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部分复习题一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部分复习题一(精选5篇)

哲学部分复习题一 篇1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ByBNU灬没没

(做斜线处理仅作复习参考,可选择不答,仅仅是个人建议)

所有页码都是按新教材写的,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的,可能与旧教材有差异,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2-16)

答:(那堆首先其次什么的应该可以不答)

①(最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④(基本方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哲学的基本问题。(P25)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26-28)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P37-41)

BNU灬没没制作蛋蛋网发行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注:此题书中没有完整地或者说没有比较明显地给出答案(没记笔记的后果),所以我百度了下,在百度百科中出了结果,推荐大家记忆百度中给出的答案。

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2941.htm

答:

书中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㈠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机器互相关系

㈢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机器相互转化

㈣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百度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6-58)

答:

1)认识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有: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真理的属性。(P64-65)

答: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都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

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价值及其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7. 价值及其特性。(P70-72)

答: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每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

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

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

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8.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8-29)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86-87)

注:此题,书中写的比较散,所以我引用了高中内容概括下(绝对不是我背的),同时还给出书中的内容。推荐高中内容和练习答案......刚找到一份练习题......里面有这题......答案附上......答:

书中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

观反映。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

赖性。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偶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高中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练习答案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上届建筑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0.社会基本矛盾。(P89-96)

答: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偶能动的反作用

(就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心反作用于生产力。

就过程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基本相对稳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意义。(曾经的作业,归纳性太强了,本人水平有限,不敢误人子弟)

(本人水平有限,希望有错误大家能指出,一起分享,祝大家考试一帆风顺)

哲学专题一复习学案 篇2

唯物论

教案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的含义、物

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意识是物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

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

【能力展示】

1.地震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类生活。关于“客观实在”的理解正

确的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人们抽象出来的一切现象

D.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

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4.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 D.意识根源于人脑

5.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将于 2013 年在天津举行。本届运动会吉祥物的表现形式借鉴了享誉中

外的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地域文化风格与特

色。吉祥物的创作设计说明

A.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约束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否定旧事物是创新的根本要求

6.下面漫画中的主人公

A.坚持了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同的问题

B.没有坚持意识的指导作用

C.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整齐划一

7.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 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11 月 12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

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对雪灾的?

【能力培养】

1.(简析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江

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 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 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江苏文化

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的新引

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江苏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材料一:近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河北省临城县和正定县之间就围绕三国名将

赵云故里展开激烈的交锋,而新《三国》的炒作与热播更是助推了两地的交恶。两地都自

诩“赵云故里”,却都没有“名人故里”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2010 年

起,两地均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等项目。2010 年4 月,正定县还高调举办“赵云故里”

公祭大典。

材料二:2010 年 7 月 15 日,绍兴举行庆典,纪念建城 2500 年。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

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

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而伴随着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的完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精神将历久弥新地融入绍兴的历史文脉中。历史留给绍兴丰厚的文化遗

产,文化遗产保护也给绍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成就了“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

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旅游品牌。绍兴,因历史文化显示出深厚的底蕴,也借

历史文化催生勃勃的生机。

运用所学的唯物论知识,评析两则材料中各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

【能力测试】

1.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 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

牙泉也将不复存在。上述材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

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漫画《没有过不去的桥》告诫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能够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B.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

C.就能办好一切事情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3.2010 年 1 月 15 日,本世纪首场日环食在天空中上演,这是近

年来首次在中国发生的日环食。日环食从中非西部开始,15 点01 分从云南瑞丽进入中

国,16 点 55 分左右,日环食在中国胶东半岛“带食日落”。根据天文学家的预测,下次出

现更长时间的日环食,可能要等到2034 年。日环食这一天象奇观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④地理环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④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4.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

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

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5. 在虚高就业率的指引下,国家的就业工作可能会忽略本来最值得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各方出台的优惠政策也可能会脱离真实情况,沦为摆设。这表明()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出台优惠政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③错误的思想

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 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6. 基于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的准确判断,国务院决定 2010 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政府在决策中做到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 飞跃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7.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二五”

规划建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

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

专题十八

唯物论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2.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

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

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的统一。

6.“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②④

7.大力发扬“越过千山万水”“想过千方百计”“说过千言万语”“经过千难万险”“吃过千辛万苦” 的“五千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这表明()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8.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科学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N 基因在衰老过程中高表达的原

因,从而初步揭开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谜。这是我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上取得的原创

性贡献。这一发现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C.揭示事物存在、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意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D.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世界

9.右图标志图案简洁明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 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处是由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

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③艺

术创作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④意识依赖于物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简述题

10.我国是海岸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 70%左右的沙质海岸线以及几乎所有

开阔的淤泥质海岸线存在海岸侵蚀现象。人类活动是导致现代海岸侵蚀灾害的主要因素。

沿岸采砂、海岸工程建设、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是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海岸

侵蚀的常见原因。

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认识。

11.2011 年 1 月4 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 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

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

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简析如何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

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 民族区

域自治。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这激发了各族儿女爱国爱家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唯物

论的。专题十八

唯物论

练习

【能力展示】

1.【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

质,ABC 三项观点均错误。D 项观点正确。

2.【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材料中的“无不改”“无不积”“无不变迁”等都体现了事

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与四个选项相对照,正确答案为B 项。A、D 两项内容本身错误,C 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

3.【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率皆有法”的“法”是规律的意思。理解了这个字

就不难判断出正确选项为D 项。

4.【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AC 两项错误。

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D 项错误。B 项正确。

5.【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吉祥物的创作设计,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

创造性,C 项应选。ABD 三项观点错误。

6.【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树、花等进行整齐划一的修剪,没有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错误的意识,更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7.【答案】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分析形势,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抗击雪灾。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党和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有目的、有计划

地组织应对暴雪。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重视意识的指导和对人的调节、控制作用。党

和政府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指导应对暴雪,取得成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认识,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包括的

知识点有: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能力培养】

1.【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注意模块限制《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

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学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

动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时要紧扣教材。

【答案】(1)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2)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

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

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解题规律总结】回答主观性试题的思路是一看二找三转四写。一看即看设问,直奔方向,有的放矢,省时高效。二找即找范围和关键词,设问给出范围“《生活与哲学》”,关键词“主

观能动性”。三转指转化,即将与教材知识同义或近义的词句转为教材术语,以找到章节和

知识,本题目很明显的关键词“主观能动性”与唯物论知识点属同一知识,无需再转化。四

写即规范作答。

紧扣设问中“评析两则材料中各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这一

2.【解析】解题时,考生要

指向,审读两则材料并找出不同地方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做法,可以发现材料一中的河北

两地只是为经济利益而“速造”历史文化遗产,本身违背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规律,材料二中

绍兴把历史文化遗产当作城市历史文脉加以保护和利用,符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规律。再

根据设问中的“唯物论知识”的限制性要求,考生要调动从实际出发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知识,对这些不同做法进行评析。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河北两地在都没有“名人故里”

最具核心价值的文化设施——名人故居的情况下,为了各自利益都自诩“赵云故里”,展开故

里之争并耗巨资启动“赵云故居”项目,有悖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绍兴对文化遗产

进行保护和利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河北两地和绍兴都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对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做法都有合理性。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文化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河北两地“速造”文化资源,其实质在于经济利益,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

文化传承的方向。绍兴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借历史文化催

生勃勃生机,是对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客

观性的统一。

【能力测试】

1.【答案】A

【点评】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正确理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背景材料体

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

了规律,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本题答案选A 项。

2.【答案】D

【点评】漫画中的人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必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告诫人们必须

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B 项不合题意,A、C 项说法欠合理。

3.【答案】C

【点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统一的,②和④错误,故选 C。

4.【答案】A

【点评】“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同时体现了要正确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②正确,A 项应选。

5.【答案】B

【点评】优惠政策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外因,而非“根本出路”,②观点错误,排除。优

惠政策属于意识范畴,脱离真实情况的优惠政策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①③④是对题干材

料的正确反映,故选B。

6.【答案】D

本题考查根据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①③④正确,②材料未体现,故选D。

7.【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

态平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点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热点问题,复习时要多留心,各种题

型都要训练。本题主要是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来考查的。

【能力提升】

1.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 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

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

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

2.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

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3.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注意不要误选 B,B 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D .解析:此题只要真正读懂引文中的话意,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来。B、C

看到运动,否认

相对的静止;D 否认运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

答案:A

5.解析: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

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答案:B

6.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②④符合题意;①认识有误,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

可循的;③认识有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D

7.解析:材料表明了“五千精神”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 的指导作用。

答案:D

8.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对事物的反作用也有促进与阻碍之分,故A、B 两项表

述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9.解析:③本身是错误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不是直观的。①②④均正确且符

合题意。

答案:B

10.(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

目的,取得成功。材料中人类的活动是违背规律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导致了我国

海岸线的严重侵蚀。

(2)这启示我们,人类活动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贪图一时的眼前

利益,损害长远的整体利益。

11.(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

位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真正将山东半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

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

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

济区的战略定位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山东半岛建设好。

(3)在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过程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相结合,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

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这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

各方面的优势。

(2)充分发挥了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或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解析:本题是材料反映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首先对材料进行分层、分析,然

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得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点。具体

一年级期末复习试卷字词部分 篇3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uohuapengyouchuntiangaodalvyejieri

()()()()()

fuqinbuxinggudaishengyingaoxingxuehuiquanjia

()()()()()()()

kekouyihouxianshengganjinggengjiahuangniubikou

()()()()()()()

lizhengbianhuazuihaoliangfengzhaodaozaijiandaxiang()()()()()()()()

conglaizhidaocaoyuanlaoshiganhuozhongtianchifanlainxi()()()()()()()()

kekuhuobangongtongqicheshifenbuyaomeiyouhaizi

()()()()()()()()

nanbeidiqiutiaogaotaozigangcaizuoxiazuoweidaizhe

()()()()()()()()

chengweilaodonghoudongwanshangxinnianjianghushenme

()()()()()()()

二、比一比,在组词。

做()跳()坐()跟()

作()桃()座()根()

兰()发()请()雪()

拦()友()情()星()

借()急()处()间()

姐()忘()外()问()

分()半()井()象()

份()伴()开()像()

运()网()蚂()重()

边()面()妈()童()

三、给多音字组词:

空重没看

着为量都

哲学部分复习题一 篇4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20、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 建安风骨”。

2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

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23、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24、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25、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26、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27、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29、《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30、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

32、欧阳修曾和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33、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35、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

35、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36、苏轼的词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同为豪放派词人。后者字幼安,号稼轩。

37、陆游字务观,他是南宋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存诗近万首。

39、关汉卿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伟大的戏剧作家。我们学过他的杂剧《窦娥冤》。

40、明传奇在戏曲史上是继元杂剧之后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家为汤显祖,代表作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41、王实甫是元代重要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西厢记》。

42、明代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43、冯梦龙的“三言”指《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凌蒙初的“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4、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把我国文言小说推向更高发展阶段。

45、吴敬梓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46、《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该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47、清代较著名的戏曲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48、李渔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吸取理论保存在《闲情偶记》中。

49、清朝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是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事业单位考试哲学部分 篇5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

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上一篇: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