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精选11篇)

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 篇1

高一数学组

郭丹瑶

很喜欢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道风景,教育也一样,我们教育着学生,而学生又时时刻刻的妆点了我们的生活。最近品读了一本《触摸教育的风景》,让我领略到教育也可以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触摸教育的风景》作者陈惠芳: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张家港市沙洲小学副校长,任教数学。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百名“好师徒”,张家港市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张家港市名教师、市数学学科教改带头人、市首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案例解读、学科频道、校园故事、教学杂谈、课题研究,其中大部分的篇幅是陈老师所撰写的教育叙事类文章。观陈老师书中的五大版块,各具精彩。正像窦老师在总序中给大家介绍的那样,陈惠芳老师的本书并不醉心于形式逻辑意义上的严密性,而是以中国散点透视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普通教师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陈惠芳老师《触摸教育的风景》一书中,各位读者除了能读到她教育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反思教训,更能也是更应当读到的,则是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文章看似简单,但从中蕴涵的教育哲理,却不压于各类专家名著。因为文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有些情况更自己亲身经历,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我想作为教师都知道将每天的教学事件都进行记录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但如果没有如此的坚持,我想陈老师就无法写出那些看似很小、看似很近,却常被我们忽略的故事。如果不是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是无法养成这种随时思考习惯。我想只有一个有心的人,才会觉得点点滴滴都是故事。只有一个有恒心的人,才会时时处处都在写故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悟出陈老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领略到她数学课上的独特风采。陈老师的数学课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活化,她发现《生活,让数学如此精彩》,于是倡导《让数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创新发展》,并进一步《谈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二是注重活动性。她在数学课不仅经常《剪剪、画画、说说》,甚至还《带着学生过马路》,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善于《破译孩子心灵的密码》,发挥《优点卡的魔力》,《接纳学生的异口同声》,《给每个孩子一个出错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搭一个凯旋们》,充分体现《赏识教育的育

人功能》。在案例解读中,她所撰写的文字中有不少是听名师讲课的体会。例如听特级教师李烈《师生呼导生术”》,刘德武《走进新课程听课随记》、吴金根《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等等。陈老师每次听课后都能深入挖掘名师课堂艺术的精髓,提出自己的反思与建议,给教师提供了走进名师、亲近名师、欣赏名师风采的机会。名师课例本身是一道风景,陈老师以解读的形式将这些风景定格,于是形成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陈老师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她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管理者,在书中有相当多的文字叙述了校园的教育故事。陈老师选择的28个校园故事,用爱心书写了28道美丽风景。从陈老师的校园故事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教育“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真爱风景。感谢陈老师在教育路上给我们带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受益不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我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成长需要多听课。我认为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每听一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渐渐地,我也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其他老师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进行琢磨,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每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所以我要将听课坚持下去。

二、成长需要多反思。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三、成长需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领会书中的精彩世界,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个优秀教师的深厚功底,高超驾驭课堂能力、活泼风趣的课堂语言,只能来自于持之以恒的不断读书,不断的充电,不断的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

读书笔记——触摸教育的风景 篇2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读书笔记 篇3

《哈佛老妈的教育笔记》,本书的作者森田友代,是一位日本着名的哈佛妈妈,三个孩子在她的教导下全部毕业于哈佛大学。

森田友代的三个孩子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目前都是成功的企业高管和律师。日本的哈佛老妈究竟有何神奇之处,竟然能把三个孩子全部送进哈佛大学并且全部如此成功?

森田友代有着多年的一线从教经验,大学毕业后即担任高中教师,后辞职自己开办补习学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绩也大幅提高,因此使这家补习学校倍受好评,先后有1600名学生在这间学校就读,培养出无数名牌大学毕业生。为了学习先进的海外教育经验,她带着家人一起前往美国,曾在旧金山居住过。2009年全家返回日本。

本书从哈佛老妈自身的经验出发,详述她的“放任”式家教和“目标式”培养法是如何成功的。她为何认为家里必须有一个“不讲理”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国留学?如何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动力?

日本人习惯相对评价,而美国人习惯绝对评价;日本教育以批评为主,注重记忆,而美国教育以表扬为主,注重创造力。全球化时代,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应当重视这样一个教育原则:让孩子适应令他感到害羞的事,并学会如何应对,从而树立自信。

人们往往因为做不到,所以感到不安。孩子的感受性很强,所以在这一点上更是如此。

因此,对于被大家看成“笨学生”、毫无自信的孩子,我们应悄悄地教给他其他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难背的算术公式或难做的应用题等),并在很多孩子面前提问,让他有机会表现一下。

其他孩子答不上来,这个“笨孩子”反而答得很好,他就会立刻受到夸奖。于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喜欢欺负他的孩子,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但使他树立了自信心,还能让他品尝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喜悦。

对孩子来说,最能让他们提升自信心的事,就是自己能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会很享受这个从“不能”到“能”的奋斗过程,并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培训学校,时间都是有限的,学习的好坏最终还要看学生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培训学校的作用,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拥有自信的机会,让他不断地提高自我。

孩子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应让他们放眼这个广阔的世界。

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 篇4

唐凤明

我利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爱的教育》。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主人公恩里科在小学四年级的读书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全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带入一个爱的世界: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同学之间都有着浓浓的爱,更有普通民众对意大利民族的爱,让我在爱中受到教育,也让我陷入沉思之中。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很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作为老师,每天都面对着一个个学生,年复一年,慢慢地,我们只是机械地上课、传授着知识,追求的也往往是分数、名次,试问,这样如何能让学生们受到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甚至对祖国的爱。正是教育中缺少着关于爱的教育,导致人们道德的沦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各种惨剧的发生:大学校园的投毒案、年迈父母被子女赶出家门,只能流落街头,学生弑杀老师等。如果这些人心中有着一颗爱的种子,他们又怎么能对自己的同学、亲人、恩师做出那样残忍的事情呢?所以,作为老师,对学生施以爱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作为老师,我们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

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培养出一批功利至上的人。这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其次,我们该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爱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雨露,但我们也要教育孩子对爱着自己的人付出相应的爱。爱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老师爱着学生,但作为学生,也要尊敬老师,父母爱着孩子,孩子也要爱着父母,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等。只有让学生学会爱,才能让其明白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教育的读书笔记[模版] 篇5

——教育因我的学习而精彩

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汤小芬

今年7月我才参加工作,接手班主任和两个班数学教学。毫无经年的我就开始大量地阅读具备实用价值的著作,以望通过阅读至少保证自己少走一些弯路。

其实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大四开学的时候。只是那时候心思还没定下来,没有感觉到什么是真正地教育,也没有承担100个孩子的希望的压力,整个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

再度拿到这本书时,驻足,流连,品读,回味,感叹于这样精辟的语言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同时也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作为教师的良苦用心。我觉得书上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作者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

作者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读到这时,我开始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不仅懂得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数学学科的渊源呢?结论是: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学习。

犹记得有位优秀的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

位历史老师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为何优秀,这一句话已明了。怎样进行这种备课呢?依旧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专著作。应当在你所交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6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主要讲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爱还有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友情。这本书写了让人尊敬的校长、有正义感的卡隆、还有刻苦学习的泼来可西等等。

有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有一个叫泼来可西的孩子很可怜,家里还很穷,他的爸爸天天喝酒,嗜酒如命还不务正业,家里只要有钱就买酒喝,每次醉醺醺地回到家还无缘无故地打泼来可西,打得一块儿青一块紫的,但是他从来也没有责备他爸爸,却在同学们面前说他爸爸从来都不打他,他学习也很刻苦,在这种环境下能考到90分以上。有一次,督学找到了泼来可西的爸爸并教育了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听了督学说的话以后,就再也不喝酒了。《爱的教育》里头还有许多家境贫困和刻苦学习的故事。 看看我,家里什么都有,可妈妈要是不催,我就懒得动手,我现在不光要刻苦学习,还要有效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7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8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埃德蒙多·徳·亚米契斯的代表作。这本书通过学校、家庭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父母和姐姐给主人公恩利科的信以及老师给同学们讲的小故事来体现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爱国之心。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什么动人的话语,但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动至深,热泪盈眶。记得那个身无分文、衣衫破旧的小男孩为了教训那些侮辱自己祖国的人,把他们施舍给自己的钱币狠狠地向他们砸去;记得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国,而牺牲性命的小男孩;记得那个为了弥补过错而将视作自己生命的集邮册送掉的小男孩;也记得那个为了不让父亲太辛苦而偷偷帮父亲干活的小男孩;更记得那位为了不让孩子掉课而坚持上班,以至于生病的老师;还记得······

想着他们,我也想到了自己。记得有一次,夜深人静,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不舒服,又是吐又是拉肚子,妈妈给我量了体温,40°C!妈妈马上抱起我,冒着雨赶去附近的小诊所,可是小诊所设备不齐全,没有很好的医生。妈妈又抱着我赶往大医院治疗。医生说幸好就诊及时,要不然病情会加重。之后,妈妈也感冒了,大概是上次送我去看病时淋雨淋坏了。我叫妈妈去看病,可妈妈坚持不去,说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这又是多么无私的母爱啊!

还有一次,我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组织同学玩游戏,我也不知道自己着了什么迷,一直坐在那里做作业,老师不让我写,我偏写,后来还哭了。最后放学时老师来找我,和我谈了心,让我积极参与游戏。之后,我便将老师说的话牢记在心,到学期结束时,我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拿到了奖学金。这又是多么感人的师生之情啊!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 篇9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10

读完这篇童话故事,我觉得宽容是和别人友好相处的大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多付出一份宽容与爱就会赢得多一份尊重与友谊。

★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600字

★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00字精选

★ 2022作文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

★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

★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读书笔记

★ 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爱的教育

★ 写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00字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 篇11

读了《我的教育心》这本书,我深深的为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而感动!

李老师说:“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这很难,但一定要保持,其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李老师这颗童心的“纯粹”实际上就是叫我们不为社会世俗所纷扰,不为追逐名利而累心,不为利益受损而丧气,要将教育当成一种信仰。如何能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呢?李老师给出5条建议:

1、永远保持现在这种纯净的童心

永远保持纯净童心的支撑点是把教育当成信仰,不为名利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生锈。我们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让自己保持童心有很多种方法: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谈心,聊聊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机会的时候加入到孩子们的游戏队伍中,放飞童心,感悟童真、童趣;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看他们喜欢看的书,和他们一起说一说对书中故事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会无形间拉近和孩子的心灵距离,也会让你自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只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要去尝试,要把纯真保持到永远。

2、要有爱心

有人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很多老师其实也是有爱的。真正的爱应该是不仅爱分数结果,更爱学生成长过程;不仅爱“优等生”,更要爱“学困生”;不仅爱学生的聪明乖巧,更要爱学生的贪玩调皮;不能爱少数,而要爱所有我们要将自己的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浇灌到所有孩子的心田。

3、要善于积累智慧

李老师说,帮助学困生的过程正是积累教育智慧的过程。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老师要理解他们。学困生经常得不到表扬奖励,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功,他们的内心深处缺少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更需要温暖,更需要关爱。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爱更多地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表扬、一个温柔的抚摸……都能体现老师对他们的爱心。学困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在师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4、要加强阅读

老师要善于广泛阅读教育名着,学习借鉴教育名家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运用在平日教学中,积极实践和反思,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5、要勤于写作

写作,是情感的升华,是智慧的结晶。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生活感悟,只要想写,就及时记录下来,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辅导员上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综治联络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