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研究论文
班级: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一、研究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人类的物质文化交往也不断密切。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从原来的足够就好转为现在的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在酒足饭饱后的空闲时间里,人们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遣。近些年来,英文歌曲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英文歌曲已成为人们休闲时的好伙伴。
二、研究目的
了解英文歌曲中的英文歌词与中文歌词有哪些差异。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 中英文歌曲的起源 ② 中英文歌词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方法:文献法,上网搜索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撰写研究报告。(6)表达与交流。(7)评价反思。
研究成果
(一)对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
声乐的功能和挣陛与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紧密联系。东西方不同思维特性决定着中西声乐的文化特性。华夏先民依赖陆地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在一个长期较为封闭的自我发展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声乐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注重对群体的认同,强调内心的自省和中庸的态度,注重和谐的“中和之美”。相反,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精神和个性需求,强调深入的理性分析和思辨。西方早期文明生活方式以狩猎、游牧为主,草原、海洋等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西方民族开放的个性和崇尚自由的精神。思维判断方式是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规约手段是宗教,胜过亲缘、地缘关系。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形成的中西声乐,对于声乐不同功能的体现和需求,决定了其不同的历史衍化和发展历程。虽然中西声乐均具有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但具体功能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场合下有所不同,中西声乐对于以上七种基本功能亦各有侧蕈。中国古代声乐作为边缘文化服务于各种实际的功用,如庙堂的礼仪和祭祀、道德和宗教的说教、贵族和臣民的享乐等,大致分为雅乐、俗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声乐主要是艺人谋生的手段,难以形成为审美服务的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声乐,主要起源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以教会为演唱和培训的中心,使西方声乐较早地具备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除了宗教热情,西方人很注重听觉审美价值,推动世俗声乐不断壮大,直到20世纪流行歌曲风靡全球。
一般来说,中国声乐注重情韵,而西方声乐注重和谐。虽然中国声乐也讲究和谐,但一切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情韵始终是中国声乐的指导思想之一;而西方声乐,形式美是首要的,“摹仿自然”和“形式美”本身也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推崇“虚”,强调虚是最实的,虚胜过实,虚是实的升华,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不刻意于音响,而力求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相比之下,西方声乐更注重充实,注重科学,在音域、音色的融合和音响的平衡上,甚为精细。西方人看世界采取科学的、数理的态度,突出“物我对立”。西方哲人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而回避冲突的思想相对,从根本上而言,这也决定了中西艺术风格乃至声乐表现风格的迥异。中国声乐以含蓄为美,偏重抒情,强调绵延、流畅和飘逸,讲求的是连贯性、和谐性和统一性的“线”性思维模式。而西方声乐通过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段,追求音响的厚重、丰满和对人心的震撼,形成纷繁复杂的纵向立体的多声部音乐。中国声乐以简淡的风格与清雅的神韵为主,决定了其以意境美为最高境界,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唤起人们对善的向往和人生的感悟。而西方声乐则注重美与真的和谐,并把它具体化为和谐形式的创造,以瑰丽的形式美化人们对真的理解和对善的认识。中国声乐以价值观为基础,探求意境美,完善了以文艺美学为特征的歌唱审美理论体系。而西方声乐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形式美,健全了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歌唱技术理论体系。将中西声乐的文化内涵差异概括起来,就是线性与网状思维模式的对立、美善相乐与美真统一的对立、心理和谐与形式和谐的对立、简淡清雅与华彩流丽的对立。
(二)对中西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
歌曲是可以歌唱的诗歌。翻译歌词既要符合原作诗歌的韵律,又要配合音乐,因此比一般形式的翻译增加了双重难度。清朝末年时,开始有了对外国歌曲的歌词翻译,当时为了便于配合音乐,译词常采用格律比较自由、句法富于变化的古“歌行”体。辛亥革命后,译者喜用五言、七言或长短句翻译歌词,即用中国诗歌的格律来处理外国诗歌。“五四”以后.改用白话译歌词。由于白话文词句冗长,配谱比较难。故常遇到词曲不协调的困难。最常见的是译词的轻重律与歌曲的节律相矛盾。西方译者大多严格按照原诗的韵律用韵,中国文学界译诗也是如此,而音乐界翻译歌曲的歌词则大都不注意原诗的韵律,甚至把格律诗译成没有韵律的自由诗。但在诗歌的韵律和音乐的韵律结合得很紧密的情况下,译词就不注意原诗的韵律而难以被人理解。所以,翻译歌词既要忠实原作歌词和韵律,又要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和韵律,还要能配上歌曲的节律,表达出原曲的形式和意蕴,使译曲听众产生如原曲听众相同的审美感受,这是歌词配译比文学翻译、诗歌翻译还要难一些的地方。歌词翻译要兼顾词句的对等、韵律的对等、音效的对等、节奏的对等以及风格的对等,此外还要再加—个文化层面的考虑,即歌词翻译是否要兼顾文化的对等。是以原语文化为导向,还是以译语文化为导向,即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处理歌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歌词中的具体表现可分为语音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等文化因素的表现往往不是停留在某个单一层面,而且对于不同层面蕴涵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应区别对待。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插曲Do Re Mi,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层面,翻译的难点也在于英汉语音的差异。鉴于这种差异在歌词翻译中的不可协调性和歌曲本身对语音层面文化特质的依赖,一般选择归化法进行译配。其中虽然丢失了语义层面的忠实,却保留了整体情趣和听觉上的审美感受。语法层面上文化特征的翻译与此相似。和语音一样,英汉语法规则一般差别较大,刻意应用于歌曲中的语法表达一般独具特色,英汉之间很少能互替互换,一般采用归化法,以不同手段求得一致效果,达到殊途同归。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上文化因素的翻译,一般以归化法为主。当中西文化特征在语篇或语用层面上无法通融,使用异化法不易被译语文化接受,而采用归化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时,多以归化法赢得听众。歌曲翻译最终应服务于听众的需求,以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取向。
在歌词翻译中,中西文化因素往往存在于多个层面,有的相同或相近,有的则差别较大。翻译时,应先作区分,相似相通的文化特征较好处理,可直接翻译。对于相异的文化特征要作选择、调整,在各种不同的译法(如音译、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释译等)间选择合适的方法。但因歌词翻译的自身特点,上述过程往往困难重重,难以实现。因为歌曲旋律是既定的,受节奏、旋律、用韵的影响,字数、字音、押韵等均受到限制。多重限制下再兼顾文化因素的译介,往往不能选择一般文本翻译首选的译法,因歌词翻译中英汉用韵的对应、音节和汉字的对应、旋律和声调的对应是首要的,否则译出的词合不上曲,不能唱。这就要求译者灵活应变,必要时可逐“本”舍“末”。对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除探索歌词中文化因素的特点、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外,还应包括歌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歌词翻译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研究以及歌词翻译文化史的研究等。歌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可以探讨歌词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将文化的动态变化纳入研究范畴,研究文化的互通和融合、排斥和敌对对歌词翻译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因素的译介的影响。歌词翻译与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具体研究各语种、各文化间的歌词互译和文化互动的关系。如中英文歌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英文歌曲汉译对中国文化(歌曲)的影响,以及中文歌曲英译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歌词翻译与文化传承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在歌曲译介方面保持文化特色和底蕴,如何通过歌曲翻译弘扬民族文化,是否应以英文歌曲的标准评判中文歌曲;如何保持中文歌曲的民族特色,防止传统文化遗失等等。歌词翻译文化史的研究,应追溯歌词翻译在本文化与他文化间交流、碰撞的历史和发展情况。
(三)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将歌词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既丰富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研究领域,又为两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化研究的理论探索对歌词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均有指导意义。一直以来,无论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的研究都极少涉及歌词翻译领域,对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也很粗浅。究其原因,是受学科界限的阻碍,听觉较视觉的短暂位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翻译研究虽力求包罗各种翻译文本和类型,但终因歌词翻译附属于歌曲演唱的听觉产品,其附属地位和瞬息而逝的听觉形式决定了它不易得到文本等视觉形式翻译产品所享有的关注。同时,歌曲演唱追求的是艺术表现和审美效果,歌词翻译属于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对其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的研究不易被音乐界所重视。另一方面,翻译界兼备乐理知识和作曲、配译能力的研究者为数不多,而音乐界具有配译实践能力的作词、作曲家又少有人通晓翻译理论和文化研究方法。因此,歌词翻译的文化研究尚是一块处女地,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歌词翻译以其独特的音乐属性和艺术特点,填补了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艺术和其他感官形式的翻译研究中的空白,充实了传统的翻译研究,在扩大了研究对象的同时亦拓宽了研究领域,扩展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西文化艺术成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以往研究较多的视觉产品,也有众多有待研究的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产品等,其中不乏同歌词翻译一样与翻译文化研究紧密联系的翻译实体和翻译形式。
所以,中国翻译界应拓宽研究视野,展开对处于边缘地位、应用范围有限、特殊类型的翻译实践的研究,挖掘翻译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具体应用,即重视具有独特性、混合性、实用性的具体翻译形式的研究。
上述研究对象大多属于特定文化孕育下承载文化特性的文化产品,对其翻译的研究可以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结合,揭示特定翻译形式的文化属性、文化作用和文化意义。这样的探讨同样有益于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普遍的、纯种的、中心地位的文化产品,还应重视个别的、混血的、边缘地位的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构成更全面的文化研究,亦可得出有益的启示和整体的理解。
另外,翻译实践无法回避文化问题。任何由文化催生的翻译产品,其翻译过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不同文化的冲击、不同文化的抉择乃至文化价值观的引导。译者持何种文化价值观,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直接决定了直译还是意译等具体翻译方法的运用,决定了翻译产品的最后形式。对特殊翻译对象的文化研究可以指导译者对相应文化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但是,只有方向正确,才能达至理想的翻译效果,而相关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提升宏观的理论认识,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五、心得体会
浙江民歌歌词中, 辞格使用的类型非常多, 它们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对偶、顶真、引用等。浙江山歌里面不仅运用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这样的传统辞格, 同时还运用了闪避、留白、凝粹、谲辞、舛互、设彀、诡谐、新典、会意、列锦、绝语、润色、用歧、同异、析字等这样的新建格。
在传统辞格的使用方面, 浙江民歌浑然天成。下面分别以比喻、排比、拟人为例对浙江民歌进行分析。浙江山歌《四月插秧乐悠悠》:“四月插秧乐悠悠/哥一丘来妹一丘/唱句山歌试妹心/好比日晒油麻望开口。”山歌俏皮生动, 将“哥”想要“唱句山歌试妹心”比作“日晒油麻”, 因为两者有其共同之处, 使得听者在奇妙生动当中感受到了山歌洋溢的浓浓的青春气息。浙江舟山《起蓬号子》:“一拉金 (拉格嗨唷) , 二拉银 (拉格嗨唷) , 三拉珠宝亮晶晶, 大海不负柯鱼人 (呵) 。唉唉唷!”该首浙江号子中的“一拉金”“二拉银”“三拉珠宝亮晶晶”就属于排比句, 使得该首劳动号子的情感不断迸发, 气势不断增强。浙江乐清《对鸟》:“吤呣飞过青又青哎/吤呣飞过带铜铃呵/吤呣啊飞过红加绿/吤呣飞过抹把胭脂唉, 搽嘴唇哦//青翠飞过青又青哎哎/白鸽飞过带铜铃哦/天雉鸟飞过红加绿/长尾巴汀飞过抹把胭脂哎/抹嘴唇哦。” (“吤呣”是“什么”的意思) 。该首山歌中将“长尾巴汀”鸟“飞过”比作“抹把胭脂”“搽嘴唇”,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该鸟的尾巴是红色的特征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将长尾巴汀鸟人格化, 赋予了人的特征, 十分鲜活有趣。
在新建格方面, 浙江山歌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分别以留白、舛互、列锦、同异为例对浙江民歌进行分析。《蚕儿吐丝在肚间》:“有心莫要几多言/有情莫要挂嘴边/牡丹开花不结籽/蚕儿吐丝在肚间。”后面两句用了留白的新建辞格, “牡丹开花不结籽”和“蚕儿吐丝在肚间”, 歌者并不一语道破, 而是戛然而止,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牡丹开花不结籽”是指牡丹开花时十分富贵典雅, 然而它并没有结果, 而“蚕儿吐丝在肚间”是指蚕儿虽然低调, 但是它却在肚子中间吐丝, 默默繁衍下一代, 这是真正的“情”。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 意在告诫人们任何“心”“情”都是要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 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阿姐歌》:“阿姐年纪二十三/艰苦朴素勿打扮/劳动是能手/下田是模范/肩上打苗子/身穿粗布衫, /结婚勿要啥嫁妆/只要那/锄头呀和扁担/ (哎得心阿姐哟) ”该首民歌中提及阿姐“结婚勿要啥嫁妆”, 而后面又说“锄头呀和扁担”, 可见阿姐希望结婚时只要锄头和扁担做自己的嫁妆, 这就是一种舛互的修辞手法, 既全部否定, 然后又部分肯定, 当然舛互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是既全部肯定, 然后又部分否定。浙江宁波《鲜花调》:“唱一朵鲜 (呀) 花/唱一朵鲜 (呀) 花/鲜花朵朵飘到我的家/牡丹花/水仙花/拔兰花/月季花/我只爱上碧桃 (啊) /花啊/碧桃 (啊) /花呀/ (嗳格龙冬唷/哎唷) ”该首民歌当中就用了列锦, 将“牡丹花”“水仙花”“拔兰花”“月季花”同时列出, 呈现出百花争艳之象, 给人带来艺术美感。《莫再浮起动郎心》:“柑子跌落古井里/一半浮来一半沉/你要沉来沉落去/莫要浮起动郎心。”该首民歌使用了同异的修辞手法, “一半浮来”与“一半沉”形成前后的对比, 这种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有同有异的字用在同一个环境当中, 造成前后对应的效果, 就是同异。
综上所述, 浙江民歌的修辞手法多样, 形式新颖, 丰富多彩, 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王士均主编:《江南民歌情歌八百首》, 学林出版社, 2011年版。
[2]齐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周青青:《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4]朱亚荣:《中国民歌精选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5]周大风:《浙江民歌:采茶舞曲》, 音乐出版社, 1964年版。
摘要:随着“古风亚文化”的发展,“古风歌曲”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古风歌曲”是歌词或编曲带有古风元素的歌曲,在“古风歌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古风歌曲”这一研究课题,中国大陆地区整体呈现出散乱、不成体系的特点。本文认为“古风歌曲”歌词所独有的文学性是促使“古风歌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在大众化趋势中,“古风歌曲”歌词大众化发展受其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古风歌曲”的文学性也会受到大众化的反作用而产生变化。本研究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弥补了“古风歌曲”歌词的研究空白,也对“古风歌曲”歌词的大众化发展作出深刻剖析。
关键词:“古风歌曲”;歌词;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J6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1-02
在通过查阅“古风歌曲”的相关议题研究时,笔者发现,在“古风歌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古风歌曲”这一的研究课题,中国大陆地区整体却呈现出了一种散乱、不成体系的特点。在阅读过现有的研究后,笔者发现其切入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根据“古风音乐”的作曲旋律特点,从音乐的角度进行内部剖析,并阐述其内在特征,例如张译文所著的《“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艺术特征》;第二种,是关注点主要在对“古风音乐”中歌词的文学性的特点分析,例如任芳所著《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元素和新诗的发展思路》,这一类研究非常具有创新性,但略有不足的地方在于其专业性欠佳,这类论文多数的着力点在于对个体的个案研究,只是直接分析单个的特殊性的文本,而没有成系统的理论从而对其进行归类、整理;第三类,是从文艺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讨论“古风歌曲”发展趋势背后的文化因素。笔者在文献综述阶段,将中国知网上有关“古风歌曲”的论文汇集整理后,发现类似于王爱苹所著《找寻歌声中的“完整自我”—由古风音乐谈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苏醒》的文本只有十九篇,足见此类课题的研究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前人的系统性构建还很不完备,相关的议题可供研究的创新点非常之多,并且急需大量的研究者为其填补空白,所以笔者在汇集大量所需的范本资料后,决定对“古风歌曲”歌词其大众化趋势进行研究,力图能使古风歌曲的相关研究更加完备。
笔者认为“古风歌曲”歌词的大众化过程主要受“古风歌曲”歌词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相互影响而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包含传播载体、文化影响、市场需求三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主要考虑其本身的文学性的改变。外部条件影响内部因素的发展,内部因素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外部条件的改变。相互影响之下促进着“古风歌曲”歌词的大众化发展。
一、内部因素促进外部条件发展
首先是“古风歌曲”内部影响因素作用于外部因素,即“古风歌曲”歌词特有的文学性使大众乐于接受、带有猎奇的心理接触它们,其中有一部分听众会转变为“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者,创作出新的歌词,通过新媒体并加以推广,促进“古风歌曲”的大众化。
当“古风歌曲”歌词本身拥有更多受众时,自然影响到外部条件。
在传播载体上即是促进了新媒体在“古风歌曲”甚至于在这种亚文化上的应用。文化影响方面主要是当人们在接受“古风歌曲”的古风歌词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古风亚文化”的传播,而“古风亚文化”正脱胎于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也可称为其中的一点助力。市场需求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古风歌曲”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中,必然带动了整个“古风亚文化”的消费产业链,比如“古风歌曲”演唱会、“古风歌曲”专辑的售卖等等商业化的水平。
这时,“古风歌曲”歌词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学性。上文中提到的《水龙吟》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水龙吟》系列是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二》的插曲,经由多人创作不同的歌词,而这些歌词都呈现出文学性的特点。从形式上,都侧重典故化,韵脚很密,文言色彩较为浓厚。内容上,以《仙剑》故事为基础,故事性较重,这些特点使得“古风歌曲”歌词与流行音乐歌词区分开来,得到大众的注意,而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故对“古风歌曲”会略有接纳,在审美上偏向“古风歌曲”歌词,“古风歌曲”吸纳了新的受众人群,促进了受众上的普及。
二、外部条件影响内部因素发展
接着,外部条件会反作用于内部因素,即传播载体的发展、文化潮流的影响、市场需求的上升均导致了“古风歌曲”的大众化发展,而对内部文学性的影响却不都是促进的作用。
当新媒体技术得到极大的普及,依托于互联网的“古风亚文化”更加迅速发展,在此影响下,“古风歌曲”、“古风服饰”等等文化艺术产品都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互联网使更多具有同样爱好的青年人聚集到了一起,给之以全面交流、便捷交流的平台,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古风歌曲”的大众化。文化潮流方面的影响即是近些年中国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下对“古风亚文化”的带动作用,这也是“古风歌曲”得到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市场需求的上升是促进“古风歌曲”歌词大众化最直接的因素,需求带动生产,当最初的“古风歌曲”生产者盈利,必将吸引更多“古风歌曲”的爱好者们投入到“古风歌曲”的生产线上,“古风歌曲”歌词市场的扩大,也对“古风歌曲”的内部文学性因素产生了影响。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古风歌曲”的大众化对于歌词的文学性本身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当市场过度膨胀,歌词的质量下降,爱好者们向着生产线上获得盈利的词作者们看齐,“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批量生产”,即通过大量辞藻的堆砌——减少其文学性的手段来减少创作成本和质量的方式,形成了“古风歌曲”市场的过度,即可谓是一种“假繁荣”。
此外,“古风歌曲”大众化还带来了其他问题。新的受众人群会使“古风歌曲”歌詞的影响力扩大,加之大量的“古风歌曲”面世,使其歌词流传更快,听众的范围也由最初的仙侠类游戏玩家扩展到古风爱好者。古风歌曲原创团体的出现使得“古风歌曲”歌词的产量得到提升,满足不断增长的听众的需求。此时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问题——版权意识和盗版现象。因此,古风音乐原创团队的扩大使他们需要寻求与商业市场的合作,以此维持版权的收入和未来发展。例如2015年古风专辑《人间词话》开启付费先河后,墨明棋妙、鸾凤鸣等团队也相继在百度音乐等音乐平台上开启部分歌曲付费的项目,酷狗、百度音乐等音乐平台“古风歌曲”的数量大大增多,甚至单独开辟了“古风”这一标签,歌词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著名“古风歌曲”人河图的音乐专辑甚至制造了单价五百元的最高历史记录。这充分表现了“古风歌曲”市场的过度膨胀。
三、“古风歌曲”大众化发展对歌词文学性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古风歌曲”的大众化发展之中,“古风歌曲”歌词受众越来越多,歌词的文学性下降是极为显著的特点。
除去原创歌詞,古风歌曲原创团队或歌手也会根据热门电视剧创作同人“古风歌曲”歌词,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引起观剧者的共鸣,来促进“古风歌曲”歌词的大众化。如2011年的《步步惊心》电视剧衍生出的“古风歌曲”《步步皆殇》,电视剧《琅琊榜》衍生出的“古风歌曲”《赋琅琊》等。与此同时,“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不仅仅限于古风歌曲原创团体、古风圈的人,由于其影响的扩大,流行音乐中出于商业考虑,也会进行“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将其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装影视剧中,会为影视剧创作符合主题的“古风歌曲”歌词。例如《琅琊榜》中三首原声歌曲《风起时》、《红颜旧》、《赤血长殷》均是“古风歌曲”,但是歌词的创作者中既有属于古风歌曲原创团队的创作者,也有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者。而《甄嬛传》原声歌曲中的主题曲和片尾曲都是“古风歌曲”,其歌词由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者创作,这也是由于外部的商业化影响因素导致内部创作者的改变。因而,这类“古风歌曲”歌词典型例子如《甄嬛传》片尾曲《凤凰于飞》:
有诗待和 有歌待应 有心待相系可逆风不解 挟雨伴雪 催梅折枝去
望长相思 望长相守 却空留琴与笛凤凰于飞 翙翙其羽 远去无痕迹
以情相悦 以心相许 以身相偎依听梧桐细雨 瑟瑟其叶 随风摇记忆
这首歌歌词中直接化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春花秋月”直接化用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雾里看花”直接化用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中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互文手法运用等生硬刻板,尤其是当几个互文手法连用时,更是感觉是刻意地堆砌,缺少自然地情感流露。歌词中的韵脚分别是“里”、“去”、“系”、“笛”、“依”、“欺”、“得”、“戏”、“浴”、“迹”、“忆”,押的韵形式依旧是现代诗的韵脚,但是相比起早期古风歌词的押韵,明显的韵脚不密集,较为稀疏。至于用典和意象方面,衰落期虽然比繁荣期逊色一些,但是和早期相比,在数量上基本相当,但是在意境方面确实略逊风骚。并且故事性也比繁荣期降低了很多。以《凤凰于飞》为例,整首歌的歌词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以及一个完整的故事。歌词中有很多类似于微观上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例如“真情诺诺”,“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等等,使得歌词的文白比例降低,缺乏故事性和意境,整首歌像是一个悲戚的感悟,让听众在听词作者的倾诉,而不是一个悲戚的意境,让听众在这个意境中,与其中的人物以及词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性降低是“古风歌曲”歌词的大众化发展中呈现的显著特点。
由于内部影响因素中文学性的降低,使得“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难度降低,有些流行音乐的词作者看中了“古风歌曲”在逐渐受到追捧的这一卖点后,于是抛弃了创作“古风歌曲”歌词,开始在流行音乐中增加古风的元素,以此提高歌曲的受众范围和听众喜爱度。这种流行音乐中加入古风元素有两种:一是把“古风歌曲”歌词中的古典意象作为流行音乐的背景,如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整首歌的歌词以白话为主,其中的古典意象只是为了增加画面的美感而存在;第二种是在比较文言的古风歌词的基础上增加说唱,如凤凰传奇的《御龙归字谣》。这些增添的流行元素让“古风歌曲”的歌词更加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促进了大众对“古风歌曲”歌词的认知和理解。
与此同时,大众的审美和心理也发生改变。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更多人注意到了“古风歌曲”,甚至不仅限于古风爱好者,他们在听后会产生不同于流行歌曲的审美体验,再通过歌词体会到“古风歌曲”的意境之美,由此对“古风歌曲”产生兴趣,继续促进其发展;二来,不同于流行歌曲的“古风音乐”歌词让大众产生猎奇的心理。
传播介质层面看,“古风歌曲”歌词的变化过程也是极为明显的。在“古风音乐”发展初期,还停留在网络游戏上,受众面过小,且传播不易。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的传唱,都缺乏快捷便利的传播手段,因此“古风音乐”歌词仍然小众,歌词的创作者都以古代的韵脚、语言等创作歌词,要求较高。随着网络的发展,原创音乐网站的兴起、聊天工具的发达、各类音乐软件如唱吧等都促使“古风歌曲”歌词的创作者们便于交流、分享,扩大题材,不仅限于单一的题材和情感,使“古风音乐”的传播更加广泛,音乐网站也增加了“古风”这一分类,便于听众查找,更加促进了古风音乐的大众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创作、发布的门槛降低,商业化的侵袭,大众化趋势中必然会使得原本“古风歌曲”歌词文本中的文学性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像“增加元素”的行为,必然只能学习其外在,即结构、方法,而学不得其本质,即意境、情感。
总之,在大众审美日趋变得通俗,雅文学的受众越来越小时,在流行歌曲中增加古风元素,也不失为是一种改良和创新,不仅增加了流行音乐的题材,而且也能使大众在听流行音乐中了解、感受到些许的古风或古典文化的知识、意象等。但是在不断受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影响的大众化趋势中,找到一个“古风歌曲”歌词文本文学性和流行歌曲歌词文本通俗性平衡点,不仅仅能促进大众化的发展,更能促进“古风歌曲”歌词文学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欣:《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古风流行歌曲》,《文学教育》2015年5月。
[2]欧阳国婷:《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文学教育》2015年5月。
[3]宋秋敏:《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12月。
[4]周兴杰;《论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之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三期。
[5]靳莎莎:《浅析古风音乐的创作》,《学术论坛》2014年1月。
[6]王爱苹:《找寻歌声中的“完整自我”——由古风音乐谈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苏醒》,《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三期。
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
作者:徐铉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国有承祧重,人知秉哲尊。清风来望苑,遗烈在东藩。
此日升缑岭,何因到寝门。天高不可问,烟霭共昏昏。
夏启吾君子,周储上帝宾。音容一飘忽,功业自纷纶。
露泣承华月,风惊丽正尘。空余商岭客,行泪下宜春。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甲观光阴促,园陵天地长。箫笳咽无韵,宾御哭相将。
盛烈传彝鼎,遗文被乐章。君臣知己分,零泪乱无行。
彩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愁烟锁平甸,朔吹绕寒枝。
月3日15点,《匆匆那年》同名主题曲MV在微博正式曝光,3小时播放量迅速突破100万,打破《小时代3》主题曲《时间煮雨》3小时25分破百万的纪录。此后更是保持以50万每小时的速度暴涨,发布5小时突破200万,9小时突破400万。发布第二天,播放量继续保持超速增长,21小时突破600万,连续创造最快破200万、400万、600万的新纪录。最终24小时播放量达到627万,远超《后会无期》主题曲《平凡之路》MV407万的播放纪录,而这一成绩,也超过其他所有电影宣传视频的播放纪录。
主题曲在微博也进入“屠榜”状态。MV相关话题#献给每个人的匆匆那年#吸引超过1亿网友参与讨论,并拿下电影微博热门话题榜第1名,王菲和匆匆那年则迅速成为上升最快的热搜关键词,持续霸占关键词搜索榜,成为全民话题。MV发布当天,《匆匆那年》百度指数涨到115149点,是同期五部贺岁大片百度指数之和的8倍。
[匆匆那年歌词_歌词介绍]
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圣诞颂歌很多, 其中以《平安夜》 (Silent Night) 最为有名。这首歌诞生于十九世纪, 有几个故事版本解说其来源。流传最多的是, 在1818年由奥地利的一个教会神父约瑟夫·莫尔 (Joseph Mohr) 作词, 当地一位乡村音乐老师弗兰兹·格鲁伯 (Franz Gruber) 作曲, 共同创作而成。《平安夜》作为民间音乐, 从奥地利传到了德国, 它越过国界, 随着德国移民远涉重洋, 传播各地。1859年, 约翰·弗里曼把这首圣歌的三个诗节翻译成我们今天传唱的英语诗句, 他就是后来的佛罗里达大主教。直至今日, 这首歌已经成为圣诞节的官方“节歌”, 被译成许多种文字。仅http://silentnight.web.za/网站上就收录了142种不同语言的227种不同版本的歌词。
(二) 《平安夜》歌词汉译文对比分析
附录选择了三个中译本, 所列译文的版本一由“五四时期新文化基督徒”, “生命社”成员之一刘廷芳所译, 也是流传最广泛的中译文。
以下将从形和意两个方面对附录中三个版本的汉译歌词进行分析。形是指诗歌的形式, 包括发音和书写两个层面, 如节奏、用韵、句长等;意是指诗歌的内容, 或者说字词的选择 (黄国文, 2001) 。其实, 形和意常常是不可分的。形式的选择反映了一定的意义, 而很多时候字词的选择是由形式决定的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 2005) 。
1. 音节与节奏相似
版本一从配唱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译作。每句的长短、节奏几乎与英文相同, 每行的音节数目也与英文相似。我们可以参看配乐中英文歌词:
第一段的第一行silent night, 英语按元音划分, 共三个音节。先看版本一, 汉语中一个字按一个音节计算, 也是三个音节。所以“平安夜”的汉语拼音/ping-an-ye/音节数和英语silent night/sai-lent-nait/刚好对应。接下来, “圣善夜”对应holy night, “万暗中”对应all ia calm, “光华射”对应all is bright, 都是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 数目完全一样。因此, 英汉歌词节奏一样, 配唱乐谱也一一对应。
版本二的第一段和版本一大致相当, 只有第三、四行差异较大。从字数上看, 版本一“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上下对应比较工整。版本二的第三行前一小节“光辉环照”和第四行的前一小节“圣婴纯真”对应整齐, “照”和“真”押头韵, 声母都为zh。但后一小节“圣母圣婴”和“可爱”, 无论从字数上还是用韵上都不对应。
版本三更倾向于直译, 句式更长, 不太注重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和韵律上的对等。第五、六行英文歌词有六个音节, 版本一、二刚好也有六个字, 即六个音节。但版本三“在天堂般的平和中睡去”有十个音节。轻声不能等同于全音节, 如果把轻声“在”和“的”共算作一个音节, 也有九个, 比英文多出三个音节, 给乐曲配唱也带来了难度。
2. 译文直译、意译相结合
字句的选择要忠实于原诗的语言, 更要重视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也就是语境的差异 (黄国文, 2003) 。
先看题目, 很多人对为什么silent night译为“平安夜”很是好奇。一些人认为, 因为圣诞前夜称为平安夜, 所以这天晚上的必唱歌曲译为“平安夜”。也有人认为, 圣诞前夜之所以被称为平安夜, 是源自至这首圣诞赞美诗《平安夜》。到底孰先孰后,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推知的, 在新生命诞生时, 中国人习惯用“平安”一词来表达“祝福”、“喜庆”等意义。如果直译成“安静、静谧”, 中国人可能就联想不到这个夜晚的重大意义了。
第一行holy的中文意思是“神圣”。版本一译成了“圣善”, 译者处在五四这个白话文刚刚流行的时期, “圣善”这个词不是现代词, 所以给人一种“古旧”感。版本二的第二段和版本三译成“圣洁”和“神圣”, 让人更易理解。版本一二摘自基督教颂歌, 版本三摘自儿歌, 接受对象不同, 自然选词各异。如果“圣善”一词放在儿歌中, 就显得有些生涩, 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 用“神圣”或“圣洁”更好。
第二行的英文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是两个小句。版本一前后两个小句中“万暗”与“光华”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暗一亮。而版本二把“万暗”换成了“万籁”, 对比意味减弱, 但“籁”字更接近于英文“calm”的“静”的意思, 并且“光华射”成了“光明夜”还原了英文静态的描述。版本三译的“多么平静/多么光明”在修辞上与英文一致, 都是排比, 但只保留了形容词的意思。
第四行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版本一省略了“圣婴”, 增加了“慈祥”的意思, 导致译文跟原句意思不符。原句只描述了婴儿并未提到圣母, 所以“慈祥”一词不知道是用来形容圣母还是圣婴。如果形容婴儿, 则用词不当。如果形容圣母, 不仅与原意不符而且直接影响到后句Sleep in heavenly peace的翻译, 这句描述的对象只是熟睡中的婴儿, 与圣母并无关联。版本二“圣婴纯真/可爱”在结构上符合文意, 但节奏上有些欠缺。tender和mild都有温和的意思, 译文的“纯真、可爱”采用了意译的方式。版本三“多麼柔顺/温驯的圣婴”直译原文, 文意最贴切, 但用“柔顺”和“温驯”来形容婴儿, 有些不妥。
第二段第二行粗看版本一“牧羊人, 在旷野”, 虽然形式和节奏很符合, 但句意跟版本二“牧羊人/因所见而颤栗”和版本三“牧羊人/震撼于眼中所见”相去甚远。我们知道英文歌词也是由德语歌词转译而来, 可以参看另几个版本的英文歌词“Shepherds hear the Angels sing”, “Shepherds keep watch on Bethlehem's silent hill”, “Shepherds first tell the sight” (摘自《平安夜》歌词网站) 这几句都大致地描述了牧羊人发现耶稣诞生的场景, 并没有强调“震惊”之意。圣经故事中说:“耶稣就降生在伯利恒客店的马槽里, 用布包着。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人, 他们听到主的使者说:你们有救主, 就是基督。”由此可见, 这句译为“牧羊人, 在旷野”, 跟后面两行的译文结合起来看也是符合歌词本意的。
第二段第四行Heavenly Hosts sing Alleluia这句中, Alleluia这个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欢呼语, 意谓“你们要赞美上帝”。在古代礼拜仪式中, 此语是利未人唱诗班歌唱的应和句。现在也是基督教徒祈祷时的常用祝颂语, 所以直接音译为“哈利路亚”, 跟其他基督教颂歌里的译法一样。host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意为:主人, (广播、电视的) 节目主持人;作主人招待。在这个句子中host是古英语词的意思, 译为:军队。如果根据the lord (God) of Hosts即基督教《圣经》中的万神之主 (指耶和华) , 版本一的“天军”和版本二的“天国的使者”体现不出host的地位, 版本三的“天堂中的众神”较贴切。
尽管英文歌曲在中国广受欢迎已久, 但迄今为止有关歌词翻译的研究论著仍然甚少, 歌词的翻译可以借鉴诗歌。诗歌翻译讲究形对等和意对等, 所以歌词翻译也应如此。歌词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译文应力求适合于听和唱, 如果不能达到该目的, 则意味着译文的价值未能充分实现, 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应时刻以歌词翻译的交际目的为导向, 译者应努力做好译配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其所译歌词的功能。歌词是否合乐即译配的优劣决定着歌词翻译的质量。《平安夜》版本一和版本二在节奏对等上比版本三强, 从配唱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虽说版本三在意思上是最忠实原文的, 但基本没考虑节奏和用韵。这也许就是版本一和版本二流传得比版本三广泛的原因之一。
摘要:歌词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由于它的特殊性, 翻译界对于歌词的翻译谈之甚少。借鉴诗歌翻译的形对等和意对等的理念, 通过对圣诞颂歌《平安夜》的英文歌词和三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 探讨了英文歌词汉译的节奏和用词的处理。
关键词:歌词,形,意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学习雷锋,好榜样……立场坚定豆子香……”为什么立场坚定了,豆子也就香了呢?因为豆子也是爱国的吧,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国人脸上笑开颜。”郁闷了好些年……
我小时候听别人唱过一句:“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缸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觉得很恐怖,直到高中才知道歌词是:“……谷堆旁边……”
听陈小春的新专辑《抱一抱》,风格换了,情深款款的。一路听下来,忽然听到陈小春频频唱“小畜生。”再留神,没错啊,全句似乎都是“让全世界叫小畜生。”不是改雅痞了吗?不对头啊?一看歌词才知道:“我可以让全世界都笑出声!”唉!
有一首歌,直到现在那句话我还认为是:“一群三八舞”,知道是哪首不?《忘情森巴舞》。
没有听过张学友唱的《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那个等在车窗里面的人已不是我……”我和好友俩人听了很多次,都以为“那个等在厕所里的人已不是我……”怎么也没想通。
还有一次,把“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听成:“大爷听过我的歌,小伙亲过我的脸。”晕!
后来又听同寝室的同学唱《单身情歌》:“……爱要越挫越勇……”听成“……爱要越做越勇……”
任贤齐版的《神雕侠侣》的主题曲里“让我悲也好,让我醉也好……”我总是听成“杨过悲也好,杨过醉也好……”哎!干吗老跟男主角过不去呢?
还记得游子费翔的《故乡的云》吗?“鬼来吧,鬼来……(归来吧,归来)”,乍一听,真吓了一跳。
我一个农村来的同学,在听张惠妹的《姐妹》“……你是我的姐妹,你是我的Baby!”听了两天,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这女的怎么唱的啊?怎么又是我姐妹又是我伯伯的啊!?”
初中时有个同学听阿哲的《爱如潮水》,困惑地问我:“为什么他要唱‘答应我你从此不在深夜里排队’(徘徊)?”
第一次听童安格的《耶利亚女郎》时,竟听成“野驴呀,神秘野驴呀……”纳闷了好一阵子!
要说吐字不清,首推周杰伦,他一首歌里哼哼:“小贱人、小贱人、小贱人、小贱人、小贱人、小贱人……”我一听那个爽,也跟着唱,被女友痛贬后才知道,那兄唱的是“周杰伦,周杰伦,周杰伦……”还有管自己叫小贱人的?
有天和JJ一起看《宝莲灯》,结尾曲中有一句:“天上下凡三圣母,生下沉香和爹住……”听完后,JJ迷茫地问我:“三圣母生了两个孩子??”我也迷茫地问她为虾米,她说:“歌词里不是唱的‘天上下凡三圣母,生下沉香和铁柱’嘛!”暴晕!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流行歌词;写作教学
一、认知心理学背景下的写作教学策略
2001年,八位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测量评价专家共同修订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提炼出四个最重要的教学问题,其中之一是“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这个问题指向“怎么教”,也就是有效教学策略。
流行歌曲贴近生活,词意清晰晓畅,特别能引起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共鸣,打动他们的心灵。可以通过多学多唱健康向上的流行歌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歌词中字词句的学习积累语文基本技能;可以通过阅读反思把阅读和创作结合起来,提高作文能力。
浙师大有位教授说,流行歌词这块阵地,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占领,就要被别人占领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歌曲”这一另类资源,将其引入写作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笔者做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二、歌词介入写作教学的步骤
(一)收集、整理流行歌词阶段
引导学生分小组,按照流行歌曲的内容,分类别收集、整理歌词。大致分成爱国类的、爱乡类的、亲情类的、爱情类的、友情类的、立志类的、品质类的、哲理类的等等。给每首歌词写评点、感悟,赏析句子,纠正语法错误。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阅读歌词,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能活跃思维,扩展想象,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条件。
(二)赏析借鉴歌词的写作技巧阶段
1.学歌词的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如果你想要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歌词的主题,使你的作品更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你就得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顶真,还有对比、设问、反问、夸张、双关、通感、拈连等等,流行歌曲的修辞现象极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修辞手法。教师借助歌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流行歌曲中的修辞方法,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歌词的创作手法
歌词创作看似平常简单,实则格外艰辛。歌词比较简短,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准确到位地表情达意,需要词作者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厚的艺术素养和积淀,以及高超的创作技巧,一部优秀的歌词作品一定饱含着词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妨大胆学习歌词的创作手法。
除了托物起兴、衬托、细节描写、叠字、用典等创作手法,歌词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结构上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比如布局上的前后对比、先叙后议、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等。这些技巧和手法都是我们在欣赏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吸收的大量养分,对我们的作文不无裨益。
(三)将流行歌词引进作文阶段
1.引作题记,新颖别致
有些学生喜欢在作文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意味隽永的题记或后记。比如有个学生写《青春如花》,用朴树的《生如夏花》的歌词“像夏花一样绚烂,开放在你眼前”做题记,表达了在灿烂如夏花的中学时光,努力创造辉煌的主题。
2.引作文题,耳目一新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章标题,能使读者眼前一亮。要找到简洁凝练而又有暗示意味歌名或歌词做题目也非难事,它会让作文充满诗情画意,文采倍增。比如,当年的满分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我的未来不是梦》《明明白白我的心》都是用歌名做文题的。写宽容的用《一笑而过》,写理想的用《男儿当自强》,写同学的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记事件的用《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等等。还有用歌词入题的《等你回来啊》(《歌曲<千年等一回>》)。用歌名歌词入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富有哲理,具有无穷的魅力。
3.引作小标题,别具匠心
把作文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都用歌名或歌词为小标题,既可以当作线索串起全文,又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新意盎然,别具一格。比如,有个学生写一篇《我的歌》的作文,把全文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分别用《回到过去》《年轻就是现在》《我的未来不是梦》三首歌名作三个小标题,脉络清晰,贴切自然。
4.引作开头,回味无穷
引导学生翻翻平时积累的歌词,把那些记忆深刻,富有浓郁诗情的歌词,引作行文的开头,使文章颇具吸引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恰切地引用歌词开头,让读者批文入情,产生共鸣。比如,有个学生写回忆性的文章《母亲》,用“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开头,把读者悄然引入了怀念母亲的情境之中,真切感人。有个学生写自己难忘的故事,用了这样的开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这是我最喜欢的歌曲,因为在这首歌的背后,有那么多美好而令我难忘的故事。”妙引歌词开头,引出下文,回味无穷。
5.引作过渡,自然别致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会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要想使文章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可以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引用熟悉的歌词作过渡,习作无疑会显得自然别致,摇曳多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引用歌词作过渡。比如,写挫折逆境,可以用《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转承,过渡自然,别致有魅力。有个学生写一件事未结束,又遇到一件事时,用《伤心太平洋》“一波尚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贴切自然。
6.引作正文,诗情画意
在作文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引用歌词,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你的文章看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有位学生写战胜了困难之后,听到《飞越迷雾》“飞越迷雾把生命看清楚,明明白白掌握你的路,经过跋涉之后你总能够,拨云见日,重回到最初”,听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让人越加有了迎难而上的信心。
7.引作结尾,魅力无穷
结尾是点睛之处。好的结尾,会使读者觉得如饮醇酒。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时时要求学生应慎重结尾,并时常引导学生引用精彩纷呈、注满深情的歌词结尾,这样就能扣紧读者的心弦,收到别出心裁的效果。比如,写不怕失败,就用刘欢的歌《从头再来》里的“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妙引歌词结尾,既照应了标题,又深化升华了主题,让人如听仙乐,有余音绕梁之感。
(四)学生仿写、创作阶段
1.填词
填词就是保持歌曲原来的旋律不变,选自己喜欢的语文课本上的诗词填上去,或把贴近自己生活的内容写下来,填上去。如,一个学生就用张震岳的《爱的初体验》“如果说你要离开我,请诚实点来告诉我。不要偷偷摸摸地走,像上次一样等半年。什么天长地久,只是随便说说,你爱我那一点,你也说不出口。想要买酒来浇忧愁,却懒懒不想出去走,想要来一包长寿烟,发现我未满十八岁”的曲调,来吟唱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悲伤和心急,忧郁的日子里要镇静,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改动了几个字后,这首诗很符合《爱的初体验》的调子,改唱后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班级里流行一时,连班级里面成绩最落后的一个都把这首诗唱得滚瓜烂熟,在愉悦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仿写
仿照原歌词的格式样式,进行改写,变成新的内容、新的情趣。比如,汪峰有首歌叫《怒放的生命》,歌词是“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有个学生仿写成一首《追梦的人》:“曾经多少次寻找着方向/曾经多少次徘徊在路上/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想追逐我美丽的梦想/我想要灿烂地绽放/就像花开在荒山之巅/就像星亮在北极之远/热烈灿烂一次就足够。”写出了一个追梦人不停追逐梦想的执着,跟原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仿写,运用到作文中,既意蕴深刻,又朗朗上口,不愧为提高写作的好途径。
3.翻用
改写翻用原来的歌词,推陈出新。有位教师用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翻作出了《新教师醉酒》“这些年的补课加班白发长满头/这些年的工资单啊看着泪直流/不要说谁是谁非学生错与对/只为分数与你一起再拼一回”。学生也可以用歌词来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情。比如,有个学生翻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写出了《世上只有试卷好》《世上只有分数好》,“世上只有分数好,有分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分数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写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无奈处境。比如,有学生把《心太软》的歌词翻用为《心太黑》“你总是心太黑,心太黑,没完没了欺骗大家。”讽刺社会上制假售假的人。
4.演绎
好的歌词本身就是有情感意蕴的诗歌。学习歌词中的古典诗词入词的写法,用一首或者多首古典诗词,演绎出新的歌词作品。
“无言独上西楼,那明月如钩。寂寞似梧桐,深院锁住清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周子寒唱的这首《相见欢》,就化用了李煜的两首《相见欢》的词,合并成为一首歌词,基本没什么改动。它的意象美,意境美,让现代的歌词有了古典的意蕴美。还有毛宁的《涛声依旧》这首歌词,就是借鉴了唐诗《枫桥夜泊》的意境而写出了现代人的心境。潘越云的一首《浮生千山路》的歌词竟然全是古典诗词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中,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就更多了。这些用典化用对于我们作文写作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借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廖百威的《白云深处》、安雯的《月满西楼》、朱晓玲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创作演绎、朗读、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程序,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遣词用字,品味诗词情感,这样,学生在享受流行歌曲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进取向上的审美取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充实创作素材,拓展创作思路,挖掘语言表达潜能,最终达到大幅提升创作水平的目的。
三、喜悦与反思
几年的实践研究表明,流行歌词介入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从2006年至今,已经有数百人次在全国各类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我们品尝到了流行歌词走进作文,带给我们的欣喜和成功。
在将歌词介入写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尤其是后阶段仿写、翻用阶段,难度大,收效不明显。歌词创作,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词坛泰斗乔羽先生说过:“歌词最容易写,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百把来字要写出一个东西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大千世界独特的观察能力,没有对生活形象的捕捉和塑造的本领,没有对音乐律动与节奏的感觉和悟性是万万办不到的。”愿用此话来勉励自己,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感人的歌曲留给人的记忆和美感是长久的,而借鉴学习优美的歌词对于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意义深远。将流行歌词引入作文教学,是一个大有可为、值得开拓的领地和空间。让我们乘着歌词的翅膀,通过歌词阅读着生活,阅读着青春,阅读着感动,阅读着少男少女的心。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蔡伟.流行歌曲介入作文教学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1(4).
[3]陈啸文.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10).
[4]李望成.流行歌曲与作文教学[J].作文教学,2010(9).
[5]李玲.浅谈流行歌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杨益佳.让中国风流行歌词进入中学语文教学[J].师道教研,2011(2).
[7]马树春.论流行歌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艺术[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
[8]刘春香.让歌词走进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