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精选10篇)
学 院: 明德学院 专 业: 计 科 班 级: 计科 062 学生姓名: 马 聪 学 号: 062003101033 指导教师: 张 智
2009 年 12月10 日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一、实践目的:
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内部结构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组装过程,维修方法,掌握现有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安装;学会组装电脑,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会为电脑安装系统,并合理配置电脑;
能够独立处理一些计算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经验。
二、实践地点: 一教七楼第一机房
三、实践时间: 2008年12月10日
四、指导老师: 张智
五、主要仪器设备:
主机箱、计算机硬件、显示器、螺丝刀、插线板、橡皮、系统盘
六、计算机内部及外部的基本结构图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七、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
CPU:它实际上是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安装在主板的CPU插座上,是计算机的“大脑”,担负着对各种指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算的任务。电子计算机速度快不快,主要就要看它的表现了。
内存:内存是CPU与外部数据存储设备之间交换的一个桥梁。CPU工作时,先把部分常用数据读入内存,使用的时候直接从内存中读取。由于内存的数据存取速度比硬盘快,这样就提高了计算机的响应速度。所以,内存越大,预读的数据就越多,当然,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但是在断电的时候数据都会消失。
显卡:显卡在显示器与CPU之间充当“翻译”的作用,把CPU处理的数据信号“翻译”成显示器能显示的“模拟信号”。现在的显卡都有3D图形加速功能,可以减少CPU的工作量,让CPU有更多的时间去运行程序,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整体的性能。
声卡:声卡与显卡的外型差不多,主要是接口上有些不同。和显卡差不多,他主要是把数据信号翻译为音频信号,这样就可以发出相应的声音。现在的主板上一般都有集成声卡.硬盘:硬盘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地方和内存不同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
光驱:光驱是用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的,有了光驱就可以听CD、看电影、拷资料了。
光驱:光驱又叫光盘驱动器,它是用来读光盘上的数据的,以前是用软驱。现在软驱慢慢被光驱取代了,在计算机上很少见到了.网卡: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输入输出设备。和显卡、声卡很相似,主要从接口上区分。
电源:电源给电脑的各个部件提供电能。电源又分为AT电源和ATX电源,两者主要从是否支持软件关机区分。
主板:一块矩形电路板,有计算机的电路系统,主板上的扩充槽用于插接各种接口卡,扩展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安装硬件。
八、实验步骤及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从被学校淘汰的计算机里淘宝,寻找各种组装计算机需要的硬件,拆卸并识别各个硬件部件。(1).安装主板:打开机箱拿掉侧盖将主板的I/O端口朝机箱后部,主板的定位孔对准机箱上的主板之撑用螺栓固定主板。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2).安装CPU :主板平放在工作台上,将CPU插座旁边的一根“零压力杆”向上拉起,与主板成90°,将CPU按针脚对应位置,放入CPU插座。然后,将“零压力杆”压回水平位置卡住压力杆即安装好了CPU。
(3).安装内存条:将内存条上的缺口对齐主板内存插槽缺口垂直向下压入插槽中,插槽两侧的白色固定夹向上自动卡在内存条两侧的缺口卡紧内存条。
(4).安装电源:将电源放在机箱内,电源的风扇朝机箱外。用螺栓将电源固定。再连主板电源线。
(5).安装硬盘:把硬盘固定在主机支架内,标签面向上,接线部分朝机箱内部,用螺栓固定。然后,将电源四孔插头和硬盘的电源插座连接。用IDE数据线的一端接在硬盘上,注意:数据线的色线靠电源插座的一侧。将数据线的另一端和主板的IDE接口连接,数据线对准IDE接口的第一针。
(6).安装光驱:安装方法和软驱一样,进行主从盘的跳线。数据线对电源。
(7).安装显卡:找到一个PCI插槽,插入插槽,将螺栓上紧,固定在机箱上。
(8).连接控制面板:找到机箱面板上的指示灯和按键在主板上的连接位置,然后按照“色线接一针”的原则,将机箱面板上的HDD LED、TB SW、TB LED、Reset、Speaker、Keylock 和PowerLED等连接在主板引脚上。
(9).连接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把键盘的接头插入机箱后面背后位于下面的圆形键盘插座中,COM串口鼠标。显示器线连接好。
(10).最后进行检查:各种跳线、数据线的方向、显卡、声卡、内存、是否插紧,固定紧。
PS:由于此次实践没有要求计算机上网,于是没有安装网卡的步骤。安装网卡只要看清网卡的接口类型,用力插入即可。
安装系统软件(老师要求用Windows 2000,我们小组实际安装三台,其中一台Windows 2000系统,另外两台由于系统盘问题改用WindowsXP系统)
(1)在启动计算机时立即按 Delete(Del)【删除键】进入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设置。
(2)选择 Advanced BIOS Features 【高级 BIOS 特性设置】,并将 First Boot Device(1st Boot)【第一启动设备】根据需要设置为 CDROM 【光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盘启动】或 Floppy 【软盘启动】。具体操作:将光标移动到 First Boot Device(1st Boot),按 Enter 【回车键】,用光标键选择 CDROM 或 Floppy 再按 Enter 【回车键】,然后按 F10 当你看到类似 Save and exit setup?(Y/N)【是否保存设置并退出?】,你键入 Y ,也就是 Yes【是】,这时候计算机自动重启。
(3)启动时计算机先检测光驱,屏幕下面出现一行字符,按任意键进入光盘启动。光驱开始转动。
(4)装系统的过程正式开始。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会出现Windows 系统安装许可协议,按F8同意全部协议。
(5)出现盘符选择界面。选择安装的盘符,这时会删除该盘上全部文件。完成后屏幕返回到刚才的界面。选择“在当前盘安装WindowsXP”,系统提示要格式化该盘。选“快速NTFS方式”格式化,此时出现格式化界面,进度条到100%时电脑自动装入光驱中的安装文件。完成后系统自动重启。
(6)此时要将光驱里的安装盘取出,为的是避免重启后又自动读取。
(7)重启后进入安装界面,将安装盘再放入后安装继续,一直点“下一步”就好了,中间有一个输入序列号。
(8)安装完成后系统提示将安装盘取出。拿出来后,重启,进BIOS将开机启动顺序改回至硬盘启动。这样就完成的系统的安装。
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步骤
1、在启动计算机时立即按 Delete(Del)【删除键】进入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设置。
2、用DOS启动系统。
① 将 DOS启动盘插入软驱。② 重新开机,等待启动系统。③用 DIR命令查看DOS系统盘中的文件。
3、启动FDISK,了解其功能。
① 输入 FDISK并回车,启动FDISK。② 仔细观察界面,了解各项目的功能。③ 尝试选择项目和退出项目的方法。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4、观察硬盘的现有分区
① 选择相应选项。② 观察本机硬盘的分区情况,并作好记录。
5、删除现有硬盘分区
① 选择相应选项。② 逐一删除本机硬盘中的所有分区。
6、建立分区
① 拟出分区方案。② 按方案分区。③ 设置活动分区。
7、重新启动计算机,使分区生效。
① 确认 DOS系统盘仍在软驱中,仍然用该盘启动系统。② 关机并重新开机,等待 系统启动。
③ 再次启动 FDISK,并查看分区是否生效。
8、格式化硬盘
①在 DOS提示字符后输入:Format C:,即用Format命令格式化C区。② 按提示输入 Y并回车。③ 等待格式化,并在格式化结束时认真阅读格式化信息。④用同样的方法格式化其他分区。
9、为硬盘安装DOS系统
① 使用 SYS:C命令,在硬盘的C区中安装DOS系统。②用 DIR C:∕A命令,查看C区中的文件。
10、以硬盘启动系统
① 将软盘取出,确保软驱中无软盘。② 重新关机并开机③ 等待系统从 C盘启动。
九、我目前想要的计算机主要部件的厂家,型号,价格以及选择的理由。
CPU :Intel 酷睿2四核 Q8200(散)¥ 1100 主板 :技嘉 GA-EP43-S3L ¥ 760
内存 :Kingston 2G DDRⅡ800*2
¥ 240元
硬盘 :WD 320GB 7200转 16MB(串口/YS)
¥ 300
显卡 :祺祥 9800GT 512M DDR3 功夫之王
¥799 jkbxl kl 光驱
三星 TS-H652H ¥ 170 机箱 :百盛 C602 ¥ 120 电源 :长城 四核王BTX-500S ¥400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散热器 :九州风神 贝塔400 plus 1 ¥ 120 显示器 : 明基 FP92W
¥ 1191元
键盘/鼠标:明基海湾键鼠 套装
¥ 100元
音箱 :漫步者 R201T08 ¥ 200 合计: ¥ 5500 此配置的性能强劲,Q8200(具备很强的超频性能,搭配技嘉有着超频记录的主板,可以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性能表现。祺祥9800GT功夫之王作为价格最低的该系列显卡,性能反而更强,非公版设计的热管散热系统以及更高的默认显存频率都是它的亮点,游戏性能十分强大(我喜欢);LCD显示器19寸适合我的爱好,音箱价格不贵但也能放出好的效果。散热器的添置有利于计算机使用的寿命;机箱要求不高,毕竟是放在最不显眼的地方。320G的硬盘不算大了,但我有移动硬盘,就不需要什么TB内存了;电源是一台计算机的血管,所以我尽量选择好点的。其它暂时没有想到,这配置应该也可以用个三五年而不落后了吧!
十、心得体会
我觉得本学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课是这学期最有用的课,也是最有简单的课。
自己虽然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是在学这门课前对电脑的组装方面还是一窍不通,电脑出点问题就要去找别人帮忙,有的还只是很小的毛病,自己连最基本的重装电脑系统都不会。愧于计算机专业出来的名声。
但在学了本学期的课程之后,我了解电脑的硬件,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亲手组装了电脑,并在组装过程中自己独立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还学会安装电脑系统。本学期的课结束了,但我还会继续学习电脑知识,原来组装计算机并不是很难,比学语言简单多了。以前只会动脑编程,现在才知道最基础的都不会。很感谢这门课,让我补充了也学到了这必须会的内容。也感谢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这么多。
提前接到老师的实习要求,需要Windosw 2000安装光盘一张(带有启动功能),所以就去电脑城购买,顺便去看看现在流行的硬件,开阔眼界,扩充知识。谁知道现在都没有人卖2000了,卖的都是XP以上,甚至还有7.0的。只好下载刻录了,谁知道下载的碟那么不可信,害了大家啊。
在组装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难事,就是灰尘倒是吃了不少,还有最后帮老师整理机房,我一个人搬那么多机箱啊,真是累死人。谁知道把机箱放整齐不算,出来还遇到突然来水,于是就和寝室兄弟扛着拖把继续卖命,老师啊,看在我们那么辛苦的份上你可要给我们多打几分。谢谢!(是您要写心得的,一想到实践就想到这了,还望老师原谅!)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报告
第页
检查思路和方法:
1、如果有报警声,说明自检出了问题。报警声是由主板上的BIOS设定的。BIOS有两种,分别为AMI和AWARD。大多数主板都是采用AWARD的BIOS。
AWARD的BIOS设定为:
长声不断响:内存条未插紧。
一短:系统正常启动。
两短:CMOS设置错误,需重新设置。
一长一短:内存或主板错误。
一长两短:显示器或显卡错误。
一长三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一长九短:主板BIOS的FLASH RAM或EPROM错误。
AMI的BIOS设定为:
一短:内存刷新故障。
两短:内存ECC校验错误。
三短:系统基本内存检查失败。
四短:系统时钟出错。
五短:CPU出现错误。
六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七短:系统实模式错误。
八短:显示内存错误。
九短:BIOS芯片检验错误。
一长三短:内存错误。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怪现象,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具体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知之甚少, 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上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束手无策。而在一些电脑市场或电脑维修店看到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是专业学计算机的, 也没有什么高的学历, 但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却相当熟练。从这可以看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不一定需要懂得太多知识。这种现象使我们意识到以前的教学太理论化, 而忽视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 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道, 讲的多做的少。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 教学大纲中更强调了对概念的把握、原理的认识, 而实际知识讲述、直接动手的实践机会不多, 学生对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 没有直观的认识, 在学习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 效果并不看好。比如, 我们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讲述CPU相关知识时, 往往要把CPU结构、功能、原理作为重点来讲。而这些知识对学生将来就业几乎没有用途。而对CPU的种类、厂家、性能、与其它部件的搭配等, 这些对学生将来就业挺有用的, 反而介绍得不够。因此, 我们要进行试验教学改革。
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目的,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同时在该方法运用过程中还根据内容的需要, 灵活穿插运用其它的实践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 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 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兴趣。当然, 一个“任务”完成了, 一个目标达到了, 会产生新的问题, 如:怎样选择CPU, 怎样选择合适的主版、内存、硬盘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 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反而会不断地体会到电脑的乐趣。“任务驱动”学习法, 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 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二、实物与实景结合的案例教学法
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安排学生参观学习硬件维护实训室, 将各种机器及具体硬件按历史、种类等分类, 其中包括计算机各个时期的整机外形、输入、输出设备、主板、内存、外存、各种接口卡等, 通过参观学习, 学生从了解一个硬件到了解一台机器, 从一台机器了解到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 辨识了各种硬件, 整个教学过程中现场参观, 现场提问, 现场回答。这样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 大大提高了本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中虽然配有插图, 但实物的质感是插图没法取代的, 有时候百看不如一摸, 比如在讲CPU发展历程这一节中, 我把386, 486, Celeron, Pentium等代表性的产品拿给同学们参观, 在各个电脑配件上标注名称、生产日期和一些技术参数, 让他们亲自摸一摸, 看一看, 这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直观的理解, 也加深了认识。通过杂志、报纸, 把最新的电脑知识补充到课堂上。尤其是计算机的硬件更新速度非常快, 而我们的教材更新速度相比要慢得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翻阅最新的电脑文献, 及时增补硬件和软件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当前实际及时穿插最前沿的资讯, 同时也要求学生在阅览室借阅报刊、杂志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的展示及讲解,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也增强了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在多种教学手段的促使下, 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实验课也就尤为重要。特别是拆卸、组装计算机硬件这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环节, 很多学校因在此环节中硬件损坏率大, 而采用教师示范的多, 学生动手少的教学方式, 保证不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整个实践效果也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结合学院计算机硬件维护实训室硬件资源, 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采用搭积木的游戏方式在虚拟的环境下拆卸、组装出一台实验室的计算机, 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操作步骤提醒, 以及错误警告。通过多次虚拟练习, 以及教师的示范, 在实验前再次强调容易操作麻痹和错误的地方, 让学生先从学校淘汰或废弃机器开始实践, 多次练习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提高, 拆卸、组装的要领完全能够掌控时, 再让学生使用新机型练习,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实践效果。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课程中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也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环节, 在该实验中, 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虚拟机安装系统, Windows虚拟系统虽是个假系统, 但其功能强大, 能够在这个虚拟的系统里面安装真正的系统, 如Win2000、Win XP、等等。然后在Windows虚拟系统下安装相应软件。常用的虚拟系统软件有Hot Door和VMware Workstation, 让学生在虚拟机上安装, 有了虚拟系统可以大胆的尝试, 错误的操作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既保证了学生练习次数, 又不用担心学生初装系统时导致硬件损坏等问题, 为正式安装系统打下扎实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硬件业界特别是芯片制造界有一条众所周知的摩尔法则, 即:每隔18个月, CPU的集成度增长一倍, 速度提升一倍。由此可见,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猛, 新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涌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 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更新周期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 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 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 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 内容最前沿, 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 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法, 拓宽实践性教学渠道, 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任务驱动,实景教学法,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蔡泽光, 廖乔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组装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要求同学们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因此要求计算机组装实验室必须能够保证同学们有充分的动手练习的实验环境。
一、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计算机组装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群的基础课,所以计算机专业群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一般每学期都会有开设若干个班级的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因此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维护压力比较大。
1.实验室设备的管理维护问题。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的设备一般是由其他机房换下来的陈旧计算机,以及拆装机需要的工具箱。由于这些设备平时需要拆装,大量的零部件會由于同学们的拆装丢失或损坏,因此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就存在了问题。另外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配置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于计算机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补充才能跟得上计算机组装知识的发展。
2.实验室耗材的管理问题。计算机组装维护实验室的耗材主要是螺丝刀、螺丝、刷子、镊子、钳子、数据线、光盘、水晶头、网线等耗材。这些耗材的特点是数量多,体积小,适用性广等。每学期都会有一定量的消耗,但是作为管理人员,如何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能够更少的消耗耗材,这就是我们要着手解决的。
3.实验室教学安排的问题。每学期都有若干个班级安排课程,对实验室的整理就尤其显得重要了。每次上完计算机组装课程后,整个实验室的各类设备都会支离破碎,对随后的课程安排就有很大的难度了,因此教务处在安排课程时候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二、实验室管理维护信息化建设
在目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工作中,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验室消耗,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1.当前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经过近十多年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高校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所以将来发展方向将是从不断完善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制度。
2.实验室管理维护与信息化的结合点。从以往高校重视知识教育,精英培养,到现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因此从实验室管理维护作为切入点,引入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中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其次,通过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管理人员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更高效、更便捷的为教学服务的认识。最后,通过制订各项制度确保信息化系统的顺畅运行。
3.信息化管理实验室。使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创新思维以及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实验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通过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耗材、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信息的畅通传输。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实验设备管理、实验预约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数据库管理、综合查询、在线交流、系统帮助等。建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对已经开展了LIMS(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发挥系统优点就必须通过制订合理的制度来保障系统稳步实施。明确职责。LIMS实施的目的是提高组装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因此务必明确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三者的职责。教师每上一次课后需将组装实验室的各类设备与耗材的大致情况通过网络输入备案,并且对下次课程的需求也一并录入系统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教师录入的目前组装实验室设备与耗材的大致情况,及时进行确认并理清组装实验室的设备与耗材的现状,并且依据教师提出的下次上课的需求递交设备或耗材的采购清单。教务管理人员在安排课程时候,酌情考虑组装实验室与课时量的情况,组装实验室在两次不同老师上课之间能够间隔至少两节课时,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维护,这样可以避免一个老师上完课后,另一个老师要上课的时候发现实验室非常凌乱,无法正常安排课时。定期开展培训。每学期开学初,务必由组装实验室管理人员向教师培训当前组装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及各类耗材情况,并将上课前的注意事项与教师说明。每学期排课时,组装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与教务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实验室课程安排的情况,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实施LIMS以及健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来提高计算机组装实验室的管理维护效率,实现设备耗材损坏低、授课效果良好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严平平,任祖平.高效信息化管理初探[N].科技创新导报.2009.NO32198.
[2]刘民,李昕,钟伟和.高校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26(1):17-19.
一、实验名称
实验七Windows XP 系统初始化设置与优化
实验八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
二、实验步骤与方法
1、还原桌面图标及设置排列方式
(1)还原桌面图标:“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和“Internet Explorer”。
(2)设置桌面图标按“名称”的“自动排列”方式。
2、设置任务栏
(1)设置“开始”菜单为“经典”菜单模式,扩展“控制面板”选项,锁定“开始”菜单中“程序”组选项。
(2)显示“快速启动栏”,选择“显示时钟”、“隐藏不活动图标”、“锁定任务栏”和“将任务栏保持在其它窗口的前端”。
(3)在任务栏快速启动栏中创建D盘和“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的快捷方式。
3、设置显示属性
(1)设置主题为“Windows 经典”主题。
(2)自定义一张桌面背景,并将位置设置为“居中”。
(2)设置设置屏幕保护程序,并将等待时间设为5分钟。
(4)设置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数为“最高(32位)”,屏幕刷新频率为“75赫兹”。
4、优化系统属性
(1)定制视觉效果为“自定义”,并选择“在窗口和按钮上使用视觉效果”、“在文件夹中使用常见任务”和“在桌面上为图标标签使用阴影”。
(2)在D盘设置虚拟内存为物理内存的1.5倍到2.5倍。
(3)禁用错误报告,关闭所有磁盘分区上的系统还原,关闭自动更新,禁止远程协助和远程桌面。
5、安装以下软件(安装在系统默认目录下)
(1)应用工具:WinRAR、Office
(2)系统工具:MaxDOS、驱动精灵
(3)安全工具:360杀毒
(4)媒体工具:RealPlayer、千千静听
(5)网络工具:迅雷
(6)图形图像工具:SnagIt(安装在D盘“我的软件”文件夹中)
(7)联络工具:QQ6、卸载以下软件
通过学习本实训内容,熟练掌握bios的设置,学会通过设置bios优化机器性能,分析由于bios设置不当引起的微机故障,并能通过调整bios设置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验内容
以awardbios为例,介绍开机进入bios设置界面的方法;介绍各个选项的内容和作用,并对微机的bios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和优化;总结和掌握典型bios的基本设置,举一反三对其他类型的bios进行设置和优化;解决几种常见的有bios设置不当引起的微机故障。
三、实验要点
bios是开机后最先加载的程序,所以对它的设置和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准确配置硬盘,合理设置驱动器引导系统的顺序,快速有效地进行系统优化设置,都是系统维护人员的重要技能。
四、知识准备
1、bios芯片与cmos
bios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简写,他是被固定化到计算机中的一组程序,位计算机提供最低级、最直接的硬件控制。
cmos是微机主板上南桥中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硬件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置,其他各项参数的设置要通过biossetup程序完成。
2、bios的基本功能
3、bios设置的意义
4、bios的设置方法
五、操作步骤
1、标准cmos设置(standardcmosfeatures)
2、高级bios特性设置(advancedbiosfeatures)
3、高级芯片组特性设置(advancedchipsetfeatures)
4、外部集成设备设置(integratedperipherals)
5、电源管理设置(powermanagementsetup)
6、pnp/pci模块设置
7、计算机健康状态设置(pchealthstatus)
8、频率和电压控制(frequency/voltagecontrol)
9、装在安全模式参数(loadfail-safedefaults)
10、装载优化模式参数(loadoptinmizedddfaults)
11、密码设置(setsupervisorpassword)
12、保存并退出
六、实验结论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装—DIY与维护
指导教师:张俊兰
实训名称: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于维护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训成绩: 序号: 实训日期:
一、实训的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件。
3、熟悉计算机各个部件的选购。
4、能根据需求制定经济、实用的购机方案。(计算机升级一般升级哪几样?)
5、了解计算机拆装的注意事项。
6、认识各部件的外部特征,尤其是安装标记的识别。
7、掌握规范的计算机硬件组装方法。
8、为计算机硬件维护奠定基础。(部件的报警声)
9、掌握计算机BIOS设置。
10、硬盘分区、格式化,工具软件的使用。(介绍两种分区方法)
11、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的安装、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
12、使用注册表。
13、Ghost的使用。
14、做镜像文件、刻录光盘、制作系统盘。
15、杀毒软件、系统维护软件的安装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具的使用。
16、计算机的日常维护,解决常见的电脑故障。
二、实训软硬件要求
1、所需工具:一把带磁性的“十字”螺丝刀、镊子、尖嘴钳。
2、足够大的操作台。
3、计算机整机全套配件
4、奔腾Ⅳ计算机(带光驱)
5、WindowsXP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光盘一张
三、实训操作步骤1、2、3、。
。
四、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岗导课,教学模式
1 项目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已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就业的必备条件。同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已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开设, 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解决。
1) 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眼点还在于如何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好, 忽视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岗位工作任务息息相关的特殊性, 从而造成了目前这门课程就是学习硬件知识的普遍现状。
2) 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相关工作的大多数毕业生 , 在刚刚工作时往往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应聘岗位。学生在就业后出现这样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 大学期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不了解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 所学课程知识与对应岗位工作内容脱节。
由此可见, 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为此,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代替以“岗位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中求知, 使其能够符合企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 目标与思路
本文主要就“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达到学生与企业, 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地零对接, 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 , 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五方面进行。
3 项目具体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组织项目成员参加课改项目培训
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能力, 掌握前沿的职教理念, 把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学要求和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工作中。
2011年7月下旬 , 课题组成员贾卫华、李晓华到常州参加了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课改项目培训。
2012年8月 , 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参加了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培训班。
3.2 组织项目成员到企业进行调研
基于岗位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 其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分为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首先通过行业领域的社会需求调查来论证提取课程核心岗位工作能力,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根据职业性、典型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原则来确定课程载体, 从而完成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2011年10月 , 课题组成员梁毅娟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工作, 为有效的将企业对应岗位的生产活动提炼为课程的工作任务提供具体依据。
2011年11月 , 课题组负责人李倩到深圳德之杰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魅动音响责任有限公司调研工作。考核已经提炼好的课程工作任务与企业岗位的融合度, 完成课程内容的选取, 确定课程载体, 制定课程考核方案。
3.3 组织召开课程内容制定与企业岗位对应相关内容的研讨会
2011年10月11日 , 电子系计算机组召开“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如何对应”的研讨会, 会后课题组认真总结会议精神, 修改并形成课程整体设计初稿和课程考核方式。
3.4 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2011年4月至11月 , 重构内容形成项目化设计、过程性 考核评价表等教学基本文件, 编写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情景化讲义、校本教材, 制作全套电子课件, 操作演示视频。
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 , 组织实施课题验证教学。主要验证课改方案是否既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 又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 课题验证教学的总结。主要对课题验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改。
4 主要成果
4.1 根据 “以岗导课 ”理念制定的课程体系
根据“以岗导课”的教学模式, 以具体计算机为载体, 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溶入到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五个的教学情境中, 分别是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并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 从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计算机故障处理的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这样, 不仅使课堂知识和工作岗位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 还能使学生对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体验。
4.2 教学资源的开发
分析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和不足,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探索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途径。围绕课程开发一本符合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材, 制作全套的操作课件、操作视频。
4.3 课程考核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 因此很难真正对项目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 也很难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此, 专门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项目的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二阶段着重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的岗位职业化能力, 采用职业资格认证, 即计算机维修工 (中级) 证书的考证。这更充分的体现了“以岗导课”教学模式在课堂应用中的优势。
5 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5.1 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调查
对本课程课改实施效果, 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综合测查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
本课题组成员在课程改革逐步进行中, 边开发边将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 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 促进项目改革和完善。通过在我院多个班级中进行本课题成果的教学实践证明, 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维修工 (中级) 通过率得到提高, 如下图所示。
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满意率调查。首先, 精心编制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问卷”, 总计20个测试题目。以问卷的形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总计221人次。
上表中第1小题是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 将近八成的学生填答“非常满意”, 说明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积极地、认真地、负责地进行项目化教学, 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内容,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 对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效率, 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都非常的满意和认可。
5.2 推广价 值
通过这几年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课程内容体系更科学、更优化。能够让学生与企业, 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零对接, 更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效率和时效性更强。同时也寻找到一个既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 又符合学生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关键能力的项目教学方法。从改革效果来看, 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 课内与课外结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经营理念和售后服务思想, 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梁清山.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 理论 实践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下列问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厌学情绪较重,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常见的硬件问题缺乏判断,往往无从下手;对操作系统的维护认识肤浅,一旦出现软件方面的故障,就只能依靠重装系统来解决问题。
一、课程安排
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首先要认识计算机,通过学习计算机组装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认识计算机的各个硬件,并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相关参数。然后组装个人计算机,学习掌握计算机配件选购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选购技巧等,并让学生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软件安装与调试,主要包括系统BIOS、CMOS参数配置、硬盘分区、安装系统、安装驱动程序、上网调试、系统的备份与重装以及整机组装后的检查与调试。学会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够对计算机进行性能测试,熟悉各种硬件检测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性能的优化方法。
二、教学方法探讨
1.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多媒体课件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许多难以表达清楚的动态过程实现了形象化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将教师从传统的费时费力又不出效果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构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运用过程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实物教学法
计算机组装和维护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首先要讲解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是主板、CPU、内存、显卡、外设、机箱、电源等。然后对这些部件的工作原理、分类、性能指标及其选购、组装、维护保养进行介绍。通过实物展示台,将各种参数设定及硬件安装过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动手去操作,组装一台机器,并且机器能够运行才算达标。这样课堂内容更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部分内容中,可由教师讲解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然后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练一练等环节,对故障进行分门别类并排除,没有故障的可由学生思考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阐述解决故障的办法。让学生在掌握装机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4.以行动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
以实训引领知识,通过实训的具体操作引出相关的知识点,能过“任务描述”“知识准备”“实施步骤”等阶段,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
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每天学的知识只局限于课本,对课外的知识知道得较少,也很少有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去了解。因此,应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及扩大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去电脑城参观考察,让学生去市场做调查。例如以3000元价格去组装一台办公电脑,让他们进行市场配件调查、计算机各部件行情调查、行情预测、人才需求调查等。
三、考核评价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其考核应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实际操作考核的分值比重应高于理论考核,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计算机的组装、日常维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创新教学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技能。
计算机装配调试 上 机 实习报 告 书
系部名称 : 学生姓名 : 专业班级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计算机学院
网络
实习时间 : 2014年12月22日至2014年12月26 日
上机实习报告
一、实习任务目标
帮助我们了解计算机的组成以及性能,还有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二、实习项目
实验项目有:计算机的拆装并且记录各个部件的信息,CMOS设置以及它的应用,系统查验以及测试,硬盘分区以及格式化,系统备份与恢复,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
三、实习内容
1.软硬件的测试(1)CPU测试:
测CPU性能:计算PI值的速度
12.8万位: 400万位
1600万位
01.031秒
54.047秒 4分39.297秒
(2)硬盘测试:
使用Everest ultimate查看整机信息
电脑:
操作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Internet Explorer
8.0.6001.18702 DirectX
4.09.00.0904(DirectX 9.0c)
主板:
CPU 类型
4x , 3200 MHz
内存 4 GB(镁光 DDR3 1600MHz)BIOS 类型
AMI
存储器:
IDE 控制器
Intel(R)8 Series/C220 Series 2 port Serial ATA Storage Controller-8C08
主硬盘 西数 WDC WD5000AAKX-75U6AA0(500 GB / 7200 转/分)
光驱 飞利浦-建兴 DVD+-RW DH-16AES DVD刻录机
驱动器分区:
C:(NTFS)
39997 MB(27060 MB 可用)
D:(NTFS)
19994 MB(19612 MB 可用)
容量总计
58.6 GB(45.6 GB 可用)
输入设备:
键盘
HID Keyboard Device
鼠标
HID-compliant mouse
网络设备:
主 IP 地址
192.168.1.30
主 MAC 地址
C8-1F-66-4C-27-6C
网络适配器
Realtek PCIe GBE Family Controller(192.168.1.30)
硬盘测试:传输速率:
最小值为
1.8MB/秒 最大值为
121.6MB/秒
平均值为
95.4MB/秒
数据存取时间
17.8ms
突发数据传输率
169.1MB/秒
CPU使用率
2.8%
(3)BIOS测试:
CMOS的设置与应用: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集成在主板的一个ROM芯片中的系统程序,包括微机系统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设置、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等内容。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是微机主板上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主要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信息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置。CMOS RAM芯片由主板上的电池独立供电,因此在电脑断电情况下,CMOS信息依然不会丢失。
CMOS参数的设置是通过BIOS中的系统设置程序完成的。CMOS RAM既是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存放场所,又是 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结果。确切的说应该是“通过BIOS设置程序对CMOS参数进行设置”。为了使硬件系统工作稳定,各设备发挥最大的功效,以便提升电脑的整体性能。
上图为模拟软件的界面,可对CMOS各项参数进行测试。可设置标准CMOS设置,BIOS特征设置,芯片组特征设置,电源管理设置等等项目。
(4)Ghost测试:
(5)使用SISoftware Sandra进行整机检测
CPU-芯片组-内存与其他计算机的对比
根据图形可得出内存带宽整型流和浮点流的对比结果: 内存带宽(整型流):2402MB/S,带宽效率:56% 内存带宽(浮点流):2460MB/S,带宽效率:58%
CPU-缓存-芯片组-内存与其他计算机的对比
将本机Intel Celeron与Intel Pentium系列对比可知综合指标为4446MB/S,速度系数为23.9。当测试块大小不超过512KB时,本机缓存和内存与CPU/芯片组3相当,但次于其他CPU/芯片组,当测试块大小超过512KB时,本机硬件/内存带宽明显低于其他CPU/芯片组。2.硬盘分区与格式化
硬盘分区是指对硬盘的物理存储空间进行逻辑划分,将一个较大容量的硬盘分成多个大小不等的逻辑区间。一般说来,硬盘分区遵循着“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的次序原则,而删除分区则与之相反。主分区也就是包含操作系统启动所必需的文件和数据的硬盘分区,要在硬盘上安装操作系统,则该硬盘必需得有一个主分区。一个硬盘可以划分最多四个主分区,但没必要划分那么多,通常一个主分区就够了,盘符默认为C。主分区之外的硬盘空间就是扩展分区,但它不能直接使用,必需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分区才行。因此逻辑分区是对扩展分区再行划分得到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在操作系统中所看到的D、E、F„„等盘。盘符从D到Z,最多可达23个,通常使用中最多建立3到4个逻辑盘就可以了。这次实习中,老师布置任务让我们将硬盘分为三个区,盘符分别为C,D,E,大小分别为5M,6M,7M。因此,我打开模拟软件Fdisk,首先按照“逻辑分区→扩展分区→主分区”的顺序删除电脑中原有的分区,然后重新建立主分区C区为5M,接着建立扩展分区为13M,接着再建立逻辑分区D区为6M,E区为7M。这样就完成了对硬盘的分区。3.装配
拆机时要严格遵守计算机拆机规范,比如拆机前必须把手放到墙壁上把手上的静电放掉,拆机时不能暴力拆机,机器的部件要轻拿轻放,不能垒叠。拆除部件之后查看各项部件的各项基本信息。
四、实习心得体会
教案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进入科学计算的新纪元,进入了信息时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47年到1957年,近11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要特点:存储量小,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耗巨大,运算速度慢。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军事等方面。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58年到1964年,近7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存储器还是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用磁盘。主要特点:存储容量增加,运算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65年到1970年,近6年的时间,用中、小集成电路晶体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这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的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71年直到现在,其特点为:集成程度更高,计算机更加微型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向高性能、多样化发展,软盘和硬盘得到推广。
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1.计算机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 2.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3.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 4.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多媒体化
5.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进入“网络化”时代。
三、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在的应用领域可以说包含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控制中心,它从存储器取出相应的控制信息,经过分析后,按照要求向其它的设备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中的各部件正常协调地工作。
2.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信息加工场所,相当于工厂中的生产车间。大量数据的运算和处理工作就是在运算器中完成的。其中的运算主要包括基本算术运算和基本逻辑运算。
3.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来存放中间数据和程序运行结果的地方,并根据指令要求提供给有关设备使用。计算机中的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辅助存储器(外存)和高速缓冲存储器。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把程序和数据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所能识别的编码形式,并按顺序送到内存。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把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计算结果等内部信息转换成人们所能识别的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并输出,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音箱等。
七、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对于微型计算机的维修人员和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微机的实际物理结构,即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PC系列微机是根据开放式体系结构来设计的,系统的组成部件大都遵循一定的标准,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灵活配置。
1.主板
从功能上讲主板就是主机,所以也称为主机板,有时叫做系统板(System Board),母板,它是一块多层印制电路板,按其结构分为AT主板和ATX主板,按其大小分为标准板、Baby、Micro板等几种。
2.CPU CPU(中央处理单元)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是包含有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称为CPU。衡量一个CPU性能好坏的指标有CPU所能处理数据的位
台。
2.应用软件:为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设计的程序。
课堂作业:
小 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硬盘规划 4.操作系统安装 5.系统调试
以上对计算机系统安装进行了一个整体介绍,下面的几节将要对以上几个步骤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读者认真阅读以下详细安装过程。
三、计算机硬件安装过程简介 1.准备工作
2.安装CPU和CPU散热风扇 3.跳线设置 4.安装内存条 5.连接主板电源
6.在机箱底板上固定主板 7.安装各种接口卡 8.安装软盘驱动器 9.安装硬盘驱动器 10.安装光盘驱动器
11.连接主板与机箱面板上开关、指示灯、电源开关等连线 12.连接外设
13.通电测试基本系统
四、准备工作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
1.阅读各个部件的用户使用说明书,并对照实物熟悉部件。2.准备好安装工具。3.释放身体静电。
五、安装CPU和CPU散热风扇 1.Socket型
十、安装各种接口卡
电脑主板上根据需要可安装各种接口卡,通过这些接口卡完成相应功能。如显示卡、声卡、网卡、内置Modem等等。
目前586主板采用的I/O总线插槽有ISA、PCI、AGP三类(中、低档主板一般没有AGP总线),相应的接口卡也分为ISA卡、PCI卡和AGP卡。
机箱后面板处有一个竖直条形窗口,可把接口卡尾部的金属接口挡板用螺丝固定在条形窗口顶部的螺丝孔上,通过挡板上的接口与外部设备相联。
安装ISA、PCI、AGP卡的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各自均应安装在相应的扩展槽中,以下以安装PCI显示卡为例。
十一、安装软盘驱动器
连接软盘驱动器与主板软驱接口之间的数据线是一条34线扁平电缆。数据电缆线共有5个插头,其中右端电缆较长的一端连接主板软驱接口;左边的一大一小两个插头分别用于连接5英寸软驱和3英寸软驱,但仅使用其中的一个插头。与这个插头连接的软盘驱动器的编号是“A”。中部两只插头用于连接驱动器“B”。
十二、安装硬盘驱动器 1.硬盘的主从跳线及设置 2.安装硬盘 安装方法: ⑴设置跳线
⑵连接硬盘数据电缆: ⑶固定硬盘:
十三、安装光盘驱动器 1.光驱的主从跳线设置 2.安装光驱 ⑴设置跳线 ⑵连接光驱数据电缆
1⑵主板和机箱短路。⑶主板、内存质量不佳。⑷显示卡安装不当等等。
此类故障属严重故障,一定要小心、仔细的检查,查到故障原因并排除后方能继续通电,否则会损坏设备。
课堂作业:
小 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大致说来,主板由CPU插槽(或插座)、内存插槽、总线扩展槽、控制芯片组、外设接口、COMS和BIOS控制芯片等几个部分组成。
1.系统总线
在计算机工作的过程中,各部件之间要快速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通过微型计算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系统总线实现的。
⑴数据总线DB(Data Bus)
数据总线用于CPU与主存储器、CPU与I/O接口之间传送数据。数据总线的宽度等于计算机的字长。
⑵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
地址总线用于CPU访问主存储器或外部设备时,传送相关的地址。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的寻址能力。
⑶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
控制总线用于传送CPU对主存储器和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2.CPU插槽
CPU插槽是CPU在主板上的落脚之地,CPU需要通过CPU插槽与主板连接才能进行工作,CPU插槽可以分为Socket构架(针脚式)和Slot构架(插卡式)两种。
⑴Socket构架
Socket在英文里就是插槽的意思,也称之为零插拨力(ZIF)插槽,特点是通过一个小杠杆将CPU卡紧,安装拆卸CPU都很方便。它有以下几种:
Socket
7、Super 7(Socket7+AGP+100MHz外频)、Socket 370(主要支持的CPU有Celeron、CeleronⅡ、PentiumⅢ等)、Socket A(Socket 462)、Socket
423、Socket 478、Socket 775(Socket T)
⑵Slot构架(242个引脚)
它是一种插卡形式的接口,主要有以下几种: Slot1、Slot2、Slot A : 3.BIOS和CMOS芯片
6.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是指主板上所采用的内存插槽类型和数量。主板所支持的内存种类和容量都由内存插槽来决定的。目前主要应用于主板上的内存插槽有:SIMM、DIMM、DDR和RIMM四种。
⑴SIMM(Single Inline Memory Module,单列直插式存储器模式)
SIMM插槽是早期AT型主板上常见的内存插槽,主板的内存条里只有一则提供引角用来传输数据。SIMM可分为30Pin的16位内存插槽和72Pin的32位内存插槽(Pin为线)。
⑵DIMM(Dual-Inline-Menory-Modules,双重在线存储器模式)
内存条通过金手指与主板连接,内存条正反两面都带有金手指。金手指可以在两面提供不同的信号,也可以提供相同的信号。在内存发展进入SDRAM时代后,SIMM逐渐被DIMM技术取代。
DIMM内存为168Pin(金手指每面为84Pin)的64位内存插槽支持PC100和PC133,DIMM上有两个卡口,用来避免因错误插入而导致内存条烧毁;笔记本所用的DIMM为144Pin。
⑶RIMM RIMM是Rambus公司生产的RDRAM内存所采用的接口类型,RIMM内存插槽的外型尺寸与DIMM差不多,金手指同样也是双面的。RIMM有184 Pin的针脚(金手指每面为92Pin),在金手指的中间部分有两个靠的很近的卡口。
⑷DDR(Dual Data Rate SDRSM,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DDR内存插槽是最新的内存标准之一,DDR内存能够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两次次数据,即在时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各传输一次数据,因此称为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7.总线
总线是指CPU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如果把主板上流动的信息,包括数据和指令比喻做血液的话,那么总线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血管,它的粗细决定着主板上的信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即信息传递的速率。
从PC诞生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三代总线标准,它们分别是:这是第一代总ISA总线;
7⑴AGP AGP总线只能安装AGP显示卡,它将显示卡同主板内存芯片组直接相连,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机对3D图形的处理速度,AGP扩展槽为棕色,其时钟频率为66MHz,传输率为256MB/S。目前的AGP工作模式有:AGP1X、AGP2X、AGP4X和AGP8X四种,其对应的数据传输率为266MB/S、532MB/S、1064MB/S和2GB/S。其中AGP4X的插槽和金手指与AGP1X、AGP2X都不一样。支持AGP4X的插槽中没有了原先的隔断,但金手指部分的缺口却多了一个。
⑵IDE接口
在主板上IDE接口一般标有PRIMARY IDE、SECONDARY 或IDE1、IDE2。⑶软盘接口
主板上的软驱插座一般为一个34针双排针插座,标有FLOPPY、FDC或FDD。⑷SCSI接口
SCSI接口的原义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⑸串行接口
在早期的主板上串行接口为两个10针双排针式插座标有COM1和COM2。5 ⑹并行接口
在早期的主板为一个26针双排针式插座标有LPT或PRN。⑺PS/2 在586以后的主板上都做有PS/2接口以备扩充使用。现在所采用的PS/2接口是用来连接小口鼠标或小口键盘。
⑻USB接口
USB意思是“通用串行线”这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是电脑系统连接外围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的输入/输出接口标准。现在的ATX主板一般集成了两个--六个USB口或更多。
USB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外设的安装十分简单;②对一般外设有足够的带宽和连接距离;③支持多设备连接;④提供内置电源。
92.按主板上的CPU插槽
按主板上CPU的插槽形式可分为插座式和插槽式两种。3.按主板的基本功能: ⑴PNP主板,即插即用主板 ⑵节能主板 ⑶无跳线主板 ⑷智能主板 4.按主板的结构分类 ⑴AT主板:
13英寸×12英寸,主板上内存被安在一个狭小而又不通风的角落,影响了内存的安装和升级散热。
⑵BABY AT 主板:
13.5英寸×8.5英寸,比AT主板长,但有些不负重荷一方面取消了主板上使用较少的零部件以压缩空间,另一方面将BABY AT 主板适当加宽,以增加使用面积。
⑶ATX 主板:
ATX型主板比AT型主板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其优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主板的长边紧贴机箱后部,使更多的外设接口可以集成到主板上; ⑵优化了内存及CPU的位置有利于安装和散热;
⑶标准的主板上有两个串行输出口、一个PS/2鼠标口、一个PS/2键盘口和一个并行输出口,有些主板还固化了声卡及游戏接口;
⑷优化了软硬盘接口位置;
⑸对主板上的元件高度作了规定,且增强了电源管理。5.一体化主板
优点:减少了因接触不良而造成的故障整体设计合理 缺点:不利于升级,一个部件的损坏会造成整个主板的损坏 6.按逻辑控制芯片分类
小 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3是CPU的内部频率与整个系统的频率(外频)之间的倍数。从486DX2开始,CPU的主频与外频就不一致了,而想让CPU更好的工作就要将整个系统的频率(外频)与CPU的内部频率以一定的倍数工作,即主频=外频×倍频。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常会出现“瓶颈”即CPU等外频送来数据,浪费CPU的计算机能力,早期的倍频一般为5—8倍,而现在P4机多为8—17倍,通过这样的设置CPU的性能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4.地址总线宽度
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位数越大,则可以直接寻址空间就越大。例如,32位地址总线,可直接寻址4GB的内存空间。地址总线宽度也已由最初的8位发展到现在的64位。
5.数据总线宽度
数据总线宽度是CPU内部可以同时传输的数据位数,即一次性可传输数据的位数。位数越多,速度当然就越快,则CPU性能就越好。数据总线宽度已由最初的8位发展到了目前的64位。
6.L1 Cache:
即一级缓存,可达128KB,可提高系统性能的20%,现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两部份。
7.L2 Cache:
即二级缓存,可达1MB,目的是为了弥补L1 Cache容量不足的问题。8.生产工艺:
早期的CPU大多采用0.5µm的制作工艺,后来随着CPU频率的提高,0.25µm制作工艺被普遍采用。在1999年底,Intel公司推出了采用0.18µm制作工艺的PentiumⅢ处理器,即Coppermine(铜矿)处理器。更精细的工艺使得原有的晶体管电路更大限度地缩小了,能耗越来越底,CPU也就更省电。
5⑶ 猜测执行:通过提前判断、读取并执行有可能需要的程序指令的方式来提高执行的速度。当处理器执行指令时(每条5次),采用的是“猜测执行”的方法。这样可使PentiumⅡ及以上的处理器超级处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升软件性能。被处理的软件指令是建立在猜测分支的基础之上,因此结果也就作为“预测结果”保留起来。一旦其最终状态能被确定,指令便可返回到其正常顺序。
第二节 指令特殊的扩展技术
1.MMX MMX(Multi Media eXtnsion,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Intel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技术,共有57条多媒体指令。MMX指令集侧重于整数运算,2.3DNow!
3DNow!(机器码的扩展指令集)是AMD公司推出的一项CPU增强技术,共有21条指令。被广泛用于AMD的K6-
2、K6-3和Athlon(K7)处理器上。3DNow!指令集主要针对三维建模、坐标变换和效果渲染等三维方面,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处理性能。(注:每个周期可执行四个浮点运算)
3.SSE 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单指令多数据流扩展指令集)是Intel公司在PⅢ中率先推出的。共有70条指令,其中有50条用来提高3D图形运算效率,12条MMX整数运算增强指令、8条优化内存数据传输指令。SSE指令与3DNow!指令彼此互不兼容,但SSE包含了3DNow!的功能。
第三节 CPU的发展
76.80486 1989年集成120万,采用1微米制做工艺,内部集成8K的Cache和能进行浮点运算的NPU,并且CPU芯片与主板分开,是32位的地址和数据总线,分为80486SX和80486DX。486SX的工作频率为16/20/25/33,无NPU,486DX的工作频率为25/33/50,存在NPU。
7.Pentium/586 1993年3月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CPU 为第一代奔腾产品,采用0.8微米的制造工艺,核心为5V的电压,属于64位处理器,其主频为60/66MHz,集成310万晶体,具有2条通道。随后又相应推出Pentium PRO(高能奔腾)和Pentium MMX(多能奔腾)两款产品。
注:相同产品有AMD的K5、K6和Cyrix的6X86、6X86MX。8.PentiumⅡ
1997年5月,第一块PⅡ问世,同时PⅡ有众多的分支和系列产品。
⑴.第一代PⅡ: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为233、266、300、333四款,生产工艺为0.35微米,内含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32KB的L1(分为16KB指令缓存和16KB的数据缓存)和256KB的L2,包含57条MMX指令,采用Slot1构架击跨对手。
⑵.第二代PⅡ,1998年生产,采用0.25微米的生产工艺,880万个晶体管。同时推出高端工作站和服务器的PⅡXeon(至强)处理器,主频为400MHz,外频为100MHz。
9.Celeron(赛扬)
1998年推出低端市场的Celeron处理器,是PⅡ的简化版,早期内部无L2,但在Celeron300A以后加入了L2,并开始采用0.25微米工艺,此后相断推出CeleronⅡ、CeleronⅢ和Celeron4。
10.PⅢ/PⅣ
1999年推出第一款PⅢ采用Slot构架,外频为100/133MHz,0.25微米工艺,主
9的角色,一举将INTEL的XEON做为对手,进军网络服务器的市场。高速64位的系统总线接口(SLOT A)和高达200MHZ的系统总线,一举跨越了目前所有的CPU产品,比INTEL预计的下个世纪产品MERSED还略胜一筹。的确,AMD在K5与PENTIUM,K6与MMX,K6-2与PII相比仍然是有差距的,直到K6-3的出现,才有了超越INTEL-PII的整数性能的消息,但浮点性能弱一直是AMD的心病。这也一直是影响AMD的名誉的大事。
令人可喜的是,Athlon(K7)使用了全新的设计生产技术,而使得AMD继续保持整数方面优势,绝对的超越了INTEL-PIII。在浮点方面,因为AMD改进了技术,使用了先进的FPU,使得其性能将超越X86型处理器2倍以上,再配合AMD的专利技术3DNOW!的浮点性能大大提高,双管齐下,全面超过了INTEL-PIII的性能。
与此同时,AMD也将是第一个生产SMP能力的PC级CPU,将标志着AMD也可以设计生产出双CPU乃至四个CPU的系统!(这以前一直是INTEL的专利),为AMD进军高端的网络服务器奠定了基础。
Athlon(K7)的配套设备:
因为 Athlon(K7)使用的是全新的Alpha EV6技术,所以它标志着他与目前的所有芯片组、主板都不兼容,因为AMD独自研发了以适用于 Athlon(K7)的全新芯片组,并且将其授权给第三方芯片制造商及主板厂商,以全面开拓市场。这第一款芯片组是AMD-751和AMD-756,其结构型式类似于南北桥技术。而且CPU的接口插座也与PII/PIII类似,但不同的是,Athlon(K7)总线频率为200MHZ,所以采用的是SLOTA结构。所以 Athlon(K7)的主板即不能使用以往的K6-2/K6-3,也同样不能使用PII/PIII。反之,SLOT1的主板也不能使用 Athlon(K7),这将标志着,AMD首次研发新的接口技术与INTEL对垒,而不会再出现原来拼命嚼人家吃剩的馒头(由SOCKET 7过渡到SUPER 7)的经历了。
目前,据消息,芯片厂商VIA威盛,ALI扬智已获得AMD的芯片组授权,以设计生产兼容的芯片组,而微星、浩鑫等主板厂家也将在第一时间推出基于SLOT A芯片组结构的主板,以配合 Athlon(K7)的上市。为用户提供一个性能优异、价格低廉
1但是它并不像Celeron处理器那样完完全全是其父版处理器Pentium III的简化版——只缩减了128K二级缓冲内存。AMD对Duron处理器进行了专门设计,因此它的核心和Athlon处理器不尽相同。下面的表格记录的是市场上各种很有代表性的处理器的性能参数。
第四节 CPU杂谈
一、超频的原理
目前超频是很热门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某些DIY们,甚至把超频当成了DIY的主要内容了。但超频并非总能成功,有时超频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甚至导致烧毁芯片。
通常你只需改一些跳线就可以完成超频的工作,必要的时候,你也可能会添加一些配件,通常是一些风扇,散热片等冷却用的东西。在过去,我们超频的方法通常是将CPU的时钟速度加快,比如将P120芯片跳成P133的用。如今,我们可以使用改变主板总线的速度来实现超频。为什么不超频?尽管很多人说超频对CPU和主板上的元件是有害的,总的说来,超频对你的计算机是没有损害的,但你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你的CPU在超频的时候,可能会被一种电迁移所损害,这种损害并不会立刻降临到你的CPU上,只有当你的CPU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行的时候,才会产生。通常,一颗CPU的寿命是10年左右,超频会缩短你的CPU的寿命。当你使用超频的时候,必须保证将CPU冷却到允许的温度,关于超频的一些必要条件: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的质量很好,所以它超频的成功率是所有CPU中最高的。确认你的CPU不是假的,如果你可以很轻易的掀开CPU上面的黑色外壳,那说明它已经被RE-MARK过了,这种CPU是不能超频的。主板你必须选择一块优质的主板,它在超频的情况下能够产生正常的时钟信号,减少系统死机
3Pentium芯片超频奔腾处理器是最适于超频的CPU,而MMX型芯片正常的工作电压是2.8V,而在超频的时候,可以将电压提高到2.9伏,这样使超频后的CPU工作更稳定。被超频最多的奔腾芯片*P150它毫无疑问的可以跳成P166来用。
三、和Remark的战争
⑴开机测试,进行CPU的超频测试,可以超外频在20%,条件内存要速度。⑵可以查看BIOS,在Power Management电源管理找“Vcore”,核心电压为2.0V,Coppermine电压1.6-1.65V。
⑶虽InterCPU锁频了,但在CPU板上焊一个装置就可改变总线速度和倍频,电压在买封装CPU时,可轻轻摇动CPU听到有轻微的声音时,是由芯片此背后的带有4个小触点的装置发出的。
⑷另外鉴别办法就是看CPU的包装,印刷在CPU表面文字质量,而且还要看价格。⑸要用指甲乱盒装CPU的塑料薄膜封装上的水印标志。
第五节 通过CPU编号选购CPU
一、赛扬处理器的编号
例:FV524RX450 128 SL36C COSTARICA L12506650470 FV524RX450:其中450指CPU主频是450MHz 128: CPU采用的是128KB的二级缓存 SL36C:为CPU的后缀编号
COSTARICA:为CPU的产地 哥斯达黎加,MALAY为马来西亚。
L12506650470:是CPU的序列号,其中L125是CPU的生产日期为2001年第25周
二、赛扬Ⅱ、PⅢ和P4(Socket构架)
第四章 内 存
计算机的存储器由两大部份组成内存和外存,外存主要有硬盘、光盘等。计算机硬盘(或者是软盘和CD–ROM)就像是个文件柜,桌面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桌面越大,可以摆放的文件数量就越多,使用者就不必经常打开文件柜抽取或存放文件,这样它的工作效率也就会提高。同理内存越大,计算机的速度也越快。
内存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临时存放数据,再与CPU协调工作,从而提高整机性能。内存作为个人计算机硬件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内存的容量与性能已成为衡量计算机整体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内存中最小的物理单元是位,从本质上来讲,位是一个位于某种二值状态(通常是0和1)下的电气单元。八位组成一个字节,这样组合的可能有256种(2的8次方)。字节是内存可访问的最基本单元,每个这样的组合可代表单独的一个数据字符或指令。
本章只介绍内存的相关知识,有关外存的内容将在下一章介绍。
第一节 内存的分类
内存(Memory)也称内部存储器或主存,按照内存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两类。
一、RAM(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取存储器,用来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其特点是存储的数据在掉电后会丢失。系统运行时,首先将指令和数据从外部存储器(外存)中调入内存,CPU再从内存中读取指令和数据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存入内存中。它又分为两种。
71.PCB板
内存条的PCB板多数都是绿色的。如今的电路板设计都很精密,所以都采用了多层设计,例如4层或6层等,所以PCB板实际上是分层的,其内部也有金属的布线。理论上6层PCB板比4层PCB板的电气性能要好,性能也较稳定,所以名牌内存多采用6层PCB板制造。因为PCB板制造严密,所以从肉眼上较难分辩PCB板是4层或6层,只能借助一些印在PCB板上的符号或标识来断定。另外和PCB联系紧密的名词就是封装了。
2.金手指
这一根根黄色的接触点是内存与主板内存槽接触的部分,数据就是靠它们来传输的,通常称为金手指。金手指是铜质导线,使用时间长就可能有氧化的现象,会影响内存的正常工作,易发生无法开机的故障,所以可以隔一年左右时间用橡皮擦清理一下金手指上的氧化物。
3.内存芯片
内存的芯片就是内存的灵魂所在,内存的性能、速度、容量都是由内存芯片组成的。如今我们市场上有许多种类的内存,但内存颗粒的型号并不多,常见的有HY、KINGMAX、WINBOND、TOSHIBA、SEC、MT、Apacer等等。不同厂商的内存颗粒在速度、性能上也有很多不同。
4.内存颗粒空位
在内存条上你可能常看到这样的空位,这是因为采用的封装模式预留了一片内存芯片为其它采用这种封装模式的内存条使用。这块内存条就是使用9片装PCB,预留ECC校验模块位置。
5.电容
PCB板上必不可少的电子元件就是电容和电阻了,这是为了提高电气性能的需要。电容采用贴片式电容,因为内存条的体积较小,不可能使用直立式电容,但这种
9为线)。用5V电压,数据宽度为32Bit,奔腾以上数据宽度都是64Bit甚至更高,所以EDO RAM在586主板上必须成对使用。
2.SDRAM内存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M,同步动态内存),168pin和144pin(其中144pin用于笔记本),用3.3V电压,其数据宽度为64Bit。其工作原理是将RAM与CPU以相同的频率进行控制,取消了CPU的等待时间提高存取速度。可分为3个阶段:
⑴PC-66规范:主板设计为4个72pin+2个168pin ⑵PC-100规范:主板设计为2-4个168pin ⑶PC-133规范:主板设计为2-4个168pin 3.DDR RAM内存
DDR RAM(Double Data Rage RAM,双倍速率SDRAM)。比SDRAM的速度高一倍,工作电压在2.5V,特点是在时钟周期内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为184pin。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DDRII内存,DDRII的工作电压由DDR的2.5V下降到了1.8V , 184Pin升级为232Pin ,内存总线为64位,现在的初期产品运行频率在DDR400~DDR533之间,能达到3.2-4.3GB/秒的带宽.4.RDRAM RDRAM(Rambus DRAM,存储器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由Rambus公司和Intel公司推出的一种内存规格,184pin,使用2.5V电压,根据速度分600MHz、700MHZ和800MHZ三种,可在单个时钟内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输数据。
第四节 内存的技术指标与Cache
一、内存的技术指标
二、Cache 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速度与CPU相当,CPU直接访问Cache可从计算机整体提高速度,并具有预测功能。
计算机中运行速度由快到慢为:CPU——CPU内部L1 Cache——CPU内部L2 Cache——主板上的Cache——内存——硬盘中的Cache(光盘中的Cache)——硬盘中的数据(光盘中的数据)。其存储量分别为:L1 Cache:16KB----64KB,甚至达到128KB;L2 Cache:128KB----512KB,甚至达到8M;主板上Cache:512KB----1MB;硬盘上:128KB----4MB;CDROM:64KB----256KB,甚至达到512KB。
第五节 从软件角度看内存
从软件角度看,内存可以分为常规内存、上位内存等,形式具体如下:
1.常规内存:只有640K 又称低端内存、基本内存、自由内存,即0—640KB 2.上位内存:UMA 指系统内存中第一个1M字节中保留的384K部分又称上端内存、保留内存、BIOS内存或适配器内存,即640K—1024K。
3.扩展内存:XMS 是1MB以上的所有内存
4.高端内存区:HMA是1024---1088KB之间的空间的64KB 5.扩充内存:在扩展内存中展开的16KB或64KB的空间
6.映射内存:(SHADOW RAM)也称影子内存是为提高系统效率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技术,是将主板上的系统ROM BIOS和适配卡上的视频ROM BIOS中的程序拷贝到上位内存的部分空间。
7.虚拟内存:是在真实内存不够用时用硬盘来充当内存的一种方法。更改的方法:我的电脑—属性---性能----虚拟内存。
第六节 内存的选购
31.认准类型
现在市场上主要是以DDR为主,不过还有少数的SDRAM内存,SDRAM内存已经不在生产了,所以现在购买的大多数可以说是二手货,而DDR内存有184线和232线两种不同的形式,在购买时根据主板或其它情况实际购买所需要的内存。当然,最绝对的方法是看芯片的编号,什么类型性能都可以读出来。
2.芯片的品牌
不同的品牌的质量自然不同,很重要的就是内存生产厂商的品质管理方面的差异,一些品牌的内存芯片的检测比较严格,在质量和性能上留的裕度也比较高,而一些厂商可能由于品质管理或自身的技术条件限制了其产品的品质.这种区别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使用,但在超频的时候就有比较大的影响。譬如就有用LGS的普通10ns内存(10K)勇超133MHZ的,相比之下,一些不知名的芯片厂商的内存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3.芯片的品质
内存芯片上的标号只能是一个参考,芯片本身的实质并不会完全在上面体现出来,我们有可能会遇到名不副实的芯片。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芯片本身是次品,但通过不明途径流入市场;另一种情况是Remark的芯片,将低质芯片的标识打磨掉之后,重新打上标识,以冒充较优质的芯片。
⑴ 小心次品
这种情况使用的是原厂的芯片,芯片的外观一般比较完美,但在其它地方还是可以看出破绽。因为使用这类内存的价格一般都比较低,不过即使使用的芯片表面看来可能是不错,但内存的其它部份除了价格之外绝对不会让人感到高兴。在遇到芯片不错价格低谦的内存时大家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看看这根内存的印刷电路板是否做得比较简陋、粗糙。如果感觉印刷电路板比较差,那么这么好的芯片配这样不起眼的印刷电路板就非常蹊跷。再仔细看芯片,看看其上标的生产日期是否一致。如果有几个
5另外Remark的芯片还可能出现芯片表面有明显的磨损面其上的油印字迹却保持完好这等“怪事”。通常芯片的角上会有凹陷的小圆圈,侧光观察小圆圈的深度是否均匀。打磨过的芯片上的小圆圈可能还会出现某部分边缘缺失的情况。
上面这些办法其实还是很主观的,并不是绝对的,读者在多看一些内存后总能找到一些感觉,还是自己多体会一些为好--反正象运输和销售中的无意磨损和故意的打磨明人很容易就分辨出来的,并不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读者们也许会认为可以从芯片上标识的刻印形式看出一些问题来,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实际的,据笔者所见,许多厂商的同型内存芯片的不同批次的标识在笔画粗细、颜色等方面甚至封装的色泽上都会有区别。在散装条的市场上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会给人真假难辨的感觉,如果在Kingston这些品牌内存上看到就不能有什么怀疑了。
不过同批次的芯片的刻印如果不同那就有问题了。例如同一条内存上同一批次的芯片上的字迹位置不一致,这颗的标识在中央,而另一颗的标识却靠边,见到这样的内存大家尽可嘲笑做假者的拙劣。当然,不管芯片上印刷标识的笔画、色泽如何,有激光蚀刻的芯片想来比较让人放心。现在恐怕又有人叫起来了,因为很多人觉得逛了这么久的电脑市场看到的内存在标识都是油印似的,没见过刻的啊。其实这只是大家没注意到而已,许多芯片是在蚀刻的字迹上再印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标识的(恐怕是担心在黑色的芯片上刻的字不够清晰而已),平时大多数人看内存只是看一下芯片的正面,这很难察觉,如果侧光仔细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在油印的字迹中间有刻痕(当然刻痕要与油印字迹要相符才行)。此个标识就是油印的低档芯片很容易改动,其中最可能的手段是用药水洗去原芯片的标识,然后再刻上或印上新的标识。被药水洗过的芯片颜色肯定偏浅,要么是标识附近的区域颜色不对,要么就是整颗芯片的颜色都发白。在现在内存条价格高水平的时期,发白的芯片大家可要小心。
二、内存芯片编号
以下分别列出了几种常见内存颗粒的编号,希望对您选购内存有所帮助。1.HYUNDAI(现代)
7于直接对应。
第6个X表示是第几人版本的内核,现在至少已经排到“E”了。第7个X如果是字母“L”,就是低功耗,空白则为普通。“T”为常见的TSOPⅡ封装,现在还有一种BLP封装出现,为“I”。
注:例如GM72V661641CT7J,这是64Mbit,16 位输出,4个Bank,刚达到PC-100的要求(CL=3)SDRAM。
3.SAMSUNG(三星)
三星的SDRAM芯片的标识为以下格式:
KM4 XX S XX 0 X X XT-G/FX KM代表是三星的产品。
三星的SDRAM产品KM后均为4,后面的“S”代表普通的SDRAM,如为“H”,则为DDR SDRAM。
“S”前两个XX表示数据位宽,4、8、16、32分别代表4位、8位、16位和32位。三星的容量需要自己计算一下。方法是用“S”后的X乘S前的数字,得到的结果即为容量。
“0”后的第一个X代表由几个Bank构成。2为2个Bank,3 为难个Bank。“0”后的第2个X,代表interface,1为SSTL,0为LVTTL。
“0”后的第3个X与版本有关,如B、C等,但每个字母下又有各个版本,在表面上并不能看得出来。
“T”为TSOP封装。
速度前的“G”和“F”的区别在自刷新时的电流,“F”需要的电流较“G”小,相当于一般的低功耗版。
“G/F”后的X代表速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06-2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试题09-11
大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10-0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总结06-0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测试题02-06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第4章教案06-30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人员个人简历11-07
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总结12-18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