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导游词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理导游词(精选7篇)

大理导游词 篇1

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南城门

前面这一座雄伟的城楼便是大理古城最古老的建筑—南城门,它也是古城的正门。刚才在214国道隔离带的巨石上我们看到“双鹤拓疆”四个大字,传说白族的祖先是循着一对双鹤的足迹来到这块风水宝地的,意思是“大理是仙鹤开拓的疆土”,所以南城门又称为“双鹤门”,双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城门上巍峨的城楼被当地人称为“南门古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是古代殿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城门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大理时所题。南城门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影视中上镜最多的“大理古城标准像”,可不要错过拍照留念的好机会哦!

各位朋友,拍完照后我们马上就要沿着皇城根进入“六朝古都”—大理古城游览。请看,眼前的这一段城墙气势宏伟、曲折蜿蜒,现存300多米,高8米,是1999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

登上城楼,大理风光奔来眼底,古朴的城墙处处透露出王者的风范,这也是我们将其称为皇城根的主要原因。说到这,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刚才你说的“六朝古都”不会是南京吧?其实我告诉您,我们大理也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熟悉云南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云南的彝族、白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开始,先民们便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建立了独立政治的南诏国和武侠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大理国,再加上南诏国灭亡之后的三个小王朝和大理国时期的大中国、后理国,这几个王朝都以大理古城为都,所以说大理古城是“六朝古都”。从公元779年到大理国灭亡前的500多年里,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渡过了金沙江,翻越苍山灭了大理国,将云南行省省会迁移至今天的昆明。

大理古城的历史

古城大理,原为白族先民“西洱河蛮”所建筑的“羊苴咩城”意为羔羊之城。据清代学者解释说,大理地肥水美,就连娇弱的羔羊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长,可见大理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把都城太和城迁到这里,仿长安城格局建造南诏王都。重建的羊苴咩城方圆十五里,外城“六街三市”为四方商贾所居,异国珍奇都在这里交易。中间又筑了方四里的内城,名为叶榆城,为南诏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期(824—859年),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城西北又建崇圣寺和千寻塔,延续到大理国时期才完成三塔全部工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国”为国号,改叶榆为大理。“大理”一词来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段思平改为大理国,有改革旧制、推行礼制、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此后,“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

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城在唐宋500多年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个年代是古代大理城最辉煌的时期,据美国学者考证,公元1000年时大理曾为世界上十四大都会之一,排名第十三位。当时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大理成为国际城市,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如今的大理城,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诏、大理国的都城—羊苴咩城西部的旧址上修建的。历代曾经多次扩建、重修。大家看到的东(洱海)、南(双鹤)、西(苍山)、北(三塔)四座城门楼和部分城墙,按照当今国际上对古代文物的“修旧如旧”原则,已在逐步修葺,大体恢复了昔日的容貌。

白族居民

城内街道纵横、井井有条,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九街十八巷大都保留明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居民建筑特点,显得故意盎然。

白族居民特点:青瓦白墙、朴素大方、典雅别致、崇尚文化。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大理建房靠苍山、面洱海,正房坐西朝东,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射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所谓“四合五天井”,即由四方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辆房子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

苍山十九峰十八溪间的鹅卵石,被聪明的白族人民信手拈来,垒墙筑房,造就了民间所说的,大理有三宝,其一是“卵石砌墙墙不倒”的奇迹。根据8世纪的《蛮书》记载,大理用卵石砌墙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的丰富经验,已形成特殊的砌墙技巧。其要点是:大小搭配、错缝垒叠、大头像内、小头向外、认真填塞、块石砌墙角。技法包括:干砌、夹泥砌和包心砌三种。有趣的是,刚砌好的卵石墙,用手掌拍打,会颤抖的才坚固耐久,于是有“新墙如豆腐”之说。另外还有哪两宝?待会儿下了城楼,我带大家细细看看去,慢慢道来„„ 复兴路

穿过城门,回头看,在城门后方还有佛龛,龛内有佛像,这是其他古城楼所看不到的,这些佛像是大力作为“妙香佛国”的重要见证。

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叫复兴路,它连接了南北两座城楼,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把古城一分为二。它不但是古城的“长安街”(古城最长的南北主干道),还是古城的“王府井”(古城主要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让你看得眼花缭乱,这里终日熙熙攘攘、365天的热闹非凡,就怕你不花钱。扎染、草编、大理石;翡翠、木雕、金银器;沱茶、乳扇、卤饵块、雕梅、蜜饯、水泡梨„„就看你吃的了多少,驮得动多少喽?不过合适的提醒你一句,回家的路费可要留够哦!不然“讨个鹤庆婆,当做骡子驮”,你买再多的东西也要有人帮你驮了;当地的白族金花,不仅温柔善良,而且能干贤惠,只是连你也许都会被驮到她家去喽!

杜文秀帅府(大理市博物馆)

大家请看,大门匾额上刻着“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这里原为云南提督衙门,也曾是清末滇西农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帅府,现在是达历史博物馆。该馆陈列的历史文物的藏品总数为4883件,其中不少是精品文物。分别有“历史文物展厅”、“陶俑馆”、“佛教艺术馆”、“书画艺术馆”、“大理白族扎染艺术馆”、“杜文秀起义图片展”、“大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展馆”、“碑林区”等展区。馆内的碑林是云南省目前最大的碑林,收集了大理国至清代的200余通碑刻,其中“山花碑”是用汉字记录白语的珍贵碑刻,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明代白族著名诗人杨黼所

作,碑文主要咱送了大理的美景和抒发了个人的思想感情,需用白族语言才能朗读。

红龙井水景街

这条潺潺的美丽小街叫红龙井。那是因为这儿曾经有过一口水井,叫红龙井,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后来当地人就用“红龙井”来指代这条400多米的街道。以井的名称来命名街道也是古城的一个文化特色。

大理古城周边的美得益于沧洱美景,但城内真正的美却在于水,在于清凉甘洌的苍山雪水,在于神秘清甜的地下井水。这山溪与井泉,既平添了古城无限的静谧与温柔,也造就了水神与龙的美丽传说。关于红龙井,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孝子非常孝敬老母亲,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孝子四处求医问药,病情终未见好转。一晚,孝子梦见一老者告诉他,在古城的某个地方埋藏着一颗玉白菜,可治百病;玉白菜有四条红龙看守,让孝子用诚心去感动红龙。梦醒后半信半疑的孝子按照老人的指示果然找到了玉白菜,并告诉红龙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好心的孝子终于得到了红龙的同情,摘得玉白菜,治好了母亲的疾病。消息传开后,财主想霸占这颗神奇的玉白菜,便冒充孝子来到红龙井,贪心的财主想把整颗白菜拔走,一时间地动山摇,红龙踩死了贪心的财主。从那以后大理就隔三岔五的地震,人们说,那是因为财主动了龙脉。

2003年,大理市政府以“红龙井与玉白菜”传说为素材,全新打造了一个及食宿、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水景文化休闲区。水仍是苍山流淌下来的溪水,穿西城从红龙井洞直泻而来;落差,则是古人的大智慧,几百年前造城就顺应自然,整个城市略微西高东低,无怪乎大理城自古“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房前柳成荫”。

现在,我们进入了全长408米的红龙井水景街区,溪水轻轻抚过四个盘形石水槽,奔流向东。这里塑“孔方兄”寓意深长:方孔之中“水满则溢”,水代财,属于自己的财好好留住,不该属自己的财就让它自然地流去吧!我们可以沿着溪水两旁的人行道分级而上,路两旁绿柳成荫,路上鲜花盛开;眼前清泉流淌,水花溅起,如玉珠落盘,潺潺水声不绝于耳。大家看,顽皮的小孩追逐着跳过了水中的石头,有的还干脆脱掉了鞋子踏进溪水里,有的半蹲着戏水打闹;在尖叫声、欢笑声中,也许有回忆起了童年的你。水是这样清澈,如果感兴趣,你们也可以去踩踩水,去泼泼水,大理红龙井的吉祥幸福水,会给你们带来好运!

我逆流而上,现在到达了景区的核心区。来,大家进入这个小亭子,这里就是红龙井的原址。请看!亭子中心这个雕塑正是传说中的“玉白菜”;雕塑四周墙壁上:这边刻有“红龙井与玉白菜”的传说;这边有“十二生肖图”,这里是“红龙井的建造过程”;哎!怎么单单少了红龙?哈哈!这位朋友精明!让他看到了。我们就只顾往下面看雕刻,也没注意朝上看看,这不是,龙正盘在亭子的四根柱子上守护着玉白菜呢!

这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小酒吧、小餐馆,且大都将座椅放置在水边,如果有谁走累了,在竹椅上歇歇,沏上一壶清茶,来几样美味或点心,约上几个朋友,照样也能谈天说地聊人生。夜晚来临,当水边的仿古街灯依次亮起,灯光随水晃动,景致更是迷人。坐在水边,不用弯腰,你的手野呢个伸进清凉的溪水;清风拂过,柳叶划过你的发梢,远处传来飘渺的古乐,你肯定以为自己来到了世外桃源。呵呵,人生之惬意,也不过如此吧!大理,更适合一心向往“慢生活”节奏的忙碌都市人解压放松、休闲度假。

大理武庙

您前方这块古照壁已经屹立了600多年,它长21米、高15米,属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年大理尚“武”精神的见证者。照壁具有装饰、辟邪和反射阳光的作用,曾有人说埃及人在金字塔里用镜子层层反光汇集阳光,而我们白族则是用智慧留住了阳光。

照壁对面就是大理古城内香火最旺的地方—武庙会。

大门石碑牌坊—棂星门,本该是文庙建筑。跨过此门,考生学子得神赐福,必定金榜题名。请注意:坊门正面字体颜色为青色,背面则为蓝色,喻指从此步步高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为“石马井”,相传是古城财富之眼,围绕古井,依四象方位有麒麟、貔貅、金蟾、龙龟四只招财纳福的祥兽镇守。品饮瑞祥兽口中涌出的清泉,福禄寿喜便会始终围绕在身边。地上的雕刻均为“孔方兄”,还刻着四个字“河赕古道”,什么意思?让我给大家解释:据唐宋时期文献记载,洱海在南诏国时期称为“河”,白族称坝子(盆地)为“赕”,河赕就是洱海地区,河赕古道,也就是指通过大理洱海坝子的这段古驿道。

穿过武成门,地上铺就着“阴阳太极八卦图”,寓意天、地的鲲鱼和鹏鸟雕塑下方各置一刻度盘,每盘刻有易经六十四卦象,对应关武帝与六十三白族本主神,转动鲲鹏依卦象找到自己的守护本主,为幸福生活祈愿祈福。

再穿一殿,又一广场,中央置道教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后天八卦与二十八星宿组合的卦位圆盘环绕四灵而设,可对照生辰卦位找到自己的守护星辰。

我们眼前这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就是在明代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武庙大殿。进得大殿,对面端坐正中的红脸美髯公—对,您说对了,关圣帝君!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关羽,三国名将,一位武功盖世、高风亮节,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堪称人之楷模,为万世敬仰。他还有“治病救灾、驱恶辟邪”,“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神力,所以被奉为武财神。旁边两位照例是关平、周仓。可后边的呢?„„不知道了吧!那是六十三位我们白族的本主神。

将关帝圣像与六十三尊大理本主神像同侪供奉,妙香千里。这可是头一回,大理武庙将成为全球3万多座武庙中唯一的“本主武庙”。

何谓本主呢?本主是白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其实就是本土本地的保护神,也称为村社保护神或民族保护神,就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生死祸福的神灵。在大理白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有自己信奉的保护神,有龙、虎、牛、羊、鸡等动物;有南诏王劝丰佑的清平官段宗榜;有唐代征伐南诏的将军李宓;有为人民除害的英雄段赤诚以及历代的节妇孝子等等。这是一种由神到人的意识观念的转变现象。每逢春节以及本主神,所有村民都要沐浴更衣,打扮一新,杀鸡宰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将山上本主庙中的本主迎接到村中供奉,一同欢度佳节。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一年比一年热闹,一村比一村隆重。

历史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大理会举办规模很大的“春醮会”,主会场就在武庙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云集武庙,向关帝求财祈福、祁五谷丰登,然后在庙会上看表演、听洞经音乐,进行商贸交易,逛集摊点,热闹非凡。

武庙会将推出最原生态的庙会和民俗文化活动,特别不同的“本主文化体验周”:拜本主诸神、吃本主宴席、赏本主舞乐、接本主巡游等活动,把原汁原味的,兼具观赏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白族本主文化推介给全世界!

洋人街

大理有条洋人街,很多游客千里而来,慕名寻访,这部,我们已经来到街口了。大家看,街道两旁虽都为白族居住,可橱窗上却写满了洋文,旅游旺季时金发碧眼的老外满街都是,进了小酒吧,那四面的墙壁,甚至顶上,哪国的文字都有,写得满满的。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全国首义、起兵护国而得名。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理旅游业逐渐兴盛起来,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基本都住在这条街的第二招待所内(后改名红山茶宾馆,现已拆除并建为中心广场),为了适应这些游客的需要,这里陆续出现了很多面向外国人的酒吧、西餐厅、工艺品店、彩拓店以及出租车铺,无论早晚,都能看到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慵懒地坐在路边的小桌旁,或埋头看书,或低声叙旧,或高谈阔论,组成了大理一道别致的风景,整条街充满了浓浓的西洋味,久而久之成了一条亦中亦西的街道,于是这条街就被称为“洋人街”。

大理导游词 篇2

西方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一种从人的需要出发来探索激发行为动机规律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而引起的, 并认为满足人的需要, 特别是特定条件下的优势需要, 是进行激励的出发点, 以强化激励效果[1]。导游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对导游员的正面激励是规范旅游服务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

1 影响导游激励效果的负面因素分析

从目前国内现行的导游员管理和薪酬制度来看, 缺乏那些防止导游不满意产生的因素和导游获得工作满意感的有效的激励因素, 无法从导游的真正需要出发, 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相应的激励。从这一点来看, 导游从业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都弱化了导游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感。

1.1 不合理的导游薪酬构成。

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了行业内部恶性低价竞争, 旅行社往往以较低的利润空间吸引游客, 并将这部分风险转嫁给导游人员。国内除一部分专职导游外, 基本工资+带团补贴+奖金+小费的理想收入模式已经被完全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回扣”等灰色收入, 绝大部分导游在工作中要承担垫付团款、税收、“非常规”支出 (包括“人头费”等) 的风险, 更无“三险”和最低的生活保障。

1.2 准入门槛低。

1989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开始实施, 2000年以后, 国内假日旅游开始火爆, 导游数量短缺, 导游资格考试作为导游职业的准入证, 因其门槛低, 吸引了大量社会人员, 多次掀起报考高峰。但低门槛直接造成当前的导游人员素质降低, 影响导游职业声誉, 大量社会人员非理性涌入, 获得从业资格后, 临时性赚钱的多, 认真对待工作的少, 从业导游职业前景令人堪忧。

1.3 导游职业定位问题。

刘辛田 (2005) 的研究[2]表明, 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分类体系, 导游职业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类别, 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小类, 归于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中类。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多年, 收效甚微, 职称评定的初、中、高级与报酬福利、社会地位等没有建立对应关系。当前的这种导游职业定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低, 高素质旅游人才不愿进入, 导游工作过渡性特点明显, 导游的职业化、终身化进程缓慢。

1.4 导游隶属管理问题。

导游的隶属问题不只涉及导游自身的身份, 而且直接涉及导游的监督、日常管理, 间接影响导游的培训、奖惩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因为我国的旅游市场管理不允许导游人员私自组团带团, 所以目前我国的导游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 导游主要是隶属于旅行社和导游服务公司, 属于这两大管理部门的兼职导游与其签订的是管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 加之相应的管理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 而忽视导游队伍的稳定和建设问题。

1.5 导游员合法利益的保障问题。

作为服务者, 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往往被忽视, 加之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和人文关怀甚少, 使得导游人员社会地位逐步“边缘化”。目前, 国内导游服务市场供给总量控制不足, 造成过度竞争, 导游人员既无讨价还价能力, 又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 导致导游人员职业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不利于多层次供求平衡、导游队伍梯队建设的实现, 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导游服务需求。

2 大理导游生存现状

大理导游队伍建设起步较晚, 但人数增长迅速。1995年大理州仅有导游22名, 至2011年末增长至3276人, 年平均递增9.24%。从1999年至2011年, 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总人数为2644名, 截至2011年底, 在册导游人数为2571名。其中, 持有IC卡的共计2330人, 普通话导游2268人, 英语导游58人, 日语导游3人, 泰语导游1人[3]。在从业人员中, 学历以大专、中专为主, 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极小。初、中、高级导游人才的比例失衡, 持初级导游证占极大部分, 持中级导游证极少, 无持高级及以上导游证的人员。从性别来看, 导游以女性为主, 约占三分之二。导游年龄结构为19至50岁之间, 大部分是汉族和白族, 少数是彝族、傣族、回族、傈僳族、布依族等。

从收入来看, 大理的导游收入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低标准的基本工资或无底薪+回扣。回扣是导游最主要的收入组成部分, 包括旅游购物店回扣、自费景点回扣、景点内自费项目回扣和餐饮消费回扣等。由于大理各家旅行社一般是作为二级地接社依附在昆明的各大旅行社之下, 往往通过零负团费的方式获得团队, 为了获取利润和降低风险, 大部分旅行社取消了导游应有的出团补贴, 有的还要求导游人员垫付团费, 或向导游人员收取“人头费”, 又或要求导游人员完成签单任务。

从职业形象上看, 现在人们一提到导游, 脑海中常常第一想法便是与“导购”、“欺客”、“宰客”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加上媒体偶尔对“导游事件”的误导, 使得游客对导游安排的购物点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导游职业形象差。

3 对健全大理导游激励机制的思考

大理作为云南旅游市场中的热点旅游目的地, 这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对大理导游队伍的整体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对导游员的业务培训和行业管理来看, 培训的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对服务理念的强调不够, 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旅游行政手段和加强业务培训来解决。但要有效地提高导游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 还得要消除导游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 实现其在工作中的认同感, 不断激发内在工作动力。

3.1 提高准入门槛。

从导游员自身来看, 应把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2011年大理州参加云南省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人数比上年增长38.6%, 报考人数较多, 加剧了导游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建议大理州在实际分析本地导游工作量基础上, 科学计算导游需求数量, 有计划地提高导游资格考试的门槛, 建议达到大专以上水平, 并逐步优化人才学历结构, 对现有低学历的导游要限期参加当地旅游院校的学习培训, 提高学历水平。

3.2 完善合理的薪酬结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导游员是自由职业者, 它们的薪酬制度值得借鉴的。在国外导游服务收费或由国家规定, 或由政府机构来规定, 或由导游协会和旅游产业界的协议规定, 导游收费范围在每工作日几十美元到300美元之间, 在薪酬中佣金和小费所占比例较大。包括大理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应逐步健全的公对公佣金制度, 考虑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 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 实现基本工资+带团补贴+奖金+小费的薪酬模式, 基本工资和带团补贴是导游带团工作的基本收入, 奖金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把公对公的佣金按比例奖励给导游人员, 在增加旅行社收益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导游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部分是对表现优异的导游人员的奖励, 真正体现优质服务的价值, 提高导游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等级晋升的积极性。小费制度可在国内引导试行, 把游客作为现场监督员, 鼓励游客以小费的形式对表现优异的导游进行奖励, 加大对导游人员的制约, 使导游人员在服务上真正做到“顾客至上”。总之, 薪酬结构的调整是改变大理导游基本生存状况、消除工作不满意因素的前提。

3.3 加强旅游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第一、加强法规的执行监管力度。包括2009年出台的《旅行社条例》在内的多部法规都明令禁止旅行社以“零负团费”的形式向导游“销售”旅游团队, 在《云南省旅游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也细化了相关规定, “旅游经营者应当与旅游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等。但对这次法规执行状况的监管始终不尽人意, 法规被架空于市场行为之上。据大理州导游服务公司统计, 每年挂靠在该公司的导游人数接近七百人, 占大理导游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导游与导游服务公司签订的是管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 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也就没有发底薪的情况。所以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坚决抵制旅行社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从而保障导游的基本权益, 势在必行。第二、加强对旅游市场指导力度。大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面制定最低和最高的单项旅游产品指导价来规范旅游市场, 公示后严格执行并加强监管力度。指导价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旅游者、旅行社和导游的合法利益, 并通过定期抽查审核旅行社报出的旅游线路, 注明购物环节和需要注意事项、导游服务费等, 以规范旅游市场。

3.4 完善导游协会的职能。

导游协会作为导游员基于共同的利益要求所组成的民间性、非营利性的行业组织, 应认真履行导游人员的维权保护职责。大理导游协会除协助申办导游证、收取管理费用等之外, 已成为一个闲置和半盈利机构, 可以大理导游协会为依托成立导游俱乐部, 把导游每年交的管理费转换成会费的形式参与, 为导游在业余时间休息、活动交流和淡季组织导游学习提供场所, 使导游承受的压力、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等逐步缓解。

3.5 游客消费观念的引导。

随经济收入的增加, 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 在旅行社的低价竞争中, 游客对于同一条旅游线路只注重价格, 忽略旅游成本价格。这一方面是对旅行社设计出的旅游线路和需要的成本、报价缺乏了解, 而另一方面是消费心理不成熟表现, 所以要做到明白消费、理智消费、成熟消费、满意消费, 必须加强对游客消费观念的引导。

总之, 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旅游者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导游职业归属感不强等等使得导游这一“窗口”性作用难以发挥, 要保证导游人才队伍的稳定, 推动导游职业化、终身化进程, 就须从健全体制入手,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消除导游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以获得工作满意感为前提, 从深层次激发导游服务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润凡, 刘韵秋.西方需要型激励理论与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 2001 (2) .

[2]刘辛田.我国导游职业定位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6) .

[3]罗霞.高素质人才提升大理旅游二次创业[N].春城晚报, 2011.

[4]贾英.论双因素理论在旅游体验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 2008 (4) :92-95.

[5]陈乾康.导游人员生存状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588-591.

大理洱海导游词 篇3

在我们的前方,大家所能看到的这个玲珑剔透的小岛,就是洱海中最小但又最负盛名的岛屿一小普陀了,在洱海里,小普陀可以说是“袖珍小岛”。岛虽然小,但名气很大,在介绍大理的画册中少不了有它。

小普陀周长只有200多米,全由石灰岩构成,总面积约有七十平方公尺。这里为什么叫小普陀呢?普陀是梵文普陀珞伽山的缩写,意思是小白花山或小花树山,传说是观音在印度修行的地方。因此,凡是传说中观音显圣地大都称为普陀山。比如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就是由于小普陀的外形比较像传说中观音的道场,但又因为它的规模和地形都比较小,所以得名“小普陀”。

大理导游词经典 篇4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风花雪月

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下关风

每年春、冬是下关的风季,一年之中,平均有35天以上的大风,最大风速达10级,下关因此而赢得了“风城”的雅号。

下关风的形成是因为苍山十九峰太高,挡住了东西两面的空气对流,而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脉的者摩山之间的下关天生桥峡谷便成了下关空气对流的出口,所以下关的风特别大。下关风还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如人朝北走,风自南面吹来,风揭行人头上的帽子,自应落于身前,谁知是落在身后;如人向南走,风迎面吹来,揭行人头上的帽子,理应落在身后,反而落在面前。

上关花

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闰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据《大理府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上关的和山花(十里奇香树)系优昙一类花卉,花状如牡丹,大若拳头,色白而微黄,果壳黑而坚硬,可作朝珠故又称“朝珠花”。据记载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间尚存。

白族人民养花爱花已成习惯。现在的“上关花”是木莲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处都可以见到。

苍山雪

因苍山海拔高,山顶气温低的缘故,积雪较厚,长年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灿烂炫目。

观赏苍山雪,要在一定的位置、较远的距离,才可以全面看到这一壮观奇景,到了近处,又为群山所挡,只能看到片段的雪景。

洱海月

洱海的水,透明度较高,湖面碧波荡漾,每当风和日丽的夜晚, 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万顷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映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三道茶——喝不透过往意境

在大理,三道茶本来是白族喜筵上招待贵客的风俗,现在多作为民俗表演了。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三道茶冲泡程序说来繁复,一般不过是三杯茶汤一一敬过罢了。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喝过一番,却无论如何感觉不到原有的意境了,未免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古城第一门——文献楼

位于大理古城南门外1公里的文献楼,素有古城第一门之称,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20___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名邦”匾两侧有清代文人周仁所写的长联:“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攮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这幅时联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大理古国风情。楼上楹联还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 另有“文献楼”、“南诏故都”等匾额。楼的东墙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六字的石碑,传说汉代大理人张叔盛览负笈外出求学,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这些碑刻楹联都是张扬大理人杰地灵的,使外来者未进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风,建楼者颇具匠心。

文献楼横跨在南面进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

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

文献楼历史上几毁几修,文献楼重建工作于11月28日开工,4月29日竣工。重建后的文献楼东西宽60米、南北长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从苍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献楼、南城门楼、五华楼,北城门楼一字排开,巍峨雄壮,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街道两旁,白族民居古香古色。[cy_page]

古南诏的“天下第一楼”——五华楼

五华楼位于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大理,是古代南诏王的国宾馆,又叫五花楼。

从南诏到元朝灭亡,大理发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发火灾,五华楼三次被火烧毁,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苍山巨大的树木已越来越难以找到,五华楼也越建越小,在新建或重建五华楼工程中,剑川木雕是必不可少的。剑川素有白族木雕之乡美称,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剑川白族木匠就承担了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

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又被烧毁,明洪武年间,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资重修五华楼,___时期,五华楼被拆除,里面发现七十多块元碑,19,大理州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

今天的五华楼一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书画市场,经营品种包括书法,国画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等,还有皮画、油画等交易十分活跃,五华楼散发出新的活力。

古南诏国宾馆

南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几经战争兼并,统一了六诏,建立起中国西南民族史上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国历时253年,与唐代相绐终。

南诏国最先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很有王权的气概。其内部结构分五大部分,即宫、廷,高级官僚住宅区、南北通衢和客馆,南诏王丰佑在位时修建起五华楼,成为羊苴咩城的第六部分 。

丰佑为南诏国第十代君主。在位期间,南诏国强盛一时,还屡次派兵侵入唐朝领土,有一次竟远征并攻下四川成都。

丰佑统治南诏时期,崇佛之风特别兴盛,佛寺遍布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干,大寺八百,现在著名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等,都与丰佑有着密切关系。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诏王丰佑在羊苴咩城内修建了一座宏伟的五华楼。周长2.5公里,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万多人,下面还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杆。

羊苴咩城作为南诏国中晚期的都城达120___年之后,以后郑氏的“太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以及段氏的“大理国”,都以羊苴咩城为国都。五华楼作为国宾馆的历史也达数百年之久。每年三月十六,南诏时期的南诏王以及后来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其他一些重要宾客,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时期的音乐。

昆明大理丽江导游词 篇5

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是到丽江不能不去的一个旅游胜地。纯朴的纳西族人民便是这里的主人。纳西族人民的住所和新城区的高楼大厦是迥然不同的。这种住所最高的也不过两层楼那么高,房顶是古老的飞檐是屋顶,中间是一个大院子,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但却有独特的纳西风情。这种房子和街道之间都有一条小河,小河清澈见底,一条条各色的小鱼再水中欢快的游着。让房子和街道连接起来的是一座座饱经沧桑的木桥,十分古朴。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一副美好的画卷尤其是到了晚上河灯的光芒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条条小鱼的鱼鳞在灯光的照映下反射出点点星光,就好像天上的星星落了下来,又像是仙女姐姐做梦时流下来的几滴香汗。这时你坐在小吃街吃着香喷喷的小吃,看着河边美景,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一个大雪纷飞的旅游胜地。我们的运气真是好,正好遇到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刚到山脚,便感觉一股雪山寒气袭来。骑上马,上坡的时候感觉还挺轻快,但那种舒服的雪山寒气逐渐变成的刺骨的寒风,我不由自主地缩了脖子。风和雪开始大了起来。在松树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霜,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挂上了一条条亮晶晶的树挂。那一条条亮晶晶的树挂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娃娃,眨巴着眼睛望着这个世界。也许是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了他们,不甘寂寞的他便“嗖嗖”地往下掉,还掉进了我的脖子里,凉飕飕的,。到了第一个停站点玉龙湖,我从马上下来,感到骨头钻心得痛,手和脚都动麻了,但丝毫没有减弱我们的兴奋,在雪地里又蹦又跳,已忘记了寒冷。

虎跳峡:

大理导游词 篇6

本次调查的具体方法有文献阅读法、深度观察法、访谈法, 再对调查资料采用质性研究。

一、周城经济民俗的生态特性

经济民俗是指围绕着物质生产而形成的风俗, 它由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所决定的, 是所有民俗的基础。一个地区生活的民族的生计方式, 是在其特殊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周城前水后山, 耕地面积有限, 据统计, 从新中国成立前至上世纪80年代初, 人均土地面积始终未过五分, 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周城白族民众形成了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 手工纺织生产为辅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村落经济生产方式。《大理县志稿》卷六十二载:“周城至阁洞塝, 皆男耕女织。” (1) 周城的农耕生产依生态区位形成了水田、旱地两种耕地分化, 旱地主要在苍山上和苍山脚, 水田分良田、雷响田 (靠自然降雨耕种) 和水浸田 (洱海常年有水浸入的水田) 三种。依耕地的土质、水利条件, 形成了水田多种水稻、小麦, 旱地多种玉米的作物种植特点。

由于人多地少, 自古以来, 周城在生计方式上有别于其他白族聚居村落的地方在于除了农业外, 其手工业、商业历来较为发达。周城的手工业尤以扎染久负盛名。扎染是白族的传统工艺,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其制作工艺生态环保———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 染料为当地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 而以板蓝根居多, 用石灰沤制成蓝靛染液。其制作程序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碾平等。此外, 因生活所迫, 周城男性多外出做生意, 主要是赶马帮, 因此, 商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

新中国建立以后, 周城经济发展迅速,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当地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投向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缩小, 投入手工副业、商业、服务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增加, 尤其是扎染业, 已经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传统工艺, 为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 周城的第三产业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每天来到蝴蝶泉旅游的人数不胜数, 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当地各种餐饮住宿行业的发展。多元的经济生产模式对于平衡周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也使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二、周城社会民俗的生态特性

民俗学所指称的社会民俗是一个侠义的范畴, 其集中体现为围绕着家族、亲族、乡社、人生礼仪等关系所形成的习俗惯制。表面看来, 社会民俗所带有的自然环境印记不似经济民俗那样显而易见, 但若对其细细探究, 仍可发觉其形成、沿承的生态背景, 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促使一个村落形成的地理生态因素, 往往从村落命名上就可窥见一斑。关于周城村名的由来, 比较可信的一种观点认为, “周城”实为白语“知摺”的音转, 即水边居住之意。以村落居地的地理环境命名, 由此也折射出古代周城白族民众在对栖息地的选择方面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

此外, 从村落构成来说, 周城是一个多姓杂居的聚居村落, 这种情况是因周城自古处交通要道, 与外界接触较多, 长期以来不断有移民从外地迁入。杂居村落的周城居民宗姓观念比较淡泊, 但有强烈的地域认同意识, 所谓“人不亲土亲”,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周城宗姓间的争议、矛盾、械斗几乎没有发生过, 另一方面, 一个或几个大姓把持村社政权并行令其他小姓的情况在周城从来没有发生过。各宗姓在各种生产、生活中会相互合作, 如村内人遇有红、白事时, 村人多去庆贺、凭吊或帮忙。这些社会民俗带有明显的生态因素, 体现了周城民众朴素的和谐理念。

三、周城岁时节日民俗的生态特性

岁时节日, 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2) 。周城本地节庆活动, 有些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在节庆仪式内容中往往会融入春祈秋报或直接反映农业生产的内容。这方面, 最典型的节日就是栽秧会, 它是在栽插水稻最忙碌的芒种到夏至时节组织的一种与生产相结合, 以加快栽插为目的的歌舞娱乐活动。栽秧会要推举一位劳动力强并有威望的人出面组织, 他即为“秧官”。栽秧开始第一天, 叫“开秧门”, 要“竖秧旗”。往后则由吹唢呐、敲锣鼓的人组成乐队, 后面跟着背秧苗的姑娘们, 来到田间栽插。由于家家都要举行类似的仪式, 旗子轮流使用, 全部插完要40天左右。插完后又举旗绕村一周以示庆贺。需要指出的是, 周城人过栽秧会这个节日不同于大理其他地区, 他们从开秧门到插完秧这一段时间的活动叫做“农家乐”, 而不是栽秧之后再举行“农家乐”活动。栽秧会是直接和农业生产结合的一项节庆活动。此外, 周城的本主节、绕三灵、火把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中也都会渗入一些祈祷或庆祝丰收的内容。

除了与农业生产相关外, 周城的有些节日与白族的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有关。如白族特有的民间盛会“绕三灵”, 白语叫“观上览”, 原意为游逛三个园林的意思。关于“绕三灵”, 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最早应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社”, 所祀者为“神树”, 即“社树”。“绕三灵”活动集中体现了白族先民以“社”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形态, “社树”祭祀仪式又反映出其中植物崇拜的观念。“绕三灵”每年举行一次, 时间为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 发展到现代, 其活动内容有了很多变化, 其原始信仰的痕迹基本也褪去, 祈求神灵赐子降福、禳灾的内涵也逐渐淡化, 而更多发展为一种集春游、白族歌舞和娱乐为一体的白族民俗活动。

此外, 说到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 周城的“蝴蝶会”也很典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 是苍山云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候, 附近的群众纷纷前去观赏, 举行野餐, 谈演洞经古乐, 祈祷风调雨顺, 年轻人借此机会谈情说爱, 寻找意中人。周城因近在咫尺, 去赶会的人自然更多。新中国成立后, 因蝴蝶泉附近农田遍施农药, 林木减少, 游人又多, 蝴蝶已不多见。近几年来, 由于当地政府部门开始注意环境保护治理, 蝴蝶又逐渐多了起来。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照周城的岁时节庆民俗文化, 会发现这些民俗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保留和变异, 都与特定的地理生态条件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 周城的许多承袭久远的民间节庆习俗, 超越时空, 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当代社会白族社会民众对这些节日仪式、活动的表现形态的合理性似乎并不是特别在意———更多钟情的是这些仪式与活动对于缓解精神压力的心理治疗功能。

四、周城口承文艺作品的生态特性

民间口承文艺作品属于民间游艺民俗的范畴, 是在人类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闲暇文化, 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精神调节和娱乐的重要作用。民间口承文艺作品大多与特定的地理、自然生境制约下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不同程度地折射着区域性生境的种种特点。

在白族的民间文学宝库中, 传说、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 在白族民众中广为传播的传说《舍利子花树》和《蝴蝶泉》的传说都是最早发轫于周城的。《舍利子花树》讲的是:周城有一青年段隆, 其妻难产, 段隆在山中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 老人帮助段隆妻顺利生产, 并送与夫妻二人一株舍利子花树。皇帝知道了这株神树, 欲强行抢夺。周城人民忍痛砍了舍利子花树, 但在白胡子老人的帮助下又得到另一样“宝贝”———挖出了一股长年不断的清泉, 从此周城人再不惧旱灾了。这一传说既解释了周城地方风物的来源, 又反映了在传统阶级社会周城民众的阶级情感和对神异力量的期盼, 同时还曲折地表现了当地民众渴求提高生产力, 征服自然旱灾, 改善生存环境的心路历程。《蝴蝶泉》讲的是:有位青年猎人叫杜朝选, 有次在云弄峰打猎遇到危害当地人的妖蟒, 便向蟒妖射了一箭。第二天, 杜朝选去寻找妖蟒, 在祁摩洞遇到两位女子在洗血衣, 原来, 这两位女子是被妖蟒捉到洞中的民女。在两位女子的帮助下, 杜朝选杀死妖蟒。为报救命之恩, 两位姑娘欲对杜朝选以身相许, 被拒绝后, 羞愧跳入龙潭。杜朝选知道后深感辜负了两位姑娘的好意, 也跳入龙潭殉情而死。其后, 从龙潭中飞出了三只彩蝶。天长日久, 龙潭周围的蝴蝶越来越多, 龙潭就变成了蝴蝶泉。为感激杜朝选烧死危害当地民众的妖蟒, 周城人把杜朝选奉为本主祭拜。《蝴蝶泉》传说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 它一方面反映了在早期生存环境险恶的情况下, 狩猎生计方式对于周城民众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展现了传统时代白族人民在游赏春光时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咏叹。

在前工业时代, 人类的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对自然物候、气象规律的把握及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经验的总结与能否获得丰收息息相关。周城的民歌、谚语等韵文体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成为传播、传承这些经验、规律的重要载体。如“你误庄稼一时, 庄稼误你饭碗”, “初一下雨, 初三晴, 初三下雨, 九不晴”……而大本曲、吹吹腔等说唱类民间口承文艺, 则常常被群众带到田间, 鼓舞劳动情绪, 庆祝劳动丰收, 内容十分丰富。例如, 新中国建立后, 由周城民众集体创作的吹吹腔剧《四炮其响闹春耕》就积极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除此以外, 周城地区的民间舞蹈“双飞燕”、龙舞、狮舞、虎舞、猴舞、麒麟舞、凤凰舞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体现了周城民众对居处的自然环境的体验、感悟和想象, 对自然生灵动作的模拟与演示。

结语

通过以上对大理周城传统及现代的白族生态民俗事象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当中充满了丰富的生态意蕴。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下, 在白族民俗文化研究中, 积极发掘诗意栖居与和谐守望的命题, 既具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利发展, 构建健康、环保的现代生活模式的现实意义, 又能更好地促进白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当前, 对于白族文化的研究, 很少有人从生态民俗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对大理喜洲镇周城村在经济生产、村落、家族、岁时节日和民间口承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生态因素的调查研究, 对以往的白族文化研究形成补充, 并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周城,白族,生态民俗

参考文献

[1]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伟林, 张云霞, 王锋.白族简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

大理崇圣寺导游词 篇7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标志,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一时的历史见证,也是古代大理各族人民精湛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首先,我向各位简要介绍一有关崇圣寺的历史,崇圣寺是徐霞客《滇游日记》中的三塔寺,也是《天龙八部》提到的天龙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苍山下。是南诏后期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重建时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崇圣寺屡遭劫难,几乎被夷为废墟,幸运的是三塔犹存。崇圣寺于重建,重建后的崇圣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各位朋友,现在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小塔南北对峙,于大塔成等腰三角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千寻塔高69.13米,三塔均为密檐式建筑,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形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水患多,置大鹏镇服水患。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大理被纳入明朝版图,后人在屹立不倒的塔前写下永镇山川,意在世代镇守云南。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各有10层,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崇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1925

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一般的高层建筑都有一定深度的地基,三塔是平地建筑,没有巨石深夯的基础,在人类的建筑史上三塔的抗震效果是及其罕见的。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门,参观了“永镇山川”的巍巍三塔,继续往里走就是钟楼。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建极大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我们看见的重铸的建极大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是目前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此钟的重建安装在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在恢复“钟震佛都”胜境的时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参观拥有云南第一大钟的建极钟楼后,沿着宽阔的通道,登上数十级台阶,就迈入了雄伟的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公元8。传说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身募化铸一铜观音像,当铸到观音像的肩部时,所准备的铜已经用尽,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恰好此时天降铜雨,满地铜珠,,用来铸像,不多不少。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高24尺,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之一。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是在原址上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扩建的。我们登上雨铜观音殿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幅经电脑复制放大的稀世画卷,分别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张胜温画梵像卷》,其中《张胜温画梵像》和《清明上河图》一直被美誉为“南北双骄”。

朋友们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恢复重建后,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上一篇:k歌大会策划书模板下一篇:对朋友温馨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