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篇1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第六章 认识区域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课改实验区

汪春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本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二、认识高原为主的地形、记住常见的地名。

三、理解热带气候与热带作物生长的关系。

四、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后果,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五、了解本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六、通过科特迪瓦经济发展曲折的讲述,明确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应走的道路。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从分析自然景观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学会分析粮食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事例中,认识走独立自主,才是摆脱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正确出路。④认识我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出现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借此事例进行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区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及分布是重点。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及主要气候的成因为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非洲是世界的第三大洲,它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有许多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北非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 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西亚和北非是阿拉伯世界,属白色人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居民是黑色人种。)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过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有“黑非洲”之称。它与北非相比,在人文地理方面差别很大,在自然环境方面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明显的差别。

一、范围、位置和大陆轮廓(板书)

[指导读图] 读课本中的“本区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并对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了解本区在非洲的位置。1.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板书)

[教师讲解] 本区绝大部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但撒哈拉沙漠的南半部也属本区,全区占非洲面积的4/5。

[读图提问]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找出赤道穿过本区的部泣和本区东西所临的海洋。(赤道大体从本区中部穿过,本区绝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低。本区西临大四洋,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2.位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板书)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陆轮廊有什么特点?(本区海岸线比较平直,缺少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海湾、半岛和岛屿。)

[读图] 读本区政区图并在图上找出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好望角和几内亚湾,并明确说出其位置特点。

3.海岸线比较平直(板书)

[阅读] 指定学生朗读第29页“读一谈”中”好望角的得名”一段教材。[教师讲解] 简介好望角在海洋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并举例说明。[指导读图] 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

[提问] 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同北非相比有什么区别?(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非虽也以高原为主,但平均海拔较本区低。)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板书)1.地形以高原为主

[引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和刚果河。

[教师讲解] 向学生展示乞力马扎罗山的彩色图片,说明其位置是位于东非高原上,是一座死火山,也是非洲的最高峰。并讲解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过渡

本区东部高原上不仅有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而且有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裂谷带。

[读图] 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东部高原上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并认真阅读课本中的“东非裂谷带示意图”。2.东非大裂谷(板书)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长6000多千米,宽50~80千米,总长度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6。其主要形态特征是两岸悬崖壁立,深陷狭长,谷底湖泊连串,著名的坦噶尼喀湖,其深度仅次于贝加尔湖。展示东非裂谷景观图后,引导学生分析东非裂谷的特点。

[提问]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想一想东非裂谷带未来将会怎样变化?(不要求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东非大裂谷现仍为地壳不稳定的地带,不仅多火山、地震,而且还不断向东西裂开,照此扩张下去,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海洋。

过渡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多海拔较高,在其中部有一地势明显降低的盆地就是非洲著名的刚果盆地。3.刚果盆地(板书)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指导读图] 阅读本区地形图,明确果盆地的位置和特点。[教师讲解] 用图分析刚果盆地的成因。

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非洲之最”,完成填图练习一。非洲之最: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

(世界)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 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位于低纬度,赤道从其中部穿过。)

[教师讲解]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因此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读图] 读《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多少℃以上?本区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20℃以上,气温高,炎热地区的面积广大。)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教师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炎热多雨。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板书)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气候特点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二者的气候有哪些异同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的年平均气温都比较高,都以热带气候为主,但撒哈拉似南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北非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主,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气候却具有炎热多雨的特点。)

[教帅讲解] 与其他大陆相比,整个非洲气温较高,所以有“热带大陆”之称。但是各地的差异也很大,比如北非以干热气候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湿热气候为主。而且就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各地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不同的气候类型。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板书)[读图] 读《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哪种气候分布的最广,气候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本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其中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的范围最广。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本区赤道的南北两侧,其他气候带以此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教师讲解] 简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之后指出,从具体气候类型看,本区与西亚和北非不同,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复习旧知识

[教师提问] 大家还记得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吗?(教师帮助学生简要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带雨林气候知识。)

[教师讲解] 本区除有较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有分布面积更广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阔的地区,也是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3.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板书)

[读图] 读课本“热带草原的湿季和干季”两幅景观图,观察图中稀树、草本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变化。

[学生讨论] 以上两种景观的变化与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降水量的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中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对动、植物生长有利,也是狮、豹等食肉动物最活跃的季节;干季中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植物枯萎,动物迁走,且容易出现灾荒。[学生练习] 做课本第31页“想一想”中的练习。

[教师讲解] 热带草原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破坏,将对土地、气候、动物及旅游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学生阅读] 谈课本第31页“天然动物园”一段,了解本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教师讲解] 本区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四、矿产资源的宝库(板书)

[读图] 读《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了解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特点。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课件,试卷,教案,图片,论文共16000多个资料供您免费下载 地理备课吧

http://dili.beikeba.com 免费下载

[提问] 本区与北非的矿产资源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北非最突出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磷酸盐矿,与北非相比,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

[教师讲解]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介绍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几种矿产)。1.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板书)2.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读图] 读矿产图,找出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分布地区。[教师总结]用下页表总结

巩固练习

教师总结全课并做练习:①出示本区空白图,上面画出气候类型的界线,学生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②完成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矿产/国家/地位

地理备课吧

八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篇2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一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3.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区人文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特点的相关性 【课前准备】

1.有条件的学校准备 Discovery 系列影片之---《非洲大草原》、电影《周恩来的外交风云》

2.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鼓文化、舞文化的资料(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或者由教师提供)

3.北非传统的阿拉伯民族服装照片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远道而来的新朋友(教师展示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教师:我们这位新朋友的外貌和我们有什么差别?

学生:皮肤黑,头发卷,嘴唇厚,体毛少

教师:这位小朋友的故乡可能在哪里?

学生:非洲

教师:整个非洲都是黑种人的故乡吗(教师展示北非传统的阿拉伯民族服装照片)。

学生看教材图:《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北部非洲的非洲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才是黑种人的故乡。

教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

板书: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热带环境

学生课堂练习:与教材配套的《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图中用红笔标绘赤道和南,北回归线。

教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

学生: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教师: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图:《非洲的气候》回答: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教师:各气候类型分布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

教师;撒哈拉以南地区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学生:热带草原

教师:热带草原气候有什么特点?(动画链接:非洲撒哈拉以南热带草原地区的干季和旱季)

学生: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教师:在水草丰美的雨季,动物觅食容易,到了水枯草干的旱季怎么办呢?

有条件的学校请教师播放Discovery系列影片《非洲大草原》,尤其是其中蹬羚每年两次迁徙的过程(蹬羚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每当热带草原的旱季来临的时候为了不被饿死,成千上万的蹬羚集体不远千里从热带草原区迁徙到热带雨林区。等旱季结束,热带草原雨季来临,开始恢复生机的时候,蹬羚又会集体返回热带草原的故乡。)

在每年的迁徙路上危机四伏,数万头蹬羚死在途中,但是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依然每年逐水草而居,影片中的这一个片段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热带草原干、湿变化明显的特点及生活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视频链接:东非草原的动物迁徙)

在没有播放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景观图帮助学生从中观察气候特点与自然景观的关系。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非洲热带草原野生动物的资料图片等,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

无论使用上述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应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热带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生存方式的影响,突出自然地理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歌舞艺术(视频链接:非洲艺术)

教师过渡:黑人朋友的故乡神奇美丽,我们的新朋友还能歌善舞呢!

在有条件的学校请教师播放电影《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中周总理访问非洲国家,在飞机场受到热烈欢迎的几个片段。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刚刚起步。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非洲各国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歌舞热烈欢迎中国总理的来访,舞蹈热情奔放,粗犷豪放,充分体现了非洲舞蹈的特点,其中鼓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

在没有播放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教材提供的相关图片和阅读材料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鼓文化,舞文化,雕刻文化的材料,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

无论使用上述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应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文化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鼓文化为例,非洲人能歌善舞,在非洲男人不会跳舞不能成为英雄,女人不会跳舞不能算个好女人。随处可以听到激越的歌声,看到热情奔放的舞蹈。人离不开舞,舞离不开鼓,没有鼓就没有舞,有舞就有鼓,鼓声在非洲具有强烈的号召力,鼓声响处,人们不约而同地汇集,不约而同地翩翩起舞,粗犷豪放的舞姿,伴以激越昂扬的鼓点,而鼓文化的发达和非洲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视频链接:非洲器乐)

非洲的鼓据说有几千种之多,鼓身多为就地取材的木质,蒙鼓面的皮也是就地取材,有牛皮,羚羊皮,豹皮,斑马皮,四脚蛇皮和鳄鱼皮等。非洲人不但精通击鼓艺术,还擅长鼓语。击鼓人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声音,用鼓点代替人的语言进行联络,鼓语的流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密切关系,例如:赤道几内亚的森林占全国面积的70%,村庄之间被茂密的森林隔开,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联系很不方便。因此每个县,村乃至每家每户都备有长短粗细不同的木鼓并且用鼓点代号互相通知,村长用鼓发出招呼信号,召集村民。如有猛兽或者火情,就用鼓发出警告信号。使用木材制造鼓,而不是金属号角或贝壳类的号角来进行联络,与该地区的丛林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鼓声伴随着非洲人的降生,成长和死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地方,甚至每个孩子都要起一个鼓名,可见鼓对非洲人民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黑人为本区的主要人种,了解“黑非洲”的一些重要地理知识。2.了解本区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3.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教学重点:

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和后果,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教学难点:

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和后果,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教学方法:

启发式、投影仪辅助教学等。教学设备:

非洲景观图片;非洲地形与降水图;非洲农作物分布图;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非洲小朋友的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与我们相比他的外貌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黑人小朋友的故乡在哪里吗?(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充满生机,又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风俗习惯的土地,开始我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之行。

二、新授: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对照图8.24,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特点。(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2.地形:

对照图8.26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并能说出本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高原大陆,东部、南部高,北部、西部、中部低

3.重要地理事物:

要学生在图8.26投影片上找出并记住: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 世界最长裂谷——东非大裂谷 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4.黑非洲:

[问题] 提起非洲,同学们都熟悉非洲人是什么人种?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黑种人。本区6亿多人,90%是黑人,所以本区又有黑非洲之称。同学们在书上划“黑非洲”的概念。这人种的差别也是本区与北非的重大差别之一,所以本区跟北非属于不同地理分区。

[问题] 北非是什么人种?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白种人。因为他们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白人,跟前面已学习的中东地区人种是一样的,而且他们也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所以称他们是阿拉伯世界。

[问题] 现在黑人出现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比如美国,澳大利亚等黑人较多,他们是怎么去这些地方的?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抓黑人卖到美洲,大洋洲等当奴隶。

[问题] 本区90%人口为黑人,那另外10%的人为什么人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另外10%是移民,主要为白种人。其中欧洲人为主,其次为阿拉伯人。也有中国人,这片地区华人华侨人数不多,为几万。

合作探究:

[问题]为什么非洲有那么多的外来移民?

外来移民首先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这些外来殖民主义者对当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快速发展的经济

1.教师出示非洲的主要物产分布图8.30,请同学们说出非洲比较丰富的物产有哪些。

(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2.教师出示图8.31。

(1)本区的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这种经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出口某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教师出示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种经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本区国家靠出口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汽车、机械等工业制造品,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造品价格昂贵,差价十分大,所以本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家经济收入低,国家贫穷。

3.解决途径:

材料一:科特迪瓦1960年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经济上是一个以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可可、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可可、咖啡价格成倍上涨,科特迪瓦国家收入大增;70年代后期,人均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上。国家利用赚取的外汇,换取工业品和粮食,办学校、建高速公路、修机场、发展城市建设,使科特迪瓦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说“科特迪瓦创造了奇迹”,是“非洲成功的经验”。但是,80年代以来,世界可可、咖啡产量增多,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经济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科特迪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乏种植油棕、菠萝、橡胶、甘蔗、椰子和水稻等多种作物,努力增产粮食;同时,还吸引外资,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初步改变了单一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科特迪瓦的民族经济得到了振兴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非洲的成功的经验”。

结合材料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①科特迪瓦经济曾经是单一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有什么弊端? ②科特迪瓦创造“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由材料知道,单一的商品经济受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收入很不稳定。只有大力努力发展民族工业,致力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才是本国经济的真正出路。

(三)人口、粮食与环境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对照图8.33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与其他大洲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教师出示非洲一家图,使同学们对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2)本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它有什么气候特征? 投影图《非洲的气候》给学生分析思考,老师总结:

面积最大的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气温高,干湿季非常明显。若有的年份气候异常,干季延长,就会出现严重旱灾。

(3)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图8.34说出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易发生什么灾害?(4)教师出示非洲饥饿的难民图,通过出示具体的数据,让同学们认识到非洲存在的严重问题——粮食短缺。并学会分析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5)出示非洲退化的草原和荒漠图,引导学生答出非洲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荒漠化严重。

荒漠化十分严重,是本区又一大环境问题,除了气候的连续异常之外,如连续几年干旱,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为原因。

2.合作探究:

材料一: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目前生活在全球33个国家的6000万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缺粮和饥饿问题。其中非洲国家有16个,它们是:安哥拉、坦桑尼亚、布隆迪、利比里亚、塞拉里昂、肯尼亚、几内亚、刚果(金)、卢旺达、刚果(布)、乌干达、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而这16个国家全部是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材料二:非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陆,为2.4%,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大大超过世界人口1.6%的平均增长水平。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非洲的贫困相对地加剧,反过来,这又会导入“贫困会产生人口”的恶性循环之中。

非洲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人口为3%,粮食为1.9%),食品供应越来越短缺。

材料三:近40年来,非洲多次发生旱灾。1968—1973年间,在西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旱灾。此间该地区各国的年降水量布道正常年份的一半。乍得湖由于水位降低而分割成若干小湖,大片耕地龟裂,庄稼失收,牧草大面积枯死,人畜大量死亡。据统计,此次旱灾约有20万人丧生。

结合上面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①本区是最贫穷的大陆,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这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联系?

②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什么本区粮食供应不足? ③本区旱灾严重,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人口急剧增长使非洲贫困加剧。反过来,贫困产生人口,形成恶性循环。粮食供应不足,除了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增长速度以外,本区旱灾十分严重,粮食产量非常不稳定。本区旱灾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

通过上面的学习与讨论,我们知道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该如何解决本区严重的粮食问题,使非洲摆脱贫穷?下面有些促进非洲发展的建议,把下面建议的代号,按最重要(1条)、次重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到金字塔形的小方块中,并说说理由。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C.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事物短缺问题

D.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 E.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 F.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和技术

三、课堂小结:

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5

(一)、黑种人的故乡

1、位置范围:

出示PPT,学生感受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

学生从书中找出该区的海陆位置(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太平洋、西濒大西洋。)

出示PPT,总结该区的纬度位置。(赤道穿过中部,南北回归线之间 )

问:处于什么温度带?

2、气候

出示非洲气候图的PPT,问: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有什么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复习三种气候的特点。展示热带草原的动物。

3、国家:

学生看书,或看PPT,非洲有哪些国家?有多少个国家?按大小,找出前五的国家。

4、地形:

出示PPT:问:

撒哈拉以南非洲什么地形最广?

出示主要地形区:

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

盆地:刚果盆地(指出世界最大的盆地)。liuxue86.com

沙漠:撒哈拉沙漠(指出世界最大的沙漠)

裂谷:东非大裂谷。

出示“东非大裂谷“的PPT,指出东非大裂谷是世界最大的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处于板块交接处(撕裂状态,以后会形成新的海洋)

出示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峰,虽然离赤道近,处于热带,但是山顶积雪。(原因是什么?热带降水多,海拔高,温度低,降雪量大于融化量)。

5、河流:

出示PPT,指出非洲主要的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亚河。

指出尼罗河长度66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

6、人种:

三大人种,什么人种最多?黑种人占多少?(8.5%)黑种人是三大人种中最少的人种,以我们的眼光来看,是长得比较难看的人种。人类的生存要适应自然,而非美丑的需要。

人的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不是随机形成的,而是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

黑种人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本区90%以上是黑色人种,因此,该区也被称为黑非洲。

黑色人种、体育素质好。能跑,美国的NBA,多数是黑人。还有许多足球运动员。除此之外,黑种人,具有深厚的艺术天赋。比如:雕刻、绘画、舞蹈、音乐。

活动:

P62页

课后小结

撒哈接以南非洲这一部分教学,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人口,多倾注一些。国家、地形方面可以少花些时间。

课后习题

1、这里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羚羊在奔跑,鸵鸟在散步,大象在戏水,长颈鹿伸着长长的脖子吃树上的嫩叶,还有成群的斑马、凶猛的狮子。这种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

A、热带沙漠地区 B、热带草原地区C、温带荒漠地区 D、温带草原地区

2、世界上黑人的故乡在 ( )

A、北非 B、北美 C、欧洲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上一篇:宣传片拍摄策划方案下一篇:感谢你我的敌人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