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2篇)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课文讲述了面对凶猛的洪水来临时村民的表现、以及村里的老支书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村民有序过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的事。为了增强表现力,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结构安排与句式上也很有特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领悟。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等,并理解“咆哮、势不可当”等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品读关键句子与词语,感受洪水的可怕与村民的惊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来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结构安排、句式、语言描写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能不能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桥?(板书:桥)
2、(出示图片)比较两组不同的桥,进入课文学习。
二、学习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1、全班齐读
2、个人指读
3、小组接龙读
4、全班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完生字词,我们接着课文的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提示)
2、指名汇报,教师点拨。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可怕与村民的慌张
1、让老书记跟他的儿子都丢失了性命,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个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举例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的手法。“咆哮”—说明洪水来势凶猛,“狂奔”说明洪水从山谷里冲下来的速度特别快,“势不可当”说明洪水气势汹汹,不可抵挡,十分可怕。要读出洪水速度之快和气势汹汹)
3、出示描写洪水的相关句子,找出句子的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并进行品读。
五、质疑探究,回归课题
1、小组讨论:课文明明以桥为题,为什么多处出现关于洪水的描写?
(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洪水的凶猛和可怕,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危险紧急的气氛,为人物的出现做铺垫)
2、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3、想象一下,睡梦中的人们面对突袭的洪水,会是怎样的反应?(惊慌失措)请用喜欢的符号找出相关句子。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然而这窄窄的木桥能否承载一百多号人毫无秩序地逃生?
六、总结铺垫
面对这狂奔而来的洪水,以及惊慌失措的人们,在这危急关头,谁出现了?他的出现是否能扭转村民的命运呢?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板书设计
16、桥
1.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篇课文人物性格凸显, 五年级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在文学作品中, 这样的人物并不乏见。有没有必要把这样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 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肆渲染?把我们对成人, 甚至要求党员去做到的思想教育, 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浓墨重彩的教学?我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应该适度。
2.本篇的语言非常精彩。简洁明了的文字, 巧妙设置的悬念, 首尾照应的结构, 都可圈可点, 很有代表性。在当今语文教学人文性过度张扬的情况下, 我想相对淡化这篇课文的人文性, 凸显其工具性, 着力对学生渗透一种语言表达的规律———语言形式是为文字内容服务的!当然, 没有内容即没有形式, 脱离内容进行语言特色的赏析是不可行的, 所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与尺度把握, 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背景描写和老汉的言行, 感受老汉这个人物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党员形象。
2.抓住背景描写和老汉言行的重点语句, 赏析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渲染故事气氛, 刻画老汉形象的写作特色。
3.运用结课的留白艺术, 让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展开充分的思考, 实现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桥》
二、初读课文,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抓住事情的六要素简要概括:黎明时分, 暴雨突然降临一个小村庄。老汉指挥人们通过了一座窄窄的木桥, 结果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三、学习故事背景, 感受情况之危急
1.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场暴雨的?找到直接描写暴雨的句子, 用直线画下来读一读, 谈谈自己的理解。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 把句子读一读, 读正确。
(2) 读懂了什么?雨大, 雨猛, 雨来得突然…… (结合理解指导朗读)
适时引导: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场雨很大?
比喻———“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像泼。像倒”。
拟人———“咆哮”“狂奔”“跳舞”“狞笑”。
数据———近一米高 (过教师胸部了) 。
(3) 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句子 (刚才有人提到这个句子) , 再来看看。
*像泼。像倒。
引导:两个字一句话, 这样的句子常见吗?
句子太短了, 什么意思, 你们明白吗? (“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或者说“瓢泼大雨”;“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或者说“倾盆大雨”)
*听了你们的发言, 我有一个想法。把句子这样改一改, 是不是更有气势, 更清楚明了。 (出示对比句子)
黎明的时候, 雨突然变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
*4个字, 两句话。为什么要这样惜墨如金啊?
适时点拨:我们常说写景是为了———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找到文中的相关内容读读, 体会当时人们的情绪怎么样, 心情怎么样。 (这第 (3) 步安排得好, 从语言形式中体会表达的效果)
2. 引导学习人们的惊慌表现和桥的窄, 进一步体会情况之危急。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 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睡梦中被这场大雨惊醒。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慌乱、无助。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情况危急啊!
(1) 当时, 村民的情绪怎样?心情怎样?
(2) 想象一下, 一百多号失去理智的村民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 可能发生什么?
(3) 小结:以这样简洁的语言开头, 更能渲染这场雨来得太突然, 太猛烈, 情况已危急到刻不容缓!
3. 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读出雨大、雨猛来, 情况危急到刻不容缓了!
四、学习老汉的言行, 体会老汉形象
1. 在这危急时刻, 故事的主人公———老汉, 出场了。
2. 找到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下来读一读, 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不说话,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 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 从队伍里揪 (jiū) 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 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 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4. 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来谈谈对老汉的印象?也可总体谈谈这几句话留给你的印象。
(镇定自若、果断、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有威望……)
5. 如果说这场雨像泼, 像倒, 你觉得此时的老汉像什么?
出示句式:此时的老汉, 像 () 。像 () 。
教师预设:
像 (山) ———在危急时刻, 像座山镇住了慌乱的人们, 挡住了滔滔洪水。
像 (冰) ———对那些自私的党员, 老汉的目光、说话像冰凌一样寒冷刺人!
像 (豹) ———对不听统一指挥的人, 老汉像豹子一样凶悍、可怕!
像墙、像桥、像石、像…… (这第 (5) 点也安排得好, 既理解了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形式)
6. 为了衬托情况之危急, 课文用了4个字, 两句话, 描写暴雨。为了凸显老汉像山、像豹一般的性格, 你们发现这些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有什么特点? (说话短促、有力)
7. 重点品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 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 短短的几句话中, 喊出了几层意思?
(2) 能不能换个顺序? (不能。因为桥窄, 所以请大家排成一队, 不要挤!)
(3) 谁排前面呢? (群众排前面, 党员排后面)
(4) 作者用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描写,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 果敢而极具威严的党支部书记!
五、结尾留白, 自由质疑
1. 引读第17—27段。
2. 自由质疑。
读到故事结局, 你的脑海里升腾起哪些问号?是内容理解方面的, 还是语言表达方面的?用最最简洁的语言, 提出心中的疑问。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听,听过这首歌吗?它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歌颂的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老汉,可是课题却是——《桥》,(板课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二、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本文分为四部分,怎样分?
三、感悟文中表达的一大特色,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
师:同学们,文中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自主读文,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句话,读后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大、猛、狂、急)
4、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1)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跳舞”这个词多美啊!可是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分明感觉不到美,而是感到(害怕、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简直就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3)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狞笑”的意思就是凶恶的笑。(4)“舔”和“爬”给你怎样的感觉?(可怕、恐怖、令人心惊胆寒)(5)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6)哪一个句子是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该怎样读这句话?
(6)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这也是另一种表达特色。
四、学习第一部分 人们在洪水前的表现的段落
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七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自由读。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1、学生交流:(惊慌、疯了、恐惧、秩序很乱、求生的欲望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教材简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教学本文,应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读懂课文,初步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其意思,并根据学习需要搜集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在我国福建的东南边,与大陆一水相隔的是祖国妈妈的游子——台湾;这中间所隔的一湾海峡就是——台湾海峡(板书:“海峡”)。(借助地图理解海峡)指导书写生字“峡”。
一湾海峡虽然隔离了母亲和游子,但是跨越海峡的拯救生命的行动却一次又一次传递着那份 血脉亲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些感人故事中的一个——读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放声读课文,把生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检查
A、凋零、含苞、绽放。(请一生读)(1)要学生读出词语的感情。
(2)谁再来试试,选其中一个。凋零(评价:听出来了,确实是谢了,你很惋惜的。)绽放(评价:多么欣喜!)
(3)读着这组词,有什么发现吗?(都是描写花的,花不同的生长过程。有一对反义词:请你把这对反义词读出来。)
(4)把这几个词送到句子中来读一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B、暂停 间隔 骨髓 身躯 涓涓流出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可要注意听,听他是不是读正确了。
送到句子中谁来念“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相应内容,展示课文两个场景。)
4、海峡两岸不同的医院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场景你发现了吗?快速地把它找出来。出示: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在大陆杭州,——“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台湾的花莲慈济医院,——“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三、深读,体会“静静地”背后不平静
过渡:一个“静静地”,一个“也静静地”,他们的周围,他们的内心难道真是静静地吗?
第一板块:体会“小钱的不平静”
1、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大陆地杭州,去医院里看看小钱。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划一划有关的句子,找一找答案。
2、交流,“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真的平静吗?你从哪看出他是不平静的? 随机出示:
句一: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句二: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句三: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句四: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1)“苍白的脸”,所以不平静。他的脸为什么是苍白的?
教师: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你来读读这句话,你把我们的心也揪紧了。)美好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却“即将凋零”, 你说:在这样的打击、这样的实事面前,小钱的内心能平静的下来吗?读——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过渡:读着这句话:“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还有让人感到不平静 的地方吗?(出不来就引导:一边是“阳光灿烂”,一边是“脸色苍白”,读着读着,你读出点什么来了吗?)(2)“阳光灿烂”和“脸色苍白”的对比,面对“灿烂的阳光”,近在咫尺,他却无法拥有,无法享受,所以不平静。(他无法享受什么?阳光、世界、生活、美好的一切。插入创设情境的引读的句子:
教师: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上。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指名读句二)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指名读句二)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指名读句二)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齐读句二)(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教师:是呀,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小钱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
3、小钱才刚满18岁,如果不是这严重的白血病,18岁的生命就像初升的太阳、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蓝天上飞翔的雄鹰,而今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学生接读)„„唯有(引读:骨髓移植)„„才能(引读: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4、此时,对于小钱来说,谁,就成了他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的十万分之一的可能?(台湾青年!)现在,只有谁才救得了小钱了?(台湾青年!)请你用上“唯有„„才能„„”来说说这件事。
教师小结: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生命之花沐浴在阳光下;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享受到生命的阳光;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扬起生命的风帆。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
过渡:同学们,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起走进同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第二板块:体会台湾青年的不平静。15分
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你觉得此时周围的环境平静吗?(不)读一读3、4、5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原因?
第一块:体会“周围环境的不平静”
句一: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句二: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句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了涓涓流出。。。
句四: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余震带来的可怕后果?(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不得不停止)
(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了涓涓流出。。。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周围环境的不平静?(如果是平时,骨髓抽取可能要不了多久,一次就能成功,可如今——(只能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工作,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预设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一次的努力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一次的痛苦,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考验,一次一次的危险。)是呀,这又怎能平静呢?
(5)教师小结,回读关键句:面对如此险情,应该不平静才对,可就是在这种不平静的环境中,(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第二块:体会“内心的不平静”
过渡:周围的环境不平静,难道“台湾青年”的内心是平静的吗?(还有让台湾青年不平静的原因吗?)
(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A、追问“台湾青年不清楚什么?”(“不清楚”父母是否平安;“不清楚”兄弟姐妹是否健在;“不清楚”亲戚朋友是否还活着;不清楚自己是否还能和亲人相见„„)教师评价: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中有多少的牵挂,多少的不清楚啊!但他还是(读——)他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因为他清楚,(出示句子)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当余震袭来,窗户上的玻璃啪啪地掉下来,身下的病床咯吱咯吱作响,那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 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就是因为这样的清楚,所以当余震再次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那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四、尾声:
1、说一说。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音乐)你们觉得这涓涓流出的是什么?(是骨髓,是爱,是同胞之情、爱心、希望、友谊、生命)
2、写一写。
教师:同学们,在两岸同胞的努力下,小钱终于获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能平静呢?他会想些什么?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小钱的心,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笔端。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文中的句子描写中体会出洪水肆虐、人们惊慌失措,当时情况的紧急。
3、体会到这座桥不仅仅是一架普通的桥,而是一架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桥。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看过什么书?说一说。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说,认识小说。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上面这篇小说:
敲门声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是忽然想起了敲门声„„ 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疑问?
3.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就是谈歌的《桥》,板书课题。
5、谁来读课题。(指名读)我们一起来。(齐读)
6、质疑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啊,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思考: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
三、感受人物
1、可见主人公是——老汉,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你的眼里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指名回答,出示)
2、交流 你能结合句子说说你眼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冷静。
哪里尤其让你感受到老汉的冷静?“一座山”
你知道山有什么特征吗?(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像一座山,为什么把老汉说成一座山?(写出了老汉的镇定)
对呀,镇定的老汉虽然不说话,可是此时心里却是满腔言语,你能猜想他在想什么吗?
此时的老汉冷静是因为他的责任(板书),因此他像——一座山。(引读)谁能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老汉多冷静。
齐读。你瞧,老汉一心为百姓,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过渡:除了这一句,还有那一句让人看到了一位冷静的老汉?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我看到了一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老汉。为什么呢?(老汉也是党员啊。排在了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进一步)
你发现老汉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吗?(冷静、声音响亮)
指名读:你能读出老汉的冷静、声音响亮。你再来读读这句。
对比感受:老板沙哑地喊话:“这个桥非常窄!我们要排成一队,有秩序地过桥,请大家不要拥挤,所有的党员要排在后面呀!”
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课文语言的简洁,更能突显主人公的形象)当时情况是紧急的,话能多嘛!对呀,不能。你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人物的语言,很有洞察力,不错!
对呀,语言的简洁,更能体现老汉的冷静、镇定,我们一起来。一声声指令犹如镇定剂一般安抚着人们,体现了超越自我的大爱啊!(齐读)
而语言简洁也是微型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板书:语言简洁)过渡:你还看到了怎样一个老汉? ③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哪里尤其看出来老汉的特点? “冲、揪、吼”你看出了什么?
不错,一冲,一揪,一吼,将老汉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男生读老汉的动作,女生读老汉的语言,来感受老汉的特点。
对呀,老汉的大公无私让他看起来似可怕的豹子。
④你瞧,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的、有着责任感以及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大爱。
四、感受环境描写
1、文章除了写老汉,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画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你觉得哪一处的描写最好?
过渡:你喜欢哪个句子?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写得十分简洁。
谁能读好这个句子。真好,读出了雨下得急,让人措手不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对啊,雨那么急,那么快,那么猛,那么狂,带给村庄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呀!
过渡:你还欣赏哪句暴雨或洪水的描写? 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什么是“狞笑”?凶恶地笑。洪水在狞笑,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的可怕!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死亡。人们的生命岌岌可危呀!过渡:多处的拟人,让洪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可怕的魔鬼,正慢慢吞噬着这个村庄。文中还有哪里写洪水的?
③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妙? “舔”。从这个舔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水慢慢侵蚀着人们,从脚已经及腰了,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姿态。面对大自然的在灾难,人们畏惧但又无奈。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此时,水,已经到了人们的胸膛,直逼村民的性命,而文字却不动声色地用了哪个词?——“爬”。
水,悄悄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人们的胸膛。你读出了什么?
对呀,人们的生命时刻存在着威胁啊!情况是多么的危急,谁能把这种紧迫感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凶猛。从哪里感受到?什么是“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洪水怒吼着,奔腾着,是多么让人可惧可怕。
谁能读出洪水的来势汹汹,指名读。对呀,洪水的来袭让人难以预料,又难以抵挡啊,齐读。
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你最欣赏这句话的哪个词?跳舞。
为什么用得好?你读出了什么?洪水时兴奋的,水势是逐渐高涨,而人们却无能为力,人们处于恐惧中而又无可奈何。
3、你瞧,这就是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几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语言简短)
正是暴雨、洪水的句子简短如诗,老师将它变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其中的韵味。
五、1、文章明明要写的是老汉,为什么写那么多洪水呢?
(环境烘托)对呀,突显一个人物,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来烘托。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了微型小说,也让我们感受到微型小说的两大亮点——语言简洁、环境烘托,透过这短小精悍的文章,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一位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告诉了我们怎样才是以为人民的好公仆。
2、现在你知道为何以“桥”为题了吗? 老汉不禁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更筑起了一座连接共产党员与老百姓之间的心灵之桥,更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草原》。谁能讲一讲,你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生:„„师:谁还有补充?
2.大家描述的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指名读课题。
3.课文预习过了,词语能读准吗?指名读,强调一个多音字。下面请同学来读课文,边听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尝试用一个简短的词语概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本。1.指名读文,边读边指导。(理解关键词语)
第一节:渲染、勾勒(图片理解)课文写草原美丽景色,用一个词概括。板:风光(声音响亮)
第二节:洒脱、迂回(解释)。热情远迎(段落比较长,学会停顿)第三节:激情相见(读得很投入)
第四节:正常陌生朋友初次见面会比较:拘束;羞涩(事实上大家自由、大方)。盛情款待 第五节:蒙汉„„话斜阳。(指导读顺)尽情联欢。(读得耐人寻味)2.浏览课文,作者主要从哪两方面描绘草原的美?(板:人情)一般文章结尾都是点睛之笔,意味深长。老舍以诗句作结,读读这句“蒙汉„„话斜阳”,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疑惑?蒙汉情我们后面学习时再探讨,话别时老舍始终对大草原的天涯碧草念念不忘,为什么?
三、细读评析,感悟积累。
(一)读中感悟草原美
1.草原风光到底美在哪里呢?请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他很会学习,不仅勾画句子,圈出关键词语,还作了适当的批注。2.学生自主读书,勾画,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请你来读一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1)天空可爱
A.在作者的心中草原的天空是怎样的?(明朗)老舍心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B.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谁来读?(评价: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初入草原就爱上了草原)C、老师却关注到了第一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听出了什么?谁把这两句连起来来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再指名读。(谁开了个好头,我们继续这样的读说式)(2)一碧千里
A.能不能说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读)(评价:咱们读书也要像他一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把文字读活了。)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是绿色,往远点看还是_____,再远一点依然是_____,无边无际的绿色,你再来试试。
师:真是草原无限广,绿色染天际啊!这句话你会想起哪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B.“茫茫”是什么意思?(模糊、不清楚)同是写草原,为什么老舍却说“而并不茫茫”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C、你能用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美景吗?指名读,齐读。(评价:读的声情并茂)(3)小丘柔美 羊群似花
A.细细品味,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美在哪里?颜色?(板:小丘、羊群)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动静结合”板书)“上”“下”“走”三个平实的字眼,富有生机的画面——羊群如此悠然、闲适,缓缓移动于小丘和平地之间。而“绣”字则将动态的画面“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衬出一片广袤、静谧的背景。(指名读)B.好一个翠色欲流,(点击:翠色欲流)说说你的想法?那些小丘的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扩散,渗透,绿的那样醉人。再读一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的脑海中是怎样一幅画面。(注意语气语调,停顿长短,指名两生)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老师想起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里是水天一色,这里是草天一色。老师也想颂一颂这草原的绿,师朗读。请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把情感读到脸上,把画面读到心中。(女生)难怪老舍说“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PPT)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久立四望什么? B、如果是你,你会吟诵什么奇丽的小诗呢?(草、敕勒川)
C、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如果是你,此刻想做什么?(PPT)(5)“在这种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这是骏马和大牛的感受吗?为什么这样写?领会拟人的写法。
B、比较课后两个句子,体会“回味”的不同意思。(出示大牛图)
C、指导朗读,读出陶醉之情。难怪老舍说“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PPT)
(二)品中感悟作者的写法
1.同学们,咱们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1)师:再次浏览第一节,把你认为老舍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2)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如果把这两个抒情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3)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是草原总的景象。)初次见到向往已久的草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所以他要高歌。谁再把低吟的句子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依然豪放吗?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已经沉醉了,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把作者沉醉的情感读出来?
象老舍先生这样把内心的情与看到的景融合在一起,我们叫“情景交融”板书。
(三)引读中升华情感
1.蒙古草原上一景一物都让作者深深地向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一男生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师:再放眼原野——一女生接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师:我再定睛一瞧——一女生学生接读: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2.回味老师刚才引读的几个词:仰望天空、放眼原野、定睛一瞧。你发现了什么?这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也就是写作顺序。每一次视角的改变,都会呈现不同的风景,作者言之有序,运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和修辞,向我们展示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图!3.好的语言要学会积累:按顺序去背诵;边背边想象画面,把这诗情画意的草原留在心中。4.配乐朗诵(指名、齐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谁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师:是啊!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中的主人公也让我们无比崇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读题)
4.交代目标。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说起这个故事,我认为离不开几个关键词,其中一个就是这个故事的罪魁祸首——洪水(板书),另外的另个便是这个故事的受害者——(人们与老汉)首先我们从洪水谈起,同学们看见过洪水吗?听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语?
2.学生交流:凶猛、咆哮、可怕等„„
3.那么课文中描写的这场洪水又是怎样的呢?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指生读文,学生画句子。(2)朗读你画的句子,体会体会。
1(3)汇报交流感受。(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板书:势不可当、威胁生命)
(4)指导感情朗读。
4.想象体验,感受人们惊慌:
(1)老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们表现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句子和感受。
(板书:惊慌失措、你拥我挤。)
三、再读再悟,体会人物形象
1.师过渡: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3.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关键词句。教师巡视,作适当的指导。学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先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汉“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板书:临危不惧、先人后己。)
5.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 2 要喊什么,你猜想他想喊什么?
6.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
7、再次朗读描写老汉的语句。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来看一看这让人敬仰、爱戴的老支书!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再读课题,探究课题深意。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谁?(老汉)那么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是老汉为人们架起了一座生命桥)你认为还可以给文章换个什么题目?(同桌交流)
2.学生交流。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 如:(1)“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
(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五、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
1.师:课文说,老支书是山,就是这座山,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伟大的父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24-27自然段。
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3.读完了,你通过朗读,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4.总结:是啊,简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词,却更加突出了这样一时刻的悲壮。为了人们的生,这位老党员和自己的儿子却离人们而去了,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汉与人们之间。那就是:生命桥、爱心桥、责任桥!(板书:生命桥)
5.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座座为我们架起生命桥的英雄,让我们再次饱含深 3 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题目吧!
六、课堂总结
1、总结收获,谈感受: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谈谈你的感受与收获吗?
2、总结写法:在课文的表达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简短语句、段落来渲染气氛;设置悬念。)
七、作业
1.摘抄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句。
2、收集具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和事迹。
八、板书设计:
16、桥
生命桥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 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 从小替人家放牛, 但仍不忘读书学习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 语言朴实无华, 细读之下, 感染力强, 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基本具备了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联系上下文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 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感悟难以体会到位, 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此外, 学生的书写也有所欠缺, 概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4.理解课文2~4节内容, 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2~4节内容, 感受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好学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前查阅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 《墨梅》穿插其中: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诵读, 今天课堂搬到这里也不例外。
一、导入
1.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一首《墨梅》, 知道是谁写的吗?你知道他吗?
2.生交流资料, 并问收集资料的途径。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要学会取舍, 把自己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 刚才几位同学的资料取舍得很好。
3.入题 (师述:王冕元末明初人, 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 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作诗不拘常法, 语言质朴自然, 寄意深远, 著有《竹斋集》。他更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画家, 尤其以画梅花著称, 《墨梅》就是他的一首题画诗。他一生孤傲, 鄙视权贵。《中国历史名人传》称赞他:“堪称儒林楷模, 学者榜样”, 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去了解、去感受王冕少年时期的故事。)
板书:24少年王冕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语言风格和现在有所不同, 课文较长, 多音字较多, 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
出示难读的句子, 指生读, 适时出示多音字“载”。
zǎi:表示年, 如一年半载, 三年五载;表示记在书报上, 如记载, 转载。
zài:表示用交通工具装, 如载货、载重;表示充满, 如怨声载道;表示乃、于是, 如载歌载舞。
读后评价:看来同学们用心读书了, 多音字读得那么正确, 句子也读得很流畅。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红色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 字音同学们都读正确了, 书写你能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 描红。
2.请同学们把这些难读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朗读, 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王冕几岁时的事情?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知道的?
3.浏览课文:哪几节写十岁、十三四岁呢?其余的呢?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学们, 我们抓住了课文里一些有用的信息, 如:“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就可以理清课文的思路, 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好像要到一个地方去旅游, 知道了这个地方的全貌和游览的路径, 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三、品读2~4自然段
认识一个人, 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4节:你从少年王冕的语言和行动中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关键词句, 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1.生读、思、画、写, 师巡视个别辅导, 了解学习情况。
提醒: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看来同学们都做到了。
朗读便于记忆, 默读便于思索, 读书时一定要做到字字入目, 字字入心。
2.全班交流。
(1) 语段一:王冕说:“娘……闷得慌……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读句, 说理解, 再读句, 这是人物的语言。 (板书)
“闷得慌”是什么意思?
王冕不想读书了吗? (不是) 你怎么知道不是呢?
生交流:
生1: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2:“每天给的点心钱……柳树阴下看书。”
如学生能找到:你真会读书, 知道联系后文。如生找不到: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要联系上下文, 同学们再读读后文。
生谈理解:
舍不得花:意味着没有早点, 饿肚子。
积攒一两个月:不是一天两天, 而是一连几十天。
偷空:抽时间。 (与学生学习现状作比较)
旧书:强调“旧”字。
师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 现在却要放弃学业,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聆听母亲的一番话, 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2) 语段二:“孩子呀, ……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年成不好:收成少。
这几年:不是一年两年, 而是一连好几年, 也可能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不好。
只靠: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顶梁柱倒了, 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针线活:古代女子不能随便出门找一些挣钱的活计, 况且她们裹着小脚, 行动也不方便, 只能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 一针一线一天能挣多少钱?
这点钱:与这些钱的区别。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 王冕父亲去世后, 王冕母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 现在确实一无所有了。要读好这段话应该读好哪些词语?指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 老师确实听出来了, 王冕家里确实贫穷, 已经供不起王冕读书了, 即使王冕再喜欢学习也不得不放弃学业, 所以王冕对母亲说:“娘……”
第一, 无奈:请同学们再读读母亲的话, 你还能读出什么?
不是我要耽误你:母亲也不愿意让王冕辍学。
只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实在:经过了各种努力都无济于事, 即使有一点点希望母亲也不会这么做。
师:你就是那个无奈的母亲, 你会怎么对王冕说?
指生读, 评价。
第二, 疼爱, 愧疚, 难过, 不舍。
刚才我们说读书要联系上下文, 你再往后读读, 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发现。
(3) 语段三:“你在这里……”
小心什么?
为什么是早出晚归? (做事勤快)
牵挂:母亲在家里也会提心吊胆, 坐卧不宁。
含着眼泪:为什么是含着, 而不是流着?
师:天下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 从母亲再三的叮嘱, 从母亲闪烁的泪光, 我们读出了母亲对王冕的疼爱、不舍与牵挂, 当她下这份决心该是怎样的矛盾重重和万般无奈呀!
指生读。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里读书, 而自己的孩子却要在河边放牛, 母亲的心里该是怎样自责、愧疚、难过呀!
指生读。
所以, 王冕说:“娘……”原来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为了安慰母亲而撒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再指生读。
(4) 王冕说他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也是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是的, 同学们, 王冕看着母亲的操劳与煎熬而心里难安, 未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多么懂事孝顺的王冕!你就是王冕, 你来读:“娘……”
(5) 配乐:男女生分读。
师:身为母亲都望子成龙, 可是生活无靠, 难以维持, 母亲矛盾地拉着王冕的手说 (女生读) :“孩子……”
身为儿子, 眼看着母亲这几年含辛茹苦, 日夜操劳, 受苦受累, 王冕很心疼, 对母亲说 (男生读) :“娘……”
身为母亲, 深知儿子勤奋好学, 可是丈夫早逝, 无力供学, 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 她也不会让儿子辍学, 耽误他的前程, 母亲无奈地对王冕说 (男生) :“孩子, ……”
身为儿子怎能不知道母亲心中的煎熬, 他要为母亲分忧, 他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王冕懂事地对母亲说 (女生读) :“娘……”
师:母亲舍不得让儿子辍学, 但又实在没办法, 王冕舍不得放弃学业, 但更不忍心让母亲难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母慈子孝、母子情深!
齐读整段。
同学们, 好茶要品, 好的文章更要品,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少年王冕的语言, 再联系上下文, 我们就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读出了一个懂事孝顺 (板书) 的王冕。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出了他的懂事孝顺呢?
生答。
王冕的懂事孝顺不仅表现在语言上, 更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的真谛, 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吧!
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咆哮、狞笑、沙哑、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借环境之险来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受到震撼。
【教学重、难点】
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借环境之险来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受到震撼。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设计意图:借课文情境造境,直接导入课文,用“可怕的灾难”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了解梗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字词:
(出示)咆哮 狞笑 放肆 窜 势不可当 狂奔
(1)读准字音。
(2)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洪水)那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看看哪个词语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重点品读“咆哮”和“狞笑”:
①咆哮:什么叫咆哮?此时真的是野兽在怒吼吗?
②狞笑:谁会发出这样的笑?可是此时,这来势汹汹的洪水却让我们听到了恶魔般凶狠恶毒的笑声,因为,死亡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点拨:同学们,你能想象得出那种可怕的场景吗?这咆哮着、狞笑着、势不可当地向人们奔来的洪水,将在瞬间吞没——(房屋、村舍、农田),甚至是生命啊!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洪水,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4)齐读。
【设计意图:借词语引出环境描写,在品读人物前,先通过词语对环境的凶险和村民的惊慌失措有所体悟,为后文品读人物做好情感孕伏。】
3.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那么,这篇小小说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课文)
三、细品词句,感悟伟岸形象:
1.过渡:是啊,课文就是写了这样一件事,相信同学们都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了,是吧?这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老汉。
2.那么,课文中的这个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交流。】
3.同学们的感受都有道理,是哪些描写使这个老汉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默默地读课文,遇到让你的心为之一颤的句子或者词语,就把它静静地画下来,再用心地好好读一读,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感受。
4.汇报: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结合学生的体会来读。
②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而老汉——(指名读)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而老汉——(指名读)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而老汉——(指名读)
③能说说吗,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老汉?(坚毅,威严)
是的,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用他的坚毅和威严稳定了慌张的人们,为一百多人的顺利脱险创造了机会。此时此刻,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是一座山,一座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啊!再来读读这句话吧。感受一下这坚毅、威严如山的老人!(齐读老汉的描写)
(2)“他沙哑着声音喊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说到则过)
(3)过渡:可是,听了这话,有人可不服了,喊道:“党员也是人。”老汉——(引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①抓住“冲、揪、吼”体会老汉的愤怒、刚毅、果断,读出体会。
②“瞪”
从这个字里读出了什么?他一定在抱怨什么?甚至可以说是怨恨什么?
此时,你能想象出这对父子的对话吗?
③前面是如山的老人,这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无私的父亲)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吼、推”体会舐犊情深的父爱。
点拨:刚才还把儿子揪了出来,现在却又用力推上了桥。是啊,老汉也是人呀,他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儿子,何尝不想让儿子好好的活下去呀。所以,当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的时候,当儿子让他先走的时候,老汉吼道——(引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正面读懂老汉的身份——党员、父亲,从而树立起这个伟大但不遥远的形象。】
(6)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后——(引读至课文最后)
5.可是,这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啊!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老汉都有哪些机会可以转危为安?
(1)学生自主汇报(强调学生说清楚当时的情况)
(2)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老汉第一个赶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他的儿子想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开始发抖、呻吟,儿子让他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
【设计意图:对可以逃生的机会的寻找,是对文本的再一次建构,也是从反面来感悟老汉这一党员形象的策略。】
(3)小结:是的,身为老人,他可以在这场灾难中第一个逃生;身为父亲,他也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生还下来。可是,身为党员,他更要做好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的准备,那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誓言。同学们,像老汉一样的党员还有很多很多,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是党员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自然灾害的威胁中,是党员保护了生命的火种;而在现在这样和平的生活中,更是党员先锋示范岗为人们送去一缕又一缕的关怀和温暖。他们,都和老汉一样,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那庄严的誓言: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四、总结:
同学们,相信此时,你一定被老汉深深地震撼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动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16 桥
山洪 村民 老汉(高风亮节)
咆哮 你拥我挤 站着
狞笑 像一座山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3.感受洪水来临时的情况危急,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语句,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人物对比描写,突出核心人物)
课前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课时安排:2课时
NO.3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险情。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埋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 集中出示。(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NO.39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人物对比描写,突出核心人物)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导入。
二、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5.齐读第二大段。
三、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四、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2)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3)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五、品味写法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作业:抄写描写洪水的语句并写写体会。
六、板书设计:
桥
老支书 忠于职守
【《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7-2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 (第一课时)09-09
鸟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6-26
《心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10-03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08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17
《说勤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18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24
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13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