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共4篇)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教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历史挂图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历史知识。

2、运用插图,训练学生识图、并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课堂探究

一、导学达标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世界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还有举世闻名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吗?那就是——科举制度(板书)。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释疑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

2、学生阅读P17内容,思考:

(1)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好不好?为什么?

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或由高门权贵推荐,才能当高官。(九品中正制)不好。因为有真才实学但出身寒微的人就没机会做官了。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展示隋炀帝人物图片,设问: a、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他是谁? b、在他之前是谁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3、学生自学、回答问题。

4、指导学生讨论分析:

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可以凭真才实学进入政府做官)朝廷得到了什么?(削弱了贵族专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缓解了社会矛盾)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让学生知道科举制是一项新的选官制度,是创新,它有利于选拔人才。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科举制在隋朝诞生的,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科举制度的完善这一子目。(二)科举制的完善

1、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学生阅读)

2、分别出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片,设问:他们分别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什么贡献?(学生对照图片一一说明,教师板书)

(2)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P18图片及左边小字: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两句诗,就很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

3、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以那两科最重要?(进士和明经)(1)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什么?(状元)(2)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

4、根据以上内容,学生讨论:18页动脑筋(有利于强化记忆,不利于发挥自己的见解)

5、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所以,唐朝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名家名诗。这是科举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它在我国存在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的影响是深远的,请同学们联系课外知识和我们刚学过的内容,展开联想:说说科举制度还有哪些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19页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点:

(1)改善了用人制度(学生看导入框和18页小字内容)(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学生齐读,并在书上画出来)

2、叫学生复述,师板书。

三、拓展提高 学生思考讨论:对于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四、内化迁移

1、这节课我们主要 围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学生回答)

2、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做出贡献的都有谁?

3、科举制度对隋唐社会有什么影响?

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开始殿试,增考武举 唐玄宗——增考诗赋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以后,请想一想:你对我们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当今的人事制度,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七、教学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篇2

一、精彩导入是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 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史兴趣,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导入环节多下功夫。以 《科举制的创立》 一课为例, 李老师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唐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 作为本课的精彩导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样就巧妙地引出唐朝诗人张继 (同时教师补充以下细节:相传, 张继落榜后, 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 自己却名落孙山, 心情非常苦闷, 便前往苏州散心。诗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从傍晚到夜里, 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 心境亦如那晚风一般凄清寒冷, 于是他随口吟出 《枫桥夜泊》, 此诗不但让寒山寺出了名, 而且还让后人知道了有位怀才不遇的大诗人张继) , 作诗之时出身进士, 却并未入朝为官。学生立刻产生疑惑:“进士与为官到底有什么直接联系呢?”通过创设悬念, 形成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向往和探求, 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了教师精心预设的历史情境, 为下一步的有效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效探究是关键

有效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 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 善于与他人合作, 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可见, 在历史课堂上, 能否设计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步骤。笔者仔细梳理李老师这一课例的探究活动后发现, 课堂的探究活动形式可以多样, 但是必须要结合教学目标有效展开。

(一) 知识串联式探究

历史知识主要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组成的, 那么可以从一个或几个要素着手将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感知, 又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记忆。关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思路, 通过把各时期选官制度相串联, 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各时期选官方式的特点以及科举制与其他选官制度的不同所在。为此, 李老师设计了以下活动:

探究一:查一查我们古代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图1 所示。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找资料了解到, 历代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通过图片中各项制度的对比, 发现考试制度相比其他制度而言寿命更长, 说明考试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选拔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让学生对科举制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归纳概括式探究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于材料抓不住重点, 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现象。因此,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尤其要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表达、书写等方面的能力。历史教材是直接的教学资源, 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获取和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

探究二:填一填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图2 所示。

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与概括完成这一图表, 从中可以清晰地把握整个隋唐时期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这一过程, 尤其是易错点“隋文帝时期没有创立”, 在表中能够一目了然。做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三) 小组合作式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对于知识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使观点更加全面, 而且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还会拼发出思维的火花。

探究三:想一想我国古代科举制最终结果如何?从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讨论和探究, 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科举制在清末被废除。启示:科举制废除, 说明它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教师作为探究的“主持人”,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要强调教师的有效规划、指导和调控, 因此在讲到启示的时候, 教师可以综合学生探究的结论作出一定的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为什么被废除, 制度的废存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 最后得出“如果不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 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永世长存”的启示。

(四) 时序思维式探究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 而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以时序为基础, 才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 容易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由此可见历史的时间观念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时间, 而时间轴示意图是体现历史课堂时序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探究四:画一画。绘制一张科举制发展时间轴示意图 (要求: (1) 体现时序; (2) 突出主干; (3) 力求完整; (4) 标注规范) , 如图3 所示。

让学生自己画时间轴示意图, 引导学生在探究、归纳概括的基础上, 自己动手把本课的重点以时间线索贯穿起来, 帮助记忆, 形成知识体系, 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 在学生自主完成时间轴的绘制后, 教师结合时间轴的绘制要求进行了及时小结和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养成规范。

三、历史思辨是亮点

在掌握历史时序的基础上,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让学生能在历史学习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认识、解决历史问题, 并能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历史事件 (人物) 的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 学生由于受到知识广度与深度的限制, 往往对于历史事件 (人物) 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 而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的影响以及掌握评价历史的正确方法, 李老师通过设计对科举制的不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正确评价。

(一) 谈一谈他们是怎样评价科举制的

材料一:“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于拔取真才之最好的制度。”———孙中山

材料二:“科举制是古代封建统治者愚民的产物。”

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 赵嘏

材料四: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分析4 段材料得出结论: (1) 肯定; (2) 否定; (3) 既肯定又否定; (4) 肯定。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评价语给学生作出了归纳: (1) 好评; (2) 差评; (3) 中评; (4) 好评。这种评价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找一找教材是从哪几方面评价科举制的

学生阅读教材, 找到教材上的评价主要是肯定科举制的作用: (1)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 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学生通过 (一) (二) 两个活动得出的不同评价, 认识到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不同的, 进而产生这样的疑惑:“对同一历史事件 (人物) 为何会有不同的评价?评价历史事件 (人物) 究竟应持怎样的态度和标准?”通过这种探究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 教师针对学生探究中产生的疑惑, 积极引导作出说明, 活动 (一) 的三种不同评价说明对于历史事件 (人物) 的评价应该是多维的评价, 而不是单维评价, 由于评价角度不同, 因此评价历史事件 (人物) 应该全面客观地去评价, 坚持一分为二;活动 (二) 说明应该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看它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 议一议如何评价科举制

让学生说出观点, 亮出依据 (提示:要从多个角度, 如正面、负面, 积极、消极;用人、教育、文学、经济发展、社会风气等方面着手进行评判) 。

运用活动 (一) (二) 得出人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评价, 并给出一定的提示, 由于每个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 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观点, 在思想上产生碰撞的火花,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从而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

(四) 搜一搜科举制对常熟的影响

提示:说出相关常熟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学童入学习俗、儿童取名等。

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联系常熟当地的历史名人、历史遗迹以及入学习俗,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举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这一结论。同时也利于学生牢固确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历史”这一核心理念。

四、人文塑造是升华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的有机融合的局面, 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功能。本课中, 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试一试的活动, 活动内容如下:

在施行科举制度的当时, 落榜之愁对一个读书人而言, 足以令人愁肠百结, 但张继并没有借酒消愁, 也没用暴行泄恨。科举落第归乡后, 他用字用诗刻出了自己心中的愁, 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了心中的愁, 一语双关, 传承了千古绝唱。落第后经过三年的努力, 张继终于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 这也印证了《周易》 里的一句话———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朝廷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启用张继, 从此他投笔从戎, 最后官至洪州 (今江西省南昌市) 盐铁判官。请联系张继最终被国家启用这一史实, 试着为今日中国如何更好地选拔人才献计献策。 (提示:可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健全制度、防范舞弊等角度思考)

这样, 本课的结尾———“ 张继被任用” 与导入———“张继落第”相呼应, 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 理解了选拔人才的标准、方式以及重要性, 对于自身的学习发展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3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科举制的诞生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科举制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有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劳动成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②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在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而解决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意义和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两种制度的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本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

1、分组合作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分组收集资料并分别安排任务,同时可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解决该组任务,更可以组与组交流预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体验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学生以一种体验历史的形态,当历史主人翁,不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更渗透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特设了小型课题作业法:自拟建议书,此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更是以史为鉴,让学生谈对当今学校考试制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展示成果、小结巩固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首先我提问学生“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提名?”(科举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如何诞生?科举制又如何考?影响又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

①科举制的诞生

按预先安排,我请第一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派组代表介绍我国隋唐以前选拔官吏所采用的方式。我在肯定及点评的基础上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它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科举制诞生这一子目上。

②科举制的完善

由第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表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影响

关于科举制的中外影响方面,在同学代表上来汇报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3)小结巩固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我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科举制的完善(板书)

1、唐太宗扩国学(板书)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板书)

3、唐玄宗重诗赋(板书)

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給予指教。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篇4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科举制的创立同步测试题。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一单元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维度A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4.“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4.在科举考试中的“贴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 )

A.选择题 B.填空题C.问答题 D.作文题

5.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7.关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最早产生于隋炀帝的开科取士

②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③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④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

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C.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二、填空题:

9.唐代科举制中最重要的两科是进士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B能力提高

三.动脑筋:

11.奴隶社会,官员都是世袭制。封建社会一直到魏晋都是实行的推举制,结果造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后来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12.唐朝是科举制的完善时期,为了完善科举制唐朝统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1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你能举出受科举制影响的例子吗?

14.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注:孟郊(公元751年-8),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②科举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15一些外国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但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你能说明理由吗?

维度C探究应用

16.凡事都有利有弊,科举制度的好处我们已经说了不少,那么你能给科举制挑些毛病吗?

参考答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推荐阅读:

唐朝科举制度研究报告06-25

上一篇:服装品牌策划案概要下一篇:好媳妇好婆婆颁奖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