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材料(精选8篇)
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xxxx-xxxx学中,在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热情细致地做好资助工作。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发展,各种新情况的出现,对从事国家资助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搭建了班级贫困工作的小组班子。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根本,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状况、情感需要。既做到从生活上解决一定困难,又从情感上树立信心。
2.坚持“帮困扶贫、务实求效、励志育人”三项原则。在三个原则的框架下,搭建资助体系、拓展育人平台,通过开展活动等努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帮困扶贫要求关注特定对象,务求实效要求讲实际、求真求正。励志育人要求不光在生活上帮助贫困学子,同时要从情感、情操多某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深入细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成立xxxx学生贫困认定领导小组,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先由班级内部成立评议小组进行班级内部评议,将评议结
果上报xx学院学生贫困认定领导小组进行复议。
2.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完成了xxxx-xxxx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xxxx奖助学金”、xxxx各类社会奖助学金的评选,以及xxxx-xxxx学年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切实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对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和征信教育。认真做好学费催缴工作。
3.利用假期进行了贫困生走访,暑假期间开展贫困生家庭走访工作,在结合我院贫困生情况的基础上,xxxx对xx名困难生进行了走访,此次走访活动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我院贫困生帮扶工作水平、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4.积极联系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毕业生为学生捐资助学,如xx毕业生设立的xx奖学金等,自xx奖学金设立以来,一直按照xx奖学金管理方案内容认真执行,截止到xxxx年xxx月共奖励考研同学xxx元,获奖人次达xx人占毕业生比例xx%,帮助和奖励品学兼优和考上研究生的同学。
5.还多方联系需要兼职岗位的企业和单位,给学生介绍护校、家教和各种短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可以勤工助学。
三、坚持不懈,创新工作方法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 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 (村) 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
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16) .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7 (3) .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学生私下议论:“敢说、会说、能说的,得票就多;内向、不会说,说的少的得票就少”。还有一名学生向辅导员揭发:“李某因为在宿舍拉选票才获得的资助,他承诺得到助学金后就请大家吃饭”。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有些辅导员害怕麻烦,没有拿出具体的评定细则和量化指标,鉴于贫困生名额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从而出现拉选票的问题,这让助学金政策变了味,成为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有一位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自尊心较强的女生因为在台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况而落选,结果导致能否获资助不是以家庭实际困难为依据,而是取决于台上陈述是否“悲壮”,表现是否“精彩”。
有些辅导员为了体现助学金评选的“公开、透明”,规定申请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在众人面前详细阐述家庭贫困状况,本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比较自卑、内向且自尊心强,这时如果强迫他们在同学面前“自我暴露”,无异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从而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爱面子”而忍痛放弃申请助学金的机会,而不太贫困却能说会道的学生再稍加悲情演绎则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贫困”的贵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学金发下去没几天,其中两名获资助的学生就在饭店请客吃饭,其中一个还换了一部新款手机,班里其它学生发现后,议论纷纷,愤懑不平,辅导员知道后非常恼火,但为时已晚,钱已经发了下去。
很多辅导员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些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按政策也理应得到资助,但是获资助后不是心怀感恩,刻苦学习,而是拿着资助的钱进行奢侈性消费,穿名牌,买电脑,大吃大喝等,这严重违背了助学政策的初衷,同时也会引起其它学生议论和不满。
(四)我贫故我得,舍我其谁
一名女生课下到办公室找辅导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认为评选不公平,我家比张某家还困难,凭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辅导员经常抱怨:“个别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不思进取,旷课迟到早退一样都不少,资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资助,也确实困难!更可气的是有个别学生还理直气壮:‘我家贫困,凭什么没有我的?’最让人不解的是有些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嫌资助太少,大有助学金非我莫属的气概。”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学得到了高额助学金,有些没有得到或没有参评的学生心里极不平衡,因此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团结。有些学生甚至发话:“明年我也开证明申请,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据相关调查,很多高校大二学生比大一新生入学时申请助学金的人数多几倍。不可否认,一方面是学校资助工作宣传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资助金额大,门坎比较低,学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乡镇、居委会(村)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出具的困难证明,就符合申请条件。再加上出于乡土人情,缺少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地方部门出具的证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导致了一部分本不贫困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出了证明,加入到了“伪贫困生”的行列,这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增加了认定上的困难。所以各级相关部门应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责,严格把关,从源头上确保公正、真实。
(六)助学金与学校奖学金的博弈
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各自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难怪有些学生私下议论:“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考个第一名奖学金也就800元,你看张某某学习一般,就是家里穷,助学金就得了3000元,助学金比奖学金强多了。”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额助学金的诱惑下原本用来激励刻苦学习的奖学金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0%左右。由于条件低,限制少,资助金额大,每年评定前期必然会引起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各类学校自设奖学金条件相对比较高。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相对助学金来说各级各类学院奖学金具有门槛高、条件硬、名额少、竞争激励等特点,但奖励金额却没有助学金多,如何平衡助学金与奖学金之间的关系并凸显对学生进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认定,创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一)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细化标准国家助学金是政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专门设立的,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辅导员是这项惠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助学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学,辅导员应该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标准,不怕麻烦,以贫困事实为根据,不怕得罪学生,切实规范评定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定细则,再通过我们平时观察、查阅档案、个人谈话、电话访问以及学生咨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建立贫困助学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发放”的模式,实行“长期跟踪监督及随时退出”制度
高校应成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全院的助学金,实行分批多次按月发放,长期跟踪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条件,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立刻停发,随时退出,从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两次发完,对受资助学生无法有效监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的资助名额分配制度,宁缺毋滥,实行“按需分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打破班级、系部界限,不应等量平均分配名额。实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资助条件的才可以申请,宁缺毋滥,剩余名额由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会统一管理,循环使用。
(四)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高额无偿助学金滋生了部分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应将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岗位相结合,比如让家庭困难学生清理校园公共卫生;课余时间兼做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助理员等工作。变无偿资助为有偿使用,这样通过自己劳动获取资助,会更加踏实和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五)坚持物质资助的同时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辅导员在物质助困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减轻物质贫困带给他们的压力,鼓舞他们生活学习的勇气。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注意事项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国有句古语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说不怕东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资助工作时,只要辅导员坚持公平公正,宁缺毋滥,使资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它学生是不会有意见的。
(二)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辅导员要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坚持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坚持资助与承担义务责任相结合;坚持资助与自立自强精神培养相结合。
(三)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匮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绝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导他们自信、自立、自强,使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四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解读
(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困难学生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参考文献
[1]杨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沂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研究与优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孙兵.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外国语学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近几年,学生资助工作一直是国家对教育发展方面不断强调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积极遵循国家教育政策,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扩大受惠的学生群体,外国语学院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也紧跟学校步伐,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形象,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帮助学生度过难关更好地学习也是我们教育的应尽责任。因此,外国语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在院党总支、院行政的带领下,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为核心,以国家奖助学金、秋季补助,勤工俭学,大学生生源地和高校信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为重点,从大局出发,不断开拓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享受精彩的大学课堂,倾听学生心声,用爱心筑起通往知识的桥梁,赢得了广大家长与学生的支持与好评,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学院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勤工俭学。
秉着“扶贫、励志、助成才”的资助工作理念,勤工俭学在为学生提供岗位自主挣钱的同时,也给学生创造的锻炼自身,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学院设立的资助小组及时收集岗位资料与传达信息给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勤工俭学的自强氛围,勤工俭学的学生也被评为学院的“自强之星”,进行精神的宣传与学习。
(二)学生贷款工作:
1、克难奋进,搞好生源地贷款申办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预备工作。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各级下发班级通知,每人下发了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和一份办理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宣传资料,对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的需求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进行了广泛地生源地贷款政策宣传。
利用学校网站进行宣传,提醒学生们关注专门开辟学生资助政策的信息及动态专栏发布相关资助,政策,措施,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间,贷款流程,资料要求,诚信教育等宣传。
利用展报,宣传栏等学生经常利用获得信息的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放于醒目处,为贷款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气氛,奠定坚实基础。
(2)精心组织安排,做好办理工作。
1、领导重视,机构完善,分工明确。设立专门负责的老师统一管理,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工作负责。努力做到及时,全面,科学,合理。协调好家长和贷款银行,让学生和家长熟知政策,并从中受惠。
2、聘请两名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认真,负责协助老师工作。
3、设立工作小组,依据日期分段办理,相互合作快速办理。根
据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工作流程,共设立了咨询处、材料审核处、合同录入处、盖章签字处四个工作小组。
4、坚持公平,公正,统一尺度办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做好解释工作,对大限度做到有贷尽贷,有效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
5、为了安排组织好今后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我院召开学院资助工作人员培训会议,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讨论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采取有效措施。
(3)及时联系沟通,做好协调工作
学生资助管理认定工作组及时与邮政储蓄银行取得联系,要求银行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办理现场,由学生现场填写开户申请和委托扣划书,然后工作人员收取相关资料到银行批量开户,再直接将存折和储蓄卡带回分发到学生手中。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方便了学生和家长,减少了他们在路上往返奔波的次数和办理贷款的成本。
2、协调合作,搞好生源地贷款发放工作
生源地贷款资金经开发银行审批下发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与贷款处联系,并提供贷款下发名单,督促他们按照放款程序划拨贷款。每天,都有专人拿取退汇单,核对相关信息后再及时提交,保证资金拨付能及时、准确到位。
3、加强联系,搞好生源地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收取工作
为了保证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正常收取,学生资助管理认定工作小组
通过多种方法与贷款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告知贷款偿还和利息收取的程序和日期,详细介绍生源地贷款提前还款和年终扣划利息的流程及截止日期,然后根据申请表上的联系电话,逐一通知提醒。截止目前,已经有26位同学提前还款,还款金额达175462.4元,2009年共收取30位毕业学生利息共计22611.36元。
(三)奖学金,助学金。
学院制定《外国语学院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培养。评定完后,将资料整理成档,并定时发放资金。
(四)秋季生活补助。为了缓解物价的压力,考虑带到高校学生具体情况,遵守学校指示,学院针对贫困生,发放秋季补助。
(五)募捐。
对于家庭情况特殊困难的学生,响应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号召,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号召学院师生,为他们募捐。外国语学院有一11级学生患病需要长期住院,在团学会族汉子的全校募捐活动中,为该学生献出了一份爱心,现该学生已经成功返校。
(五)绿色通道。
针对家庭特别贫困,残疾学生,或者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给予绿色通道,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体验党和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六)实践部拉赞助,提供兼职等。
学院团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忘为学生利益着想,为学员活动拉赞助的同时,将贫困生的利益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成果显著,先后有校内的商店,兼职中心等提供兼职工作,且工资有标准保障,切实维护了学生的利益。
(七)其他渠道
在针对有学生家庭或个人发生突发状况出现经济问题但该学生之前没有入贫困生库的情况,学院资助管理认定小组会主动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以及补助等,及时帮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
(八)工作到位,成绩显著,效果喜人。
上述措施的有力开展,保证了我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工作。2012年,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接受2010年续贷和2011年新贷申请70多份,经审核,通过了贷款申请并成功签订贷款合同60份,贷款金额达到了40多万元。另外,办理了2009年20 续贷人,贷款金额12多万元。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过程中,外国语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保证了生源地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贷款资金经开发银行审批下发后,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与银行联系,并提供贷款下发名单,督促他们按照放款程序划拨贷款。截止目前,2011年续贷的资金已全部拨付完成,2011年续贷的资金预计12月底能全部发放到位。为了保证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正常收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10月底开始,就通过多种方法与贷款学生家
长进行联系,告知贷款偿还和利息收取的程序和日期。首先是给每位毕业学生的家长发一封信,详细介绍生源地贷款提前还款和年终扣划利息的流程及截止日期,然后根据申请表上的联系电话,逐一通知提醒。截止目前,已经有28位同学提前还款,还款金额达196432.5元,2010年共收取30位毕业学生利息共计24321.46元。
2011年,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还及时与国家开发银行长沙分行取得联系,要求银行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办理现场,由学生现场填写开户申请和委托扣划书,然后工作人员收取相关资料到银行批量开户,再直接将存折和储蓄卡带回分发到学生手中。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方便了学生和家长,减少了他们在路上往返奔波的次数和办理贷款的成本。
2、奖学金和助学金顺利开展。我院享受2011年秋季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数达到100人,资金8万多。第一批计划下拨后于20010年冬季季补发到位。第二批计划2011年6月下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督促学校发放到位。享受2011年秋季助学金的学生数达到40人,资金15万多。第一批计划下拨后于20年冬季季补发到位。第二批计划2011年6月下达,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督促学校发放到位,并成功接受了学校专项检查。
(九)加强资助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
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转发上级有关文件,并根据工作实际专门制定了《外国语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查。
为充分帮助困难学生,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缓解受困学生的生活压力,我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拓宽思路,开拓各种渠道,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十)总结经验在今年的资助管理工作中,我们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后,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出以下几点自我批评:
1、宣传过程中仍存在力度问题,班级下达消息不到位等。
2、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体系还欠完善。
3、部分工作可能存在滞后问题。其中,很多外省学生离家远,不能及时上交材料,以致学院工作落后。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全体资助工作人员都能热心工作,深情资助,用扎实认真的态度成就这份爱心事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工作出现纰漏,也没有任何学生和家长投诉。在今后的工作中,外国语学院资助管理工作将在的学校的领导下继续努力,认真落实好每项资助政策,为贫困学生撑起一块希望的蓝天。
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学会
优秀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李XX,女,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专业2014级学术型研究生。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XX大学学生会主席、XX壮族自治区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获得XX壮族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资助奖励。目前任XX大学学生团委副书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秘书处部长。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致力于服务同学、锻炼自我,在进取中不断成长,在挑战中不断超越。
一、服务同学,励志成长
从一名普遍的学生会干事成长为学生会主席,再到主持自治区学生联合会工作,她始终把服务同学作为工作动力,在学生组织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以“学生会是学校里最大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学生会主席要做学校里最好的志愿者”为标准,通过全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五期与XX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不断增强服务同学意识与业务能力,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维权、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推动了学生会建设与学生干部作风转变。2013年作为自治区学联驻会主席,她承担了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等大型活动组织筹备工作,展现了XX大学生干部的青春风采与实干精神,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二、锻炼自我,潜心学习
她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增强学习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研究,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提升科研能力,本科期间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许多实际工程项目的规划工作,多次荣获XX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XX大学“优秀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XX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这些奖助学金作为学习上的肯定与动力,使她更加刻苦勤奋,潜心研究。2014年作为专业第一名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截止目前,已有3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被EI收录。
三、勇于实践,不断超越
学习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2009年深入调查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清洁服务行业的行业现状,2011年参加“XX大学—台湾大学暑期联合社会服务活动”并获得了全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12年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全国铜奖、全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项目——“XX学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册运营,且已投资学生创业项目“米可传媒有限公司”、“X空间密室逃脱项目”等,使她在创业实践方面得到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历练。
******学院是*******学院一个比较年轻的分学院,自建院以来我们分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加大感恩教育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学院感恩教育实施方案。同时我们分院各级领导和老师还十分注重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不断开创思路,做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日常工作,如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拓练活动、学生日常课堂自习出勤、学生各项课外活动、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等,努力把“环境育人”的工作理念贯穿于每一项工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学院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使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成才。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很快,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学们上下届之间、差别也非常大,尤其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0年代的学生,他们生长在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化的环境中,思想开放,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面对当今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他们困惑很多,困难也很大,思想上增添了许多动荡因素,加之当代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多数都被呵护在父母的身边,一切事情都由父母一手操办,自立能力较差,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而大学阶段远离父母,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面对90年代新时期的大学生,如何做好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在平日的辅导员培训中,我们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我们非常重视及时与学生们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本着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通过召开班会,走访宿舍,找学生谈心以及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些工作不但消除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而且使我们及时的了解了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部分思想上比较松懈,有问题的学生,我先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兴趣爱好,想其所想,帮其所需,然后给予一定的引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端正了思想。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因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们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由点到面,力争为每一位同学创造一种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向。
重视“环境育人”,重视学生的学风、班风、舍风建设。企业讲究的是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作为学校,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人才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正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辅导员会议上,学风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重要思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上学期还明确规范了考勤制度,每堂课学习委员点名后必须由任课老师核实签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采取“说服教育与严惩不贷”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重新回到教室。通过全体辅导员老师的努力,我院的正课出勤率在全院的排名中始终保持在全院第一名。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凝聚学生的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班级是我家,宿舍是我家”的集体意识,都有与集体共荣辱的观念,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立足现状,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90年代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可行。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尽力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首先,尽可能地通过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其次是将对大学生的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我们每年的贫困学生仅仅靠国家和学校的财力来解决他们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通过创立多种载体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在逆境中成才的奋斗目标,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
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的迷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锻炼自己,建设国家;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调查,同时可以借助往届校友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促互动关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推动大学生就业关口前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就业之前,在学校期间就进行就业实习,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各种压力下,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大偏差,因此解决心理问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全院师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我分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09年全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排名中,我院名列第一。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学院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我院获得第一名;同年11月份,我院的杨雪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12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年12月份举行的“校园文化活动月”,我院被评为“学生宿舍文化文明单位”;2010年3月,我院获得“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2010年 5月,我院08级旅游管理一班与08级酒店管理一班均获得“青岛市优秀团支部”称号;2010年5月,我院的魏菲、赵卫新、徐英杰同学获得“青岛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10年9月,新生军训期间我院获得“作风纪律优胜单位”和“内务卫生优胜单位”两个奖项;2010年10月,全院组织的 “****学院金秋合唱节”中,我院获得学生组冠军。
1 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较难
其实要制定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这一标准去认定究竟谁才是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其实, 一纸证明的“权威”是很值得质疑的。
特别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变化, 及时掌握这些变化的情况并给予资助, 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造成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忽视, 从而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1.2 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在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中, 由于资助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资助的效果不明显。学校的奖学金分配情况中, 经济困难的学生拿到的比率很小, 学校奖学金的获得与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并不成正比。国家执行的资助贷款政策不是很完善, 相关单位、信用社系统、程序、盖章等不一样, 导致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 一再受得阻碍, 一拖再推, 耽误申请时间。在学杂费减免方面, 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有的高校基本不实行这一政策, 导致这项政策效果不明显。在勤工俭学方面, 勤功减学种类单一, 稳定性差, 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勤工俭学工作的发挥。在校贫困学生, 一般工作就是打扫卫生, 打扫教室等, 每天都打扫几遍, 每月下来, 给的工资也是很少。
1.3 无偿资助的弊端
在“奖、贷、助、勤、补、减、缓”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 其中, 奖、助、补、减属于无偿的。勤、贷则属于有偿的。无偿资助虽然能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思想, 同时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而对自我应该如何应对贫困, 渡过难关想得很少, 主要体现在学生只想到伸手“要”。因此, 无偿资助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1.4 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 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那么贫困学生经过长期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等, 对学习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造成自卑、封闭、妒忌、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在重视经济帮扶的同时, 往往容易忽视“思想帮扶”, 即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压力疏导, 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资助过程中如果不能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 他们容易产生精神及心理上的疾病, 可能造成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 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应该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 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 重视他们的心理反应。
2 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其优化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新资助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公平、准确的认定。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建设, 确保困难学生认定到位。根据各地经验, 确定一个学生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 有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即家庭收入, 来自地区 (农村、城市、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 , 在校生活费用支出情况, 多数同学的认同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困难学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对已认证困难学生的监督, 设立专门“举报箱”和“举报电话”, 便于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对资助申请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等各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总之, 国家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建立统一的、更加严格的、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而高校也应该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 摸索改善认证体系。
2.2 合理规划, 建立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资助体系, 能够进一步扩大政府和高校资助方式实现最大效果。从现实来看, 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最好选择, 因此要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资助方式的运行机制, 明确资助目标、原则、对象, 确保各类资助方式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高校应该参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建立通畅可信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档案, 并努力保证这一信息档案的动态性和真实性。高校应当建立以贷为保障, 以助为主体, 以奖为激励, 以其它方式为补充的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
2.3 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更多的可能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一切资助工作要围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而展开, 尽量消除因经济资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 社会除了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 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 要创造隐形资助与无接触资助, 形成平等的社会大环境。高校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培育民主、文明、平等、乐观、自信、感恩、自强的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专题活动, 给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自我展现的舞台和机会, 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真正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百万学子, 关系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切身利益。因此,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和探讨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途经, 努力拓展资助主体, 合理配置并优化使用资助资源, 构建更加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对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事, 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轨道。
摘要:为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高等教育, 给予家庭环境不同的学生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健全资助工作的考评机制和跟踪机制, 以保证资助资源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 从而使资助工作切实起到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79-81.
[2]单华生, 郭秀蓉, 蒋风, 等.扩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J].理论界, 2007 (5) :129-130.
[3]王妙.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2, 11 (447) :67-68.
[4]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4) :173-174.
[5]孟祥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 2014, 3:143-144.
【摘 要】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維度模式主要是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的,以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的服务发展型双资助为模式,以“贷、奖、助、勤、补、免、缓”等工作为体系。文章深入探究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现状、意义和内涵,探索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工作机制和高校辅导员的在双向维度模式构建中的能力要求与培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 困难资助 双向维度 构建
一、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有关“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的研究论文有三百余篇,但这对于汗牛充栋的教育类研究文章而言,其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而针对高校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互支持的双向维度模式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关于高校学生困难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小论文上,在核心期刊上尚未发现。而且现有研究主要是对学生资助体系本身的研究,缺乏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撑,缺乏助困与育人的结合研究,更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把资助与新形势下构筑“中国梦”和“青春梦”的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因此,目前理论界对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将更加注重助人成才和助困育人双向维度的结合。因此,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构建研究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贷、奖、助、勤、补、免、缓”的资助服务体系。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收费制度改革和扩大招生规模以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资助工作中一些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如资助体系单一化、物质资助与教育相脱节等。构建高校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互支持的双向维度,是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迫切需要,它能够进一步优化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学生困难资助服务是学生工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是顺应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能够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构筑“中国梦”和“青春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三)在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过程中,虽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贫困,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贫困依然存在。由于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里的重要载体,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表现在贯穿整个资助过程中的诚信感恩以及励志教育等。因此,其相对于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困难资助为载体并贯穿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真实和生动,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性。无论是受资助的学生本身,还是他们身边的其他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们思想道德素养。因此,通过学生困难资助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的内涵
(一)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的含义
双向维度模式主要是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的,以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的服务发展型双资助为模式,以“贷、奖、助、勤、补、免、缓”等工作为体系,通过助人成才和助困育人,保障广大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励志成才、完成学业和回报社会的助学服务系统。
(二) 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的特征
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以人为本,资助实施的政策性与敏感性,资助执行的广泛性与差异性,资助对象的庞大性与独特性,资助运行的程序性与协同性,困难资助的“无痕化”与保密性,资助工作的复合性与长期性等。同时,在具体资助过程中具有规范与导向、帮困与扶贫、励志与鞭策、能力提升以及和谐共进的功能。
四、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工作机制
(一)受助学生资格认定机制
“受助资格认定”是学生申请受助资格的前提条件。高校应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证,在规范受助学生相关证明材料的情况下,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年级公示→学院审核→建档建立→动态管理”的程序进行量化和严格审议。同时,针对受助学生资料造假,建立违规追究制度,追究学生生源地相关民政部门责任,并对造假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和诚信教育。
(二)主动资助困难学生机制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关系到贫困同学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首先,从心理和思想上引导贫困学生正确面对贫困,建立贫困学生定期谈心制度,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其次,建立学生班级困难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全面了解贫困生状况,主动在生活和思想上予以资助。
(三)接受学生主动求助机制
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情况下,建立困难学生主动求助机制,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求助时间,困难学生可以通过QQ、飞信或电话等进行预约或求助。求助机制包括两方面:首先,接受本来就经济困难的学生求助。其次,接受家庭突然遭遇重大变故而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求助。
(四)受助学生励志教育机制
重视受助学生的精神扶贫,让感恩成为其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学会把“贫困”变成“财富”,坚定受助后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决心,明确学习生活目标,立志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积极开展多种感恩文化活动,提高感恩教育的情境性。
(五)建立上级部门联系机制和与生源地合作机制
积极参加上级资助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及时了解各项最新政策和最新资助信息,及时总结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并及时上报。同时,高校加强与生源地相关部门的联动,保证困难资助工作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生资助工作QQ群、电话及短信等方式,及时把受助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到各困难学生生源地,建立困难学生网络数据库,实现学校、社会和生源地互相合作和联动。
五、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模式构建中的能力要求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理所当然成为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使高校学生困难资助工作双向维度发挥最大作用,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困难资助组织管理能力
深入细致做好“贷、奖、助、勤、补、免、缓”等工作。主要包括:①增强困难资助政策掌控能力;②提高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③规范学生困难认定工作能力;④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管理能力;⑤勤工助学管理能力。
(二)受助学生励志教育能力
全面细致掌握贫困学生思想状况。主要包括:①增强困难学生“心理扶贫”能力;②提高困难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③提高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能力;④开展具有励志精神的实践活动。
(三)困难资助资源整合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困难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这些资源的功能,给更多学生雪中送炭。主要包括:①提高人力资源整合能力;②增强信息与设备资源整合能力;③加强组织外资源整合。
(四)困难资助整体监控能力
提高资助工作执行能力,使困难资助工作能够顺利有序运行,真正让资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包括:①加强受助学生家庭情况监控能力;②进行受助学生消费状况监控;③开展受助学生心理状况监控;④实施受助学生诚信状况监控。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学生工作专业系统与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材料】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资助岗位职责06-26
学生资助先进个人申 请 书07-10
高校后勤先进典型材料11-05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09-16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09-19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11-1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20106-1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度总结05-29
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论文07-1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