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制度(精选8篇)
息后支付尾款。
执照、税务登记证、出口退税登记证的复印件等资料交退税专管员(核销单正本 及复印件由核销员提供)。退税专管员凭上述申请及所附单据分公司进行数据录 入并在一周内办完代理出口证明退业务部。如遇信息未到情况,由退税员向业务 部说明情况。
一、文献综述
1.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出口退税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邓力平 (1996) 、潘明星 (1997) 、刘怡 (1998) 、马玉瑛 (2000) 都认为出口退税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 保证公平竞争。另外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 (1997) 的研究表明, 出口退税符合传统的税收法理:符合避免双重征税原则, 符合流转税的消费者承担原则, 符合流转税的中性原则。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置疑。唐倩 (1996) 认为:出口退税助长出口贸易的低价倾销, 这不仅使出口利润减少, 还遭受其他国家反倾销抵制。
2. 出口退税率的合理确定
我国理论界基本赞同, 出口商品退税率的设置从理论上讲应本着“征多少退多少, 彻底退税”的原则, 但对于实践中应如何设置合理的退税率, 理论界有两种不同意见。邓子基 (1999、2000、2003) 、邓力平 (2000、2001) 为首的一派学者认为, 出口退税率的设置应采取“中性与非中性”相结合的方法, 从而既能使退税率的设置符合出口商品的实际税负, 又可体现出国家的政策意图。王复华 (2001) 认为出口退税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与外贸商品结构调整的要求, 有差别、有层次地对不同商品设计不同的退税率, 以体现出口退税的政策导向。
3. 出口退税经济效应的计量
对于出口退税在促进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的衡量方面, 理论界采取的方法比较一致, 大多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隆国强 (1998) 通过假设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与汇率贬值1%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一致的, 间接测算出了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出口总额、GDP增长、国内税收总额的积极作用。陈红伟 (2000) 遵循此思路, 估算出汇率贬值1%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相当于出口退税率提高0.9 2个百分点, 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经济效应分析结果。陈平、黄健梅 (2003) 通过引入实际有效汇率的概念, 从理论上阐述了出口退税对出口规模的作用, 所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赢利产生显著的影响, 从而使得该政策对促进我国的出口增长无论在长期或短期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本领域文献的研究, 可以看出在对我国出口退税的研究中, 对出口退税的存留问题, 大部分学者都持赞同态度。但是在出口退税率的确定上, 是实行彻底退税还是差别退税, 仍有分歧。从长远的利益看, 应该实行零税率, 理论界赞成这种观点的也较多, 但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的话, 实行零税率还为时过早, 所以说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更倾向于差别退税。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 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外贸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分几方面来分析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征、退税脱节, 导致退税不合理
当前由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不健全, 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征税地与退税地不一致且相互独立运作, 使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 “征归征, 退归退, 征退不见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无法避免的尴尬局面。并且由于我国电子计算机参与税收管理较晚, 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出口退税有关的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联网, 因而无法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 以至于利用假出口货物专用发票和伪造税务机关复函来骗税的行为时有发生。
2. 退税办法复杂, 退税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退税手续为“两单三票”, 即出口销售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税票、海关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出口企业退税的总体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企业出口收汇的过程, 即企业收集退税所需凭证的过程;二是企业申请退税取得退税款的过程。由此, 退税的速度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出口企业取得退税凭证的速度, 二是税务机关审核退税凭证并办理退税的速度。整个过程花费很多时间, 效率低下。
3. 出口退税政策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于1994年制定颁发了《出口货物退 (免) 税管理办法》, 对新税制下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随后又多次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和规定, 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修改和调整, 但关于出口退税的法律少之又少。据统计, 仅从1994年到2004年, 我国共发布出口退税方面的法规36条, 其中通知有35条, 决定有1条, 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则几乎没有, 甚至税务机关的行政解释也成为出口退税的重要法律渊源, 导致当前出口退税法律支撑极其薄弱。另外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 出口退税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 作为出口退税制度核心的出口退税率更是调整频繁。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加强法治建设, 切实做到依法退税
(1) 要建立严格的出口退税执法责任制, 明确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主管征税机关、主管退税机关的责任。
(2) 充分利用“金关”、“金税”工程, 完善出口退税电子信息网络系统, 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和防骗税、反骗税的能力。
(3) 对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行为, 要有明确、严格的法律界定和处罚依据。
2. 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允许出口退税的条款,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1) 应积极全面推行零税率, 这样退税额虽然有所增加, 但是符合国际上通行的退税原则, 也有利于外贸出口。
(2) 结合实际制定新的出口退税政策, 扩大退税税种范围。
(3) 运用税收政策支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 保护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
3. 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税管理办法, 堵塞出口退税漏洞
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怎么样通过刺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大问题,出口退税的法律制度建设必将会引起又一轮讨论的高峰。
一、我国出口退税的制度缺陷
1出口贸易额的计税价格不统一
在相同的外贸出口额,相同抵扣进项税额,相同的征税率及退税率这些条件下,从征税的机关看,对自营出口的征税额要比外贸出口的征税额要大。这样多征的税额可以作为税收任务收入,显然企业自营出口有利于征税机关,相对来讲也有利于地方政府。但从退税机关看,由于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会增大国家退税规模,增加退税压力。而且,从企业的角度上讲,自营出口实际得到的退税收益要少于通过销售给外贸企业出口所得到的税收收益,换言之,通过销售给外贸企业出口方式效益要高。
2出口退税动机单调,难以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税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为世界各国经常利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一直遭到学者们的质疑。而出口退税作为国家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现实的国情是其制度的改革完全是从政府本位、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出口退税距离《增值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出口零税率原则越来越远,逐渐背离了税收中性原则,完全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沦为国家随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变化而随意加以运用的工具。最近两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萧条,出口退税变化的频率一直很高,主要通过出口退税的变动调节进出口的贸易额,以此来改善经济的发展运行,而对纳税人的适应调整能力和成本考虑不充分。如在出口欠退税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方面法律上没有关于欠退的时间期限限制,从法律上来讲,国家可以无限期的欠下去,另一方面,由于该法律关系所针对的是不特定的纳税人,因此可称为抽象的出口退税法律关系。所以从法律存上找不到相应的补偿制度,国家因此而不必承受任何责任,不必给纳税人任何补偿。更为严重的是,所有关于出口退税的部门规章及文件虽然直接影响到纳税人权利,但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却是不可诉的,纳税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3税率变换频繁与税收法定主义背道而驰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这种频繁变动首先不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长期规划,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出口规划,出口退税的频繁变动会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对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给税务部门组织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最后,政府信用也同时面临很大挑战。从国际上看,根据透明度原则要求,WTO成员方对其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规章、政策和裁决等,均应以文字公布:如果在实践中无公布的可能,则应以该国文字使公众能够获得,以使各成员方政府及权利人获知。透明度原则还强调成员方所公布的有关贸易政策法规必须有相当的预测性。也就是说各成员方对其制定的有关贸易政策法规不应该变化无常,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4出口退税管理制度缺陷导致寻租行为
出口退税的法律制度如果有漏洞,就会被钻空子,寻租行为就会出现。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规定,出口退税大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税务机关具体负责办理出口退税事宜而无需或只需负担少量的退税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央和地方财政责权利的统一性,地方税务机关对税款缴纳及税款的退还缺乏相应的激励进行监督,甚至为出口企业廉价的虚开专用的缴款书,为骗税分子办理各种退税单据。同样,我国并存的多种退税方式也为骗税分子提供诸多的方便。以出口“免、抵、退”办法为例,虽然采用“免抵退”办法能够从形式上解决征退税分离的问题,但却使增值税发票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骗税现象转化为偷骗税。出口退税的相关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的欠缺,更为出口骗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完善出口退税法律制度的政策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出口退税的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出口退税立法层次少,立法秩序混乱,出口退税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有关出口退税也是政出多门等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多层次的出口退税的法律体系。首先。把有关出口退税,尤其是出口退税率的确定和调整等相关要素上升为法律,也就是说上升为《增值税法》和《消费税法》是税法本身使然。根据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国家行使课税权,系典型之干预行政,故应受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之约束。其次,考虑到我国增值税制度本身的不完普的现实国情,这个前提性因素没有彻底解决前决定我国只能以《增值税法》和《消费税法》为主体,多层次的出口退税的法律框架。将出口退税制度全面上升为法律的高度还需要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予以补充。总之,我国出口退税法律体系的建设。原则上应该根据税收法定主义及税收体系的特点,采用“一税一法律”的法律形式,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改变目前行政机关“白定法律自己执行”的状况,防止税法的误用和滥用。
2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征管体制
目前我国增值税征管体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脱节上,即征税和退税分离、征税地和退税地分离、征税部门和退税部门分离、进口征税和出口退税分离。这种“四分离”不仅增大了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不符合税收效率原则,而且容易造成“少征多退”或“多征少退”现象,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应该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征管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管理严密,操作简捷。近几年我国不断改革的出口退税管理方式的实践也证明,脱离征退环节来改进出口退税管理体终究难以走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困境。因此,在出口退税制度设计上应当贯彻“征退一体化”和“以进养出”的原则。实现征退一体化的税收管理体制与出口退税进口征税“谁征收、谁退税”的办法,彻底解决征退分离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出口骗退税问题。而且也能提高国家出口退税的效率。
3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威慑力
出口退税一旦用法律来规范,那将代表国家的尊严不容侵犯。对出口退税引起的待违法乱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以提高法律制度的威慑力。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执法人员和纳税人)的教育,通过提高人员素质使人们能自觉遵纪守法;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法制,制定明确的法律,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应加强税法、外贸形势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从而获得实施政策需要的群众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贯彻依法治税思想,强化岗位责任体系,加强出口退税执法监督,建立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增强防范和打击骗税的意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通过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秉公执法;其次,要健全法制,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对在执行中涉嫌骗税的企业和责任人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对策划、参与骗税的不法分子要绳之以法,有效遏制骗税犯罪活动,对利用出口货物骗税的企业,税务机关一经发现,立即从重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发挥法律惩罚、警戒和威慑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书兰: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演变过程的探究及思考[M],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2]殷琳娜: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M],财税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厂区内的安全出口数目、疏散宽度和距离,必须符合《消防法》的有关规定。
2.安全出口通道不得存放货物,不准停放车辆和其他有影响疏散的遮挡物。
3.生产部每天要进行安全巡视检查,严禁安全出口上锁、堵塞,保证厂区内所有安全出口正常通行。
4.厂区内所有仓库、车间、办公楼等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必须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符合标准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5.生产部应对厂区各种安全疏散指示牌进行检查保养,发现损坏要及时更换维修。
发布时间:2009-3-6 14:53:11 作者:0 来源:
商品是进出口贸易中的核心元素,不同时期,经营不同商品的贸易会有不同的市场,会面临不同的市场风险,商品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进出口贸易商人的收益,而当商人为获利而可能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发生冲突时,对进出口商品(即进出口货物)的管制就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管制的主要内容。为了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维护货物进出口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我国在2001年专门制定了《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把进出口货物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管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我国放宽了对经营对外贸易商品的管制,根据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的规定,除了国家另有规定,国家准许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根据进出口货物涉及的管理风险的不同,我国将进出口货物分别纳入禁止进出口、限制进出口和自由进出口的货物的范围,以便实施积极有效的管理。
一、禁止进出口货物的管理
(一)禁止进出口货物的原则
禁止进出口是指国家对于特定的商品出于不同的政策需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该类商品的进出境行为。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的有关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国家禁止进口或者出口:
①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②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③为实施与黄金或者白银进出口有关的措施,需要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5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禁止出口的;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需要禁止进口或者出口的。
(二)禁止进出口货物的范围
1、禁止进口货物:
目前,我国先后共颁布了五批《禁止进口货物目录》,包括已脱胶及未脱胶的虎骨(指未经加工或经脱脂等加工的),犀牛角,鸦片液汁及浸膏(也称阿片),旧机电产品类商品,固
体废物类商品,废物类商品,废机电产品类商品等。
2、禁止出口货物:
目前,我国共颁布了两批《禁止出口货物目录》,主要是保护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持我国的生态平衡。
二、限制进出口货物的管理
(一)限制进出口货物的原则
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下列情况下,限制有关货物的进口或出口行为:
(1)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2)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3)为实施与黄金或者白银进出口有关的措施,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4)国内供应短缺或者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需要限制出口的;(5)输往国家或者地区的市场容量有限,需要限制出口的;(6)出口经营秩序出现严重混乱,需要限制出口的;(7)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8)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9)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口的;(10)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11)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
(二)限制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办法
根据《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规定有数量限制的限制进出口货物,实行配额管理(Quota);其他限制进出口货物,实行许可证管理(License)。
1.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基本内容
进出口货物配额管理是国家对限制进出口的商品采取的一种直接数量控制的办法,即对某种商品规定具体的进口或出口数量,超过规定数量则不允许进口或出口。进出口配额管理的办法根据实施的主动性可以分为主动配额与被动配额;一国因保护本国特定资源、特定产业或满足某一特殊政治、经济的需要而实行的数量限制属于主动配额;一国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要求而实行的数量限制属于被动配额。
进出口货物许可证管理是国家对限制进出口的商品采取的一种非数量控制的办法,即对某种商品,须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并颁发相应许可证件,许可经营人开展该商品进口或出口的办法。
进出口许可证是国家管理货物进口的法律凭证。凡属于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各类进出口企业应在进出口前按规定向指定的发证机构申领进出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出口许可证接受申报和验放。因此,进出口许可证也是相关进出口货物通关的必要凭证。国家实行统一的货物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国家对有数量限制和其他限制的进口货物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即国家对部分货物在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配额管理,这部分商品在申领了配额证明后需凭借配额证明申请办理进出口许可证。商务部授权配额许可证事务局(简称“许可证局”)统一管理、指导全国各发证机构的进出口许可证签发及其他相关工作,许可证局对商务部负责。许可证局及其委托发证的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为进出口许可证发证机构(简称“发证机构”),在许可证局的统一管理下,负责授权范围内的发证工作。
2.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
根据商务部和2003年底颁布的《2004年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2004年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情况如下:
①自2004年1月1日起,取消成品油、天然橡胶、汽车轮胎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取消部分税号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②自2004年1月1日起,增列2种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③2004年实行进口配额许可证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共5种,总计123个8位商品编码。实行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汽车及其关键件。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光盘生产设备、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和消耗臭氧物质。
3.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
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2003年底颁布的《2004年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2004年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50种商品(319个8位商品编码),分别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配额招标、出口配额有偿使用、出口配额无偿招标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包括玉米、大米、小麦、棉花、茶叶、锯材
4.进口货物的关税配额管理
进口货物的关税配额是一种特殊的配额管理办法。对实施的进口关税配额的商品一般订有两种税率:配额内税率和配额外税率。配额内税率是针对配额内进口数量征收的税率,配额外税率是该种商品的优惠或普通税率。属于关税配额内进口的货物,按照配额内税率缴纳关税;属于关税配额外进口的货物,按照配额外税率缴纳关税。通过实施不同的差别税率,达到限制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的目的。如2002年我国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化肥品种为:尿素(税号
31021000)、磷酸二铵(税号31052000)和复合肥(税号31053000)。关税配额内税率为4%,关税配额外税率为50%。
2002年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主要有:粮食、食用油、糖、羊毛、棉花、化肥等6大类商品。
(三)纺织品的出口配额管理
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简称“ATC”)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有关纺织品贸易安排以及有关国际协议,我国对部分纺织品的出口实行被动配额管理。纺织品被动配额指受进口国限制的棉、毛、化学纤维、丝麻及其他植物纤维纺织品及其制品的出口数量限额。纺织品配额分类和计量单位以有关协议规定为准。
设限国家主要包括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涉及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国家(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
商务部为纺织品配额的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与设限国家磋商、签订并执行有关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制定纺织品配额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纺织品配额的分配;监督和指导纺织品出口证书签发及纺织品实际出口情况。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为经商务部授权的纺织品配额签证机关。纺织品配额采取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三种分配方式。商务部根据上配额使用情况于每年9月10日前公布下一实行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的配额类别清单,并可根据当年配额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对设限国家出口纺织品,实行配额和出口证书管理制度,出口证书实行“一批一证”且不得转让,由海关监管,并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检验。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全球纺织品贸易将于2005年1月1日实现一体化,现行纺织品被动配额将全部取消,中国纺织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三、自由进出口货物的管理
1.自由进出口的含义
根据《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除国家实行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外,国家允许其自由地进口或出口。所谓自由进出口,即具备合法的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主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外签订有关货物的进出口合同,办理该货物的进口或出口行为,无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批。
2.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自由进出口是一种实质权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进出境程序上的自由。我国基于监测货物进口情况的需要,国务院对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划分,对部分属于自由进口的货物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在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的原因发生变化后,商务部将取消该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并予以公布。
结关后
1.装押助理须查询报关行及船公司,货是否确实出口无误,如确实无误,将出口明细表一份交承办会计,另一份送管理中心,并将营业部订单货款支付核准单交营业助理。
2.催cbc必须确实于结关次日取得,除非以错单出口者,须随时催报关行,最迟须于一星期内取得,否则须向主管经理报备。
3.于cbc到达后,如要办理经济部产地证明书,须附上invoice一份,工厂已盖好章的原料来料加工切结书一份,及cbc副本一份送交报关行,以便办理产地证明。
4.在拿b/l前须将s/o留底正确无误一份交报关行,以便到船公司拿b/l时核对。
5.在收到b/l时立刻核对材数与运费和内容有无错误,是否符合。(bill of landing)
6.b/l如须预付运费,应会同营业助理填妥营业部杂费支付核准单交有关会计,如经理不在,为争取时间,可凭装押助理签名,即送会计付款,事后由会计送各经理、副经理、助理补签。
7.将押汇文件备妥,待文件齐全后,将全套押汇文件另加出货明细表invoice,b/l各一份连同出口登记本第三联(稽核)第四联(押汇)交押汇科长,将必要文件转送银行押汇,出口登记本第三联由押汇科长转送稽核,时间由结关日起不得超过七天,如有延误需写原因,并须扣各经理薪金,并处罚装押助理。
8.押准文件存档联及寄交客户联经由营业助理呈阅主管经理后分别寄出并在存档联上注明“归档”,交收发中心。
9.押汇科长收到结汇证书连同信汇回条,出货明细表,invoice及b/l各一份送交有关会计。
□ 打ool
视客户或经理需要,装押助理应按所办客户,会同营业助理打ool三份,一份由装押助理留存,两份转交营业助理留存一份,另一份呈阅主管经理。
□ 收到仓库存货周报表
仓储科须于每周一上午十一时半前将仓库存货周报表送交行政助理,行政助理于午前送交装押助理,装押助理收到后须填妥l/c期限栏及装船日期栏,并核对数量、唛头、厂商无误后交营业助理核对,于每周二中午下班前交主管经理转交行政助理,如仓库存货周报表上有错误时须立刻去电话与仓储科长联系查明。
□ 申请local l/c
1.向押汇科长取表填妥,即送主管经理,总经理签名核准交汇科长申请,在开发本地信用状申请书上须注明开给哪家工厂,手续费是否从工厂扣除。
2.押汇时local l/c影本一份需送交科长。
□ 货完全出清时
1.境内订单装运联待货完全出清不再使用时,自行销毁。
2.l/c影本待货完全出清不再使用时,应立即交汇科长,定期焚毁。
□ 核签报关费
1.核对唛头、件数是否无误,并于出口登记本留底联注销并于出口登记本上报关费栏登记该批报关费,以免报关行重复清款。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 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 将其在出口前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 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出口退税机制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机制, 已被WTO诸多成员广泛应用。
出口退税:一是“出口”, 只有在货物出口后方可申请退税, 退税时, 必须有货物出口的凭证;二是“退”, 即出口货物已纳税, 只有已纳税, 才能退税, 如果没有征税, 那就谈不上退税了, 同时退税的标准一般是参考退税率;三是“税”, 即退还的是出口货物在国内已缴纳的流转税,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征退税脱节, 导致退税不合理
当前由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不健全, 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地衔接, 征税地与退税地不一致且相互独立运作, 使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 另由于我国电子计算机参与税收管理较晚, 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出口退税有关的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联网, 因而无法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 以至于利用出口货物报关单、假出口货物专用发票和伪造税务机关复函来骗税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 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现象普遍存在, 出口退税与进口环节征税相脱节
对出口产品免征或退还国内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对进口产品征收与国内产品同等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是进出口税制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双方共同发挥作用, 可以避免两个国家对同一产品的重复征税, 也可使进出口产品承担与国内产品同等的税负, 实现公平竞争, 这是国民待遇平等的体现。实行进口环节征税和出口退税两者并施的办法, 可用进口环节所征收的税收收入来弥补出口退税造成的财政支出。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的国际惯例。但是我国目前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与关税同步减免现象十分普遍。
(三) 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不统一
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退税办法主要有六种具体操作方式:一是外贸企业含税购进货物出口后再办理退税的“先征后退”管理办法;二是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自产货物“免抵退”管理办法, 即对生产企业本环节增值部分免税, 进项税额准予抵扣的部分在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中抵扣, 不足抵扣的部分实行退税;三是卷烟出口企业实行免税购进, 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四是国产钢材和新疆棉实行的“以产顶进”办法;五是来料加工实行进口、加工环节免税, 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六是出口货物免税办法, 对国家统一规定免税的货物, 不论是否出口销售一律给予免税, 如出口企业直接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古旧图书等, 这类货物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均已免税, 因此出口后也不再退税。这样的退税办法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是不相符的。
三、我国目标出口退税制度的构建
判断一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优劣与否, 首先要看其是否遵循公平的原则即出口退税政策既能解决国际贸易中公平税负问题, 又能避免双重征税, 使得国家的贸易行为符合WTO规则, 能够满足国际贸易良好秩序的需要。同时又要看这一政策对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推动作用如何, 是否能够增强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加出口创汇, 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实施有效规范的税收流程, 保证外贸秩序, 增强企业活力等。
(一) 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机制
1.加快出口退税网络监控的建设
出口骗税的发生, 一方面是骗税分子受利益驱使, 另一方面是出口退税的管理手段落后, 使骗税分子有漏洞可钻。因此, 应提高出口退税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出口退税比较成功的国家的普遍做法是计算机全国联网, 实现海关、税收、银行等部门的联合监管。尤其以欧盟为例, 不仅实现各自国家的退税计算机联网, 而且还实行了全欧盟范围内的计算机联网, 比如意大利的出口商品从法国出境, 可以在法国办理退税并进行监管。
2.改变现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与关税同步减免的政策, 实施进口环节全面征税
国内增值税与关税在性质、功能作用和征税的要求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加入世贸组织后, 关税税率不断降低, 在进口环节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同样税种, 必须重视保持本国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税收负担的协调平衡, 以利于公平竞争, 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此外, 进口环节的足额征税还可大幅提高财政收入, 能为出口退税款的及时支付提供财力保障, 实现进出口自行解决财力平衡的良性循环。当前应对加工贸易中进口环节的减免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凡加工贸易必须实行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保税监管, 凡不能进入规定区域的进口原材料必须缴纳进口环节流转税, 在产品出口时予以退税。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免税政策, 搞假加工贸易, 逃避国家税收。另外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当适当收缩。对国家政策规定的技改项目, 投资项目可免征关税, 但不应当同时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对国家科技部门确认,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家急需的设备应由相关部门提出目录, 经有关部门核实无误投产后准予分期退还进口环节流转税, 其他投资设备一律征税。
(二) 优化出口退税办法, 积极推进外贸代理制
虽然目前我国的“免抵退”操作方法处于推行阶段, 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它的理论基础符合出口退税精神。综观世界各国的情况, “免抵退”方法是退税方式中最常见、运用最广的方式。所以, 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统一出口退税的办理方法, 由现在的两种方法并存逐步向“免、抵、退”一体化的办法过渡。由于“先征后退”适用于贸易型出口企业, 而“免、抵、退”适用于生产型出口企业, 因而将“先征后退”管理办法转变为“免、抵、退”管理办法可遵循如下思路, 研究相关配套措施, 积极推进外贸代理制, 将外贸企业退税环节前移至生产企业。
首先, 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进出结合, 以抵代退”的模式。即将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从该企业的进口环节税收中予以抵扣。由海关将关税和代征的进口税总额先记入台账, 申报出口退税时再从中抵扣。不足抵扣部分向退税机关申请退税, 反之则向海关补缴税金。其次, 对部分信誉好、管理佳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可实行“免税收购”。对出口货物实行“价税分流、免税购进”的模式。即外贸出口企业在收购产品时, 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 再由生产企业办理退税。第三, 对无法实行上述两种办法退税的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 积极引导他们采取外贸代理制。
(三) 选择合适的出口退税率
从长期来看, 我国在出口退税率的设置必须确立中性出口退税的主导思想, 逐步向“征退合一”的规范化的出口零税率方向迈进,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这个过渡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 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实行“征多少、退多少”的完全中性原则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率的设置应根据本国国情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 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入手, 实行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对不同出口商品类别实行差别待遇的、体现国家先导性原则的复合出口退税率。即我国出口商品退税率设置应在不违背WTO原则的前提下, 在国家财力许可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出口退税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宏观调控功能。
为了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国家应充分发挥出口退税的宏观经济杠杆作用, 将有限的退税财力充分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出口退税率的设计要以实现出口退税政策目标为标准, 同时兼顾财政负担能力, 不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发挥。因此, 要从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 将中性的退税原则、非中性的宏观调控原则与国家财力原则结合起来。以法定征税税率为上限设计实际出口退税率。法定征税税率就是实现“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原则的最高退税上限。由于出口退税还是促进出口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非中性手段, 因此, 应围绕出口货物的实际税收负担对不同产品采取有差别的出口退税率, 使实际出口退税率在零退税率和法定征税税率之间波动。
(四) 优化出口退税分担机制
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德国的增值税也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享税, 以此为前提实行出口退税。德国实行“先退税, 后分成”的模式, 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将增值税收入分成之前, 先把应退税额从增值税收入中扣除, 然后再按体制在两级地方政府间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出口退税有了可靠的来源, 不会拖欠企业应退税金。即将出口退税支出从增值税收入中扣除后再进行中央和地方的共享, 即实行“先退税、后共享”的办法, 顺利实现出口退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共同负担。
参考文献
[1]韩灵丽.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的两点建议[J].税务研究, 2002 (5) .
[2]涟漪又起-出口退税机制面临再次调整[J].纺织指导, 2005 (8) .
[3]张长青.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理性思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1.
[4]孙瑞华, 刘广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问题与基本取向[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
[5]刘之涛.出口退税制度若干问题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48.
[6]屠庆忠.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6) .
【摘 要】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法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结果应用不够合理、不合格处置执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需加快建立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从层级抽查、问题导向、结果运用和后续监管等方面对现行的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自2003年2月1日施行以来,对强化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促进外贸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及信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法检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其中部分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急需进行修改完善。
一、《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修改的必要性
1.深化法检制度改革的需要
质检总局深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简政放权、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要求,在2013年、2014年两次大幅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对一般工业品出口不再实行法定检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实施出口商品检验的HS编码由2002年的2110个减少为2015年的384个,减少了81.80%。作为检验检疫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重要规章,《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在监督进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和信誉方面的地位更为显著。但由于《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抽查计划制定、结果公布、不合格处置等方面尚不完善,检验检疫部门在实际履职时执行力度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2.推进“管检分离”的需要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质检总局逐步实施“管检分离”,采信符合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鉴定结果,将其作为商品质量合格评定的依据。从“管检一体”逐步转变为“管检分离”,是在新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法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广泛涉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明晰检验检疫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之间的关系,规定权责界限、业务模式、运作机制和经费预算等,从而保证抽查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修订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制度对检验检疫机构转变职能、提高监管效能、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3.外贸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货物总值大幅增长,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208亿美元,2014年达到了4303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664.06%。在贸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边贸互市等新型贸易方式不断涌现,《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外贸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进行相应修订。
二、《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体现进出口商品的地域差异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八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年度抽查检验计划的制定实行“全国一盘棋”,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差别和区域特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商品贸易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市、同一个市的不同县区,其主要进出口商品情况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用一个统一的抽查检验计划是不科学的,一方面会造成部分辖区年度抽查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对本辖区的重点商品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抽查检验,检验检疫机构不能准确掌握辖区商品的整体质量状况。
2.抽查检验结果的应用不够合理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抽查检验结果由国家质检总局进行公布,其他机构不得擅自披露抽查检验结果,并且抽查检验结果的通报对象仅限于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单位。在现行的质量抽查信息披露机制下,普通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不合格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都未能充分体现,既难以调动起广大消费者参与质量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难以体现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上的执法成效。
3.不合格结果处置难执行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经检验检疫机构抽查不合格的进口商品,签发抽查不合格通知单,对外索赔或换货、退货或者销毁处理;经检验检疫机构抽查不合格的,签发抽查不合格通知单,经技术处理重新检测合格后方准出口,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后,重新检测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目录外出口产品属于非法检,检验检疫部门难以对不合格品的流向进行控制,后续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处置措施执行困难。
三、解决思路和建议
1.实施层级抽查,监督抽查分为全国性抽查检验和地方性抽查检验
为切实履行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全面掌握辖区进出口商品质量信息,建议将监督抽查分为全国性抽查检验和地方性抽查检验两大类。质检总局每年制定1-2次全国性的抽查检验,同时给予直属局和分支局一定的自主权限,增加地方性抽查检验。直属局或分支局可根据辖区实际设定不定期抽查的类别和频次。这样,就将原来的定向定量抽查转变为基于地区实际的动态管理,增强了基层部门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加符合各辖区的实际情况。
2.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进口消费品
实施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是为了按照动态评估的原则,将监测的重点放在高风险质量安全对象(产品和项目)上,进而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进出口商品质量水平总体提升。因此,在抽查检验的重点商品选取上,应以问题为导向,出口多抽查国外通报、下架退货等多发的商品,进口多抽查消费者投诉多、“C-RAPEX系统”上出现频次高的进口商品。随着法检目录的调整,检验检疫监管的重点向进口转移,作为目录外商品的抽查监督工作的重心也应向进口目录外商品转移,重点关注与大众关系密切的进口消费品。
3.强化后续监管,明确不诚信企业的处置措施
近年来,国外质量通报居高不下,进口商品质量问题与日俱增。2014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截获进口不合格货物11.60万批,出口不合格货物12.02万批,涉及玩具、服装、食品、化工品、动植物产品等多种商品。由于利益的原因,一些生产企业往往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为自身的质量行为留下较多的投机空间,造成政府部门质量监管失灵。因此,建议在《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中单独设立“法律责任”部分,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对擅自销售、使用或出口经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进行处罚的条款,并按照部门规章的权限对不配合抽查检验、对经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不整改等情况设立处罚条款。
4.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提高抽查监管的威慑力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的结果只有对外公布,才能有效震慑不法进出口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因此,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结果反馈和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目录外进口商品抽查检验工作的结果,发布质量预警信息;及时向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通报进出口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将检验信息反馈给进出口商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对不合格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约谈制度;利用检验检疫部门的信息、检测技术优势指导帮助出口企业解决质量问题,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声誉。
参考文献:
[1]苗延忠.进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初探[J].中国检验检疫,2014(1).
[2]李金甫.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13(7).
[3]刘淑敏.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3(4).
[4]马素香.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J].中国经贸,2012(4).
【出口退税制度】推荐阅读:
出口退税简介11-22
出口业务退税培训06-01
出口退税率09-19
企业出口退税操作06-01
出口退税规范题库10-09
出口退税相关知识10-18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操作06-19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分析06-23
出口退税申请办理流程09-15
进料加工出口退税操作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