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中操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课中操(推荐7篇)

小学课中操 篇1

1)2 3 坐好了,2 1 不讲话!

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

(2)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看黑板。

(3)安静课堂方法:

师(双手击掌3次,有节奏的X X X)

(跟着击掌2次,第三次双手放好,即节奏也是X X X)

(4)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 拍,我的小手握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起来(同时坐端正)

棒!棒!棒!我真棒!

小马儿,跑跑跑。小青蛙,呱呱叫。小兔

子,跳跳跳。小蜜蜂,嗡嗡叫。老虎来了,木头人!我把每种动物的相应动作编 出来,动作尽量夸张、可爱、大方点。我说:小马儿,学生:跑跑跑!(并作出

动作)„„最后老师说:老虎来了!学生:木头人!全部就安安静静坐好。

课中操训练

小白兔,蹦蹦跳(小兔跳)

小鸭子,嚘嚘嚘(双手放前作鸭子嘴巴状)

小金鱼,游啊游(双手作小鱼游状)(或者在腰部摆动)

小朋友,拍拍手(拍手)

安安静静齐坐好!(放好手,坐好.)

《数字篇》

1.数字儿歌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能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

5像钩子能称菜,6像哨子吹口哨,7像镰刀割麦子,8像葫芦藤上挂,9像勺子能盛饭,10像油条加鸡蛋。

2.数字儿歌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称东西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葫芦能做瓢

9像勺子能吃饭

10像鸡蛋加油条

3.数学儿歌

我说一,一一一,我说二,二二二,我说三,三三三,一张纸头一枝笔,身上长着多少二,鲜红领巾胸前戴,学习数学做练习,左边右边数一数,三只角,三条边,都要用到纸和笔。眼睛、手脚和耳朵,我们人人都喜爱。我说四,四四四,我说五,五五五,我说六,六六六,眼前一张长桌子,五角星,亮晶晶,“六一”节啊真快乐,四只脚,四条边,国旗上有五颗星,唱歌跳舞做游戏,用它读书和楔子。我是那颗小星星。祖国花朵真幸福。我说七,七七七,我说八,八八八,我说九,九九九,一个星期有七天,慰问军属老大妈,九月十日教师节,星期天,不上学,你扫地,我擦窗,尊敬老师有礼貌,做个妈妈的好帮手。大妈对我笑哈哈。人人夸我好宝宝。

我说十,十十十,两只手上有手指,十个手指用处大,学习雷锋做好事。

4.数字儿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5.数字儿歌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钩子钩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 像勺子能盛饭

6.数字儿歌

1什么1,棍子1。2什么2,鸭子2 3什么3,耳朵3。4什么4,帆船4 5什么5,钩钩5。6什么6,大肚6 7什么7,拐杖7。8什么8,眼镜8 9什么9,汽球9。10什么10,棍子打棒球

7.数字儿歌 1像蜡笔细长条 2像天鹅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秤钩弯又弯 6像小勺能吃饭 7像镰刀带锄把儿 8像葫芦架上摇 9像气球随风飘 0像鸡蛋营养高

8.数字儿歌 1像铅笔细长条 2像水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卖菜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圈 9像勺子来做饭 10像铅笔加鸡蛋

9.数字儿歌(这个很棒,手指配合相应的动作!)一根手指点点 两根手指剪剪 三根手指弯弯 四根手指插插 五根手指开花

10.活动儿歌 一个指头拉钩钩,两个指头拾豆豆,三个指头系扣扣,四个指头拎兜兜,五个指头在一起,攥成拳头有劲头。

11.学说10 弟弟滚铁环,铁环一个圈,1和圆圈并肩站,10这个数字到处都可见,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2.数数: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知识篇》

1.数学课课中操

课前准备:每组按照座位的顺序发一张数字卡片,分别写的是1---5 齐说:1、2、3、4、5,我们一起找朋友。生1:我是1,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我是2,你的朋友在这里。2比1多1,1比2少1。生2: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3:我是3,你的朋友在这里。3比2多1,2比3少1。生2:我是2,你的朋友在这里。2比3少1,3比2多1。生3:我是3,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和生4:我是※,你的朋友在这里。„„

注明: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做找朋友的游戏。

2.数的组成游戏(拍手)数的组成的游戏,例如3的组成: 师(拍手):我说1,生(拍手):我对2,集体(拍手):1和2 和起来是3。还可以再换数,也可以由学生带领。

3.关于十的组成的 1919好朋友 2828手拉手 3737真亲密 4646一起走 55凑成一双手

4.我是1厘米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5.《位置与方向》

早晨起床面向阳,开动脑筋想一想; 前是东来后是西,左是北来右是南; 伸出左右两只手,东南西北记得牢; 地图方位有规定,上是北来下是南; 左是西来右是东,小朋友们要分清。

6.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我是0,本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别人要想把我除,常胜将军总是我。

7.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括号括号抢第一,乘法、除法排第二,最后才算加减法,谁在前面先算谁。

8.连续退位的减法:

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

9.有关`凑十法`的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

看到大数加小数,先把两数换位置。

10.十的组合 一加九,十只小蝌蚪; 二加八,十只花老鸭; 三加七,十只老母鸡; 四加六,十只大斑鸠,五加五,十只大老虎。

《活动篇》

1.一个适合数学课学生跟着老师做的小游戏:

老师伸出右手的任意几个手指头,让学生回答是数字几,同时也可以伸出左手的手指,让学生回答。多伸几次,让学生回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加难度:当老师伸出右手时,学生说出比手指数大一的数字,当老师伸出左手时,学生说出比手指数小一的数字,老师的胳膊可以在右边放着,也可以放在身体的左边,考验孩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整个活动在游戏中让学生既加强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锻炼了观察力和灵活的反应能力。

2.数学课课中操 全体起立。

教师站在讲台前面边做动作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

学生站长原地一边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边说:我就跟您这样做。动作内容可以有:拍手、拍肩、伸伸臂、弯弯腰、摇摇头等。

3.反口令。

教师说“大西瓜”学生说“大西瓜”,手时却做出小西瓜的动作。教师说“站”,说生坐下,反之,教师说“坐”,学生站起来。

4.课中操

一边说一边示范做:(师)请你摸摸右耳,(生)我就摸摸右耳,(师)请你摸摸左耳,(生)我就摸摸左耳.„„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弯弯腰,(就跟你弯弯腰);请你跟我点点头,(我就跟你点点头);请你跟我坐坐好,(我就跟你坐坐好)。

5.“指指点点”的游戏。

以人的五官为指点对象,教师报到其中一个器官的名称,学生就快速指向哪里。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你的注意力也得高度集中。这个游戏我也曾经试用,学生非常喜欢,有时候会来不及往往把眉毛指向了眼睛,闹出笑话。在不经意的欢声笑语中间,消除了多少心理上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放松警惕,很自然得让我们引进了课堂里来了。

6.课中操

教师教师出示一个手指头,问学生这是几?学生会说:“1”。教师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又问学生这是几?学生会说“2”,教师很快地说:“1+1=?”然后同时伸出三个指头,学生会说“3”。通过这个小游戏,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7.游戏:红黄牌

时间:5分钟 道具:红牌、黄牌

游戏操作: 两人并排站立;听意思举牌

老师说:举起红牌 —————————— 举起红牌

老师说:放下黄牌 —————————— 放下黄牌

老师说:不要放下黄牌 ———————— 举起黄牌 放下红牌

老师说:不要不放下红牌 ——————

放下红牌

老师说:不要不举起黄牌 ——————

举起黄牌

老师说:举起黄牌 —————————

举起黄牌

老师说:千万不要不举起黄牌 ————— 举起黄牌

老师说:不要放下红牌 ———————— 举起红牌

老师说:不要不放下黄牌 ——————— 放下黄牌

老师说:千万不要不举起红牌 ——————— 举起红牌

老师说:举起双手、原地跳一下、放下黄牌 — 放下黄牌、举起红牌

老师说:放下红牌 —————————— 放下红牌

老师说:不要放下黄牌 —————————— 举起黄牌

老师说:不要不举起黄牌 —————————— 举起黄牌

8.站队歌 1、2、3,站一站,4、5、6,走一走,5、6、7,踢一踢,7、8、9,扭一扭。

9.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认识钟表课中操 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

你我同坐一班车,你我同坐一班车。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谁也少不了。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

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那就不同了。

10.课中操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YEAR!

11.拍手歌

拍拍手,拍拍手,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两手朝上伸一伸,两手叉腰扭一扭,端端正正快坐好!

12.互动操(这里的互动更多的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拍一拍”

“你拍一我拍一”(学生可以自编歌诀)

13.简单的全身操。

“拍拍手,一二 伸伸手,一二打打肩,一二弯弯腰,一二跺跺脚,一二点点头,一二坐坐好,一二”

14.一年级课中操 小白兔,蹦蹦跳

小鸭子,嚘嚘嚘(双手放前作鸭子嘴巴状)

小金鱼,游啊游(双手作小鱼游状)(或者在腰部摆动)小朋友,拍拍手(拍手)安安静静坐整齐

15.拍手歌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握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起来;

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拍拍我的左肩,拍拍我的右肩,举举我的左手,举举我的右手,摸摸我的左耳,摸摸我的右耳,抬抬我的左腿,抬抬我的右腿.......

16.儿歌(注:前半句为老师说,后半句为学生说。)一二三四,坐好姿势。(同时要求坐好)五六七八,闭上嘴巴。(要求不要说话)小眼睛,看黑板。身体,坐直 两手,放好 保持,安静

准备读书,拿起课本。(要求做到三个一并拿起课本)

17.安静课堂方法:

师(双手击掌3次,有节奏的 X X X)

生(跟着击掌2次,第三次双手放好,即节奏也是 X X X)

18.写字时:

(1)提醒法。(生写生字前,师诵儿歌)身坐挺,足摆平,头不歪,肩放平生接:字写得好,老师夸我行!(2)写字歌。(师说,生做动作)

闭眼、身正、肩平、足安、臂开、睁开眼睛、握笔,写字

19.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坐端正,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课堂纪律要遵守。

20.儿歌

叮铃丁零上课了,小朋友们进课堂,摆好书来坐端正,人人夸我好学生。

21.儿歌 2 3 坐好了,3

小学课中操 篇2

一、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也是一节课的灵魂, 脱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中操”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尽量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相结合, 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去。这种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课中操活动, 既能让学生“活动活动筋骨”, 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疲劳, 又能提高后半节课的教学质量。

如《我长大了》一课, 隶属于“我在成长”单元主题, 此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成长, 交流自己长大的表现, 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通过交流, 学会独立生活的一些能力, 并学会体贴关爱家人。有教师根据目标的定位, 选用歌曲《我的好妈妈》穿插在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照顾父母后进行律动, 使关心、体贴家人的亲情需求得以渲染。“我的好妈妈, 下班回到家, 劳动了一天, 多么辛苦呀!妈妈, 妈妈, 快坐下, 请喝一杯茶, 让我亲亲你吧, 我的好妈妈。”童真稚嫩的语言和温馨亲切的画面, 更为之后的“如何做一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孩子, 不麻烦家长”的讨论板块, 奠定了情感基础。

融入教学整体的“课中操”活动, 犹如连接课堂前后部分的桥梁, 既可以成为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结, 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过渡, 其穿针引线的教学效果不容小觑。

二、活动主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 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 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 “课中操”活动要贴近儿童全方位的生活, 依据教材多立面的体系, 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

1. 学习生活主题系列

此类主题重在关注学生与校园、班级、伙伴的关系, 倡导愉快、积极的生活, 例如《你好, 新学校》《我的新生活》 (一上) 、《我在班级中》《快乐的学习生活》 (一下) 、《你、我、他》 (二上) 、《长大真好》《班级的荣誉》 (二下) 等单元内容。

愉快、积极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 它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 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发展主题意识, 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此类主题的课程, 可选用《我有一个小秘密》《站在世界领奖台》《一年级小男生》等素材作为“课中操”活动的背景资源。

2. 家庭生活主题系列

此类主题重在关注学生与家庭、父母的情感, 倡导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例如《我爱我家》 (一上) 、《今天我当家》 (一下) 等单元内容。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它使儿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学会关心, 学会爱, 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公民奠定基础。此类主题的课程, 可选用《让爱住我家》《爸爸妈妈听我说》等素材作为“课中操”活动的背景资源。

3. 四季生活主题系列

此类主题重在关注学生与自然、季节、社会的和谐, 倡导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例如《我们一起迎新年》 (一上) 、《春天的歌》 (一下) 等单元内容。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让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 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 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此类主题的课程, 可选用《心中的家园》《生命世界》《新年好》《春天在哪里》等素材作为“课中操”活动的背景资源。

“重视课程与世界的联系, 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对儿童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课中操”活动, 才是行之有效的。

三、活动实施要有序有度

1. 操之有序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 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笔者在教学《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时,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进———踏雪无痕

《寻访大师的童年》第一板块是以家乡的名人导入, 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师。第二板块则通过寻访身边大师的童年, 把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的大师形象, 变成有血有肉的、可以探究可以学习的与儿童零距离的学习目标。如何从“走近大师”向“走进大师的童年”迈进呢?笔者采用了“穿越时光隧道”这一当下热门的形式, 辅以儿童视野里喜闻乐见的哆啦A梦形象, 成功地演绎了“课中操”。学生们在玄幻离奇的动画片片头曲中, 兴奋地模仿着哆啦A梦左右摇摆、转圈, “坐上飞船—飞离地球—进入隧道—开始穿越”, 在逼真的画面和仿真的情节提示下, 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愉快地进入了探寻大师童年之旅。

(2) 出———雁过留声

如何让动如脱兔的学生在“课中操”中静下来?“比比谁最先坐下来?”这样的语句未免生硬, 与前面营造的情境相去甚远, 还得继续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情境。于是当音乐结束, 课件上出现了一张类似于时光隧道尽头、闪烁着奇蓝莹光的逼真图片, “呀!时光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三件宝物。 (学生们立刻静下来, 屏息凝视) 这是———鸡蛋, 那是———蜡烛, 还有一件是———调色盘。它们的后面分别藏着哪位大师的童年呢?咱们先来打开哪件宝物?……”顺延着穿越的情节, 三位大师的童年故事已然藏在了宝物后面。在如此自然、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视学习为乐事, 把探究当游戏, 感到特别有意思, 而下一板块的精彩也已徐徐开启。

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 在创造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有头无尾或昙花一现的情境, 都会使学生扫兴。面对低年级的儿童, 唯有设计具有整体性的“课中操”, 使学生有序进、有序出, 才能让教学信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输出, 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与教者心心相印。

2. 操之有度

儿童运动的生理常识告诉我们, 强度适当的活动, 能使儿童加快心脏的搏动, 加深呼吸, 促进血液循环, 使前面积累的疲劳很快消除, 使人不易疲劳, 而且恢复较快。而如果活动兴奋过度, 则很难专心投入后面的学习, 得不偿失。因此, 在“课中操”设计时, 一般安排拍手、跺脚等强度适中的肢体动作, 不安排跳跃、喊叫等肢体行为, 时间以3~4分钟为宜。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律动、拍手歌、节奏操、小游戏为主要形式, 符合对低年级儿童小肌肉群和关节、韧带的锻炼, 以及发展协调、柔韧等素质, 并力求体现美感, “活而有序”。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 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课中操活动用时短, 效果好,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 用心实施, 必能为品德课堂增添亮丽的色彩!

小学科学探究课中的激励教学 篇3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为此,在近年来的小学科学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应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目标

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合理的目标,可能诱发人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爆发最大的激励力量。课堂目标的设置应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即“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观察水的沸腾”时,老师提出了“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后的现象?为什么?”等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让其回答不同程度的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等)来解释这一深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适时运用评价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获得满足。

二、创设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在教《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四、因材施教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身体》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分几个部分,学生有的说有四个部分,有的说五个部分,有的说六个部分,有的说七个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评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是孩子的老师,请记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的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转交给了我们------教师,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作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性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所以,做好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关心激励,从而产生爱的力量!

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土壤》一课,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这些问题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浅议小学数学习题课中的思维训练 篇4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巧设练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重复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数学知识,很难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科学的有层次的设计练习,才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首先是模仿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是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最后是应用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学生在综合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但同时看不到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学生在解答8-□>5,一5<□+6这类题目的时候,表面上看学生填方格,并且答案不唯一,但是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教才,这里的“□”起着“位置占有者”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比较深的数学问题,“□”内最多能填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几?初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并为方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推进做好初步的准备。

小学生由于认知的有限性,自己看不到练习中的思想方法,但是作为教师应该站得高一些,把握住题目中的思想方法,设计练习,进行思维的训练,并达到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探索,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结论的得出,是经过形象事例的堆积,抽象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把数学的思想方法凝聚在这些数学知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解题数学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应用结论去“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进行练习时,经常去套例题的模式,这里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理解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位置是平等的,所以学生总会列成x=……(右端不含未知数),或者列不出方程。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练习时就要注意解决学生的这个难点,借助图示,转化成符号化语言。

如:桃树50棵,是梨树的2倍多10棵,梨树多少棵?

图示: x 梨树

x x 10 桃树

符号化语言:x+x+10=50

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样的分析方法,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困惑。只有经历真正的理解,才能形成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反思,领悟思想方法

自主反思,这一过程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总结異同,总结经验教训。

例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的时候,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数学模型,但是部分学生局限的看到头脑中的长方形数学模型,以至影响后面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反省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在观察长方体实物时没有注意变式,要观察长、宽、高各种不同比例的长方体,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在这个反省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其它形体知识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变式。

只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往“熟能生巧”上努力,推动学生的发展。当然,在进行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解题的“模式化”。完全的模式化,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例如,(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如果平时教师的教学和练习过于模式化,告诉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就要找圆的半径,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圆的半径,那么这道题对于学生就无法解答。如果学生平时的训练注意抓住图形之间的联系来分析题目,而不是那么的机械,就可以解题。

这里,设圆的半径是r,则正方形的边长的长度就是圆的直径的长度,可以用2r表示。那么,2r×2r=8;那么r2=2,圆的面积就是3.14×2=6.28(平方厘米)。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以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解题的“最优化”。过于追求解题方法的最优化,会降低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之后,对于以下图画:

可以列式为:4+4+4+2=14;3×4+2=14;4×4-2=14。教师往往会略去第一种,忽视第三种,强调第二种,实际上学生对这幅图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突出简单、本质的方法,而让所有的学生都用统一的方法,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小学课中操 篇5

问题一:片面追求活动的热闹场面,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某位教师执教“儿童乐园”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问:同学们,老师领你们到儿童乐园玩,开心吗?生齐答:开心。师接着问:“你们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有蓝天、白云。

师鼓励:真聪明。

生2:我发现有小桥流水。

生3:小兔在跳动。

生4:小鸡在啄米。

师接着鼓励: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5:老师,小鸡不是啄米,它在吃虫子。

生6:两个小兔要过桥,不,不过桥……

10多分钟过去了。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离本节课教学内容——乘法越来越远。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这位老师却没能把握住教学目标,把它上成了“看图说话”。学生为何漫无边际地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到正题呢?是老师留给学生空间太大的缘故吗?不是。主要是教师创设的情境缺少了“教学价值”。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所创情境必须蕴含甚至强烈蕴含着乘法的数学思想。

反思: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而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呼唤:数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但更应该是有效的。这样为动而动,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动,而不是为了目标而动,是对课程标准的曲解。一堂好课不是活动的堆积,热闹不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教学目标,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这一目标。

问题二:曲解学科间的整合,把数学课上成美术课

在一节示范课上,某教师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样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把春天带进教室来,用你们的巧手装扮一下春天好吗?

孩子们纷纷画开了春天。过了10多分钟,师问:有没有画树叶的?教室里稀稀落落的举了几双手。师问最先举起手来的同学:你为什么画这么快?又问后举手的同学:你怎么画得慢呢?

为了节省时间,不等学生回答,师又开始展示比较先画的树叶和后画的树叶:“先前那个同学画的树叶小,是柳叶;后面这个同学画的是杨树叶,大。叶子的面有大有小,就可以说它们的什么有大有小呢?学习了这节课后就可以知道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总算切入正题了,用时足足15分钟。

“装扮春天”犹如一节美术课,倒也无可厚非,但由“树叶”引到面积便过于牵强附会了。再加上绕口令般的语言诱导,非但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而且延误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假如有学生提出“那片树叶的面积是多少啊”,不知道老师又该“从何创起”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拓宽数学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不是说数学课可以脱离语言情境的支持而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等。教师应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画一画、玩一玩、做一做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问题三:评价缺乏公正性、层次性和交互性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难易程度,在老师的倡导下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嘿!嘿!嘿!你真棒!”等激励性的语言。有时候一节课这样的评价形式多达十来次。仔细观察,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很单一,往往只要学生答对就说“很好”,甚至有些老师把它当成了口头禅。有些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一节课中很少看到有同学之间、小组间和师生的互评。

浅谈小学品生课中的心理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品生课;心理情感教育;积极情感

在新课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小学品生课程的开展,注重科学性、实效性,也关注艺术性和情感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因此,作为小学品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程标准,在课程中不断渗透并强化学生的情感养成,从知识层面上升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本文将结合研究者的工作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由于现在社会的节奏快、竞争大 ,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现在小学生承担很多的心理压力。影响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物质丰裕

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小学生很容易满足,考试考好了只要有一顆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很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 裕 ,家长过于宠爱孩子,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 事都满不在乎。

(二 )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

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干事 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 顾的太多,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三)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班级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小学生放学后 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 级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原因是不懂得互相 帮助。

(四)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

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 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 严 。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孩子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针对这样的一群新时代的儿童,我们如何将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二、策略

(一)立足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共鸣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同行认为,小学品生 课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生活化和情节化。在教学过程中, 一片生动完整的故事,不一定由教师在前面照本宣科,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会太好。如果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一些课程,我们主张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在小学品生课程中有一篇孩子和父母去商场购 物,小孩子吵着要买东西。在这个故事背景下,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角色扮 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孩子和父母,在表扬过程中,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为了让效果更加好,笔者让几组学生分别进行了表演,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哪一组表演的比较好。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效果不断提升。而没有参演的同学作为观众进行评价,他们的评价也非常的到位。在表演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都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课文的主旨也比较好地得到贯彻。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的情感养成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如果仅仅依 靠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情感教育呢? 研究者认为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对动物保护这一篇目时,笔者为了让学生逐步树立爱护小动物的感情,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实际的调查,看看自己的家庭或者邻里亲朋是否 有饲养小动物的,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对身边饲养小动物的基本情况有 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 示了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流浪的小动物的录像,在观看视频之后,许多同学 的心情都比较沉重,沉浸在一种忧伤之中。再次,研究者再引导学生发表一 些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谴责这种随意遗弃小动物的不道德行为,有的家 里饲养着小动物的同学,则表示自己一定要把爱护小动物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同时也把这种想法传达给自己的家人。通过这种情境的简单设置,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让学生通过情境置身于一种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简单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更有利于让学生的情感获得较好的培养。

(三)运用生活实践,丰富学生情感

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道德识别能力。在小学品生课堂中,教师如何利用课本资源,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当教师采取正确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 思维,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一般情况而言,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记把教学 固定在一个特定狭小的范围内,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发挥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小学品生课程的开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丰富的情感,也应该是和实际年龄相符的思想水平。在讲解小学品生课程中学生和陌生人交往的内容时,笔者没有仅仅局限于课本给学生介绍的知识,而是引入了一些社会热点,尤其是有一段时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失踪的事件,让学生提高警惕性,同时也提高自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品生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同时也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正常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佳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霍彤.论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0.(03) .

[3] 李獻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 张丹.爱与心灵的宁静[D].西南大学,2010.

小学课中操 篇7

关键词:联系;迁移;引导

我们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都是由前到后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学习前面的知识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基础,学习后面的知识需要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思考。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知道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成绩差距不大。但是到了高年级尤其到了四年级开始成绩开始拉大。更有甚至班里会出现两极分化。原因有两点:(1)我们教师平时所讲的学生的先天思维水平。(2)学生的基础没有打牢,我们教师在起初的教学中没有强化好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这两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形象地进行一下比喻,这就好比是一株大树的成长过程,先要生根发芽,然后长干,分支,再长叶。如果根没长好,或者没发好芽,没长好叶也就长不成一棵大树。数学学习亦是如此。所以,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教师如何在计算课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联系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呢?下面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架起“联系”的桥梁,促使正迁移的实现

在“自学·导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知识迁移就是人们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认知结构会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习得新知识的策略。所以,如何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就成了学生有效进行知识迁移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以旧学新”的知识迁移呢?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新授课教学相结合。首先通过布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复习相关旧知识并有目的地预习新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模式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处于即将习得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时,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

二、把握规律,加强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与规律?首先,教师应该借助前置作业、预设引导、点拨精讲、提炼方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结知识应尽可能地做到精练,以此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三、克服思维定势,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在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克服负迁移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后,会牢牢记住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原则。在之后的小数乘法学习中,很容易受先前知识的影响,将小数乘法末位对齐,错记成小数点对齐。此时,教师必须强调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把两个因数的末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来计算。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知识再迁移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练习的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拓展练习,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能使知识得到再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良好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不仅是完成数学学习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更是学生在未来的实际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知识迁移能力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举一反三的思维与运算能力。

上一篇:党委办公室职责范围下一篇:爱环保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