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中文简历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中文简历(精选9篇)

专业中文简历 篇1

求职意向

教育背景

(注意: 时间采取倒叙方式)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学校名称(如果有的话)院系名称

学位名称RANK:GPA:

主修课程:(选择不超过3门的相关、高分课程)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本科学校名称院系名称学位名称:RANK:/GPA:/

主修课程:(选择不超过3门的相关、高分课程)

实践活动

开始时间至现在 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职位描述

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工作成果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 职位描述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工作成果

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公司或社团名称职位名称地点

 公司描述 职位描述 工作内容以及权责范围

 工作成果 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锻炼

获奖情况时间 奖项名称???%学生)?次

时间奖项名称???%学生)?次

 专业技能认证:成绩:

 英语认证名称:成绩:

 计算机认证名称:成绩:

专业中文简历 篇2

一、高职中文专业教学现状

1.课 程开设散乱 ,系统性差 。

高职院校中文专业课程开设包括《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技能与训练》等。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纵观现阶段高职院校中文专业课程开设, 很难完整地开展中文教学工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中文专业课程,很多院校仅选择一两门主要课程开设, 还有很多学校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当做特定的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教学课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

对于一些中文专业教学,课时少、学分低是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的一大“特点”,课时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中的管理、行政等专业课上,如一些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学校只用很少学时来敷衍了事, 学生对中文的一些所应用的东西只能大致了解,远远达不到应用的程度。

3.教学方式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

现阶段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采用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单纯靠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死记硬背的东西占据大多数,学生理论学习太多,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虽然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 但都是通过作业、社会调查、竞赛等方式,这些方式做法简单,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学生无法应用学到的知识,长此以往变得缺乏应用和创新意识。

二、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展望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以培养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重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未来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老旧思想观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重视职业素质和技能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关于高职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积极改革中文教学内容 。

在中文专业教学内容方面,现阶段教材内容都是大篇幅的文字理论论述,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少之又少,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敢于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在现代科技浪潮下, 高职院校应当改变以往教师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先进的音频软件,融合各种声音、画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制作中文教学课件,将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开展任务导向型教学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

目前阶段, 高职院校运用任务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比较普遍,效果比较显著。任务导向教学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高职院校开展中文专业教学时可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即在前两年将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压缩,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技能实践训练。整个教学模式中通过课程任务进行,如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课外专业社团等形式完成。另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汇总设置一些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明确自己的任务方向,在具体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完成课程具体内容。在任务型导向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对学生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决, 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辅导。目前我国任务型导向教学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适应中文专业教学的较为成熟和值得推广的经验还未完善,高职院校更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创新等一系列手段, 科学设置适合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任务,有效设置课程具体任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立严谨的中文教学管理机制 。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严谨的教学管理机制加以保障,教学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教育环境。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自我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如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支持机制等,保持我国中文教学发展。

4.加大投入 ,积极创建实践教学环节 。

中文专业的实用性技能集中在阅读、交流、写作实践等方面,所以实践教学中,要积极建设符合学生训练要求的实践训练基地。如阅读训练中,编制适合中文专业的软件系统,收集与中文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料, 让学生定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献阅读。交流方面,施行体验式训练教学,借助计算机模拟各种讨论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有针对性地营造氛围加以训练。针对写作实践,开展写作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计算机定期完成写作计划,通过教师的专门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文专业古代文学情感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教学 情感教学法

在中文各专业中,“古代文学难教”、“古代文学难学”成为不争事实。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结合当前已形成的教改理论与实践,我们提出“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以救时弊。

“情感教学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是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综合。在逻辑结构上,情感教学既作为一种教学思维存在于教师脑海中,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存在于实践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时间结构上,情感教学起于教学之前的师生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因素始终贯穿,在教学结果上要达到师生情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一、应用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的重要性

㈠情感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古今文化“历时性”差异大导致古代文学难教与难学,学生读古文陌生,学起来更费劲。合理运用“情感教学法”于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教授者与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让教与学的双方都能在适宜课程开展的情感氛围中展开教学。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只有在富于情感地讲述中才能生成学习兴趣,继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拖沓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效果焕然一新。

㈡情感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吸收、积淀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越光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近年来,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融中华传统文化于教育体系中,“国学专业”也正在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而古代文学无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最多的课程。情感教学法借助其自身的情感优势,让青年学子更有兴趣、更主动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子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为中华文明得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

㈢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层面

近些年,大学生热点安全问题频现,如南昌航空大学彭某(男性)身穿丝袜与高跟鞋非正常死亡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连捅八刀致死案,复旦大学林某投毒、致舍友死亡案等,这些案件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少心理、情绪、价值观等问题,问题均指向了情感,情绪压力没有得到正常释放,或压抑,或躁狂。在健全人格培养上,情感教学具有先天优势,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如“温柔敦厚”的伦理情感、“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中和圆满”的审美思想等都是构建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立足于情感教学,通过“歌咏志、诗传情”的方式,感动学生,产生共鸣,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让“美”与“正确”真正为学生所习得。

㈣从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角度。

中文专业学生由于学科弱势,就业率往往不如应用型强的理科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教师以“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极大的提升学生情商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笔头书写与口头表述等方式锻炼,中文专业学生最应掌握的两个能力的水平得到提升。在未来就业上,掌握了高水平书写与口语表述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广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打下了坚实践基础。

二、“情感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㈠教师层面。

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具有充沛的情感因素,远如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梁、陈、王、赵”,都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性情中人;当代大学教师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情上的共鸣首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其情感也相对成熟和稳定,各种高级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这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情感地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阅历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充分条件。

㈡学生层面。

当代大学生从90后走来,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创新的思维、敞开的心态,尤其是更为细腻、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生活中得到响应,他们更喜欢情感交流、积极参与的课程,因此,情感教学法最适合于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新颖,若单方灌输或理性说教授课,势必事倍功半,效果了了。大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必要条件。

㈢课程层面。

古代文学饱含古人浓郁的情感因素。中华文明五千年,诗词歌赋中蕴涵了文人墨客的“浓情蜜意”,既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眷恋亲情,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亲密友情,还有“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炽热爱情,更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化外之情。古代文学课程是蕴涵显性情感因素的一门学科,是情感教学能够开展的客观保障。

三、古代文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㈠教师情感因素的形成

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要了解当下大学生情感特点,适应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以师生情的互通为教学切入点。古代文学教学突出的是“美”的情感,“除了熟悉古代文学作品之外,还要熟悉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审美实践。既要有敏锐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又要有高水平的独特的审美判断。”[3]教师把自身“美”的情感体验带入课堂,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感教学。

㈡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和谐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不独断专行;培养自由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能够包容学生的原则内的个性言行;培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那些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代高校普遍存在着任课教师只负责上课、不管其他的现象,传统的饱含师生情的师生关系,现在更像是冰冷的雇主与雇员关系。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主动一些,给予关心,加以爱护,师生关系的融洽对课程的顺利开展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㈢情感教学的实践

1、言语教学法

充满情感的课堂语言配合适时的举止动作是古代文学情感教学课堂应有之义。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尤应注意情感语言的运用技巧,比如情绪饱满的朗诵。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教师口语”作为专门学科成熟开展,教师普遍具有较高水平朗诵能力,比如在品读《大雅·生民》时,能传达出远古的庄重,在吟唱《小雅·鹿鸣》时,能展现宴飨的和谐,学习《魏风·硕鼠》时,能呐喊出百姓的愤怒,在鉴赏《豳风·七月》时,又能诉说出农夫的沧桑,最悦耳的还是教师读出《邶风·静女》中的活泼的时候。高水平的朗诵,加上恰当的教姿教态,将有助于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情感因子传达并感染给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得把握古人寄予到作品中的浓郁情感。

2、情境教学法

在现代课堂上,情境再现的手段非常多,而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灵活地构建各种教学场景,更有利于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加以再现。以下以笔者教学经历为例,简介如何构建情感课堂。

在学习魏晋文学时,涉及到“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两个历史概念,直接而又深刻地影响着魏晋文学教学,如果这两个概念对学生说不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但“玄学”属于哲学范畴,复杂难懂,名士风度又常为后人狭隘理解为饮酒与服药,从专业文献的角度长篇大论在课时上既不允许,学生也未必愿意听、听得懂。

首先,古今向来不乏关于魏晋名士的名画,笔者选择著名画家傅抱石的《竹林七贤图》,在网上下载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初步从静态视觉角度让学生感知魏晋名士;其次,某知名科教频道有关于魏晋文学的节目,利用刻录软件,截取其中解读魏晋名士与魏晋玄学的内容,制作成“微课”播放,进一步从动态视觉与听觉上让学生感知;最后,给学生介绍专业研究文献,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文本就是大学讲义,行文洒脱幽默,正和魏晋风度有着极高契合度。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有表面现象的感受,又有专业实质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构建的魏晋情境中明白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的内涵。

3、生活教学法

“生活教育”源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实践,工科生在实验室、操作间操作,艺术生通过演唱会、野外写生表达艺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下,中文专业、尤其是古文教学更应加大实践教学。大学有汉服社、文学社、古诗社等反映传统文化的社团,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展出,学术机构经常组织国学交流、古代文学交流,各地有广泛分布的古代遗迹等等,以上内容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结合课堂内理论与课堂外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最易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它对学生身心情智发展影响的意义更加深远。

总之,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古文中充沛的“美”的情感,掌握自身鉴赏美的方法,进而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传播古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化中“美”的情感。

电子技术专业中文简历 篇4

姓 名: xxx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7年9月

户 口:  杭州市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大专

毕业院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时间: 06月

所学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

外语水平: 英语 (熟练)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实习/应届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电子、微电子技术、通讯、电信业、生产、制造、加工

期望职位: 电子/电器维修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2003/8-/6就读于浙江省临安市岛石镇昌北中学

2006/9-就读于浙江省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培训经历

2006/9-2008/1在学校进行电子设备装接工培训

专业技能

能熟练进行电子设备焊接与装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Word、Excel等Office软件,较熟练运用Protel、Proteus、CAD软件

工作业绩

-三等奖学金   12月

2006-二等奖学金   12月

2006-度优秀团员     月

第三届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电子设备装接比赛一等奖   205月

自我评价

中文专业大学生简历表格 篇5

辅修: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金融、会计学、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经贸英语等 社会实践 7月 在上海**书店实习

8月 在**早报实习编辑、 参与早班网络版策划设计 技能情况 外语水平:

CET-6 (206月通过 488分) CET-4 556分

计算机能力: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PC技术

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网页编程

掌握C语言,汇编语言,MATLAB,CAD等,有较强编程及程序分析能力。 自我评价 1.性格开朗

2.强而有力的执行力度,为人坦诚务实,心胸宽阔,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善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处理问题严谨思维,强调团队合作。

4.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接受挑战和承担工作压力。

5.廉洁,自律,敬业,诚信,责任是职业人的根本要素。

6.处事原则性强,不循私情,凡事以大局利益出发,和利益最优化为重。

阅读此文的读者还可以参考下列文章:

个人简历表格样本

简历表格下载

应届毕业生简历表格

标准个人简历表格免费下载

内燃机及热能动力专业中文简历 篇6

目前所在: 天河区 年 龄: 23

户口所在: 广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8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70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不限

应聘职位: 内燃机及热能动力:,工程/机械绘图员:

工作年限: 3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天河区,不限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

最高学历: 硕士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

专 业 一: 热能与动力工程 专 业 二: 电厂热能及其自动化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精通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精通

专业中文简历 篇7

一、专业实践活动要纳入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必要的时间和师资保证, 确保实施

在这项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中, 有必要将专业实践活动列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计划, 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确保专业实践活动的合法地位, 保证其专属时间、专业教师指导实施。从而使专业实践活动成为既定教改目标的重要支撑, 进而也上升为整体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

例如:可将专业实践活动的展示、考核安排在固定的教学周, 从而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形成“实践周”效果。在“实践周”期间, 以集中训练、展示和考核为主。逐日逐项列表排定专业实践项目活动时间、活动地点、责任人, 确保项项落地、件件落实。“实践周”的设立能昭示全体学生、明示全体教师, 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投入最大的精力, 完成规定的实践项目, 争取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实践周”的有序实施, 能突出集中专业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强化整体运行的统一性, 形成浓厚氛围, 扩大教改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对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将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选择要体现中文专业性, 且训练指导与考核比赛紧密结合

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选定, 要与中文专业学习息息相关, 须是促进培养和锻炼学生“听、读、说、写”专业能力和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及实践

邱瑾, 林敏抒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设计和改革, 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 随着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实验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问

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 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实践训练内容、拓展实践空间、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弥补课堂实践教学之不足。同时, 要注意到训练指导与比赛考核相结合。比如:通过朗诵、演讲、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讲授和训练后, 结合跟进优胜比赛和等级考核等检测方式, 对学生加以激励、促进、巩固和提高。通过搭建各类单项实践活动大赛平台, 一是可以初步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导向机制;二是可以借此展示、汇报、评估、汇集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及业绩成果, 从而极大地鼓舞师生坚持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信心。

三、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具体内容要突出素质提高和能力训练的目标导向性

1. 针对中文专业特点, 从新生入学, 即可启动以经典

背诵、朗诵演讲、专业写作为核心的“四二一”综合实践课程系列训练达标活动, 以达到增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能力之目的。具体要求是:本科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 须背诵经典篇目400篇并通过四级考试;朗诵演讲达到二级水平;原创作品及论文100篇并结撰专业写作文集一册。

2. 以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 开展有学科特色的科研训练, 并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尝试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 以科研能力培养为突破口, 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上述这些专业实践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反复训练, 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其特点:一是实践训练的具体内容量级偏高、涉及面宽, 是对专业课程实践的扩展, 而且与相关的实践系列比赛等活动相衔接, 互相促进;二是达标要求有一定难度, 且是专业水准, 并具有明显的刚性。这就对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专业实践活动的任务目标, 起到了加压和督导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如果项目内容肤浅、量级偏低、目标要求弹性过大, 学生轻而易举即能通过, 这样的实践活动基本达不到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之目的, 教学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教改。

四、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主体要覆盖和惠及全体学生

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必须力戒小众化和精英式。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全过程, 都要覆盖和惠及全体学生, 达到全员实践、全员考核、全员提高的改革目的。其中重要的是处理好普遍指导和重点扶持的关系, 如果只是关注少数尖子生、优等生、特长生或兴趣爱好者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 就会偏离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在教改实际中要始终坚持三个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2-0048-02

题, 对综合性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作为理工医科类的普

“全员”的理念和做法, 这样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 也要对专业性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展示的机会, 目的是发挥他们在整体教改活动中的骨干、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 成为专业实践活动的领头雁。实践证明, 这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五、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个人业绩、成果要纳入专业学习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备手段, 而且也是确保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是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推动力和指挥棒。离开了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专业实践活动就会质量不保、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落空。针对专业实践活动的实际, 可将考核评价设置为三种形式:一是单项考核, 等级达标;二是参赛获奖成果参与考核晋级;三是分项计算学分, 纳入学业总成绩, 与毕业成绩挂钩。对于个别学生某个单项实在过不了关、拿不到学分的, 给予其补修1门选修课取得相应学分的机会。此办法称之为“三考一补”制。评价机制的实施, 能极大地激发全体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蓬勃热情和主动性, 从“要我学”转变为“刻苦学”, 推动教改步步深入,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

六、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实施必须坚持专业教师指导与著名专家讲座相结合

高校专业实践活动要达到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 就必须坚持活动内涵的高品位、专业化和深刻性, 以区别于一般的校园业余文化活动和普通学生社团活动。而欲达到这些较高要求,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就是将专业指导与名家点拨加以结合。比如: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 其中包括专题讲座、必要的理论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另外, 可通过著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和现场传授专业实践技能等活动, 对学生施以更高专业水平的引导和启发, 反思差距,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刻苦训练的积极性。

三年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即中文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读、说、写”专业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明智选择;是专业教学课堂主渠道的有益补充;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在促进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对中文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偏重实践应用性, 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本文作者从自身所经历的中文专业教改实践出发, 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活动在充分纳入中文专业的教改之中后, 能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教改助力的建议。

外语专业中文学课的地位及其他 篇8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学经典;实用主义;理想主义;人文精神

当下大学教育热门话题之一,是倡导通识教育。其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商业原则影响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工具化倾向日趋严重,引出学生人文素质急剧下降的现实。有学者甚至发出“大学教育的人文危机”[1]的惊呼。隶属高等教育的外语专业,未能幸免。

如所周知,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因为,起码就艺术领域而言,文学是唯一能够运用理性,批评任何事物的艺术[2]。而从历史上看,早在民国时期,文学,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在外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授西洋经典文学,而且鼓励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若无此背景,很难想象以后会有诸如钱钟书,季羡林等一批学贯中西的学界英豪脱颖而出。外语原本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但不知从何时起,外语在我们这里成了一种语言工具,与其所包含的文学或文化内涵几近分离。外语教育渐成语言培训。本文拟从整体考察和具体案例两方面着手,分析以上现象,一并提出看法。

先说整体。恰逢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撰写“中国德语本科专业调研报告”,带出副产品“德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汇编”(2011年1月),显示了中国德语本科教学中文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汇编”收全国53所大学的德语本科培养方案。其中13所大学的方案未将德语文学列入必修课程,占总数的24.5%。剩下38所大学[3],其德语专业必修课(包含基础和专业必修),总计约为3225.5学分,其中德语文学课程约占180.5学分。由此可得以下数字:每个学校专业必修课平均约为84.8学分,其中德语文学课程平均约为4.75学分。文学课程在必修课平均总学分中所占比率仅为5.6%。考虑到24.5%的学校未将文学列入必修,可见文学课程在整个德语教学中不受推重。

“德语”专业,其完整的学科名称应是“德语语言文学”。但以上统计显示,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语言训练,文学(还可加上德国历史和概况)仅是点缀。

不容否认,包括德语在内的中国外语教学,其最重要的课程是所谓的“综合课”或者“精读课”。这门课的教材,更是我们教学重点的风向标。倘若培养方案中欠缺的文学内容,能在主干教材、即综合教程中得到加强,或许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请见以下具体案例。[4]

从历史上看,研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经典,曾是我国外语专业学习的重要特点。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初年中,情况也是如此。尽管那时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许多领域内,极“左”思潮依然盛行。笔者用过并存有上海外国语大德语专业1978级所用整套德语综合教程(油印)。进入21世纪后,又亲历上外德语专业德语综合教程的重编与出版。下面以这两种教材的高年级综合教程为例,考察我们外语教育中文学经典的淡出、功利化倾向加剧的过程。[5]

原上海外国语学院1980年1月和2月印行的《德语》(第五册)分上下册,供三年级上学期用。共451页,8课,计30篇正式课文(上册14篇,下册16篇),其中文学作品14篇(其中上册5篇,下册9篇)。另有阅读课文约20篇(上下册各约10篇),其中文学作品约10篇(上册3篇,下册7篇,包括4首诗歌)。涉及著名作家有以下12人:Heinrich B?ll, Max Frisch, Max von der Grün, Stefan Andres, Erich K?stner, Wilhelm Genazino, Wolfgang von Goethe, Robert Musil, Heinrich Spoerl, Bernhard Kellermann, Martin Walser, Jakov Lind。

原上海外国语学院1980年9月和10月印行的《德语》(第六册)也分上下册,供三年级下学期用。上册235页,下册119页。共分7课(上册4课,下册3课),课文21篇(每课3篇),其中文学作品16篇。另有阅读课文16篇,其中文学作品约12篇。涉及著名作家17人:Christoph Meckel, Kurt Kusenberg, Siegfried Lenz, Ernst Kreuder, Bertolt Brecht, Friedrich Schiller, Erich K?stner,Heinrich B?ll, Kurt Tucholsky,Heinrich Mann, Peter Bichsel, Thomas Mann, Christian Geissler, Wolfgang Hildesheimer, Herbert Malecha, Martin Walser, Alfred D?blin。

1978级四年级的教材当时未及成册,在学习期间零星分发。装订后共计12课,348页。课文30篇。清一色是文学作品。涉及的基本是德语经典作家,大体有以下30人:Brüder Grimm, Joseph von Eichendorff, E.T.A.Hoffmann, Heinrich Heine, Friedrich Gerst?cker, Adalbert Stifter, Georg Büchner, Peter Rosegger, Johann Wolfgang Goethe, Detlev von Liliencron, Robert Walser, Conrad Ferdinand Meyer, Gottfried Keller, Thomas Mann, Heinrich Mann, Michael Georg Conrad, Gerhart Hauptmann, Hermann Hesse, Franz Kafka, Alfred D?blin, Bertolt Brecht, Stefan Zweig, Hans Bender, Hans Carossa, Kurt Tucholsky, Joseph Roth, Artur Dinter, Arthur Schnitzler, Hermann Broch.

总结以上信息,可获得出以下结论:1978级所用三、四年级德语综合教程课文总共81篇,其中文学作品60篇,占总数的74%;阅读36篇,其中文学作品22篇,占总数的61%,平均数是67.5%。首次介绍的德语作家约44名。可见,即使在“左”倾思潮余波尚存的年代,文学在外语教育中地位尊显。

随着市场经济原则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高等教育的渗透加剧,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实用主义教育观念逐渐占据上风。体现在外语教材的改革上,尤其是高年级专业外语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从“文学式”向“语文式”的转变。以下介绍上外德语专业高年级德语综合教程的变迁。

从21世纪初起,上外德语专业三年级改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级德语教程》。编者在前言中交代编书要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信息瞬息万变和知识更新加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教材的编写显然要贴近时代,考虑形势的要求和客观世界的要求。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应当选择一些反映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内容的题材。本教材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了反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思想的变化,尤其是反映经济的发展和各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的题材作为课文。在这一前提下,也适当选用了一部分文学作品,从而使本教材具有知识性、前瞻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之前的德语综合教程,也牵涉到“反映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内容的题材”,但其主体是文学经典。现在情况显然颠倒。这套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共9课,计19篇课文。其中文学作品5篇。下册也是9课,计19篇课文。包含6篇文学作品。牵涉到的德语作家13名。他们是:Erich K?stner,Herbert Birken,Friedrich Wallisch,Peter Bach,Kurt Kusenber,Heinrich B?ll,Fanz Kafka,Goethe,Günter Grass,Theodor Storm,Joseph v. Eichendorff,Bertolt Brecht,Friedrich Dürrenmatt。

四年级同时改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版的《大学德语教程》(四年级用)。编者“前言”开宗明义,阐述编写主旨:“一、近几年,我国高校德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已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以训练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宗旨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需要一本服务于该宗旨的、实用性强的教科书。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德语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日益扩大,大部分学生今后将从事与德语国家人士交际的工作。要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我们德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口头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三、我国高校德语专业四年级的综合训练教材过去几乎都选用文学作品,这种教材已不适应当今德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语言较为陈旧,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又难以全面完成该课程的任务。有鉴于此,本教科书采用语文式教材的形式,课文大多选自近年出版的书刊,内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实践,并配以大量练习,力求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编者很清楚“我国高校德语专业四年级的综合训练教材过去几乎都选用文学作品”,而认为“这种教材已不适应当今德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语言较为陈旧,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又难以全面完成该课程的任务”。风云变幻之下,文学失宠,趋势渐明。

本教材下分8章,按主题排列。第一章是“中国”,第二章“现代生活”,第三章“旅行”,第四章“经济”,第五章“科学和技术”,第六章“教育和训练”,第七章“政治和历史”,第八章“文学”。可见,“文学”从以前的主体彻底沦为现在的“附庸”。本教材共分20课,每课1或2篇课文,课文总计23篇。另有20篇阅读课文。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第八章“文学”的第18、19、20课中。这3课的阅读作品也出自文学。每课1篇。另外,本教程第三章“旅行”中,选用了海涅的1篇作品。所以,本教程23篇课文中有文学作品4篇,阅读作品20篇中有文学作品3篇。但第20课的阅读部分,收录的是11位作家的13首诗歌。这套教材牵涉作家也约13名。他们是:Bertold Brecht, Thoma B?hme, Gottfried Benn, Nelly Sachs, Günter Kunert, Georg Britting, Günter Eich,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Rolf Dieter Brinkmann, Johannes R. Becher, Wolf Biermann, Erich Fried, Uwe Kolbe。

如果我们对这新世纪的德语三、四年级综合教程进行统计,可见61篇课文(三年级38篇、四年级23篇)中,文学作品计15篇(其中三年级11篇,四年级4篇)。占总数的24.5%。阅读作品20篇(全部出自四年级教材)中有文学作品3篇。占总数的15%。平均是19,75。首次出现的作家约25名。

由此观之,约30年间,文学经典在两套德语高年级教材中的比重变化巨大:包括阅读课文中文学作品的比率,从30年前的67.5%,下降到今天的19.75%。首次出现的作家,也大幅度减少。

其实,早在上外德语专业78级所用的基础德语综合教程中,文学的地位已十分明显。比如基础阶段最后一册教材,亦即第四册(下),有一附录,囊括歌德、席勒、海涅、贝歇尔、布莱希特、卡夫卡、伯尔、格拉斯、伦茨、马丁·瓦尔泽、弗里施、博歇尔特、迪伦马特等16名经典作家,或当时尚处成长期的经典作家(比如格拉斯、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足见当时德语专业的基础教材对文学作品倚重之深。放在今日,实难想象。

文学经典在综合教程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是我们外语教材从关注人文传统,转而重视实际效用之结果,是时代使然。对于这个转向的必要性,外语界有过不少理论阐释。在以上两套21世纪初的德语高年级教材编者前言中,对此也有说明。其背后的思考是,相对于反映现实、更加实用的语文体文章,文学无用。

较之于实用文章,文学真的无用吗?从本质上讲,这里牵涉到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1789年5月26日,德国作家席勒在耶拿大学发表他当历史学教授的就职演说,以后正式出版的题目是:《什么是和为什么要研究普遍历史》。在简短的引子后,他直奔主题,道出其教育理念。他区分“谋生的学者”(Brotgelehrter,一译“利禄之徒”)和“哲学的头脑”(philosophischer Kopf,一译“哲学之士”)。前者注重眼下功利和实际效果,依靠科学生活。后者追求精神价值和终极真理,为了科学生活,亦即韦伯后来称作“以学术为业”(Wissenschaft als Beruf)的人。演讲以一段充满激情的话结束:“一种高尚的渴望必定会在我们心中燃烧,追求真理、伦常和自由的丰富馈赠。我们从前辈那里获得这种馈赠,必须让它丰富地增加,再将它重新传给后世,并从我们的资金中为此贡献一部分,把我们那不断流逝的此在,固定在这条永不消失、穿越所有人类蜿蜒而行的锁链上。”[6]历史学教授席勒并未着力描述本学科的具体任务。“真理、伦常、自由”,这是他所理解的教育事业之总目标。其实,对于教育的这种理解,在中国同样具有传统。中国现代被称为最“博雅会通”的教育家、大学教授吴宓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文章《我之人生观》这样区分现代教育之目的:“职业者,在社会中为他人或机关而作事,藉得薪俸或佣资,以为谋生糊口之计,仰事俯蓄之需,其事不必为吾之所愿为,亦非即用吾之所长。然为之者,则缘境域之推移,机会之偶然。志业者,为自己而作事,毫无报酬,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忱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7]吴宓对“职业”和“志业”的区分,与上述席勒之“谋生的学者”和“哲学的头脑”如出一辙。联系到他与德国学术的关系[8],其表述方式也许就是出自席勒。

不管怎样,他们都呼吁教育远离实用主义、技术主义,高扬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最终培养出具有社会担当、身心健康的完人。这符合现代大学的宗旨。因为所谓大学,以英语为例是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含有普适性、宇宙性的意思。大学,无论其主要科目为何,都必须大力关注广博教育问题。尤其在本科教育阶段。刚迈出中学校门的青年学子,其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热忱,需要在大学得到引导和满足,而不能被扼杀在狭隘逼仄的实用目的论和技术主义氛围中。职业培训可以延续人的一生,而精神的种子该在大学初年植下。就此而言,文学经典在大学教育中意义非常。因为无论哪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学经典,它是经过长期的积累,经过时间的淘汰、过滤而留存下来的,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基础。那些当下的优秀作品,同样是所在语言国社会存在和作家思考的结晶。而文学的“有用”之处,恰恰因为它“无用”于急功近利的工具化社会,从而能使人与流俗拉开距离,保持自己的独立。这样的文学作品对莘莘学子来说,能充实精神世界,造就批判眼光,获得生命升华。熟悉文学经典,代表一种精神高度,是当下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将要从事中外沟通、文化交流的外语专业的学子,意义尤甚。

但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的大势,包括有关教育政策和各种考试制度和监控手段,主要关心的是所授专业知识是否被学生吸收,不怎么在意,如何通过包括外语在内的大学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外语专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大多局限在语言层面上。这本身其实不成问题。但用爱因斯坦的话讲“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9]在本语境内,这意味着单纯的语言教学不符合真正意义上大学的天职。具体到我国高校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有了解情况的德国来华专业人员,径直称其为语言培训,从而否认我们的德语专业具有大学专业理应包含的学术因素。而对照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可知此等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原本属于专业自身的文学,今天在一些学校以不同的程度事实已成语言之附庸。思之令人汗颜,还有惶惑。类似情况在其他外语专业同样存在。

有学者指出,我们今日大学改革,所缺并非国际视野,而是发扬传统。[10]笔者对此非常赞同。国际视野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缺乏。比如目前各校大都引入了欧美的学分制。但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今天,回归传统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让文学经典重新领唱外语培养方案或主干课程,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一方面接触精湛优美的外语。另一方面经受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认识经典文学所固有的批判精神,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中毕业的外语专业学生,拥有的将不仅仅是出色的外语能力,还有丰富的内心,博雅的情怀,反思的品格,创造的精神。

当然,回归文学经典,并不是解决当下外语教育面临问题之灵丹妙药。这只是一名外语教师在专业学习和素质教育框架中的呼吁。以教学质量或人文素质下降作为症候的、当下教育危机的整体化解,是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现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经济浪潮中大学教师生存条件的改善,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定位,以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最需要的也许是既有远见卓识又有改革魄力的政治家的坚定出击,引导教育主管部门改弦易辙,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王锦贵主编. 经典文献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 参看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M]. 刘洪涛,谢江南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62.

[3] 另有两所学校的德语教学大纲,虽包含文学课程,但因为大纲不严格划分必修和选修课程,无法计算各自所占比率,故排除在这项统计之外。

[4] 以下内容大多取自拙文“德语教程与文学经典——兼论教育的终极目标及面临问题”。载庄智象主编.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有改动。

[5] 选择上外德语专业的两种教材作为论述对象,其原因,一是笔者对它们比较熟悉。涉及到21世纪出版的本科三、四年级教材,或在编写、或在出版方面,还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参与。二是拿本系教材举例,也许不易“惹事生非”。

[6] Was hei?t und zu welchem Ende studiert man Universalgeschichte ?“ Otto Dann (Hg.): Friedrich Schiller-Universalhistorische Schriften, [A]Insel Verlag 1999, S.35.

[7] 原载学衡,1923 (16).

[8] 比如也在20世纪20年代,吴宓曾为张荫麟译《斯宾格勒的文化论》写下“编者识”。

[9] 引自许良英,王瑞智编. 走进爱因斯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05.

[10] 参看陈平原. 大学何为·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另见. 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陈平原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N]. 解放日报,2009-02-08(8). 纪宝成明确反对“大学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提法,在人民大学竖立孔子像,建立孔子研究院,创建国学院,被誉为“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的尊重”,同样体现出类似的大学办学理念。参看. 大学的探索无止境[N].中华读书报[N]2010-12-22(11).

[11] 不过,基于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西方类型的学分制,其实在我们多数学校中,无法真正实施。

中文简历 篇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710049

+86-***

tudou@stu.xjtu.edu.cntudou@gmail.com

2005.9-2007.7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 MBA暨专业学位联合会 副秘书长

 MBA联合会 职业发展部 部长

 2005级全日制MBA 副班长

 主修课程:营销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公司理

财、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经济学、经济法、战略管理等。

2006.8-2006.12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交换学生项目

 主修课程:投资分析与管理、商业预测、创业管理等。

1997.9-2001.7西安财经学院会计系管理学学士

 会计系学生会副主席

 英语协会 副主席

 主修课程:中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大学英语、国际

贸易、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

1997院奖学金(奖励全院前10%的学生)

1998-2001 优秀学生干部(全院前10%)

1998-2000 英语单项奖学金两次(全系前5%)

工作经验2002.9-2005.9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大区客户经理

 工行票据营业部是中国第一家独立的票据专营机构,2005年全年票据交易

额超6000亿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票据专营机构。

负责西北五省内的票据融资业务、以及客户的开发、调研和维护工作,实现

青海省业务的零突破,具有较好的开拓、协调和组织能力。

两次担任内部审计专员到北京、沈阳、天津分部协助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工作

并向总部汇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票据营业部年龄最轻的客户经理,2004年人均利润120万元,个人实现

经营利润累计超过1200万元,被评为二级客户经理。

长期从事高强度、巨额的票据融资工作,适应性强,分析营销能力好,具有

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户沟通的能力。   

2001.7-2002.9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市南新街支行客户经理

 西北地区首家票据融资机构,工行陕西省分行唯一指定票据专业行。2002

年该行票据交易额80亿元,利润超1亿,共有正式员工18人。

与全国7个省内的30多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正式的业务合作关

系,并建立了200多个客户档案。

通过调查与分析,2002年控制了西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场60%的份额。

兼任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管理员,从事软硬件及网络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了

办公效率,确保安全无事故。  

 英语六级,口语流利(有新加坡四个多月的全英文生活学习经历)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 熟练掌握Lotus,MS Word、Excel、PowerPoint、MS Project 熟练使用Minitab, Eviews, SPSS, Crystal Ball等专业分析软件

兴趣爱好

上一篇:七下生物单元测试题下一篇:kfc员工