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管理课程标准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精选8篇)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 篇1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餐饮服务与管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学分:

3学时:

54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饭店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岗位能力课程。本课程注重知识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也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饭店服务员”和“高素质的饭店管理人员”,以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岗位需求,长期以来,本课程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具有应变、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适应餐饮主要岗位的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本课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前导课程是《饭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公关与服务业礼仪》、《旅游心理学》;后续课程为《餐饮连锁管理》、《饭店英语》、《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会计》、《旅游营销学》、《高级餐饮服务技能(考证培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二)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总思路

(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知识与能力并重

本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六大模块的教学内容——以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活动为主线,系统、全面地讲授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内容,掌握餐饮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学会处理和解决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过程与方法角色化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并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示范法、实地操练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养成必须的职业素养。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注重工学结合的完善:学生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到酒店或餐饮企业顶岗实习外,还与酒店合作,实行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地在实际的岗位中得到应用和提高,并发现问题和不足。

(3)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本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服务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以及严谨的工作习惯。

2、理论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课程内容,从餐饮服务技能入手,循序渐进地导入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并结合目前各大知名酒店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培养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实战型的管理能力。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知识性、职业性、适应性与开放性,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3、实践课程设计理念

(1)实践课程设计理念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程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构建了三个“三结合”的实践教学设计理念:行业、企业、专业相结合;专业、岗位、课程相结合;课程、基地、师资相结合。

(2)实践考核体系设计理念

实行技能考核的“三结合”的考核体系。学生的实践课考核分为三个结合,第一是“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即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综合计算成绩;第二是“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第三是“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即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

(三)课程任务

根据酒店餐饮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客观规律,以管理理论为指导,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以及实用的管理方法与操作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各种要素及其运行的程序与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酒店行业初级岗位和发展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课程目标是依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立的。本课程紧紧围绕饭店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通过实践训练,成为能适应餐饮业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的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具有应变、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餐饮高技能人才。

(二)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尽早尽快成为服务技能娴熟、综合素质好、职业道德高、管理水平高并具有爱岗敬业的餐饮企业高技能人才,并能顺利通过中级餐饮服务技能资格证书考核。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安排表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和建议

本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出版社出版的,李勇平主编的《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的参考书有《现代餐饮业实务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赵向标主编)、《餐台设计与布置》(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梁玉社主编)、《宴会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万光玲、贾丽娟主编)、《餐饮服务规范图解》(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沈达、李京生主编)、《餐饮管理核心技能及训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陈觉、黄波主编)、《餐厅服务技能综合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姜文宏、王焕宇主编)。

(二)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理念:

(1)工作流程模块化:根据学院办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本课程的设计理念,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采用餐饮管理专家的意见,重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餐饮基础理论、餐饮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方式、餐饮菜单设计、餐饮管理等六大模块内容,实现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

(2)模块内容项目化:每一模块下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结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

(3)项目考核过程化:实行技能考核的“三结合”体系,重视过程考核,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方式。

(4)工学结合紧密化:本专业与各大酒店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常利用节假日到饭店做钟点工,寒暑假做实习生,毕业前到酒店顶岗实习的等教学方法。

(5)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实地化:学院为本专业建立了模拟前厅、包床实训室、吧台与一间标准客房,并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和用品。另外,学生经常到酒店实习,提供服务,使学生能尽快掌握餐饮各种服务与管理技能,适应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

2、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讲授法、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现场教学:即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将教学安排到企业相关现场,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中教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工学结合的顶岗实训:统一安排学生在最后学期到酒店实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3)启发式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认知实践法 :本课程安排两次认知实践——参观高星级酒店,参观重点是饭店餐饮部,听取酒店相关人员的介绍,了解餐饮部的工作流程、各种服务与管理细节及餐饮动态。另外,安排学生参加档次较高的餐饮论坛,提高学生对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认识。

(6))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将案例分析作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并提出小组意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相互启发的效果。

(7)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情境模拟训练。餐饮服务与管理中有许多重要职业岗位,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起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作用,如服务意识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通过一些服务情境模拟练习,如迎宾、点菜、餐间服务等餐饮服务中常见情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进而又促进了教学。教学相长,扩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1、全程使用多媒体。本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并制作出高水平精美的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

2、恰当运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成员还采用视频、实物图片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 篇2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存在问题

(一) 课程内容与企业对接针对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数课程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案例分析、知识理论讲解, 最后有简单的实训任务, 对企业的需求没有精准的分析与描述, 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模块内容, 学生学完不知具体工作如何做、何时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职业岗位晋升路径也不太清楚, 加上如果是教师没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 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教学效果不好。

(二) 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多数课程只是传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工作流程以及操作原则等较浅显的描述, 再加平时常见的案例, 而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并没有在教材或课程标准中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三) 多数教师缺乏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

即使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 也很难把相关知识有效融入到具体岗位操作层面上, 与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实情境还有距离, 在授课过程中, 不知道如何设置情境, 进行“做中学, 学中做”的训练, 学生工作技能得不到充分地提高, 很难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企业岗位任职标准认识

企业岗位任职标准, 就是在从事某岗位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和资格条件, 包括该岗位必备素质等综合要求, 也是判断员工是否能上岗、开展工作活动和进行内部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岗位的工作任务、质量要求, 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 以及学历层次和应承担的责任等。不同企业提法不同, 一般以岗位规范或职务说明书等形式展现。

以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为例, 该企业根据职能不同, 各部门形成不同的岗位群, 岗位群又分成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通用核心岗位任职资格标准体系, 每个岗位有任职的基本要求, 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岗位晋升路径是如何, 基本任职资格要求主要包括文化程度、专业要求与基本素质;在同一岗位中又分不同的职级层次, 如初级、中级、高级以及专家级, 每一职层的核心任职资格包括应知、应会、应做、专家经验和专业成果。

具体某一职位又分为行为标准, 其中包括行为模块、行为要项以及每项具体行为标准。具备经验和成果要求, 必备知识模块, 具体知识点, 包括专业知识和企业知识, 及达到“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程度要求。技能要求, 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每一个技能点也有具体达到“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程度要求。

三、基于企业岗位群, 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岗位群, 确定五大核心课程, 具体如表1所示。

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始于课程标准建设

(一) 课程标准理解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基于企业岗位标准下的课程标准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对课程学分、学时、与其他课程关系、人才培养目标、目标、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议等做详细的说明, 特别提出理论知识体系, 怎么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情境提出学习基本要求, 训练学生哪些基本能力, 规范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 不是传统教授大纲对知识章节的描述, 而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做中学, 学中思”,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上岗能力、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素质, 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设思路

1. 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模式。

建设课程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 以企业本岗位任职资格中的各项要求为依据, 提炼能胜任本岗位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确定岗位对应核心课程的学习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 确定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设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项目, 分配具体工作任务, 拟定工作情境, 明确“应知、应会、应做”工作, 对相关知识也要明确“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 拟定合理考核方案, 有序实施。

2. 课程标准建设的原则。

第一, 寻找成熟企业的岗位任职标准, 保障课程标准建设。编制实用的课程标准, 必须与成熟企业进行产教融合, 岗位族群设置比较合理, 其任职资格标准也较细致和完善, 制定后的课程标准也会更加规范;第二, 深刻理解企业岗位标准, 提炼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标准制定和开发过程中, 首先要明晰本课程所对应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的具体内容, 理解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是什么, 清楚其各个环节和流程, 其次要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或项目、情境) , 围绕核心职业能力, 设计本课程的仿真工作情境;第三, 充分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成熟企业岗位标准中, 会清晰表述上岗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 因此制定课程标准时, 也要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到具体的训练任务中, 学习情境与工作实际案例相结合, 这样在真正的教学中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的框架介绍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分、课时、适合专业、课程地位、先后修课程关系、授课对象、授课学期、授课教师要求情况、教学联系人等。

(二) 教学模式设计

说明本课程是通过项目教学、任务训练, 还是情境教学, 如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三) 课程与任职岗位标准对接描述

1. 本课程人才培养的岗位。

本课程学习目标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 如招聘岗、培训岗与薪酬管理岗等, 岗位任职标准及晋升职级必备要素等简单描述。

2. 典型工作任务。阐明本课程涉及本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本岗位群不同职级人员所做的任务是什么等。

3. 胜任本岗位必备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 达到胜任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基本素质要求。

(四) 课程目标

1.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 主要学习什么, 能够做哪方面的工作, 为将来晋升什么职位奠定基础。

2. 能力目标。通过哪些教学环节, 应用哪些理论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

3. 知识目标。针对企业岗位需求, 了解、熟悉或掌握本课程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

4. 素质目标。通过哪些教学方式或方法, 培养学生与企业岗位标准匹配的职业素养 (如态度、思维和团队精神等) 。

(五) 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列表形式, 详细描述本课程包括哪些模块 (或教学项目、工作任务或学习情境) , 再具体分解成子项目或子任务, 描述技能训练教学要求和知识教学要求, 课外训练任务 (即作业) 。

(六)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1. 教材选用建议。依据课程标准, 可以给学生提供几本教材信息, 也可以自编讲义, 不受某一教材所困。

2. 教学环节建议。

应以学生为本, “做”与“学”结合, 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 着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提示教师要重视实践, 更新观念, 业余时间到实际企业中去, 产学研相结合, 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师。

3. 学生评价建议。

学生考核百分制还是等级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 , 采取什么考核手段, 评价教学效果,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比例分配, 建议过程评价占60%以上。

4. 教学资源建议。

多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资源共享中心, 让学生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利用模拟沙盘, 进行仿真实训;可以利用合作企业资源, 进行咨询、参观、见习和实习等, 强化所学知识应用;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相关资料明细或学习途径, 扩大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六、结语

应用型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实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必须构建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及与岗位标准对接的每门课程内容, 其重点是建设优质的课程标准, 在此制定核心课程标准过程中, 要与企业不断沟通、思考, 与真实的岗位标准不断融合, 同时, 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策略等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不断总结、循环往复以及不断完善。

摘要:笔者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相关存在问题, 以对接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为基础, 确定五大核心课程, 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立的模式和原则, 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设思路, 谨供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制定课程标准参与。

关键词: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3-01) [2016-11-1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EB/OL]. (2009-09-23) [2016-11-17].http://sgy.mca.gov.cn/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3]北京吉利大学.关于编制2010级《课程标准》和《课程手册》的通知 (京吉教字[2010]56号) [Z].2010.

[4]罗志敏, 张亚丽.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课程标准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 2011 (32) :14.

[5]郑懿.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和实践[J].管理观察, 2013 (29) :62-63.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教学管理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动机,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现在学生的特点,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成功,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并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比如一道完美的答题,一次大胆的发言,一点微小的进步等,都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肯定他们的成就。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2、通过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自然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上要积极引导,生活上要关心,感情上要尊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由爱老师到爱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以教师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3、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应认真备课,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巧妙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情境,巧妙设计处理教材问题的设计,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艺术享受。

4、让所学的知识贴近生活,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够感到知识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就是通过“用”来促“学”。

二、实施自主学习,增强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要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离开目标课堂学习犹如一盘散沙,围绕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才能保证效果,保证时效性。第二个环节:学生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讨论、自主交流,自主去突破目标完成任务。第三要学会自主评价。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明確知识,改进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三、建构合作小组,增强凝聚力。

为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目的,应该让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要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首先要在分组做文章:一要平衡分组,这样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二要把握小组内人员的分配,组员做到好、中、差相结合,特长与优势相互补,整体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一份对小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能积极的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整个小组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竞争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四、参与自我展示,树立自信。

学生的自我展示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教学中的自我展示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实现他们的自我表现力。通过展示,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的成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展示,首先教会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去表达,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做到大方自然,让学生去克服紧张胆怯心理。其次在展示前要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能够清楚条理的表达出来。再次要学会用肢体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辅助表达。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 篇4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重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职业行动体系教学要求,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情景,满足教学过程中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大胆创新,从而使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其先修课程是前台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后续课程有酒店营销与策划、现代饭店财务管理、饭店组织行为、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二)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主动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建立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在过程性评价中关注学生解决项目任务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沟通及团体合作的态度、创新精神与能力。

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依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工作项目而设置。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招聘、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具体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发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评价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方式,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查。

二、课程目标

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

面向各类型酒店企业,以“聘、用、考、育、留”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使整个教学工作以真实任务为驱动,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酒店人力资源部的职能与任务;

2、理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发展变革;

3、理解酒店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4、掌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基本技能;

5、掌握组织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方法;

6、掌握项目团队管理的基本方法。

(二)技能目标

1、把握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2、把握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技能。

(三)素质目标

1、通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与意识;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道德素质;

3、培养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养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

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科学、符合本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能力。

1、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本专业职业项目分解成若干典型活动,按完成工作项目的要求和岗位操作程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组织教材内容。

2、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应突出实用性,重视将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方法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符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4、教材中活动设计的内容必须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注重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

充分利用所创造的校内外教学环境,在学习项目内设计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训任务、综合实训课题,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实际任务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完成综合实训课题或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所选案例,均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大部分来自酒店企业的真实案例。每个学习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

(3)角色扮演法

首先,由教师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项目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4)现场参观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校内进行课程实训外,还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进行实践教学。由企业管理人员带领,跟随服务与管理岗位进行参观学习,现场了解服务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学习其职业技能方法和技巧;学生

在参观学习后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汇报,促进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教学手段(1)真实的教学环境

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们在经费投入、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了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并且充分利用校外充足的实习场所(各高星级酒店)以“走出去”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2)网络教学资源充实

本课程教学资源逐步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本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案例库、试题库、视频资源、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电子邮件等形式与教师互动,即时答疑解惑。(3)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理论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课程组老师制作了优质的教学课件,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体系。

(4)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项目有效展开教学

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种类型的虚拟项目训练有效展开教学。

(三)教学评价

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核、作业设计和案例情景模拟。过程式考核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业设计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能反映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作业,从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试,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评估和作业设计通过后,最后案例情景模拟考试。建议过程式考核和作业设计占总成绩的40%,情景模拟占总成绩的60%。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体现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注意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5、总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6、注意处理教学和评价的关系。

(四)资源利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投影片、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不断完善实训指导手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

3、联合兄弟院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并逐步形成资源库,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 篇5

论文摘要:课程标准开发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及要求,从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角度,探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思路和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管理实务课程;课程标准;开发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特征已经形成共识,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还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财经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非常缺乏。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无法贴近实际管理需要,一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能力”、“经验性知识”、“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要求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一门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效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依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设计,其核心理念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根本要求是以行动为导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笔者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和要求,结合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基础及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针对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进行探讨。

课程定位

所谓课程定位,就是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定位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就可以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考核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提供直接的依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对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基础》等;二是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生产管理实务》、《营销管理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三是培养学生管理经验性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等。由此可见,管理实务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任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它处于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中间环节,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先导课程的延伸,为《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等后续课程提供支撑。

设计思路

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思路: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就业于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二是以行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应包括认知管理、模拟管理、实践管理三个环节,让学生遵循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进行学习。强调无论是那一个环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需要通过行动去完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后练”、“学后用”。三是以任务为归属点,课程以管理的业务活动、资源、对象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及子情境,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其设计应突出关键知识点、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应用与表现,学生在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各种能力,修炼职业素质;通过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中,清楚表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它可以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目标结构管理实务课程目标从层次上划分为课程目标、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首先确立课程目标,然后分解、落实为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三者必须保持一致;从内容上划分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明确素质目标,以体现教学的“育人”功能,即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

目标特征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另外,由于管理实务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目标(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目标具有显性、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等属性,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素质目标具有隐性、笼统、不易测量等属性,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表述成为了一个难点。

目标表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如上所述,这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含许多隐性能力和经验性成分,不可能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以,可以采用“手段+行为+结果”的方式来表述情境及子情境目标。在我们所设计与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中,就采用了“手段+行为+结果”目标表述方式。例如,“工作分析实施”子情境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社会调查以及网络资源,并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实施工作分析。完成本情境学习(工作)任务后,学生应能够写出工作分析报告,包括认识工作分析的要求,阐述工作分析的流程,能利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工作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能对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这样表述的意义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手段和条件很明确;目标是通过完成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行为来实现的;结果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完成了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所期望的隐性能力和经验,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学习目标表述这个难点问题。

情境设计

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一定是来源于组织实际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当然更要跨越实际工作局限,进行教学化、系统化处理和加工,以体现教育的普适性。并且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将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置入所设计的学习(工作)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真实(仿真)情形与环境下,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实现学习,以体现“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乐”的工学结合理念及要求。

以我们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为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设计了工作分析、计划制定、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处理七个教学情境,并通过“超市收银员”作为典型管理对象来承载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子情境,每一个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完整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工作)环节。每一个子情境都是一项独立的学习(工作)任务,各情境及子情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的结果,是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计划方案、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分析报表等管理文书。

教学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开发的管理实务课程一定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而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最理想的形式,所以,项目教学法必然成为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每一个学习情境及子情境设计为一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分小组实施和完成项目任务及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行动。

选择项目教学法的理由(1)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知识导向”讲授法是难以培养这三项能力的,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具有隐含性,只有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过程以及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即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逐步训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对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自主学习,即获得方法能力。所以,项目教学法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2)项目教学法与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基本职能来实现的,管理实务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这四项基本能力。项目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步骤属于管理计划职能的范畴,检查、评价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范畴,所以,按照项目教学法对每一个情境实施教学,学生的计划、控制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工作),学生要轮换担任组长,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组织、领导。这样,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全面培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项目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对立,它们的关系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六个步骤中应穿插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以及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其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管理实务课程的每一个子情境教学可以按照下面六个步骤和具体要求组织实施。(1)资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导入学习;教师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2)计划。教师提出有关要求;学生小组通过讨论,制定出各种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学习(工作)方案的制定。(3)决策。在教师在指导下,学生论证各个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论证,并提出有关意见;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出学习(工作)任务方案。(4)实施。学生按照所选方案实施学习(工作);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并提交学习(工作)成果;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工作)成果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将学生学习(工作)成果记录、归档。(5)检查。学生自行对学习(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采用自查、小组成员互查、各小组交换互查等方式;教师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6)评价。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教师运用量表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任务过程及成果;教师和学生运用量表、360°方法评价学生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事业心、工作作风等;学生运用量表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等。

考核与评价

管理实务课程考核与评价指标应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根据本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所确定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每一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并尽可能设计为可测量的指标。考核与评价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通过考核与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1)考核与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通过课堂提问、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实现。(2)考核与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学习(工作)过程、成果评价表、综合评价表等方式实现。(3)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作风、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通过学习(工作)过程、成果评价表及综合评价表、360°考评等方式实现。(4)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教学效果等内容,主要采用360°考评等方式实现。

课程标准或教师《专业标准》认识 篇6

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1、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

2、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人力素质”对21世纪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旧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作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这样才能创新教育,发展教育。

3、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索与合作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主,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价值。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新课程的“新”如何真正体现出来。

1、学生的主题地位要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使得自己能够更灵活的指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点拨,使得学生不只是在表面上应用知识,而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要重视人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中不要过于形式化,要注意教学的内容。

餐饮管理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标准,应用性

一、标准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近几年来,对于标准的研究越来越多,如质量标准、物流标准、安全标准等,“标准”通常被解释为:一是衡量事物的准则;二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根据这个定义,“课程标准”应该是衡量与课程有关的事物的准则,如衡量课程的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教材、课程评价等的准则。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展开了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从国外关于课程标准的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指规范或衡量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准则或尺度,是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依据是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的特点及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岗位规范标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核心课程标准,从而保证课程标准系统性与应用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规范性原则。一方面,物流管理课程标准的建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这一大系统中课程建设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必须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核心课程,并建设核心课程标准,这里的核心课程既包括理论课又包括实践课,系统地涵盖《物流学概论》、《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运筹学》、《运输学》、《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所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每门课程标准的设计也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根据课程建设目标系统地设计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从课程描述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与考评,环环相扣,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系统。

第二,实践性与应用性原则。课程标准的设计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能力为核心、项目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的岗位规范标准来进行设计,把课程纳入专业环境中进行系统的思考,了解该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得按照该课程标准讲授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第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就是要给出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到什么程度;应该会做什么,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评价这种程度。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规范、具体、详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课程标准中获得本课程具体内容、掌握的深浅程度、具体的考核方法,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完成各自的任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创新性与科学性原则。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科学先进。它打破了传统的完全按照理论体系设计课程内容的思路,而是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出发。其次,知识体系密切结合物流管理实际的最新发展,把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方法渗入到教学中,做到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再次,考核方法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进行改革,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性地构建考评体系,实现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内容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课程描述。课程描述包括课程定位、课程学习要求、课程整体设计思路等内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物流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在职业标准基础上,基于实际工作场景、实际项目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构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目标是指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到该课程的工作任务而设计。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指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总体水平,是对学习该课程的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具体目标包括专业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等。

第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总体内容、具体内容、课程重点、难点等。课程总体内容是对本课程的总体概括,明确本课程的内涵与外延;课程具体内容可根据工作任务、课程建设目标具体设计课程的知识模块、要求及详细安排等;课程重点、难点的设定是为了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心内容,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教材的开发与选用、课程教学组织等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环境中,从实习场所与设备方面进行描述,提出实现本课程所必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方面,优先选用规划教材与获奖教材,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教学效果。

第五,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评价。应注重把教学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理论知识掌握评价与实际应用能力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评价主要由平时作业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面构成。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真正熟悉和了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与流程并能够把这些工作任务和流程很好的应用于教学的教师还很少,因此,应该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好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程教学的组织工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加强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课程标准的建立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本着高等学校为地方服务的精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应从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在物流管理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最终形成涵盖物流管理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标准,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第三,改进教学条件,营造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软硬件教学环境。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出来后,必须要求有与其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校外物流企业作为产学研实践基地;二是指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包括软件及硬件实训基地,否则难以实施。如在讲授物流仿真系统设计时,必须借助于物流仿真软件来完成;在学习《仓储与配送》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仓储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进行企业现场或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操作,因此,学院必须具备稳定的校外实训场所或校内模拟仓储中心,能够进行产品的出、入库或库存商品管理的实践活动。所以必须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保证课程标准的实施。

第四,注重过程控制,加强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检测。制订课程标准后,最关键的是实施,而实施的效果如何与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具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往往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具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能力与方法、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的状况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检测。

首先,应该监督与检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教学条件是否能够实现。包括师资条件、教学准备、软硬件实习实训场所及设备等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其次,监督与检测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是否一致。这里的教学内容不仅仅限于理论知识体系,还包括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等。再次,监督与检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程度。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规定的课程标准目标是否能够达到或者达到什么程度,这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容仪, 张恩祥, 勒包平, 林中忖.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2) .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8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34-04

【作者简介】袁玲玲,江苏省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

201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研制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后教师教学的指南、相关教材编写的依据。对于广大专业教师而言,正确解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领会江苏省职教改革的精神,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程设计思路的解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此次开发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分别为“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景点导游”。选择这四门课程,不仅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而且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30200)建议的专业教学主要内容相吻合。

(一)开发理念:明确统一

确定了核心课程、组建了强有力的开发队伍之后,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首先统一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理念:严格遵循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结合导游考证的要求来确定四门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门(技能)方向有3个,第一位的是旅行社导游,对应职业(岗位)有5个,第一位的还是导游。要想成为一名导游必须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这四门课程就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所以,在课程标准的开发中,不能脱离导游考证的实际情况,但也绝对不能单单以导游考证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内容,而是兼顾人才培养目标和导游考证要求,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开发定位:因科而异

此次开发的四门课程都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但是,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体现的作用不一样,因而课程标准的开发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见表1)。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通过研讨,结合导游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每门课程不同的开发角度,并因科而异地确定了课程的定位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形式。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的解析

“课程内容和要求”是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线专业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根据既定的开发理念和开发定位,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听取多名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对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和要求”不拘泥于任何现有的教材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融合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导游工作的岗位要求,体现了最新的旅游行业发展变化和趋势。

(一)“导游法规知识”课程

“导游法规知识”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的是模块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法规常识”和“法律制度”(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合同”等十种)。与传统教学内容不同的是,本课程标准在“法规常识”模块的“法规基础知识”教学单元中提出了旅游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内容(见表2),使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就明确导游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确立了导游职业素养的目标。

随着人们对于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因此,本课程调整了“旅游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模块的教学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建议学时。此外,根据导游人员管理制度的最新变化,删除了导游证年审管理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导游人员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

“导游服务技能”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知导游职业”“接团准备”等导游服务流程和“地陪、全陪服务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的课程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按照导游实际工作的流程组建教学模块:“接团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参观游览—旅途服务—送客后续服务”,并进行相关内容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这些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更能逐步熟悉导游带团服务的工作流程,为“地陪、全陪服务训练”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从“迎接服务”到“旅途服务”模块,课程内容一一对应地增加了“预防与处理可能性旅游故障”教学单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清晰地判断各类旅游故障并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以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第三部分“地陪、全陪服务训练”模块包含“一日游地陪服务”和“三日游全陪服务”两个教学单元,是本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根据服务对象提供相应导游服务方案并规范实施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教学课时进行细化,并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本模块的教学效果。

(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的是模块教学形式,各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关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本课程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结合导游人员从业资格的要求,以从事导游及相关岗位将涉及的中国旅游文化知识为教学单元,将相应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单元,以能力提升、兴趣培养、视野拓展为重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要结合当地景观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此外,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都突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部分,如在“中国的年节民俗”章节中提出,学生要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培养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处的核心民族观见表3,培养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四)“地方景点导游”课程

“地方景点导游”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校园导游讲解”“城市概况导游讲解”“景区导游讲解”和“走进景区”四大部分,其中“景区导游讲解”又细分为“山水名胜类”“古建筑类”等七种类型。

江苏省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各个职业学校中,“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依托于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各地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不同,所对应的“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内容完全不同,从未有过统一的教学大纲。此次,课程标准开发组对江苏省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梳理和归类,细分为山水名胜类、园林类、宗教类、主题公园类、古建筑类、古镇类、博物馆类七种景区类型,基本涵盖了江苏省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规范了“地方景点导游”课程的教学内容。各地学校可根据本地景区类型,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模块和教学顺序。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方法的教授和能力的培养。以校园导游为载体,通过“校园导游讲解”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景区讲解和线路设计的方法。通过扩充、摹写、撰写导游词的途径,使学生掌握导游词撰写的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时安排上,结合学生的习得能力,最初的模块建议课时多一些,后面的模块建议课时逐渐减少,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妙处。

三、教学建议解析

为了帮助一线专业教师更好地贯彻、实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开发组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既有共性内容,也有独特之处。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对教学建议作进一步的论述。

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是诠释本课程标准所贯彻的教学理念。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四门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改理念,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关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建议,主要是根据岗位需要,结合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要求来设计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见表4)。“导游法规知识”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导游服务技能”强调了项目教学的内容应该按照导游服务工作流程来设计;“导游基础知识”提出教学中以讲授旅游文化知识为重点,并可结合当地景观资源对知识模块适度拓展;“地方景点导游”建议各地区学校根据本地旅游资源对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时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是对本课程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建议(见表5),如“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以讲授旅游文化知识为主,提出“可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主要采取模拟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的形式,建议“教师可利用微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三维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设置导游服务工作的模拟情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专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与创新。

最后,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本课程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内容,四门课程各不相同(见表6)。“导游法规知识”提出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导游服务技能”注重“爱国敬企、尽职敬业、谨行慎为和不断进取的职业品质教育”;“地方景点导游”则突出“安全带团、文明礼仪”等内容。

上一篇: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介绍下一篇:打造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