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精选11篇)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减法的含义,运用多种算法进行减法计算。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进行减法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5个圆片、5根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2)做一做的右图(2、3)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5-5 5-0)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新课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灵活多样的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带他们来到校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很快学生找到:有1面红旗、2个大门、2个花园、3层楼、4棵大树等等,然后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1台电脑,2台电视,3张床,4部电话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又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了解了简单的计算后,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在课堂上展示部分信息,我们会发现他们所调查的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零食和玩具,在课堂上,就通过这些价格来教学,学生也一定很想知道买一把手枪、买一个布娃娃、买一个巧克力一共要花多少钱,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猜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猜谜语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它能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像,更能增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的强度越大,好胜心越强,记忆效率越高,学习兴趣越浓,学生就越感到学而不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首可以根据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选择与所学数学知识相关的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1的认识的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谜语:“横看是只尺,竖看是根棒, 年龄最最小,大哥他来当。”然后再教授1的写法,还有“ 象个蛋,不是蛋, 说它圆,不大圆, 说它没有它又有, 成千上万连成串。”这是什么呢?对了,是0,为什么说它没有它又有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在认识钟表一课时,出谜语“世上一件宝,黄金买不了,兄弟三个人,永远不停跑,老大慢吞吞,老三个最高。”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钟表,趁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讲授新课,课堂效果特别好。

三、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讲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故事学习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6、7减几”时,教师创设了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在田野里寻找食物,突然它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可开心了。于是它掰了7个玉米,装进袋子里就急忙往家跑。一边跑一边跳,不一会就到家了。可是,它打开袋子一看,咦,怎么只剩下一个玉米了?”这时候,学生也很好奇,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四、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學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有形象的肢体语言。因为一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如果能够在从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作用,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开展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对任何事易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巩固新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数学活动方式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致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负担加重,数学游戏的目的首先在于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可操作性改变学生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心理,消除孩子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使他们积极的投身到游戏中去。恰当的游戏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在数学游戏中还可以使孩子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游戏教学采用了丰富的多样的手段,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学学中获得知识。让孩子们左右脑交替地和谐的发展。

六、新奇小奖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表扬学生,但是不能让孩子依赖于外在的诱惑而学习。我想到了一种新的奖励措施,在课堂上,我经常自制一些简单的奖励,如剪纸,有小鱼、蝴蝶,还有叠纸,有小鸟、花篮等等。对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回答问题积极的、课堂练习做的棒的学生给与奖励。我认为这种奖励措施不是一种贿赂行为,而是学生努力的见证,是教师从多方便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奖励实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其学习的欲望也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将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也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

作者简介:

小学一年级数学减法教案 篇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既是前面学习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课前的复习,温故而知新。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复习题,复习10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和数的组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扫除障碍,让学生顺利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

2.关注练习的实效性,在巩固中提升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地跟进练习,并通过创设情境使练习变得活泼有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计算活动中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练习的质量,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玉米图片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10+8=10-5=14-10=6+10=

2.进行数的组成练习。

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

8个一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设计意图:复习10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和数的组成,为下面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作铺垫。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例8情境图。

(1)过渡:张老师到商店里给同学们买一些写字本,鼓励同学们把字写好。

(2)课件出示张老师买写字本的情境:售货员先搬出来3箱,每箱10本,又拿来2本。

(3)提问:谁能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售货员先搬出来30本,又拿来2本。

生2: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张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

生3:张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选择地板书:张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

2.解决30+2和2+30。

(1)提问:要知道张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师板书:30+2)

(2)请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

生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生2:用接着数的方法算,接着30数两个数是32。

(3)提问:要求“张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0)

师:怎样计算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2+30可以用数的组成计算,也可以利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

3.解决32-2和32-30。

师:张老师一共买了32本写字本,发给同学2本以后还剩多少本?怎样计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预设

生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从32里面去掉2个一就剩3个十,得数是30。

生2:利用想加算减法,因为30+2=32,所以32-2=30。

师:谁还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生:张老师一共买了32本写字本,发给同学们30本,还剩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计算?说出你的算法。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六段安排: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46~48)

2.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P49~51)

3.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52~54)

4.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P55~58)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P59~60)

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P61~64)

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65~6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容量大,安排妥当。

从上面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口算、笔算的题型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单元。

这么多内容的安排有如下特点:

(1)先口算后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对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一条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好进行单位个数的相加或相减,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些算理在口算时解决,可以把它运用到笔算中,所以教材先安排口算,再安排笔算,使口算为笔算服务,笔算又使口算得到发展。

(2)加、减计算有分有合。

先分别安排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后同时安排加、减笔算。因为口算时重在弄清算理,而加、减口算的算理是有所不同的,分散安排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笔算的算理与口算时基本相同,重在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上,而两位数加减竖式的写法是相似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加法的竖式计算的格式、计算顺序迁移到减法的笔算中去,因而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3)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前两类仍是学过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第三类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

先看两位数加整十数(P46),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算法可能借助小棒计算,也可能借助计数器计算,也可能根据数的组成直接计算,但最后掌握的算法都是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同。

再看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与加法口算的探索过程也相同,两位数减一位数则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提高了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再看两位数加两位数(P59),也是先让学生探索,例举的学生的思考更多些,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计算外,还利用数的组成分别进行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加减,以及把加两位数拆成加整十数和加一位数两步计算,最后整合成笔算,示范竖式的写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则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样看来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以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例,不管摆小棒、拨算珠还是直接计算都是把40和30相加,也就是把4个十和3个十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有了这样的认识,呈现一般算法就水到渠成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是这样。摆小棒时是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拨算珠是十位上的数拨在一起,个位上的数拨在一起,抽象思考是40和30相加,3和1相加,相同点都是4个十和3个十相加,3个一和1个一相加,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弄懂了这个道理,所以写竖式时就让数位对齐,计算时应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学生可能从十位加起,也可能从个位加起,这时不要强求一致,但要指出用竖式计算加法提倡从个位加起。

(2)重视算法比较,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P47在计算过45+30和45+3之后提出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就是3个单位各应加在哪里,使学生再次悟到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P52在减法口算例题教学之后也作了类似的安排。

另外,练习中以题组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如P47②进行两位加整十数与加一位数的对比,P53②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与减一位数的对比。P65①加法与减法的对比等。

这样的题虽然比较的内容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都应该一组一组地做题,做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同组题目的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上升为理性思考。

(3)重视算法的总结。

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而两位数加、减笔算在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后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P59)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必要的。这种总结可以使认识升华,把学生计算中的零散的体会上升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把具体的计算上升成理性的结论;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总结出计算方法后对以后的计算能起到指导作用。

②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对于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暂时突出两点:一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二是提倡从个位算起。

(4)开始教学估算。

课程标准关于计算写了三句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算法多样化都讲过了,现在说一说估算。

①什么是估算?估算一般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数进行口算,得到准确值所在的范围。它与求近似值的计算有所不同。求近似值一般是用准确值计算,算出结果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等办法得到近似值,而估算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等数,再口算;求近似值得到的是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值,而估算是得到一个准确值所在的范围;近似值的精确度是规定好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规定。

②为什么要学习估算?A、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B、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计算快捷。C、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作用。D、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教材安排了哪些估算题,怎样教?

P51②第一次学加法估算,P51③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4⑥也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7③让学生先估算,发挥估算的预测、监控作用,P58⑦用估算的方法作判断选择,P60④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P65⑤先估算,再笔算,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

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30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

再看P65⑤,第1题十位上6减2得4,个位上够减,得四十多,第3题十位上4+4得8,个位上相加不满10,得八十多。

估算题要认真教学,不要求估算的题也可在计算后估算一下,看计算对不对,或者在计算前先估算,再计算,提高做题正确率。对于平时做题能这样做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如果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工作负责的态度。

3.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

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安排了例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前边已经说过求原来有多少和求去掉多少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前者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总数,后者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这两种数量关系仍然是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只不过是叙述顺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确是一种新的数量关系。下边分两个问题来谈。

(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

什么是逆叙?如果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致为顺序,不一致为逆序。

两道例题都是有关桃子的事。P49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树上原有28个桃,采了23个,剩5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学生凭生活经验很容易列出算式。而P49的例题是知道采了23个,知道剩下5个,倒过去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逆叙。同样的,P55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一共有28个桃,吃了22个,剩6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现在是知道一共有28个桃,剩下6个,倒过来求吃去几个,就是逆叙。

教学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五点:

①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注意有的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P49①的“还要拼3块”P50②中的“车上已经坐了7人”,P50③的“还剩12个苹果”。

②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例如P49例题,先从图上看出筐里是采下的23个桃,树上还剩下5个桃,原有的桃是这两部分合成的,所以用加法算,23+5=28。也有的学生倒过来想,把采下的23个桃再粘在树上,5+23=28,以上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在列出算式计算后反思:算式中的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从而得出数量关系:采下的+剩下的=原有的。P55例题也应该让学生从图上看到28个包括筐里剩下的和小猴吃掉的两部分,从28个里去掉剩下的6个就得到吃掉的,列出算式后再反思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数量,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③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

P58⑨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

④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现后要予以引导。

所谓方程解法就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列式。如P49例题学生列式成:28-23=5,遇到这种情况,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肯定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列算式时要求的数写在等号右边,人们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这样写在等号左边,人们不知道哪个数是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呢,应该这样处理:先想几个去掉23等于5呢?列式成:-23=5,再想到28-23=5,所以在括号内再填写28,成为(28)-23=5,这样写,想的过程表示清楚了,答案在哪里人家也容易看到了。

⑤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

(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即P61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注意了三点:

①早作铺垫。P50⑤,P60⑤,在一年级上册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物品个数的差,可以领会公鸡比母鸡少几只以及母鸡比公鸡多几只的含义,知道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知道图中的哪一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这时只需观察画面填出得数,不必列式计算。这些图为学生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题目提供了表象。

②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探索算法,不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讲述算理。以往教这类题时先想红花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出的部分,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从13个里去掉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得到比蓝花片多的5个。这里用的是严谨的推理,借助“同样多”实现两个转化,把8个蓝花片转化成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转化成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这样推理很严密,但不少学生只会按语言模式填空,未必真懂。

现在的教法是问题提出后学生鉴于以往的一些表象支撑,就会想到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排过后就会看到多出5个。然后再讨论可以怎样算。学生的思考可能是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红花片对掉8个,所以从13里去掉8个,列式为13-8;也可能是上一排的个数减去下一排的个数,13-8。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到的,他们真懂。例题中接着又提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的问题,学生会凭借以往观察图时的多次体验想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几个”,所以用13-8=5这个算式既解决了上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下一个问题,教材这样安排就及时地沟通了问题的两种提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快地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了。

③练习题贴近生活,注意变式。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2.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进行减法计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会计算减法。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被减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

学生填空,说数的分解。

问:你能根据2和3的组成情况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1=2 2+1=3 问:2+1=3表示什么意思?

师:除了加法以外,你还知道有什么算法? 生:减法、乘法、除法。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好不好? 板书课题:减法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知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有关减法的知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和你们进行交流,可以吗?学习减法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减号,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做减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减法。2.建立减法概念 出示课件7 师:这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几个气球? 继续出示课件7 问:她不小心,怎么样了? 生:飞走了1个。问:还剩几个?

师:小女孩儿原来有两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对!要用减法。

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原来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应该用“2-1”。问:2表示什么?

师:是从总数2里面去掉一部分,所以要把2写在减号的前面。问:2个气球,飞走1个,还剩几个? 生:还剩1个。

师:所以2减1就等于1(板书:=1)。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学生试读。

问:“2-1=1”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从总数2里面去掉飞走的部分1,还剩另一部分1。2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得数1表示什么? 3.进一步理解减法(1)继续演示课件7 师:一共有几只小鸡?

边演示边讲解:去掉了1只小鸡,虚线圈表示走了,去掉的意思。问: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 谁会列算式? 板书:3-1=2 问:3表示什么?1和2呢?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继续演示课件7 师:请你先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问:你是怎么想的? 4.摆一摆、说一说

摆3个圆片,去掉2个,还剩1个,3-2=1。摆3个圆片,去掉1个,还剩2个,3-1=2。5.总结算法 师:如果不摆学具、不看图,怎样想减法的得数?

3-2=□ 想:3可以分成2和几,3可以分成2和1,所以3-2=1。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学生完成第12页的第4题。问:为什么用减法?你是怎么想的? 2.直接写得数

2-1=□ 3-1=□ 3-2=□ 3.游戏:摘苹果

一棵苹果树上,结满苹果,每个苹果上面都有一道算式: 1+1= 1+2= 2+1= 2-1= 3-1= 3-2= 果树下面是标有数字的筐,数字有:1、2、3。学生摘下苹果要放到相应的筐里。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1、第一题:是通过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能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过程。让生交流第一小题后,再让生做第二小题。或让生独立完成。

2、游戏。(小组说加法算式)

游戏规则: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1的算式如9 + 2、8 + 3等全部找出来;说9加几的算式,就要把9加几的算式如9 + 2、9 + 3等全找出来。学生除了说得数是11的算式,还可以说得数是12、13、14、15等的算式,还可以说8加几、7加几等的算式。该游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找朋友连线。

先让学生明白小袋鼠和小猫为什么连起来了,知道得数相同的是朋友,然后再独立的进行找朋友连线。如果将这道题制作成卡片,在同学之间进行类似的找朋友游戏,可使学生觉得更有趣。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口算,填写得数,再订正结果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关系。不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只要能有体验就可以了。

5、拔萝卜。

(1)引导学生看图(两只小兔正在用力的拔萝卜,一只小兔身边放着7只萝卜,另一只小兔身边放着4只萝卜。)

(2)根据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列算式,集体订正。

6、游乐场。

(1) 来到游乐场,你看到了什么?

(2) 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同位互相说一说。

(3) 指名说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学会加减法算式的写法,初步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正确书写加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拿出一道加法题和一道减法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3+2=5 想:3和2组成几,3和2组成5,所以3加2等于5。还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在3的后面接着数两个数。)

(4-1=3 想:4可以分成1和几,4可以分成1和3,所以4减1等于3。还可以用倒着数数的方法,从4往前数一个数。)

2.6的组成

师:同学们掌握了5以内加减法的算法和6的组成情况,今天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有关6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题

(1)加法

请各组组长把课前发的小棒图(左边1根红色小棒,右边5根黄色小棒)摆在左右两边同学的中间,使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学生看图和旁边同方向的同学一起说图意,然后列式。

全班汇报:先请左边的同学说图意,列式:5+1=6

再请右边的同学说图意,列式:1+5=6

问:他们说的为什么不一样?

(观察的角度不同)

出示例题图1

师: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就不同,这两个算式都可以解答一个相同的问题。

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邻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相加的两个数位置交换了,但是得数一样。)

问:在我们学过的算式中,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任意举例。(如:1+3=4 3+1=4等。)

师:如果不看图,你知道怎样算5+1=□吗?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根据学过的算式推想:因为4+1=5,所以5+1=6。)

(2)减法

分步出示例题图2(鸡图)

师:一共有几只鸡?(在公鸡和母鸡中间画虚线)把6只鸡这个整体分成了几部分?

师:(用手盖住1只公鸡)公鸡跑了,看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叙述题意:有6只鸡,跑了1只,还剩几只?

问:谁会列式?

板书:6-1=5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从公鸡和母鸡的整体6里面去掉1只公鸡这部分,就剩5只母鸡那部分。)

师:(用手盖住5只母鸡)现在你还能提出数学问题来吗?

学生叙述题意,然后列式。

板书:6-5=1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从6只鸡这个整体里面去掉5只母鸡这部分,就剩1只公鸡那部分。)

师:比较这两个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邻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从整体里面去掉公鸡这部分,就是母鸡那部分;去掉母鸡这部分,就是公鸡那部分。)

师:不看图怎样算6-1=□呢?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想数的分解,倒着数数等。)

(3)比较例题中的四个算式:5+1=6

6-1=5

1+5=6

6-5=1

小组讨论: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6,从整体6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5那部分,从整体6里面去掉5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2.摆一摆

(1)请同学左边摆4个黄圆片,右边摆2个红圆片。

问: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

板书:4+2=6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2+4=6

师:请你用手盖住右边的2个红圆片,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6-2=4

师:请你盖住左边的4个黄圆片,提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6-4=2

学生齐读这四个算式。

(2)师:除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以外,用6个圆片你还能摆出哪些题目?

学生自己试着摆,要求边摆边说题意。

全班汇报,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3=6

6-3=3

问:为什么只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1、82页 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之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团结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日常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去老师家参观了客厅和书房,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再来参观一下老师家的厨房和卧室。一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课件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

灶台的适宜高度为0.7米左右。

锅底与火口的适宜距离为0.03米。

抽油烟机离灶台0.6米左右。

书桌高度为0.7米左右。

桌椅高度差为0.3米左右。

„„„„„„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讨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谈话:同学们所提的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

出示探究导航:

(1)要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是什么意思?。(2)请试着列出算式。

(3)根据小数的意义及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能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进行计算吗?试试看!

(4)先回顾一下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猜测一下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你能试着列竖式计算吗?

(5)根据推理思路写出答案。

(6)尝试总结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中。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探究小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哪一组的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根据题意列算式:0.7+0.6=(2)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下列情况(找不同组同学分别进行反馈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生1:我是这样想的: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

13分米就是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所以0.7﹢0.6= 1.3(米)。

生2:我采用了竖式写法。整数部分表示“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分米”,相加的结果是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这样书写看起来很简洁,和我们原来学的整数加法的竖式差不多。

让生展示竖式的写法: 米 分米

0.7 +0.6 1 1.3 ↓

(小数点要对齐)

质疑:如果我们脱离具体的情景(不涉及单位名称米和分米),直接算两个小数相加,还可以这样计算吗?

生交流: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它的算理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是一样的。请其他同学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正确并且简便)再次质疑:想一想,我们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交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加起,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及时练习:计算0.5+0.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汇报,说说算法,检查、反思自己用的是不是最简便的方法。

(二)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问题(2):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请学生联系相关信息完整地理解题目意思:如果书柜的高度为1.3米,书桌的高度为0.7米,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请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想一想这样列式的理由。交流所列算式:1.7-0.7=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小组交流算法情况预设:

生1:因为0.7米=7分米,1.5米=15分米,15分米-7分米=8分米,8分米就是0.8米,所以1.5-0.7=0.8(米)。

生2:用竖式解答:

1.5 - 0.7 0.8 重点讨论:5减7不够怎么办?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交流结果:如果不写得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所改变,所以小数点和0必须对齐写下来.质疑:想一想,我们在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交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减起,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学生及时练习:计算0.9-0.4= 提醒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说算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与小数有关的加减法运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呢?(掌握了)那好 请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最简便?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①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最简便

②计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向高位借一。③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是一样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交流,大家不仅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们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的解决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闯关游戏,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

1、勇闯第一关:摘取智慧星。自主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对又快,前三名算完的每人奖励一个智慧星。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生板书)想想自己的算法,看哪位同学最细心,能够全对。

2、勇闯第二关:细心算一算,到底花了多少钱呢?

题目创设的是超市购物的情景,练习时给两名小朋友起上名字,先让学生理解图意,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独立解答,通过交流,相互订正。

3、勇闯第三关:水果比一比。

本题创设的是购买水果的情境。由于题目的信息量比较多(单价、数量、总价),练习时,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观察、思考、计算的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还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勇闯第四关:开心连一连。

这是一道巩固小数的意义的题目,让学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后连线。教师提问,对于连错的同学,教师及时点拨。

4、最后一关,跑步比赛。完成“新课堂”84页第四题。

温馨提示:

⑴想一想,要求小强跑了多少秒?必须先求什么? ⑵小明50米测试跑了多少秒?你是怎样想的?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答一下?

板书设计

一位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算起,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现实的生活情景和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我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到小数的过渡和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巩固新知。

因为计算课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闯关完成,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增长新知,形成技能。2.使用建议:

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提出不同问题,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3、需破解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58页信息窗4,自主练习1、2题58页——60页。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的道理。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了水族馆,这里可大了,今天我们到它的标本馆看一下好吗?看看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2、整理信息

师:谁来做解说员给大家介绍下这些海洋生物标本好吗? 3、提出问题

师:通过解说员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海洋生物标本,那么根据你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1)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多几种?(2)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种?(3)虾类和鱼类共有多少种?(4)„„„„„„

等很多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谁来列出算式?(根据生答,教师板书:72-56

=(种))

师:到底多多少种呢?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觉这个问题呢?小组合作开始吧!

三、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是口算的„„„„

生:我们是用小棒摆出来的。(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2个减6个不够减,要把7捆解开变成10根,再和原来的2根加在一起12根从这里面去掉6,注意原来的7捆要变成6捆,)生:我们是列竖式来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并详细讲解2减6的退位减在竖式中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那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请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及其道理。)

(3)师:谁愿交流一下你的算法?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使学生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4)老师也喜欢用列竖式的方法。不过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个位不够减速,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比寿命。

引导学生根据其中的数据提出“大象的寿命比骆驼长多少”等类问题,列出算式并注意交流算法。如果有的学生提出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明求两种动物的寿命和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其它动物的有关信息,提出比较寿命长短的问题,进行拓展练习,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巩固所学生知识。

2、自主练习第2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再一次让学生经历算法自我优化的过程)42+19

50-38

64-46 55-26

91-62

70-35 34+12

29+8

62+26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减法教案 篇11

xiaoxue.xuekeedu.com

加减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的认识,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如有些学生会说“多了就用加,少了就用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的。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这节课是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减法应用题的启蒙课。而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故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且切合他们的年龄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习。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用带着激情,且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通过画面与言语的结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减法的意义,也不会给学生一种旧知识重新学习的枯燥感,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不仅仅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是适应新社会的新人类。在教学中我是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在这节课中就有体现。当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便接着问“像这种5-2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吗?”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减法的意义。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学生无学习的负担,只有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晚自习辅导教师管理制度下一篇:渴望成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