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共9篇)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1

一是设定审计项目质量“第一责任人”原则。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活

动是在审计机关主要领导者的领导下,统一组织人员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围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因此审计机关主要领导者是审计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不定期项目质量评估。审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质量考评并作出评价意见,为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出建议,对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运用集体智慧撰写审计报告、提升审计成果。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法规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反映的问题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就事论事,为建议而建议,不能泛泛而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问题整改和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2

(一) 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本质原因, 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仅仅具备会计知识, 没有系统学习审计相关知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 还需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会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 知识结构比较陈旧, 相对单一, 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比较弱, 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专业的审计人员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按照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不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和风险。

(二) 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为了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 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管, 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这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管理的难度。由于工作任务量大, 人手少的缘故, 审计部门的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审计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例如, 很多审计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忽视了约谈这个环节, 只是简单通过检查账簿的方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纪律, 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降低了审计的质量, 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 缺乏强有力的管理

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需要重视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管理, 只有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 才能避免出现审计质量问题, 审计质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目前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 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并没有按照责任管理制度进行, 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没有从实际出发来解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在提高风险系数的同时也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 重视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主要是提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规范, 对自身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要想真正提高审计质量, 需要从审计人员抓起,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审计人员应该重视日常工作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指导开展工作, 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到工作的质量, 将风险意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二是树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观念,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 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是基本的要求;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的审计知识, 还需要结合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审计人员也要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1.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增强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高效的组织体系,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对于审计工作有明确的奖惩说明, 一方面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为, 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建立评估体系, 评估的主要对象是审计的内容以及方式, 审计部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 审计的方式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2. 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要始终贯穿整个工作。

首先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合理调配资源, 实现审计队伍的专业性和知识性, 审计人员之间要学会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其次是项目的选择, 制定审计计划之前应该仔细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确定审计的项目、内容以及目标, 便于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计划中应该明确指出工作的重点, 这样才能调配资源, 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工作重点的要求进行, 审计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加强审计人员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分享工作想法和建议, 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审计办法, 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具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是报告的质量, 审计工作结束后需要以书面的形式阐述审计的具体情况, 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关键。审计人员要反复核对报告中的问题、数据是否属实、调查依据是否全面、采取措施是否得当以及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

(三) 加强内部的管理

加强内部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制, 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控制程序、评估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处理质量等进行正确的指导, 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是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制定的标准来检测自身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一旦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要落实质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是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奖励制度来限制审计人员的行为,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审计单位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 重视审计过程中法律和法规的应用, 适当时候还可以实行跟踪检查的方式, 直接到被审计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相互影响,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加强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并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手段, 还是工作人员思维观念的转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需要高标准、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得完成审计工作, 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 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创新审计办法, 全面控制和规避风险。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审计人员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 将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观念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6) .

[2]段海蓉.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10 (8) .

[3]王昌令.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与及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4) .

审计关系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篇3

【摘要】 仅从审计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 审计关系;独立性;审计质量

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计活动中有关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规定了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审计关系的核心在于因审计关系而规定的各方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因审计关系而存在,但没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会导致审计关系的混乱。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审计关系如下:

(1)作为审计委托人的第三关系人将其财产委托并授权第二关系人经营管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接受委托与授权并承担起管好用好受托财产的受托经济责任。

(2)第三关系人为了了解第二关系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委托或授权作为审计人的第一关系人对其实施检查;审计人接受委托或授权对第二关系人实施独立审计。

(3)作为经管者的第二关系人为了证实自己履行责任的情况而接受审计人的审计:作为审计人的第一关系人实施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委托人的第三关系人,以对作为经管者的第二关系人之责任履行情况予以证明。明确审计关系和审计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审计活动的前提和质量保证。审计关系必须由财产所有者、财产经营者和审计者三方面构成,缺少任何一方,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

审计质量应当是审计活动作为产品满足受审计活动影响的人的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独立审计源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它通过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意见,协调委托人和受托人(被审单位管理当局)之间的利益的活动。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审计供求关系的扭曲、审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会计市场的无序竞争、法律环境问题等等,审计关系只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一、审计委托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委托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需求上。长期以来,企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是由政府管制机构的强制要求产生的,即政府规定企业每年必须有审计报告才能年检,企业自身并没有形成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要求,没有因为要提高自身的实力而去进行审计。政府作为宏观市场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以监督企业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而企业只是被动消极地按规定聘请事务所进行审计,市场没有形成自发的审计质量控制要求。而且我国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出面进行筹建和管理,所以很多公司的行为不是面对着市场的,而是面对着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达到了主管部门的要求,基本不用考虑市场的反应。对于获得上市资格、配股资格来说,重要的不是公司的业绩或效益、审计质量的高低,而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所以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它们的利益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

二、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

第一,公司产权结构。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公司的权力机构分成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营管理者),委托人拥有的仅仅是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是代理人。当前,多数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者既是审计委托人,又是被审计对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委托人无法获得经营管理的全部信息,只能观察代理人某些行动的后果。而代理人一旦发现公司状况不利于委托人时,总是试图通过编制虚假会计报表来掩盖事实真相,进而欺骗注册会计师,从而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现公司财务问题的难度。审计委托人与被审对象的这种同一性也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从而使审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第二,被审方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失真原因除了非故意的错误与漏报外,还有被审单位为了某种不正当目的而采用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等非法手段处理经济业务,以达到掩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目的。当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原始审计信息就具有不全面性和虚假性时、这就给注册会计师搜集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难,人为的增加了审计信息的风险性,使审计质量缺乏保障。

三、审计执行主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是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最小的主体单位,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除了注册会计师影响审计质量外,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与普通企业一样,是逐利性的经济组织。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自愿性审计服务需求严重不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各个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只能采取低价或给予相关人士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这种以价取胜争抢客户的特殊竞争行为,使得事务所对审计质量关注不够。

四、审计关系人相互作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委托人——审计执行主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1.收付费问题。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相关的收费标准。报酬更多的是以公司期末资产总额、合并报表单位数等指标为基础,由事务所报价,双方协商确定。较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而且,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事务所相互压价,降低审计成本的现象日益严重,审计质量必然会下降。

2.业务约定书的签定。委托人应与注册会计师签定内容合理的业务约定书,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审查权限、付费问题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制定和安排,给注册会计师一个比较宽松和独立的工作环境,避免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约定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审计客体——审计执行主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安身立命之本,其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没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法律责任,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塑造形式上和实质上双重独立的职业形象。注册会计师不得与被审计客户有共同利益或存在利益冲突;在担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持有被审计单位股份的情况下,对该审计项目应实行回避的原则;在事务所发展多元化的服务时,应避免同一注册会计师同时执行审计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应按照成本加正常利润的原则,不能降价招揽客户,为了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差旅费应在自己的成本范围内核算,避免外界认为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过于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缺失,客观上会导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失去内在支撑,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三)“委托人——审计客体”对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

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委托人与审计客体之间关系对独立审计质量影响的主要表现。由于没有合理的治理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所有者长期缺位又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不显著,使得审计所需的代理关系缺失,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清,张润斌.《小议审计的独立性》.科技创业月刊.2006(1)

[2]李冬梅.《提高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途径与对策研究》.《会计之友》.2006(4)

个人对审计质量的承诺书 篇4

鉴于你们检查区教育局系统集中记账中心外其他有关独立核算单位等情况。为了表示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充分的配合,现就有关情况承诺如下:

1、本单位向审计组提交的审计事项涉及的相关会计资料是真实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国家其他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编制的,本单位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2、为配合审计,所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重要经济合同、会议记录和其他有关文件等,我们将随时提供你们查阅。

3、除向审计组提供的独立核算单位外,本校无其他独立核算的单位。

4、本单位承担因提供不实资料或未如实提供资料而产生后果的法律责任。

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

财务主管签字或盖章: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5

采用文献[11-12]规定的方法测定各样品的烟丝填充值和烟丝结构;采用文献[13-21]规定的方法测定烟支物理指标;采用文献[22-25]规定的方法测定各卷烟主流烟气指标。由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评吸委员组成评吸小组,依据标准[26]规定的方法对各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

对6组混合试验烟丝物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置信限小于0.05条件下,3个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98,说明变量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由掺配物与填充值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任何一种梗丝的掺配量,均可提升混合烟丝填充值,其中丝状梗丝对混合烟丝填充值影响最小。由掺配物与整丝率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丝状梗丝对烟丝整丝率的影响可以忽略,片状梗丝与颗粒状梗丝存在交互作用,当颗粒状梗丝取固定值时,随着片状梗丝的比例增加,整丝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片状梗丝取固定值时,增加颗粒状梗丝会导致整丝率下降。由掺配物与碎丝率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当其他两个变量取固定值时,随着片状梗丝比例增加,碎丝率逐渐增加,这是由于膨化塔式梗丝膨胀技术制备的梗丝较薄,在掺配过程中易导致二次造碎;随着颗粒状梗丝比例增加,碎丝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采用烟梗微波处理技术制备的颗粒梗丝长度为3~6mm,且耐加工性较强,不易产生二次造碎;随着丝状梗丝比例的增加,碎丝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可能是由于滚筒干燥处理的梗丝膨化效果较弱,梗丝呈现烟丝的物理性状,丝长且有一定韧性,在后续加工过程中不易产生造碎,但丝状梗丝达到一定比例后会使碎丝率增加。

对6组试验烟支物理指标进行检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5。由表5可知,在置信限小于0.05条件下,卷烟单支质量、吸阻和端部落丝量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98,说明变量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回归方程拟合精度较高,而硬度回归方程拟合度相对较低,故暂不讨论。由表4和表5可知,试验范围内提高任一梗丝的掺配比例可适当降低卷烟单支质量,但影响都较小。由卷烟吸阻回归方程可知,当其他两变量取固定值时,增加片状梗丝或颗粒状梗丝的掺配比例,卷烟吸阻均随之增加;提高丝状梗丝掺配比例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卷烟吸阻,其中片状梗丝对卷烟吸阻的影响最大,颗粒状梗丝和丝状梗丝对卷烟吸阻的影响相对较小。由端部落丝量检测结果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随片状梗丝掺配比例的提高,端部落丝量呈下降趋势,提高丝状梗丝的掺配比例使端部落丝量增加,随着颗粒状梗丝的增加,端部落丝量先下降后上升。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片状梗丝和颗粒状梗丝的掺配比例有利于降低卷烟端部落丝量。

对6组试验卷烟主流烟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见表6。根据表6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在置信限小于0.06条件下,3个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98,说明变量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由烟气烟碱释放量检测结果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单独增加颗粒状梗丝或丝状梗丝掺配比例,烟气烟碱量均呈下降趋势;单独增加片状梗丝烟气烟碱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焦油释放量检测结果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单独增加片状梗丝添加比例焦油释放量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提高颗粒状梗丝或丝状梗丝添加比例可适当降低卷烟焦油释放量,但下降趋势较缓。由CO释放量检测结果及回归方程可以产出,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单独提高颗粒状梗丝添加比例可适当降低CO释放量,而随片状梗丝和丝状梗丝比例增加,CO释放量随之增加。由抽吸口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试验考察范围内,随各掺配物掺配比例的增加,抽吸口数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增加各掺配物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均可降低卷烟焦油释放量,但增加片状梗丝和丝状梗丝会导致CO释放量的升高。

以正常生产的A牌号卷烟混合烟丝检测结果作为检验项,比较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考察回归方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除碎丝率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外,其余各方程误差均较小,说明方程可信度较高,可作为掺配比例设计的预测模型。碎丝率方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可能是由于为使烟丝与掺配物达到较好的混合效果,人工混配次数较多导致烟丝造碎增加,因此试验结果中碎丝率的检测结果均偏高。而在线生产时,加香前振筛可筛除部分碎末,而烟丝碎丝率检测取样点在加香后,所以在线生产烟丝碎丝率检测结果较预测值低。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篇6

审计报告作为一种审计法律文书,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浓缩体现。它既能反映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运行成效、存在问题等内容,也能反映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以及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工作质效的直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补齐短板、突出特色。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一是审计报告要有针对性。每一个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要分别给被审计单位和政府部门报送审计报告,而被审计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又是不相同的。因此,审计部门在形成审计报告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给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要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有理有据;给政府部门的审计报告,除了明确审计发现的问题外,更要在如何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撰写审计报告上下功夫。要严把审计报告写作的质量关,多学习优秀审计报告范本的写作模式和文字表述,不断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撰写审计报告时,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要全面反映,审啥评啥,重点突出,清晰表述,用词准确。修改过程要留有痕迹,切不可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交由一人独立撰写。此外,还要严格审核把关,切忌含糊或片面表述,千篇一律,内容空洞。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7

一、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作业规范,收集和整理资料,用以记载被审事项的主要情况,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依据的一种专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既包括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全部审计证据,也包括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所作的初步结论。因此审计工作底稿既能为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又能反映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

1.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判断内部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但不同的人因对准则的理解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同或审计经验的不同,对某一具体审计工作可能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论。而且有时因公司对内部审计的特殊需要,即使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也不一定能完全地满足公司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是指在总结相关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审计经验的前提下,对每一类审计项目设计规范的、标准格式的工作底稿,作为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指引。通过标准审计工作底稿的实施,确保同一类审计项目有明确的必须执行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重点,确保针对同一审计事项,每一位审计人员均有同样的审计认知和审计结论。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内部审计的任何一类项目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工作,不能因时间紧张或其他原因而不执行必要程序进而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即以制度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促进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地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有效保证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效得到公司管理层、监管当局及外部审计的认可。

2.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寻找投资项目以增加盈利点已成为常态,如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基建、配网、技改等项目不断上马,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招投标项目、营销管理都要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以便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是否严格按规定执行进行监督、评价。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同时审计人员并未相应增加,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个矛盾。

内部审计由于审计项目多且性质不同,所以审计工作底稿一般都不统一,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制,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不仅使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汇总增加了难度,也为审计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首先就是使审计工作底稿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统一,以便大大缩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3.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内部审计工作要极大地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不同审计人员由于所受的专业教育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及审计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判断可能各不相同,作出的审计结论当然也不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是在听取各类审计项目专业人士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原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每一张工作底稿都形成标准化审计指导文件,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就对该审计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判断行为、判断程序,这等同于给予审计人员进行了“现场的专业培训”,依此可以减少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

正如作为外部审计主要力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一整套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载体设计了标准的审计工作程序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如被审计单位出现问题,在界定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承担责任时,审查的依据就是审计工作底稿,如所有的程序都严格按规范执行但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那就是审计风险而不承担审计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依据完全就是以审计人员所做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评价,因为审计人员将审计程序、审计判断的依据及过程都反映在工作底稿上了。

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设想

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作业标准的组成部分,又是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具,是审计程序规范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实际执行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关键在于详简得当,即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尝试对工作记录进行适当简化与合并,使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形式上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在内容上做到资料详实、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目的、范围、实施过程、工作重点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标准化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设计虽可以借鉴CPA审计工作底稿,但设计时应有不同考虑。

(一)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应根据审计项目种类不同分别设计。

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设计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系统,但因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业务是对年报的审计,故其偏重的是财务审计,因此一套标准化流程和工作底稿即可满足所有需要。内部审计则不然,财务审计只是内部审计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大量的工程审计、专项审计等,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当然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也就更高,绝不是一套底稿就能满足全部需要的。但不论审计重点是否相同,工作程序应是无差别的,都是收集审计证据,出具审计结论。因此,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实施时对不同的项目可以采用相同的工作流程,但必须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别设计不同的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以满足需要。

1.审计准备阶段只需“审计计划与项目风险评估底稿”即可。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业务准备阶段的大量工作,对内部审计而言,审计项目一般都是指定审计,不管审计项目的风险有多大,这些审计项目都是工作职责,故审计项目承接时的相关审计工作底稿都是不需要的。

但是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依据内部审计工作准则的规范要求,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结合所搜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并成立高效、精干、分工合理、严谨负责的审计组,是整个审计事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不论是哪一类的审计项目,事先控制的工作具有同质性,故可以设计统一的工作底稿来规范,如设计“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底稿”,在此底稿上将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小组成员的组成、安排,要执行的审计项目中的关键风险点均反映出来,并将在具体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也做好选择,并且指定这张工作底稿由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完成。

2.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应按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分别设计。实施阶段是对具体审计过程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部分,在具体进行工作时要求:第一,建立自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次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把审计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人、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质量责任网络;第二,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地全面完成具体的现场作业;第三,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初步审计意见。

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比较广,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如工程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实施阶段的审计工作底稿应按审计项目的类别分别设计。每一类审计项目都应分别设置测试底稿、取证底稿和分析汇总底稿,这三类底稿应反映整个审计过程,根据这些底稿得出的初步设计意见是分析汇总底稿的组成部分。此初步审计意见应与准备阶段提出的关键风险点进行相互印证,以鉴别、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底稿数量庞大,因而在标准化工作底稿设计初期,可以先以一个项目作试点进行设计,在一个项目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开始第二个项目底稿的设计,久而久之形成较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体系。

3. 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应按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分别设计。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可以将初步审计意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一方面使被审计单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被审计单位有自我申述的机会,为最终形成客观、公正、恰当的审计意见提供保证。这个阶段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底稿应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设计不同的格式和措辞,因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点和审计结果的关注点是各不相同的。

(二)每一类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应全面设计,选择使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工作底稿是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来设计的,因为其主要侧重点是审查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服务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包括股东、银行、债权人、政府和潜在的投资者等,因而CPA在审计时除了要考虑审计质量外,还要时刻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行业协会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故只要是准则规定的程序都必须一一执行,否则一旦出具错误审计结论那就是审计失败了。

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从风险管理、控制、公司治理入手,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效果,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有效地、经济地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目的。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公司每年下达的工作重点有选择地执行审计程序,加上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可以大为简化。当然从设计完善性的角度而言,在具体设计审计工作底稿时可以按照法规制度的要求尽量设计得全面、详细,但在真正使用时,可以由审计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在这类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中选择本次审计适用的底稿,这不仅指对审计工作底稿数量可以选择,而且对每一份底稿上的工作程序表也可以选择,只要达到预计的审计目标即可。如技改、大修审计项目,可以根据公司及国家相关的法规并结合公司每年的指导性意见及审计经验设计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但对于具体某一个审计项目而言,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在评估风险后确定选取其中的部分审计工作底稿作为此项目审计应完成的工作。

(三)内部审计标准化工作底稿中审计规范应以经验审计为主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且因财务审计的特殊性,完全据此确定审计程序是可行的,故CPA审计可以说是严格的实施法定审计程序。而内部审计的规范依据大大超过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除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外,同时还要执行本公司内部制定的有关规定。此外公司总部每年还要发布审计工作重点指导,故相比较于CPA审计,内部审计依据的法规、制度更多。正是由于二者审计依据上的区别,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难度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更大。

内部审计资源匮乏与审计范围广的矛盾决定了内部审计无法像CPA审计那样严格执行法定审计程序,因为这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人力配置上而言均是不可行的,故在设计工作底稿时对审计工作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有所考虑,即如何既达到审计目标,又能减少审计工作量。在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设计时,可以借鉴CPA审计工作底稿的模式,在每一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的首页将项目要实施的审计程序首先确定下来,即告诉审计人员应怎样实施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南。由于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故应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结合公司每年发布的审计要求,以审计项目风险点为主要审计内容,发现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找出全部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上规定执行的审计程序可以总结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而定,即以经验审计为主。如内部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技改、大修项目审计,审计人员在这些项目的审计中会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对此项目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方面非常清楚,只要将这些经验梳理、总结成文作为项目的审计指导,即可达到审计目标。这些经验是从法规制度中提炼出的精华,是审计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比相关法规更清晰、更行之有效的审计指导,有了这些审计指导,即使是一个从未承担过技改、大修项目的审计人员承接了此项审计任务也能较圆满、高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正像注册会计师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的实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样,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的过程将更长,撇开内部审计项目种类众多不说,由于公司业务在不断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审计项目出现,即使在一些历年都有的审计项目中,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在不断出现,因此,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从简单到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对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分析、总结,以完善审计程序,这个完善过程将贯穿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文青.规范编制内部审计工作底稿[J].审计月刊,2006

[2]王红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J].经济师,2008(11)

[3]刘爱东,张欠欠.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时代金融[J],2013(23)

[4]李红梅.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J].审计与理财,2014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8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得动员全社会、各方面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环境。

关键词:审计环境审计质量改善举措

1影响审计质量的环境因素分析

凡是能够对审计产生作用的因素,都属于审计环境内容的范畴,一般可分为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

1.1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观环境因素分析审计的主观环境是指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1.1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前提。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存在和作为审计工作具体执行者的审计人员,处于被审计单位的对立面,与被审计单位是一对矛盾关系,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面临着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和方方面面的阻力与干扰,存在着一定的消极畏难情绪。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很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思想,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进而产生一些纪律松懈、作风涣散、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因此,审计人员的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和执法意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做一名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的前提。

1.1.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基础。职业道德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从事正常职业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揭露和纠正经济领域违法违纪问题是一项重要任务。审计人员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专业服务的神圣职责。包括:依法审计,坚持原则,是对审计人员的政治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对审计人员的作风要求;廉洁奉公,保守秘密,是对审计人员的法纪要求。所以,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水平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1.1.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关键。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较为复杂、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脑力劳动,因此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从队伍素质上要建立一支能适应新的审计领域,如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审计组织结构上来讲,既要有懂得宏观经济并精通审计技术的专业人才,又要有同时也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1.2影响审计质量的客观环境因素分析

1.2.1经济环境因素——决定着审计发展的规模。经济环境是指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外部经济影响因素。首先,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实力强、财务状况好、管理人员品行好素质高,其造假舞弊的可能性小,审计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其次,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若整体经济发展表现为健康、稳定、有序,波动小或无波动,通货膨胀适度,被审计单位容易筹资、容易获取利润并能保持均衡增长,就不会也不必提供虚假信息来欺骗信息使用者,审计工作就容易进行,审计质量自然就有保证。第三,经济资源变化。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经济资源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才、知识成为重要经济资源,由此而产生的无形资产计量、核算和监管问题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质量受到影响。第四,经济政策的出台。新出台的经济政策济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如果这些政策考虑得不完善或变动幅度大,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会产生不正当逐利行为,增加审计的复杂性与难度,审计质量就受到影响。

1.2.2法律环境因素——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地位。包括间接法律环境和直接法律环境的法律环境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①间接法律环境主要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或主要在审计完成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判断的一些法规。这些法规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纳税的主动性,也就影响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进行。②直接法律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一系列审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约束规范政府审计行为、民间审计行为和内部审计行为的法律规定。上述规定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应与时俱进,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充实、完善。

1.2.3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审计的命运。政治环境因素,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影响经济、法律等其他因素间接影响审计理论与实践,从而影响着审计质量。首先,政治体制影响审计机构的地位。从世界各国来看,其审计地位无不与其政治体制有关。如果审计机构隶属于立法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司法,审计相关法律规范是由具体的职能部门自行制定,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如果审计部门是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地位容易受行政部门的干扰。其次,政治体制决定审计法律规范的特点和审计的内容。比如,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既有全国性的审计法律规范,也有地方性的,但地方的审计机构的权力较大,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审计法律规范,而不受全国性相关法律规定制约和影響,而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审计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

1.2.4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审计的质量。社会环境主要指审计法律规范制定者、审计执行者、被审计单位的素质、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因素。首先,审计质量高低的评判主要标准是审计法律规范,而审计法律规范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制定者的素质。制定者的素质高,审计法律规范就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审计质量就会得到更好的保证。其次,审计执行者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对审计法律规范的理解,而且影响其对审计相关法律规定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三,被审计单位的素质。包括:主导因素——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素质,如果管理人员素质高,品行正直,审计容易进行,审计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反之,则就不会出现舞弊造假行为,审计质量就没有有保证。第四,主管部门的效率与意图。有些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行政干预会计和审计业务,授意或指令审计人员对虚假会计报告大开绿灯,将最终导致审计质量严重下降。第五,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判断和监督意识。如果社会公众具有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既减少了对会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的误用又注重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就会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的举措

从以上分析可知,审计环境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1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审计质量提高的环境注重经济规律研究,健全市场经济制度,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避免会计、审计工作中不利因素的出现。注重法律、政治环境研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选择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机构设置方式。注重社会因素研究,强化社会监督力量.注重国际环境研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审计理论方法和成功的审计经验。注重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比如无形资产审计、人力资源审计、国际审计、电子计算机审计等。

2.2构建合理的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审计目标的多样性和审计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多层次性。一个合理的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应包括社会期望(最高衡量标准)、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和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规定要合理,即绝大多数审计人员能够达到,绝大多数社会公众满意。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 篇9

施方案

区审计局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区审计局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局《关于在全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紧密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审计质量年”,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内容,紧紧围绕黄山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审计质量年的宣传活动,不断

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努力打造审计项目精品,为实现黄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五年再造一个黄山区”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

通过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使审计机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审计执法行为,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计质量年”活动内容

继续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贯彻和宣传。今年我局将以“审计质量年”活动为契机,继续将宣传教育工作引向深入,使广大审计人员牢固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精神内容和实质,正确行使审计监督权,严格审计执法;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灵活掌握运用相关法规,正确处理和定性审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发现涉嫌犯罪线索的能力,加大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提高依法审计 的水准。

继续开展审计质量培训和评选活动。我局结合实际,集中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审计业务“大练兵”活动,将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审计能手的作用,互相学习、交流、座谈,以学促训,以训促改。积极参加省市审计机关安排的各项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法律法规知识、审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审计知识等。积极组织对07、度审计项目的评选,向上级审计机关推荐1-2个审计项目参加优秀项目评选等。

积极参加市局举办的审计质量理论研讨会。各科室和每位审计人员要围绕今年的审计论文课题,完成理论调研文章,推荐2-3篇论文参加研讨。

积极参加市局举办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培训并举办本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培训。要以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为“范本”,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找出差距,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全面加强审计项目操作规程的指导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在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制度,如:《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审计报告审定审计业务会议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的监督,严把审计质量关,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审计力量。我局在综合考虑审计项目的性质、审计目标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和审计人员数量、素质的基础上,参考上年同期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在保证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准确核定审计项目工作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严格审计监督程序,强化三级审理复核制度。要进一步提高对审理复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以6号令为标准,切实规范审计文书、复核操作程序,实现复

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要严格执行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抓好前二级复核;对党政领导交办的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重要项目,复核机构要关口前移,强化现场复核控制;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工作底稿的审核和检查。我局将把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果报告等纳入审计复核内容。

完善加强审计会议制度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切实降低审计风险。我局要严格按6号令要求,进一步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报告的编定,由局主要负责人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我局成立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确定审计项目管理重点,协调并及时解决审计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评估和追究审计质量责任;成立局审计整改督查组,促进审计增改意见的落实,确保审计效果。

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行审计质量电子化控制。年内完成与财政审计的联网,开展运用ao系统以及数据库应用软件的辅助审计。加强信息储存管理,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建立被审单位资料库、审计资料数据库、审计报告数据库、财经法规数据库、审计案例库等,以适应审计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需求。同时利用审计管理软件和网络平台,实现机关内部之间和市局之间的信息共享。

四、全面推行“审计精品”工程,强化创优意识。

严谨细致打造“审计精品”。今年我局要按照“审计精品”的标准和要求,多出“审计精品”,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快速提升。

开展“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的评选活动。我局将按照省厅和市局的要求积极开展评选活动,向上级审计机关推荐“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人选和相关材料。

五积极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充分开发审计成果的利用。

结合依法行政和法制宣传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审计质量年”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审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扩大审计影响,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审计形象。

加强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和再加工,提高审计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揭示深层次问题,写出有一定深度的审计信息,为党委政府提供可靠、有力的决策参考,促成部门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堵塞经济漏洞。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纪检、检察、组织、财政等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行审计成果公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将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其他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一果多用”。

六、加强对“审计质量年”活动的领导,确保将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成立黄山区审计局“审计质量年”活动领导组,组长:王慧萍,副组长:刘祥

永、张邦明、朱福红、梅卫东;成员:刘文斌、俞明明、汪苹、孟庆君、徐成法。下设办公室,刘文斌兼任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种蒜小学作文下一篇:餐饮店长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