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共5篇)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篇1

浙江省临海市教委教研室林一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学生作文的读者对象也是固定的,教师成了学生作文唯一的读者,面对只有一个并会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的特殊的读者,这样作者是无论如何都激不起写作激情的。目前写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审视和被审视的关系,缺乏平等互动的基础。学生作文往往具有一种敷衍的心理,他们普遍都这样认为,作文主要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写给老师看的,反正老师会修改的。这显然违背了作文教学“应用”的目的,因为“应用”这从根本上说是应用于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对于习作者来说写作应面对读者,所以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至关重要。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批有卓见的语文教育家,曾着力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并初步构建了这一教学理论,然而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今天我们重提这一被人们遗忘的教学理念,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读者意识”写作观溯源

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对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十分关注的。他们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①这实际上是从“传播”即读者接受的角度,对读者意识理论的系统概括。

孔子曾经说过,为文之道:“辞达而已”。“辞达”则意显,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要考虑读者能否接受。东汉王充认为,文辞是说给人听的写给人看的。他从交际对象的反映角度提出“口务在明言,笔务在露文。”要求写作“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②提出了“形露易观”“显文露书”读者受体观,体现了很强的传达意识。他还提出要根据读者的才智的高低写出不同的文章。为吸引读者的注意他认为,为文要“新颖违诡于俗”要以“独是之语”“感人之书”感染读者。道家学派则认为应以自然之美打动读者。老子认为,与其用智易伪不如返朴归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则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元代陈绎在《文说》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作文和读者的关系,他认为,写作应根据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朝廷之文,圣贤道德之文气宜“肃”,长江大海、军阵英雄之文气宜“壮”,山林风月之文气宜“清”,通人达士、宴乐之文气宜“和”,侠客高士、鬼神之文气宜“奇”,富贵美人、宫苑之文气宜“丽”,上古人事、游览古迹之文气宜“古”,大功业人,登高眺远之文气宜“远”。③

刘勰则从以情动人的角度切入,他认为,要“为情造文”“情动于中而发之于文”为情要“约而写真”“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明代李贽则认为,为文要倡导“童心”他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以“纯”“真”感人,显然也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二、“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确立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写作教学的“实际应用”之目的,现代语文教育家们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而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写作观的提出,可以说是他们对写作教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梁启超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要求上强调,求“真”求“达”的表述观,他说:“事迹要真,写出还要逼真,务要完全表达出自己所想讲的。”④“真”是对内容而言,它包括事实的确凿和人的真情实感,做到对事实和读者负责。而“达”的要求就是一照原样说,二令读者完全明白。他曾说:“为什么要做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若不能感动人,其价值也就减少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既有对传统写作理论的继承,更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读者意识”写作观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作文的表述上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倡导习作为文之初,要心有读者,为大众着想,“使大家能懂、爱看”。怎样才能如此,鲁迅先生的解释是采用“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勾卖弄而已。”⑤他在谈及自己写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同时他也反对虽能看得懂,但语言粗糙乏味的“浅”、“俗”。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写作语言表述观是辩证的。

阮真是三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最杰出的开拓者,他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尤为突出,他强调作文教学要崇实致用,倡导重视应用文教学并根据不同社会需要把应用文分为:普通、公牍、职业三类。他在作文拟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文题目,应给学生的良好刺激,引起他们作文的动机和兴趣,他提示了5种可利用的机会:1、利用学生实际需要事项;2、利用读物;3、利用定期刊物;4、利用校内服务事项;5、利用社会服务事项。这对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十分有利的,并且他还说:“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要利用,没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也要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去做问题设计。”⑥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发表”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具有相当实际意义的。

把“读者意识”作为写作的最基本方法,并为之作周详思考和策划并付诸实践的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他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的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得着厌倦。”⑦他说古今文章作法各执其辞“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得苦痛、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⑧他认为写作须首先考虑:(1)读者的性质(2)作者与读者的关系(3)写作这文的动机等。文章第一步虽当注意于造句用词,求其明了;第二步还须进而求全体的适当。对人适当,对时适当,对地适当,对目的适当。这“明了”、“适当”,自然都是针对读者而言。为求适当,他还具体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1)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2)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3)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4)在什么地方做这文?这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5)什么时候做这事?思想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6)怎样做这文?探究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现易为读者所接受。上述简单易行的方法,就在当今也不能算落伍。

朱自清是把“读者意识”写作观付之于实践的一位作家、学者型的教师。他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⑨写作练习仅仅把教师当作读者(使学生惧怕的读者)是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发表的欲望的。虽然实际上学生的写作对象是有限的,但“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在教学假设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

如上所述,“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理论确立,得益于众多现代语文教育家的倡导和潜心研究,至夏丐尊、朱自清这一理论才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得以基本完善。

三、“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

今天我们重提“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形成了教师干预贯串始终的僵化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几乎从不规定读者对象。于是形成了学生作文的读者几乎只有语文教师一人的局面。学生在选择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方式时,也从未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这样严重地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作用,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直接助长了学生作文敷衍塞责,甚至为了投教师所好,胡编乱造。为此,重新审视“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对“读者意识”的内涵把握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与作家创作的比照中得出: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读者意识”是作家创作时所预想的社会反映,它是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虽然不是作家创作,但从广义上看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用文字“表达”和“说出”,两者都要顾及读者的反映。同时写作过程究其根源总是受“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会影响至作品的形成质量。

然而,作家与学生的写作的性质毕竟是不同的。写作主体对生活观照和学识水平不一样,作品的质量不同,发表的途径和渠道也不同,作家的写作创造性与学生的作文的创造性也是有区别的。严格说学生的作文只能算是对事物的初步的认识和发现。

因而,我们认为广义的所谓“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对写作主体表达和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倡导的“读者意识”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

所以我们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树立“读者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家写作的目的是服务于阅读对象,而学生作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可这个“应用”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教师,而是未来的读者。因而,从作文教学的目标出发倡导“读者意识”是一条理想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道路。

再有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贯彻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的需要。还以作家创作为例,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读者等基本要素与环节组成的系统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即“对话、交流”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广义上也是“读者群体”,这就是文学评论家,他们虽然也是读者,但是就其阅读文学的主目的并非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批评,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与作家的关系显然不同与一般的读者群体。读者与评论家谁重要,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没有评论家欣赏的作家是很多的,可没有读者的作家是不存在的,就作家来说读者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回头关照作文教学,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就等同于文学评论家,学生的写作是为了应用,即应用于假设的读者,假如没有读者或者仅仅是给老师看的,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作家在创作时有时可能会顾及到评论家的评论,但更多顾虑的是读者的反映。读者与作家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平等、交流的互动,评论家对于作家和作品更多的是一种审视。这也与作文教学相似,教师的阅读也是一种类似于对作家作品审视,我想假如作家创作不是面对读者,而是面对评论家,作家是很难激起创作的热情的。同理,学生作文不是面对读者,却去面对教师,也是难以激发情感的。

因而,学生作文中的假设的读者,这是建构平等、对话的“写作场”的需要,是一种交流、互动的“社会化”的要求。

同时,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又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指的是:“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外在动机指的是:“目标指向于获得尊敬、赞许、认可的动机。”⑩据此,假如我们把写作的动机也作如此的分类,那么也可分为“指向于应用和指向于赞许、认可”的两种类别。前者应属于内在动机,后者属于外在动机。

倡导“读者意识”显然有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写作中具有“读者意识”,那么写作中必然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写作中以适宜

应用于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并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以此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直至符合社会要求。因此,它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对写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是很大的。

倡导“读者意识”也有助于引发外在动机的启动。教师以“应用”为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并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发表”“说出”的条件,并且在实践和模拟实践中指导和锻炼学生,我们的经验证明这种实践和模拟实践的写作教学形式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与“实践”的“赞许和认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外在动机。而写作外在动机的引发、诱发又促进了写作内在动机的强化。

四、“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现实意义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绝大多数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热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没有立足于应用,脱离社会生活。过分追求:“高立意、精选材、巧谋篇。”其结果是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写作教学中倡导“读者意识”显然有助于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的境地。理由如下:

1、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说真话、心理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达到的。

2、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和各种场合这样就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3、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写作和生活实践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4、只有具有“读者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

5、倡导“读者意识”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6、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但在教学中却苦于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指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无疑从宏观和微观上为作文教学指导开辟了“新”的渠道。

反思中学生作文训练中读者对象单一的问题,重提“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是十分必要的。它为我们摆脱目前作文教学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选择,这是一个很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的课题。

注:

①②③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第4版,第287、283、312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作文教学法》。

⑤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

⑦夏丐尊:《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5页。

⑧夏丐尊:《夏丐尊论语文教育关于国文学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⑨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49~150页。

⑩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月第1版,第73页。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篇2

(一) “读者意识”的第一次提出

不难发现, 相比较于2000年《中学语文教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而言,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7--9年级 (初中) “写作课程标准” 有明显而巨大的变化。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的第一条就是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所谓的“目的”就是写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的“对象”就是文章作品的“读者对象”, 也就是阅读你的文章的人。这样, 中国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了写作教学训练视野。”

(二) 新课标的一脉相承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 其中的写作教学要求与2001语文课标的是一脉相承。除了2001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提到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和“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外, 还增加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及“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等意在强化树立读者意识的写作要求。

二、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 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

追溯本源, 应该从我国语文“工具”学说发展史究其原因。语文是“工具”见于叶圣陶先生20年代的论著, 以后的几十年, 叶老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 反复阐述, 不断丰富了关于语文是工具的思想。

叶老曾说过:“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这其中的发表能力定是涵盖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意味着写作者要具有明确表达自己为何而写和写给谁看的写作能力, 那么叶老所说的“发表能力”是不是正验证了作文要有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呢? 教育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描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间接证明了叶老对语文“工具”说的论证是合理的。

(二) 亟待解决当代中小学生写作难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写作教学。不得不提出的是, 在一些相关性的社会教育调查中, 不难发现关于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感叹写作课无趣烦累, 学校写作教学封闭僵化, 社会批判写作教育只为应试而备, 等等。而我们也不难从阅读学生的习作中发现, 他们不知为何而写, 也不知写给谁看, 只知道词藻的堆砌, 空洞的抒情, 麻木地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写作模板生搬硬套, 导致考场上的文章千篇一律。

余军民曾表示:“文风反映人格, 假大空的文风势必危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 新课标提出的写作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应该被引起重视的。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一) 注重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一次对中学生作文中的困难的原因分析中, 我们发现, 主要表现在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上。而提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得不提到于漪女士, 她曾说过:“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兴趣呢?

首先, 习作的主题应该有新鲜感。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不同于以往形式的写作课必定带来协作创新的冲击。培养写作兴趣是树立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第一步, 兴趣有了, 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欲望, 便有了“想写什么”和“写给谁看”的欲望。其次, 教学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在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中增加趣味性, 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最后, 注重情感因素。感人者, 莫先乎情。创设情感情景的途径有:观看电影、现场读故事、听演讲等以深入亲情、 友情、爱情真实生活话题。

(二) 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

我们这里所讲的“发表”, 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 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 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 叫发表;在墙上张贴, 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 叫发表;作为范文由老师朗读出来, 也叫发表。 可以这样说, 学生作文一旦完成, 也就意味着发表, 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 这样一来, 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 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许多学校创造了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广义的作文发表, 也有的创造了手抄书的形式进行作文的广义发表。这种广义的发表的作文教学法, 很具有时代气息, 符合时代精神。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成就意识, 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和兴趣, 对写作的长期积极性;另一方面,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传播意识。

四、总结

我们在弄清楚了什么是读者意识, 将读者意识引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原因、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了如何培养当代学生的写作读者意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大胆创新, 树立独创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顽疾。单是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读者意识这一点, 更是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汲取和总结经验,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推进语文教育道路前进, 这定不是一条平坦好走的路, 任重而道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而且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2001年的语文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要求上是一脉相承。究其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是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的结果, 二是有利于解决当今中小学写作假大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 浅谈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途径, 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期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篇3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所谓“目的”是写作者的意图,所谓“对象”就是文章的“读者对象”——阅读你的文章的人。这也就是说,写作时心中要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

一、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读者对象意识教育的要求。或者说,教师意识和考试意识,就是写作的“目的”“对象”或“需要”。除了应付老师和考试拿分,学生不明白自己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热情,养成不了认真为文的习惯。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或者阅卷教师,学生在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时,无须考虑针对的读者,无须考虑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样就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提倡有目的的写作、强化“读者意识”的写作教学观,对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按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的问题: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写了做什么用?如果赋予写作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他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赞许或认可,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一旦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或尊重,学生的写作动机更得以强化。

(二) 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

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生写作时必然会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并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进而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因为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而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这样,学生就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和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而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可以就同一材料、同一写作对象,让学生或从不同角度思考,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或根据不同的场景写一组作文。这样的训练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所以,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有利于沟通写作和生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展示、评改作文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读者意识”中的“读者”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学生本身都是具有听者或读者意识的,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唤醒听者和读者意识,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作文评改时相互充当“假想读者”,并“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内驱力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而且能够引导作文修改的方向,促使学生努力使作品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从材料选择到语言表达都能为“理想的读者”所认可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 教学案例及解读

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

——“食在龙泉”写作教学案例

1. 导入。教师:“我们的家乡龙泉地处浙西南山区,山色苍翠,绿水如璧,民风淳厚,文化悠远。对城市人来说,正是他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正值市政府提出‘打造浙江绿谷胜地,发展生态旅游’方针政策之时,每一个龙泉人,都有义务为龙泉旅游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家说对不对?”

学生齐声回答:“对!”

然后教师以征文的形式设置写作情境。

征文启事

为更好地向外界介绍龙泉、宣传龙泉,以推动龙泉旅游业的发展,龙泉在线网站欲制作“龙泉旅游——吃在龙泉”网页,以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现向广大市民广泛征集关于龙泉美食的文学作品。

征文内容:介绍龙泉美食,展现龙泉美食文化。

征文要求:体裁不限,题目自拟;语言通俗、生动。

截稿日期:××年×月×日

龙泉在线网站

××年×月×日

教师:“我们这次写作要起到有效包装和推销商品的作用。这里的‘商品’就是龙泉的美食,所谓‘有效包装和推销’,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选择最恰当角度和方法,介绍龙泉的美食,展现龙泉的美食文化。这可是当今社会最热门最实用的一门学问哦!”

2. 教师:“……为了使调查工作更具科学性,使调查结果更直观明了,我们先设计一份调查表,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各组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设计调查表。

教师:“同学们在调查表中设立了‘制作方法’项目,我建议大家从调查的美食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样,亲自下厨烹制,然后细细品尝。当然,这个工作最好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家先一块起草一份致家长的公开信。”

3. 教师:“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龙泉美食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龙泉美食的特色?”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果:材料来源;制作过程;营养价值。

(1) 制作材料极普通。有自家养、自家种的,有山上捕、河里捞的,更有田埂路边野生的。反正是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伸手可得的。

(2) 制作过程极简易。煎、炒、蒸、煮,简简单单,谈不上烹调,却注重原汁原味,一把普普通通的紫苏和辣椒,却是山里人点石成金的法宝。

(3) 营养价值极丰富。首先,制作原料大多是野生的,“绿色”健康,没有污染;即使是自家养殖也多以粮食为饲料,所以味道甜美而营养丰富;其次,制作过程简易快速,不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再有,讲究荤素搭配,比如鱼头煮黄瓜、猪脚煲竹笋等,不仅口味清爽,而且营养成分搭配合理。

4. 教师:“那么从什么角度去介绍和推销龙泉的美食,才符合食客的心理、吸引游客呢?请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形成本组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必须说明从什么角度推销龙泉美食(产品定位)和从这个角度推销的理由(可行性分析)。”

班级交流各小组的可行性报告。大部分小组都将龙泉美食定位为“健康美食”或“绿色美食”。理由主要是: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城市人越来越讲究生活的品质,注重饮食的健康,特别喜欢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而龙泉的美食刚好具备这样的特点。其中一个小组在报告中提出“吃平常美食,品家的温馨”的推销口号。理由是龙泉美食大多都是“家常食品”,比不得城里的“山珍海味”,但是“山区人是非常热情的”,食物虽然平常,但“我们的热情却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觉到家的温馨”。

教师:“我们已确立了两个基本的宣传推销角度,至于如何表现龙泉美食的‘绿色’‘健康’,如何表达‘吃平常美食,品家的温馨’以吸引广大游客,那就要靠大家的妙笔生花了。我期待着你们精彩的作品。”

(本案例由赵伟荣老师提供)

为什么写作?写什么?怎样写?上面这个案例以突出目的性和对象性为特色,体现了“实用”“互动”“交际”的写作教学理念,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写作目的,建构动力系统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教师将学生的写作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以及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了起来。课堂的导语和紧接着的“龙泉在线征文”的情境设计,不仅向学生展示了写作课题的相关信息,而且让学生体味到他们所进行的研究与写作活动,是当今社会极为热门且对家乡的旅游发展极具意义的工作。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也一直在强调这种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整个教学试图运用“社会期待”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心理机制,建构一种生成性的动力系统,并以此为写作学习活动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和赞扬作为外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创设写作情境,唤醒“读者意识”,进行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

教师通过写作情境的创设,确立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巧妙地设置了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活动。比如在第二个环节讨论活动方案时,设计表格和给家长写一封信;第三个环节从材料的来源、制作过程、营养价值三方面介绍龙泉美食的特点时,对说明性文字的运用;第四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可行性报告;最后要求用生花妙笔进行创作。这样的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读者意识”,并训练了他们在一定目标要求下,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

(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给学生有力的引导和帮助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篇4

由此可见, 写作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必须兼顾作者、作品与读者三方面要素, 才算完整。根据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及意义的只能是各种层次的读者。一方面,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 因为作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读者, 一千个作者的头脑中也许有千万个读者。因此, 创作的过程并非仅仅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沟通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作者必须要面对自己头脑中的读者进行创作, 向自己头脑中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表达情感。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需考虑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能力、审美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 预测读者的期待与需要, 据此来安排作品内容、建构作品结构, 引导读者深层次地理解与认可作者的观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从而完成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

因此,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强调和树立起“读者意识”。作品的创作除了极个别纯粹的自娱自乐以外,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与读者的某种交流和反应。所谓“读者意识”, 从学生作文角度考虑, 通俗一点来说, 就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让其以假想的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倡导诱发与培养“读者意识”是极其必要的。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与诱发“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从写作的本质而言:写作是对话, 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是原我与超我的对话, 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 是联系社会的纽带, 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实现自我价值这一人生最高需要的过程, 但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与读者、与大众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完成, 只有作者在其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读者意识”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

从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而言, 其包括:渴求作文心理的自由, 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 渴求作文成就感的体验, 渴求来自外界的反馈, 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

从读者对写作的价值体现而言:作者劳动价值的体现对象是读者, 一定程度上读者的阅读反馈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也决定了作者的劳动价值。读者的阅读反馈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动力和热情, 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反馈, 了解一定阅读人群的兴趣、心理、情感特点、价值观及各种阅读需要, 调整着写作的方向和内容, 从而调控写作行为。不同阅读人群多种多样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造就了风格各异, 异彩纷呈而又各有所成的各种作品和作者。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为作品大忌。王维弹琴长啸, 可是幽篁独坐, 无人唱和, 故以此成诗。高山流水, 才是千古佳话。贾岛《题诗后》说“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写作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社会行为, 离开读者, 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作品很快就会飘散在时间的风尘中。

但在现实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写作只是一项硬性的必须按时完成的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整个过程没有学生自我主体的存在, 表面上是学生写作文, 但实际上,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学生是在为老师写作。在一次对本校学生关于“学生作文”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47%学生作文的读者就只有老师一个人;批改过程直接由老师全批全改, 占了86.5%, 这两个数据的比例还是很令人担忧的, 明显的, 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忽视了“读者意识”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没有乐趣, 没有动力, 对自身发展的成效又小, 学生因此对写作产生害怕恐惧甚至排斥心理。这一现状的很大原因, 就是教师和学生偏离了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导致的。

基于读者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原因, 要改变现况, 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读者意识, 自觉地把读者意识纳入自己的写作活动中, 从构思、动笔、修改直至发表, 都要把读者意识考虑进去, 提高作文水平。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与诱发“读者意识”的途径与策略

(1) 学习与应用。

认识论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贯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作理念。据我了解与观察, 多数的学校基本不上“作文理论课”, 有的只是粗线条的点评课, 有的甚至连点评课都没有。作文课就是一个题目, 然后学生自由发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写作理论修养, 是创造不出优秀作品的。“读者意识”的理论, 教师要在作文课堂中适当地加以阐述, 并通过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让学生能够知其然, 进而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如金庸老先生在其著名作品《笑傲江湖》写道, 衡山派刘正风“金盆洗手”, 朝廷派人来给刘祝贺并加官赐爵。受邀而来的群豪对此各怀其想。有的想:“他一心想做官, 那是人各有志, 勉强不来。反正他也没得罪我, 从此武林中算没了这号人物便是。”有的揣测别人家事:“此举实在有损衡山派的光彩, 想必衡山掌门莫大先生十分恼怒, 是以竟没有到来。”更有人认为江湖庙堂, 历来泾渭分明, 不免寻思:“五岳剑派近年来在江湖上行侠仗义, 好生得人钦佩, 刘正风却做出这等事来。人家当面不敢说什么, 背后却不免齿冷。”也有人幸灾乐祸:“说什么五岳剑派是侠义门派, 一遇到升官发财, 还不是眼巴巴地向官员磕头?还提什么侠义二字?”上述对群豪四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其实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对读者在阅读这一情节时根据个人的经历、情感与价值观的不同而有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推断和预估。在作者眼中, 书中人物所见, 即读者所见;书中人物所想, 即读者所想。

(2) 开展情景作文教学。

兴趣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认知与活动倾向, 它能促成写作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完成, 而不是把写作当做一件苦差事。所以在完成写作理论的教学后, 可以安排情景式作文课, 一改传统的单调、乏味的课堂, 运用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催生写作冲动, 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状态, 而不是逼迫式的。如果条件允许, 我们可以提倡由学生自己扮演角色, 并进入真实场景。平时学生的座位, 都是横排纵排排列, 作文课上我们可以打破原先的排列, 创设开放的交流空间。此外, 在教学中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文章的品评活动, 使学生从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亲身体验读者对于文章的阅读感受, 由此增强他们在写作中的服务读者的意识,

(3) 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写作文交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码字, 教师批阅, 学生写作与老师批阅处于分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作文, 也是事倍功半。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必须调整。英国艺术心理学家冈布里奇说过:“艺术家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 而不是画所看见的东西。”瑞士画家克利也曾说过:“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这里的“看”并不仅仅是指看到真实客观存在的事物, 创作者更注重的是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领悟, 注重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再创造。通过对自我不停地“看”, 才能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 以臻完美。所以, 一个作者, 应该有“看”自己的文章的意识, 懂得修改自己文章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地“看”, 作者自己才会更深入地明白写作的意图与所要表达的情感, 才会不断地分析、比较、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从而完善作品。作品的修改其实也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是别人来修改文章, 会更多地用别人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与改动, 体现别人的理解, 有时会出现王国维所说的艺术上的“隔”与不“隔”的问题。

基于这一点, 学生的作文, 不应该仅仅是教师一个人改, 而应该分发给学生, 采取自己评价自己修改, 多人交换修改或者多人评价修改同一篇文章等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过程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而且也可进一步使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任务, 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自己写作的经验教训, 同时也可建立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 使“读者意识”深入学生心灵。

(4) 拓展作品发表渠道。

上面所提到的学生相互交流批改作文, 还是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没有面向大众与社会。其实老师的策划能力要充分展示出来, 尽量找到更宽的发表渠道, 持久地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动力。班级内可以开办作文天地, 也可以把优秀的作文投寄给各种报刊, 并努力把读者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真正的有效的互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培养与诱发学生的“读者意识”无疑是必要的。以“读者意识”这一角度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可以克服当前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可写、不知从何写起、觉得老一套没意思”等困难。而通过写作前, 写作时, 写作后“读者意识”的培养与诱发, 就能清楚把握自己的所要与所求。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 篇5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读者意识:高中写作教学流程再造行动研究”(批准号:D/2013/02/222)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依据“读者意识与写作教学”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写作教学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写作动机功利化、读者对象单一化、写作内容封闭化、交流平台狭窄化。文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效能。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读者意识:高中写作教学流程再造行动研究”(批准号:D/2013/02/222)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依据“读者意识与写作教学”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写作教学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写作动机功利化、读者对象单一化、写作内容封闭化、交流平台狭窄化。文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写作教学效能。

【关键词】读者意识 写作教学 调查报告

笔者在地处无锡的两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与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从这两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文科和理科各1个班,被调查班级总计12个,被调查学生总计542人,占两校学生总数的16%。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学生普遍怕写作、写作教学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写作动机功利化——少内在持久动力

如图一,在“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调查项目中,选“因为老师、考试的要求”占了58%,说明学生更多地是因老师的要求写作、因老师背后所主导的高分机制与应试机制而写作,缺乏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梦想,缺乏写作的持久动力,表现出了写作动机的功利与短视。

二、读者对象单一化——少适当倾诉对象

如图二,在“想过你的文章是为谁写的吗?你写作时有没有预想的读者?”调查项目中,选择“没想过”的占40%;选择“想过,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为不同的读者写的”占21%,但这些学生中也会有较大一部分认为写文章要切合题目要求,还没有真正考虑读者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多数学生认为平时写作给老师评,高考写作给考官评,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分。

长期以来,我们颠倒了写作教学的顺序,把写作重心放在写什么和怎么写,忽视了写给谁看,忽视了写作交流和对话的功能。这种写作让学生习惯了冠冕堂皇地说套话、肆无忌惮地说假话、习以为常地说空话,从本质上丧失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

三、写作内容封闭化——无丰富深刻体验

如图三,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作文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和事件紧密结合,真实地与社会各阶层交流”,“应该多反映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迫于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极度封闭和单一,失去了与社会深入接触的时间,丧失了丰富生动的自主活动,也没有养成体验和分析社会的思维习惯。写作主体缺乏生活体验和思考,对读者对象的需求是模糊的、混乱的,在写作中就表现出内容肤浅和表达散乱。

四、交流平台狭窄化——无提高激励机制

如图四,在“作文写好后,你想让谁最先阅读你的作品?”的调查项目中,选择“如果不是要交作业,不想给任何人阅读”的学生占了近50%,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事实。这表明,学生还没有养成互相交流习作、修改提高的习惯,习作也缺少发表交流的平台,学生没有从交流和展示中体验写作的快乐。

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考、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目前学生写作缺少的正是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

近现代语文教学史上,梁启超、夏丏尊、朱自清、阮真和吴伯箫等一大批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读者意识都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朱自清提出 “假想读者”的概念:“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先生既是作家又是教师,充分认识到树立“假想读者”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影响,写作理论强调“互动过程”,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向:重视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的交际应用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训练。英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关于写作对象问题在他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

按照写作的逻辑顺序,写作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如果赋予写作以社会交际功能,学生心中有了读者,就有了深入思考问题和有效表达意见的意识和责任,就会想获得外部的认可或赞许,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写什么”的问题,进而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有利于端正文风,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本质,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就需要按照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写作,需要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需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而对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认为写作中的“行文难以展开”“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如图五)

朱自清先生说过,“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父兄、教师、亲近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等等”。笔者曾经上过主题为“心中要有读者”的作文辅导课,将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美国苹果产品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的素材植入课堂。学生充分掌握有关信息后,作为社会公民向设定的读者对象苹果公司、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检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国企业家协会、社会媒体等倾诉心声,没有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普遍写得有条理、较深刻,而且情理并重。

3.有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目前,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为:布置作文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集体讲评,体现出教师言语权威的绝对地位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习作的评判者,而不是真心的阅读者、平等的交流者。急需转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流程再造。

首先要注重题目编制。精心挑选写作话题,编制合理的题目群,将抽象的、远离社会生活的、指向不明的话题,转化为针对生活实际、服务于交际需要的话题,如校车问题、学生上网问题、家教问题、学生负担等话题。

其次要研究指导策略。一是阅读教学关注读者立场的策略,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性和互补性,指导学生从文本与读者立场、读者意识的关系角度,体会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的独特性。二是写作教学关注角色转换的策略,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与他人沟通、倾听别人诉说、关心社会问题,让学生觉得自己必须出声,否则就如骨鲠在喉。如图六,“当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展示自我的方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空前提高了,写作也就成为了学生的爱好,成为了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再次要重塑评价激励方案。作文评改要由传统的单一教师批改,变换为师生双方评改,学生自主批改、合作评改、小组互改、全班赏改、教师面改,进一步完善作文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利用通信、墙报、广播、博客、刊物等形式交流或发表作品,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面,真正实现写作的交流交际功能,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店,1947.

[2]胡根林.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上一篇:雨中的温暖的作文下一篇:集体主义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