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共9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1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2

规律一:物距 (u) 小于焦距 (f) 时, 成正立的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 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 成放大的像 (包括实像和虚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 成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 成等大的实像。

例1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 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

解析:由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 物距大于二倍的焦距, 即u>2f.因为u=30cm, 所以f<15cm.故选D.

例2有一个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 当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 所成的像是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 即f=30cm, 所以当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处时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 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C.

规律二: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变小, 像距 (v) 变大, 像也变大;物距 (u) 变大, 像距变小, 像也变小。物体成虚像时:物距变小, 像距变小, 像也变小;物距变大, 像距变大, 像也变大。

例3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体沿主轴从距离凸透镜30cm处向l5cm处移动的过程中, 下列说正确的是 () 。

A.像变大, 像距变大;

B.像变小, 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 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 像距变小。

解析:物体沿主轴从距离凸透镜30cm处向15cm处移动的过程中, 物距变小, 但始终大于焦距,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 此时物体成倒立的实像。因为物体成实像,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 当物距变小时, 像距变大, 像也变大。故选A.

规律三:物体成实像时, 若物距大于像距, 即u>v, 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小于像距, 即u

例4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实像, 当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后, 光屏上仍成实像, 则该实像 () 。

A.是倒立、缩小的像;B.是倒立、放大的像;

C.是正立、放大的像;D.是正立、缩小的像。

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篇3

一、该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

1.从规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原因: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能力和归纳规律的能力都有待加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从教师的教学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师自己做演示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成像规律。有些教师也使用探究式教學,但由于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不当,最后只能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失去探究实验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的理论根据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地探究实验先从物距最远处开始,循序渐进地靠近,边做边总结。并做好记录,最后一起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成像规律

1.一焦分虚实,即u=f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当u>f时成实像,u=f时不成像,u

2.二焦分大小,即u=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2f时f2f成倒立、放大实像。总结一句话可以简化为:物远像近像缩小,物近像远像放大。

例题:小明照完一张一寸照片后,要想再照张二寸照片,他应该怎么办?

解析:一寸照片变二寸照片就是将像放大,因此像距也会变大,物距则会变小,所以小明应该靠近照相机,摄影师拉长暗箱。

此题应用了(1)像与像距的变化都是一致的;(2)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变化是相反的两个知识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3.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4.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5.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3.教学用具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的、简单原理。

二、新课引入

从上可以看出,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正立,有时倒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规律?

从上还可以看出,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投影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短。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倒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放大镜成像的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看来像是正立还是倒立,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摆放要求:(1)凸透镜放于蜡烛和光屏之间;

(2)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二、实验过程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750px处,蜡烛放在0处,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记下对应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

2.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150px,重复上述实验。

3.每次移动蜡烛150px,直到无法在移动为止。

4.注意最后一次实验时,应将光屏移走,然后眼睛通过凸透镜向蜡烛处看,才能看到像。

三、进一步规律

1.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2.实像总是:异侧、倒立;

虚象总是:同侧、正立、放大。3.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也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课后习题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填,大小,倒 正,虚实)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板书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篇6

上传: 张梦华 更新时间:2013-3-3 21:41:06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 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 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习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 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习: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数据图像化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光学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够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但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及实验方案的缺陷,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成像规律,最后仍然是教师将成像规律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课实验教学过程的反思,发现本实验的器材和实验方案都有改进余地,且改进后,既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又能让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器材的现代化

相对于现在实验室中应用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数字设备等先进仪器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的一些器材的确过于陈旧,有点跟不上时代。

首当其冲的是光源,用蜡烛火焰作为光源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蜡烛火焰的亮度不够高, 实验需要在比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否则实验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太暗的环境会导致学生记录数据时光线不足,不能看清黑板上的板书。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在板书时开灯, 又要在学生做实验时关灯, 不仅比较麻烦,而且忽明忽暗会让学生眼睛感觉不适。其次蜡烛火焰的位置很不稳定,容易随风摆动,质量差点的蜡烛的火焰甚至有时会跳动, 给确定像的位置带来很大误差。而且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长度会明显变短,违背实验中对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的要求。最后蜡烛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蜡烛点燃需要用到火柴或打火机, 而现在初中生可能有一大半人从来没用过火柴有的学生划燃火柴后, 不知所措就直接扔在课桌或地板上,后果可想而知。打火机虽然相对火柴容易使用些,但存在安全隐患,使用不当甚至会引起爆炸。还有进行实验操作时,由于蜡烛固定不牢,可能会从光具座上倒下来,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对于班级比较多的学校,几堂课下来,教室里的气味就很难闻,蜡烛油滴在桌子上很难清理,加上蜡烛油受热挥发,最后附着在地板上,喜欢把凳腿翘起来的学生很容易滑到。

针对蜡烛火焰作为光源的这些弊端, 改用LED手电筒作为光源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它的亮度很强,即使教室里开着灯,在光屏上仍然能够找到比较清晰的像。其次LED手电筒用一根铁丝环绕做成支架后能像凸透镜或光屏一样, 很容易地固定 在光具座 上 ,而且可以 上下调整 ,光源位置 固定。LED手电筒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按下开关就行 ,节省很多实验操作时间。用完没电时,只需更换电池,实验时不会产生额外的垃圾或难闻的气味。制作LED手电筒光源很简单, 只需在LED手电筒前贴一张镂空成“F”形的黑色不干胶 ,这样便于比较像的正倒,整个LED手电筒光源组装完成后,如图所示。

除了光源外,还需要改进的实验器材就是光屏。光屏是用来呈接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器材, 虽然传统白屏能够很好地完成它的使命,但不能很好地比较出成像的大小,特别在做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的实验时,靠人肉眼感觉会造成很大误差。针对它的缺陷,改进方法很简单,在白屏上覆盖一张横线格纸,如图所示。这样既不影响成像,又方便比较成像的大小。当然处理光源,镂刻黑色不干胶上的“F”时,最好事先量好尺寸,大小刻成横线格纸上横格高度的整数倍,并事先告知学生,这样更容易进行比较。

二、实验方案的信息化

如果说实验仪器是构筑一个探究实验的基石, 那实验方案就是探究实验的灵魂。没有好的实验方案,再好的实验仪器也发挥不出作用。

作为重点的实验探究过程,教材上通过调整物距,分别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及倒立等大的像,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然后分析表中的信息,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但事实上,仅凭几组实验数据,学生是不可能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即使能把整个班级同学的实验数据汇总起来,光从表格中单一的数字,学生也很难找到数据间的联系,总结实验序号像的性质物距u/ cm像距v/ cm出成像规律。如果将数据转化为图像,反映到坐标轴上,学生就能通过图像直观地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为学生思维架设一座桥梁,通过思考学生能总结出成像规律。而要实现实验数据到图像的快速转换,我们只需要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

上课之前,事先制作好需要的空白电子表格,打开EXCEL软件,制作两张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和成倒立、放大的像时的实验数据。以倒立、缩小的像为例,建立表格如下。

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插入”,点击子菜单中的“图表”,在弹出的图表类型对话框中选择“XY散点图”,然后点击下一步,在数据区域中选择物距这一列数据,再点击下一步,对标题、坐标轴、网格线、图例、数据标志等选项进行简单设置后,点击完成,做出物距的分布图。再按照上述步骤,将数据区域改成像距一列,做出像距的分布图,效果如下图所示。

在设计表格时,预留20组实验数据,目的在于使实验数据更具广泛性。在实际教学中先将空白表格和分布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然后选择性地让各实验小组上台将测得的不同数据填入表格中,注意使数据大致分布均匀。在学生上台将数据填入EXCEL表格时,图表会自动显示各数据的分布情况,最终数据分布图如图所示。观察图像不难发现,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都大于20cm,像距则都在10cm和20cm之间。然后改变凸透镜的焦距再进行实验,结合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找到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物距与焦距及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在本实验中,数据的图像化不仅可以用来显示物距、像距的分布情况,而且可以用来寻找物距、像距变化的规律。在EXCEL表格中,把实验数据按物距从小到大排序后, 图像瞬间就会变为物距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图,如下所示。从图像中一眼就可以发现,当物距逐渐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的规律。实验中其他成像规律也可以用类似方法得出,不再赘述。对比表格中枯燥单一的数据,图像能更灵活直观地显示数据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数据,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本来凸透镜成像实验的难点,通过实验数据的图像化处理后,被轻松化解,教师真正从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篇8

课标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及其规律。

二、教材分析

在科学内容的安排上,本章主要体现了两根主线:一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二是透镜、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透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首先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对凸透镜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研究过程中,操作的思路是,先使凸透镜成某种性质的像,然后再收集相关数据,从而提高了探究效率。在学生已得到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做出猜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再去验证猜想。这种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一些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小学科学课也涉及了相关知识,只是还不清楚这些成像的现象与本节探究的规律有关。虽然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都还相对较弱,还要依靠教师的逐步引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凸透镜既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还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像。

2.知道物距和像距,通过实验,能正确放置实验器材并正确操作。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

4.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

五、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

2.从收集的数据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教法分析

课堂中从四个发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从学生的发现中,不断地提出有挑战性、逐步深入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自主探究。

发现一:凸透镜不仅能成正立、放大的像,还能成其他性质的像。

由不同性质的像,做出猜想: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从而引出探究任务。

发现二:物距相等时,像的性质却不同。

对比不同组的透镜,发现焦距不同,从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发现三:凸透镜还可能成等大的像。

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并不断的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发现四:物距在一倍焦距内,光屏上无像。

放大镜观察字的方法,就是在光具座上观察凸透镜成虚像的方法。

所有的发现都来自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收集的数据。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寻求探究的途径,在探究中思考归纳。在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关注方法的指导,并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数轴图像,降低学生分析数据的难度。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体验

活动一:将手中的凸透镜靠近书本上的字,再逐渐增大透镜到字的距离,观察书本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动手、观察并演示观察到不同性质的像时的方法。

【设计意图】

1.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成像特点的欲望。

2.从几个学生的演示中知道物距。

3.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二)提出问题

问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需要哪些器材呢?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光具座。并介绍器材、摆放要求。

学生实验:当物距是15 cm时,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展示焦距是5 cm的小组和焦距是10 cm的小组成像的性质。

【设计意图】

1.从物距的测量引出光具座。

2.从不恰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相互帮助,找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相同物距,而像的性质不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三)自主探究一

问题2:每个小组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一定的,那么要改变成像性质,要改变什么呢?

学生实验:找到两次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学生实验结束后,将数据填入Excel表中。再将这些数据更直观的呈现在数轴上。完成数据的分析,总结成倒立、放大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数据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将数据直观的呈现在数轴上,从而降低了分析的难度。

问题3:找到了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那么像和物的大小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成等大的像时,物距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作出猜想,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成倒立、等大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四)自主探究二

引导把光源移到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找清晰的像。

问题4: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清晰的像呢?对比用放大镜看字的方法,观察到清晰的像。

学生观察,相互指导。得出成正立放大的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1.通过用放大镜看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2.再通过能否在光屏上呈现,引导学生区分实像和虚像。

(五)回顾探究,思考交流

Flash展示动画:连续移动光源,展示像的连续性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 和 有关。

2.区分像有性质有两个关键的点,你认为是哪两个点,它们是区分像的什么性质的分界点呢?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成像的连续性变化过程产生整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篇9

《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在概念上对物距和像距的理解好像很容易,但是在实际测量使用刻度尺时经常出现错误,所以在这个地方讲得比较多,提问也比较多,而且一般都找最差的提问,因为如果他们都懂了,那绝大部分同学都懂了,后来想想这个问题其实也容易解决。只要两刻度尺合起来,以凸透镜的位置为0点就可以了,这样就方便很多,也可以节省时间留给结论分析。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

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堂只准备了一块焦距f=5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焦距有关的问题,.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

上一篇:民航知识问答下一篇:六年级美术纸魔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