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通用10篇)
——法学1402 16 林芷苓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分为“金陵典学”“五轶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六大部分,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千件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从1902年至今的百多年来,江大穿过风雨,成为了今天这个曲水流觞的美丽的“211”高校,食品,设计,纺织服装独树一帜。杰出的校友们例如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的成功的希望!
我想,一个学校的校史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让老师让校外社会人士了解江大,更多的,是让每个江大人萌生一种自豪感!从前不知道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最初创办了江大前身,经过多年与各个学院的合并,江大的食品专业已经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96年到1997年间,江大完成了从普通高校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在参观完校史馆后深深烙进我的心里。对于校友们的寄语,我也感慨良多,我想,那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多校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让江南大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学校好起来,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一代代学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莘莘学子出于江南,反哺母校,一个美好的循环式千金方式,我们不辜负前人的希望努力创造出成绩,不仅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更是为了那句话:今日我以江大为荣,江大明日以我为荣!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我们并不能说是已经透彻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光辉成就,但是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自豪,以及对这个学校的热爱也萌生了,我们应不断攀登前人的高度,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充实与否在于选择如何度过。所以我们应当现在就做好一个计划和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毕竟,曾经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现在,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守住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尤为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 建设校史馆必须充分依托档案馆藏资源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十分必要。高校校史馆, 是高等院校为记录和展示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成就而建设的陈列馆、展览馆或博物馆的概称。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充分展现本校的办学成就和文化底蕴, 都在建设规模不等的校史馆。初建或者升级校史馆, 都要充分利用档案馆藏的资源优势, 这是因为档案馆藏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 无论是唯一性还是权威性, 无论是原始性还是系统性, 都与校史馆建设要求更吻合, 可以认为, 校史馆八成以上的资料应当来源于档案馆, 其他途径只能作为补充。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完全合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为校史馆建设提供档案资料, 是法规赋予的职责, 是岗位应有的使命。能为校史馆建设提供足够多的档案资料, 证明档案资源建设富有成效, 使档案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由于档案馆与校史馆的渊源关系异常紧密, 多数情况下, 两馆合署办公, 或者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高校校史馆建设与档案馆藏资源就不再是依托关系, 而是职责所在。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非常适用。依据职责规定, 档案馆必须开展多种载体的档案收集, 必须开展规范化的档案整理和保管保存, 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编研, 因此, 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 查找收集的便捷性, 档案实体的保真性, 都能达到校史馆建设的进度要求和质量要求。
(二) 建设校史馆可以丰富完善档案馆藏资源
校史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的必要性。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在资源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一是对于应该收集归档的档案资源, 在各个时期的规定不一样, “应该”的范围在变化, 其趋势是不断扩大延伸, 越往前期归档的范围越窄。二是对于已经明确归档的档案资源, 由于体制、机制、人员、财力、馆舍等复杂原因, 没有做到应归尽归, 未能杜绝“遗漏”之处。因此, 馆藏资源还是“有限”。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中, 学校往往采取一些更有力的措施, 征集到一些重要档案资源, 这就为充实馆藏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经过一定的程序, 进行档案属性和价值鉴定, 可以将那些符合条件的资源转化为馆藏资源。特别是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 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工, 形成二次实物、声像资料, 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的形式和载体。
校史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的可能性。档案是一个时空变化概念。在时间维度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入“视线”的档案资源会逐步增加, 通过挖掘, 找到新的档案资源, 也包括过去“溢出视线”的档案资源。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教职员工、毕业校友的不断增加, 产生档案的“土壤”在扩大, 通过拓展, 就可以找到新的档案资源。
(三) “二馆”资源既相互联通又各有侧重
高校档案馆藏资源范围是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确定的, 目前分为党群、行政、教学、学生、科研、产品、基建、设备、财会、出版、外事等11大类。而校史馆在模块设置上并不按照档案分类规定, 而是根据所确定的功能和赋予的特色构建展示内容, 划分展示板块。如果把“二馆”资源比做两个大圆的话, 二者关系应当是有部分互相重叠区域的两个交叉圆。也就是说, 虽然校史馆建设必须依托馆藏资源并且丰富完善馆藏资源, 但并非所有馆藏资源都适合作为校史资源进行展示, 也并非所有校史资源都能作为馆藏资源最终进入档案馆依法保存, 二者是既相互联通又各有侧重的关系。
二、高校校史馆建设中源于档案馆藏资源的具体内容
以笔者所在的南华大学为例, 正在进行的校史馆建设对所需基本档案素材按照六个板块的内容进行了框架设计。先从南华大学校史的大事记中寻找线索, 再从档案馆藏资源中查找、汇集和整理。具体板块分为:
(一) 奋斗篇
根据先纵向、后横向的框架结构: (1) 收集整理学校沿革, 中南工学院的发展历程、衡阳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南华大学合并成立、共建、申博、升一本等标志性历程的文本资料和数据资料。此项资料基本属于文书档案, 且基本能基于现有档案馆藏资源得以实现。 (2) 收集各时期的校徽、学生证、毕业证、课表、工作证、代表性讲稿、教案、讲义等“若干第一”的实物资料。此项资料大多属于实物档案, 可以通过无偿收集和有偿征集的方式获取。 (3) 收集各时期成立和变化的上级文件, 初创时期的领导讲话照片, 各时期的党政一把手照片, 各时期的建设现场典型照片, 音频视频等体现“艰苦创业精神”的见证性资料。此项资料包括照片、音像、声像等类别档案, 现有馆藏资源较欠缺。
(二) 关怀篇
(1) 收集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学校, 接见校领导, 题词、批示, 照片与视频等资料; (2) 收集社会各界给予关心、支持方面的事件、项目、实物照片与视频等资料。本篇资料大多以文书、照片、数字档案为主, 现有馆藏有一定资源, 但不够丰富。
(三) 人才篇
(1) 收集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人才的贡献和风采资料; (2) 收集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校友的贡献和风采资料。由组织和人事部门研究制定入选条件, 确定名单, 注意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和适当平衡性。本篇材料以文书档案为主, 现有馆藏资源较多。
(四) 特色篇
围绕核特色、医品牌和环保等优势特色学科: (1) 收集有关的科研机构、科研平台基地、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著作、专利, 以及成效评价与交流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2) 收集科研过程中体现科研精神的“故事”资料; (3) 收集有关模型、用具用品、现场实物照片、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在现有馆藏资源中以文书档案为主, 其他形式档案较欠缺, 需要相关科技部门和负责人大力配合才有可能逐步充实。
(五) 成就篇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成就、师资队伍发展成就、办学条件改善成就、人才培养贡献成就、社会服务贡献成就等五大方面: (1) 收集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级重点学科 (临床专科) 、各类本科专业、各级各类教学基地平台、国防生培养、留学生培养、历届毕业生、师资队伍发展、校园发展、科技服务、医疗服务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2) 收集有关批文、奖状奖牌、证书、代表性教材、用具用品、校园建设场景、社会服务场景、人物照片与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在现有馆藏资源中以文书档案为主, 其他形式档案较少, 需要校史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辟新局面。
(六) 文化篇
围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及南华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一基三实 (即夯实人才队伍之基, 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 和一路三建 (即走内涵发展之路, 加强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排名建设、学科水平评估建设、ESI为标志的创新能力建设) ”等学校发展思路: (1) 收集各个时期的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思路的文本资料; (2) 收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要成果、媒体影响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3) 收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成果、南华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各时期的院歌校歌、媒体影响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4) 收集有关批文、奖状奖牌、证书、用具用品、场景与人物照片、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虽然在档案馆藏资源中不够全面, 但在其他相关部门均存在大量尚未归入档案馆的校史资源可用。
三、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利用与丰富档案馆藏资源的主要对策
(一) 全面收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要求, 国内高校均按照统一要求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但所收集档案各自侧重不同。有些方面的资料过于庞杂, 有些方面资料又存在缺失, 不能满足校史馆建设的需求。以南华大学的校史馆建设工作为例, 一方面, 学校对原有档案进行清理摘选和分类整理, 重点收集记录学校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档案。例如, 南华大学通过积极参与湖南省教育人物志编纂工作, 列出符合对湖南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入志人物近六百人, 逐一收集材料, 严格按照要求撰写人物简介等, 为下一步的校史馆建设中的人才篇、特色篇、成就篇等奠定重要的文字基础。另一方面, 以学校名义广泛发动校友, 有偿征集缺失档案, 通过颁发证书、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 重点收集可以客观反映学校各个阶段发展情况的资料, 譬如书籍、报刊、教材、报表、纪念品、奖章等, 利用丰富的实物档案弥补学校档案的不足。
(二) 充分利用
高校档案所收集的资料主要集中记录高校教育教学、行政人事以及重大事件的方面, 要将这些资料变为校史档案, 则需要经过档案工作者和校史工作者的整理和开发。档案人员和校史人员需要对校史资料进行广泛研读, 选取其中的重要资料按照时间或者人物进行整理, 并以校志或者人物志的方式对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进行二次开发。将高校的历史档案电子化是大势所趋, 南华大学积极参与湖南教育数字档案中心建设, 努力共同构建湖南省教育系统“共建共享、授权访问”的档案大数据平台, 争取将以文字、照片和实物等传统的档案形式, 利用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技术手段予以转换和记录, 为以后的校史档案编撰提供素材。除了还原学校历史外, 学校还应根据现在的教学需求, 拟开设专门的校史课程, 选取校史档案中的英雄事迹、科研案例、奋发事迹等编撰成教学素材, 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向先辈学习, 奋发向上。
(三) 双向转换
开展校史研究, 离不开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具备丰富的档案资源, 校史研究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有水之源。一个学校的档案馆藏越丰富, 校史文化研究越具潜力。因此, 丰富、优化档案馆藏, 是做好校史研究工作的基础。二者资源可以实现双向转换。另外, 也要创造性地开辟灵活运用及转换二馆资源的新途径。例如南华大学拟开辟“特藏室”对特藏档案予以特殊保存。特藏档案指那些具有特殊价值而显得特别珍贵需要采取独特保护措施的档案, 这类档案或内容珍贵, 或载体特殊, 或兼具档案与文物的特征。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征集上来的珍贵档案可以放入档案特藏室进行专门保管。当校史馆有重大展览活动时, 可以直接从档案馆特藏室履行正当程序借用, 既可以合法合规地保护重要馆藏资源, 又可以积极配合校史建设的各项工作, 实现重要珍贵档案的双向转换。
摘要:高校建设校史馆对丰富档案馆藏资源、推进档案部门自身建设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 高校档案资源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又具有直接来源、挖掘提升的重要作用,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完善档案管理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史馆建设, 共同发挥存史鉴真、资政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档案资源,南华大学校史馆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净.档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档案, 2016 (1) .
[2]马晓蓉.档案在高校校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兰台世界, 2015 (3) .
[3]陈均, 曲娜.关于高校校史研究若干问题地探讨[J].兰台世界, 2012 (10) .
[4]范明.高校档案馆建设校史馆的现实意义与设计创意——以海南大学校史馆建设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 .
[5]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22) .
[6]傅荣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15 (1) .
【关键词】校史馆;新校区;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C005)
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兴起了大学城、新校区(异地)的建设。另建新校区,俨然已成为我一种趋势,但是这就出现了新老校区沟通不变,资源难以共享,文化传承断裂以及新校区校史等文化景观的传承等问题。
一、新校区校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支撑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所大学开始注重校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他们或者在档案馆进行实物展示或者建设校史馆。
1.对新校区建设定位的指导作用。新校区与母校存在地域距离甚至是异地办学时,受制于办学地点以及体现驻地经济特色的条件,往往产生混杂的校园文化,有的与母校偏差极大。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为例,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工为主,以机、电为特色,突出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特色,荣成校区则更多体现了与地方共建的特色,兼顾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作为系统移植到新校区,是对母校文化的传承。新校区建设风格更为现代,怎样体现母校特色,继承和发扬母校传统是一项系统任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复制”的方式,将母校的文化贯彻至新校区的各个部分。校史文化正是这个过程的特色标签,也是母校赋予新校区的灵魂。
3.增强新校区个体身份的认同。校史馆所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新校区校史文化的传承有利增强学校个体的身份认同感,凝练培育学校精神,尤其是异地办学的新校区,通過校史文化教育,可以为广大师生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恒久的时空支撑。
二、新校区校史馆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局
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培育人才,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调查的情况看,新校区的校史馆所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新校区缺少校史馆等实体建筑。校园文化依据于校园的实体建筑,历史厚重的建筑给人的震撼与教育意义是其他教育难以企及的,新校区脱离建筑实体,强说历史,有时难以有说发力。
2.校史文化断层现象突出。母校可以通过校史馆开放讲解,知名校友回访等增强校园个体的身份自豪感和荣誉感,新校区缺乏这方面的资源,更缺乏校史开发的源泉。校友文化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老校区毕业的校友对新校区缺乏认同感,同时新校区成长的学生,对老校区缺乏了解,难以形成校史文化的传承。
3.校史教育宣传的尴尬地位。新校区在宣传过程中必然既要体现母校传统,又要突出新校特色,有时会模糊了宣传的重点,反而弱化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到校后发现与理想中印象有缺失会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不利于培育校史文化。
三、加强校史研究,培育新校区校史文化的措施
利用校史文化弘扬和传承学校传统精神,必须回到学校历史,在历史中发现并培育学校精神。忽视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整理与审视,就不可能营造深入师生心灵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所等方式创建能为师生员工所接受的传播平台。
1.建筑实体继承与复刻。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要与老校区风格呼应,避免大的风格差,尤其是异地办学。新校区可以通过将母校标志性建筑复刻到新校区并作为校史馆,唤起老校友的群体记忆。
2.将校史馆所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校史馆所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者要以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主线,指导校园文化以及校史馆的建设。同时,要通过校内各个部门、校友资源等多渠道提供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声像资料以及实物等。各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更应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力更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内化为校史馆的建设。
3.多方位加强校史宣传。校史宣传包含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录取通知书的制作,新媒体宣传,经常性的开放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比赛、发展校友文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校史文化的宣传要入心,寻求认同,不流于形式。
4.建设校史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校史档案研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任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实际影响的多角度的校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2]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22)
[3]张剑虹.大学校史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兼论我校校史馆的建设[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学校组织集体参观校史馆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因为其它的原因耽误了,但怀着对学校历史的好奇,我们又特意拜访了一下这里,真是感触良多。
江南大学成立于1902年,也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张之洞,刘坤一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创立。学堂一度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停办,1920年重新崛起,并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经历了数次地址的转移与名字的变化。其中包括抗日战争西迁入川,南京解放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1949年后,江南大学一度出于平稳发展的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江大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回归正常。接下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教育事业也面向全球。江南大学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协作,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而今,江南大学的食品与轻工业专业已然站在世界前沿,成为权威。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化发展。江南大学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列强入侵的年代里,有志之士为了培养强国人才,增强综合国力,迎合时代潮流,这才有了江大的应运而生。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一切都满怀希望的时候,江大也快速发展。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时,江大也因此低迷。这样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国家兴亡并不是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而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经历什么山河动荡,大多也只是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然后通过努力来美化校园,这样,也就足够了。
我们还参观了馆内陈放的物品,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精美的实物,让我们顿生自豪之情,深感作为一个江大人的荣幸之至。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我领悟到了“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的真谛,理解了我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更坚定了我对我校的信心,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也领悟到了我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学长学姐孜孜不倦、笃学尚行的学风。
然而,震撼与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责任感与压力。作为学校2013级的新生,我们一方面要将江大的优良传统全部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我们新一届的闯劲儿,为成为优秀的江大人和中国人而不断地努力不放弃。
四年的大学时间,不能白白地在空白中度过,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现在,是时候详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时间了,否则的话,很容易就轻易地忘记自己的目标。
年 月 日,我们xxx一行我校新建的校史馆。大家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大学、首批列入中国“211工程”、“985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他涵盖了理、工、医、文、史、经、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六十年的栉风沐雨、六十年的艰苦奋斗,我校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六十年发展为如今到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踏进校史馆,端庄厚重的气流边迎面袭来。瞬间,心灵被这种肃穆与凝重所击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所凝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名校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华中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华中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华中大的辉煌与不凡!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华中理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同济医科大学(始建于1907年)、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始建于1898年)。他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7000多亩。校园内
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被誉为“江城明珠”,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
我校的史馆由机械厂旧厂房改造建成,地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轴线上,由5栋独立结构的厂房围合而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展厅上的钢构象征着“跨越”,希望通过它们展示学校的过去、现在,并能引领学校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全馆布展面积达4500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展区、现代展区三大部分。其中,校史馆对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华中理工大学三校的展示,以时间轴上的纵向展陈故事线来解读。现代篇章的校史展示则以2000年合校后近12年的发展成就为展陈故事线,横向介绍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支撑保障等各个方面的累累硕果。
校史馆通过图文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浓缩记录了学校在办学历史上的精华篇章,展示了当今学校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几代华中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缩影,也成为学校和武汉地区的一道文化景观。校史馆中有3100余张图片,120余件实物,从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查谦的任命书,到钱伟长教授和李灏教授的合影,展示出一批批老“华工”人的奋斗精神;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到“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体现出
华中科技大学60年来的办学发展历程;从威严的南大门,到“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的校训,更是宣誓了华中大的精神。作为传承上华中科技大学六十年奋斗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自新修的校门进入,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美不胜收。雅礼究竟是何种布局?校舍如何、花草怎样?疑问一股脑儿混入了脑袋里。门口石头上的“公、勤、诚、朴”,却着实是在印象里篆刻的四个金箔大字,端庄稳重。走近校史馆,才看见它的云雾面纱后的面目——门旁两棵笔挺的大树荫蔽着一块纪念碑,中英两种文字凝成了一股结实而浓厚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着队伍踏进了学校的前尘往事之中:耶鲁的几位年轻校友、德士敦获得允许进入长沙城选址,却因肺结核溘然长逝;盖葆耐和席比义几经周折,终于在1920xx年,雅礼顺利开学。此时的华夏大地上蜂出并作,洋务运动、列强与督抚们打得热火朝天;然而雅礼这支芬芳的鲜花,绽开在湖湘的土地上,从未衰败、凋零。无论改名、层出不穷的革命还是复名,她依然端坐在那里,不管是西牌楼、沅陵还是侯家塘的四季变迁……
湖湘文脉不绝,人才鼎盛。金岳霖、何凤山、陈能宽、柳直荀……扬名海内外的校友从这片不大的校园走出,一张张照片映照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学问兴起的时代。从刚进门的黑白照片,到后面的彩色印刷,竟一口气走完了百十年的风雨历程。前程往事,历历在目。校名几易,可改不动百十年来每一代的雅礼情怀。
校史馆前门的两扇大玻璃幕墙,几束扭曲蠕动的阳光挣脱阴云,从中穿透而过,与黄荤的展览灯争抢着每一寸光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莘莘学子“风尘仆仆”来到这充满竞争的学校里,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起舞,是为了远走还是留下!
十五分钟不长,刚好在校史馆里徘徊一圈。这才看清了它的全貌:米黄色的衬底,淡灰色却有些斑驳的房檐与方柱沉浸在百十年的风雨交加中,撑起着这屋檐——被荫蔽覆盖的尖三角是这百十年的分秒累起来的,不给于方柱一丝的喘息——付出时、拼搏时,没有一刻能松懈,放下你那早已疲惫不堪的双手,只有高擎着你那沉甸甸却高远的理想,才能不会为它们突然的摔落、破碎而心中似乎茫然若失一般。
一、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建立以档案为基础的校史馆正是开展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校史馆不只是简单地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成就, 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 开展德育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教育是依靠思想品德课, 依靠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来进行的, 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校史馆以原始、客观、真实的大量手稿、资料、图片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学术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杰出的校友和辉煌的成就等各个方面内容,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 比一般的说教更能收到效果。例如许多优秀人物典型的先进事迹、悲壮的动人故事等史料无疑会对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 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 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 它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许多历史比较悠久的高校, 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结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利用校史馆的平台, 让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感受校史馆蕴藏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脉络, 体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大学生知晓学校创业的来之不易, 感受师生为事业而拼搏的忘我精神,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面向未来、超越自我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提高人文素质。
3. 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校史馆通过展出各专业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专业特点及优势、就业前景, 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 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及科技发展的了解,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明确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与团委联合展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创业团队事迹和科技支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 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校史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学习, 提高校史馆人员素质。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通过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来体现, 那么校史馆的工作人员就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因此, 应加强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使校史馆工作人员不仅具备档案学、校史知识, 还要具备与档案、校史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不仅要有灵活的融汇贯通的能力, 还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不仅要做好实物、图片、资料的平时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 还要利用馆藏档案丰富的内容进行校史编研。只有如此,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得以保证。
2. 扩大收集渠道, 丰富校史馆的藏品。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提出, 档案部门要以人为本, 建立“两个体系”, 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高校校史馆的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只有着眼和立足于广大师生来建立, 在有效服务广大教师的同时, 服务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史馆工作才有成绩, 才见成效, 才会具有活力。
要使校史馆能吸引人, 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需要广泛搜集、征集史料和实物, 设法征集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努力拼搏的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及实物资料;收集保存历任校级领导、知名校友或校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活动照片、书稿信札、科研成果、事迹材料等资料;收集反映校内各种文化建设的资料;收集在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珍藏价值的奖旗、奖状、奖杯及荣誉证书等。借助于这些生动的史料及实物, 能让大学生得到更直观的了解和鞭策。我校在筹建校史馆时, 不远千里, 上门上户到当初建校的山西太谷, 从许多老同志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材料, 如征集到1956年太谷地质学校的校门、首届运动会、建校初期利用“孔祥熙的宅院”和租用民房作校舍等一系列照片, 不仅填补了我校档案馆藏中的不少空白, 而且大大丰富了校史馆的内容, 这些史料的展出极其有益于大学生锻志砺品、陶冶情操,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 精心选材, 举办专题展览。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 对展出材料要精心选择和设计,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都是一部爱国的历史, 奋斗的历史, 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学校各个阶段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对现在的学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爱国爱校的教育课。为此, 校史馆要在揭示出学校变迁和发展、总结学校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发挥自己优势的档案资源整理收集起来, 进行深入挖掘开发、谋局布篇, 并精心制作, 利用展品的排列, 使一个个展品后面的故事鲜活起来, 让大学生就如身临其境, 充分体会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校园文化的精髓, 这样素质教育才会有成效。如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教授业绩展览、校友业绩展览、荣誉展览等, 展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展现名师名导的风采, 展出学校不同时期获得的各种荣誉实物, 这些专题展览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以立体形式传达了科学的精神和思想, 让学生们在与历史记录直接接触中感染前辈们的奋斗精神, 感受科学知识, 起到用历史说话、用事实感人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提高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此外, 校史馆人员还应主动出击, 及时收集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人文、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产生的特色材料如图片、照片、文字等材料, 并进行专题展览,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 利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网上校史馆。
校史是随着高校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悠久的校史, 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为此, 高校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网上校史馆, 网上校史馆主体部分与校史馆展版基本要一致, 但可以围绕素质教育机动灵活地增加或调整展览内容, 开辟新的展览栏目, 可把校史展览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作定向延伸, 如高校可在网上校史馆将学校教学成就、科技成就、学科建设成就和校史上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作专门的展览。还可把在原来展览版面上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做比较完整的表达和补充。比如, 许多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在学校的历史上是有过不同的提法和内容的, 其演变需要加以说明, 其内涵也需要加以阐释, 在实际的展览中这是难以做到的, 而在网上校史馆中则可以做到。还有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扩招后, 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 学生规模剧增, 通过网上校史馆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多校区大学生参观校史馆带来的交通、时间和管理上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让大学生们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自由参观网上校史馆, 接受爱校荣校教育, 使网上校史馆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
5. 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校史馆与档案馆是两馆合一, 校史馆一般由档案人员兼管。高校校史馆不仅要承担接待宾客来访、参观任务, 而且还要承担接待新生校史校情教育的任务, 许多高校每年新生有几千人甚至近万人参观校史馆, 这必然给校史馆的接待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 可专门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普通话标准, 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馆内老师专题培训、新老讲解员交流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讲解员的接待、讲解水平。一方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校史馆的压力。
摘要:文章从德育、校园文化、专业教育及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阐述了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并从多方面探讨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史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 2008 (8) .
[3]林坚.谈高校校史馆的建立[J].浙江档案, 2008 (8) .
作为西华大学第三十九期党校学员我有幸参观西华大学校史馆,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校史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刚踏进校史馆我就被校史馆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震撼,在我的面前是数不清的奖杯与奖状,这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展示了学校的辉煌与不凡。走过一间间展厅,慢慢的了解一代又一代的“西华人”为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历史仿佛在我面前一幕幕上演,看着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自已,既感慨又自豪,我为先辈创校艰辛而感慨,为自己身为一个“西华人”而自豪。
西华大学是由成都师范专科学院与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合并而来,经过无数西华人的奋斗,西华大学已经成为四川一流,全国知名高校。学校站在新的起点上,继承创立西华大学的先辈的光荣传统展望未来,西华大学作为一个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努力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校以“求实”、“明德”、“卓越”为校训,践行大学培育人才的宗旨,同时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活力。在学校的大力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东北大学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被迫流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万千学子,成为新中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建设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东大历史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2003年东北大学80年校庆之际成立东北大校史馆,现已成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校史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从1923年建校到1949年。第二个部分叫东北工学院时期,是从1950年到1992年,第三个部分是现代东北大学时期,从1993年到现在。东大建筑:
东北大学各个时期的建筑:上边的部分是老东北大学时期的建筑,仿造柏林大学的规模,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十分考究。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所大学之一。最后两幅是东北大学校办工厂的照片,可以修理火车的机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办工厂。中间的部分是东北工学院时期的建筑,坐落在南湖湖畔的东北工学院一样有着威严与生气。下面的部分是东北大学近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东北大学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东北大学发展、进步的历程。
历任领导:
下面我们看一下东北大学历任的主要领导,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出任第一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张学良,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中共领导人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生平业绩作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担任校长是从1928年8月到1937年1月,张学良掌校期间倾力推进东北大学发展壮大,开始了东北大学辉煌发展的时期。东北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靳树梁,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冶金专家,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东北大学后来由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蒋仲乐。东北大学的现任领导是党委书记孙家学,校长丁烈云。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首任校长王永江题的,后来在2003年时正式确定为校训。
旧校址模型:
这个玻璃柜里的沙盘就是我们老东大的校址模型,呈一尊坐佛形状,这也是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现在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当校长自己出资180万银元进行学校建设,是当时全国大学里面面积最大的。东大北陵旧址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工大楼现在是辽宁省政府的办公大楼,图书馆是现辽宁省档案馆,原学生教职工宿舍是现在辽宁省军区。
东北大学初创阶段
创建初始:
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它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了我国东北所有地区,疯狂地进行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为了实施奴化教育,大张旗鼓开办各类学校。山河破碎,国难当头。1921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光荣诞生。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表决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12月25日,张作霖批准奉天省议会议案,其中张作霖省长的签名以这个黑色人形状的图形代替(相当他的印章);东北大学校章(仿制品真件现在东北师范大学)。
“静中自有天趣”是王永江校长的手迹。张学良掌校:
1928年,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任用贤能、广聘名师、创建新学科,捐资助学,东北大学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
这是老东北大学时期曾经用过的下水井盖,可以清晰地看见上面写着东北大学,1929的字样。这是张学良校长为东北大学校刊题字“急起直追”也表达了张学良校长对东北大学学生“自强以振兴东北”的期望。
广招名师:
这是1930年成立的东北大学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章士钊、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王卓然等著名教育家,为东大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张学良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来东大任教,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平均月薪达到360银元,清华大学教授也只有300银元。
创建新学科:
东北大学学科体系不断壮大,在1930年就已经拥有文、法、理、工、教、农6个学院,24个专业。东北大学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这是梁思成教授当时教学用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学校还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纺织系,边疆政治学系以及由张学良校长的夫人于凤至女士创立的女子专修科。这是东北大学毕业生王允贵的毕业证书,2001年王允贵的后人将它再次拿到张学良校长的面前,张校长激动的又在毕业证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校园文化:张学良校长鼎力支持东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征集校徽,鼓励学生创建社团、办刊物、请名人讲座,校园文化蓬勃发展。1929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选中。
发展体育:
当时中国人被外国人视为东亚病夫,张学良校长特别重视体育,以“健身强国、抵制外侮” 为核心思想发展体育。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东北大学以140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东北大体育初露锋芒。在张学良资助下,东北大学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在体育赛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次战胜国内外体育劲旅,扬校威、振国威,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东北大学篮球队曾转战上海,战胜了一直没有败过的美国海贼队。
重视实践:
东北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张学良以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为宗旨,创建各种方式试验基地,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化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的校办工厂同样为各行业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作为实验之用,校办工厂还承担了大量的机械制造和修理工作。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学生们在做实验,以及张学良校长等政要人士为校办工厂的题词。选派留学生:
东北大学十分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在理工大楼隆重举行,张学良校长宣布毕业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全部由学校公费资助留学欧美。直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迫终止。后来很多派外的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到祖国并在东北大学任教或工作,为自己的母校东北大学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男女同校:
张学良校长积极倡导男女平等,1928年东北大学第一次添招50名女生,实现了男女同校。
东大校歌:
校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是中国两位文化巨匠刘半农,赵元任教授共同谱写,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校歌中“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师生永久的座右铭。
关键词:高校,校史馆,档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这一昔日宁静的象牙塔也日渐喧嚣。在高校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处于高校工作边缘地带的档案馆, 若想在高校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 更大地发挥档案馆工作价值, 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档案馆馆藏资源, 开拓档案信息优势, 提炼、挖掘现存档案中丰富的大学精神内涵——高校校史馆就在这种思考中应运而生, 高校校史馆建设也成为高校档案工作新的努力方向。
一、建设高校校史馆的意义
1. 校史馆是高校培养学生“兴校、爱校、强校”的基地。
中央档案馆前馆长毛福民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应把档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正式出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27号令) 中也明确指明“高校应将校史馆建设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爱国必先爱校, 校史是一个学校历史的记录, 记载着学校的发展与辉煌。离开父母依托, 徒然置身陌生环境, 对学校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新生的爱校热情如何培养?莫过于让他们快速地了解今后四年他们将在之学习生活的学校的故事。当驻足聆听校史的讲解, 观摩校史的展览, 他们的心会与母校融为一体, 他们才会认同、才会热爱、才会在毕业以后仍然不忘记这个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
校史馆是一所学校历史的记录, 是学校创建、变迁、发展的映像, 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 是学校珍贵的精神财富的永续流传。借助校史馆这个文化载体, 校友的心才会凝结在一起, 通过校史馆这个文化载体, 校友们才有了宣泄他们对母校满腔热情与眷念的地方。参观着展墙上熟悉的一幕幕画面——甚至是自己的照片, 业已离校工作的校友, 才会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认同, 才能不论何时何地, 心怀母校、以校为荣。
2. 校史馆是展现高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载体。
“筝无线不高, 树无根不茂”。知史可以明鉴, 治国如此, 治校亦如此。大学所以为大学, 不是建筑之大, 而是大师之大。就目前高校发展的势头看, 各高校激烈的竞争除了硬环境的比拼外, 更加注重大学文化“软环境”的较量。
校史馆作为学校重要的文化传承机构, 真实记录了高校发展的历程。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记载了师生员工不同层面的活动, 其内容翔实、记叙生动, 完美地展现了学校的成长。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淀, 失去了文化内涵支撑的学校仿若浮水之萍, 无根之草, 作为学校的历史记载者, 校史馆的存在彰显了学校的文化韵味, 留存的大量影音资料生动而翔实地丰富了学校的历史积淀。加强对高校校史馆的建设, 正是高校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3. 校史馆是高校的文化名片, 是学校良好社会效应的有利保证。
近几年来, 社会上形成了高校校园“旅游热”, 不少学生在学校组织或家长陪同下, 利用假期奔走各高校踏青旅游, 择校之意呼之欲出。校史馆在这场前瞻性探访中也成了必访之地, 成为让学生及家长领略学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景点。每年高校的招生宣传中, 校史馆开门迎客, 让家长考生全面地了解学校, 激励了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本校。高校校史馆的建立和开放, 正是一种将高校历史、文化公之于众的重要途径、优秀手段。可以说, 高校校史馆就是高校对外的一张脸面, 是高校乃至地方对外宣传的魅力文化名片。
4. 校史馆是高校档案馆藏史料再利用的重要途径。
校史馆的建立离不开充足的史料支撑, 高校档案部门筹建校史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能够为校史馆提供可靠的历史文字资料、珍贵照片和实物。而校史馆的建成, 对于充分挖掘档案馆馆藏资源又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 档案馆与校史馆是一体, 合则成, 分则败。
校史馆是档案馆原有档案的一个分支, 档案馆与校史馆都记载着学校的建立、建设、演变、发展的全过程, 是特色档案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档案馆肩负着学校的档案建设, 负责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学校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活动形成的资料。由于档案工作是这些活动的终点, 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必然具有相对滞后性, 在未开发利用之前其宝贵价值处于隐形状态, 不容易被人们认识到,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视。校史馆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体现档案的历史功能, 校史馆可以通过不同的展览形势提炼、加工档案馆藏资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展览活动, 有效地将档案编研成果广而告之, 引起广泛关注从而将档案史料价值最大化发挥, 也使得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成果不至于湮灭在寥寥几个“圈内人”中。成立校史馆同时又是使档案馆工作获得重视和支持的有效途径。校史馆可以改变校领导、教职工对档案馆的利用方式, 其形式一改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馆提供纸质档案的传统方式, 推出了颇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档案开放形式, 是开放档案的又一窗口。档案馆是收藏、利用;校史馆是挖掘、展示, 两者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从而更加深入地发掘了档案的实用价值, 易于使档案工作获得重视和支持。
5. 校史馆还具备融资功能。
一个有历史、有未来、有希望的大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一个重视过往、重视历史、不忘过去的大学才能不断增添在校师生和各地校友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校史馆是展示高校信念的桥头堡, 短短几十、上百幅展板、历史实物浓缩了学校的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高校通过校史馆的建设能让广大校友、社会各界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学校;通过高校过往的努力与拼搏真实映射高校今天的巨变与繁荣, 从而让参观者相信学校的美好未来。只有这样一所有历史、有担当的高校, 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
二、高校校史馆在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意义来说, 校史馆建设是高校档案馆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各高校职能建设中的必然产物。随着高校硬件设施的日益完善, 反本自省, 深挖自身底蕴及文化内涵的校史馆日渐成为各高校间竞争的又一新阵地。具体说来, 高校校史馆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陈列是高校校史馆凸显高校独特魅力的核心。
主题是校史馆陈列的灵魂。由于办学历史及所处地域、办学理念的不同, 各所高校有着独特的传统和精神。各高校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特色和个性正是高校灵魂的集中体现。因此, 校史馆在举办陈列之前, 首先就要通过解读学校的历史文化, 明晰办学特色, 深入挖掘出学校区别与其他高校的独特魅力并加以浓缩, 凝练出校史展的“神”;其次, 围绕其展开史料的搜集及加工整理工作, 方能事半功倍、精益求精。
2. 现代化手段是高校校史馆布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 数字化、电子化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校史展馆布展之中。相应的图片、声音的融入, 能够使得校史展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脱离以往单纯的“文字+图片”的二维展示手段。变扁平为立体, 通过色彩、灯光的变化来营造、烘托主导展品, 不仅使整个展区丰满立体起来, 还有机地使多个展区连贯起来, 更大限度地提升了展品的展示价值, 起到了“1+1=3”的效果。
3. 专业化人员是高校校史馆得以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
校史馆所展示的内容是学校多年历史的凝炼, 巨大的信息量、漫长的时间跨度及优秀的临场应变能力决定了校史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个人素养。从校史的编写、资料的搜集到展板的谋划、展区的布局;从展馆的宣传、观众的引导到校史馆解说员的培训, 大量工作决定了校史馆工作人员不但需要精熟学校历史还要有一定的领导、协调能力;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形象、气质佳——须知再甜美的蛋糕也需装载在漂亮的盘子里才能提高进食者的食欲。如此高的要求决定了工作人员需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 苦练基本功, 方能满足不断发展中的校史馆的需求及观众的求知欲望。
高校在档案馆的基础上建立和开放校史馆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 也是发挥档案馆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高校校史馆的建设给了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档案工作者只有抓住这一契机, 拓宽思路、奋发图强, 才能使高校档案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 2008年 (6) .
[2]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推荐阅读:
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有感06-10
忆江南江南好拼音10-01
江南大学奖励办法07-05
江南大学论文格式12-12
江南大学环艺考研真题09-27
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待遇11-23
江南春课件06-22
《哀江南》 示例06-23
哀江南07-14
六月江南诗歌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