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精选8篇)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篇1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伊利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质量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的企业无不把利润、竞争、创新与盈利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都希望在对市场发展和竞争对手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自己相应的对策,力图使自己在盈利能力上高人一等,并且使企业更加的强大,获得成长和胜利,而这些问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概述 彭新亮(2008)在《北方经贸》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浅 析中说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资料,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刘淑蓉(2007)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不仅联系着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其他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全面。屠芳(2002)认为,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主要是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以及相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主要反映盈利的确定是否同时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这样的盈利水平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差异越小,盈利质量就越高。陈荣奎(2006)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利润表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利润表中有关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和预期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最根本的有两个角度,即从利润形成结构来分析获利能力和从投资报酬率的角 度来分析获利能力。利润形成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利润表有关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这是传统的获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等。夏汉平(2008)认为,盈利质量分析主要是根据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净利润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以及将来创造盈利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指标主要有销售净现率、净利润现金比率和现金毛利率等。

二、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相关指标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书中,单喆敏(2005)对盈利能力分析的相关指标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运用方法的讲解。

(一)、盈利能力指标

1、毛利率 毛利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余额。毛利率是企业的毛利和营业收入对比的结果。用公式表示: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净额)*100% 毛利率反映每一元钱的营业收入中包含着多少的毛利,用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毛利率

总是越高越好。毛利越高,表明同样的营业收入取得的毛利润越多,因此获利能力较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较弱。毛利率的指标通常用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可以了解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水平。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营业利润率反映营业利润占营业收入净额的比重,用来评价公司 的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营业利润率总是越高越好,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净额的获利水平较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如果能将连续几年的营业利润率加以分析,就能了解公司营业利润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变动趋势作出评价。当然在具体评价一个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高低时,应将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和其他企业水平或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3、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 税前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净额)*100% 净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与营业收入净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反映的是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对于投资者来说,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都是越大越好。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越大,说明每百元营业收入所取得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净利润越多,同样的营业收入能取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获利能力越弱。相对而言,净利润率是投资者最喜爱的,因为税后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供分配的利润的多少,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水平。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谈到作为投资者,在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获利能力时,应将上述各个指标结合起来,并结合运用损益表中各项目的结构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的高低、变动及其他原因。比如,营业毛利 率的上升总是和营业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的下降相联系的,而导致这种变动的原因不在乎是产品销售价格的上升和产品销售的下降。毛利率的上升一般总会引起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上升,除非营业外支出大幅度上升等,而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变动最终又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出来。以上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比率,是传统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比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情况。因为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反映的是产出、耗费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没有揭示投资者的投资与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投资者最关心的正是这种投资与利润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盈利质量指标

1、销售净现率 销售净现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销售净现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现率反映了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了当期主营业务资金的回笼情况。从理论上讲,该比例一般为1.但是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有赊账情况的产生,使得实际产生的经营现金流量要小于销售收入,因此销售净现率通常要小于1.该数值越接近1 就说明企业资金回笼的数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量少,反之则会搞成企业大量的资金的挤压,加大筹资资金的成本和难度,更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坏账损失。当然企业的销售净现率也并非越接近1 就越好。因为高净现率可能由于企业的谨慎性的信用政策,保守的销售方式所致,这样也从侧面影响了企业销售量的提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2、净利润现金比率 净利润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100% 净利润现金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当前有一些企业账面利润数值很高,而现金却入不敷出;有的企业虽然出现亏损,而现金却很充足,周转自如。所以,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不够谨慎,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特别是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则较为全面客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所实现净利润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质量越高。如果净利润高,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很低,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净收益很差,即使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单喆敏(2005)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指出根据盈利质量与盈利能力在定义上的界定,盈利质量可以通过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因此盈利质量的评价与现金有关,而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构成了现金流量的某些特征。盈利质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可以通过看盈利是否有现金的流入,如果有现金流量的增加,则盈利是有足够现金可以保证的,盈利质量则比较高,否则盈利质量是比较低的。用现金流量来反映盈利状况的指标也有很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收到的现金,分的应收股利或利润所得到的现金,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现金等,这些指标在反映盈利状况方面各有优势。

三、企业盈利能力与质量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中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程培先(2007)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水平的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经行分析和评价。但是也应该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营销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忽视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 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企业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额外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

(三)、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收入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所占公司的利润有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收入是构成企业利润的基础。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人员通常只看对重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从而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有时候企业的利润总额会很多,但是如果只是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水平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一些非经常性的项目,或则不是由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收入所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是存在较大的风险,这样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

四、总结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要分析出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不仅仅只需要从财务报表的内部环境来分析,还要从公司的外部环境来分析。伊利公司盈利如想取得更多的净利润,就必须要看到,企业销售和资产总额是成正比的,总资产规模越大,取得的销售收入也就多,利润额也大;反之,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小,收入相对就少,利润额也少。所以,要想要想获得利润的多少,不仅与自己产 品有关,也与企业的战略有关。如何使得企业的盈利达到合理、如何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篇2

当今世界,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日新月异, 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 更应该具备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鉴于此,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初级阶段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 能在阅读与课文难度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写提纲, 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20个单词的短文, 能写出短信和便条, 无重大语言错误。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 亟待解决。那么, 写作能力究竟是什么? 写作能力又包括哪些方面?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两大问题。

二、文献综述

写作能力是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力, 即构建篇章的能力。写作能力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内涵。具体写作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

刘润清曾指出, 写作能力的高低, 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写作能力是指写作主体成功地完成写作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 交际能力至少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

尽管以上国内外的学者对写作能力的界定各不相同, 但从本质上看却有相似之处。笔者总结认为, 一篇文章是建立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加工, 组成具有逻辑关系的文本, 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 作者能力必须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写作过程———审题立意, 收集整理素材, 谋篇布局, 运用写作技巧, 鉴赏评价文章; 其次, 从语篇的角度分析, 在确定文章的中心后, 围绕主题组织文章的结构, 选择适合文章体裁的措辞, 使文章的安排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 从语法层面来讲, 运用恰当准确的目标语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 包括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字母的大小写、词语搭配、句型结构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于“写作能力”的界定各有说法, 笔者综合各位学者对于“写作能力”的界定, 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分为: 策略能力、语篇能力、语法能力三方面。

1. 策略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国外学者把写作中的策略能力作为学习策略能力的一部分进行研究, 根据杨淑娴的写作策略分类, 任风雷把写作策略分为主要有四大类: 准备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和监控策略。准备策略包括构思策略、拟提纲策略; 草稿策略包括回读策略、背诵模仿策略、母语回避策略; 修改策略包括边写边改策略、增删内容策略; 监控策略包括评价策略、提问策略、读者意识策略。

笔者认为, 策略能力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整个写作过程进行构思, 并用多种写作方式和技巧进行修改完善来达到预期写作目的能力。写作过程包括写作前的审题立意, 新旧知识的建构, 草拟提纲的关键字; 写作中的遣词造句、段落衔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作后的修改、评价以及交流。笔者主要参照任风雷先生对“策略能力”的分类, 将写作策略能力划分为准备前的策略, 包括审题策略、提纲策略; 草稿策略, 包括翻译策略, 背诵模仿策略, 词汇选择策略, 查字典策略, 回避策略; 修改策略, 包括边写边改策略, 自我复查策略, 教师同学批改策略。

2. 语篇能力

西方语篇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能力”是指3种能力: 第一, 运用某种语言的词法规则和语法规则造成完美句子的能力; 第二, 知道何时、何地以及跟何人说话才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第三, 知道在一个最终完美的语篇、句群和体裁等语言系列中, 怎样使句子充当一个作用的能力。

通过各专家对“语篇能力”的界定, 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和英语四六级评分标准笔者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语篇”能力划分为体裁意识、文章逻辑结构、句子衔接和主题是否突出三方面, 体裁意识是指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 ( 如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等) , 有意识地正确使用属于该文体的措辞; 而文章逻辑结构、句子衔接需要靠表示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等连接词 ( but, so, however, what’s more, firstly, secondly and so on) 来体现, 才能使文章行文流畅, 浑然一体。最后, 主题是否突出, 要由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的中心句来体现。

3. 语法能力

语法在《现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词语转换形式和构成句子的法则。”Fromkin认为, 语法覆盖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Chomsky认为, 语法能力是指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法。

结合专家对语法能力的界定, 笔者将大学生英语写作“语法”能力划分为语法知识、词汇知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及字母大小写三大方面。语法知识是指在写作过程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人称错误等; 词汇知识是指在写作过程尽量使用一些高频词汇, 同时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避免出现用词搭配的错误。此外, 在写作中要正确规范的使用标点符号, 同时注意在每段开头的首字母和一些专有名词首字母要大写。

三、结语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写作能力”的界定,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英语四六级写作评分标准以及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征, 笔者从策略能力、语篇能力和语法能力三个维度, 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文献综述, 为研究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Canale M,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8.

[4]杨淑娴.英语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J].外语界, 2002, (3) :59-64.

[5]任风雷.英语写作策略和写作质量的研究[J].合肥学院院报, 2006, 23 (4) :77-80.

[7]Fromkln Victoria et al.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88.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篇3

摘 要: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研究越来越吸引了各国学者们的关注。ICC概念及理论模型研究是ICC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相当数量的理论模型及对ICC概念化的描述。尽管这些概念和模型基于不同的理论并且各有侧重,然而学者们对于ICC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正在趋于一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理论模型;评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9-03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个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彼此依赖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当人们同其他文化进行沟通的时候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冲突甚至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来讲,学者们会采取两种方法定义ICC:要么泛泛地将其定义为某种驾驭与异质文化沟通的能力,要么就会将其定义为某种包含有具体构成要素的理论模型或框架(Anderson,2005)。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对上述两种定义ICC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ICC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ICC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ICC的概念

英文中意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术语数量相当多。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提法有: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三种。除此之外,根据Fantini(2006)的研究,还有其他二十种措辞方式经常也意指ICC,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措辞。第二,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研究领域、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表述实质上相同或相近的同一个概念。即便是使用了相同的措辞(例如前面所列举的三种最流行的提法),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方式。Deardorff(2006)就列举了来自重要学者的,多达四十五种的有关ICC的定义。所以,要厘清ICC概念就必须首先确定ICC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并且找出最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的ICC定义。

针对上述问题,Deardorff(2006)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inquiry method,也称专家意见集成法)对73所美国高校的行政主管和37名跨文化研究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发出了调查邀请。最终有24所高校行政主管和23名顶尖学者同意并参与了整个调查过程。Deardorff(2006)的研究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行政主管们更倾向于对ICC进行宽泛和综合性的定义。他们最为青睐的是Byram的定义:“他文化知识;我文化知识;阐释和联系的技能;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对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自身持保留态度。语言能力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Byram,1997,p.34)。第二,最受跨文化学者们欢迎的ICC定义是:“建立在个人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进行有效和恰当沟通的能力”(Deardorff,2004,p.194)。

上面的研究结论表明,尽管ICC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学者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即知识、技能和态度是ICC最主要的构成要素。Deardorff(2006)的发现有助于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对ICC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把握。但是Deardorff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参与研究的学者大多数来自美国,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无疑是西方的,甚至是美国的,而非全方位的。因此他们对于ICC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够完全适用于其他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ICC理论模型

1959年爱德华·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肇始。自此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有关ICC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便相继大量涌现。其中以下学者的理论框架或模型颇具影响力:Bennett(1986,1993),Byram(1997),Fantini(2000),以及Lussier(2009)的理论模型。由于篇幅所限,笔者这里只重点介绍一下Byram的理论模型,以期管中窥豹,给读者以启发。

Byram(1997)的ICC理论模型是这一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的模型之一。它包含有五个要素:态度——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不急于对自身文化作出肯定的判断而对其他文化作出否定的判断;知识——对某社会群体及其产品,对本国及交际对象国的行为方式,对社会和个人交往的一般过程的了解;阐释和联系的技能——能够结合自身文化中相关的文档或事件对来自另一文化的文档或事件进行阐释;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能够获取某文化或文化活动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态度、知识和技能;教育:批判性文化意识/政治教育——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对来自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行为和产品做出评判(Byram,1997,pp.57-63)。

对于这五个要素间的关系,Byram是用表一表示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Byram将教育置于自己的理论模型中心的位置。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第一,Byram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学习者的价值观,而是要让他们在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的时候对自身的立场了然于胸。第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要以普世性的民主、人权、和平和公民教育对文化和文化间的交往进行评判和斡旋(Byram & Feng,2004)。Byram认为,理想的跨文化代言人(intercultural speaker)并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立场并且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除了上述五个要素以外,Byram(1997)还认为,以交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ICC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他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重新定义了交际能力,使之与自己的“跨文化代言人”概念相契合。Byram认为,“跨文化代言人”应当成为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从而取代交际式语言学习理论所支持的,以培养具备本族语语言能力为学习目标的理论模型。

综上所述,Byram的ICC理论模型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将以交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的概念融入其中。第二,将政治教育和批评性文化意识置于ICC理论模型的核心位置。第一个特点反映出Byram对先前理论的改进、提升——因为在ICC研究领域,语言能力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用Fantini的话来说就是,“跨文化学者通常忽视(或许认为这是外语教师的责任)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这就如同外语教师通常忽视(或许认为这是跨文化学者的责任)发展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一样”(2000,p.27)。第二个特点事实上容易引起争议,因为不同的文化和国家可能对什么是普世的价值观及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民主和人权,不同国家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

三、讨论和结论

根据Berardo(2005),ICC理论模型有三种类型:成分型,发展型和互动型。“成分模型将各种能力按照不同的层面分门别类。发展模型按照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互动模型突出ICC的互动特点,试图展现ICC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在互动过程中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Berardo,2005,p.8)。当然这种分l类只是为了方便起见,事实上各类别之间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比如Byram(1997)的模型,既展示了ICC个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又对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不同层面进行了归类。

上文讨论过的ICC理论模型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然而,在ICC理论发展多年后的今天,各国学者对ICC的构成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它由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知识(认知层面),技能(行为层面)和态度(情感层面)。尽管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仍然有很多研究空白有待填补。例如,对于ICC各个构成层面间,以及各层面内部各构成要素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再如,对于ICC各个构成层面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确认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而这些提法本身又大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还有一个研究空白也值得一提,这就是ICC与外语语言能力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就认为二者存在着什么关系,比如说正相关,因为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科学的、一致的解释(Kim,2003;Park,2006)。ICC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本文中没有涉及中文参考文献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中文文献大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或是研究方法缺乏可信性。

在本文献综述结束前,笔者还要补充说明两点:第一,ICC理论模型是ICC构成要素、发展过程和互动关系的集中理论再现。任何一个模型都各有特色,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二,ICC理论模型是否科学,特别是其各层面的构成要素是否得当,还需要在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接受检验,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Anderson,C.Deconstructing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Competence[EB/OL]http://www.ialic.arts.gla.ac.uk/2005conference/abstract/ChrisAnderson.doc,2005.

[2]Bennett,M.J.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5.

[3]Bennett,M.J.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In P.R.Michael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pp.21-71).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

[4]Berardo,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synthesis and discuss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ies Retrieved 14,2,2011[EB/OL]http://www.diversophy.com/ic_comp/LinkedDocuments/

ICCompetence-Berardo.pdf, 2005.

[5]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6]Byram, M.,& Feng,A.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J].Language Teaching,2004,37(03):149-168.

[7]Deardorff,D.K.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Raleigh,2004.

[8]Deardorff,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3): 241-266.

[9]Fantini,A.E.A Central Concern: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SI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2000,(1):25-33. [10]Fantini,A.E.Assessment too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trieved 17.7.2007[EB/OL] http://www.sit.edu/publications/docs/feil_appendix_f.pdf,2006.

[11]Kim,K.J.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Korea: 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motivation,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nd English achievement[D].Texas A & M University,2003.

[12]Lussier,D.Theoretical bases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ith reference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9b,4(3):309-332.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篇4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文献综述(模版) 篇5

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利弊分析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 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华民族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

关键字: FDI 民族企业 利弊分析

1.前言

2007 年“两会”期间,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宗庆后上交了一份提案, 名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这个提案来源于达能欲强行以40 亿元人民币的低价, 并购娃哈哈总资产达56 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事件。这使得娃哈哈集团在引进法国达能集团直接投资后的恩怨浮出水面。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娃哈哈的成长,也是娃哈哈产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笔者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达.哈”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肯定FDI对我国民族企业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关于FDI的消极影响。

1.1 主题思想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引进FDI 对我国民族企业的效应问题,许多国内外文献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如Pearson(1991),研究的主流侧重于FDI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相当多的文献认为,FDI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出口贸易和劳动就业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笔者不赞成一些对FDI 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Lewis)和佩必斯(Prebisch)的观点,但是, 胡宏兵(2004)认为由于国际资本的逐利动机和外国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 FDI对我国民族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消极影响。而对这些利弊的研究正是本论文写作的主题思想[8]。

1.2 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定义为:“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而发布投资报告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则在此基础上,定义外商直接投资为:反映一经济体的居民(直接对外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居民中的持续利益和控制力的一种包含长期关系的投资。其中暗指投资者对其他经济体企业的经营有很大影响力。由此,沈伯明(2004)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其核心是对本经济体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控制力。

[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1.3 综述范围

在论文的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的外资经济》、《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利用外资与金融风险防范》、《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娃哈哈”纷争迷局》、《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等。

本文针对笔者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前期阅读和思考,结合论文的主题思想,以及“达.哈”事件这一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企业在引进FDI时的新对策。

1.4 争论焦点

有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的争论,国内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加强的趋势,江小涓(2002)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垄断市场。⑵ 导致失业。⑶ 外部冲击。⑷ 技术依赖性。⑸ 利益外流。⑹ 影响政府控制力。⑺ 国家安全。⑻ 必要性减弱

。[1]2. 达能V娃哈哈之恩怨

2.1 纠纷缘起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其中娃哈哈持股49%。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 的控股地位。

傅钢(2007)认为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

[17]。

2007 年4 月3 日,达能欲以40亿元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2 案例分析

⑴ “达.哈”事件是一场股权争夺战。⑵ “达.哈”事件是一场商标使用权的争夺战。⑶ “达.哈”事件是一场合同风险的典型事例。⑷ 达能在我国实施的并购类似恶意并购。

此外, 余四林(2007)此事件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如果我们仅止于从“自由主义”式的交易司法角度进行审视, 恐怕会忽略其中更该令人警醒的典型意义, 因为它暴露出的是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

[19]。

2.3 启示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哈”事件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达能的股市价值大跌,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

那么,我国民族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争取中外合作愉快的双赢结果。蓝晓芳(2007)认为,(1)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的合作应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2)签订合同前应三思而为,一旦双方订立合同就应遵守游戏规则,秉持“合约精神”(3)对并购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5)民族品牌的保护不应过于依靠本土企业的呐喊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应仰仗法律的立法完善与有力执行[20]。

3.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概况

3.1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历程

张建刚(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⑴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起步阶段(1979-1986)⑵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持续发展阶段(1987-1991)⑶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6)⑷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结构调整阶段(1997- 2 0 0 0)⑸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质量升级阶段(2 0 0 1 - 今)

[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3.2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利弊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 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 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进步,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民族经济。从我国近20 年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业宏(2004)认为主要表现在:

(1)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增长。

(3)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市场化进程。(4)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化进程。

(5)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带来了部分先进企业文化,培养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6)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14]。

但高新雅(2007)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发达国家在向我国民族企业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和放弃对我国民族企业实施“西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我国民族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13]。具体说来, 秦伟(2000)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民族企业造成了如下负面影响:

(1)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2)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3)有些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4)某些外商采取不公平竞争行为。(5)中方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6)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侵害劳动者的权益。(7)外商投资对国内企业民牌的侵蚀。(8)外商对国内企业市场的挤占

[15]。

3.3 我国民族企业受FDI冲击之原因

由于我国民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政府对外资管理上的一些局限,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外资对民族企业的冲击。杜惟毅(2001)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与外资存在差距。(2)民族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

(3)民族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4)民族企业和外资竞争环境不平等。

(5)对引进利用外资的规划和管理不完善。

(6)有关吸收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3.4 我国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不对称竞争

我国民族企业在本土面临着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我国民族企业也采取种种措施提升竞争能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展开与外商的竞争。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中国这一大的背景,民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时所面对的内外部条件是不一致的,也就引出了不对称竞争的概念。孟宪伟(2006)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成本的不对称。(2)技术水平的不对称。(3)市场结构的不对称。(4)品牌优势的不对称。(5)地缘优势的不对称。(6)政府作用的不对称

[16]。

3.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趋势

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意味着开放的中国将加速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外商对华投资战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多方面变化,这些变化与外商全球战略调整是同步的。邹昭晞(2006)把该趋势归纳为:

(1)从“浅层一体化分工”转向“深层一体化分工”。(2)制造业公司服务化。

(3)独资经营取代合资经营或在合资企业中力争控股权。(4)本土化。[2]3.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对策

不可否认, 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考虑, 利用外资对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并积极寻求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对策。影响一国经济的不是直接投资本身, 也不是直接投资引进程度的高低, 而是东道国利用直接投资为本国经济发展道路服务的能力和东道国吸收、利用直接投资提供资源的能力。为了实现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林竹(1999)建议如下:(1)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

(2)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的投资。(3)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4)加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与扶持。

(5)聚集和增强企业实力, 培养有效竞争主体[12]。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4. 总结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文献资料,并引用外商直接在华投资的经典案例——“达.哈”事件作为例证,在体现FDI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风险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不健全。而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在开放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民族经济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展望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国际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是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限制外资进入,相反要积极引进外资。只要我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寻找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放大利益,避免弊端,从而确保我国民族企业的安全,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 [2] 邹昭晞.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1)[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61-272 [3]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唐宜红.外资进入行为研究(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3-228

[5] 沈伯明,何元贵,聂聆,郜晓惠.“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1)[M].广州:中山大

学出版社,2004 [6] 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1)[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15 [7] 张建勤.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 [J].湖北大学学报,1999,26(2): 33-35 [8] 胡宏兵.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东岳论丛,2004,25(6): 47-51 [9] 刘新萍.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 1-4 [10] 杜惟毅.利用外资与民族产业的发展 [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75-83 [11] 郭永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商业研究,2002,(220): 48-50 [12] 林竹.转型时期利用外资与民族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36-40 [13] 高新雅.浅析外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月上旬刊(241): 93-94 [14] 陈业宏.外商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1): 74-78 [15] 秦伟.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4): 101-103 [16] 孟宪伟.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对称竞争状况的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6,(2):31-32 [17] 傅钢.“娃哈哈”纷争迷局 [J].中华商标,2007,7: 26-30 [18] 梁昊.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 [J].理论界,2007,12: 86-89 [19] 余四林.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 [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83-84 [20] 蓝晓芳,孟庆君.“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 [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7): 61-62 [21] 乔新生.娃哈哈事件凸显中国的后发劣势 [J].西部论丛,2007,6: 42-43

[22]Stephane De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J].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8, 31: 175–194

什么是文献综述 篇6

赵建欣和张忠根(2007)对河北和山东农户调研数据显示,农户态度对安全蔬菜供给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其中,赵建欣和张忠根是论文的作者,2007是这篇论文的发表年份。

注意,综述中引用的文献都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 篇7

一、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分为“机构观”和“功能观”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前者思路是在既定的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下,如何改革和完善机构的运行效率并发挥其功能,之后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 张杰,2003) 。后者认为尽管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变化多样,但其金融功能却相对稳定,组织形式源于功能。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逻辑思路是在其金融功能给定条件下,探寻运作功能实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熊德平,2007;李佳音等,2012) 。

2.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中不同类型机构的运行状况 、制 度建设、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等主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 文献数量众多,据检索,近几年来,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 公司) 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社) 为题的文献共计3 177篇,这些文献大都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基本上采取现状描述→问题罗列→对策建议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深度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都还很不够。( 2) 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多,但对不同类型组织的比较研究较少,这不利于研究体系的形成。

3.以介绍国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经验为主题的研究

主要代表有徐忠( 2006) 、胡光等( 2009) 、傅皓辉( 2009) 、张晶( 2011) 、雷曜( 2013) 等。他们从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资金供给、风险定价和监管框架等角度对国外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和介绍,借鉴对象集中在孟加拉的格莱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和印度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等。

4.从普惠金融视角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研究

杜晓山( 2006) 、焦瑾璞( 2006) 、李明贤( 2009) 、何广文 ( 2010) 、马九杰( 2010) 和吴国华( 2013) 等是较早 研究普惠 金融的著 名学者。 他们认为 现代农村 金融体系 应该重视和改善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职责 之一应该 是如何科 学地解决 好贫困群 体的金融 需求问题。

( 二) 国外关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研究

1.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有学者认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追求提高贫困农户的金融福利时会增加其服务成本,从而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 Zeller&Meyer,2002;Cull,2006) ;也有学者认为提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对农户金融需求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能获得规模效应, 因此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Christen,1995;Gutiérrez- Nieto,2007) 。

2.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控制研究

这些研究将风险分为操作风险、财务风险和外部风险等, 他们认为加强其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农户的金融脆弱性( Bruett, 2004;N.A.Fernando,2008) 。

3.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金融普惠性研究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 CGAP) 是研究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先锋”,随后许多学者分别从技术创新、公共政策和小额信贷等方面探讨满足贫困农户金融需求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 Pati,2009;Armendariz,2009)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研究成果显著,富有启迪性。

然而,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并非一种“域外价值观”的强行移植,而是组织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本国的文化和制度联系紧密。近年来,国内学者不仅从学理上探讨了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内在关系,还关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给农村乃至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国内对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成果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还未认识到协调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肩负的社会责任目标和自身经济利益目标对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可持 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因此,在组织创新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机构观和功能观的视域研究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创新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性。

二、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1.研究对象多元化

国内一些企业管理专家以某一类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其提高办法( 夏维力等,2005; 魏末梅等,2006;张治河等,2009;廖开际等,2010;崔总和等, 2012;孙永波等,2013) 。另有专家学者探究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指标,研究高校组织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 戚盠等,2007;邱楷, 2012;陈蕾 ,2014) 。还有专家基于语言标度与灰度相结合的评价标度对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 杨道现 ,2012;欧光军 ,2013;许崴等 ,2014) 。众多研究者借助我国近年发布的《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等,致力于我国各省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水平研究( 陈艳艳等,2006;赵彦云等,2007;任胜纲等,2007;李杨等,2009;王鹏等,2011;曹琼等,2013) 。一些高校专家和政府研究员从国家的角度,宏观考虑国家层面的创新能力指标设计,提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张国良等,2006; 田志康等,2008;陈劲等,2011) 。

2.研究方法多样化

国内学者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 李向波等,2007;赵树宽等,2010) 、因子分析法( 毕亮亮等,2008;宁连举等,2011) 、主成分分析法( 王章豹等,2007; 陈鑫等 ,2009;巴吾尔江 等 ,2012;李金叶等 ,2014;关兵等 , 2014) 、BP神经网络法( 夏维力等 ,2005; 王慧等 ,2007; 张华平,2011) 、TOPSIS法( 李洪文,2014) 等等。

3.研究角度多面化

国内对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马胜杰,2002;张义梁等,2006;刘书雷,2009) 、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张国政,2002;李庆东,2005) 、创新能力提升方法与路径( 郑春东等,2000;王鹏,2011) 等。

( 二) 国外关于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1.创新理论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创新理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 约瑟夫·熊彼特,1990) 。罗森伯格( Rosenberg) 和克莱恩( Kline) 提出了创新的“链式连接”模型,强调:( 1) 创新是一个包含了许多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 2) 创新过程包括多种多样的投入;( 3) 创新并不依赖于发明过程。这种分析虽然增加了创新的路径及相互作用的要素,但其创新政策分析框架仍然是线性的( 金吾仑,2003) 。

2.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角度与国内较为相似:( 1) 关于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哈佛大学的波特( M.Porter)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恩( S.Stern) 教授在整合关于创新来源的三种理论解释( 新增长理论、基于族群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公共的创新基础设施( 包括技术变革,用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力资本投入和财政资源,投资于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开放国际贸易、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资源与政策等) 、支持创新的特定产业集群环境条件,以及公共的创新基础设施与支持创新的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质量三个方面评价国家创新能力的框架( Furman,J.L.,Porter,M.E.&Stern,S,2002) 。( 2)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哈坎森( Hakansson) 对网络创新模式的分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内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各类创新资源的丰裕度,更取决于各创新主体在相互作用中所采取的集成运作方式。 ( 3) 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国外针对高校科研绩效和科研生产力的评价研究非常之多。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技术评论》( Technology Review) 在借鉴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评价获得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对美国5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三、述评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新能力评价的高度关注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均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创新能力研究基本没有,一方面,我们所称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运行良好,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关注自然较少;另一方面,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国内属于新兴金融组织,是具有我国特色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不太稳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是以国内众多专家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方面的研究较为分散,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在组织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为对象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对现有学术研究和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一定的补充。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一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凹,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旧,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上一篇:高速公路筹建处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