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山月》(共12篇)

《关山月》 篇1

关山月是高剑父最为欣赏的学生之一, 他也是最能践行高剑父思想的画家。不但在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很大成就, 在上个世纪的30、40年代他就贯彻高剑父艺术大众化的理念, 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 比如《三灶岛之所见》《寇机去后》《中山难民》等等, 都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描绘。解放战争后关山月又创作了大批现实主义作品, 《湛江堵海工地》《海军战士》《长征图》等等即为代表, 这与一些长期沉浸于传统文人画创作模式的画家是有很大区别的。陈少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共和国成立之后, 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画家到风景名胜区进行写生, 对画谱画稿而画了几十年的山水画家, 面对真山真水竟无所措手!有的则用习惯的‘开合’构图, 然后以惯用的皴擦点染法描画山石树木, 结果还是公式化、概念化的老一套, 与面前优美壮丽的景物了不相干;有的则面对生动具体的自然美景, 不知如何加以取舍提练, 原有的一套僵死的画山、画水、画树木、画烟云的方法, 全用不上, 于是画成幼稚、堆砌、迫塞一团, 结果仍与自然美景了不相干!”1关山月继承了高剑父的艺术主张。他的艺术创作, 面对生活, 描绘现实, 创造了生活气息很浓的作品, 给画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赢得了创新的好评。

关山月于1935年加入春睡画院, 从那时开始他就真正打开了艺术之途。关山月的艺术成长可谓迅速, 很快就接受高剑父的衣钵, 在艺术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 他先后画了《今日之教授生活》《从城市撤退》《铁蹄下的孤寡》《中山难民》等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力作。当广东遭到日军侵略, 无数民众处于颠沛流离的困境下时, 关山月以澳门为根据地, 联合很多画家举办画展, 揭露日军的暴行。在一次展览中, 关山月的作品成为除了高剑父之外最为醒目的, 就是这次展览上关山月展出了早期代表作《三灶岛之所见》, 此作是关山月学习高剑父以画笔书写现实的第一个巨作。简又文在《濠江读画记》中详细探讨了关山月的这批画作, “关山月以器物、山水最长, 花鸟次之, 人物、走兽又次之。诸作品中凡绘到木船、破帆、渔网、竹筐等物均可显出其绝技。余最爱其《三灶岛之所见》一幅, 写日机炸毁渔船之惨状, 一边火焰冲天, 一边人物散飞, 其落水未没顶者伸手张口号哭呼救, 如见其情, 如闻其声, 感人甚矣。是幅写船虽未及他幅之精细, 惟火光太空, 飞机大船、人人物物一一罗致于数尺楮上, 布局得益, 色素和谐, 则又远胜于其他诸幅之单纯矣。矧其为国难写真之作, 富于时代性与地方性, 尤具历史价值, 不将与乃师《东战场的烈焰》并传耶?”2简又文将关山月的这一批画作推高到乃师同一高度, 可见其对高剑父艺术的认可。

虽然在美术史上郭沫若影响不算太大, 他的美术论点发表的也不是很多, 但是作为用艺术来改造社会的学者, 他对美术的认识是同陈独秀、高剑父一样的, 主张艺术不能仅仅写自己的逸兴, 而且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他跟关山月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就有交游, 并且对关山月的艺术道路进行了充分肯定, 其中对关山月的《塞外驼铃》评价甚高, 并以七绝六首题上, 后面还有一段跋语, 曰:“关君山月有志于画道革新, 侧重画材酌挹民间生活, 而一以写生之法出之, 成绩斐然。近时谈国画者, 犹喜作狂禅超妙, 实属误人不浅, 余有感于此, 率成六绝, 不嫌着粪耳!民纪三十三年岁阑题于重庆。”3郭沫若对关山月之“侧重画材酌挹民间生活”是非常赞赏的, 他通过对关山月与“喜作狂禅超妙”之流对比, 凸显出关山月对艺术大众化追求的认可。

关山月为了跟随高剑父学画, 同老师一起写生, 一起逃难, 一起办画展, 这些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产, 这在关山月后来的回忆中见出端倪, “1938年我在广州随高剑父先生学画, 因广州受日机空袭威胁便跟高老师到四会去画画。广州陷入铁蹄, 我们也分散了。我背着一袋炒米过了两个多月的流浪生活, 终于逃难到了澳门又找到高老师, 此后跟着他在澳门一间寺院住了两年。这两年中我画了数十幅有关抗战题材的中国画, 其中有《三灶岛之所见》《渔民之劫》 (四联屏) 《艇娃》等画……另外还有《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从城市撤退》 (长卷) 和《拾薪》等。”关山月为何不畏艰险到处写生、到处办画展, 这同样是出于乃师的教导。关山月认为自己的画画动机是本着“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进行的, “当时, 我这样画, 到处展, 完全出于‘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之心, 自愧不能拿枪上阵, 就只好以画笔作器, 参加到抗战救国的行列中来。”他和很多画界人士“先后从东北、华北。华东及湖南、广东、香港等地陷区撤退, 云集于桂林的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 汇集成一支强大的抗日文化队伍。”4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以后, 关山月始终秉承着乃师的艺术信念进行创作, 他在晚年还亲自赋诗一首, 表示自己对乃师的感激之情, ”风尘七十长坚持, 多少甘辛我自知。若论文章兴废事, 半凭己力半凭师”, 可见关山月对乃师的艺术技法传授以及技术理念的继承。

周锡韦复先生认为:“从关山月1939年所作的《百合花》《从城市撤退》等画幅中可以看到剑父明显的影响。在后者那长卷上, 他以熟练的没骨法画日寇飞机轰炸的情景, 对城市楼房用明暗法渲染, 突出其立体感, 而村野的人物、山水, 则以线条钩勒为主, 把中西技法较好地结合起来。”5韦岷认为:“如果说, 在他最初的成名作——如《从城市撤退》长卷 (1939) ——中还可以看到高氏山水画的影子的话, 那么经历40年代在塞北长期的写生以后, 关氏已经学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观看自然和再现自然, 并在这一过程中, 不断对自己的笔墨语言作出了富于成效的修正。6综上所述, 关山月在解放前创作的《中山难民》还是《从城市撤退》都是秉承乃师的艺术理念进行创作的佳作, 至于解放后不久, 乃师就病逝于澳门, 而关山月则生活于大陆, 尽管二者被地域与时间隔开, 但是高剑父在很早就在关山月心中种下的艺术之花, 却早已渐渐绽开, 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盛放。

注释

11.陈少丰.《单剑锋-山川悠悠》序.岭南版.1991 (9) .

22.黄小庚.吴瑾编.《近代画坛实录》.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0.p202.

33.关山月.《乡心无限》,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p170.

44.《人文关怀——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专题展》.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p130.

55.周锡韦复.《岭南画派》.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7.p128.

为关山月先生造像手记 篇2

中国《收藏界》杂志,第2届“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展示收藏界精英风采,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承蒙《收藏界》杂志的邀请约稿,要我为岭南画派巨擘关山月画像。本来,因近几年来常举办个人画展,事情比较繁杂,但接此邀请,我极为高兴,因为我是关老6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学生,能为我敬重的老师造像,我深感荣幸!也是我报答老师培养和教育的难得机缘啊!

关山月(1912-2000年)是当代岭南画派主要画家,也是著名美术教育家,广东阳江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1935年入“春睡画院”,师承高剑父;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名作《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代表作《俏不争春》于1982年被日本评为世界名画。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秉承岭南画派所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和教育实践中,并且致力于创新和发展。在“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的创作理念中,强调写生,关注社会现实的画学思想,不仅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也成就了他独具面貌的个人绘画艺术风格,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关老不愧是一位著名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画艺和教育事业,经他培育的不少学生已是我国美术界的骨干和国内外知名画家。

关老生活简朴,为人正直忠厚,儒雅大方,虚怀若谷,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文革”期间,即使人生处于低谷,遭受批斗的“黑画家”,但依然坚强而淡定。

关老一生不懈的追求精神价值,喜爱画梅花,所作梅花,更是饮誉画坛,蜚声国内外。在画梅花中,他把艺术与自己生命融合在一起,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为关老画像,用梅花作为人物背景。梅花为四君子之一,傲霜斗雪,俏不争春,这雪里梅花更衬托出关老内在品格,也更展现出他对生命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我注意其脸部,目光冷静、神情淡定来表现关老的气度与风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关老注重深入生活,所以,在画面塑造关老形象时,选取正在举笔写生梅花时的人物神态,头部转向左侧,并抬头仰望,更好地表达关老虽经人生风雨,但依然胸怀豁达,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的风采。

由于创作时间有限,要深入刻画和展示出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形神兼备的关山月老师,作为关老学生的我,还深感有不足和遗憾。但如果这幅画像能表达我对老师的一份追思、怀念和敬意,我这七旬老学生也由衷地高兴了。

唐诗:李白《关山月》 篇3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关山雄天下洞湖美宁武 篇4

早在隋唐时期, 宁武就是驰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其古迹名胜甚多,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素有黄土高原上绿色明珠之称, 境内山、水、林、草、洞、湖、泉、谷、庙、关等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折射出灿烂的汾河文明, 构成了这里芦芽山、万年冰洞、汾源、天池、宁武关五大景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宁武县的旅游资源开发开始起步, 经过近20年, 特别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着重发展之下, 宁武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原有景观得到提升改造, 一批新的景点得到全面发展,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旅游品牌逐步在省内外叫响, 知名度大幅提升, 得到国家和山西省有关部门与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目前, 宁武拥有82万亩原始次森林、66万亩高山草原、15个高山湖泊、99座奇峰峻岭, 是我国北方罕见的自然绿色生态经典山水, 被国内和省内专家誉为华北地区最自然、最生态、最神秘、最美丽的地方, 被认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从长远看远胜于煤炭产业。

宁武县委、县政府从推动转型发展, 改变“一煤独大”产业格局, 实现经济发展多元化出发, 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 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 把资源丰富的宁武旅游业位置前移, 放到与煤炭产业同等重要位置, 作为主导产业纳入强县富民的发展战略之中。

为了打造高起点的特色品牌, 宁武县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 为依法依规, 合理科学开发宁武旅游奠定了基础。通过政策优惠, 创优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协调完成了与香港巨遨集团合作开发的宁武旅游资源项目;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 完善了芦芽山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宁武县拥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 其中芦芽山景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万年冰洞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汾河源头被列为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暖泉沟被列为山西省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水保生态旅游风景区。2009年芦芽山景区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旅游景区”, 2009年列入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录, 目前在中国旅游论坛上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称号。2010年, 万年冰洞、芦芽山、汾河源头3个景区分别荣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同年, 在国际旅游品牌营销年会暨年度旅游成果颁奖典礼上, 宁武被授予“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荣誉称号, 宁武县委书记任宁虎也被评为“中国旅游文化贡献人物”。据专家考察认定, 宁武县旅游资源的密集度和品位为华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旅游胜境之甲, 是堪称天下一绝的博览园。走近宁武, 就是走近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走近宁武, 就是走近大自然温馨的怀抱。

县委书记任宁虎、县长边东圣、县旅游局局长梁海宏陪同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视察宁武景区

关山万里路 篇5

放假时间短,为了省时间狠心买了来回的飞机票,电话那头的父亲装作不在意地安慰我:“还有什么比回家过年更重要,你早点回家就行。”

我咬着牙没哽咽出声,大概生活的心酸也只有长大了才体会得到。

天格外地蓝,风很大,赶走了天空中最后一丝云彩。耀眼的阳光从天空里铺洒坠落,大地像是罩了一块晶莹透亮的蓝玻璃,让人不由得心情愉快起来。

出租车司机是一位有趣的中年大叔,身材有些发福,坐在座位上让啤酒肚更明显,头发花白,眼睛却很亮,透着一股精神劲。我摘下耳机陪一口京腔的大叔唠嗑,一路上倒也不显得烦闷。

大叔絮絮叨叨地念叨着前两天坐他的车去机场接女同学的小男生,着急得不行:“什么女同学啊?高中就开始喜欢人家,现在都大三了还不表白,我看他再拖下去人家姑娘该不乐意了,他不说话,女同学怎么知道他什么意思啊?经常约饭,一约人家姑娘就出来,这不是明显对他有意思嘛!”

我呵呵笑着没答话,觉得大叔的确热心肠,却也不显刻意。一个城市的居民幸福指数度的高低,通过出租车司机的谈吐和态度就看得出来,这话不假。并非提起北京就雾霾污染、生活压力大、贫富差距大的满腹牢骚,大叔看到更多属于这个城市的机遇:“年轻人嘛,多在北京闯荡闯荡呗,吃点苦受点累也要忍着。你要回老家待着,那么小的地方哪有那么多机会?努力努力,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

一路阳光加点京味儿的心灵鸡汤,说再见,背起行囊。

大概是天气好的原因,飞机准时起飞。在对流层总会遇到气流,飞机一边挣扎着上升一边隐隐下坠的感觉令我不安,虽然理智上也知道这是正常客观的状况,还是忍不住用力抓紧了扶手,手心满是冷汗。

“放轻松,深呼吸,一会儿就好了。”旁边的小姐姐看到我煞白的脸,善意地安慰。我努力装作轻松的语气道谢,心里还是紧张。

在不能使用通讯工具的飞机上,书籍是打发时间不错的选择。我拿出包里《了不起的盖茨比》,村上春树随意翻到任何一页都能读得津津有味的书,我却没翻两页就困意袭来。

父亲和小舅一起来接我,出机场时走得太急,又没戴眼镜,他们也没想到我那么快,居然一时错过了对方。父亲和小舅笑着埋怨对方,一时笑个不停。

从机场到家的路不算很远,但路况不好,又是盘山公路,封闭的空间让人昏昏欲睡。听着父亲和小舅聊这段时间家里的事,我意识逐渐模糊。

“中午吃什么?”

“醒醒,中午吃什么?”

“米线。”我几乎是条件反射。

“果然是云南人,天天吃米线你不腻啊?”我睁开眼睛,舍友拿着手机坐在窗边,嘟嘟囔囔地点餐。心里有些失落,仔细一想,我已经过完年从家乡回北京了。

唐诗李白的关山月 篇6

关山月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参考注释:

①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②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③下:出兵。

④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⑤胡:指吐蕃。

⑥由来:从来。

⑦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⑧苦颜:愁苦的容颜。

⑨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⑩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关山月》赏析: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篇7

关山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简介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⑵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⑸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地辽阔地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地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地。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地是明月从天山升起地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地云海则是有地。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地云月苍茫地景象,与雄浑磅礴地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地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地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地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地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地明月与玉门关地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地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地,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地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地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地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关山初度路犹长 篇8

抚今追昔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那就把时间定格在1991年9月1日。这一天,对光明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而言,阳光分外明媚,笑脸格外灿烂,掌声特别响亮,几乎在开诊典礼鞭炮声响起的同时,预示着光明中医医院从此融进了改革开放百舸争流的大潮,步入了探索医学奥秘的殿堂。

常言到“十年磨一剑”。凭着众志成城,经过十年磨砺,如今的光明中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教、科为一体,以中医为主,走中西医结合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从当初的一座小四合院、医疗设备仅18万元,一跃成为上海市区县中医医院中硬件条件最好(建筑面积达15600平方米,拥有百胜彩色B超、冷巴康宁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欧林帕斯纤维胃镜、贝德尔多功能麻醉仪等高新医疗设备)的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现医院设有14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科,7个辅助功能科室,在编职工356人,卫技人员3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43人,实际开放床位240张。抚今追昔,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能不令医院全体员工自豪?

从1991年9月1日至2001年以横坐标为起始点的发展图表显示:医院年门急诊人次从7.3万增至26.6万;年收治病人次从272人增至5501人;年床位率从7396%提高到了110.98%;总资产从170万元增至5293.4万元;年业务总收从100万增至4434万元。

与其说这是一组枯燥的数据,不如说是一条光明中医医院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在这组不断跳跃的数据里,无不浸润着全院医务人员的拳拳之心;在这组不断叠加的数据中,无不映衬出全院医务人员奋力树起救死扶伤的功德碑。在接踵而来的荣誉桂冠中“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物价、计量信得过金奖单位”,“上海市职业道德先进单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光明中医医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志存高远

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的开发,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识超前的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看到了作为深水港的陆域配套,在南汇区的东南部近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海港新城,到2005年,居住人口规模可达到8万~10万,远期可达到30万人口,这无疑给南汇区卫生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根据南汇区卫生系统的现状,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经过缜密调研认为,目前南汇区中部区政府所在地分布着中心医院、光明中医医院两所二级甲等医院,三所专科医院,西部地区有一所二级乙等的周浦医院,而东部即开发建设中的海港新城辐射半径内只有八所设备简陋、医疗能力薄弱的卫生院。中部由于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各医院为求生存,多年来在硬件建设中呈无序投入,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海港新城的大开发所带来的东南沿海地区逐渐上升的医疗需求,如果从市区搬迁一所三级医院,由于人口规模有限与地域等因素,不仅抑制了三级医院的发展,而且仍然改变不了中部医疗机构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从有序调整南汇区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结构角度而言,往东南部搬迁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是符合改革形势的。医院领导层坚信,光明中医医院已经具备了为海港前期建设人员提供预防、医疗服务的能力。于是,举旗东进,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框架逐渐浮出水面。

光明中医医院的设想得到了区卫生局、区四套班子及南汇各界的支持。根据南汇区卫生改革的形势,合理配置区卫生资源,区“十五”规划提出:“‘十五’期间,光明中医医院整体迁往海港新城,逐步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变”的思路。

志存高远的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慎思疾行,为建设东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勾勒出“一个定位、一个战略、三个机制、四个一流”的发展蓝图:

——确立以体现信息化的特征,符合新世纪发展需求,与海港新城配套的二级甲等现代化标志性中医医院的发展定位。

——实施人才战略,注重人才的开发、培育、引进和使用,做到远有规划,近有目标,精心实施,努力建立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使医院的医技水平上一个台阶。

——建立探索符合海港新城实际的运作机制,寻求医院联合重组或技术合作途径,强弱联手,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医院的专科特色;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通过“内养外引”,使医院的专业技术队伍更趋合理、完善,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跟上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使医院建设达到“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关山月》 篇9

“审美化教学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 充分发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 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 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赞科夫曾指出:“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 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艺术的, 也只有艺术具有的那些宝藏。”一般的未经美学加工的教学, 往往驻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 平淡乏味而缺乏吸引力, 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审美需要。没有审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审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联系,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随时向学生展示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的美感, 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感受和领悟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没有审美情感的投入和渗透, 就无法将二者联系起来。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包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 如行云流水的语言美、山青水绿的画面美、对月思乡的情感美等, 如果教师能抓住“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 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见所闻的境界, 创造审美的教学情境, 从而唤起学生深切的美感体验, 激起相应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检验, 由形象化的画面触发, 经过学生个体的想象而升华, 它积淀着每一个审美个体的思想、经验、伦理、道德等丰富内涵, 一旦形成, 就会使其心灵得到净化, 进而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化教学在课例中的运用

根据教材的编排规则, 本诗的学习应该交给学生“课外”去完成。教材阅读提示中说明:“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构思精巧, 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 风致自然天成, 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样的作品, 教师能否取其作为课内教学内容, 实际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取之, 走入年轻李白的内心世界, 探讨人生的真谛, 沉潜玩味, 古今对语, 吟哦探奇, 情随文走, 为学生的学习生涯增添情趣;舍之, 让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体验个性化阅读, 前后对照, 与《春夜洛城闻笛》等李白的作品交相比照, 读出自我的审美体验。

笔者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竟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

1.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很多诗作都表现了对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之情。然而, 大家是否知道, 李白是何时开始云游四海的, 他离开家乡的时候,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今天, 我们走进他的《峨眉山月歌》, 一起去探寻他的离乡之旅。

2.解读作品的大致意思。

3.在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背诵作品。

4.对话作者。

(1) 提问:诗歌表达了作者离乡时的思乡之情, 那么“我”所思的“君”是谁?学生交流之后, 各抒己见。

(2) 既然大家都认可“君”指月亮, 那么, 作品中为何提到“思君不见”呢?此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讨, 相互讨论之后, 回答的内容大致如下:

(1) 之所以看不到, 不是真的看不到, 而是作者离别家乡之后所见的月亮已不再是故乡的月亮, 是别人的月亮。

(2) 我觉得应该是真的看不见, 因为从地理课中得知, 峨眉山在四川, 而四川是个盆地, 那里多山;而且我还知道, 李白出蜀, 应该要经过三峡, 那里山多山密山高山陡, 李白行船其中,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月亮被群山遮挡, 自然看不见。

(3) 我觉得不是诗人看不见, 而是他无心见, 或者说是不愿见。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 内心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又有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他之所以不见, 乃是他不愿因月而触发他内心的思乡之愁, 因为那时他已经树立了“遍谒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 此时的他扬帆东下, 辞亲远游, 固然有纵横千里的豪情壮词, 但在其内心深处, 这个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 又使他踌躇满志, 不敢向前。

(3) 如果你是此时此境的李白, 你能把诗人的感受和体验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写成散文来表现吗? (学生动笔实践, 十分钟后下课,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文章)

以上是本人所上的一堂常规课, 虽普通, 却也浸润着笔者对美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点滴思考, 算不上成功, 却也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点滴参考。

三、审美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季羡林在谈到乡愁带给他的审美体验时说:“见月思乡, 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 说不上是苦是乐, 其中有追忆, 有惆怅, 有留恋, 有惋惜。流光如逝, 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由此看来, 我们所谓的“美感”并不仅仅是指喜悦感或者和谐感。“它应该包含了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 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陶冶情感, 塑造心灵是审美化教学的基本功能。在课堂上, 以作者真挚的内心世界去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 促使学生领悟, 陶冶情操,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而达到思维活动的飞跃和教学高潮的来临。在课堂上,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借助“峨眉山月”这一意象, 让“月”这一人人皆可触及的意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反复出现, 不断感受、思索、提炼、对照, 从而升华, 使其从日常情感纳入审美形式之中, 接受理性的引导、调节、规范和净化, 转化为渗透着理性和社会性的审美情感。

在写作实践环节中, 让学生化身为作者, 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离别思乡时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结合学生自己的思乡体验, 物我两忘, 主客合一, 从而进入抛弃了一切功利的纯粹的审美境界。

四、审美化教学能启发创造性思维

一个有探讨价值的提问远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传授, 当教师提出“诗歌表达了作者离乡时的思乡之情, 那么思君者君谓谁?”这个问题时, 是怎么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开阔, 发散性是如此之强烈, 以至于使教师感觉备课的肤浅。比如, 有学生提到李白可能是在想念自己的妻子, 而当时的李白是否已经结婚, 是否已经育子, 教师在备课时是没有注意到的, 而这种情感又确确实实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因此, 当教师的预设少于课堂生成时,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以发展。

这种审美化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世界,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美的情境之中。当峨眉高耸的画面、青衣浸水的情感、月出深山的意境、纵横古今的见解转移到学生的心海, 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产生难以想象的艺术震撼力, 使学生兴味盎然, 情随文走, 从而生产崭新的思想和非常的火花。

在情境中开展活动, 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形象, 展开想象, 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美的形象能起到以美启智、以美诱发创造能力的作用。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和思考中, 他从中得到的每一次体验都可能激发其创造灵感, 久而久之便具有了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而这又更利于灵感的发生。”

五、审美化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就是寓教学于审美享受中, 所谓“乐”, 其实就是人从精神世界中获得美感, 从而得到愉悦的体验。审美化教学就是要学生从平常的生活走向更美、更远、更有价值的艺术世界, 让他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 徜徉在自然遐想的天地。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设门槛,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写作环节, 教师也没有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 而是任其发挥, 自由想象, 力求真实, 还原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是在投射自我的情感历程, 让行走的语言文字带领孩子进入自我体验的独特的美的世界, 从而获得主动的、唯一的、超越现实的心理体验。

本堂课上, 教师所提的问题和要求都是开放性的, 并无参考答案可以遵循,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 他们“在感到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 有可能自我激发。人总是有主动认识周围世界的欲望, 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而当某种欲望驱使他获得新的经验、新的认识的时候, 又可能转而发生自我强化的效应, 鼓励的探索。”

陆游《关山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关山月》。

2、体会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要点剖析:

如何体会边疆战士的思乡之情是重点,通过配乐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教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启诗

《向清晨问好》

二、新授诗

1、谈话: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课件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知道谜底吗?(月亮)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

2、读诗悟意。

⑴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幅图,请看大屏幕:谁起来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这些将士们望着月亮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⑵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准确好吗?开始吧。

⑶生读古诗。(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得很准确的话,就奖励自己一个笑脸)

⑷谁想起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生评价)

⑸谁起来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⑹是呀,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高高地悬挂在苍茫的云海间。同学们试想一下,那里没有人烟,多么凄凉呀!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把这种凄凉读出来,好吗?谁愿意起来试一试?

⑺远征的将士们看见月亮就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自己的亲人,大家的心早已随风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同学们,当你离开亲人时,你的心情怎样?

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自己练习朗读这首诗,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配乐)

⑻谁起来展示一下你的背诵。(配乐)

⑼情感升华

三、课外拓展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边塞诗,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出示课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同学们认真听。

3、自由读。

4、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吧,能被下来的就把高山上的小旗也涂上颜色。

5、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表达思乡的诗呢?课后同学们搜集一下,背一背,看谁背得多。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教学反思:

王维《杂诗》与李白的《关山月》 篇11

《杂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 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 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 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 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 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 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 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 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 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 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 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 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 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 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知识延伸】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 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 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三宝vs关山 创作,为什么? 篇12

在一个刚刚起步的崭新领域挥洒着自己的热爱。从《金沙》到《蝶》,

他们用音乐剧诠释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表达。

在相识的第十八年,他们交出了一部名叫《三毛流浪记》的音乐剧作品,如此创作,

为了什么?为了承诺,为了热爱,

更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渴望。

为什么是《三毛流浪记》

做不做音乐剧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音乐剧,两个喜欢一路奔走的男人在合作了《金沙》和《蝶》之后,又将目光对准了《三毛流浪记》。

关山:现在回想起咱们的第一次合作已经是十八年前的事儿了。

三宝:没错儿,那还是你毕业的时候,毕业大戏。

关山:其实也不算毕业大戏,就是自己玩。那时我跟孟京辉一起做校园戏剧,后来我自己搞了个德国戏,希望在里面加入一些唱段,但又没钱,想找免费的作曲,然后通过同学找到你,一拍即合。

三宝:那时候我也刚毕业两年。我一直喜欢戏剧,不光话剧、歌剧,包括电影我都很喜欢。那个时候校园戏剧的感觉是很单纯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喜欢去做,因为大家都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你后来自己跑出去旅行,走了很长时间,好几年没有再合作,我就专注做唱片,做影视音乐。

关山:你说的是我从1997年开始的那段流浪吧。那的确是一段难以复制的时光,一开始是一边赚钱一边旅行,后来索性在兰州榆中县的一个山区小学当了一年希望小学老师,静下心来在那里阅读。那之后又开始上路,把全中国都走了一遍,回来后还写了一本书,就叫《一路奔走》。

三宝:我也特别喜欢旅行,喜欢一路奔走的那种状态。但在我的旅行经历中大多都是短时间的旅行。

关山:去玩了那么长时间,钱自然也花完了,后来就回来继续干活,写电视剧。再后来,也就有了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三宝:这次的合作就是音乐剧了,无论《金沙》还是《蝶》,尽管形式上是音乐剧,但是,创作本身依旧是核心。

关山:那时候创作上还不那么成熟,现在回过头来看,它也不是一个典型的音乐剧作品,但是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也非常认同,在音乐剧这种形态中,要表达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核心。需要在作品中关照现实,写有血有肉的事,而不是写飘在天上,跟公众没有关系的事。

三宝:对,它要有特别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是在2005年做《金沙》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三毛这个题材了。音乐剧和一般的戏剧、影视剧不一样,作曲和编剧会特别密切地开会,泡在一起几个月,做《金沙》的时候我们起码呆了快半年,在北京,在成都,天天住在一个楼里,吃饭排练。《蝶》就更是了,创作的时候经常一夜一夜地聊天,聊到的题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我们两个人需要做的,就是这种有力量的东西。做不做音乐剧其实不是最主要的,做什么样的音乐剧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三毛流浪记》是我们两个人想要做的一个戏,而不是某一个公司来找我们的命题作文。

关山:《三毛流浪记》是一个特别好的音乐剧题材,因为它本身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此外它真是一个很好的关照现实的题材,第三它非常适宜音乐剧的表现,可以唱可以跳。

三宝:流浪这个词本身就能给人一种行动感,它有音乐性,有节奏,所以它特别适合在舞台上来表现。作品的成熟度非常高。

编剧、作曲,谁说了算?

三宝说在音乐剧中,编剧是灵魂,而关山的观点却正好相反,他们表情严肃,没有奉承,每一句都言之凿凿。

三宝:音乐剧是剧本先行,剧本成熟定稿后作曲进入,作曲是第一次解读这个剧本,一定要对剧本每一个唱段都特别熟悉,不是拿上词就开始写,那是写流行歌曲,不是写戏剧音乐。我每次一定先通读几遍,找语感和重音,熟读之后才能下手做音乐。

关山:但我会觉得音乐剧音乐是灵魂,作曲家是核心。我写音乐剧的剧本,首先要了解音乐剧的特性,它是歌词又是台词,是一个一个人物演绎出来的。《三毛流浪记》里面人物繁多,出身、职业、性格迥然不同,他们在音乐上的表达一定是不一样的,我只是给作曲家提供一个很好的文本,这个文本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个人的特征。然后,你可以根据这些人物特征很快找到他音乐表达的符号。

三宝:尽管你这么说,但我始终觉得剧本是核心,一剧之本,没有本子,没有整个戏剧的框架就没有音乐剧。

关山:无论是百老汇体系,还是现代西方的欧洲体系,作曲都是最重要的,音乐剧是音乐的戏剧作品。而我写音乐剧的本子是完全为音乐剧来服务的。

三宝:音乐是对剧本的解读。一部音乐剧在编剧完成之后,音乐就进入了,音乐创作完成之后,才考虑谁来适合导演。

关山:就是共同创作的概念。像韦伯和莱斯,或者勋博格和鲍伯利。

三宝:做音乐剧的编剧和话剧的编剧太不一样吧?

关山:肯定是不一样。从阅读时的情绪来讲,在生理上的刺激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接触音乐剧这种形式的时候,从感性上对我的刺激是特别强烈的,让我一下子被征服。

三宝:其实同样一部作品不同的表达形式对观众的震撼程度是不一样的,就拿《悲惨世界》来说,做得同样非常优秀的话剧和音乐剧,对心灵的震撼是不一样的,不好说哪个更强。

关山:写了《战争风云》的赫尔曼·沃克,还写了《哗变》,作为话剧它给人震撼,但是那个题材很难转成音乐剧或者其他的形态表演,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不如话剧来得直接和强烈,因为它是一个法庭戏。我们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会选择最适合音乐剧表达的。

三宝:确实从某种意义上,音乐剧中的音乐确定了一部戏的色彩。有些音乐剧刚开始,还没开唱,甚至光都没打呢先起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已经确定了这部戏的色彩和气质,《三毛流浪记》我给它定的调子和气质是干净的、清澈的、简约的、温暖的。

关山:还有幽默的。表演、文本、音乐、布景都有音乐剧没有过的幽默。

要中国味,不要百老汇

音乐剧在中国只是新芽萌出,人才甚缺。三宝与关山投身于此都是因为热爱。

关山:有了剧本,有了音乐,还有什么是令你最挠头的呢?

三宝:选演员是我最头疼的。《蝶》那部戏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做过不下3次海选。真的是太痛苦了,什么歪瓜裂枣都来了。一看不行,又弄了一个组去全国各地跑,到上海、广州、武汉、哈尔滨这些城市去招,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真不行,还是得靠朋友推荐。你别看专业院校有音乐剧系,每年毕业好几百人,音乐剧的演员人才太缺乏了。

关山:这是音乐剧教育体系的问题。

三宝:就咱们这个戏,上个月有一个男孩来,中戏音乐剧专业刚毕业,推荐来的,我给他戏谱他唱不出来,讓他随便唱一个别的戏的片断,那孩子愣了半分钟,一个都想不起来,我说你4年都学什么了。

关山:当年孙红雷他们班还有几个不错的,但后来都干影视了。在柏林,社区都有戏剧,柏林社区的戏剧水准高于我们的专业戏剧水准,西方和日本的艺术教育,远远高于我们。艺术和艺术家在中国是最不受到尊重的。骨子里的问题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解决。

三宝:在中国,现在很多人花5万块钱买一个包不会觉得贵,但是要他花500块钱买一张音乐剧票他会觉得很贵。

关山:这跟发展的历史有关。我第一次接触和音乐剧有关的是1982年,看到当时的一本杂志叫《外国戏剧》,在1982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个剧本,是《贝隆夫人》,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关注到这个。后来这本杂志停刊了。

三宝:其实中国真正的音乐剧创作也就这几年才开始。音乐剧要在中国发展,就是得做自己要做的作品,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去模仿百老汇,要有自己特质的东西。我在做《蝶》的时候说,我们把自己当成一块石头扔在河里面,后面的人上来不至于没有地方踩,就是这么一个目的。

我是写了那么多年影视剧音乐不写了,回头写这个,为什么?我们做音乐劇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部戏每年演两百场,一场一千多人看,也没有多少人,不可能在音乐剧这件事上有多高的名,获多大的利,音乐剧和话剧有同样的属性,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完全凭着热爱,就是喜欢做这件事情,才可能做。只有演电影电视剧才可能出所谓的明星呢,音乐剧哪有什么明星。很多话剧演员演影视红了就不再上舞台,陈建斌、郭涛是多棒的演员,现在让他回头演话剧

关山:这个真的没法苛求,在美国演舞台剧的演员,获得的尊重是无法想象的,他的知名度、酬劳、他们有成就的满足感。

三宝:我还是很感动你,虽然已经是影视一线编剧,还能跟我一块干音乐剧。

关山:我还记得那时候你做了一个大手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去看你,你剃了头发在恢复过程中。我都没想再接着做这些东西了,你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咱们的音乐剧要接着来,你当时说了我们要做的另外一个戏,你说别忘了我等着那个戏呢,这对我触动特别大,这是承诺。

艺术家老爸们的终极渴望

正值父亲节临近的六月,三宝和关山还有个共同话题就是孩子。他俩的女儿,一个7岁,一个5岁。

三宝: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是给大人看的,只不过他借用一个小孩的壳来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

关山:文本中所有的情节都能从原著里找到轨迹,作了重新组合,原来是系列,一个个主题不挨着,现在把它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三毛流浪记》是讲压迫和反压迫的故事,大家关注过很多其他形态的压迫,但有一个压迫是大家忽略了的,就是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压迫,孩子没有话语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同样类似的环境里,只不过这种环境的剧烈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成人世界对孩子的蔑视和不尊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有,从来都没有改变。

我是一个搞文学的,女儿5岁了,还不怎么认识字。我不让她看电视,但我会陪着她一起读绘本,我说如果她做一个快乐的文盲也很好。

三宝:我是准备把女儿培养成快乐的音盲。我听我的女儿唱歌,唱得五音不全,我可开心了,太好了。

关山:放养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如果说她可以成为一个文学或者音乐的欣赏者、阅读者,这就特别了不起。这是我们面临的荒漠一样的世界,如果将来她热爱音乐,我会鼓励她干一个别的行业。

三宝:我觉得其实更享受。

关山:对,她如果是外科医生,下班以后听交响乐,这不很好吗?生活中有很多人,做着不同的行业,他的音乐素养或文学素养远远高于我们同行内很多人,你去豆瓣网上看看影评就知道了,那些人的电影评论比我们一个个有着头衔的评论家水准高多了。

三宝:关山一说起他孩子,可眉飞色舞了。他平常身体不太好,工作压力又大,我经常看到他都是觉得很累,眼睛也没什么神。但是他说起孩子来,就特别的幸福,是那种很热爱孩子的爸爸。

关山:其实我们搞创作的,根源都是未来,是孩子。我一直觉得我之所以干这个行当不为别人,不为现实、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未来,甚至不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当一个艺术家作为父亲,他身上的天性,比如说温暖、疾恶如仇,都是和孩子的世界最原本的一致。说到底,你就是想要给孩子一个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他有时候自虐,老把自己关在屋里修改剧本。他是一个特别清楚自己美学观念和世界观的人,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这有时会变成他被动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负责任,特别怕欠人家东西。对自己要求非常高。”

—三宝

“他是一个天真热烈的人,这是我能够给一个人的最高褒奖了,天真的人一定不合时宜,所以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会经常被人认为是拧巴的,是轴的,是不好亲近的,甚至不可理喻的。他活到这样的岁数,还保持着这种情怀。我从他那里感觉到他对这个世界可贵的傲慢。”

上一篇:在报告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