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1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8日 调查对象:五年级(3)班全体同学

调查背景: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如何教学好这一内容,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非常困难、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思维单一的现象。同时为教学好解决问题探寻一条可行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为此,我们作了此课题研究。

调查过程:本次问卷共发出66份,收回66份,调查率达100﹪。本次调查问卷拟定了17个题,题型设计与教学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本次练习我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题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同时能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单人单桌解答。

调查分析:

(一)卷面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17个题,几乎平均每题6分,从学生答题结果看,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获得满分的有7人,90分至99分的有5人,80至89分的有14人,70至79分有9人,60分至69分的有8人,50分以下的有23人,更有甚者只考了个个位分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非常困难,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很熟悉,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从整个班来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缩短差距,提高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

(二)学生个体分析

针对卷面存在的问题,我又进一步对答题十分困难的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分析,发现答题错的学生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审题失误。如:一位老人在沿河路上散步,从第一个路灯处到第12个路灯处共用了22分钟,这位老人走了44分钟,这时他走到第几个路灯处?很多学生都不认真审题,就这样解答12-1﹦11(个),22÷11=2(分钟),44÷2=(22)个就完了,他们就忽略了一个问题是:走到第几个路灯处,所以还要用22+1=23(颗),没有考虑清楚所算出的22是间隔数,间隔数+1才是课数,像这样审题不到位,对题目的理解含混不清,似懂非懂的学生在班级里比较多;二是含有三步以上计算的题,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出中间比较关键的问题,即“先求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很难准确、清晰地找出来,只要是能找到的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三是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这部分学生反应慢记忆力弱,老师所讲过的题型记不住,理解不了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这部分学生就是班级里最尾巴的那几个。四是阅读题目感到十分困难,读完题目不知道题里要求做什么,如:58辆军车排成一列通过一座桥,前后两辆车之间都保持6米,桥长200米,每辆军车长7米。从第一辆车上桥到最后一辆车离开桥,车队共行驶了多少米?这类题50﹪--60﹪的学生读完题目,不知从哪里入手,找不到中间问题,理解不清。本题中可以先求出58辆军车有多长:58×7=406(米),再求58辆军车的间隔数有几个,这一步非常关键,找到这一步就基本上会解决该题了,即:58—1=57(个间隔数),57×6=342(米),最后把他们加起来就可以了,即:车队长+车距长+桥长=车队行驶的距离,406+342+200=948(米)。

调查结论: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 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生活,理解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多画图,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手脑并用,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尤其线段图在小学数学里应用比较广泛,能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抽象的知识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空间问题,多让学生折折,剪剪,降低理解难度。

4.对于典型题,引导学生解决后,再“举一反三”,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练习,以达到加深记忆。5.多引导学生阅读题目,让他们能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隐藏在题目里面的中间问题,达到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正确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2

一、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利于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思维定式,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对话模式,即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情境中自主探究提炼数学问题,通过不断分析反思,得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是一门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数字的计算,更是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剖析,而对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帮助小学生分析解决生活问题,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价值,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小学生数学兴趣.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方法时,同样培养了小学生创新性数学思维,故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真正的教与学相长,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创新学生思维,实现小学数学真正教学价值.

二、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

(一)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数学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以生活视角思考问题情境,梳理出数学问题,进而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多样化问题解决.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形式到抽象思维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实现生活问题转为数学问题,通过多样化问题解决直接应用于具体数学问题,实现生活和数学教学紧密相连,在多样化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趣味性的启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活跃的思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利于接受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接受和理解数学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多样化方法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主动激活学生兴趣,以兴趣为教学突破口,趣味性启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利于思考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

(三)多样化解题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可以理解为多样化算法或一题多解的数学方式,需要小学生以多样化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多角度解答数学问题,实现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目标.多样化算法或一题多解属于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具体包括:活用题型特点,实现多样化解题;灵活解题方法,增强解题灵活性;理清解题思路,实现有效解题;巧用解题标准,实现多向性解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可以有效拓宽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学生多样化数学解题思路,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实现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地解题,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实践

教学设计:结合关于分数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视角考虑本题,将分数应用题转化为生活问题,灵活思考题型特点,引出分数学习和生活内在联系,得出解题答案.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必然产物,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选择,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也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故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趣味性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多样化解题,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洪武.小学数学学科问题的多样化解决方法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12):2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励、引导、维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或者举一些例子,比如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数学故事、科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发现过程的故事等等。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观念就是教师对关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的态度和认识,包括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想法、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的认识等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教师只有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将之运用于实践,实现多样化解决数学问题。

三、数学问题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就是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答,一题多解的特点就是从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解答。一题多解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想力和观察力。

例题:A、B两地相距45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明行完全程需10分钟,小红行完全程需15分钟,相遇时两人各行多少米?

解法一: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解题

小明的速度为:450÷10=45(米/分钟)

小红的速度为:450÷15=30(米/分钟)

几分钟后两人相遇:450÷(45+30)=6分钟

相遇时小明走了:45×6=270(米)

相遇时小红走了:30×6=180(米)

解法二:算出两人所用的时间比例,根据距离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關系进行解答。

两人所用时间之比为10:15=2:3,所以两人速度之比是3:2。

两车人所用的时间相同,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即两车行驶路程之比是3:2。

相遇时小明行了多少米:450×(3/5)=270(米)

相遇时小红行了多少米:450×(2/5)=180(米)

四、数学问题多题一解

多题一解就是指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使用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种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内容不同但是可以使用相同的解题方法的练习题编在一起,达到强化训练某一知识点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研究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方式体验多样化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宋乃庆.数学课程中的算法知识“集中显性教学”与“分散隐性渗透”相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2013(2).

[2]张桂芳.整式乘法运算的几何背景图形及其教学应用[J].数学通报,2013(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4

内容提要:

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最后附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视为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实小学数学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根据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改革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2000年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提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部分提出: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一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情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二)数学问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三)、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二)研究内容

1、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在回顾基础上,分析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

五、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

有的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

定期(每月一次)开展10---20分钟的袖珍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六、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

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低段组(一、二年级);中段组(三、四年级);高段组(五、六年级)。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教研计划,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每月一次地教研沙龙活动。教研沙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传统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

。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七、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问题解决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圆的认识”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出示问题:小青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却不慎被邻居家的小孩弄坏了一部分(如右图),你能想办法把原来的圆画完整吗?

这既是一个来自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实际问题,更是一个学生乐于探索实践的问题。同学们在读完该题后,便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但大多数同学不能寻找到问题的突破点,也就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师问:请谈谈你们对问题的看法。

生A: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圆,又由于这里缺少的是圆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原以为有了圆规就能把圆画完整。

生B:缺少的一部分倒是很容易画出来,但旋转一周后其他部分不能完全重合。

生C:我们曾几次变换了圆规针尖的位置,调整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但每次所画的圆和原来相比总是相差那么一点点,就是不能重合,真是急死人。

生D:我用生C的方法不断的尝试,最终完全重合了,但我总觉得有些偶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师:刚才探索的过程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你们认为把圆画完整的关键是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C:关键是要先找到圆心。

生E: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一下子就能准确地找到圆心啊!

原来,理解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这其中放射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上节课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针对问题的解决展开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生F:假如能找到圆的直径,就能找到圆心。

生H: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生I:直径是圆上两点间最长的线段。

生A:所有的直径都是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生C:(异常兴奋)老师,有了,我们只要找到这条最长的线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同学们马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产生了多种方法:

第一种:在圆上取一点A,再在A的对面取点B和C,B和C要有一定的距离,保证<BAC内有直径,然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着A,另一端对着B,并向着C点旋转,找到最长的线段。

第二种:把圆对折,并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里虽然缺了一部分,但并不影响),这条折痕就是直径,以此痕迹剪下这个圆,进而找到圆心。

……

这一阶段会通过一个关键的概念,或者把一个问题和相似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寻找问题解决的计划。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比较排除了第一种,优化了第二种,得到如下的方法:在第一次对折重合后,我们可以适当变换角度,在对折重合一次,这样两条折痕就有了一个交点,这就是圆心。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手、口、脑并用与自主探索拓展了空间,也为同学们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提供了舞台。

4、反思做法

一旦问题解决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课题实施之前,笔者曾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下面两个问题的调查:

1、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2、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是某位教师在《新教室里的方砖问题》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看到过铺地砖吗?你知道铺地的哪些情况?

(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情况)

生:我们需要选择喜欢的图案。

生:还要考虑价格、美观等。

师:在铺地砖之前,你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

生: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生:我们选择的地砖的大小

1、量一量,算一算

师:请几个小朋友帮助我们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指名几个同学伸开手臂拉成一行贴着教室的墙面估计出教室的长和宽)

师:现在谁能帮助我们估计出长和宽?

生:我们教室的长大概是8米,宽大约是7米。(板书:教室长:8米,宽:7米)

师:你能算出教室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面积是56m22、选一选,算一算

师:老师提供了几种地砖(电脑出示三种地砖),让大家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铺设教室.

普通地砖

花岗岩地砖

木地板地砖

20cm×20cm

40cm×40cm

100cm×100cm

(5

元/块)

(20元/块)

(125元/块)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表(1)我们开始活动,请你们四人小组边活动边整理这两个问题:(1)我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2)计算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开始活动。

方案汇总表

教室面积

地砖规格

普通地砖

花岗岩地砖

木地板地砖

地砖块数(块)

所需金额(元)

你最喜欢的方案

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并检查是否正确.学生汇报答案

师:前两天老师到市场上了解了地砖的一些情况:

电脑出示:

地砖规格

普通地砖

花岗岩木板

木地板地砖

使用年限

20年

质量情况

不耐踩

耐踩

耐踩

外观

较美观

美观

很美观

师:通过这些材料,你对地砖的选取又有了什么意见呢?你认为哪种地砖最合适?把原因用文字或数学式子写下来.(小组讨论交流并做汇报)

[学生汇报]:(1)从质量和外观上:选择木地板地砖,因为美观耐踩,使用年限长。

(2)从每年所花费用上看:

普通地砖

560000÷(20×20)×5÷10=7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15=467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20=420元

木地板地砖所花的钱最少,所以选择木地板地砖。

(3)从总费用:

普通地砖560000÷(20×20)×5=70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7000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8400元

普通地砖和花岗岩地砖价格一样,随自己爱好选择。

…………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数学素养明显得到提高。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A、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戴上“数学”的眼镜深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实际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各个数学问题中去。

B、课题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性质掌握其中。不仅体验的深刻、而且学的到位。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思想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了称职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地方式来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我们热情倾听,适时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互帮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5

课题实施方案

延安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

为了提升我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根据我校实际和教科处的要求,依据小课题“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抓住一个实在的问题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制定《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数学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2011版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

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标准》提出的上述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特别不是通过“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套用解题”的解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学情谈需求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的的做题能力,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灵活变通,更谈不上方法的创新了。

在小学几大问题中,从学生平时上课举例和做题中发现,喜欢举

行程方面的例子然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又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就抓住学生学习需求,抓住行程问题的要点进行突破,以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为切入点,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在解决行程问题上有共同提高,促使今后的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行程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画线段图和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自主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促进问题解决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让学生以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三)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四)不仅要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探索其他问题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一)行程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行程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二)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行程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行程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三)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四)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行程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行程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一)研究“课标教材”和考题中解决行程问题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心理特点。

1.我们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解决行程问题教学的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行程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行程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六年级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时的动作、表情、书写的规范程度等表现,询问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心理特点。

(二)设计符合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探索有效的解决行程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画图分析过程,思考各个量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对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关于行程方面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小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14日)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对行程问题掌握的现状。

4.拟定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研究阶段(2014年3月17日——2014年6月中旬)

1.制定三个研究阶段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过桥和渡船等综合问题着手,从基础题、变式题、综合题和创新题逐层探究行程问题解决策略)。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思维和方法并重。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中旬——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小课题的所有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接受评审组的评估鉴定。

七、研究设想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想

1.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成功体验

3.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之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国内外也不少,但是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的学生入手研究的并不多,并以学生常举例而又常犯错的行程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因此,本小课题具有“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本小课题研究与2011版新课标相关理念的研究,其共同联系是“问题解决”策略优化的特点。

八、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组长:董博涛

组员:高晓艳

石榕

课题任务分工:

董博涛: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相遇问题)、负责组织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结题报告和汇报材料。

高晓艳:填写立项评审表,撰写第二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追及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石榕:制作学生问卷,撰写第三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过桥和渡船及综合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 1.领导组织,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分别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教科处对本课题的研究做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

考虑,保障了课题实验有序、高效开展。

2.前期积淀,理论保障。

建校后,学校主抓教科研,通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等形式狠抓小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我们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搜集了许多与新课程及高效课堂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核心概念问题解决的认识和界定。紧扣新课程标准理念、内容和要求,着力推动课题《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为构建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的研究》“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讲三练,边教变练;举一反三,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力求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健全校本研修机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3.学情调查,真实保障。

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深入细致地进行学情、教情调研,寻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通过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深度学习与对比学习、开展教师大讨论、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领会高效课堂的本质和高效课堂制度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讲人作用,先让研究课做“样板”,以抛砖引玉,其他教师先“临帖”,再创新从而形成教师人人探求、研究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6

本课题被教研室20XX年9月立项为市“十二五”实验课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精心工作,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课题的系统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顺利而有序的进入了该课题的实施阶段——积极寻求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高校策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 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理论学习。20XX年4月——20XX年1月是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课堂观察、调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完成前测实验,积极寻求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高效策略,建立课堂模式,提炼策略,综合作业检测,定期跟踪检查,小结反思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等。现对近一年来课题实验工作略作回顾小结。

一、课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的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流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每一册教材中,但作为实施的起始阶段低年级而言,老师们困难重重:低年级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差,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识字量少,作为独身子女的大部分家庭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思维依赖性强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孩子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确立了本课题。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及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所在。我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提高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老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系统理论学习,加强自我理论学习

1、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借阅书籍《小学生问题解决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等,这些材料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课题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低年级教研组成员研讨实施共同提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教学模式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开展的课题研究。互相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业余时间经常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进行理论摘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今后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3、在日常教学中以课题为依托,努力探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根据教科书上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图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身边的生活场景(如教室里、家庭中、社会上等)里提出数学问题;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如春游、绿化、环保等)提出数学问题等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形成低年级理解数学问题的一些策略(如研究教材、细心读题、圈圈画画等);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计算等其他教学内容课程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形成低年级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模型,发展思维能力。如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数学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推理——通过一步或几步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或因果并进的思考方式逐步推出问题的解决,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数量关系等等。

四、进行前测问卷调查,撰写前测调查报告

我结合课题采用课堂观察和调查询访的形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测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前测调查情况的分析,了解了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并结合课堂教学探索及经验撰写了小结及反思。

五、本阶段反思与今后的设想

但是随着实验的开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创设情景的困惑,《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景,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景。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呢?该遵循什么原则?主要不足之处: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稳定,有待于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提高。又如:每个家庭迥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也大相径庭,同时也有存在普遍的生活经验缺乏的困惑教学,教材中仅又的实践课程安排不足以弥补孩子们这点不足。为使下步研究工作更加顺利,我今后工作的设想是:

1、继续按计划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与交流,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7

1. 内涵

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是指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不仅限于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体现着多样化。如果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体现出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认为这两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隐含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则能体现出问题的情境。也可以说,如果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那么两中方法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数量关系就不同。

2. 本质

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实质上就是开发出对同一个问题的多个产生链条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就是数学理论构造的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当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私人感悟程度、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倾向等因素的不同,他们所能感悟到的相关知识、策略、方法、技巧也就不会相同,进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不同的学生经常产生对同一问题的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这一现象是小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正是因为这些,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同样重视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的能力。

二、研究的必要性

1. 问题是数学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

任何科学的宗旨都是解决问题,同样,在数学学科的发展史中,任何的新内容、新知识点,都是因为眼前无法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了这些新的内容,这就客观的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也可以说,问题是数学学科发展的推动力量。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实例繁多,例如五次以上代数方程求解问题、古希腊几何尺规作图三大难题、近代数学难题、伯努利最速降落线问题、费马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李曼猜想……不胜枚举。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指出,提出新问题会导致数学学科产生变化,数学就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2. 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明确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衍生出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便能够促进求异思维和转换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助于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数学问题能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法,能够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便是数学学习成功的一大标志。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时机地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研究问题,提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构想,努力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充分联系多个相关知识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发展的薄弱

我国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却不常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在很多学校中,一题多解的教学只会出现在某些特殊班级中,只有所谓的优等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我国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话教学发展的薄弱。

三、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的建议

1. 注重学生的综合建构

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应该着眼于在学生的意识综合建构这些方法,不应该简单地以培养学生形成对一个问题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为唯一目的,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解题意识的构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高水平的数学逻辑思维。

2. 注重基于问题情境的规定性来开发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会学生多种不同的数学算法,不涉及数量关系、问题所处的情境等因素的话,教学就不会起到它应有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另外,如果只是在教学种单纯的体现出算法多样性,而不注重思维的多样性的话,课堂教学就会逐渐的走向机械性的重复教学模式。可见,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就不会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从问题的情境方向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 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多种解决方法

很多的教育学研究者批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罗列出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方法,然后不假思索地直接向学生灌输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指出,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完全不注重启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学生学会了这些解题方法,也是简单的囫囵吞枣,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不可能真正的领会到这些解决方法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一味的包办代替、强行灌输,根本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学习中得到创造力方面的锻炼。

四、结语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学习气氛 自主学习 互助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不仅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运用知识,而且要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智力潜能,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来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小学生的智力潜能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现,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及兴趣。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本质

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实质上是指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开阔,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此外,由于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本质上可以说是教学构造的多重化。所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思考大家的差异,从而让大家更好地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意识的引导

要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意识,通过适当的方法或语言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解题的意识和思维。例如,面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用以下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如:“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针对这道数学题,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经过教师这一类的引导,学生在完成解题后会逐渐产生进一步思考的意识。学生会思考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学生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道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让学生可以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并以此探究多样化的解题思路。从意识层次来说,学生要产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就必须要有活跃的意识和思维,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甚至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束缚,从崭新的角度来得到答案。

例如,在学习简单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一道困难习题后,教师询问学生有没有新的解题思路。此时,学生究竟思考后发现,如果可以在方程中设置两个未知数,将会极大地降低解题的难度。但由于简单方程中都只有一个未知数,这就冲击了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对固有的理论产生怀疑。但其实,设置两个未知数确实是一种更加简单的解题思路,其本质是正确的。同时,教师只是询问学生是否拥有新的思路,并没有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解答,所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在此过程中,问题主要在于学生是否敢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思考,是否勇于挑战课本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此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敢于顺着自己大胆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教师始终是严厉的对待学生,并且将教学氛围控制的相当压抑,就将逐步抹杀学生的大胆的思维和意识,阻碍了学生多样化解题方法的产生。

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还需要用温和的态度面对学生,积极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尽量从师者的身份转变为学生朋友的身份。

三、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1、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本质由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与问题情境内在规定性的综合体,所以,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就是对一个问题开发出多个产生式链的行为,或称为构造多种用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产生式及其联结链。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本质上就是数学构造的多样化。

2、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依据和来源一个解决方法与另一个解决方法的区别,最根本的标准在于问题情境规定之下的产生式系统的不同,也就是解决方法当中所体现的基本数量关系的组合不同,或者说,解决方法本身的数学结构不同。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数学问题能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其根本就在于:在该问题的情境之下、可以有多种允许的产生式系统存在,也就是有较多备选的产生式系统可以用以解决该问题。因此,为一个数学问题开发多种解决方法,其依据就是问题情境的规定性,即所开发的各种解决方法都必须是与问题情境是切合的、有意义的;而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来源就在于有多个可选的产生式系统。这就是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机制。

3、解读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育价值具有灵活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就包括:能多角度考虑问题、运用多种“在纸上各不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然就是共识孙旭花等从变式教学的视角出发,肯定了一题多解的教育价值:“一题多解”以多个解题方法的形式,对学生内部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对方法进行比较和连接,融会贯通各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融汇学生多方面的活動经验、建构更广义的数学方法体系。所以,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实际上可以促进儿童对复杂知识的掌握、促进知识向更多复杂情境的迁移。

四、结语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 篇9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老师要认真对待,真正上好每一节解决问题课,向40分钟要效率。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农村学生为什么怕解决问题,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问题,他可能没有能科学的设立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特别要站到中差生的立场上去深入挖掘信息,关注中差生不到,就会导致他们越学越不会就越怕学,最后干脆不想学了,也不写了,老师逼急了才乱写下去。因此我觉得老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制定符合学生现实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多种方法来,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学习。那我的做法是:

一、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立,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定,而不是一味的上网抄袭别人的目标放到自己来,这样只能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所以目标要设立能恰当些具体些,特别要多从中差生的角度去设立,这样设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教学,也才能有效调动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需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如果教材的例题主题图不符合或贴近你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改编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或实物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去编例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现实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切。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游戏激励的形式,先课件出示13道

这些中差生,不会时让他把本组学生的说法说出来或者提问优生说出来再让中差生重复他的说法。总之都要让中差生参与的机会,多让他们说,找机会给他们说,不懂不要紧,有同学帮忙,使他们感到不可怕,肯学。他们能说出来了要及时给以鼓励,使他们下次也敢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在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隐藏一些关键词,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正确的列式计算。比如一共、和、总计等就可用加法列式;比多多少、比少多少、两数的差、便宜、贵等就可用减法列式;积、几个几、几倍等就可用乘法列式;商、平均等就可用除法列式。如果题目中有这些关键字词,记住了就能正确的列式了。而且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让学生说说题意,不要担心上不完教学内容而快速完成,导致这类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只顾抄写答案而不动脑思考也不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想的。所以上课解决问题不贪多,重在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什么从哪看出来,应该让学生自己讲,多讲多说,集体说或个别说,这样才能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怕学解决问题了。

2、多鼓励少责骂。中差生基础就很差,特别是语文基础也很差的学生,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差甚至个别字不会读,那对这样的学生你不关注他,不耐心指导他们反而骂他们笨,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骂多了他们自己也反感、厌烦,学习没有了信心就更加不想学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宽容的心,静下心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听他们读题目,指导他们怎么审题,先找问题在哪里,再看有哪些条件,画出来,这些条件是什么意思让他们明白,有关建字词的也可以指出来理解他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列式,理由是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理解题目这么解决题目的。比如二年级有一道题是这样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平均每组几人?这里问题是平均每组几人?条件是有15人做游戏,分成3组,可以教他用画图来帮助理解或者找到关键字平均就可以知道用除法来列式。总之不怕麻烦,要多指导他们做题地方法,多鼓励他们去做去想,一题不懂不要紧,教了再出类似题来让他再做再想,又为什么也是这么列式,举一反三重重复复去教去练,练多了自然也会一点,多表扬他有进步了,他会有信心学,才会有学好的可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10

“工程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助此例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用题。但就其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而言,它同整数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一脉相承,仍然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复习引导中,应重视复习题与例题之间的比较,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精心设计导学的步骤,有意识地展示学习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总结归纳,或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适当地指点,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的统一。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学生从媒体上获取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修一条长14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5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00米,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修完?

2、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3、请同学说说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工程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的工程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通过比较例7与复习题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知。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7情境图。

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例7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所求问题相同;不同点:例7没有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只有两队单独完成工作的时间)

2、理解题意。

(1)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汇报: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所以要求工作时间还要知道这条路有多长和两队合作每天可以修多少米)

(2)讨论:怎样才能知道这条路的总长度和两队每天合修的长度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道这条路的长度。能不能假设这条路有多长呢?)

(3)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假设知道这条路有多长,然后根据假设的长度求出两队每天能修多少米,再进行计算。

3、学生尝试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上一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