1942年“蒙疆政府”资助在张家口石印出版四子王旗保存之抄本。1911年比利时传教士田清波从鄂尔多斯获得《水晶珠》抄本,1946年德国海西希将此抄本在北京辅仁大学影印出版。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柯立甫将田清波获得的鄂尔多斯抄本以及与张家口石印版一起列为《蒙古古典之三》,在哈佛燕京学社影印出版。1985年内蒙古的胡和温都尔将哈佛影印版重新校勘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以蒙古文版出版,成为该书的第一部校勘本。

8.《金鬘》,又称《黄金念珠》,1818年成书,作者为内蒙古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纳塔。

《金鬘》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蒙古政教史,详细记述了蒙古与西藏、清朝与西藏的宗教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蒙古文字的由来和发展过程。目前流传于世的《金鬘》手抄本有4种:蒙古国岗登寺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完整的抄本;丹麦国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3种不同抄本;内蒙古图书馆藏抄本,是一部残本,但“尾跋”完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笔迹清晰、保存完整。1989年乔吉先生以上述4种抄本的第四抄本为底本,并与其他抄本对校作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金鬘》校勘注释本。

9.《宝贝念珠》,成书于1841年,作者为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协理台吉戈拉登。

此书详细记载了清朝统一蒙古各部与在蒙古地区特别是喀尔喀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的过程。该书还比较具体地记载了中俄划界、通商贸易情况。1879年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是最早发现《宝贝念珠》,并将《宝贝念珠》中1636—1736年,一百年间与蒙古有关的内容译成俄文并作注释,1883年在俄国刊布。该书流传至今的抄本有数种,分别收藏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和国立大学图书馆。1960年蒙古国纳逊巴拉珠尔将国立图书馆藏两种抄本进行校勘后,在乌兰巴托出版。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此书了解甚少,直到1999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阿尔达扎布先生对纳逊巴拉珠尔校勘本进行注释,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 0.《水晶鉴》,成书于1850年,作者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极右寺大喇嘛金巴道尔吉。

《水晶鉴》是一部从古代到19世纪20年代的蒙古编年史巨著,是研究清代蒙古史不可多得的史料。该书比较具体地反映了清代蒙藏关系、满蒙关系和蒙古内部关系。书中还记载了西藏、蒙古、内地和一些国外的地理风情,这是其他蒙古编年史很少记载的内容。《水晶鉴》多种抄本在蒙古地区和国外广为流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5种抄本,均为残本;蒙古国乌兰巴托国立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丹麦哥本哈根市皇家图书馆藏4种抄本,其中书一本为完整抄本,其余属残本。德国海西希1962年把第一抄本影印出版;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其余均属残本;内蒙古图书馆藏三种抄本,其中一部为完整抄本。1984年已故蒙古史专家留金锁先生将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的三种抄本和内蒙古图书馆的一部完整抄本进行校勘,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第一部校勘本《水晶鉴》。

最早收集、整理和利用蒙古文文献者为俄国人。早在1816年俄国人施密特获得一种《蒙古源流》抄本,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1883年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将《宝贝念珠》译成俄文并作注释,在俄国刊布,俄国著名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在撰写《蒙古社会制度史》时引用过这部史料。《蒙古源流》、《黄史》、《恒河之流》、《金轮千辐》、《水晶珠》、《水晶鉴》、《宝贝念珠》等蒙古文文献都被俄国人发现或收集并带到俄国整理、翻译、出版。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也都先后收集、整理和出版了上述文献。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3 安全监察部2011年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