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政府行政的生命力(精选9篇)
张 洋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己所用,形式主义、大轰大嗡……这些乱执行、软执行、不执行,让法规制度变形走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强调。“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李克强总理如是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政府执行力提到了新的高度。
执行力是政府行政的生命力,它的强弱直接反映着政府为民服务的效果,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大局、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政府自身的公共形象。假如政府的执行力不够强,再好的政策、再完美的制度、再宏伟的目标都只是空中楼阁,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执行力建设不容忽视。
关于政府执行力建设,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喊破了嗓子”,问题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是否真的“甩开了膀子”。如今,在一些地方,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己所用,形式主义、大轰大嗡……这些乱执行、软执行、不执行,让国家的法规制度变形走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本位主义”的体现,即是否执行取决于该政策对本地、本部门是否有利;是“官僚主义”的结果,即是否执行并不取决于政策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还有“拜金主义”的掺杂,即是否执行都会考虑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人民,唯有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长期执政。因此,解决执行力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到底对谁负责”的问题,唯有政府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执行力才会不断增强。
不可否认,执行力的强弱,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也有关联,如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分,难免会出现“有利可图的抢着做、无利可图的踢皮球”,一些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难以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今天,政府的“自我革命”不够充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于超出职责范围和承受能力,又不符合群众需求的决策,政府执行起来往往费力不讨好。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力问题,就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就必须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科学决策、执行流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当然,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重布置、轻落实”,忽视执行中的种种乱象,缺乏对执行的过程控制,进而经常出现事后弥补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绩效考核、行政问责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实行奖优、治庸、罚劣,为政府执行力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执行力
一、当前我国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问题分析
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广大人民群众, 行政执行的难度大, 压力也大。长期以来, 乡镇政府的行政执行力是相对较强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的转型期, 加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 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提高, 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 使基层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乡镇政府在提高行政执行力方面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 财政困难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影响行政执行力的提高。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 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据统计, 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财政问题使得乡镇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财力无法支撑执行成本, 最终影响执行效果。
(1) 乡镇政府机构运行成本过高, 导致执行力低下。据2003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 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2到3倍, 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16个, 其人员平均人数58人, 超过正常编制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18个, 其人员达到290余人, 超标严重, 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 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 一个乡镇每年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20~40万元左右。这些非政策执行过程的过分花费导致乡镇政府的运行成本增加, 使得乡镇政府在政策执行之前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财政经费, 这无形中导致行政执行的成本增大, 阻碍了政府政策的有利执行, 最终降低乡镇政府行政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2) 分税不公, 职责过重导致乡镇政府承担过多责任, 降低执行力度。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 中央财权大幅提高, 地方财权大幅下降,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 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 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 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 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 但地方承担的各种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 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基层政府承担了, 而乡镇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 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这种分税制度导致乡镇政府只有少量的钱要去做大量的事, 原本许多应该由上一级财政支持的政策执行都落到了乡镇政府的头上。我国义务教育的费用应该由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负担主要部分, 但实际中这些财政任务大都落到了乡镇政府的头上。这样就使得乡镇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无力承担过多的财政负担, 只能执行一些自己财力能够做到的事, 而一部分政策就由于乡镇政府的财力问题无法得到执行。这样一来乡镇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就由于财政负担而降低。
2. 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明晰, 越位与缺位并存。
(1) 《地方组织法》规定, 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办理上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 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 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 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 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在实际工作中, 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 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 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 “上面分系统, 下面当总统”, 甚至可以说, 只要有事发生, 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 乡镇政府成了全能政府。
(2)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 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 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 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 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 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领域, 同时, 在日常具体工作中, 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 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 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 未能履行好所承担的公共职责。
3. 基层缺乏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1) 乡村缺乏良好法制环境。乡镇政府领导一般年龄老化, 文化偏低, 机构行政执行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制知识和观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往往出现“讲人情”“看关系”等现象, 干部中存在“怕做事出事”的思想包袱和“当满票干部”的不良心态。政策执行不是依照相应的执行程序进行, 而是根据领导人的指示执行。如果上级的政策与执行机构或者某些人有利益冲突就会出现变相执行或者不执行的情况。乡村农民缺乏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 在政策执行当中, 由于不了解政策和法律而盲目抵制或者不配合政府执行。这就导致乡镇政府执行力缺乏一个有力的法制环境保障其执行。
(2) 乡村宗族势力对执行环境的消极影响。宗族势力复活与蔓延极易造成乡村人际关系紧张, 危及乡村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宗族势力对外容易产生排斥情绪, 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族姓之间、村民之间以及村与村之间的和睦团结, 人为制造紧张关系。乡村宗族势力不断蔓延且易形成一定的地方势力, 把持乡村基层政权, 严重阻碍乡村基层政权建设。当宗族势力蔓延在部分乡村愈演愈烈时, 其恶劣后果是置政府政策、法规于不顾, 公然抵制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抗粮、抗税、抗计划生育, 甚至有组织有预谋地围攻政府机关、阻碍国家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 乡镇政府行政执行体制僵化, 执行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1) 政府执行制度主要包括政府的组织构架及运行制度, 政府的执行资源配置机制、绩效奖惩机制、执行监控机制等。良好的执行机制可以使各种执行力量得以畅通无阻地传递, 而且倍增执行力量的强度。但目前我国政府人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缺乏系统协调, 互不配合甚至互相拆台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在进行假冒伪劣商品打击的问题上, 就出现了公共执行任务中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谁都不愿意执行的状况。某些地方还出现上级政府认真打击而当地政府却暗地保护的情况, 个别基层人员甚至出现故意设置障碍, 或为制造商通风报信, 阻碍执行的情况, 导致整体效果不尽如意。
(2) 一些基层政府对有关任务的执行方法简单机械, 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一些政府习惯于开会、发文件或者一般号召的简单方法执行政策。布置多落实少, 不去抓贯彻, 也不去抓检查抓监督。一方面是上级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又造成文山会海现象的出现,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降低了执行效率。更有甚者, 则是执行主体的执行方法粗暴野蛮, 造成执行的偏差和扭曲, 影响政府执行的有效度。
5. 基层政府行政执行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乡镇行政人员处在农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 肩负着大多数的行政执行任务。这支队伍虽然经历过多次的乡镇改革和教育, 其行政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目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制弊端阻碍了公务员品德素质及知识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现行体制下, 缺乏领导干部竞争体制, 造成了干部群当中的人际关系过于稳定, 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干部一家亲, 工作效率和清正廉明无法得到有力的保证。另外, 由于当前机关干部的晋升仍然采用论资排辈的旧模式, 利用关系晋升更是公然成风, 这自然阻碍了许多高素质的公务员进入领导岗位, 同时还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导致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水平较低。
(2) 执行公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执行能力。乡镇行政执行人员普遍缺乏执行应具备的管理思想、技术、方法以及管理艺术, 缺乏必要法律和管理知识, 导致执行人员缺乏对政策法规的深入了解。部分行政执行人员对上级的既定方针和政策没有进行“原则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科学解读, 在执行政策时或断章取义, 或虎头蛇尾, 或搞形式工程。这是对执行力的最大干扰, 也使执行人员形成了相应的惰性, 习惯于简单机械的工作方法。
二、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执行力的对策
1. 改革乡镇政府财政制度与组织制度, 减轻财政负担。
(1) 改革乡镇政府机构, 精简人员。保留并适当强化履行政治职能的机构, 而压缩甚至撤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对规模过小的乡镇可以适当合并, 减少数目, 扩大规模, 求得行政管理中的规模效应。严格控制在编人数, 根据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等条件, 把编制数核定下来, 以法规的形式严格控制。降低乡镇政府机构运行成本, 把多余的财力转移到支持行政执行上面来。进一步提高行政执行力, 有利于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2) 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 构建扁平化的政府层级新框架。减少现有的政府和财政的层级, 积极推进“乡财县管”的试验。使乡政府成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从根本上消除乡镇政府包揽过多、干预过分的格局, 从而为乡镇财政创造较为宽松的执行环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提高乡镇政府执行能力。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基层还主要是吃财政饭, 如果没财政的转移支付, 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 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 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 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 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负担原本由乡镇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 减少乡镇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财政负担, 让乡镇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去执行和落实上级的政策。
2. 合理确定政府职能, 要做到依法行政。
(1) 规范乡镇政府职责, 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的制定, 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 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 正确确立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 结合《地方组织法》, 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 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2) 加强绩效评估, 推行行政问责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正确的绩效导向, 明确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指导思想。按照权责一致、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原则, 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 解决由谁来问责, 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 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 实行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 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
(1) 理顺乡镇政府与上级的关系。上级政府在分权与放权之间要有一个合适的度。打破原有机构之间“条块”管理, 除保留县级的必要派出机构外, 其他机构可由乡镇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级各类机关之间政令畅通。保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得到直接的领导和有效的监督, 从而提高乡镇机构的行政执行力。
(2) 加强乡镇的思想政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增强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 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要以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政策法规教育, 使广大农民正确认识政府的法规政策。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 使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 法律素质普遍提高, 能够掌握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依法履行应尽义务, 从而保障各项政策依法有序进行。
(3) 妥善处理政府与宗族组织的关系, 加强对宗族组织的行政管理。目前宗族自治已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严密的自治结构和族规宗约, 短期不会自然消亡, 政府理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宗族组织的行政管理。如对宗族自治要依法登记, 严格管理, 因势利导, 使其沿着有利于社会运行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努力促进宗族文化自身的创新。这是节制宗族势力蔓延的最根本的措施。宗族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早已落后于时代要求, 有的甚至阻碍新农村发展。因此要对其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限制, 努力寻求更多更新的宗族文化活动形式, 淡化其封闭性与封建性;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重新制定祖规宗约, 把宗族文化活动内容限制在遵守国家法令和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范围内, 使其内容更具丰富的时代性, 从而实现宗族文化的自身创新, 确保宗族组织活动健康向前发展。
4. 改革执行机制, 提高执行效率和效果。
(1) 建立协调有效的行政组织权力运行机制, 改革执行组织结构, 减少执行层次, 实行执行组织的扁平化。合理划分职责权限, 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执行过程中, 保持一致性, 避免权力的非程序运行。设计规范合理的执行流程, 消除执行过程中的多余步骤, 减少资源及时间浪费, 规范执行行为, 避免执行失范和执行偏差, 提高行政执行力。建立有效的行政执行指挥体制, 要简化繁琐手续, 提高指挥效率, 注重各级指挥执行主体的指挥权限和相应责任, 进一步改变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 下放权限, 明确责任。
(2) 采用先进的执行工具, 提高行政效率和效果。现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 传统的执行工具已无法达到快速高效的执行目的。应当努力建立起电子政务, 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行政执行力, 各级政府建立电子政务系统, 彼此连接, 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 公文传输电子化, 日常办公自动化、窗口业务网络化。在执行过程中相互配合, 节省执行时间, 提高执行效率。
5. 全面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
(1) 对执行人员的思想素质进行培育。要对执行人员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使他们执行工作既积极主动, 又有纪律性, 诚实可靠不搞形式主义。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公务员队伍素质得到持续的提高, 强化公务员已有的技能或培训新的技能。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上强调流动性特点, 打破公务员终身制, 鼓励公务员努力向上, 自觉提高素质。通过评级系统来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使公务员的消极行为和违法行为得到控制。建立较完善的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制度, 落实培养责任和义务, 并针对培养工作的组织管理、经费来源、培训标准、考核评估、分配使用等建立法律法规。创新培训内容, 采用多种方式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2) 提高行政执行人员的执行能力。重视加强执行力的培养, 提高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领悟能力, 在执行政策之前, 政策执行人员首先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战略意图。二是计划能力。任何一项政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有步骤、分阶段完成的。因此, 执行者要善于制定计划, 确定事项的优先顺序。三是协调能力。政策方案的落实会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作为政策执行者, 要学会协调, 在协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执行艺术。四是判断能力。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执行者常常会面临抉择, 就需要有高超的洞察能力, 对形势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确保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五是创新能力。只有拥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 才能够根据中央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 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 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着眼于我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结合乡镇基层政府存在的行政执行力问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改善乡镇政府的财力状况;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加强政府行政执行人员素质的培养;完善监督体制, 来提升乡镇政府的行政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谢晶莹.政府执行力是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关键.今日中国论坛, 2007 (11)
[2].唐仕军.政府执行力探析.中国行政管理, 2007 (7)
[3].徐疾.提高行政执行力的难点和对策.消费导刊, 2007 (11)
蓝庆毅
“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并非是故弄玄虚,而是居安思危,从微软长远发展而提出的战略思考。这里说的执行力,就是执行战略决策、落实战略谋划的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执行力”建设被正式提上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日程。政府执行力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党的执政能力,而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战略决策以及执行行政命令和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
俗话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顶层设计是靠下层支撑来实现的。再好的规划不变成现实最终也只能是规划。“五大执政能力”都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决策力、执行力和保证监督力。而执行力不仅是实现执政目标、达成执政使命的重要保障,而且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政治品格和领导水平的表现。不讲执行就是不讲政治,不能执行就是最大的无能。执行力文化是贯穿行政执行活动的灵魂。政府的行政能力是靠公务人员的自知自觉、理性服从、创造执行来维系的,而执行力文化恰恰是贯穿执行活动全过程的执行态度、执行原则、执行价值观、执行心理倾向的总和。执行力文化的严重缺失必然使执行活动失
去良好的环境依托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始终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始终是消解行政执行力的内在动因,而自由散漫的社会风气、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赏罚不明的干部考核和选拔制度,则是造成执行力弱化的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
有一位科学家说得好:科学家离开了实践家,一切科学理想都只能是幻想。毛泽东同志也有一句名言: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执行力是靠高度的责任心“干”出来的,是靠开拓创新“闯”出来的,是靠脚踏实地的工作“拚”出来的;同时,也是靠干部以身作则“带”出来的,是靠严格的制度和机制“管”出来的,是靠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促”出来的。决定正确的路线最终能否成为正确的实践。怎样发挥决定因素的作用,归根到底是执行能力的强与弱。当前,由于行政不作为、迟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带来的执行力缺失的情况比较普遍,推诿扯皮、形式主义、阳奉阴违、虎头蛇尾、以权谋私等种种执行不力乃至执行违法的现象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在确保中央政府权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量化的政策执行目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协调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来调动地方政府执行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政治鉴别力、形势判断力、目标计划力、政策贯彻力、利益协调力、实践创造力等各个方面加强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
如何提高行政执行力呢?我认为:
创新,是提高执行力的动力。只有把上级制定的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要解放思想。要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要增强抓发展的主动意识、执行意识、竞争意识。二是要创新方式。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整合全市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执行水平,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三是要重视人才。要提升地方党委、政府的执行力,不仅要打造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还必须真正建立起选人用人的新机制,提高党员干部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可能因为教条的制度化、搞形式主义而影响执行力的提高。一是要杜绝文山会海。切忌出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形象,务求简单、便捷、高效、准确地传达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推动工作,提高执行。二是要杜绝简单变成复杂。减化流程,加强行政办证大厅建设,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明确宗旨,重视事关群众利益的细节、小事;增强主动,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下属的执行主动性和积极性。
落实,是提高执行力的生命。抓执行就是抓落实。在抓落实中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增强坚韧意识。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一抓到底的工作精神。二是要增强效率意识。对定下的事、看准的事不等不靠马上办,强化责任,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时效性。三是要增强
发展意识。只有把执行力融入到发展之中,落实到工作之中,执行力才有意义。
责实,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重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施绩效管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政府绩效意识,实施绩效管理,将政府执行力落到实处;要用科学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来引导行政资源的配置,激发和调动广大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将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用绩效作为检查督促执行工作的标准,作为评价和考核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执行力的基本尺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目标和结果,为提高和强化政府执行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执行的考评、监督机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在问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执行的考评、监督机制,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执行结果进行全面检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执行力责任评议、警示、奖惩制度,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和办法,强化经常性的监督。
黄继宏
2016.6.17 九年一贯制建设整整两年,两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从重组、构建、实施、探究到成型,有对传统的“守成”“复制”、“粘贴”,更多的是大胆创新,披荆斩棘,劈草开荒。学校发展的行囊已经装得满满。良好的行政习惯业已形成;精心的从教习惯根植在老师们的心田;勤勉的学习习惯充斥着各校的每个角落。但我们隐隐地感觉到,装着“收获”的瓶子瓶口渐渐变小,出现了“瓶颈”。“老方子治老病,新病还得新方子”。学校办学的二次飞跃,只能打破“瓶口”,敲开“瓶颈”,让办学激情和智慧“喷薄而出”。
一、亮亮“功劳薄”
2014年6月至9月学校按照方案、计划和细则,稳步实施九年一贯制整合,实现了中小学全方位立体式无缝对接。用时一年逐步完善学校管理机构。整合之初,学校成立党务、教务、后勤、德育、行政五个职能工作组,为行政分工的合理性和选人用人管人积累经验,锻炼队伍。2015年9月选拔、配齐中层班子以及党团队组织,形成了年龄结构和岗位设置合理的管理团队。推行了多项行政 “清化、纯化”的作风建设措施。着力推进:
1、办公前移;
2、校级联系;
3、推门听课;
4、周工作流程----为了提高行政执行力,要求行政领导工作周周清,周五召开行政扩大会通报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布置下周工作。本期还要求校级联系领导主持各校行政会。所有工作安排在群里都有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监督。对于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学校要求必须尽早办理到位;
5、实行“两前两后——发现问题在上一级之前;执行决定在理解之前;总结反思在工作之后;享受待遇在教职工之后”的行政准则。
6、“行政十六字诀——个别酝酿;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
7、“三无检查——无烟、无酒、无会”。8)“办结通报”。
9、清理在编不在岗。
当年6月起学校把七年级招生工作作为整合之后的“重头戏”,全面实施招生工作“回头看”、“从头来”通过努力,初步走出了困境,开了个好局,改变了过去小学毕业生大面积外流的局面。
2014年暑假本着“自主招生、就近入学、着力打造、插杆树旗”的原则筹建小学本部,对西山驿小学进行分流,在学校本部筹建一至六年级的小学本部,并率先实行数字化、精细化的半封闭管理。2014年下半年起开始施行二次整合,就近集中了西山驿、陂塘、王福七五六年级学生到本部。目前小学本部拥有“饱和”班级九个,一跃为西山驿地区小学教育的核心。
2014年下半年借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契机,全面整治校园环境,完善各功能室管理,实现各校“基本均衡”,“等高对接”。2015年投资近200万元,着力建设本部全塑胶运动场;全面维修校园围墙;改造危房;新修两座水冲厕所。加固维修西山驿小学围墙。维修陂塘小学道路近50米。为二小率先配置校园广播网。下辖各校全部安装校园监控系统。2016年对本部多功能餐厅进行改造,为二小兴建一幢教学楼。有计划逐步改善办学硬件,疾步追赶“县城中心区”,化解“被边缘化”的险境。
全力建设在线课堂,引领示范全县,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并代表省市县接受山东、江西等省内外教育系统的观摩学习。让西山驿学校渐渐由“校名”变成“区域名校”。
健全学校党组织,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推进阳光政务工作,实现校务、财务监管常态化,并形成长效机制。2016年3月代表肥东县接受省厅民生工程督查,财务专家对学校的经费管理高度评价。学校的团工群妇组织正在或即将成熟起来。每位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增强,2015年12月成功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议案一项,收到结转提案数件,均在逐步落实中。新形势下,让“权力关进笼子里”在我校不是一句空话,规范招待、减少评估频度、精简会议、阳光采购、简化行政程序等等处处彰显自律。行政“十六字诀”在有效践行,让“为民、务实、清廉”深深扎根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是我们的共识和准绳。
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学校数字化、信息化优势,全面开放网络,搭建了学校教师工作QQ群、行政办公QQ群和校园网站,作为交流沟通、布置工作、评估检查、材料收整、校务公开的平台。给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甚至惠及周边群众),让干群“等距离”交流,提高了工作效能。
完善寄宿管理、半寄宿管理挽救了教学质量,重塑学校优质教育的品牌,赢得社会一致好评,2015年11月肥东县寄宿制学校现场会在我校隆重召开,会上县政府、教体局领导号召全县寄宿制学校学习我校生管经验。本部中小学教学管理从规范入手,规范备课、规范课堂、规范巩固、规范评价、规范拓展一系列活动让各校教学质量均有提升。增加了一至八年级月考(月联考),在课程管理过程化方面做出大胆尝试。素质教育成果颇丰,先后举行两届秋季田径运动会、两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首届“庆六一”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各种专题性素质提升比赛,让快乐文化活动“活化”校园。
“一次改造、高标建设”兴办西山驿学校中心幼儿园。下一步目标是力争在两年内将幼儿园建设成为合肥市I类幼儿园。
二、出出“反思汗”
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活在过去和躺在功劳簿上都是不明智的”。目前,学校的“瓶颈”和“梗阻”十分显现。
突出在:
1、行政作风“虚盛实乏”。“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现象严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多错多;我不会还嫉妒别人会;遇到困难就缩头、绕道、推脱”;1)“纸上谈兵、妄加评论”死灰复燃。要知道,说一百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不少同志会上侃侃而谈,会下不见踪影、不见实效;校级联系领导主持各校行政会落实不到位,对各校的办学困难体恤不够;2)要求别人面面俱到,头头是道,要求自己得过且过有之;3)不以工作为重,“优亲厚友”、不讲原则大有人在;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群众意识淡漠并不鲜见;4)做人为事“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因噎废食”,缺少起码的大度和宽容;“见利忘形”,“奋不顾身”时有显现,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党性甚至人格;5)遇事避让、矛盾上交的 “懒政”现象已经抬头;6)定位不清,不服从岗位管理,不履行岗位职责,有的部门一学期常规性会议一次没有安排,“占坑不拉屎”,甚至连“分内”会议都不参加,还要理所当然地“吃两头”、享“爵位”;7)把“份内事”演化为加班;行政值班虚设,缺岗严重,值班期间躲进“棋牌室”或参加各种应酬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领导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学校办学的危险信号和“死结”,如不彻底去除,大好局面将昙花一现,根本没资格谈发展。
2、个人利益至上,把学校利益抛在脑后。“做和尚只撞钟,或不撞钟,甚至讥讽别人撞钟”经常发生;有的同志不顾西山驿发展大局,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不去想着怎样教育好家乡子女,反过来却劝其出境就读”;习惯于“小”教室而不愿来本部从教;眼里只看着别人在获利,根本看不到别人在付出。从步伐上看,“疾步如飞”的往往是班主任和一线“中考拿分科目的”教师,而“渡着方步、缓步逡巡”的多半是行政领导和少数不饱和工作量人员。别人劳累视而不见,利益面前怒目圆睁。这是党性淡漠、师德滑坡、极端个人主义的表征。
3、不学习、假学习、不提升普遍存在。年轻人普遍存在“唯家庭,重娱乐,假学习”,甚至思想上根本没有学习这根弦,不关心政治,不钻研业务,似乎自己有“从象牙塔顶滚落到金字塔底”的定位误区,怀才不遇。即使受学校委派外出学习也是流于形式,学用“两张皮”。教师专业化成长几成一句空话。中年教师“教老书、啃老本”比比皆是,“职称登顶”便丧失工作热情和对事业的追求,敬业精神远不如一些老年教师。不少党员、领导干部不提升,素质滑坡,“尽说外行话”,履职履责底气不足,缺少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政治敏感性不强,参与、诱导、散布一些有悖于党纪国法的言论,“随意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表态”,不能自觉地集聚正能量,误导教职工的舆论取向。
同志们,不妨问问自己:
○作为分管领导、各校校长,本期你的学校召开了几次行政或部门会议; ○作为行政领导,本期你听了多少节课,或参加几次教研活动; ○各个值班岗位,你是否脱岗了,是否经常,在干嘛; ○你是否自觉遵守学校的考勤制度; ○你是否自觉遵守劳动纪律; ○你督查过几次所分管的工作; ○作为教师,你承担了多少工作量;
○你是否真的认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
○本期你究竟取得了哪些教育教学等岗位成绩,来体现你的岗位价值; ○本期你有没有违反师德的行为;
三、对策与出路
同志们,两年来我们完成了“整合”,构建了较为健康的九年一贯制发展路径。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情况下,学校仍然有两大办学考验:一是安全,二是质量。
1、质量是生命线,安全是生命线的生命线。我校不少学校临路,安全工作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首先要强化安全管理,全力建设平安校园。各校一定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一月一主题等管理举措,落实安全责任状,落实期末专项考核。要定期开会,总结反思,做到严格管理,奖惩分明,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2、质量是立校之本。没有高的质量,学生就会外流(包括内流)。“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直接”。所以,必须要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来吸引住家长和学生。再策略的招生预案没有的中考好成绩将无比苍白。作为主抓质量的教务部门和各校校长,要多在轻负增效上下功夫,减少不必要的冗杂繁琐的管理枝节,多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方法上找出路。质量要从一年级抓起,各级段各有侧重,低年级重抓习惯,高年级重抓方法和积累,毕业班重抓理性冲刺,从而真正形成一个追求高质量的生态体系。“当学校硬件建设(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抓质量。”
3、在提高行政执行力上下功夫,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上做文章。要“去爵位”,准确定岗定位,“不愿干”的可以让,认真核定各校的行政职数,少交叉少兼职,逐步构建专业化路径,构建“分工不分家”的和谐行政氛围,领导要以身作则,既要大胆作为,也要谨小慎微;既要尊重师生,也要勇于担当,正气凛然;既要整体把握,服从大局,又要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既要严守规则,又要释放人性关怀。
所谓效能,一般来讲,就是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行政机关的效能建设,就是要注重行政效率,讲求行政效果,追求行政效益,提高执行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效能就是效率和能力的集合体。执行能力,甚至执政能力都是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讲,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如果细分的话,我们也会发现,效率高低和执行能力也可以互为表现形式和动力源泉。实践证明:效能建设,贵在执行。近年来,行政机关上下都很重视执行,但层层都感觉执行不到位,而且互相都在为执行责怨。效能低下,是“执行难”,还是“执行不力”?根在决策,还是根在执行?我们透过行政机关执行不力的“病理”分析,就可以看出效能建设到底应该拷问执行什么?
一、问行政管理体制。
社会深刻变革,行政职能转移分化,基层政权组织功能弱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毫无疑问使传统压力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受到冲击。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销蚀执行力。“下级服从上级”是党的组织原则,上级组织决策一旦形成,不理解要执行,有困难的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也要执 q。总感觉政府无所不能、包揽一切的历史进程似乎尚未走完,面对无限的社会需求,政府职能向市场、社会和企业分化转移不够彻底,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 ;超出职责范围和承受能力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无钱管的事情,通过“一票否决”的方式把责任和结果强压下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难以执行到位。二是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影响执行力。我们党来之不易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民主与集中”、“抓点示范”的方法,不知不觉被“以文件贯彻文件、会议贯彻会议、以与执行机关签发责任状落实与上级下达。的意见很难采纳,主要目的是把上级的会议精神传达下去,红头文件转发下去,执行责任分解下去。近年来片面强调领导班子年轻化,导致班子成员有资历、能力、政绩和经验的执行型干部减少;强调高学历,导致班子成员中执行经验丰富的干部失去了应有位置。如此被“ 优化”的班子结构,难免使决策打上脱离实际的“衙门”烙印。
三是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存在偏差,使执行行为被异化。行政法制化合理化是行政执行效率的前提和保障。一些地方长期不把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充分体现民主意志,反复经过科学论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执行、监督、考核的依据,而是照抄、照搬、照套上级改革、发展、稳定、安全、信访、民生的执行指标,忽视了区域条件、发展基础的差别化管理 ;层层加码下达 目标任务,并实行“一票否决”,与基层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反差。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举止,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于是“上面不讲理,下面难讲法”,“一级哄一级,层层哄上级”。四是决策层不为执行层分忧担责,使执行者被边缘化。一些决策机关强调执行,却只停留在公文的下发、会议部署、精神传达上,对执行却放任 自留,听之任之,坐等执行结果,难免会偏离决策 目标价值。一些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决策者对执行者常常持如下态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排忧解难,他们“不管过程,只认结果”;在重点工程项 目建设上不调度、不协调,“反正竣工时我们来剪彩”;在基层改革大事上不分忧担责、保驾护航,却反复强调“摆平就是水平”;对信访安全稳定工作不提神鼓劲,“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最后还不忘丢下一句狠话“此事办不好,在上级免我之前,我先免了你!”
三、问决策执行主体。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是提高执行队伍的整体素质。“什么种子发什么芽”,什么素质的干部队伍会干出什么样的执行业绩。而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在执行主体上的问题并不完全那么简单。一是“一把手”不是执行主体,但执行能力被无限放大。“一把手”在领导体系和执行过程中都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一把手政治”却是不折不扣的体制弊端。“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只是个误区,什么都要“一把手”亲自过问,副职的职责、权威被削弱;什么会议都要“一把手”作重要讲话,造成“一把手”到会的就快落实,一般领导到会的慢落实,没有领导到会的可落实可不落实。什么事都要“一把手”到场,片面夸大了“一把手”在执行层的作用,忽视了班子其他成员特别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执行作用,而他们才是真正的执行主体。从上到下,只重视主要领导岗位“精英”的培养、选拔和交流,干部队伍的整体资源没得到“激活”和优化配置,不少公务员的成长都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素质难优化,执行力难增强。二是执行主体队伍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但执行的整体力量被长期忽视。基层单位是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工作指令的落脚点和执行单元。基层干部队伍是最广大的执行主体,然而几十年积淀的这支队伍已无结构优势可言,他们在生活上长期处于封闭和超稳定状态;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处于保守僵化状态;在工作上被动处于服从和执行状态,在成长上无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几十年始终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在岗提高无路,职务晋升难求,在位的下不去,无为的出不去,优秀的进不来,也上不去。人满为患,官多兵少,多数干部成长无动力,执行乏能力,创造少活力。三是激励执行的机制不健全,推动执行的作用被淡化。激活用人机制,激发执行主体队伍的整体活力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根本之策。而现实生活中,确存在“做的不如看的,干的不如跑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诸多不良现象。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没有建立,岗位之间缺乏正常交流,干部队伍缺乏合理流动。上级只下达目标任务,不创造公平竞争的晋升机会,考核结果与升降去留没有真正挂钩。用人导向缺乏正面激励。一味强调年轻化和高学历,则导向大家去改年龄、补文凭;不重资历、能力培养,政绩创造和经验积累,热衷于“一考成名、一考升官”。“考而优则仕”,挡住了绝大多数踏踏实实的执行型干部成长进步的道路,过早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颓废心态。四是执行行为功利化现象突出,执行目的被人为扭曲。地方各级政府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义是本地区利益的法定代表人,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特别是人权、财权和资源配置权受到冲击时,地方本位主义占了上风,国家政策法规在这一地区的执行效果难免受到影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一些地方盲目攀比gdp增长比例,不顾全局利益,打法律的“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踩纪律的“红线”,为“数字经济”而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滥用职权、乱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不计权力行使后果,不可避免地出现趋利行政、违法行政和行政不作为,以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
四、问监督评价机制。
1思想认识有误, 公共精神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思想观念不仅指引行动的方向, 更是衡量正确行动的标尺, 地方政府作为广大基层群众的“代言者”, 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践行者”, 其公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处事原则方法等都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现实中正是由于部分基层政府公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导致政府执行力弱化。
第一, 抵触服务理念。
受到官本位思想和传统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 有些公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以管制为主, 服务让位于管制, 认为服务是万事难行的罪魁祸首。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 不少公务人员抱怨以服务的工作作风开展具体工作, 限制了自身权力的运行, 使得在不配合的群众面前失去了组织权威和强制力而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更有甚者, 认为由服务理念指导下的工作态度柔和, 缺少威慑力, 导致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政府工作视而不见, 置之不理, 这不仅仅是对组织权力的限制, 更是给了群众对政府权力挑战的机会。
第二, 自我利益为先。
多年来基层公务人员一直反映薪资待遇低, 低工资待遇的事实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认为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理所应当, 于是就有了执行过程中的选择、应付、被动与机械等问题的出现。同时, 在利益的驱动下, 拥有实权的公务人员在一定范围条件内, 开始“创租”、“设租”, 实行“抽租”、“分租”, 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 自身利益优于公共利益, 为私而废公是时常发生的。在这种错误思想认识的指导下, 政府执行力大受影响是必然的结果。
第三, 不满上级政策。
当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基层实施出现困难与阻碍时, 地方公务人员会对政策的执行充满抵触情绪, 认为政策的制定不合理, 没有考虑下面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取消农业税后对于拖欠的税款不予追缴, 同时粮食直补照发不扣的规定, 引起部分按时缴纳农业税农民的不满, 从而向基层政府发泄, 基层公务人员便抱怨这种由于国家政策制定时考虑不周引发的问题, 后果却要由他们代为承担, 这是不合理的。再如国家实行“省管县财”的政策后, 地方政府认为这是一种财权上收, 事权下放的政策, 是对开展其他工作的限制。政府公务人员在执行类似这些政策时往往不是考虑如何能用最恰当有效的方法将政策落实的让群众满意, 多是抱着不理解不认同的态度, 将责任归咎于国家政策, 执行起来敷衍了事。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了, 要用人来具体贯彻执行。用什么样的人来执行, 用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 还是不赞成的人, 或者是用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 结果不一样。”
2能力素质有限, 实干行动低效
公务人员的能力素质表现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的判断。公务人员是政府工作执行中的核心要素, 公务人员在能力素质方面的缺失, 将直接导致在执行中出现各种错误与偏差, 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执行力的强弱,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务人员能力素质方面有待提高。
首先, 公务人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的年龄分布状况。人的年龄与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各方面会呈现出不同的优劣势, 合理的年龄结构有助于组织发挥最大效能。然而, 我国多数地方政府由于地理位置与福利待遇等问题, 常年招不到公务员, 即使成功招录, 也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导致政府工作人员主要以老年为主, 中年为辅, 青年少之又少, 在年龄梯次上出现断层, 缺乏新鲜血液与活力, 不能实现政府公务人员在年龄结构上的动态平衡。
其次, 公务人员专业知识出现欠缺。目前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现实情况是, 经验与理论不能很好的对接, 现任人员出现老龄化, 学历不高, 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作指导, 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时多依靠经验知识, 阻碍了执行中的各种创新与优化。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部门, 缺少专业对口的人才, 招录的公务人员也多是以非专业的人才为主, 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欠缺, 这些公务人员也很难在所在部门将自身的优势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导致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最后, 公务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工作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地方政府执行上级政策时, 常常表现为不能透彻分析政策的精神实质, 对政策不理解, 只是考虑狭隘的地区利益。然而又对所处的具体环境缺乏准确判断, 优劣势分析不到位, 在贯彻的过程中没能把政策与当地群众的需要要求相结合, 执行出现分歧, 亦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3实践经验有限, 方式方法欠妥
政府执行力弱化与执行人员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缺少恰当有效的执行方法与手段不无联系。不同的政策任务在实施中, 就所处具体环境的不同, 方式方法也应随之不同。然而我国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方式方法上还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是政策营销的手段欠缺。在政策实施之前, 如果能让群众对将要实行的政策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知道该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利弊优劣, 进而从心理上接受认同, 那么在具体的实施中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宣传营销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不宣传不沟通, 就直接执行。另外, 即便是进行宣传, 政策的宣传手段也极为匮乏, 仅仅是将要执行的政策张贴在政府公示栏, 走不进与之息息相关的千家万户, 导致群众对政策实施的结果产生怀疑心理, 在实行中表现为不配合。
二是政策执行的手段欠佳。我国地方公务人员在执行中大都是按照常年传下来的经验, 然而经验的方法多适应于常规性问题事件的解决, 加之近年来, 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发展, 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经验做法也不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地方公务人员在执行中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多是恐吓, 强制, 以权力影响力为主, 对教育、规劝等软手段的运用没有耐心和信心。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无可奈何智穷计尽, 不能不为, 但是又没有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便只能以强硬的方式方法执行。例如在旧社区改造时, 对不配合搬家的群众的房屋实行强拆;在城市摊贩管理上, 运用暴力, 实行没收罚款等。这些欠佳的执行方式方法不仅极大的阻碍了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干群敌对, 使得执行工作愈发难以开展。
4领导阶层失范, 人治代替法治
行政领导者是在国家各级行政组织中具有法定职位和权威的集体或个人。领导者素质与能力的水平, 是影响其所管下级执行力高低的关键要素, 行政领导者若能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为群众着想, 主动提升自身的执行力, 便会被下级所敬佩学习, 这种率先垂范的作用, 就像是一种无声的命令, 影响着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所以若想整体提高基层政府的执行力, 首先应该重视领导者的执行能力。可以看出政府领导阶层道德水平、能力素质等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具体任务执行的成败, 还关系到政府执行力的强弱, 了解领导干部在政策执行中的存在弊端是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一, 领导阶层不能率先垂范。
在上级直管所属下级的制度下, 各级官员对其下级有了更为直接的领导权力, 不难想象这种只对直属上级负责的实际运作模式, 上级对其下属的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巨大影响力的存在导致在具体政策任务的执行中, 公务人员都有看人做事的倾向。同一个政策的落实, 如果是直属上级下达命令与非直属领导发话的执行力度与执行强度都是不同的。出现这种只对顶头上司负责, 而不考虑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 不仅仅有制度上的问题, 更有领导者自身的原因, 如果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能够始终本着先人民群众之所急, 办人民群众之所需的思想, 在实际行动中不管政策来自于哪级领导层都能不折不扣的执行, 以热情的工作态度, 高效的工作能力, 踏实的工作作风去感染下属, 影响下级, 做到率先垂范, 这种选择性执行的现象就会失去生长得土壤, 正是由于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做到对上级来的政策一视同仁, 才致使下属在政策执行时出现“跟风”, 政府执行力难以提升。
第二, 人治倾向代替组织权威。
法律法规是政府执行国家政策时的基础与保障, 政府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理应用于维护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 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却在政策执行中, 将自身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肆意运用手中的权力, 人治代替法治。对于上级下达的政策, 常常以政绩与部门利益为执行的出发点, 有选择的将政策划分轻重缓急, 区别对待, 对所在部门有利的就大张旗鼓全员总动员的执行, 对部门利益无关紧要的就发发文件做个形式, 人治倾向严重, 种种行为都使得政令不通, 执行无力。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核心要素, 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各项政策在实际落实中效果的好坏, 影响着政府在民众心中形象的高矮。公务人员是行政执行的主体, 是政策实施的基础, 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观因素, 政府公信力能否提高, 服务型政府能否建成, 和谐社会能否实现, 关键也取决于政府公务人员。只有了解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主体因素, 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务人员行政能力建设, 才能有效的提升政府执行力。
摘要: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政治方向、政策取向和民意倾向的具体表现, 是地方政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的关键,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公务人员是政府执行力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在政治思想认识、执行素质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等方面的缺失是造成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执行主体,弱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梅继霞.公务员的素质是政府执行力的保证[J].学习月刊 (上半月) , 2008, (8) :8-9.
[2]杨荣明.论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J].人才资源开发, 2010, (2) :61-63.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促进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顺利开展,水产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工作。
1、成立了领导小组。中心主任胡金安任组长,纪委书记潘乃勇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安排部署、组织实施“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纪委书记潘乃勇同志兼任小组办公室主任。
2、制定了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水产中心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目标任务、活动范围和方法步骤。通过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进一步增强水产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作风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执行意识,切实解决水产系统存在的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促进行政效能提升,推动工作落实,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学习动员,宣传教育
在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第一阶段,水产中心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为重点,认真做好宣传材料发放工作。
1、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在全区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动员大会结束后,水产中心党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落实责任,部署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各项工作。7月20日,召开中心机关提高政府执行力动员大会,传达区政府动员会议精神,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身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活动中来。为加强“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领导,水产中心成立了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其他人员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及下发了《**区水产中心关于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实施方案》,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2、突出重点,集中学习。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机关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水产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提高政府执行力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李鸿忠省长、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在省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暨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法》等内容。通过学习教育,水产系统内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端正了态度,为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学习动员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水产中心切实加强了对“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组织实施阶段的领导,全面落实了责任,坚持注重实效,着眼长效,重点在解决问题、提高素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要求各科室统一思想,团结协作,按照《实施方案》,积极投身到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提高政府执行力领导小组的指导、监督、协调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着手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各项相关制度,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的成果。
三、查摆问题,整改提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为切实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执行不力、落实不够的问题,确保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双桥区“迎商环境年”打好基础,特制定2010年全区加强执行力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地方经济、构建“五个双桥”为主题,以提高政府执行力为重点,以改进机关干部作风为基础,以文明执法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推进廉政建设为保证,以优化投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引导、民主评议、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监督制约、行政问责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政府执行力建设,切实增强政府凝聚力,树立公信力,激发战斗力,不断将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推向深入。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全区各级党政机关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效能明显增强;全区行政执法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文明执法素质明显提高;全区各级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问责力度明显加大;全区公共资源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交 1 易绩效明显优化;全区各级党政机关机关作风建设机制进一步规范,廉政勤政善政形象明显提升。
二、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集中开展一次教育活动(3月上旬)一是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市委书记***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市委书记***3月26日在市委党校全市首期市管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区委书记吴国升在区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二是开展执行力建设专题培训。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委党校要通过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委托培训等形式,对全区各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执行意识,努力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理念。三是加强干部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或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提升从事本职工作的技能。四是开展公务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务员行为、礼仪规范。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主要领导要在本单位职工大会上就公务员行为规范作一次专题讲座。五是认真组织开展勤政廉政教育活动。树立和宣传一批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六是推行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与区纪委签廉政承诺书,单位主要领导与本单位 2 干部职工签廉政承诺书,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自律意识。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进行认真学习讨论,达到教育目的,使干部职工更好地改进作风,服务发展。
(二)查摆问题、清理规范一批制度(3月中下旬)要坚持边学习讨论,边查找制约政府执行力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使每个干部心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效率意识、执行意识。重点开展:一是查大局观念,看是否存在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的问题。二是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衙门作风、办事拖拉的问题。三是查执行情况,看是否存在应付执行、选择执行、机械执行、被动执行、消极执行、是歪曲执行等问题。四是查服务质量,看是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五是查精神状态,看是否存在作风涣散、纪律松驰、精神萎靡,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的问题。六是查行政执法,是否存在不秉公执法、不严格执法、不文明执法等问题,是否存在“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问题。七是查政务值班,看是否存在反应迟缓、应急不灵、政务电话无法接通或接通后长时间无人接听的问题。八是查本单位规章制度,看是否有阻碍服务发展制度文件的问题。(三)整改落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4月)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单位和个人自查自摆问题系统归类、提炼、梳理的规范材料,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哪类问题较多就重点解决那类问题的原则,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整改方案、一抓到底”的领导包保责任制,认真整改落实。要召开不同类型、范围的座谈会、恳谈会、征询会,组织机关干部、服务对象和邀请人大代表及人民群众,就整改措施征求意见建议,吸纳完善。在整改落实中,要明确整改目标、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整改时限,明确整改措施,严防图形式、走过场,真正做到真学真议、真查实摆、真整实改,力求在短期内解决一批突出问题,见到明显成效。
(四)建章立制、完善一批制度(5月)各单位、各部门针对自查自摆、集中整改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一是针对行政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集体议事规则,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二是针对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强化行政执法人员法制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自由裁量行为、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严格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执收行为。三是针对权力运行尤其是行政审批、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着重建立检查、监督和流程管理机制,对违规行为做到发现得了、纠正得快。四是针对土地、建设工 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健全公开督管机制的同时,加强责任追究和依法查办制度的建设,从源头上预防不廉洁问题的发生。五是针对机关作风方面尤其是政务值守失职、政令落实不力、工作效率低下、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检查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五)检查验收、推进一批项目建设(6月)实行分阶段检查验收,活动结束后集中考核评比的办法进行,在学习动员阶段,各单位各部门将制定的工作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实施;在查摆问题的阶段,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监察、纠风、人事、法制、督查办等相关部门通过明察暗访、现场督察、组织评议等各种方式帮助查摆,并针对重点问题指导制定整改方案,发现问题跟踪督办;在整改落实阶段,对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驻指导,促进整改落实;在建章立制阶段,各单位、各部门制定制度要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审查。通过本次活动,达到推进一批项目建设。整个活动结束后,通过综合检查考评,对组织得力、整改到位、群众满意、绩效突出的单位、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对领导重视不够、查摆整改不力,甚至发生顶风违法违规问题的单位,责令返工,直至检查合格。综合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
三、工作要求
5(一)高度统一思想,迅速开展行动。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政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效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迅速组织学习讨论、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工作,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真正使政府执行力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
(二)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扎实推进。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这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政府执行力建设活动的组织协调,文件收发,阶段验收,检查督办,综合考评工作;区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制定执行力建设考核、惩处办法,民主测评办法,实行行政问责追究办法,立案查处违法行政案件,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主要负责督导有关单位、部门建立完善勤政、廉政、善政机制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强化行政决策效能、行政服务效能和政务公开监察工作。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主要负责干部职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协助监察部门执行行政问责制度;区委宣传部负责统筹区级新闻媒体和有关职能部门关于宣传报道执行力建设相关内容,以及时推广各单位各部门 的好经验、好做法。区编办主要负责政府职能运行评估工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区审计局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审计监督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土地出让、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产易情况的监督,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工作。区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工作,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执行和服务质量、效率监督工作。区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督导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立、改、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所有行政机关都要以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为契机,以提高自身行政效能为重点,撤消无依据的行政审批事项,合并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真正做到简政便民。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栏、信息简报、网络等宣传手段和板报、墙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执行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各单位要及时报送工作信息简报,区委宣传部要加强执行力建设典型宣传和负面通报批评的力度,形成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讲究方式方法,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建立提高政府执行力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区部分单位主要领导要在区电视台进行作风承诺,接受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监督。在各阶段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在组织查摆问题阶段,不准搞人人过关,严禁搞打击报复。对查摆发现个人的问题,要通过教育的、行政的、制度的办法解决,以达到认识不足、改正错误、促进工作的目的。
四、组织领导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
一、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衔接的重要意义
政策制定是整个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 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而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衔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制定的政策是否合理、切实可行;二是既定的政策是否贯彻落实, 采取某种手段有效地执行下去, 解决问题。
(一) 政策制定和执行有效衔接是政策应用于现实的唯一途径。
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态势,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及时、正确地制定政策方案。而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为现实, 则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指出, 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二) 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衔接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过贯彻执行,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并得到群众拥护的政策, 就是正确的政策, 否则就是错误的政策。通过政策执行, 还可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政策, 促进政策质量的提高, 以期政策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 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衔接是政策全过程的中介性环节。
一方面任何政策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 它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任何政策都有时效性, 它只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 超过这一范围, 这个政策就失去效用或完成了它的使命, 就要被新的政策所代替。
二、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的主要原因
(一) 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的政策性原因。
一是政策缺乏合理性。首先, 政策是否针对了客观问题, 政策所规定的各项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 政策的执行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政策缺乏明晰性。政策的明晰性对二者的衔接具有重要影响, 不仅是由于政策的明晰性决定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而且更因为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往往给投机取巧的执行者留下钻空子的余地;三是政策缺乏协调性。政策系统作为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 各项政策之间以及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得互相抵触, 互相矛盾;四是政策缺乏稳定性。政策缺乏稳定性会导致政策体系的结构性紊乱, 从而造成政策间的摩擦和冲突, 以及政策间的不衔接和空白。
(二) 政策执行手段与方法不当———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的执行性原因。
政策执行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某种执行手段, 执行手段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否有效衔接。当前, 我国政策执行的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引导手段。但是, 现在某些政策执行不下去的原因不是政策本身不可行, 而是采取的手段不当。政策执行方法主要是政策的执行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政策时的具体方法。目前, 政策执行方法主要的问题:一是简单粗暴, 武断专行;二是无视差异, 千篇一律;三是政策宣传有失妥当。
(三) 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的其他原因。
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衔接的因素, 除了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的手段、方法之外, 还有目标团体、政策执行人员、执行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等问题。
三、逾越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鸿沟, 以提高政府执行力
来自政府高端的管理决策, 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与执行, 最终惠及全体人民, 这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执行力作为保障。而何谓政府执行力?政府执行力就是政府部门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 也是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
(一) 避免政策本身缺陷。
首先, 政策本身要正确。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政策内容和政策方向的正确, 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严密的逻辑关系, 科学的规划程序;其次, 政策要具体明确。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 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 也是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同时, 政策的具体明确性还要求政策目标是切合实际并可以达到的, 是可以进行比较和衡量的;最后, 政策必须切实可行。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 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 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二) 改进政策的执行方式。
首先, 耐心说服, 正确引导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于促进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增强他们的政策认同, 防止政策制定与执行不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政策总是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整, 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有时可能会与某些群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政策目标群体难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 切合实际,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也是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方法论保证。坚持政策的原则性, 在政策执行活动中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机械地照“章”办事, 搞千篇一律, “一刀切”, 则是错误的。要在忠于上级政策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 对于那些有明确要求并且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条款, 应该制定贯彻实施细则, 大力组织实施;而对于那些只提供了政策思路和一般原则的政策条款, 则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做出切实可行的完善、补充规定,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三) 克服政策外因素的影响。
首先, 利用诱因, 正确激励目标团体。利用诱因、正确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政策目标躯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 进而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目标群体顺从、接受政策, 政策执行就会成功, 目标群体不顺从、不接受政策, 政策执行就会失败;其次, 加强执行者沟通, 搞好协调。加强政策执行者之间的沟通才是搞好协调最重要的方法;最后,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一项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 而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所决定的。
四、总结
政府执行力本质上就是政府把制定的政策转化为现实、应用于现实的能力, 是政府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能力。“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执行力弱, 政令不畅, 有令难行, 甚至有令不行, 政策落实就可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 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政府执行力的高低与否关键在于政府制定与执行的政策能否有效衔接起来, 是否制定了合理、明确、可行的政策, 是否采取了合适、恰当的手段有效地执行政策。只有有效地衔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才能切实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
[2]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2.
【执行力,政府行政的生命力】推荐阅读:
执行力培训-政府干部执行力培训11-13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09-15
提高政府执行力活动工作总结09-09
论行政强制执行09-22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07-03
行政执行和解协议书09-24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09-15
行政处罚权执行情况自查报告11-15
非诉行政案件执行之我见11-25
提高自己的执行力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