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通用7篇)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篇1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篇2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但白居易“出官二年”, 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 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 而是“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 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 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 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 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 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 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 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 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 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 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 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 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 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 让我们清晰地发现, 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 诗人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 或者说是深意隐忍, 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 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 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 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 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 盗杀宰相武元衡, 居易首上疏论其冤, 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 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 掎摭居易, 言浮华无行, 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 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 甚伤名教, 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 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 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 言居易所犯状迹, 不宜治郡, 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 二不孝, 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 宰相被杀, 忠臣见黜, 显然是朝政腐败, 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 而更深层面, 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 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 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 也是一件幸事, 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 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 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 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 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 “凡朝士宴聚”, “新进士设筵顾吏”, 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 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 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 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 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 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 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 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 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 随着时间的流逝, 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 便被统治者厌弃了, 由能歌善舞的艺伎, 变成了宫中的杂役, 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 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 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 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 多数是靠卖艺为生, 有的嫁人为妇, 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 到卖艺, 再到卖身的历史, 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 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我们细加分析, 琵琶女落寞失意, 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 国库窘迫, 权令断乐。联系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它以李龟年这一位宫廷歌唱家的颠沛流离反映了时代的由盛而衰, 世运的由治而乱。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 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 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 对丰富人物形象, 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 琵琶曲是作者与琵琶女情感沟通的桥梁, 细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 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 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 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 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 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 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于“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样美妙的琵琶声诗人没有什么感受, 而于“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处, 作者却感受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说, 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 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 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 因为我想, 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 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 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 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 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 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 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 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 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 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 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 一种沉重的命运。

琵琶行并序教案四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4课时

鉴赏诗文 掌握技巧 拓展延伸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探讨问题:

探讨问题(1)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悲愤)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好处:情声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

4、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三、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3、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女高音》

女高音

一只鸟自地平线涌起,缓缓地,盘旋在西方的天际。它悠悠地飞下,又舒舒地飞上,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海洋。那一片辽阔而溫暖的洋水,荡得它懶懶地,有些微醉。不久,海上吹起了巨风;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涌。忽然它振翅向天顶疾升,疾升,疾升,要直叩天堂的大门!那么远,那么高,那么渺小!昂起头几乎都追眺不著。转瞬在太空它息下了翅膀,翻一个筋斗向下界飞降。但是还不曾触到平地,拍一拍双翼,又緩緩地飞起。哦,緩緩地,緩緩地,飞向西方,渐沒於黃昏那无边的苍茫。

(三)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古义:因此(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3)朝去暮来颜色故

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4)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5)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6)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义:以前;今义:朝着前面。

2、一词多义 遂命酒 动词:吩咐,命令(1)命

命曰《琵琶行》 动词:取名,命名

感斯人言 名词:话语

(2)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因为长句 动词:写作,创作

(3)为 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给,替

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短暂(4)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回答(5)语

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 副词:轻轻地(6)暗

有幽愁暗恨生 形容词:隐藏的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2)遂命酒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3)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3、背诵。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篇4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 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生:„„

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好,咱们就开始。(放音乐)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生:„„

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呢,如果是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 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 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 生: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不知道。师:看看注释吧。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

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 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生:后面,就是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他们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然后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然后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你的容貌好,她的容貌已经非常得„„ 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

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 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

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

师:普遍的一种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好,这里她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同学们想过没有,琵琶女,她的技艺高超不高超? 生:高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但是呢,她最早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吧?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年老色衰之后呢?门什么? 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这个说法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说明什么问题,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啊,是吧?而是,关键她年老色衰了,所以就被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能理解吗?那么,我刚才说到了,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白居易。

师:那么,当诗人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萧瑟秋天,来到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读诗人,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 生:„„

师:请坐,我刚才怎么说朗诵注意事项的?首先要读什么,对了,读准字音,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白居易呀,作为大诗人,他有没有字音上的错误呀?有,什么?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 师:“血”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师:改正,这里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不是感伤呢?好,就这一段,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好,同在哪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什么?琵琶女是什么?江湖的歌妓,是吧?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刚才同学提到了。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 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还有没有? 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还有没有?

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呢十三什么?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十三岁呀,是不是?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吧,他是,我印象中他很早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还记着没有?小的时候,就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印象?离离原上草„„那是大概他十五六岁时写的。你想想他多有才华呀,大家谈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是什么把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刚才说了“同”,刚才我们讨论得非常好,那他无缘无故的就同了吗?是不是?我们就想一想?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 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化什么为„„ 生:化抽象为具象。

师:对,大家都知道,熟悉的写愁的,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愁有多少啊,无边无际,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的?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我听了刚才同学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这音乐有什么在里边?

生:从第二段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他自己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师:好,富有诗意呀。还有没有?

生3:一男一女江畔逢,同为京城沦落人,为何不乐,难为知己。

师:你前面好像是诗句,后面猛地一句,然后就刹车了,是不是?稍微后面在调整一下,我感觉是不是更好?啊,好,还有没有要说的?这位男同学。

生4:琵琶声传逾千载,歌女乐天花开败,酒不醉人人醉曲,司马泪和一月白。

师:啊,好,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我在备课时,也想了这么一个七律,看我的感受,我读一下,感悟琵琶行,“浔阳江畔少知音,冷月荻花夜色寒。哀怨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前辈字句清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读了这首诗,让我们在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我们进行了一场诗歌的漫游,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好不好,开始。(生默读)

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想是这样,大家刚才读了一下,不知把里面的感情体会得怎么样,你可以选择你最欣赏的、最感动的几句读一读,好不好?把那种体会带给所有的人,谁能给咱们读上几句? 生:(有感情朗读)

师:怎么样?好,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下课。

《琵琶行并序》期末复习训练 篇5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悯然(mǐn) 迁谪(zhé) 湓浦口(pén pǔ) 憔悴(qiǎo cuì)

B.幽咽(yè) 掩抑(yì) 铮铮然(zhēnɡ) 嘈嘈切切(zāo)

C.冷涩(sè) 嫉妒(jí dù) 重唧唧(jī) 钿头银篦(diàn)

D.敛容(liǎn) 红绡(xiāo) 悄无言(qiāo) 东船西舫(fānɡ)

解析: A项憔qiáo;B项嘈cáo;D项悄qiǎo,舫fǎnɡ。

答案: C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司马青衫

B.轻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解析: B项“徒”应为“徙”;C项“崖”应为“涯”;D项“翻”应为“反”。

答案: A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解析: 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⑤古:忽然爆发出。今:冲出去,超过一般,鼓出来。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⑦古:年纪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以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走向前方。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两项是 ( )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E.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F.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G.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H.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解析: A项“快”是“畅快”的意思。B项“歌”是“作歌”的意思。C项“言”是“字”的意思。F项“去来”是“走了以后”的意思。G项“掩泣”是“掩面哭泣”的意思。H项“老大”是“年纪大了”的意思。

答案: DE

5.“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5.C

6.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6.A

7.《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7.A

8.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8.B

9.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2)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

(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诗中音乐描写非常出色。对琵琶女的.演奏,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旋律舒缓流畅,忽强忽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旋律由流畅婉转逐渐转为低沉凝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曲调的高亢雄壮。

(6)《琵琶行》一诗中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开头“______________”,烘托了当时的惨淡气氛;听琵琶女演奏完毕又以“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听者陶醉其间如梦初醒的意态。

答案: (1)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杜鹃啼血猿哀鸣 (5)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6)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阅读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舟中读元九①诗

□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10.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创造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11.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打船声”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9.学生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剧美”。

10.艺术成就。

明确:(1)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2)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3)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换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凝炼优美、扣人心扉的语句!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30多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板书设计】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 乐师) ,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 )为贾人 (商人)妇。  遂(就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 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 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 )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 )《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               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       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       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       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       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析“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拟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有何作用?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间关、幽咽、呕哑、嘲哳(效果: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是又一种的“无声胜有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概括音乐的美。  )

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写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顶真。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何效果?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

谁解琵琶语--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司马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Ⅲ、分析“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1)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明确:第四节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二、整合评价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第三课时: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1)、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 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 “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 “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 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 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八、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琵 琶 行

白居易

三 奏

三 感

上一篇:四字成语故事-鸟尽弓藏下一篇:初中数学考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